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0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0篇)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材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同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真实生活,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从2004年国家提倡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以来,各高校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现状

1.1存在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脱节现象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化建设的知识,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把它当成了宣传的标语,没有真正的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把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隔绝起来,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和内在需要。

1.2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

马克思指出,意识决定存在,而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个理论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和素材应当来源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自于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使他们熟悉并能够感知到的事例。这样的材料才能够对他们形成感情上的冲击力,促使他们真正的积极学习。遗憾的是,我们的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和教学案例,已经远远脱离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这些案例看不懂、没兴趣甚至反感。更加之教师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厌其烦,没有时代背景映射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毫无兴趣。因此,这些不能有效回应大学生思想困惑的教材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3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简单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存在简单粗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否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待学生的疑问和思考持否定态度,对学生的质疑,认定为离经叛道。为此,对学生进行大批量的知识灌输,带有强迫性和命令性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内心的逆反心理严重滋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教授知识就是针对课本照本宣科,不加解释或者为了避免无法自圆其说而故意规避解释,使学生最终陷入五里雾中而不知其所以。

2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若干思考

2.1贴近学生牢固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受制于我国长期的封建主义制度,我们的教育在理念上也坚持政治为主原则。中国政治最大的原则就是牺牲自己成就集体,为了保障集体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是受到大家鼓励和学习的。在这种重视集体、藐视个人的集体观念指引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刻意强调通过奉献自我来成就大我。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就是在这个论调基础上的引申和生发。在这种教育理念中,甚至会故意引导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而刻意泯灭其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迷失在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迷雾中不能自拔。这将导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言行不一、知行不一的严重后果,为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a.重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个性发展环境。当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后,他自然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融合起来,进而以个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完善。b.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养表现为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行为能力。只有引导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综合素质,才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c.注重精神疏导和人文关怀。现在流行的“感谢同学不杀之恩”,深刻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在精神领域问题的严重程度。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会大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合适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发泄自己的愤怒,要倾听他们的表达和心声,要建立良好的心里疏通渠道。只有解决了他们心理的疑问,肯定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自觉自愿的学习并实践思想道德教育。

2.2贴近生活构建生活化教育内容

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甚至是发生在同学身边的真实事件作为授课的载体,打通“教”和“听”之间的通道,通过问题导向诱发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应用。b.采用多种方法融理论与实践。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课外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政治是时代的政治,未发现有当代的人民遵从过去的政治要求的先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是是以当代的政治生活为基础要求的教育。如果教育脱了时代的发展,就会让教育变得不合时宜,且逐渐会被淘汰。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努力做到:a.创新教育载体,实现教育载体的多元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的教学载体,应当是教育者紧紧把握的未来工作的重要抓手。b.创新教育方法。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课堂说教已变得日益苍白和乏力。网络知识库、手机内存已可以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3贴近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高教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过通记其上载的内容和表达的含义教育、教化学生的无形或物质媒介和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很多,我们应当综合采用多种教学载体,通过彼此促进作用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作者:崔宇琛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第二篇: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开放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取向也丰富多样。在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在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力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开放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深入贯彻实施,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都能遵循文件精神,直面挑战、勇于担当,以自身的努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向良性轨道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分析这些问题入手,探讨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总结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便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笔者总结当前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最新理论成果引领作用不明显;二是线上线下结合教育模式没有推行;三是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未形成。

(一)最新理论成果引领作用不明显

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中央16号文件的实施和自身努力结合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培养出一批素质好、品德高、充满正能量的开放条件下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得到了企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部分高校对马克思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视不够,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解不深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只限于开会布置任务,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没有思路去开展工作。这种不主动适应开放条件,不能将新条件下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融入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比较陈旧,也没有针对性,使得最新理论成果只停留在书本上,没有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二)线上线下结合教育模式没有推行

开放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其创造一个新的平台。现代的大学生基本生长于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事物、自动获得信息的速度高于以往历届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吃饭、走路、睡觉都离不手机,已经成为低头族和手机控。课堂上一手拿书一手拿手机的现象随处可见,现代手机和现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远超传统教学对他们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不主动接触互联网,安于现状或消极应对,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滞不前,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线下不统一,各唱各调,间接消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未形成

做好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因为当今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目前高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并未形成。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师资队伍和辅导员干部队伍没有有机融合,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单独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家长潜能没有发挥,一些学生家长只是停留在社会听说上,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只是在观看,并没有参与进来;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需要汇集,部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并不报道凝聚社会力量的内容,而是聚焦一些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有误导作用。

