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所展现的社会矛盾运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关系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运动的内在动力。“供给侧改革”理论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一系列科学引领新常态的理论创新的概括与升华。该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内涵,从优化劳动力配置、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政府作用等方面指明了正确解决新型产业革命与我国落后的经济结构之间矛盾的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部分陈旧体制和机制越来越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供需错位”问题已成为扫除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障碍的重要任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是解决经济发展绊脚石的大逻辑和大趋势,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工作。“自从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不断地探索引领新常态、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科学路径。这一系列实践创新的汇总与综合形成了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初步形态。‘供给侧改革’蕴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针。”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改革”方针的提出,为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该方针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指针、以人民为中心,探求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路径,选择了从供给一方作为着力点,有效解决从国内到国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概述

面对当前“三农”新难题,国务院于2016年颁发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要求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从此正式萌芽。所谓的“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发展中存在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供给,另一个是需求。“供给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因此,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单纯从“需求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困局。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使得各种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增长。“供给侧改革”并非仅仅停在理论上的假想,早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便是对该理论的最早探索,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英美等国家相继走出了经济衰退的泥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着自己的国情,定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举措。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国在经济改革中吸收“供给侧改革”理论的精华部分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应当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具体来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以实现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优化产权结构、优化投融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流通结构、优化分配结构、优化消费结构等手段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有效经济总量,最终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供给侧改革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改革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密切相连的。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是以生产关系为支配的,当然交换关系同时也对生产关系发生反作用。只有充分驾驭了其中的微妙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交换关系对生产关系积极的反作用,形成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相互协调的经济机制。在市场中,生产是供给的前提,交换是满足需求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内在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侧改革”理论认为实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发力端在供给一侧,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是遮蔽而是明确社会生产关系对交换关系的支配作用,不是抽象地、肤浅地看待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是将消费具体化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将供给具体化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不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而是生产者完善自身、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决不是循环论式的均衡。供给与需求所反映出的交换关系与社会生产关系相互中介,形式上的交换平等以具体的生产目的为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且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为解决我国新兴产业革命与落后的经济结构的矛盾指明了方向

在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经济也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库存积增、高杠杆、泡沫化、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不代表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严重危机,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判断是现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考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是各种问题亦接踵而来。为此,生态经济、高效经济等理念被提上了经济改革的日程。新兴的产业革命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帷幕。然而,传统的经济结构在我国根深蒂固,它的各种弊端也在这个时候日益彰显,急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去协调这种不足。“供给侧改革”理论以“调整结构”为核心内容,强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供给侧改革”理论可谓是协调新兴产业革命与落后经济结构之间矛盾的方法论。

三、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四个关键问题,即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劳动力配置、土地和资本配置、生产创新和政府管理四条主线。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一是在放开生育政策的环境下优化人口红利;二是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发展服务业,帮助劳动力实现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三是强化扶贫工作、促进教育发展,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保障土地合法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配置改革的核心在于较少企业运行成本、为盈利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生产率的要素是多样的,因此欲提升生产率必须从全方位努力。具体来说,可以从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优化企业环境等方面入手。

(四)政府短期活动要突出供给侧的中心地位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国企是改革的重点,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伟,白利鹏.论供给侧改革为何能够引领新常态———基于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林远.: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N].经济参考报,2016-01-27

作者:王青媛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