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

民族音乐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从多方面进行实例阐述,探究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用发挥首因效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整合课程资源的途径,帮助学生在音乐文化中强化审美感受;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民族音乐风格;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气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接纳、尊重、理解并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求和研究的课题。

一、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重要的内在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便会吸引人们参与到某种活动中。因此,作为民族音乐的第一节课,发挥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即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例如在课前PPT呈现《我是歌手》字样,接着用吉克隽逸的一首《阿杰鲁》(彝语不要怕的意思),吸引学生注意。虽然这是一首用彝语演唱的民谣,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这动人心弦的旋律。在教授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时,我随着音乐做一个四拍子的律动。两遍之后,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律动起来。特别是第四单元,给我们呈现的主题是村寨踏歌,踏歌起舞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民俗,跟随音乐律动起来,可以初步感受这一民俗。接着我启发同学们思考:你对彝族还有着怎样的了解,你知道彝字的由来吗?彝族的音乐风格有什么特点,在这首歌曲中是否能找到答案?之后,便可以自然地开始本节课《彝族风情》的音乐文化之旅。我通过一些创作,将歌曲从原来的四四拍改成四五拍,并教给学生几个简单的彝族舞步,和学生一同在《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音乐中体验彝族的火把节,这种复合拍子正是彝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民族音乐第一节课中发挥首因效应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这种良好的开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积极 作用。

二、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审美感受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更应体现音乐的文化特性。比如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阳关三叠》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让学生了解其蕴含的深厚文化 内涵。《阳关三叠》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古曲,仅仅是采用教材上的歌曲版本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主,在注重学科融合的同时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通过多版本的听赏和模唱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作品的旋律,感受其旋律中表达的王维诗歌的独有气质,体验其唯美的意境;又从音乐的角度丰富了语言,学生在对比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铺垫。通过初步感受、对比聆听、模唱旋律、配乐朗诵、模拟演奏等音乐活动的逐步渗透,学生真切体验歌词的增加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真挚浓烈,吐尽离愁别绪,表现出对朋友即将远行的无限关怀及无奈。高潮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又将对友人的思念郁愁情绪推向高潮,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将音乐作品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音乐体验中强化其审美感受,这也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

三、自主探究,把握民族音乐风格

舒曼曾说:“音乐风格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等特点,这正是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多样的原因。中国民族音乐的地域风格,呈现出南柔北刚等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判断作品总体地域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其音乐要素的特点。比如苏少版八年级下册《曲坛音韵》那节课。在课程的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天津快板作为课程导入,接着邀请学生边说边体验。学生们热情高涨地了解到快板是用天津方言说,且是一种以说为主的曲艺形式。然后趁热打铁给学生欣赏第二种曲艺形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视听结合,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曲艺音乐有的以说为主,有的以唱为主,所以说人们又把曲艺音乐称为说唱音乐。尔后,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这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随后教师进行范唱,边唱边打檀板与皮鼓。学生随教师进行分乐句模唱,在模唱中感受旋律的变化发展。接下来邀请学生欣赏第三种曲艺形式——苏州评弹《忆江南》,并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进行流行地区、方言、曲调、伴奏、风格的对比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唱、比、思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对民族音乐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引导学生在动态多变的音乐活动中亲身感受、自主地去探寻、体验、领悟,才能敏锐地抓住最明显的音乐要素特征,把握其音乐风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理解和热爱。

四、科学评价,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推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一种关注与促进,应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从小学习器乐、声乐和舞蹈的学生近八成,他(她)们多才多艺,各有所长。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老师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互相交流学习。五、结语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而音乐是传承与弘扬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及历史内涵。只有对音乐所依存的文化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对音乐有更深的审美感受,更好地品味我国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尊重、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卢康娥.音乐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作者:周晓燕 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