二、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路

开放条件下积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十分必要,笔者总结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二是利用互联网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三是努力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一)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通过开展兴趣班、研讨课等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兴趣,以帮助他们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学习新一届党中央和的治国思想。新一届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依法治国等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些最新理论成果应该纳入大学生的选修课、讲座等,使之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理论常识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课程中和头脑中。

(二)利用互联网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因此用互联网与传统相结合来推动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要利用符合大学生特征的网站、微信等互联网方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空间阵地,以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同时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创新实践教育方式,积极利用课外资源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高校方面要盘活教育资源,全力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发展,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干部要全力配合、各司其职、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同时要切记,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要注重家庭建设、家庭教养促进家人相亲相爱,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最后,社会的正能量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当代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凝聚到最大限度的正能量,以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力量。

作者:孙丽君

第三篇:人文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的角度下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文视角的内涵,接着阐述了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意义,然后探讨了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渗透才能够体现出其作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大学生不仅是单纯的被教育对象,而是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开展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文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人文视角的内涵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理念,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人文视角就是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的教育,人文视角侧重人文关怀,学生在这样的视角下可以得到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在和谐的氛围下实现全面发展。学生一边受到教育,一边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完善学生人格。这就是人文视角的内涵。

2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意义

2.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长期以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化,内容枯燥,大学生很难重视这一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多传达政治思想和理念,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说教化,很难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大锅端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社会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体差异化,遵循人文视角,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充分发挥大学生潜能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丰富,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摆脱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人文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色彩很浓,而且不注重素质的提升。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说教和知识的单纯灌输,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3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面临着越发丰富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向往,但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想法很偏激,甚至对这个世界很排斥,而且找不到人倾诉,也不会正确排解,由此就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引导这些有问题的学生逐渐走出心理阴影,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知道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正确的解决对策。当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信赖时,就愿意分享内心的苦恼和困惑,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促进校园和谐。

3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1遵循循序渐进教育方式

人文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体现出效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复杂而任重道远,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化,需要一点一点吸收。将人文视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就更加重要,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育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发挥潜能,觉悟得到提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重在时间,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空间,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耐心讲解。

3.2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生活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要一味沉浸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摆脱说教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需要接地气,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人文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学生除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看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课堂结束后也要充分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专门设置讨论组供学生畅所欲言。每次讨论可以设置一个主题,比如,结合所学内容扩展的话题,或者根据时下热点新闻制定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意识,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之间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在开展这些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酌情予以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课外研讨会和讲座等等,学生通过参与到活动中,就能够得到启发。

3.3利用校内宣传设施

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而是通过发散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熏陶。除了课堂,教师要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设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全方位渗透到学生内部。比如,校内的宣传栏通常都十分醒目,学生都会去看一看,这样就可以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通过宣传栏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不仅会停下阅读,这些内容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而且,这种方式通过学生主动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在生活中不断融入,使人文理念贯彻得更加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3.4创建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水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从人文的视角进行教育。教师不能只懂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注重提升自身素养和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注意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教育,而是要更多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人文的理念。学校在进行教师的选拔时也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学历,还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具有充足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7-70.

[2]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85-88.

[3]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25-27.

[4]焦奕文.基于人文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2:88-89.

作者:张帅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高校的关工委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针对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充分的发挥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关工委;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高校关工委而言,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如果能够积极的发挥关工委的重要作用,那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一、当前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社会在发展,高校的关工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关工委组织的认识程度不够

近几年来国家对关工委工作提出了重要指示,教育部门也对关工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改善和发展,但是就当前高校关工委的现状来看,一些高校领导对关工委组织的认识还不够,片面认为高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关工委组织的存在必要性不高,这样就阻碍了关工委的发展。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领导层对“全员育人”的紧迫性认识不够,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三观、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还没有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高校注重关工委组织的发展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二)高校关工委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

就高校关工委组织机构的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的办公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以退休老同志为主,他们平时的工作较复杂,在关工委的工作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另外关工委的工作条件较差,关工委的工作队伍力量不够充足,这样一来工作效率也较低,工作得不到有序运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还尚未设置关工委组织,这样就更不能使关工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冲击关工委老同志的知识、观念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就高校关工委工作而言,“互联网+”时代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由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有一定的落后性,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没有得到更新,这样就造成高校关工委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思想中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甚至一些思想被社会所淘汰。

