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学叙事研究意义阐释

文学叙事研究意义阐释

摘要: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山脉,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曾经有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阴山岩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搜集整理阴山岩画案例,从岩画所体现的图案、符号、动物图形、人物画像及其整体蕴含的象征意蕴并结合文学叙事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后探索阴山岩画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阴山岩画游牧神灵阴阳

一、阴山岩画的研究综述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久远,早在新时期时代,历经青铜器时代、春秋两汉时期、北朝至唐代、五代至宋代、元代以后至今,具有多民族交融的特点。其数量庞大,在阴山山脉西段东西长约3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已经发现的150多个分布群中共有5万多幅岩画,覆盖地域达2.1万平方公里。其形式多样,岩画图案包含图案、符号、文字、标记,涉及内容有游牧、狩猎、舞蹈、动物、人物等,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宗教信仰、思维观念等。目前学术界对阴山岩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侧重从考古及实地调查、文化内涵及价值、艺术审美、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了相关的专著、论文等,为阴山岩画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从岩画所体现的图案、符号、动物图形、人物画像及其整体蕴含的象征意蕴,并结合文学叙事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阴山岩画的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阴山岩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专著、论文、图文、影视等类型,目前对阴山岩画的各类研究大多基于盖山林所著的《阴山岩画》,以及盖山林、盖志浩合著的《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张文静、王晓琨的《阴山岩画研究》这几本著作。本文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阴山岩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是从阴山岩画的保护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没有相关的专著,大多是一些会议研讨文章或单篇论文,比如刘凤的《关于阴山岩画及其保护与研究》、王雁飞的《阴山岩画的价值和保护工作研究》、李荣光的《阴山岩画及其保护研究》、王娟的《试论如何加强阴山岩画的保护和研究》等,这些论文都提到了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在政府的倡导下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阴山岩画,如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阴山岩画的信息监控系统,开展阴山岩画的科学、教研活动,出版阴山岩画图录等。第二是从阴山岩画的艺术审美角度进行研究。郝淑宝的《阴山岩画的艺术表现与审美研究》,从阴山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角度,论述了阴山岩画的构图方式呈现出高度概括、非秩序化、倾斜角度、几何形态、具相结合等特点,并从阴山岩画体现的自然美、形式美、神秘美方面展现了其审美艺术。郝莉的《阴山岩画艺术赏析》,从写实、生动、对称、对比等方面概括了阴山岩画的艺术特点,并结合其表现手法和制作方法探究阴山岩画的艺术审美特色。侯霞的《阴山岩画美学内涵》,从阴山岩画体现出先民的游牧狩猎、巫术崇拜、宗教信仰等方面概括出其审美内涵的稚拙、古朴、神秘,通过对阴山岩画的造型和构图分析,体现出阴山岩画表现的冲突性、夸张的外向力以及不平衡感的审美特点。第三是从阴山岩画的应用价值方面进行研究。刘晓燕、陈晓荣的《阴山岩画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从阴山岩画与幼儿教育的契合点着手,分析阴山岩画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策略,同时从教师、学生、家长等维度对阴山岩画融入幼儿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刘晓霞的《初探地方美术资源——阴山岩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从阴山岩画与美术课堂教学方面的结合,体现较为实用的价值。王春霞的《阴山岩刻对现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提出现代艺术对原始艺术的回归,阴山岩画作为中国岩画的代表,其自然、古朴、神秘的文化内涵、刻画技法以及构图艺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王鹏的《论阴山岩画图形符号在内蒙古民族文化用品中的创新设计应用》,从阴山岩画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形式美感以及提炼与创新的角度分析阴山岩画的应用价值,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之处

针对前人从人类学、文献学等传统研究角度方面对阴山岩画的研究较多,侧重于从文学的角度特别是文学叙事的角度来分析其文学价值的较少,所以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文学叙事的结构、内容、背景等方面对阴山岩画的深层次内涵意蕴进行研究。

二、阴山岩画的文学叙事

叙述就是讲故事,文学叙事就是用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描述社会现实本身。当阴山先民对宇宙、人类、民族、自然等现象还无法解释的时候,便通过“石头的艺术”表达了古代先民丰富的生活信息、内心世界以及思维心理等。上万幅阴山岩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叙事内容,本文主要从游牧狩猎、神灵崇拜以及阴阳观念三类故事内容方面探讨阴山岩画的文学价值。

