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摘要:本文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和问题入手,在OBE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等环节,通过反向设计,找出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并将课程结构优化,进而将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提出构建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旅游管理;OBE

一、相关概念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的指导思想是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标、对象和要求,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进而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核准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保证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对社会服务,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社区服务相结合。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概念相对。

二、现状分析

第一,课程设置特色来看,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没有突出培养的主攻方向,则导致课程在设置上,没有与本校培养目标一致,也未突出特色,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形似,理论深度相近,专业特长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二,课程设置结构来看,各高校有系列型模式(如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型模式(如基础类课程、人文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市场分析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实践与创新课程等)、平台型模式(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等)、平台(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实践拓展等)+模块型(经管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营销课程、旅游规划类课程、旅游服务类课程等)、平台+模块+课程群型等方式。第三,课程设置内容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门类中的一级学科,管理类课程(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经济类课程(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类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体课程,再根据系列、模块或平台,结合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与优势,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课程门类与旅游行业中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②每门课程课时安排上设置过长,导致课程门类少而不全,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性;③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旅游发展初期所需的基础性课程阶段,缺乏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所需的能力的培养,其实用性较差;④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理论性传授仍是主流,忽视应用技能型的培养;⑤在旅游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实习内容多为一线岗位技能实习,没有进行交叉培训,未重视实训内涵。

三、基于OBE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制定预期学习成果(1)确定专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专业,在适应行业的发展中,应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竞争性需求,注重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专业定位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专业建设的方向问题上。树立“强化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培养。(2)确定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现代旅游管理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了解和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在奢华酒店、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咨询公司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素质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3)制定毕业要求。第一,通识与专业知识。需要掌握通识类、管理基础知识、旅游、酒店及文化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本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第二,能使用现代工具,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本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管理问题。第三,具有研究与创新的能力,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思维和初步科研写作能力。第四,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合作能力,获得英语类职业资格证书。第五,具有协作与沟通的能力,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第六,培养职业素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第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分析能力指标点。根据专业对应的产业链与就业胜任力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考试模式改革。根据培养目标,适度控制开课门类与开课课时,转向明确就业胜任力的核心能力要求――具有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专业力、应用力和发展力;提炼出具体可衡量的能力指标,并将能力指标作为课程结束时的绩效标准,以反推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见表1)

2.反向构建课程体系(1)设置课程模块。根据以上对能力指标的分析,并对接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产品的特色,构建以实践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外语技能模块+创新管理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第二课堂”,实现全面化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多样性人才。(2)描绘课程地图。根据五大课程模块,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基础理论模块分别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这四个学期也要进入对核心课程的学习,大一、大二将基础打扎实。从大二开始持续将英语学习贯彻到大四,使学生大学期间持续坚持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口语听力及交流能力。大三是高阶管理的学习阶段,提升管理思维、培养管理能力阶段。大四加强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规划、设计、策划类课程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专业实践课程中,每个学年都将安排一次实习,大一对专业的认知实习,持续一周的时间,大二对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习,持续两周的时间,大三对酒店运营管理方面的实习持续六个月的时间,大四对毕业论文设计调研的实习持续三个月时间,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多与企业接触,使毕业时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在各学年中,穿插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提升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地方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率先对接不同目标人才市场需求、不同地域旅游资源开发、不同地域旅游产品属性来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以“旅游+酒店”为专业培养方向,可满足旅游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树立“强化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素质提升为主线,按模块化教学思路设计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五大模块进行,最终达成优化后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新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2.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职业技术教育,2016(37).

3.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2016(5).

作者:李穗菡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