二、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一)高校关工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就高校关工委的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包含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以及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观的树立。高校关工委可以利用老同志丰富的经验等优势,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的发挥老同志的政治导向作用。另外,在关工委可以组织一定的活动,例如讲座、座谈会等增强关工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得不说,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就更需要高校关工委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序的开展。

(二)高校关工委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此高校可以发挥关工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宣传老革命主义精神,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继承老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另外爱国主义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高校关工委也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关工委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爱国情怀并且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因此高校关工委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导向作用。

(三)高校关工委对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具有协调作用

高校要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而高校关工委对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具有协调作用,所以要在关工委组织内部开展一定的活动来发挥高校关工委的积极作用。首先,可以在发挥关工委成员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作用,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学生上党课,从而端正大学生对党的正确认识,坚定大学生的党性思想;其次,要发挥关工委内部成员的优势,对积极入党的大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工作;另外关工委可以在深入入党积极分子的内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对党的认识,从而增强关工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用;最后,可以积极的发挥关工委老同志对大学生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关工委组织成员平时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交流,根据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本文对高校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更好的发挥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社会培养政治性人才。

作者:沈云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探析

摘要: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占据着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得到激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者要进行角色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他们的思想政治态度、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一重要使命,根本任务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现阶段,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与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理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和落脚点也是人。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俞来俞注重以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人作为发展的根本,以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判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重要性和决定意义。人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人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利益。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键在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突出地体现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指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别的其他的目的和动机,其根本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大学生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的一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范围和培养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狭隘的特定的范畴,而是包括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的学生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体性,不仅仅针对特定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群体而言,必须涵盖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既要重视教育的广泛性、普遍性,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教育内容的接受者、思想政治活动的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路径

1.教育者进行角色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思政教师为主的教育者通常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绝对的控制权,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大多数以教材为主,一味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采用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学生的理论认同,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理论晦涩难懂越厌学,越不学就越不懂,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使理论不能说服人。教师应从中吸取教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紧密联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因势利导,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共振,更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洗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虽不再起主导作用,但作为思想的引导者和情感的激发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找准时机,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的“内化于心”。

2.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学的需要驱动理论指出,需要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在能力,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是一个过程,主体是人。人们从事任何生产劳动,都是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不断实现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人的利益。这既包括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行;也有精神需求,如知识情感价值方面的追求。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的体现者,他们本身也有不断成长成才的精神需求,希望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政治价值观上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能够有序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内在的精神发展的需要,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认知层面上,还要尽可能的让其在情感上接受,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参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内在因素(知识水平、性格、能力等)和外在环境(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等)的共同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很难处于同一水准,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相同,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一些,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慢一点,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发生变化也会对学生接受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学生对同一种教育手段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与其他个人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一套教学方案教育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的不同完善自己的教学准备,在课堂上尽可能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讲解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结果做出教学调整,力求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教育者切忌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胡凯林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载体探析

【摘要】本文提出将大学生宿舍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创建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新模式,强化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可以极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宿舍载体;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众多内容,以宿舍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选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者,教师要校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力点和着力点,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拓展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广度,为全面塑造大学生过硬的思想品质创造良好条件。

一、完善管理制度,创建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形式

高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有自身特点,在建立健全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时,需要从学生思想现实出发,强化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用最为实用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互动良机。

(一)健全宿舍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关制度做保障,尤其要规范学生相关行为,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立健全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现实来展开操作。为提高相关管理制度的适合度,我们不妨开展多重学情调查,充分征询大学生的参与意见,以体现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特征,达到影响参与者行为的目的。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时,需要管理主体客体各方达成共识。如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宿舍学习制度、宿舍评比制度、宿舍作息制度等,每一项管理教育制度都需要征得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这样才能提升制度效力。特别是宿舍公约之类的管理措施,需要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管理者提供操作指向。

(二)建立宿舍载体思政教育形式。大学生宿舍载体思政教育形式众多,在具体操作时,需要作出比对和选择。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载体,其职业性、专业性特征较为突出,针对不同专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极大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这些学生的职业意识较为强烈,作为教师,需要观照学生就业方向和成才意向,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基本技能素养,为顺利就业成才做好铺垫。大学生追求个性化成长,特别是对新事物有特殊的敏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展步伐,创新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形式也是大势所趋。环境熏陶、网络教育、个别教育等方法,是大学生宿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模式。所谓环境熏陶,注重的是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环境的构建,用集体力量创设特定气氛,以影响大学生思想成长。网络教育法,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形式选择,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进行跟踪式教育影响。个别教育是根据学生个性问题展开的具体教育活动,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二、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管理

