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摘要: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足、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化、语文课程的课时数偏少等现象。高职语文教学应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大语文课程的课时数比例,并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语文课时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具有庞大的信息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特别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义务。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格完善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以及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还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提升,心灵也得到净化,达到思想、心理均衡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格。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1.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足

高职院校自开设语文课程以来,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由语文教师担任,这就使一些专业技术教师形成共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只能由语文教师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专业技术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只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知识的教授,很少涉及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好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割裂,不能实现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能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体化,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环境与氛围。

2.高职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善,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仍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述性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平铺直叙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注重学习内容的传达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没有围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来开展,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单调、沉闷。长期以来,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目的只是拿到学分或者应付考试,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或者更深层次的东西,更不用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心理、品格等方面了,违背了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

3.高职语文课程的课时数偏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类课程课时数的设置相对较少,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课程就更少了,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眼中可上可不上的选修课。很多高职院校每周仅有一到两节语文课,且每个学期只有10-12周,语文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并且,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和技能操作等,还占用了本来少之又少的语文课程,造成了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形成了断层。人文素养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时间的积累,高职院校如此设置语文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课程不重要的一种误解,更重要的是不能实现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要相互融合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孤立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不应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形成斥力,而是应该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专业技术教师不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当成语文教师的专利。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师可与专业技术教师加强沟通、共同备课,找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教授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提高专业技术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专业实践是高职院校的必修环节,专业技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等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全体教师要形成合力。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不断地弘扬人文精神,传递人文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教师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要与人文精神培育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实际,死搬教条〔1〕。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到博物馆、街道、大自然等中去,体验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解、领会的抽象人文知识;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采用分组辩论式、案例讨论式、游戏式、激励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传授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如诗词比赛、汉字大赛、文学知识大赛,或读书会、唱诗班、写作社等,深化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传媒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课堂,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创新教学,将这些新鲜的教学载体引入课堂,如网络多媒体、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重点知识微视频课程)等。教师可以施行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电视电影片段、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开展情景化教学,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受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某个片段,也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网上在线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聆听学术界某位大师和一些名师的精品课程,深切感受和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外可以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就学习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也可以建立在线课堂,利用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传播健康高雅的人文知识,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

3.适当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形成语文学科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课程作为传播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应改进教学计划,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数,并增设相关人文课程,营造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的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语文学科对其人文素质培养及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完全依托教材施教,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去粗取精,筛选出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出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贾春旭.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张翼.人文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报,2008,(6):18-22.

作者:金惠敏 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