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化学品监管范文

化学品监管全文(5篇)

化学品监管

第1篇:化学品监管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安全工程;课程建设;逻辑思维导图

一、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已连续三次顺利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每六年会结合持续改进、专业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的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以期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我校2016版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具有分析与解决安全技术及工程问题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作为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围绕常见化工安全事故,重新修订了“化工工艺与化工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知识多,涉及范围广,是我校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其他高校教师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2]。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目标设定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和销毁等环节可能会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影响恶劣的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防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各级安监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甚至导致109名公安和消防人员遇难的悲剧[3],进一步说明亟需增强从事可能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本科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总目标设定为主要培养学生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从而避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化学品伤害,创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安全生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具体课程目标:①掌握危险化学品安全分类和危害;②掌握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控制、重大危险源管理原理和技术;③掌握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及扑救和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④熟悉日常危险化学品存储、使用、运输、销毁等安全管理工作措施;⑤具备分析和评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能力,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教学内容优选

结合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和生产使用行业特征,围绕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模块(总计32学时),分别为: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4学时)、危险化学品的危害(4学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原理(6学时)、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及扑救(6学时)、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的处理(6学时)、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4学时)、高校危险化学品辨识课程实验(2学时)。课程内容各章节再详细划分,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运输、使用、应急、扑救等全过程安全管理问题,将各个知识点串联,使其前后内容合理衔接。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危险化学品概念、危险化学品分类及特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其中通过辨析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概念,重点介绍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讲解危险化学品标识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知识。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①和②。危险化学品的危害模块涵盖危险化学品的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三方面,主要通过知识点讲解和事故案例分析。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①和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原理模块,重点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形势与现状、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其特征、危险化学品事故归因、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和重大危险源管理。详细讲解能量意外释放论中的事故因果连锁模型、两类危险源理论(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常见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控制原则,着重介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中的相关概念、辨识、分级分类和预防措施。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②和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及扑救,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工作和事故中的扑救处理两个方面。其中预防工作从行政管理措施、工程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三个方面给予介绍;事故中的扑救处理结合爆炸性火灾、可燃气体火灾、易燃液体火灾、易燃自燃固体物品火灾、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放射物品火灾、人身中毒事故、危险化学品灼伤现场急救、危险化学品泄露等十项内容具体分析。同时重点分析氧化、聚合、裂解、电解、氯化几种典型化学反应的扑救和物料输送、加热、冷却、熔融、干燥、蒸馏、混合等几类化工单元操作事故的扑救。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②和③。危险化学品事故后的处理模块,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抢险程序、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事故的调查三部分内容。在掌握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和任务的基础上,介绍现场抢险的基本程序,并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通过近年来典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案例讲解调查流程。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③和⑤。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模块,主要参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结合前面基础内容和管理技术章节,通过现行法律法规释义,重点分析日常危险化学品包装、存储、运输、使用、销毁常见的安全问题。该部分内容对应于课程目标④和⑤。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目标,需要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支持。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燃烧爆炸基础”“建筑安全”“化工工艺与化工安全”“工业防火与防爆”等课程,导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诸多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复,课程教学中应弱化重复内容。课程参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经营、储运与使用”相关重要内容[4-6],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贯穿于各重点章节,形成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案。

(二)新设实验教学内容

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无法全部涉及,但是可以结合我校理工科综合大学的优势特点,开展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辨识和安全管理。比如:调研化工实验室中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安全管理制度,或调研爆破研究室的爆炸物品存储和使用安全管理制度,或调研消防实验室可燃气体存储和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等。

(三)善用案例和多媒体技术

课堂讲授中善于利用真实的案例事故和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优化教与学的互动。比如:讲解绪论中举例“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通过事故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引出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征;在教授放射物品伤害人体健康中,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相关的报道新闻视频为实例;在讲解危险化学品事故扑救中分析“4.22江苏靖江市得桥化工仓储有限公司爆炸火灾事故处置战例”视频等。

(四)巧设问题与讨论式教学

课堂上恰当的问题和有针对意义的讨论,不但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课堂讲授的知识,还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危险源辨识中,辨析危险、隐患和风险三者的区别和联系问题;在讲解重大危险源中,区别危险源、隐患和重大危险源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的问题等。

五、结论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知识多,涉及范围广,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结合专业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优选和教学方法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以一张知识逻辑导思维图的形式梳理了课程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要知识内容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国内同类高校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意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伦,左晨.浅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05):154+169.