高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涉及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群体,这些人应该成为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

(一)加强宿舍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建设,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度。从不同构成成员角度入手,整合管理队伍,塑造管理人员素质,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管理队伍,已经成为以宿舍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个管理队伍构成中,辅导员责任更突出,提升辅导员管理技巧和责任意识,特别是培养辅导员管理责任心,对大幅度提高宿舍管理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生宿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宿舍载体思政教育服务品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性。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宿舍管理事务,强化辅导员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接受崭新思想意识熏陶,也可以给宿舍载体教育模式注入新鲜动力。

(二)利用党团组织深化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是重要生力军。党员和班干部代表先进形象,要为一般同学树立良好榜样。因此,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开展激励工作,调动党员干部自我教育积极性,并建立多种激励和监督制度,对大学生党员和干部开展多重教育,使其成为一般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学生干部中,宿舍长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宿舍长要肩负组织、协调、监督、汇报等职责,针对宿舍长制定奖惩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学生宿舍都有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这些人应该成为宿舍载体教育可以倚重的力量。如创建“党员示范宿舍”,可以为其他宿舍树立学习榜样,学生有了带头人,自然能够展开自我矫正和成长。学校不妨将学生入党、评先树优等活动与宿舍日常工作和表现结合起来,以巩固宿舍载体教育成果。

三、开展多元活动,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内容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校园文化生活有较高追求,以大学生宿舍为载体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深受大学生青睐。

(一)设计个性宿舍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大多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而专门针对大学生宿舍开展的文化活动却比较缺乏,为满足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我们要深入到大学生宿舍中,多方面征询大学生意见,探索宿舍文化活动设计。职业学校具有职业特点,不同学生群体也有不同兴趣爱好,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设计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也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宿舍文化活动设计组织时,学生干部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只有调动所有成员参与主动性,宿舍文化活动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如开展“书香宿舍评比活动”“宿舍征文活动”“防火防盗活动”“公共关系学讲座活动”“文娱联谊活动”“演讲与口才训练活动”等,都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精神食粮,其受众群体会不断扩大,并通过这些活动传递正能量,促使大学生进行思想改造,不断洗涤灵魂,为大学生多元、个性发展提供重要源动力。

(二)拓宽宿舍文化建设广度。宿舍文化活动代表学生精神生活意愿和诉求,在彰显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同时,给大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宿舍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封闭的活动,而要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契合,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展示自我,从更广阔视野展示个性。在具体活动时,可以在校内展开横向交流,也可以与其他学校甚至是社会不同行业联系,以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为大学生的多元、个性、健康成长创造机会。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思路,不妨鼓励大学生拓宽眼界,让大学生从未来成长需要出发,对自身素质展开针对性设计和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目标比较鲜明,职业观比较突出,在宿舍载体教育管理中,我们要着眼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与更多社会人展开交际活动,通过走访企业、机关、工厂,实地观察学习体验,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社会人才做好坚实铺垫。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宿舍为教育载体开展教育活动,不仅符合现代大学生普遍心理诉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完善宿舍思想政治管理制度,创新大学生宿舍载体教育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升级,以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追求。

作者:黄华燕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要】新时代信息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院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现实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这一课题逐渐提上日程,它不仅是思想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影响和决定新一代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主力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本着目标明确,结合实际发展需要,能切实有效地开展,不仅能够继承传统的优质思想更能提高和传承新的思想观念,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1)结合现实的发展和变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冲击要求教育部门必须改变方法[1]。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很模糊的大学生来说,西方观念的入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式的影响冲击很大,大学生一旦质疑和抵触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对我国的发展就会有不小的冲击和损伤。创新的教育方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国民经济整体成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的今天,各种的社会问题也在普遍存在,有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要求大学生应该站在正确的角度看待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的需求,拥护国家做出的决定。尤其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其虚拟,广阔的特性也让人们跨越了地域种族语言的限制,畅所欲言,致使各个地区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快速的传播,这样那样的问题随之出现,例如一些抨击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或者盲目推崇西方意识形式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现实发展需要,研究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式[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授课的方式进行的,按照教材进行章节的讲解随后进行综合测试,以分数的高低评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单向机械的教学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复杂化,之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发展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容

