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内容摘要】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应具备舞台表演与教学等实践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决定着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操作等多项实践能力,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与布局有密切关系,音乐感知能力的细化分解有利于明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关键词】音乐表演课程设置音乐感知能力

增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演和教学等实践能力应从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综合能力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和音乐操作四项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分为感觉与知觉能力两个层次;音乐记忆能力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能力三个层次;音乐想象能力分命题想象与自由想象能力两种类型;音乐操作能力包括生理操作与心理操作能力两个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音乐能力相互关联,构成具体从事音乐工作的才能。”[1]其中,音乐感知能力基础且重要,音乐认知过程中,音乐感知能力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对音乐的感首先可以通过听觉辨别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是随着音乐的发展感知旋律、节奏、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细微变化。基于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与阶段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制定总体的教学计划,规划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本文将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途径归结为如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音乐风格与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包括多声部形态感知、旋律线条感知、节拍节奏感知、音乐结构感知、配器音色感知;二是音乐文化的感知,包含人文历史背景以及艺术流派风格,并结合专业课程探讨如何将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规划中。

一、多声部形态感知

多声部音乐织体错落、和谐、音色丰富、表现力强。多声部视唱练习、多声部节奏练习可以增强多声部听觉思维,合唱中对各声部的横向线条以及纵向和声都有严格要求,训练中既要延伸自己的声部,又与其他声部紧密配合。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每个声部的处理以及整体艺术效果。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涉及的作品是主调音乐,包括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和声与结构的分析相辅相成,通过解读调式调性功能和声的布局以及织体形态,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多声部音乐表现手段以及音乐内涵。西方音乐史实际就是一部多声部音乐发展历史,从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开始产生多声部形态,逐渐发展至多样化,文艺复兴达到多声部无伴奏声乐的高峰,巴洛克时期器乐复调音乐高度发展,古典和浪漫主义伴随主调音乐达到西方音乐的全盛时期,到20世纪主调音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形式多样的无调性音乐所取代,其声部形态又发生了剧变。在课程中,教师可从乐谱和音响的角度对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发展、种类以及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进行深入探索。

二、旋律线条感知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旋律”的解释为:“建立在一定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2]《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对“旋律”的定义是:“根据特定的文化规约,按音乐节奏排列起来的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声音。”[3]其共同点是对音高和节奏作为旋律的两大基本要素的描述。对旋律的基础练习主要体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将音高、节奏、节拍、力度、调性、音乐结构整合在一起综合练习,练习中既要顾及到音高、节奏等基本技术的准确性,还要兼顾旋律音乐性的表达。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旋律模唱、旋律听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调号较多的视唱作品因变化音增多而带来的色彩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合唱教学中,各声部旋律线条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声部的独立感、声部之间的协调感以及音乐整体表现的均衡感,每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和整体作品的表现密不可分。和声课程作为主调音乐的写作训练基础课,对旋律的结构形态、旋律中每个音在所属调式中的功能意义有进一步阐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以作品的乐句、乐段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旋律线条。每一条旋律在整个作品中所处位置以及所担负的任务都和整体作品的表现内涵有着直接联系,乐句间也存在着相同、相似、对比等不同的关系,教师在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关注,逐步提高分析能力。西方音乐史与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所涉及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旋律特色,教师应在课堂中将多种风格音乐及名曲主题作为旋律认知的途径。比如,西方音乐史中,中世纪最初的教堂音乐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进行,遵循语言的自然吟诵音调,歌词清晰可辨,音乐朴实庄重,适应宗教的需要;巴洛克的华丽装饰性旋律,托卡塔式分解和弦以快速音阶式旋律进行,以及赋格中主题、答题、对题构成主题的关联与交织。