(一)游牧狩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广为流传的北朝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壮丽富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着阴山先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着岩画创作。游牧狩猎叙事内容在阴山岩画中所占数量多,题材也较为丰富。从文学叙事的角度分析,叙事故事包含行动中的人物、有一定线索联系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在游牧狩猎的叙述故事中,行动中的人物就是猎人,猎人狩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单人猎、双人猎、围猎等。有一定线索联系的情节是指狩猎放牧的元素,比如动物、车轮、弓箭等,这些狩猎放牧的元素与猎人的组合便形成了一个游牧狩猎的场景,其中动物元素居多,比如北山羊、马、鹿、鸟、狗、驼等。阴山先民的游牧狩猎不仅仅围绕着某一种动物,不同类型或者同一类型的动物经常成群出现,比如北山羊群、马群、鹿群、动物群等。另外由于古代阴山水草丰茂、百兽出没,所以先民们游牧狩猎时常常会近水而牧、逐草而居,像阴山岩画中的帐篷就体现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通过游牧狩猎的叙事,反映了古代阴山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与依赖,狩猎是他们最原始的生存方式,随着猎物的数量慢慢地增多,阴山先民开始有了储备的意识,这是游牧民族征服自然的智慧体现,同时为后来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游牧狩猎的叙事中也可以体现出先民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神灵崇拜

文学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不同于哲学、历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话语,它解释的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阴山岩画的产生与先民在劳动实践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的精神信仰有关,神灵崇拜就是阴山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说:“原始人的思维看不见的力量有三类:一是人的灵魂。二是使自然物(动植物)非生物(河流、岩石、海洋、山、人类制造出来的东西)赋有灵性的最广大的神灵。三是以巫师的行为为来源的妖术或巫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日、风、雨、雷;动物界的野猪、野羊、野牛等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因为受到生产工具的制约,先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起初是一种幼稚的原始思维,冥冥之中感受到有一种超越自身的精神力量存在,但这是一种模糊的、朦胧的、不确定的精神指引,这恰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既依赖自然又恐惧自然。阴山先民在游牧狩猎的时候,经常叩拜祈祷,祈求神灵的庇护,保佑先民满载而归,平安顺遂。在阴山岩画中出现很多祈祷,其中有天神、地神、山神、河神以及日、月、星辰等。《阴山岩画》附录图841盖山林《阴山岩画》就是典型的拜日图。一人站立双手合十,头顶上方是太阳,呈现祈求姿势。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量,但是焦灼的太阳同时也带给先民很多困惑,土地干旱、河水干涸,严重地影响阴山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依赖太阳的同时也对太阳产生了恐惧。阴山岩画中的先民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敬拜日神,祈求日神的庇佑。在这幅拜日图里也有行动中的人物、有一定线索联系的情节(日)、具体明确的场景(祈祷),同样也讲述了神灵崇拜的故事。

(三)阴阳观念

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深层结构是作品浅含的文化意义,根植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和歧义。阴山岩画中关于阴阳观念的叙事故事鲜明地体现了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的内涵。《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者,阳之至也。……月者,阴之宗也。”《朱子语类卷》说:“生物之初,阴阳之精,自结成两个,后来方渐渐生去,万物皆然,如牛羊草木,皆有牡牝,一为阳,一为阴。”阴阳观是原始人类生命意识的体现,古人意识到阴阳两极构成了世界万物,体现在阴山岩画中有天象之阴阳,动物之雌雄,人之男女。阴阳观的形成有赖于阴山先民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组织活动中不断积累、演变、发展的社会心理。图A是两匹相对的马,右为公马,有月形相佐,左为母马,有日形相佐,公母互相交配意为繁衍生息,图A与图C相类似。图B是人之男女的表现,左下方是男性夸张的阳具,右上方是女性乳房的两点,阴阳相对,相辅相成。这类岩画在阴山岩画中数量庞大,体现了阴山先民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看似稚拙、夸张的岩画,内含着深层次的文学叙事结构,展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另外阴山岩画一般分布在向阳的地方,从山南延伸到山顶,向北的岩画较少。而且岩画多到之处往往也是山林水秀之地。这与中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阴阳观念是一致的。

三、结语

阴山岩画所体现的文学叙事内容除了以上三类之外,还有天体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每一幅岩画都是生存体验和生命感受的言说,为研究阴山岩画的文学价值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时光如逝,岁月如歌。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前行,而阴山岩画的“原始语言”艺术却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岩画爱好者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斑斓、冯军胜.阴山岩画文化艺术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作者:张敏 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