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民俗下少儿舞蹈编创中艺术探析

传统民俗下少儿舞蹈编创中艺术探析

【摘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民俗出发,对诸如少儿舞蹈编创这种群众性强、可以在国际化交流中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作用的文化形式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本土化和民族化阐释、融合和表达,有助于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的国际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这是因为,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艺术养分,传统民俗是当代少儿舞蹈编创想象力的重要来源,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本身注入快乐元素。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要重视培养少儿的民族化审美取向,重视舞蹈编创中少儿的参与和体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的艺术路径可以从中国风元素的深度参与、基于民族声乐元素的策略、师生开放互动体验等方面进行尝试。

【关键词】传统民俗;少儿舞蹈编剧;民族舞蹈;艺术表现力

在《民俗学》范畴中,传统民俗指的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群体社会心理、群体行为属性、群体记忆等的一系列文化符号及其内涵的综合概念。随着近代以来我国被工业革命的大潮甩于时展潮流之后,西方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解放、生产力解放、政治制度解放等红利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在一种“被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对包括我国传统民俗在内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入侵”。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已经越来越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舞台中央,从传统民俗中提炼、践行文化自信元素成为一种刚需。

1.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探索少儿舞蹈编创创新的主要缘由

对于民俗,我国《管子·正世》就曾提到这样一句话:“料事务,察民俗。”从中不难看出民俗对于理解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一个群体的文化基因、文化记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概念上讲,民族舞蹈与传统民俗是紧密相关的关系,带有民俗特点的民族舞蹈,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特定艺术追求和艺术自觉,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情趣的仪式化反映。之所以强调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寻找、探索少儿舞蹈编创的革新,主要基于以下视点:

1.1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艺术养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民俗既是一种文化产品,又是一种文化价值,既可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盈利化道路,又能走向公共性、公益性的道路,是一种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文化存在。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体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节奏相一致,传统民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途径逐步在我国开始复兴,例如民俗文化旅游凭借着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表现内容的民族化、注重消费者的参与而非客观的体验等,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可。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都成为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渗透到包括舞蹈、音乐、服饰等多样化的产品消费中。在当前这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民俗文化自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如尚和、简约、中庸)可以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思想价值坐标。

1.2传统民俗是当代少儿舞蹈编创想象力的重要来源

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舞蹈,少儿舞蹈的编排、创作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尤其注重和强调尊重少儿的心理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需要从传统民俗、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来激活少儿群体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比较直观的少儿舞蹈动作,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划旱船”“扭秧歌”“采茶戏”“黄梅戏”等都是想象力的重要来源。正如我国著名舞蹈学家王元麟所讲的,“我们对舞蹈审美的自身认识,不能不首先从舞蹈动作开始。通常有一种看法,以为舞蹈动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实动作本身正是它美学的内容之所在”。

1.3传统民俗可以为少儿舞蹈本身注入“快乐元素”

从教育的分类领域分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使命所系。少儿舞蹈既具有体育的属性,也具有美育的特性,可以在艺术熏陶中淬炼少儿的人格,在这一点上正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幸福教育”“快乐教育”所主张的。我国传统民俗活动尽管具有表现形式多元化、表现元素多元化、表现视角多元化的特点,但是本质上都主张天人合一,为生活带来快乐。比如,传统的采茶舞、采茶戏、京剧等民俗艺术无一不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从当前流行的舞蹈教育理论看来,传统民俗本身带有的这种“快乐元素”“亲和力元素”可以大大提升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和效率。

2.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中的三个操作要点

少儿舞蹈的编排创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是在文化基因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在看待少儿舞蹈编创方面带有差异化的特点。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大格局,从传统民俗出发审视少儿舞蹈编创的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在价值观点上必须坚守好以下三点。

2.1重视培养少儿的民族化审美取向

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新文化和新元素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审美。目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许多学生从小接触到外来文化,忽略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当下的时展中,更加注重的是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总体来讲,发源于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舞蹈美学思潮或后现代舞蹈文化现象呈现一种反叛与解构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例如,在舞蹈服饰艺术风格的追求方面,这一特征具体体现为更加趋于个性化、独特化的审美观,更加独立、多元、自由和洒脱的艺术追求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作为另类和叛逆社会符号的“乞丐装”“嬉皮士”“蓬克装”是对传统现代文化的一种反叛。因此,在编创少儿舞蹈方面应当用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审美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少儿的审美取向。在少儿舞蹈方面,既要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在其中,也要与时俱进进行舞蹈编创的创新设计,加入新的元素,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促使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将传统民俗加入少儿舞蹈编创,然后融入当代新元素,设计不一样的少儿舞蹈,既可以促进少儿舞蹈的发展,又使得舞蹈的艺术内涵更加深厚,少儿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2.2重视舞蹈编创中少儿的参与和体验

