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教育文化进义务教育校园探析

中医教育文化进义务教育校园探析

摘要: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未来发展上面临着重重困境。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内核,二者密不可分,《黄帝内经》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如果将《黄帝内经》思想运用到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从教育普及方面不仅继承了中医药文化,更加弘扬了传统中华文化。文章分析了儿童进行启蒙中医药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措施,为儿童的启蒙中医教育提供了参考。作者分析认为儿童期心理特点适合中医的启蒙教育,中医启蒙教育符合儿童时期思维,利于儿童道德、情感、亲社会性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儿童的中医启蒙教育进行更规范、多元化的发展。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医振兴的有效途径—实施少年中医思维培养计划,政府部门应当总揽全局,确保在高等院校中少年班中医早日成立、运行,使从少年开始形成中医的思维,以使得中医药振兴发展,使得各民族体质得到增强。

关键词:中医教育;中医药文化;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中医启蒙教育;《黄帝内经》

中医学具有悠远历史,精深博大,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荣壮大,且给世界各国人民治疗、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中医发展路径应立足中医理念,保持中医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2]。中医药学发展的真正力量源泉在于我国的青少年,因此当使中医思维立于少年,以振兴中医。

1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状

《京华时报》2012年6月25日报道:北京全面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课堂引入中医只作推广中医药知识,并非硬性规定的课程要求,不进入义务教育课表的安排,也不进入考试的安排。不少人觉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多上一堂中医课,给学业繁重的孩子们增加压力,这种想法显然是基于应试教育功利性思维来考虑的。从中医进课堂内容看,其实质并非让孩子们去学医,而是让孩子们对最基本中医有所认识、了解。多年来,中医一直处于非常尴尬地位:一方面我们总将其定位为独一无二、宝贵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不少人却对中医效用持怀疑态度。由于中医在与西医竞争中处于明显下风,因而保护中医不能仅依靠一些中医专家来摇旗呐喊,而更需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从这一点来看,北京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非常有必要,且中医药文化课并不要求考试,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学业压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既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考量,也矫正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内容遴选上务必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内容过于简单,会偏离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内容过于深奥,会使普及中医药文化初衷打折扣。因此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进行教学,确实值得教育部门深思[3]。2016年9月1日,在甘肃省陇东地区庆阳市庆城县推行试用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试用--四、五、六年级3册)、青少年岐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试用--中学通用版),在推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教育系统、中医药系统的一致好评,值得推广。甘肃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人民真挚、热情、朴实。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药都、中医药文化品牌,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突出,中医药已经成为甘肃一张亮丽的名片,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体现多元化的目标。从培养层次来讲,在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专科人才是需要的,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从类型来讲,培养中医药人才,服务面应该更宽一点,不仅要培养临床医疗人才,也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培养服务型人才、技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相对接,要能培养中药产业、健康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相关人才。由此看出了结合本地区发展特征,对甘肃地区中、小学生培养中医药兴趣的重要性。浙江省2017年组织编写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在全省范围内投入使用。儿童小学阶段属心理学发展中的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重要的阶段。儿童通过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动机、内在需求被激发出来,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将思维方式不断深化,以有序发展自身的心理。浙江省的中医教育进小学课堂作为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星星之火”引起广泛讨论[4]。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儿童中医药启蒙教育的原因?中医教育与儿童教育是否相适?儿童教育素材中的中医药文化有益与否?其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2中小学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必要性

由于各种文化飞速融合,国民自身文化素养有所欠缺,尤其对中医药文化盲目、不解,加之民众对于中医认识度不理想[5],普及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青少年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弘扬者,推动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作用。通过中医药文化、知识学习可完善中、小学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不足。作为中、小学生的青少年正处于观念、理念形成期,能快速吸收新鲜事物,处在文化、素质启蒙教育的绝佳期,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经济全球化迅速,文化输出变成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有效手段之一[6],中医药文化进小学、中学校园,利于培养优秀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扬者,利于中国的文化经济输出,利于培养中、小学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3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可行性

3.1中医启蒙教育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儿童时期,从自我中心到脱自我中心化。儿童的认知特点以自我中心为主导时,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当其进入脱自我中心化,儿童发展了认知,逐步立于客观角度来认识、了解世界[7]。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容都可用于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优秀素材,引导儿童思考,勇于尝试,从而对其行为习惯正确引导。

3.2中医启蒙教育符合儿童时期思维儿童的智慧发展由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不同阶段演变构成。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依赖右脑非理性的加工处理。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表象、形象、联想[8],中医的学习启蒙重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感悟。中医教育中“观象明理”同儿童期的思维方式较为相符。

3.3中医启蒙利于儿童道德情感与亲社会性发展

儿童开始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随着对自身认知深化、行为能力提高,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从而产生对社会有利、积极向上的行为[9],即亲社会行为。发展心理学强调应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10]。源远流长的中医与情感性、亲社会性特征息息相关。中医学是古老学科,富有形象性、理解性、灵活性、情感性等,尤其适应于儿童期心理、健康成长。

4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情况

中医儿童启蒙教育并不是近几年才尝试开始。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2007年开设“健康饮食”校本课程,教案来源主要以《本草纲目》为蓝本[11-12]。中医儿童启蒙教育已存在一定实践上的基础,譬如北京、甘肃、浙江等[13],但其局限在小范围内、试点投入时间较短。基础教育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己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多次探讨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教育带入义务教育课堂,现已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义务教育课程”[14]。中医药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将其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能够对中医药发展和青少年成长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5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条件

国务院2016年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的课程当中。中、小学中医药教育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中、小学中医药读本已被推出。中医药颁布相应政策,各地工作稳健推进,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良好。

6中医教育之实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具体措施

《黄帝内经》围绕生命问题展开,是一部百科全书,可用于儿童的中医启蒙教育[15]。关于中医启蒙教育自古有《三字经》《千字文》等,所载都不离乎《黄帝内经》。《三字经》中七情:“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五行:“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五色:“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五臭:“腥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五味:“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千字文》中六气:“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养性:“性静情逸、也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饮食:“具膳餐饭,适口充肠”。中国历史科举时代,儒家十三经学子们必读,《黄帝内经》即其中之一,也给很多弃官从医者创造有利条件,北宋范仲淹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代设立了特有的医学教育机构,使得医学被纳入儒学的教育体系,构建出中医药文化的素质教育。现代中医药文化教育发展从史实得到启示,有条件就从“从娃娃抓起”,使得中医药在中医药学科发展、社会认同度上有更高的发展。以《黄帝内经》为启蒙的中医药文化教育[16]:(1)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17-18];(2)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19-21];(3)以《黄帝内经》为启蒙普及教育[22]。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23];总揽全局,政府统筹[24-25];循循善诱,教诲不倦[26];自强不息,少年奋发[27]。

7总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智慧,中医药文化中有“治未病”的预防观、“已病防变”的治疗观。因此,中医教育之实施中医药文化进小学、中学校园在发扬中医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内涵上有一定深远意义。中医药学发展的真正力量源泉在于我国的青少年,因此当使中医思维立于少年,以振兴中医。

作者:赵军 史圣华 莫日根 师建平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中医内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