[2]张成立.消防院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山东化工,2016,45(04):98-99.

[4]宋永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蒋清民,刘新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第2篇:化学品监管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道路运输;对策

道路运输是最基本的支柱型产业,具有基础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造福人民和创造就业、起到资源运行合理配置的作用[1]。对交通运输的安全管控,涉及经济运行效率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水平。近年来,在道路运输中危险化学品(可称“危化品”)事故时有发生,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不但涉及人为因素,也牵涉到其他各方的公共管理对策。由于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特殊,不同于普通货物的运输物流,其道路交通事故一旦发生,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爆炸、燃烧等挥发物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危害动植物的生命安危[2]。因此,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保障,解决其在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随着危化品交易不断增加,道路运输频率和物流数量呈倍数增长,这对现代道路运输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3]。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涉及公共安全管控风险,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较大[4]。面对不同道路运输的安全问题,积极束紧危化品行业的检查关口,改善安全生产运输的调配措施,加强监测与监管,联合纠正隐患,才能实现危化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专业和规范化。同时,危化品运输的高风险特征要求运转车辆及驾驶员、装运员应在工作中履行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尽量减少天气和路面等外界条件对运输造成的阻碍[5]。近年来,我国对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危化品事故发生前的储存与装载,事故发生时需采取的有效措施、应急救援,危化品在道路运输途中时避免事故的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叶先宝[6]评估了在危化品生产和存储中如何对装载运输环节进行流程监控,并使用存储定位系统,掌握危化品道路运输的前置情况;卢红奇等[7]提出了在危化品道路运输初始环节,车辆所驶入的环境对危化品的影响以及道路运输的重点管控范围如何划分;董艳春[8]介绍了道路运输应急救援的安全处置方法,对危化品的危险性质进行科学评价,提出了应针对不同级别的危化品施以不同救援措施;陈思莉等[9]阐释了建立合法危化品运营资质行业标准,设置危险评价和安全处置的评估响应机制和及时启动运输救援的事故救助预案;吴明娟等[10]介绍了危化品在道路运输时应注意避免随车通行里程时间和速度不匹配,或随车押运员配置不规范的情况;李晶石[11]根据道路运输的风险等级,提出安全监管干扰事故因素的可操作性,并以管理制度效能的创新防止危化品的运输风险;凌波[12]论证了危化品安全事故的源头管理要素以及其监管和监督的重要性,落实了交通运输安全体制改革的主体责任。本文分析和列举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理论与实际问题,是我国在危化品运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此提出的基于4R模型的措施,是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升管理秩序和管理水平,对安全事故的防范与解决措施相统一的建议思路,对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理论与现实体系的构建具有意义。

1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相关理论

1.1基本概念

1.1.1危险化学品。根据安全管理条件与目录分类,危险化学品分为由不同元素种类引起反应的化学混合物。它是对人体或周边环境、设施等具有危害性质的,可燃烧和腐蚀、爆炸的化合物。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多样,呈现出易腐蚀、易燃烧的特点,且状态由固体、液体和压缩气体等组成。危化品主要由人工合成的物质元素构成,也包含其他天然的易燃、易爆、易腐蚀的混合物。危险化学品的化学物质成分复杂,同时对社会人居环境和安全生产造成的隐患较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不仅会对公路运输造成影响,还对自然环境和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13]。1.1.2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是指,使用专用车辆等专门规定的道路运输工具,依据交通法规或质量安全条例,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围绕危险化学品货物进行装卸、运输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此类道路运输与危化品的特点,负责运输车辆的标准应将从管理部门取得资质和运输手续作为前置条件,使用专属装载车辆与运输司机,配备危险品专技管理人员协同保障运输条件。危化品的道路运输流程涉及人员均需具备较强的处置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其道路运输过程涉及的流通、存储等作业,要严格根据国务院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并履行监督责任,与监管部门共同负责运输时突发的危化品泄露现象。

