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浅析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浅析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的作用进行了多视角审视。就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职能的偏侧等方面进行探索。基于组织权力、结构、制度和文化层面,提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建议,以期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1]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其中最主要有“学系”简称“系”“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教学团队”。高校体育教学组织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形式外,还包括学院下设的教学部、教研组、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中心等。无论何种形式,其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1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1教学质量的评价者和监督者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推动体育教学发展,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都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问题的进程。首先,体育教学的改革根本上是对人的改革,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客观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来保障新教学方法的正确推广;其次,体育教师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环境及课程内容等的不同会对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都需要基础教学组织进行实时的监督,确保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

12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单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的改革。首先,体育教师个人能力所产生的效果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是极其有限的,在教学方法百花齐鸣背景下需要统筹组织和规范,促进个体形成合力,协调组织内体育教师的统筹性发展,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彰显了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基本执行者的作用。其次,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能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际问题向上进行反馈,教学改革部门能根据反馈问题及时对改革内容进行调整,最终提高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13教师权益的完善者和保障者

教师权益的保障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展。一方面,全方位的教学要求使教师的课程工作量相对以前成倍增加,而相应的待遇没有及时的提高,个别高校体育教学基本课程系数甚至低于学校课程的平均值,这种政策的不合理极大的打击了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效果。体育教学组织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客观的统计,完善利益分配标准,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学生的实时评价是对体育课程质量的基本保障。随着体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学生的课堂要求也为之相应增加,原有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未能完全提高自我认识的情况下,更严格的环境难免使个别学生对教师做出错误的评价,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低,影响教师评职等情况。基层体育教学组织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进行评价,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

14教师发展的指引者和帮助者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发展始终要围绕组织的框架展开,纵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引和帮助教师综合性的提高个人基本能力。一方面,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不仅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为教师制定个人培养方案,让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还可以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特点提醒组织内的教师遵循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随着“体育强国”国家方针政策的推进,各种体育教学高层次学习和培训的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组织有能力组织和支持体育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活动,使其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完成个人培训价值向集体价值的转换,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

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

21管理体制改革导致体育教学权力的分化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多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体育类也从原来的学校—系(部)或教研室两级管理体制转变为学校—二级学院—系(部)或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由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统筹管理,二级学院自主实行教学科研训练、行政管理等职能,再由二级学院下的各组织部门、教研室等来实施与反馈体育教学情况。校—院—系(部)或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的职能权力比较大,承担的任务也比较多,再由二级学院传达教学等各项任务分化到各个系(部)或教研室,系(部)或教研室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要统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技术的契合度,但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工作量。[2]

22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导致基层组织功能的分化

现阶段系(部)或教研室是依据学科、专业或课程而设置的,以教研室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受专业目录调整、学科结构的调整,学科、专业以及专项的发展,政策的导向,项目的普及度与受众群体的发展影响等。教学、科研与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组织中最基本的三项职能,在实际的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教学、科研与训练各职能分化,如重视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转换运用到教学与训练中的比例小,教学与训练方法手段单一落后等情况。很多高校在探索学术发展道路上设立科研机构,但如体育类过于注重科研,而无法转换服务于教学与训练,无形之中将教学、科研与训练三级分离分化,体育教学组织中系(部)或教研室的功能逐渐消解,加上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与训练,弱化了教学质量与效果,引发基层组织功能的分化。[3]

