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艺术特殊审美理论与实践浅析

音乐艺术特殊审美理论与实践浅析

审美是音乐艺术最根本的价值,也是音乐的本质,音乐艺术在教育体系中最为根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此,需要相关方面加强关注,深层次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视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要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要求教师要对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和背景加以分析,从中挖掘出育人的素材,带领学生感受创作者的审美创造。音乐创作规律主要涵盖的因素为创作逻辑、方式以及灵感等。而且,这些因素都蕴含了音乐艺术特殊的审美属性。以《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创作过程为例,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基于曲调进行填词。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这一重点内容。在没有歌词表述与提示的情况下,其旋律与节奏依旧十分直白欢快,表现出欢乐感。而乐曲发展所选择的作曲手法,便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讨论思维方式的应用目的,需要从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究其原因,音乐家在具体创作中应用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身特性,教师可以挖掘这一内容作为音乐艺术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熏陶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感受音乐创作者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程也要发挥出育人价值。从音乐课程的内容来看,课程本身含有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深层次挖掘这些内容,并借助此了解作曲家的艺术观,提高自身音乐鉴赏力[1]。同样是以《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为例,该首歌曲的情绪基调早就形成,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内容。同时,词作家张藜创作的歌词也富有情感,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们的爱国情感。虽然歌词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呈现,不过最终取得的效果却十分理想,更具抒情性和文学性。音乐能够和其他的艺术种类相结合,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助力。比如音乐作品的歌词本身也可以将其看成文学范畴的内容,教师可以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教师要对音乐的艺术规律和思维方式加以分析,之后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便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审美呈现

在表演性艺术门类中,审美呈现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审美环节,具体是指将音乐表演表现出来的过程。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音乐表演呈现作品,带领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政内容,并寻找合适的契机开展思政教育。音乐表演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审美呈现效果[2]。在《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中,歌唱家李谷一表演的时候便十分成功,这得益于她的良好嗓音与高超演唱技巧,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其具备的扎实艺术功底,这样才能理解作品内涵和情感,之后借助演唱技巧进行呈现,进而打动观众,提高观众的观赏感,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的从业者,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要求。基础音乐教育从业者并不一定就是专业的音乐家,不过得是具备良好人文素养与富有爱心的音乐教育受教者[3]。如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其在思考诠释《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的时候,便针对歌词表达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也可以说是“二度创作”。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在音乐艺术审美呈现环节,李谷一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在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便要考虑到这一点,基于此进行实施路径的拓展。音乐艺术审美呈现方面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过程也可以当做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二度创作必须与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思想相契合,演唱者和创作者之间应该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度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在音乐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必定想要表现自身情感和感动自己的事物;二是二度创作还要从价值和思想方面升华音乐作品[4]。演唱者表演音乐作品时,常常会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做出一些处理,当表演者不同时,他们对相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最终演绎出来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二度创作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要进行审美判断,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丰富;三是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表演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创作者进行沟通,探索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与内涵。二度创作是以表演者对作品理解当做基础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呈现。

三、审美欣赏

审美欣赏在课程思政实施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很强的效果[5]。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需要以审美欣赏当做前提,简单来说就是先让学生学会欣赏,之后才能表演,并懂得怎样创造。在审美欣赏活动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施,首先就要与音乐艺术审美欣赏客观艺术规律相契合;其次就是挖掘作品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审美愉悦感。第一,在音乐艺术审美欣赏中,不同的人会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审美个体因为自身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审美体验也会不一样,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音乐欣赏作为艺术作品审美欣赏中的重要部分,自然也会产生这种情况,而且还会显得更为复杂。在欣赏同一音乐作品的时候,即便是同一个人,往往也会因为演唱者的不同艺术处理,进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甚至这种审美体验,还会受到欣赏者的心情、年龄等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严格遵循这一审美体验规律,不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还要明确情绪基调,为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助力。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欣赏中,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当做审美对象。这一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由此着手,以便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第二,音乐艺术审美欣赏的抒情性特征,这是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一大审美属性。为此,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教师需要关注到这一点,以此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这一乐曲在表演的时候纯粹就是在抒情,通过音响表现作曲者自身的情感。音乐本身就是利用音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区别就是音乐有着更为细致的语言和优质手段,可以很好体现人们内心的情感[6]。音乐艺术中的抒情性特征还能帮助人们高尚品格的塑造,这样也可以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内涵更为深入。可以说,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情感十分难得,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柔软处,难以借助语言来呈现。柴可夫斯基的交响音乐作品,很多都有着抒情性特征,《第四交响曲》便是很好的代表。在课程思政实施中,便要以抒情性当做路径,以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情感当做主要对象,这样能很好强化课程思政效果,为音乐人才培养提供助力。音乐艺术抒情性能从多个方面进行表现,除了上述所说,还体现于感同身受。依旧以《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为例,词作者张藜对曲作者秦咏诚表现的情感便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将作品演唱出来时,这个过程是审美欣赏的过程,欣赏者也可以通过词、曲感受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国家、家乡的热情之情。欣赏音乐作品时如果能够被打动,就说明欣赏者自己内心已经具备了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情感共鸣。音乐教育课程实施的另一条路径就是:在音乐艺术审美欣赏活动中,通过一种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目标。第三,音乐艺术审美欣赏的思辨性与形象性。在课程实施中,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得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借助音乐艺术的教育性促进学生学习成长。音乐艺术本质规律中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审美属性,这一特点使其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不过也存在重要的问题,那便是怎样在音乐艺术特殊审美视域中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路径,这些路径不仅得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得达成理想的美育效果。教师要加强对音乐艺术特有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使其为课程思政提供助力,并在此过程中合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能够提高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将音乐艺术抒情性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音乐艺术审美属性之间会相互作用和影响,一起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四、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艺术审美创造所应用的是多思维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音乐作品的内涵。在音乐艺术审美欣赏活动中,观赏者最先接触到的便是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在音乐教育环境氛围中,还会出现各种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是审美呈现的过程。在音乐艺术审美欣赏活动中,最终还要用思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才能深度理解作品内涵,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确保音乐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作者刘纪敏 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