1.2理论基础

1.2.14R模型。4R模型属于道路交通危机管理模型中对过程控制阶段分解较为细致的一种模型。它将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的危机管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以应对危机产生前、发生时以及解决过程中的处理,避免事故的危害[14]。4R模型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rtHeath)提出,围绕灾害管理的核心进行分步推演,包含了缩减-预备-反应-恢复等四个阶段。他创造性地总结出其它危机管理模型的不同处置预案,综合准备和危机确认阶段的过程,将道路交通的应急响应步骤更加合理化。4R模型的提出是在运输安全的体系下,将不完善的危化品道路交通危机管理进行成本和风险的明确分析。1.2.2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对危机性事件的管理需求。随着社会公共事故以及危险品事故范围的扩大,公共危机管理也扩展到应用于解决和处理社会公共危害事件[15]。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既包括处置方在危机产生时为消减危机所直接作出的管理对策,也包括尚未产生危机时的计划和控制,这也是常态化的公共管理过程。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将公共危机或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周期定义为公共危机的主体,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突发性——快速爆发形成社会危害的特点。使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去介入危机爆发时期的社会矛盾,是解决隐性或显性危险品危机因素的识别工具。

2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现状

2.1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我国危化品道路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危化品长期以来存在危险性,加之车辆从业资质等各方因素交织影响,导致引发危险化学品的道路事故危机发生的因素有着一定的规律。首先,作为不稳定的化合物,危险化学品本身就具有典型的易燃易爆事故发生概率,燃爆和有毒气体的释放可能存在于道路运输的各流程。其次,天气和道路的状况决定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不安全等级。暴雨、雷电等给运输造成了困难,而崎岖狭窄的路面和山区条件都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再次,牵头运输危化品的从业运输车辆和操作车辆人员是否符合危化品合法的特殊安全技能,进行日常培训和维护,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2.2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形势

目前我国液氮等危化品的产出和经营量,单项累加以年计万吨流动。这也带动了危化品通过道路进行运输,实现货物的异地销售网络流动。面对危化品的道路运输安全,相关部门也制定了行业标准,去规范危化品运输种类和技术等,限制其运输的不合规情况。然而,随着危化品运输量的增长,企业专业经营的规模化资质和合约车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加大,对运输业务的管理也存在着分散而治的情况。危化品的工业产量区域性特征明显,这对国内道路运输的安全形势要求更高,需要先进的科技投入,以降低危化品物流的风险[16]。

3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3.1职能部门对危化品运输的交叉管理权限存在盲区

危化品种类繁多,道路运输审批手续所涉及的管理、审批和监管的部门各司其职,有着自身的标准,互相之间交叉管理的权限存在着真空地带[12]。在危化品涉及交通安全或道路质监、环保等引发法律法规约束框架下的监督监管时,各职能部门的联合管理规定尚未进行细化,某一部门监管范围内的职能权限不够,造成审批与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之间的责任缺失。这一现象也体现在,危化品的运输车辆一旦引发恶性安全管理事故,交叉执法存在共同管理的矛盾,无法保证审批监管权限的效能。因此,目前职能部门对危化品运输的交叉管理权限,特别是职责任务和处罚层次上存在盲区。

3.2从业人员对危化品运输的规范遵章作业不够重视

从业人员包括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工作人员,也涉及进行道路运输的危化品押运员和驾驶人员。由于常规安全培训和遵章考核制度不够健全,他们对危化品运输的规范遵章作业普遍不够重视,生产、装卸和运输中无法对危化品这一“定时炸弹”的危险性进行及时预警,了解和掌握突发情况的处置。漠视规范安全作业管理规程,对道路危化品监管存在侥幸情绪。一些危化品企业雇佣非专业人员参与生产经营和道路驾驶。这种“非专业”既指该人员未取得驾驶、生产、押运危险化学品的资质,也指因个人技能水平较低,在紧急情况下或无法对事故采取紧急行动。

3.3法律法规对危化品运输的监督监管体系尚未确立

我国目前对危化品的道路运输有着自身的监督监管法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条例中对危化品在道路运输中的全流程管理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此条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修订。然而缺乏其他辅助性的法律及时支撑,使危化品的运输监管存在着孤立现象,尚未建立起该行业法律法规的体系。这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法规方面存在的差距。此外,由于法规颁布的滞后性,决定了危化品管理在新情况不断涌现的今天,对新问题的监管无法起到实时有效的作用,与现实需要解决的运输安全问题相悖[15]。

3.4处置人员对危化品运输的科技检测手段相对缺乏

处置人员是涉及危化品道路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的主要执法队伍,其水平决定了纠察危化品车辆或遇安全事故时如何及时疏散和避免易燃、易爆品泄漏的风险,化解危及公共安全的矛盾[17]。然而目前处置人员对危化品运输的科技检测手段存在硬、软件设施不到位的问题,这导致处置人员面临危化品交通运输违法时,处置专业程度较低,检查效率和执法难度有待提高。执法处置的科技含量低,也影响到道路安全的风险含量——无法及时采取留置危化品车辆,严格实施关键技术的管理系统,针对开发危化品的安全道路检查的专业设备等。