三、节拍节奏感知

节拍节奏的感知是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节拍影响人们对音乐的判断以及对音乐时间定位的预知能力。”[4]同一旋律嵌入不同节奏节拍中往往引起听者的错觉,认为旋律是不一样的;人耳对节奏节拍的判断涉及多方面,对音乐认识的经验影响着节奏节拍识别时的判断。视唱练耳教学中,除了基本节奏型的掌握,单声部节奏组合的综合训练,复杂的节奏进行以及二声部、三声部节奏练习,与多声部视唱不同的是,多声部节奏练习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多声部节拍间的协调。合唱教学中,不同声部的切入和淡出,以及多声部节奏的吻合,需要各个声部的严密配合,同时要注意音乐的处理不能如器械一般冰冷僵硬。和声教学中,学生应认识到不同旋律与织体的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不同旋律其织体编配不同节奏型,变换不同的强弱规律;此外,还有和声的节奏,能够让学生认识和声功能交替的节奏,理解其规律性和变化性。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都有独特的节奏节拍,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各自的特征,比如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节拍特征等。

四、音乐结构感知

音乐结构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5]几乎所有课程都涉及分析音乐的结构,音乐作品整体结构的认知基于分析音乐表现的多种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性等)之上,曲式分析课程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结合乐谱听辨乐曲的结构,以增强读谱能力和音响分辨能力。音乐分析的运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曲式作品分析课程,还有和声编配安排、即兴伴奏配弹、讲解音乐史中不同时期风格作品。对结构的感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音乐的实践中,比如合唱排练,其较容易实现人人参与,在合唱训练中容易领会音乐结构中的一些基本构成原则,还可以通过歌曲创作课程来练习音乐结构的布局。

五、配器音色感知

音色的发展一直为作曲家孜孜以求。音乐中使用的音色大致分为两类:人声和乐器。声乐方面,有独唱的艺术歌曲,还有多声部合唱作品;器乐方面,有器乐独奏曲,有乐队作品,还有室内乐合奏形式以及大型乐队;此外,还有综合形式的歌剧、清唱剧、舞剧等。不同种类的作品其表现形式决定着音色的异同和丰富性。在音乐历史进程中,有对单声部无伴奏追求的历史,有从巴洛克开始的多声部器乐合奏形式的逐步发展,到古典主义所达到的大型乐队编制。配器法和音色的感知也是音乐的感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通过音色可以辨别音乐的时代、音乐的乐器编配和规模、音乐的体裁,如某个国家某种风格,甚至具体到某一位作曲家。六、音乐风格感知“多重音乐感知力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风俗背景所产生的,对音乐的不同感知和情感表现能力的合称,以及对多重音乐文化感知样式间差异的区分与表达能力。”[6]作为基础课程的视唱练耳教学与合唱教学可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对比,除西方音乐之外还应引入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让学生听辨不同音乐风格在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色,用模唱的方式强化印象。教师采用风格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可以拓宽到古典浪漫风格之外,如民歌、中国近现代音乐。西方音乐史和民族音乐应将音乐风格史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加深了解,更好地调动音乐联觉。在课程外教师提供给学生聆听目录,增加学生音乐音响文献积累,对于提升音乐风格感知大有裨益。例如,西方音乐是对欧洲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音乐文化、音乐风格、代表作曲家及作品的综合概述。音乐史探索的一切内容都应以音乐作品为出发点来审视音乐的过去,而不是单一地对音乐文献整理和重建。音乐作品的解读必然包含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两个方面,首先从音乐表现要素入手理解音乐风格,能够鉴别各种音乐织体,区分复调与主调,通过分析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加深对风格的理解;其次,从音乐文化角度了解音乐产生的历史人文背景和艺术风格流派,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加专业系统的分辨与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西方音乐与主调音乐、复调音乐等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密不可分,彼此依附。通过西方音乐史与西方音乐作品的解读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音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分析、评价和表达作品。

结语

在教学中,六个方面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途径应渗透在各门专业课程中,融入各部分教学内容与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所有课程应针对这几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选择、运用,尽可能增加学科间的交叉与同步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既是独立的又联系在一起,共同决定了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其独立性与相关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在实践本身,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将有助于其音乐表演实践能力的增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应在各门学科的纵向学习以及横向交叉中不断完善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阎林红.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音乐表演艺术从业者的心理基础[J].中国音乐,1995(4).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斯坦利•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周珵岑.单声部音乐节奏感知的贝叶斯模型[J].科技视界,2013(9).

[5]陈丹布,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方光耀等.多重音乐感知力获得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作者:孟燕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