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中医体质理论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以《内经》及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强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要素,充分体现“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构筑中国梦的社会背景下,健康已成为整个社会热衷的话题,追求健康、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是当今民众的基本需求。体育教学作为中医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提升学生体育素质能力前提下,也应承担起对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本文将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识,既适合未来体育发展的需要,亦能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体育养生知识的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

1中医体质理论的内涵与分型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和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现代中医学对体质的分型研究,当属王琦提出的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最具代表性。

2中医体质理论对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2.1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1)传承中医文化,树立“身心兼修”的育人理念。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中医青年,只有“身心兼修”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中医青年才能使中医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中医文化经久不衰。中医体质理论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将体质与疾病的发生相关联,通过辨体施治对体质进行调整、优化,干预亚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与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即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发展,增强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亚健康,改善身体状态。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医体质理论,是将体育学科和中医养生保健学科有机结合,其实质在于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在传承中医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将中医体质理论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体育锻炼,加深中医思想的熏陶,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体质类型,通过情志、运动、经络等方式养生,调节心理状态,纠正某些不良的倾向,改善和扭转偏颇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让同学们在健体的同时,把养心落在实处,使其气血通畅,体质平衡,实现“身心兼修”的教育目的。

(2)注重健康管理,提升学生健身意识。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相应的调整对策。通过客观地评价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获得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的资料。中医体质既有阴阳之别,亦有盛虚差异。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体质类型学生,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和锻炼习惯,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指导他们在运动时注重自身管理;依据学生体质类型,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将中医药特色思辨模式与诊断干预手段贯穿于整个健康管理服务流程中,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采集与学生个人健康相关的基本信息,定期对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全面、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监测,根据检测情况,制定出运动调养、情志调养、生活起居调养、穴位保健、经络调养以及针灸等非药物的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升学生健身意识,使体育“育人”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2.2推进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拓展改革思路,创新教学发展模式。中医偏颇体质主要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对形体特征、心里特征、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类型体质特点,发挥中医药院校资源优势,创新教学发展模式,开展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不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按照学生中医体质特征进行分班教学,构建起独具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此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能促进中医药院校体育资源与专业资源的合理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亦能拓展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对学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推动专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更新了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实现了民族文化精髓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进一步推进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了体育教学体系。融入中医体质理论的体育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阐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学科的价值和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素质获得提高的同时,还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除选择适宜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强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对学生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价,依据学生的身体状态,制定养生方案,提供中医养生方法,对偏颇体质的学生进行健康干预,改善偏颇体质,切实增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2.3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1)注重中医元素的融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目前《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是高校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测试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运动能力等内容,但缺少心理发育水平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医体质分型方法涵盖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能够较全面地反应人的心身状态,建议将其纳入现行大学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设计在线测试软件,与《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同步实施,通过在线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利用《中医体质健康与养生指导手册》中的饮食、起居、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的养生理论,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调整个人生活方式,改善体质状况。中医体质非常重视人体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融入中医元素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将是对现行《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中缺乏反应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最大补充,此测试体系的广泛应用将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更准确、全面的评价。

(2)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养生意识。中医体质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个体的体质特征,按照“辨体施养”的原则,通过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中药调养、情志调摄等养生手段,防治疾病,调整偏颇体质,恢复健康。中医养生绝非一朝一夕、一法一式所能奏效,必须选用合适的养生手段,持之以恒,方能内养外调、扶正祛邪,调整偏颇体质,取得最佳的养生保健效果。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扭转这一现象,中医药院校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资源。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诊断中医体质的方法,判定学生中医体质类型,指导其按照自身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例如,平和体质的学生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的影响,可能转向偏颇体质。通过诊断中医体质的方法判断转向偏颇体质的类型,选择相应干预措施,调整生活方式,使偏颇体质恢复到平和质;偏颇体质的学生,可根据自身中医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养生、预防及治疗方法,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生活调养及体育运动等养生手段使自身偏颇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切实将所学的中医理论转化为自身健康的保障。培养学生养生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强健学生的身心,中医体质养生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学生身体的发育、健康发展及延年益寿将会终身受益。

3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案

3.1认识体质

(1)量表的选定。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课题组根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与判定》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等9个亚量表60个条目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8个条目,每一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根据转化分数判定体质类型。

(2)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学生通过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判定自身主要体质类型及其夹杂类型。

3.2改善体质

人的基因是恒定的,而表型即机体的性状则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来自亲代的基因从胚胎产生时已确定,而体质的可变性很大程度上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后天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生活起居、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等因素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编写《大学生体质健康养生指导手册》,给学生提供一套“量体定做”的养生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措施

“生命在于运动”,战国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是生命的特征,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保证,也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开展分班教学。针对不同体质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的创新行为,是体育“育人”功能和中医管理学生体质健康两大价值具体体现。具体表现在:

①运动项目的选择: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全面的运动锻炼,才能保证身体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通过运动,才能使身体形态、器官与系统功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的影响作用不同,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有助于机能的全面提高。因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学生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遵循运动养生原则,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例如,平和体质学生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球类、休闲、传统保健体育等运动;气虚体质的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主要是心肺功能不足,可通过太极拳、健步走、慢跑、健身操等有氧锻炼方法强化心肺功能;血瘀体质的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应以助气血为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建设气功、体育舞蹈、瑜伽等运动项目,等等。

②运动量的选择: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达到健身之目的,所以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会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因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学生应根据自身体质的体征和症状,参与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例如,阴虚体质学生,锻炼的内容应多元化,适合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练习,运动中应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等等。

③运动环境的选择: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与自我锻炼的质量,让不同类型体质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运动环境,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有效改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不同体质对气候适应能力和易感性不同选择相应的运动环境,例如,阳虚体质学生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的特征,应选择干燥少风的运动环境;痰湿体质学生易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的特征,应选择温暖干燥的运动环境,尽量避开梅雨季节。

作者:蔡增亮 龚博敏 吴志坤 徐仰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