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导致组织管理制度的缺失

自高校本科进行教学改革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将受众小、性质相近的专业、专项进行了整合。依据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4]教育学门类体育学专业类中有体育教育等十三个专业,相较于本科教学改革之前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基本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各学科、专业之间各自独立,在实现教学层面的资源共享上存在隔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体育教学科学创新发展,但实际上是体育教学组织并没有建立科学可实行的组织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评价、听看评课与试讲、奖励与激励等制度建设,导致体育教学组织缺乏积极性与凝聚力。2�4高校职能的偏侧致使跨学科合作教研组织文化的缺失近年来,各高校研究院(所)、研究中心、学科组等推进迅速,高校职能中的科研功能则开始逐步加强,而科研恰恰则是诸多体育教学组织的弱项,这也造成了体育教学组织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后,科研职能并未体现,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在体育教学组织中的功能发挥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基础教学组织按照学科、专业或专项设置,只要依据教学大纲,教学活动过程中编写教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考试等都可以单独完成,而缺少了自身科研创新带动教学提升的能力发挥薄弱,造成诸多体育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速度缓慢,而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缺乏新学科的知识吸收,只能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体育教学组织按学科、专业或专项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其他学科、专业或专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体育教学组织独立运行,校内的各类资源也都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限制了资源之间的共享,合作教研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3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建设发展的思考

31组织权力层面:应当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实现事权一致

人、事、财、物权力从根本上来讲关乎到高校资源的再分配,这里所谓的“人”即“人事权”,是教学组织聘任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人员的权利;“事”即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权利,涵盖了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和教材改革、科研立项及成果评定等;“财”“物”与个人和组织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内部实现“义务”与“权力”的对应,即在教育教学中“去行政化”,避免行政因素单一主导体育教学组织一切工作的局面,实现“人—事—财”的一一对应。所谓“去行政化”并不是完全不对体育教学基层组织进行行政干预,而是最大化地给体育基层组织自身“赋能”,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使得从基层到上层的权力分配愈加合理,实现各层组织分工明确、积极主动、相互监督,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

32组织结构层面:纵向横向同时发力,重构体育教学组织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组织结构一直在借鉴他者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形成了“学校—学院—教研组”的上中下层组织结构。随着组织权力的下放,学院以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必然承担更多的实际工作,这必然需要相应的结构改革与结构调整来承载,导致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呼之欲出。高校体育教学基层组织的结构侧改革,应当在纵向和横向上同时发力,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首先,纵向发展应重视“调结构”,形成模块化、非固定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在大的教研团队下设立小的课程组和科研团队,由专业相同或相似的教师组建成课程组或教研团队,在团队建设中注重吸收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其次,在横向发展上应当重视平台建设,根据学科“既分化又综合”的特点,打通体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促合作、构平台创建一片孕育创新的土壤,并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

33组织制度层面:建立多级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价制度

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基层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对应是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当明确各基层体育教学组织的职责范围,将其权力与义务归属加以明晰,实现各级组织之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有序。其次,针对不同层级体育教学组织的职权,建立并规范向对应的日常运行及管理制度,如小课程组层面的听评课制度、大教学团队层面的听评课制度、新进教师培训制度、体育学术交流制度、课题评议及评定制度等。再次,应当建立定期教学交流与学术交流机制,如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茶话会等形式解决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学术讲座、参观交流等形式妥善解决教师在科研领域中的疑惑。在高校体育教学基层组织管理制度之外,还应当设立相对应的监督及评价制度。从基层组织层面讲,对组织本身教学和科研实际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最有效途径是成员的互鉴、互评,通过小课程组内部、大教学团队内部对某一个体或组织自身的监督和评价,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包括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科研部门、评估部门等在内的各部门对体育教学基层组织进行定期监督与反馈,督促和激励基层组织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4组织文化层面:构建“教研结合”的文化氛围

体育教学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由仅注重“教学”向注重“教学与科研”方向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高校创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转型中必然经历之阶段。基于此,应当致力于构建“教研结合”的文化氛围和使体育教学组织成员充分意识到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应当树立“做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在一线体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再在教学中应用科学研究的经验成果”这一基本流程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既不应当只重教学而轻科研,也不应当功利化地“做科研”。另外,应当建立教研激励的机制,促使组织成员积极投身于教研工作之中,加深体育教学组织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鉴,深化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

4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者和监督者、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是教师权益的完善者和保障者;是教师发展的指引者和帮助者,是高校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层组织。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组织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实现事权一致,组织结构层面纵向横向同时发力,重构体育教学组织结构,在组织制度层面建立多级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价制度。

作者:张驰 王鲲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