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海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一)根据统计数据,女生信教人数比男生稍多,农村大学生信教人数比城镇大学生稍多

信教大学生中,海南籍男生信仰佛教、道教人数占相当比例,女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明显高于男生。整体来看,女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信教大学生中,城镇大学生占28.43%,农村大学生占71.57%,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二)从信仰选择上看,信仰佛教的居多

对样本中85名信教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后得知:这些人中有39人信仰佛教,14人信仰基督教,13人信仰道教,2人信仰伊斯兰教,1人信仰天主教,分别占信教学生45.9%、16.8%、15.3%、2.4%、1.2%。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学生占信教总人数的61.2%,这与海南本地佛教、道教信仰比较流行以及琼台师专与海经贸学生中海南籍学生偏多有直接关系。此外,基督教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海南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政策认识模糊,对信仰宗教持宽容态度

对“您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的回答中,52.8%的学生选择“可以”;22.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选择“不可以”的学生仅占24.5%。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宗教信仰吗?”时,17.6%的学生选择“需要”;65.9%的学生选择“看个人情况而定,大学生可以有宗教信仰”;选择“不需要”的学生仅占16.5%。对“如果您发现您身边的同学开始频繁参加宗教活动,并在寝室进行宣讲,您会怎么做?”的回答中,59.6%的学生选择“不干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大学生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不明确,总体上对宗教信仰持宽容态度,对宗教信仰没有明显抵制心理。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主要原因

(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

同志曾多次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①目前90后大学生虽然青春洋溢、朝气蓬勃,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思潮多样化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迷茫,其信仰也变得多样化,主流信仰逐渐模糊化、边缘化。

(二)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的需要

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是宗教带来的一种特殊心理作用。现在很多大学生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在离开自小熟悉的生活环境后,在缺少亲情、友情的情况下,进入相对陌生、孤单的大学校园,尤其海南大学城地理位置偏僻,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难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以及严重心理问题。此外,就业压力、考研压力、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压力以及学习竞争、评优竞争等的影响,也使大学生极易产生空虚感和挫败感。对这些问题缺乏相对正确的缓解压力措施,使得很多大学生期望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将渴求解脱的期盼寄托于虚幻之中,以此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不顺,达到精神和心理上某种满足。

(三)民族传统和家庭环境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些大学生出生于少数民族家庭,他们的民族都信仰某种宗教,因此他们也继承和维系着这种宗教信仰。此外,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成长于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受其家庭成员影响和引导参加宗教活动,甚至有些自幼生活在家庭宗教氛围中,内心对宗教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其心理和行为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大部分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更多依赖于父母,而父母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父母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也成了他们效仿的对象。由此可以看出,民族传统和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形成某种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四)宗教本身魅力和说服力的影响宗教教义超越国家、种族和阶级,而且超越现世;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宗教仪式庄严而神秘。正是因为这些,宗教具有其独特魅力,对群众有一定说服力。部分大学生被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及其教义中的一些哲理性话语所打动,逐渐深入从而迷恋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宗教了解甚少,往往是在听信了一些片面、错误信息后,因自身无知而产生了对宗教的迷恋和对虚幻的向往。

针对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应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重要作用,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到底;二是加强理论同实践结合,杜绝空谈理论,让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自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教育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四是要加强对宗教信仰态度和适当的宗教政策教育,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

(二)理性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既不一概否定,也不放任自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其合理因素;大学生信仰宗教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对待。一般而言,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心态比较平和。他们一般都有爱国、爱好和平的价值观,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人生观,还有着弃恶扬善的积极道德观。但是宗教信仰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人生观中的宿命论和利用信教者对神的奖赏的欲求和对神的惩罚的恐惧来宣扬宗教道德的方式,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要理性看待,绝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改变大学生宗教信仰,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宗教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宗教信仰本质。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

所谓“四位一体”是指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优势和特点,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国家保护的合力。在家庭中,父母应当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正确信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学校方面应该建立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法律为依托,不应歧视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保护其合法宗教活动。国家应依法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打击各种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和周边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各部门要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引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同国家和社会相适应。例如,发挥大众传媒正面引导作用,发挥舆论宣传积极导向作用,通过典型宣传和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

(四)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度自觉的理论自信和信仰自信

自信源于实践检验,自信源于不断创新。理论自信源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自信来源于理论自信,要求我们坚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朝着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高度自觉的理论自信和信仰自信,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根本性工程。

综上所述,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要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不过多发号施令,要有针对性开展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在国内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今天,自觉作出正确选择。(本文作者:许培栓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