结合上述文章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很多的学者和学校的教育者们也在不断的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等方面出发,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制定出了一下几条内容:(1)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各所高校应该致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教育法。这是最根本的教育方法,也是现在教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什么是理论教育法呢?就是指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确定一个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学习,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步确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这种教学方式濡染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是灌输固定思维模式,不易让学生产生偏颇的思维。因此尽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使用这种方式,以创新的方式,利用网络中的一些特殊的软件,实现更加平等自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观点,喜欢与教师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不仅可以消除学生面对面见到老师时的紧张心态,更能让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私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加以纠正指导。其次是实践在网络中的运用,学生的主要知识的学习来源于教师,但是通过实践来感悟知识,提高自身的行为习惯和能力也是常用的方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队,定期去福利院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也可以在农忙时节,开展助生产劳动的活动,让学生们真正感受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问卷调查,从实践中更好的认识社会,提高自己的素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今时代,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多方面的进行实践活动。已达到最终的目的。(2)结合各种活动,运用合理手段进行隐性教育法。单纯的授课式教育方法逐渐被其他教学方法所取代,各类院校中的教学方法也层次不穷,本着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快速掌握知识这一原则,也多方位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文化馆等活动,潜移默化的升华学生的思想意识。其次,高校对各自的校园文化和环境也加大了建设力度,让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度多彩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受到陶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致力于实践与授课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让学生愿意学并且快速领会其中的重点,变成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科学发展,更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整体发展方向。

作者:黄妍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析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研究,不且必要而且可行。应从优化激励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健全评估机制三个方面为“教辅联动”的建构和实施创造有力条件,继而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关键词:大思政;教辅联动;育人机制

“教辅联动”意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与承担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有机统一、协同联动的育人模式。“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有其科学的理论遵循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教社科[2005]5号文、[2008]5号文以及[2015]2号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应当注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有机联动,协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或价值指向的实现,需要依靠长期的理论教育和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两者绾结起来方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不过,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分工不同且缺乏协作与配合,依然存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无法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教育有效性及针对性的瓶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方法,成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可资借鉴的生长点。

(一)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涵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呼应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的同时,总结和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此机制由以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合力理论。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积极合作,达成一致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空内产生教育协同。“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合力论理论是“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理论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协力作战,“把局部力量合理地排列、组合,”[2]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合力和整体功效。2.“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功能促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纯的日常教育或教学管理,理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因各自工作侧重点不同以及缺乏有效沟通与联动机制,难以发挥“大思政”协力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责的惯性思维,把更多的人纳入到教育主体范围之内。”[3]单纯依赖高校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某一支队伍,都难以有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联动作为“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现实之思,要求两支队伍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进而发挥综合教育的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环。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亟待“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提升实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向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使命。“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借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统一,缩小了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距离和情感距离,促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推进思政课教师介入学生管理事务的同时,激励辅导员适度参与大学生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趣味化、生活化、立体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4.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基需要“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急剧发展深刻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国内环境。“淡化”“腐化”“丑化”“溶化”“分化”“西化”思潮相互激荡,导致出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评判准则。大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受到较大冲击和腐蚀,以致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迷惘、价值错位等乱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一旦产生对资本主义的归向和社会主义的背离,就难以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更不会期冀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终将引起人们社会心理及思想的动荡、困惑、迷惘甚至抵触。高校“决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进行引导、转化、消解”[4],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时代精神、紧跟时代节拍,健全“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把抽象的教育理论具体化、虚功实做,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二)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者联动的内在理论自洽以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决定了“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必要而且可行。1.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的理论自洽。首先,从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基于现实,反映大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解决其现实问题,才能与之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5]526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则是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履行者,二者分工不同且岗位职责有别。“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旨在构建一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相分工、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寓理论教学于日常管理,有助于攻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的难题。其次,从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高校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积极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是坚持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灌输给学生,使其“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任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8]在一定程度上,“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完美实现了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又做教书育人的“人师”这一目标旨趣。最后,从知行统一看“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理论自洽。“培育什么样的人”一贯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育的人不仅要“知”,更要落实于“行”。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蜕变,一直是横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毫无疑问地成为考量“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这一知行统一的价值意蕴。2.“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逻辑自洽。“大思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秉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原则和理念。首先,“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空间逻辑自洽:全员育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论上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担负育人职责,都应根据自己的职责,从教学、生活、管理等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参与人员方面,不囿于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鼓励其他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9]其次,“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自洽:全程育人。针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时空上的局限,“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充分体现全程育人的宗旨。全程育人意指从学生入校到离校,应根据其每一阶段的特质,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地贯穿落实到大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中要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思政”理念的价值逻辑自洽:全面育人。高校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尽可能地发掘、搜集、优选、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10]作为“教辅联动”机制的价值取向和必然结果,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论思想中体现其思想追求的制高点,意指人的主体性及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和复归,是人在真正意义上对自己的全面占有。