4基于4R模型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保障对策

4.1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

4.1.1联合执法与动态监管。如前所述,4R模型是介入危险化学品道路安全运输的阶段规划保障。在其初始阶段介入缩减管理,在联合执法与动态监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起联合救援检查的研判机制,以常规方式整合执法监管的管理能量起到联动工作,实时共享信息的管理方案。一是联合执法。扩大路面控制执法行动的网络覆盖面范围,编织起增强执法威慑力的违规检查联合行动。通过高效检查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二是动态监管。加强道路运输的车辆定位,动态采集时间线路等运输信息并及时值守,分析车辆违规数据,提示危化品可疑风险车辆进行整改,追踪整改完成情况。4.1.2主体责任与安全机制。主体责任与安全机制是基于4R模型的缩减阶段所应落实的化解和减少预防危机冲突的管理前置阶段。在危机发生前,细微生产安全责任的疏忽,都有可能对危化品的道路运输带来消极影响,需要进行安全责任能动性的管理和完善。采取源头监管的方式,提供道路分类安全方针,以预防为主,守住道路运输的安全关口。一是主体责任。以安全运输为第一要务,行之有效的落实生产和运输企业应承担的监督指导责任。二是安全机制。增加重点环节的监管检查力度,从危化品的安全隐患着手排查企业运输资质和违法行为。规范资料及台账,对承运单位进行及时的信息备案,开展监管。

4.2危机管理的预备阶段

4.2.1应急预案与处置平台。在4R模型介入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起到安全保障的预备阶段,应急预案与能够及时沟通信息有无的处置平台尤为重要。它们是及时处置应急事故的保障环节。应急预案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分析得来的宝贵前瞻性方案。及时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操作,可将事故突发时的处置救援效率大幅提升,减少或避免人员的伤亡。同样,交互式监管平台实现了资源的无缝切换,也为各部门共享了危化品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管理信息。整合科学的数据信息并汇总,实施24h不间断地运输监管,可以保持信息的畅通交流,使救援队伍及时掌握事故数据,移交管理、保护现场并开展救援工作。4.2.2宣传活动与教育培训。针对危化品各环节从业人员忽视安全生产和运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与教育培训,从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安全运输事故、防护思想、,紧急避险知识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期或非定期的培训。其形式上可分为线上、线下,或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开展宣传教育。线上培训主要通过知识竞答,观看安全视频等形式,对运输人或生产责任人进行集中宣讲,厘清危化品交通安全知识;线下培训组织参观危化品道路安全事故案例,深入分析从业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常态化法律意识;线上下相结合的方式则优化了培训内容,力度更大,巩固了从业人员的心理防线。

4.3危机管理的反应阶段

危机管理中的反应阶段是各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管理中植入有机的非常规管理的安全处置机制。针对反应阶段应做好管理层级的扁平化,以应对危化品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处置中调度中心应摒弃多头指挥的管理,进而增强扁平化结构模式——较少的决策调度,使危机事故处理反应阶段的决策时间最小。优化救援机制,使预案中的各救援人员职权分明,体现出各部门处置安全事故的危机处理能力。

4.4危机管理的恢复阶段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危机的消除和恢复,是这一阶段的任务重点。相对事故爆发的非常规状态,危机事件救援活动结束后,应对应急预案和方法、救援行为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价。启动危化品事故的危机回顾机制,按流程将事故救援的信息进行总结,从中寻找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危机控制操作方案。在恢复阶段有意识的形成避免同类危机事故发生的正向反馈。倒推易爆、易燃等各类别特殊危化品与运输事故间的关系,整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监控信息,依靠专业技术细化危化品事故的事后恢复与处置措施。夯实流程监管,将危机管理的重点向提高效能转移。

5结束语

第3篇:化学品监管范文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量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也日益增多。现阶段每年发生的各类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已多达上百起,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带来巨大的损失。公安机关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负有公共安全监管职责,其监管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安全。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危险化学品在公路运输中发生事故或在事故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损失和灾害程度降至最低,对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尚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模式只能沿用甚至直接套用普通货物的运输操作,致使运输事故不断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安全运输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公路安全运输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大量的法律、法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现行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法规层次较低,约束力不够。公安机关也仅是依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5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二)运输企业安全现状差

我国现阶段大多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企业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无证非法营运现象大量存在,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市场秩序较混乱;车辆技术状况不合格率居高不下,运输设备、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运输信息化滞后

