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实困境浅析

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实困境浅析

摘要:体育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关系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公共体育领域体现为公众体育需求不断增长与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目前公共体育服务在设施、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多元的公共体育活动等途径,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关键词:体育治理;公共体育服务;困境;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增强体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迫切的需要。坚持人民需求为导向,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健康服务等方面,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和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重要任务和价值追求。

1公共体育服务及治理的界定

1.1公共体育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因全民健身而生的公共体育服务引起了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1995年《体育法》确立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地位,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一词,直至今天,学界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学者对公共体育服务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解,经过梳理,公共体育服务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内容上,公共体育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体育产品和服务。体育产品包含提供体育设施的有形产品与体育资讯和健身指导的无形产品;体育服务可以分为基础服务(体育组织、体育设施)和拓展服务(信息服务、体育活动、体育评价)两方面[2]。(2)在服务对象上,公共体育服务可以理解为面向公众的体育服务,分别向城镇和农村提供社会体育,向在校生提供学校体育,向体育运动员们提供竞技体育[3]。(3)在服务原则上,公共体育服务可以理解为具有普遍性、均等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处于非均等状态,只有解决城乡差异,关注弱势群体,充分考虑公民的权利、机会、分配、结果均等,依靠互联网,实现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表达,实现资源重整、信息共享,均衡发展[4]。概言之,公共体育服务是以体育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为主体,以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为目的,以均等化为原则,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

1.2公共体育服务治理

治理是个人或机构通过不同途径经营管理某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者状态。治理和管理都是保障国家平稳运行的手段之一,治理相对于管理更侧重权力来源的多样性和合法性,特别是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参与性,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治理过程的合作性和民主性。由此可见,治理更全面、更具体,是集管理、服务、建设于一体。治理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体育治理,更注重体育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是指以保障公民的公共体育利益为目标,以激活公众体育潜力和实现体育公平为价值导向,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公众体质为理念,以政府为核心,联合各类体育组织和公众在各项体育政策的指引下,共同治理公共体育事务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是体育治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别于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救济,更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和体育治理理念的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以公共体育为手段,结合社会学和体育学理论的基础,将治理融入更多的社会公共体育事务中,各级政府、各类非政府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体育设施治理、体育组织治理、体育活动治理等,即多元参与共同管理公共体育事务的过程,以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感。

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现实困境

2.1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分布失衡和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造成了公共体育服务失衡,制约着建立特色的体育产业链、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第一,设施分布失衡。由于政府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本着先富带动后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东部城市,使得我国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出现同一省份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城镇和乡村的体育设施分布失衡的现象,导致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第二,设施数量紧缺。由于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大城市,许多开发商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建设,将体育场改成停车场,造成了本身数量紧缺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第三,设施管理滞后。体育设施在修建后,需要对设施更新换代、定期管理和维护,尤其在室外放置的器材,会出现螺丝松动、耗损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极易因设施老旧、器材故障等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从社会层面看,首先,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健身设施大多是由政府投资购买,然后交由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或者社区使用,很多地方对于场馆和器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还比较混乱,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场馆和器材维护管理经常出现不到位的现象,从而降低使用寿命,造成浪费,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其次,在体育场馆的运行方面,受体育运动项目专业性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大型体育场馆主要供专业远动员训练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使用,大多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不能对社会公众开放,更无法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要求[5]。

2.2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协同机制不畅

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离不开体育组织的参与,目前我国的体育组织种类繁多,包括官方社会组织、半官方社会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我国目前的体育组织呈现出公益性、民间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体育组织的公益性解决了市场弊端,民间性成为了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中坚力量,灵活性让合作形式更趋于多元化,但其存在的问题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外部看,第一,规范体育组织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缺少一部社会组织法对体育组织的地位和权益加以保护,致使体育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利得不到保障[6]。第二,公共体育组织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组织种类和数量远远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三,公共体育组织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体育部门内部时常出现监管不力、程序混乱的现象,使得体育组织无法真正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造成有些体育组织以公益性之名谋取利益,引起公众不满。从内部看,第一,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的自主经营权和管理权被限制。我国体育组织内部行政化色彩浓厚,体育组织的自主管理权被层层剥削,大量的体育组织并未真正履行相应的义务。第二,民间体育组织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民间性质的体育组织规模小、资金少,大多数体育组织名存实亡致使他们的经营积极性降低,独立自主经营能力减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能,同时也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其中[7]。

