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

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

摘要:高职经济学课程依然存在着教学中的实际困境。为解决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分析了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与实际生活脱节、数学知识难点、更新不快等三个方面问题,按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从导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四个层次重新设计编排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提出具体可操作方案。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实践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系统化,即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组成,而且相互之间应该是平行或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上都要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应该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都包含在内,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步骤、变化内容,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选择、排序,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有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于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2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听的教学困境,与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有距离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从18世纪亚当斯密所发表的《国富论》开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形成基本原理,随后经过“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学校课堂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原理。有些原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当前的实际经济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只能以理论阐述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虽然说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是想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规律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如果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比较分析,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不匹配。

2.2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现代经济学已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因为数学是对逻辑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使得研究过程逻辑严谨、用语精炼、陈述清晰、结论明确。虽然目前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及深入,但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只涉及到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初步。在目前的招生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经济问题演变及结论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用代数表达式推导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还是基于几何图形推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会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拦路虎。

2.3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激烈震动的时期,受到各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更加复杂。但是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即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秋季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手机的依赖性更高,对新鲜事物的接手能力更强。如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契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1)确保内容编排的科学性。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但无论如何,也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要符合基本经济学原理,不能因为学生接受度不高就放弃基本原理,在内容选取上不注重原则,甚至胡编滥造,这不仅无助于课程教学,还对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了负面影响。(2)注重内容选取的实践性。如上所述,高职学生觉得经济学难学、听不懂,是因为觉得这些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联系,所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案例导入恐怕依然不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能需要对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近期的实际经济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把实际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通过基本原理来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易接受,也能启发学生对后续发展的思考。(3)创新引导思考的开放性。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真正转换为自己拥有。所以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如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在设计时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结合财经类工作岗位,分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等三个层次,再加入经济学导论形成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接下来,按这四个方面内容的顺序依次阐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4.1第一部分:经济学导论与供求原理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导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轮廓有了初步了解,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等建立了初步印象。供求原理主要是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部分内容切入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别描述中西方在经济成长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描述重要历史节点时对经济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发展及思想历史的对比,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考。在历史的叙述过程中,把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思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内容穿插其中,有机结合,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就认识到,经济学是人类历史认识的总结,而且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问。供求原理内容的切入点也要考虑到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不必遵循传统的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的内容编排顺序,直接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分别介绍市场当中需求方、供给方两方面力量形成的原因,分析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需求、供给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市场均衡,对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的相似案例。

4.2第二部分:消费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的前提实现效用最大化,通常从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两个角度分析,使用了少量的代数、几何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但依然让学生觉得存在学习障碍。消费者角色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在有限收入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把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配论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两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第一个模块主要从消费者的收入角度阐述,介绍消费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类型及其报酬即收入的来源,了解收入的类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个模块从消费者资源即收入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数学分析一带而过,主要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并通过原理的实际运用,让学习者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

4.3第三部分:生产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生产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包括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介绍了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相关内容的代数、几何分析让学生觉得学习遇到拦路虎。如果在内容设计上延续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以上问题,在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经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介绍完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可以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环境下,举例说明一家企业经营所需要考虑到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期、长期以及边际产量、成本等概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

4.4第四部分:管理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在经济管理方面从微观经济管理(即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市场失灵部分主要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角度阐述了对市场的影响和解决对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IS-LM模型、AD-AS模型、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这部分内容其实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较多的模型理论分析让高职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深入学习了解的兴趣。所以在内容编排设计过程中,要选取典型经济案例,引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知识点的说明。譬如结合雾霾现象分析外部性的产生、影响和解决对策。再如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再结合实际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存在的局限性或不足之处。或者从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引入到失业的类型、起因、解决办法等。总之,内容选取时要从实际出发,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并不是全面否定传统的课程内容,而是把以往的课程内容打散、重组,从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的角度建立起三个递进的学习情境,以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特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作者:刘希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