二、“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其人生道路和方向,需要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它有虚的一面,如果不建立切实可行的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将流于形式。

(一)优化“教辅联动”育人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物质利益是利益结构中的核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5]531高校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心教师情感动态,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完善“教辅联动”的利益保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活动如期开展并给予基本的经费支持。要主动创设条件鼓励兼职辅导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要帮助兼任班级辅导员工作的思政课教师以及兼任思政课教学的班级辅导员踊跃从事相关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力图推出有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第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制度设计是构建“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关键一招。高校需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适应、与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思政”相协调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两支队伍的深入交流和良性循环。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制度的制定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积极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制度环境,为“教辅联动”提供重要保障。

(二)创新“教辅联动”育人的方法机制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2]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活动发生急遽变换,在这种支援性背景下,立足实际情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的模式、方式成为迫切话题。第一,“教辅联动”的初级形式:强化沟通交流。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由人际交往、学习、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引发,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交流沟通,有助于全方位掌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日常问题中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波动和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应对之策。高校应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沟通平台,如期举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主体的活动,商讨、研判、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难题。第二,“教辅联动”的中级形式:互邀参加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邀请授课班级的辅导员随班听课,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点评和主题发言;辅导员可以邀请所带班级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实践活动、文化科技创新等系列活动,维持二者原始身份稳定的同时,优化队伍的配置组合,达成合力育人的效果。第三,“教辅联动”的高级形式:实现双向兼职。为便于思政课教师了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提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制度设计方面应要求思政课教师兼任一定数量班级的辅导员,但仍以任课为主;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任某些思政课,但仍以辅导员工作为主。双向兼职模式是克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工作缺陷、实现优势互补的共赢路径。高校应优化不同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解决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别属于不同部门所带来的交流不便,统筹两支队伍的人员调配及工作分工,积极营造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教辅联动”育人的评估机制

提高“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实效性,不仅需要考虑如何优化激励机制、创新方法机制,还需要对已经实施的“教辅联动”育人是否取得教育效果、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是大是小等问题进行评估。“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11]293-294评估是提升“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启发教育者自觉探索、总结教育的实施情况,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路径、要领等是否科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科学;有助于引导教育者自觉研究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措施,继而规避风险,丰富经验,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有效的“教辅联动”育人评估机制,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转和合理决策提供一种科学依据和探查问题的崭新向度。如何妥善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培育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优化教学生态,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话题。“教辅联动”育人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特征的现实之思,是优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理路。

作者:代长彬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第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路径

摘要:大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影响大学生心灵成长,塑造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文化空间的关注,其工作开展可以探索空间视角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次路径探索的努力,都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此在与彼在,关乎其现在与未来,更关乎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视角路径;探析

大学是作为存在和实践着的文化空间而存在的。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在文化空间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空间视角切入,探索有效路径,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文化空间与大学生成长

大学是文化空间,也是大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部分,直接关乎心灵成长,影响人生境界。大学生成长在一定的时空中来完成,大学由人、事、物组成,不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存在,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和空间实践。一方面,大学与时推移,处于不断在实践中生成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大学是空间场域,有其共时性、在场性和构成性。文化空间影响心灵成长。大学生成长离不开师生与相应环境的在场性与构成性,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共时性。文化空间的构成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学生是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构成力量,其成长与文化空间相互作用,共塑空间实践过程。文化空间塑造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使思想有依附。“同学”之称本身就是认同的体现。同在一地一校的人对于校园文化传统多少都有了解,对于校园的文化标志物都有记忆,对于学校重大事件都有记忆等等,这些都建构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塑造大学中的根基性的认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心灵成长、塑造认同,其研究离不开对文化空间的关注,其工作开展可以探索空间视角路径。

(一)注重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的分析和表述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价值归宿。大学生成长是在现实空间和理想空间的交织中进行的。现实空间就是大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理想空间就是心中想象空间。空间表述影响学生认识和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空间表述要注意把握方向,既坚持实事求是,又要注意传递正能量。大学生总要有一个地方来寄托精神,陶冶性情。理想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投影,有理想就不会热情消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要充分肯定现实空间中的有利因素和理想空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追求的方向和力量,又要注意指出道路之上可能需要优化的地方,这样才能在重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

