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下实现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下实现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摘要: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振兴除了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外还要注重乡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必要对“乡村美”的内涵和目标指向进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明确当前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在乡村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文明的具体需求,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文明的统筹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乡村美;具体实现路径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生态文明目标的落实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关的配套措施。从目前看,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短板在农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有利契机,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并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具体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路径,走生态优先、规划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1]。

1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内涵与目标指向

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理念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良性循环状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在“美”的方面做文章,深刻理解“乡村美”的外延和内涵。在推动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1)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生态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始终。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注重地域特色,防止千村一面。乡村振兴需要惠及民生,要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印象则在于生态环境。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生态环境作为底线,生态环境既是民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乡村地区的原始生态。在乡村振兴各项战略落实过程中,要画好生态底线,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底线思维,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要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另一方面,要凸显个性。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按照城市发展理念来推动乡村建设,也不是将乡村改造成为城镇。要按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打造适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宜居宜业乡村,既要注重山清水秀,也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让乡村保持应有的颜值和个性。最后,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搞大拆大建,要依托原有的山水田园和民情民风,深入地征求广大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改造,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生态区。要注重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痕迹的保护,充分挖掘农村地区文化魅力,让乡村文脉资源特点和优势,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要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作为保障,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随着我国精准扶贫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广大农村居民现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后劲,要注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规划和长远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是财富。而要想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创造性转化,就需要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要素进行系统开发。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破坏绿水青山,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以思考。3)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对民生的改善,也要增进群众福祉。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生态宜居的乡村打造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加以实现。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意,也是民生。要注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要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事件加以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也体现出了总书记炽热的民生情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具体需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从生态宜居入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系统改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更为系统完善的保护,要推进生态农村建设,通过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实现困境与现实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应将“乡村美”作为重要目标加以落实,并将“乡村美”作为增进农民福祉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当前看,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还有待整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还存在误区,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模式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美”建设效果。

2.1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有待整治

虽然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部分地区农村垃圾仍然乱堆乱放,污水乱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乱烧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居生活环境,使其与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的脏乱差,难以承载起离乡游子的乡情乡愁,也无法对农村生态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开发,难以满足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之个别地区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很多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只是一阵风。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刀切”问题,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的系统性、整体性,也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3]。

2.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存在误区

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实现“乡村美”的战略目标,既需要国家的统筹布局和宏观规划,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但从当前看,部分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相关要求,也没有结合生态文明进行科学规划,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系统性,建设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规划功能认知存在偏差,在规划过程中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强调了规划的绝对性。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获得的资源较多,而相对偏远的农村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在规划对象选择上更侧重于主干道两侧的村庄或经常接受上级部门检查的村庄,在规划投入上更注重外表形式,而没有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和内涵。甚至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征询广大本地村民意见,只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很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高昂的规划运行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影响了乡村振兴建设效果。

2.3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模式同质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很多都照搬照抄城市模式或其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没有从本地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由于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反而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质量,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建模式,使乡村建设模式过于雷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发挥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和作用,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基层政绩考核指标。这种简单粗放式的照搬模式,不仅违背了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也影响了村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作用的发挥,以至于美丽乡村建设偏离了农村发展实际。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虽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了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只注重了硬件条件的改善,没有将乡村文明与乡村建设融合到一起,导致乡村建设缺少内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甚至以牺牲本地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换取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这种用环境换取发展的方式显然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规律,不仅难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也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反噬,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在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要从乡村发展实际角度出发,以“乡村美”作为主要方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底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乡村建设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

3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实现路径及其保障

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作为背景,广泛征求广大农村居民的意见,将乡村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发挥出来,提升乡村建设效果,为农村居民打造宜居生活空间,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3.1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

总书记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入的新阶段,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生态制度体系。破解当前制约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机制障碍,要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基层政府要明确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刚性约束,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担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要通过政策驱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灵活的管理机制构建更好地解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态问题。此外,要构建更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村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要结合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既要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4]。

3.2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

要想实现“乡村美”的建设目标,首先就要注重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既要区别于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也要突出乡村的资源禀赋特征。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既要落实好乡村振兴各项战略,也要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设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民居特点,在乡村风貌打造上要突出个性美、自然美,突出乡村风貌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优势,按照幸福宜居乡村建设目标,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的方式,加速推进农村地区新居建设。同时,要对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乡村整体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此外,要严守生态底线,要做好古村落保护,对于不同年代的古村落古遗迹要进行修复和保护性开发。

3.3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重点和特色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方向、有目的。1)要以特色精品村作为支点,从宏观层面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将农村的生态资源禀赋串点成线,充分依托地域风光、人文景观,通过特色挖掘和特色打造,实现农村资源禀赋旅游开发,进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美丽乡村。2)要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进一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同时要将交通、物流、商业金融服务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3)还要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情况,加快村庄道路硬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为村庄垃圾处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打造符合乡村需要的垃圾处理队伍。4)积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想让广大农村居民真实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就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新的美好幸福生活,各地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具体要求,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带动美丽乡村发展[5]。

4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就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同样,美丽中国建设也离不开美丽乡村的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应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要以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污水治理和农村垃圾作为治理重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善乡村居民居住环境。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思维,系统地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战略落实,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关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玉娇,曾宪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2):20-23.

[2]常中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中国瓜菜,2020,33(10):118-119.

[3]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4]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46-51.

作者:闫旭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