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浅议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浅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深层次进行探讨研究,从课程框架内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关系的联系,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就业发展方向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目的是为了让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性课程更好地融合,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指引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高职学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确定的过程。它包含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职业的合理规划,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以及未来就业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成败都有影响。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发展对以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引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早已取消了就业自主分配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自行求职。21世纪,伴随着毕业大学生越来越多以及社会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需求结构有所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更加艰难,一方面,大学生的技能和专业水平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这种发展需求的差异化就造成了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和双方供求矛盾的不断叠加。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大高校都将专业课程的种类不断地进行扩增,在提高社会型人才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这样就更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就业存在的很多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应对能力。

二、高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主流就业方式与新型就业形态的磨合

新型就业比较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各种就业模式接连出现。对于新型就业是否适应未来的大环境,就业之前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很多新的问题仍然要在实践与理论中不断的摸索。许多高校对此还存在较为浅薄的认知,总以为职业规划指导的概念就是解决简单的就业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探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就业指导通常是以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开展工作,就业系统性的归纳没有清晰的涵盖,因此造成了“三三不互对应”现象,即为信息多,但信息的精准度低;书面理论多,可对应的实际指导少;主观现象多,结合个体的特性少。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性格差异进行引导,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训内容与就业指导方向不符合。实习和就业不能够形成相互贯通的工作体系。这对三支一扶政策贯彻和稳定基层就业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导致就业指导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实践、理论需不断深入研究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发展逐渐成形,就业指导实践工作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即使这样,仍有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指导缺乏对现实就业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调研与反思意识,工作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对现代教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愿和未来职业前景的规划不够周密,实用性不是很强。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大学生就业范围选择等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思路不清晰,就业体系建立不完善。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明显

各大高校逐步建立了信息化就业平台,但网络设计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很多功能不健全,对就业数据缺乏统计和分析能力,不能为就业指导提供有力的资料。对于信息平台设立的小微企业等专栏信息回复不及时,很多高校对就业信息网的作用认识不充足,忽视了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相互衔接交流的重要性,导致网络就业信息平台的内容不能及时传递和反馈,大大降低了其存在感。

(四)就业模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理论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方面几乎停留在提供政策、基本就业信息、心理咨询等阶段,事务性管理服务为主;2.就业指导内容与社会、企业对接不够紧密;3.就业指导缺少实践性,与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不相符;4.指导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对低年级学生引导较少,对高年级学生经常以突袭的方式指导,个性化区分不明显,弹性空间不大,激励等作用不佳影响就业指导效果,所以就业指导离预期的结果相差甚远。

三、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的分析

(一)自我评估不够明确

对现实的自我认识不够明确,定位不准,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估的时候,难以全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4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优势参与就业竞争,这部分学生对自己过分否定,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求职要求比较低,他们总会拿自己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相比,加之在学校期间并没有过多的知识积累,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状态,在看到企业招聘信息的时候自信力不足,还有在面试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因而导致发挥不出全部的能力,从自身找不到优点,面对就业问题总是忧心忡忡,做事畏首畏尾。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担任其目标岗位工作,总觉得自己能力较强,感觉自己有很大的优势,这种只看到优点忽视缺点,对自己预期的职位过高,认为找工作的成功几率很大,结果可能因为过于自信而准备不充分,因此错过了好机会。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自我认识不到位,找不到工作岗位的定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找到自身弱点并加以分析,最终才能够有效应对。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更好地去调整、规划、管理自身存在的短板。只有建立自我意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有就业意向但目标不准确

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目标不准确,完全是一头雾水。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大型招聘会及单位引荐的就业途径,很多优质的企业单位在进行公司推广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导致其错失了很多不错的就业单位,好像在他们心里没有就业的概念一般,甚至在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刻也感觉不到要怎么去面对社会就业的问题。有的学生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这些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有提升自身学历的想法,并利用课外时间储备对应目标学历的知识,去应对接下来的考试,还有的学生有明确意向的就业单位,这类同学早就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咨询、已在岗人员的调查了解意向单位的基本情况。还有少数同学有了目标但不止一个,最终出现了选择综合征,以至于自己的定下的目标无法实现。

(三)能力和行动力不匹配

学生应该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和突破能力,通过制定目标、实施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不同的学生而言,有的学生一旦认准目标就会一直用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同学担心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就打消了继续前进的步伐,整天做着白日梦,不为所动,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往往因为对事情认识得不够,不知道自己做事的意义以及这么做是否会成功而产生怀疑,同时还伴随着担心承担责任的犹豫和恐惧,所以做事就会不够积极,犹豫不决;还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事前信心满满,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变得极度缺乏自信心,丧失了积极心态,认为所有的努力不会有任何结果,同时还带有害怕承担后果的心态。

(四)有能力但心理素质较差

有一些学生表示会有就业恐惧、焦虑的症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渴望尽快步入社会中,但是当面对就业问题时会退缩不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是对未知的事忧虑不堪,一直将行动力局限在学校内。还有很多同学存在就业盲从的表现,就业方向迷茫,自我定位差,结果就出现随波逐流的情况,完全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去判断、去选择。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内容

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组,及时地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及各个行业对人才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关教材。这样不仅保证了教材信息的实时性而且还保证了教学的接续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教学资料的获取速度也是与时俱进。构建多媒体网络微课,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教材不断更新,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内容,通过线上的信息手段让学生及时看到最新时效的企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各个行业发展所需的就业知识经验融入教学课程里来,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专任教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导向,而且是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对于更快地融入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课程,若要实现这门课程质量的提升,就必须聘请专业的教育导师。安排专业教育导师,一方面可以让专职老师专心地准备符合本专业的课程,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另一方面,专职老师可以对授予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把利于职业规划的课程的因素总结归纳,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增加教学投入

要将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互融合,这样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精力。第一,财力的投入。要有效支撑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健全,促进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建设。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变的多样丰富,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人员的投入。随着专业教学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注入,可以将教学层次提升一个质量,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在不断完善的环境下,同时提升综合教育水平的基准。第三,精力的投入。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来搜集整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恰当的就业方向。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专业性课程。所以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对课程教育者和建设者培训的力度,以此来不断提升课程的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自主性,转变他们盲从跟风的择业观念和心态。

作者:程晓艳 单位: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