(二)引导主体在文化空间中寻求认同和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塑造认同和归属。大学生既作为思想的个体而存在的,又作为思想的群体和集体而存在。作为个体而言,需要寻求认同和归属。大学生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对文化空间的不断认知和深化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作为个体又作为集体一员的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从而生成出学校、学院、班级和自我同在的心灵归属感。大学生思想引导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尽快熟悉环境并适应环境,利用有利条件获得自身成长,爱校爱班爱自己,尊重多元化的个体价值。文化仪式是塑造认同和归属感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仪式,文化仪式应当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用心组织、主题鲜明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网络空间阵地把握主动权,传递正能量

信息时代人人作为自媒体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影响难以预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占领网络空间阵地,把握主动权。信息扩散具有人际关系链接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思想引导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健康文明的观念,树立良好榜样;另一方面需要反映迅速,积极传递有效信息,不断传递正能量,尽快消除消极不良信息给学生的心理暗示;再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管控,合理使用新媒体,持续不断的化解危机和传递健康成长的声音。网络思想意识阵地的优化方式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

(四)注意文化扩散中的中心与边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文化扩散规律和特点。文化扩散具有从核心到边缘传播的特点,从内向外不断散发出影响力。大学之中,从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的群体来看,辅导员、班干部和党员相对处于文化扩散的中心位置。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自身言行,开展工作严谨有序。对于学生干部和党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抓关键少数,抓党员干部,形成凝聚力,发挥影响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传递信息给学生,推动工作开展。边缘群体需要特殊关注。

(五)积极建构记忆空间延续学校文化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建构记忆空间延续学校优良传统。大学(新建的除外)一般都有其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大学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延续传统中继往开来。不管是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校规校纪,还是学风班风等,都是大学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提及的,正是文化传承的记忆,不断被文化仪式(如典礼、校庆等活动)所强化的,正是文化传统。传统基于认同,一所大学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积极创新,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组织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构起大学生的记忆空间。

三、小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视角是一个棱镜,映照出大学作为文化空间的多个侧面。大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文化空间处于稳定性与变化性交织的实践过程之中,这一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次路径探索的努力,都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此在与彼在,关乎其现在与未来,更关乎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运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十篇: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

【摘要】以学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为出发点,调查分析学校目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现状,进而立足于学校职业导向的办学定位,提出较为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一基三级多类”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对实现以生为本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个性化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整体就业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加强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模式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一基三级多类;就业质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社会、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高校的声望,关系到家庭的安宁。而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深入及就业制度日益向市场化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心理等问题。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1】所以,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问题,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和成才观念。但大学生受先天条件、生活环境、个人努力程度等影响,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制定个性化培养指导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基于此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个性化培养模式对提高学校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内涵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一定阶级、社会群体、政党的领导下,以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基础,利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有计划、有组织并有目的地对大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干预,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想要的就业观念、素质和格局的社会活动。【2】对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指立足于就业,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用,通过提升学生的内在思想政治品质和相应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就业率和学生的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工具,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比如心理问题、择业观功利性等,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的去对待就业;就业工作是学校对学生经过专业教授、就业技巧辅导等能力提升,使学生顺利就业。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又反过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依据。【3】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教育具有阶级性,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4】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2.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实现的基础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使学生顺利就业,但目标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即必须要与政治目标和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依照党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担负起历史使命,从而保障了就业目标的实现。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就业工作中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优质教育。在就业工作中就是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不仅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既体现了其社会服务的本质,有促进了教育与服务的结合。

(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会出现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就业选择中心理压力太大、就业及创业过程中太功利化以及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非常淡化等一些不该有的思想问题,,以至于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现象。【5】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缺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工作。2.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增高,不仅要求高校提供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又希望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超强的创新意识,以满足社会多元话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个性凸显、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共性的就业技能,又可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个性潜能,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3.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是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观需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彰显,他们不愿随大流,渴望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而且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所成长的环境不同、各自的兴趣爱好不同以及各自能力大小不同,都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个性发展、引导个性发展,满足学生需求。

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虽然各个学校基本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但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基本是就业信息、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教授求职技巧等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满意,更有90%的学生希望学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深度较浅,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深刻,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没有清晰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校肯定个性化培养的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模式、体系保障。

(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贫乏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而目前学校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贫乏,强调就业技能指导,局限于短时的就业技能指导课、专题讲座、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等。而个性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如择业就业观教育、就业心理教育、职业适应性测试等应用不多,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获得,高年级的学生能够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还不到50%。

