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多,引发了多样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在应对这些问题时,个别学生采用了伤害自己、他人的身体或是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等极端方式。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增大,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伤)、他杀(伤)事件频发,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可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处理,但仍需加强生命观塑造和生命价值教育的力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内涵,能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在心理健康普查和回访工作中,笔者发现目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的总体态势良好,积极乐观、健康进取是主流,同时,少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存在偏差,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生命,少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存在偏差如何看待生命?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许会影响你的生命和生活的基调。大部分学生会给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此我要好好珍惜它。”“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有亲人、朋友和社会的牵绊。”“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就是不伤害它。”等回答。抱有这种态度的个体,对于生命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更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他们愿意以更加善意和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加珍视生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对生命的认知上存在偏差。认为“生命无所谓,意义不大”“生命是一种负担,不如死了干净”等。因为认知上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更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和做出极端的行为。

2.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杀有理性认识,但不少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在压力状态中,部分大学生会产生“生活好辛苦,不如死掉算了。”“还有什么比面对这些情绪更让人痛苦的事情?死亡也许是解脱”等自杀念头。这一方面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状态也不够稳定的时期,面对挫折而又无法有效克服的情况下,逃避也许是最快速的终止痛苦的方式,死亡可能是逃避的终极体现。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能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面临的压力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指出,大一学生产生自杀念头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刚入学,新环境、新人际、新学业带来的压力,伴随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增加,使得大一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想法。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学校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熏陶,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应对环境提出的要求,极端想法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会有所下降。

3.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少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偏向追求个人利益大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较明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但是在大学校园中同时也存在着生死观念淡薄、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漠视等现象,比如与同学产生一点摩擦就蓄意杀人;压力太大,心理无法承受选择跳楼自杀。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主体的赋予,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美好的,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先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让自己每天都充实,每天都活出别样的精彩,这也许就是我们给生命价值献上的最好礼物。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途径

1.以心理课程为抓手,加大生命教育课程所占比例和力度知识的欠缺引发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生命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如何塑造积极的生命观?这些课题一直都是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哲学过于形而上,思政偏向于德育、理念的引导,而心理健康课程更多的是贴近个体,结合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人格类型等方面,从心出发,让生命教育更加灵活、丰富、有生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多数大学中作为必修课或者必选课开展,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时限制,无法对这部分的内容展开过多,限制了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需要调整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置,增加生命教育部分所占比例,或是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分或课时,发挥好课程价值的引领作用。

2.以心理活动为依托,营造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氛围生命教育应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而非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教训吸取。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除了在认知上灌输正确的观念之外,还要在情感上引发其共鸣,让其多体验生命的可爱、生活的美好,通过各类心理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让其感受到激情的冲击、人际的温暖、系统的支持,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氛围的营造可以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去,有助于负性情绪的释放和自我开放度的增加。活动参与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际交往,通过与他人的不断互动,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锻炼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3.以心理咨询为支撑,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心理咨询是为个体心理赋能的过程,是陪伴着来访者一起面对困扰他的情绪、事件、创伤和问题的过程。极端的观念和行为的产生是个体现有的能力无法应对当前挑战而采用的下下策。通过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让个体的心理力量不断变得强大,让各方面的心理能力不断提升,让个体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技巧,就有可能让个体在面临问题或挫折时做出积极的选择。但当前的大学校园里,还有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曲解心理咨询。要想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的支撑作用,还要做好心理咨询的普及工作,提高心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范围,让更多的人愿意寻求心理帮助,让更多的非自愿个案变为自愿来访者。

4.以朋辈心理为途径,加强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力量朋辈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重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而是在真诚、尊重、共情等的基础上,通过同辈之间的引导改变自己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虽然国家和各大高校在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但1∶3000的师资比依旧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让他们在有心事时更愿意和同学、朋友进行交流。经过专业培训的朋辈心理工作者也相较于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老师而言更容易发现危机信号,给予恰当的干预和引导。

5.家校联动共塑生命观生命观的塑造、生命教育的开展不能仅凭学校一己之力,而是需要获得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个体对生命的态度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非常大。在笔者的咨询过程中发现,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乐观,在遇到挫折时,虽会有情绪波动,但多数能正确对待、积极调试,较少采取过激行为。家庭成员关系冲突较多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会到的情绪波动会较多,可采用的情绪调节方式较单一,产生极端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多。因此,为了使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学生发生极端行为之后,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恢复。如果家长能够对学生表达出包容、温暖,学生则更愿意改变,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虽然有可能学生是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危机事件,但这些危机事件的处理不能仅停留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和行政干预,还需要家长参与,正视问题,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因此,如何开展对学生家长的生命教育,也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使用等方式,加强学生、学校、家庭的交流。通过对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观和为子女传递出的生命观,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对子女进行再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的要求。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态度,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爱惜他人的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黄兴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心理月刊,2019

[2]许琳玲,徐宏志.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新举措——以“自杀‘守门人’培训”到“生命守门员”项目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

[3]蒋韧,芦球.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4]董桂兰,金友,陈斯敏,杨铁凡.大学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J].心理月刊,2019

[5]吴小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的透视与回归分析[J].新西部,2019

[6]杨彩霞,王微妙,王伟.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校园心理,2019

[7]王海梅.新时期高职生生命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9

[8]贾彩彩,聂伟.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8

作者:石静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