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一国国民素质、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争夺日益加剧的今天,各国对国民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强,教育也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入手,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深化理论宣传,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构建思政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四个方面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路径,以期为高校的思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爱国主义

教育是国富民强的根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一国的教育水平关系着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国家保持持续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教育明确了办学宗旨,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融合碰撞,教育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有关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依靠,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工作事关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办学事业的兴衰成败。具体来说,高校思政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政工作是保障大学生群体稳定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政工作是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确保大学生群体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了思政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落实。高校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稳定学生群体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的重要存在力量,其具有思想活跃、张扬个性的思想特征,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当遭遇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往往不易辨别真伪,会受其影响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个别学生甚至受其蛊惑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悔恨终生。个别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情绪低落甚至抑郁,以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由于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热衷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以致形成行为偏激的处事方式,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个别学生因为恋爱中遇到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加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在恋爱失败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新时代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高校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学生群体稳定,保障高校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思政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国外腐朽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方腐朽文化中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暴力、色情等内容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时,高校大学生群体首当其冲,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生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国外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危害性,致使思想上受到侵蚀,行为受其影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新时代高校的思政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政工作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掌握和了解国外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其发展和传播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优势,在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以大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动态,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充分掌握并加以运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各方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确保大学生群体的稳定。

(三)思政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保障思政工作是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形式,也是确保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是指引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积蓄后备人才的重要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工作,使高校教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进行,凸显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针对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特点和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政工作,创新思政工作形式,发挥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的优势,结合日常思政工作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让思政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工作全过程,有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高校事业发展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理想情操、专业性和理论性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

(四)思政工作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实现高校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大国之间的博弈渐趋加强,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难免碰撞,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相互冲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为激烈,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输入妄图掌握思想斗争领域的主动权,企图通过意识领域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日趋复杂的形势,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做好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政工作是实现高校长期稳定的重要工作手段,是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高校社会主义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依托。利用思政工作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发展变化规律,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工作措施,将思政工作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切实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制定思政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思政工作的各阶段规划设定明确的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实施要有明确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各发展阶段应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各阶段的规划目标,逐步推动思政工作的开展。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发展的工作路径

(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理论课程。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时,应在结合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理论中的精髓与社会和时展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研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和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全过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入中华历史人物故事讲解,用历史人物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良好道德修养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国学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逐步将传统美德教育深化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学理论的升华。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将思政理论引入多领域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示范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实施规划,规划中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步骤、引入内容、效果、经费投入、保障措施,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章可循,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

(二)深化理论宣传,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发展,建立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重要理论来源。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人才的艰巨使命。深化理论宣传,应当结合高校工作实际,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综合运用报纸、杂志、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工作,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以师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宣传,激发师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大理论宣传力度,推动理论宣传的制度化和长效化。加大理论宣传人员的培训力度,实现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提升理论宣传人员的理论水准和综合素质,切实保障高校理论宣传效果。

(三)构建思政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工作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长期以来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措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工作方式,也是高校必须坚持的思政工作模式。构建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是确保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实现思政工作制度化的重要保障。应从高校发展实际入手,结合高校办学规模、师生数量、人员构成、海归人员比例、思政工作人员队伍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机制中应明确学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措施、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工作制度、奖惩机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内容,从各方面完善机制内容,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和教育学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用历史人物故事和当今社会中的鲜活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挥榜样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实现学生道德的升华。

(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方位育人价值体系的首要构成要素,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价值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价值观念,是凝聚人心、汇聚国家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障。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有国才有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托。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思政工作人员将教育工作深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可开设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作为思政课程教学的专项内容,课程设计紧跟社会形势发展要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将爱国主义观念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组织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挥榜样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用身边涌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和鲜活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持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熊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分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

[2]刘亚彬.探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路径[J].国际公关,2020(3).

[3]谭敏.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驾驭的融合路径[J].重庆行政,2019(6).

[4]刘正艳.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

[5].浅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

作者:查政 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