(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辅导员的日常教育中,但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繁忙,对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停留在班会课的政策解读、求职技能的灌输及毕业班时的谈话。方法缺乏创新,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无法达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超半数的学生认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四)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标准单一

学校评价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离校的就业率、签约率上,这就导致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在意学生是否找到工作,而不关心工作适不适合学生发展,也是产生离校就业率高、一年内离职率高的原因。

三、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要具有通用性、可复制性及可操作性,本文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基础、以提高学校学生就业率为基础,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原则、坚持尊重爱护学生原则、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坚持针对性教育原则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构建了“一基三级多类”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以待提高学生就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介绍

“一基三级多类”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基于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一基);学校职业导向的办学定位是个性化培养模式“一基”的重要依据。职业导向的育人观念就是让大学生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为目标,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及掌握的专业技能,选择一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充实教育内容、创新培养体制,促进职业导向育人目标的实现。对大一至大四学生分为适应年级、成长年级和毕业年级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级),“三级”围绕“一基”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设计;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搭建多类别教育引导平台(多类),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专长及优势潜能,纠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三级”个性化培养模式

(1)适应年级:职业导向的理想信念教育适应年级从新生入学到大二上学期结束,这段时间学生主要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过程,课程教学上基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而且这段时间学生对职业选择、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认识较为模糊,但对专业学习充满期待。因此,基于职业导向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段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它是后续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的基础。将此阶段教育定位在职业导向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清楚社会形式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接受职业道德、就业心理和法制观念等教育。(2)成长年级:职业导向的实践教育成长年级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到大三结束,这段时期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专业技能学习已经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并且适应年级中受到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使大学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较为清晰,因此,成长年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放在职业导向的实践教育上,主要内容分为学业指导、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道德规范强化三个方面。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业指导上主要对专业上技能证书、继续深造同学的督促引导;职业能力提升主要开展领导力系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规范强化主要是通过企业认识实习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毕业年级:职业导向的技能教育毕业年级就是大四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课程接近尾声,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多、职业规划更加明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基本踏上就业实习阶段,因此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职业导向的技能教育,主要内容有就业形势政策分析、择业创业指导、面试指导、职场适应等方面,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实现预期就业目标,快速适应市场环境。

2.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多类”个性化培养模式

“多类”主要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进行分类开展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见性,增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可以分为外向、开朗型、腼腆内敛型;根据中学教育背景可以分为三校生、高中生;根据就业心理素质分为阳光向上型、自卑焦虑型;根据就业目标分为学术深造型、自主创业型、渴望就业型;还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择业就业观、理想信念等分类。“多类”是开放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以根据所指导的学生个性特点划分更多的类别,终归到底是通过分类引导做到精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的实现学校整体就业质量的提升。

(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1.自上而下高度重视个性化培养模式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才能切实的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领导是核心,必须统筹安排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教育内容,制定系列制度,使全员参与其中,才能打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比如学校可以让每个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组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对学生的规划进行重点辅导跟进,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2.更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建立成长档案,因材施教。从适应年级开始,综合学生入学登记表、谈话聊天记录、心理与职业测试,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及兴趣特长,并通过深度的职业导向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方向。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依托,构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平台,嵌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比如校辩论比赛,可以以择业观念、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法制观念等为辩题,在辩论中加以引导,使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构建家校、校企联动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实习表现从企业及时的了解,这种对学生今后就业直接相关的信息及时掌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必然在毕业时工作质量会更高。利用校园网平台,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内容。比如对“多类”进行全面调查,队各类学生急需的学习内容通过校园网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针对性。另外,在日常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引导继续深造型的学多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引导自主创业型的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参加就业技能类培训、交流技巧类培训等。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虽然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导向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但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仍出现就业恐惧、自卑胆怯、自负等心理问题,构建平台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轻松的被学生接受,也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的影响学生。

3.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前瞻性不够是产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制度。使师资队伍真正的全心投入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而不是搞面子工程、热情在转岗上。另外,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促进整体队伍质量的提升。

4.建立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评价体系

综合考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不仅仅的看学生的毕业初次就业率,要关注学生的违约率,学生的就业职场表现,通过学生、教师间互评、企业测评等方式不断修正评价体系,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提供保障。总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开展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它将“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加强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发展传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导向的就业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引导、鼓励学生向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实现个人价值,对实现学生个人梦、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闫盖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