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播技术发展史下的媒介融合

传播技术发展史下的媒介融合

摘要: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内容生产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演变,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朝着多渠道联动互通的趋势融合。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媒介融合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同时也出现了技术偏向,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传播技术;媒介融合;技术偏向

纵观传播发展史,从口头传播到文字、电报、广播、电视、互联网,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对人类传播发展进程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当今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再次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运作模式,出现了以新媒体技术为主导的传媒生态。

传播技术改变了新闻生产形态

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新闻内容生产的流程、时效以及产品形态。口语传播时代,菲迪皮茨为了传回雅典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徒步奔跑42公里,最终将消息送达城邦。印刷时代,中国古代各地派驻京城的提塘官搜集信息后,编写成邸报传送回各行省,实现了政令的下达和国家要闻的传递。电报出现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被打破,1844年8月6日上午7时50分,英国《泰晤士报》通过电报收到了来自温莎阿尔费雷德王子出生的消息,40分钟后,《泰晤士报》登载了这条新闻。1920年,KDKA电台播出了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让西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的人们都隔空收听到了这个新闻。这些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采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效率,也改变着新闻的生产形态。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技术对人的感官不断延伸的过程。报纸延伸了人的认知,使人能了解到千里之外的消息;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使人能听到世界各地的新闻节目;电视的出现,将前两者的感官延伸做了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官同时得到满足;互联网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读者的触觉、味觉也得到了延伸,电子味觉信号和基于陀螺仪、温度计、湿度计的触觉仪器让人们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味道和体感。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生产从源头开始,就和传统的采编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随着无人机、VR技术以及各类传感器的出现,新闻信息来源开始变得更加多样。交通大数据、人员运动轨迹、用户消费画像都变成了可采集的数据,成为了新闻报道传播的内容。制作层面,除了传统视听节目外,多样的交互操作———全景式拖拽体验、陀螺仪重力感应交互、VR沉浸式视听+触觉味觉感知等,让受众从单一阅读变成了多元立体的参与式阅读,用户阅读反馈的信息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内容,进行二次采集加工分发。

传播技术优化了新闻传播链条

传播技术更加全面地辅助新闻采访。2020年“两会”中,由于疫情防控工作尚未完全结束,集中采访疾控风险较大,于是隔空采访应运而生。高速的5G信号传输为云端异地采访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让身处不同地区的媒体记者能够与人民大会堂的代表委员实现线上的零距离采访。在5G技术的支持下,即使无法当面交流,低延迟超高清的画面也让人身临其境,实现了“缺席的在场”。除了在特殊时期进行云端的“两会”采访,新华社还开创性地推出了“5G+8K+卫星”的现场直播,实现了北京、威海、喀什、三亚、漠河五地记者的现场连线、实时回传。传播技术更加全面地还原新闻事实。新闻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全面真实客观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极力追求的目标,绝对客观在新闻实践中很难实现,科技的进步让新闻客观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19年全国“两会”,央视网推出VR专题网站,分别设置了部长通道、街坊邻里看“两会”、奋斗路上等故事板块,用360度无死角的画面,向受众展示“两会”的情况。2020年全国“两会”,人民网与气味王国公司合作设计了“数字气味体验”项目,精选了人民视频的特色短片,配合数字气味设备,可以让受众在观看视频画面的同时闻到画面中各种产品芳香,从而产生更加立体的全新观影体验。多感官的观看体验增强了受众阅读新闻时的现场感,全方位还原了现场的信息,让受众离更加全面真实的现场又近了一步。传播技术更加有效地进行内容传播。持续了一年的肺炎疫情使社会正常的运转秩序受到了影响,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影响着防疫工作的开展。网络中流传的“喝柠檬水可以预防肺炎”“钟南山:肺炎治愈后会留后遗症,比SARS严重”“武汉市政府不再对肺炎病人免费治疗”等谣言,引起了公众对特定物资的盲目囤积以及严重的情绪不安。面对虚假信息,各类辟谣平台持续发力,消除社会中的不良影响。腾讯新闻旗下的“较真”平台,在微信内开设了小程序和公众号,对在微信内传播量大的谣言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辟谣,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制止相关链接的转发,避免让更多户被误导。这样的传播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手段的优势,消除了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让信息变得更有价值,从情感和理性上都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技术发展给当下传播带来的影响

形式主导内容,盲目技术崇拜。内容是形式存在的基础,原则上来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近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变得更加强烈,这也催生了内容生产机构对于技术展现的偏执。为了做出更好的视觉感官效果,很多媒体纷纷开始制作无人机新闻、VR新闻、长图解读、MG动画等内容。这些内容顺应了互联网受众短平快的阅读习惯,用户看似完成了很多新闻的阅读,但是实际能够对自身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却少之又少。各类数据的长图解读,看似做了可视化处理,本质上只是把数据转移到了一张好看的海报上,对于受众的深入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盲目的技术崇拜导致新闻脱离了其最初的本质,新闻本身是用来传递信息消除不确定性,为生活决策作出参考的文化产品,在追求技术效果的洪流中,新闻的信息属性被削弱,娱乐属性被放大,技术在丰富视听的同时,也在消解着新闻自身的价值。打破传统模式,重塑社会结构。新技术的出现创造着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电报时代有发电报传递消息的专业电报员、印刷时代有专业排报纸的铅字工人、电视时代有专业的摄像师、新媒体时代微信排版编辑应运而生。技术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内容观看模式,创造着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重塑着社会结构。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信息浏览视听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从电视时代的集体观看到移动时代的个性化观看,技术的更迭重塑社会的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2020年初肺炎疫情爆发的高峰期,医疗资源曾出现极度紧缺的状态,尤其是在武汉地区,各类防护面罩,医用隔离服极度短缺。1月30日,微博认证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网民@协和医生Do先生,发微博称协和医院物资即将全部用尽,请求支援。在国家救援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一些民间力量自发地组织起来,也开始参与到支援疫区的工作中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印凯在互联网上发起倡议,召集了一批志愿者程序员开发上线了“E起支援”在线信息对接平台,捐助者和需要支援的医院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登记,实现高效对接。新型媒介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平台拥有了通过信息协调社会运转,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这正是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助力社会建设,协调社会治理。2020年5月11日,央视网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致敬白衣天使,共同守护家园”的公益云端演唱会,演唱会从5月11日晚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凌晨,向广大医护工作者致以了崇高的敬意。在直播中,节目播出了在抗疫一线守护病人的95后护士陈颖和她的男友黄千瑞顺利领证结婚的画面。这些暖新闻成为了特殊时期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线上演唱会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在仪式中,媒体以音乐和访谈的形式向社会树立起了医护人员英勇无私奉献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作用。仪式的设立赋予了医护人员一定的社会地位,引导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媒介融合的进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媒介信息内涵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由过去单一的信息属性,变成了包含社会协调、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等多元属性的文化产品。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式发生了巨变,新的理念将会为今后的业务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吴飞,韩瑞.媒体融合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治理议题[J].新闻爱好者,2020,(02):26-28.

[2]胡正荣,李荃.锐意求变以破局因时而动方有为———2019年媒体融合年度回顾与展望[J].新闻战线,2020,(03):29-33.

[3]郭致杰,王灿发.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宏观社会功能与效用探讨[J].新闻爱好者,2020,(02):29-33.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5]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作者:谢龙飞 单位:新疆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