在新发展阶段、新常态下,少儿舞蹈编创的创新核心在于提高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舞蹈内涵等对少儿的吸引力,少儿对舞蹈本身的满意度是创新的一个方向。这一点从近些年来流行的民俗旅游中可以感受到。例如,在传统的民俗文化形态的旅游中,游客只可以观赏,不可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造成了消费者体验的缺席———未能将民俗文化中的各种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打入消费者的内心认同之中。因此,有些地方的民俗文化旅游策划借助于汉服文化周、游客体验汉服文化和成人礼、男子礼仪等,提高了民俗旅游中的体验度。因此,在编创少儿舞蹈时,要把少儿邀请到创作过程中来,重视少儿的体验。少儿舞蹈的受众群体是少儿本身,舞蹈必须具有少儿自身的特色在其中,在编创过程中,多多参考少儿的行为动作,听取少儿对于舞蹈编创的建议,并将其融入舞蹈编创,提高舞蹈编创质量。另外,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少儿本身的体验反馈十分重要,在初期需要体验访问,根据少儿给出的反馈建议,及时优化舞蹈编创,促使少儿在其中的体验更加良好,也能够使少儿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开拓个人视野。

2.3弘扬传统文化价值

现代文化经济理论认为,民俗文化消费究其本质无非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行为,少儿舞蹈也不例外。在这一范畴中,借助于诸如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少儿舞蹈形式都具有文化消费的性质。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少儿舞蹈节目,除了单一的民族舞蹈文化符号的展示之外,还有诸如中国传统的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等的展示,并且注重观众的参与,在商业运作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价值。

3.传统民俗语境下少儿舞蹈编创的艺术路径建议

传统民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从传统民俗语境出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在论述文艺创新时所讲的那样,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3.1视觉语言:“中国风”元素的深度参与

少儿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首要的视觉传达冲击力、艺术感染力都来源于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在视觉语言的编创方面可以大胆引入和实施一些带有中国风内涵的元素。例如,在选择少儿舞蹈的服饰设计方面,可以尝试旗袍领女士羊绒裙,将旗袍元素创造性地与羊绒衫融合;青花瓷连衣裙将传统青花的纹理及色彩、图案镶于裙体;时尚潮水墨花T恤以及带有为人民服务符号的海魂衫等设计思路,让观众可以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韵味。再如,在舞蹈服装颜色的搭配方面,可以将中国传统服饰符号、语言,例如国画、瓷器等元素应用到中国风服饰的设计中。在舞蹈动作的设计方面,可以以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采茶戏、黄梅戏中的一些动作语言改良,或者采用少儿演绎传统舞蹈之类的反串设计思路。

3.2听觉语言:基于民族声乐元素的策略

少儿舞蹈的第二感染力来自于听觉,主要是舞蹈过程中的配乐等。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声乐方面充分继承了国乐那种生活化、慢节奏、平调式、意境美的艺术品质。在编创少儿舞蹈时,可以大胆使用钢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西方乐器,用快节奏、动感强的方式演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如《将军令》《茉莉花》《梁祝》),用带有民族特色的配乐方式为少儿舞蹈编创提供一种听觉享受。

3.3编创过程:师生开放互动体验

传统民俗文化之所以是连绵不断的,本质上就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当中,并不断与生活之间进行交互体验。少儿舞蹈美学认为,舞蹈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与自我”之间交流的一种中介。同时,当代舞蹈美学还认为,舞蹈教育的本质是幸福教育,是幸福的传递,而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独享的,但通过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与他人分享。正如图1所示,基于一种互动体验和交互主体性视角,教师在编创少儿舞蹈方面要注意一点,即民俗文化无论是体现为服饰、动作、配乐还是内涵的审美价值取向等,都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给幼儿的,而是教师(编创者)与幼儿之间互动形成的默契和共识。比如,教师在编创少儿舞蹈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采茶戏动作的具体来源,可以将编创课堂搬到茶园中,引导少儿观察采茶的动作细节,然后对比采茶戏的动作细节,在言传身教的心灵共鸣中发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者:何宗玲 单位:湛江市艺术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