2.3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单一老套且参与度低

目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普遍表现为广场舞、球类等运动,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受众人群较少,未重视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覆盖面较窄。首先,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归根到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体育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导致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其次,公众的参与度低。政府对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其教育和引导,导致人们对公共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有限,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公共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再次,公众的获得感低。政府与公民之间信息不对称,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公众的需求不匹配。最后,活动审批过于繁琐。开展一项体育活动需层层申报,流于表面,活动的准备时间过长不仅耗尽了人们参与的热情,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健全[8]。

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对策

3.1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供给网络

建立健全体育设施的投入机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吸收更多社会方面的资金加入公共体育事业。首先,拓展体育场馆的经营范围,可以在场馆闲置期间开展商业或文艺活动以增加场馆的收入,充分发挥场馆的经济效能,提高利用率。将封闭的公共体育场馆向大众定期开放,也可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向市民发放观赛票。其次,公共体育设施需定期更新维护。淘汰不适应社会时展的体育设施,增添高科技体育设施,并定时维护保养,扩大设施安全使用的宣传范围以保障大众的人身安全。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供给网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首先,拓宽公共体育设施的受众群体,加大对西部地区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增加体育设施数量;注重保护特殊和弱势群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特殊和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向社区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增加学校体育投入,来增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培养年轻一代形成终身锻炼、强身健体的意识。其次,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通过实施定向帮扶计划,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给予公益性体育场馆相关优惠政策,减免税或福利补贴等,来解救那些因运营成本高、入不敷出面临关门的体育场馆维持运营,保障体育设施的长久运行。

3.2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培养专业化体育人才

3.2.1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第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明确体育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法律地位、管理职能,规范管理机制、经费支出、人才引进等制度,增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体育组织的管理进行评估以保障体育组织有效开展。第二,增强体育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一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体育组织的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可以参照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形成专业化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金,合法经营,多渠道吸收资金;二是积极服务大众并获得支持,争取各方社会资助,扩展服务范围,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快速适应新时代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快速提取、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迅速了解大众的体育需求并相应地做出改变。3.2.2培养专业化体育服务人才。第一,建立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库,建立复合型专业体育人才队伍,可以将退役运动员转变为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人员或指导人员,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公共体育事业输送人才。第二,建立健全长久运行的激励机制,制定公共体育技术指导等级制度,培养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指导人员,严格认定职业资格[9]。第三,利用大数据构建公共体育指导服务网络,共享信息,开展信息化、专业化的公共体育服务。

3.3开展多元的公共体育活动,打造智能化的全民健身环境

3.3.1打造多元的、独具特色的公共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协会、行业协会和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的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活动,既可以满足多层次,多方位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符合大众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既展示了当地的精神风貌,又凸显了文化底蕴,对建设和谐文明美丽的中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根据自身发展,找准城市定位,打造城市品牌活动,如山东青岛的国际帆船周活动,四川宜宾的万里长江第一渡活动,大连的国际冬泳日活动。第二,创新发展常规体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举办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武术和民族舞蹈等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第三,开展不同主题的体育活动,如在端午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假日期间举行赛龙舟、登山等独具节日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国庆期间开展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体育活动等,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向全国各地普及公共体育活动,拓宽公共体育活动的覆盖面。3.3.2营造智能化的全民健身氛围。处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建立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政策、体育赛事时间等,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地图,涵盖健身位置、健身器材等讯息,可以预约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时间等方便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在公共体育设施上安装技术连接手机软件,实时为大众提供健身数据和健康分析报告,针对健康状况进行推荐体育项目等。智能化的健身环境可以激发大众健身的兴趣,感受体育的魅力,而且可以依托政府或体育组织,让有特色的体育活动进入商业领域,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多渠道资金来源,推动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之间有效沟通,紧密联系,推动公共体育服务长效运行,从而提升公众的满意度[10]。

4结束语

公共体育服务现代化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同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难题: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分布失衡和管理落后,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协同机制不畅,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缺乏新颖性且参与度低。为此,将域外优秀做法通过我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公民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供给网络;调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培养专业化体育人才;开展多元的公共体育活动,打造智能化的全民健身环境,鼓励并提倡人民加入体育锻炼,刺激人民进行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状态,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社会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专业化。

作者:齐伟 王雨 曾韵淇 刘佳灵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