目前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管理大多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运输工作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运输工作的信息化带来的后果是:(1)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基本情况;(2)难以为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正确的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3)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难以适时制定恰当政策、法规推动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四)运输技术咨询服务薄弱

随着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量的增大,各种运输方式与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要求的不一致性产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事故也随之发生。然而,国内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咨询机构及完善的应急资料数据库。作为对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负有监管职责的公安机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例行检查一些明显、突出的问题,却难以提供太多的技术咨询服务。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分析

发生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原因往往十分复杂,总体来说,引发事故的原因主要分为:人为失误、设备设施原因、管理原因、交通事故原因、外界环境原因等。[1]

(一)人为因素

根据我国目前的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状况,从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且大多数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所装运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注意事项、应急处置方法等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思想麻痹,放松警惕,违规操作。因此,他们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

(二)设备设施原因

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安全状况是决定危险化学品能否安全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基础。如果车况不好,不符合有关安全要求,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导致事故发生。设备设施的缺陷一般可分为3类,即车上的危险化学品容器或危险化学品包装固定的缺陷;车下的公路设施的缺陷;车本体(主要包括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发动机系统等)的缺陷。

(三)管理原因

公安机关及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不力、资质认定不严,致使部分不具备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和个人参与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导致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企业的自律性缺失,如:把危险化学品等同一般货物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装载不合格;选择运输路线不当;车辆日常维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没有制定相应应急措施等。

(四)交通事故原因

根据对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有一半以上的运输事故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引发危险化学品泄漏,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火灾、爆炸事故。

(五)外界环境原因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与道路状况、天气状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山道、弯道较多的路段容易发生打滑、失控等而引发事故;道路路况较差时,汽车颠簸,危险品相互间容易发生碰撞,从而引发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控制对策

为降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风险,杜绝或减少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安全管理,选择优化的运输路径和操作方式。结合公安机关所负有的监管职责及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现状和国外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安全管理经验,建议采取以下控制对策和措施:

(一)采取预防性措施

采取预先的防范措施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从运输企业、车辆、从业人员三个方面入手。[2][3]

1.运输企业

首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准入关,公安机关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购买、使用、运输许可证的审查核发工作以及公路运输的各项安全检查工作;其次,作为运输企业自身也要合法营运,决不运输营运许可范围之外的危险化学品。同时,运输企业在运输危险物品时,其运输的时间、路线应事先报请当地公安部门批准并按公安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不得擅自改变行驶的时间、路线。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应协同其它部门加强对从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单位的检查,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方式,考核其是否具备从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资格以及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各项操作;各项制度是否健全、日常安全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具有应急预案和演练记录等。对不具备从业资格的单位要坚决取缔,对在从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操作过程中违规的单位予以严惩。

2.车辆

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车辆安全达标才能发放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许可证的规定,并要求运输单位保持其安全状态。经营单位必须对已获得运输许可证的车辆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安装必需的安全装备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同时,公安机关应积极推行危险化学品车辆上路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设置明显的危险化学品标识,以警示其它车辆和行人。

3.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具备与其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具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纪,通过相关部门的岗位培训并考试合格,持有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操作证》或从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安全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掌握一般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和消防常识及处置突发事故的应变技能。

(二)建立危险化学品的计算机管理体系

1.建立安全技术数据库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数据库可根据国际标准“ISO11014SafetyDataSheetforChemicalProducts”规定的数据模式建立,[4][5]其中每种物质数据分大项16项,小项72项,内容包括:标识、危险特性、防护、理化特性、活性反应、燃爆特性、毒理学资料、环保资料、运输及储存以及相关法律等信息。该数据库的建立可参考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和《化工产品理化特性检验与检测手册》等。

2.建立安全运输数据库档案

每一个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单位都应建立计算机安全管理档案,对所有的危险化学品都有详细的记录,并由专人管理。使所有危险化学品的进出、流向等信息都记录在计算机中,从而可随时查看各危险化学品的分布、流向和进出等情况。当前,为加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管理,公安机关应协同危险化学品储运单位,搞好危险化学品的统计工作,依据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分项标准编注,进行数据库管理,把危险性大、易发生事故的储运场所编制到若干软件中;把企业自防自救措施、存储的易发事故点以及各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可能出现的灾害隐患存储于计算机管理软件中,以便于检查和监督相关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

(三)建立安全运输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危险化学品识别和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在共性技术的支持下,开发多介质的风险现场模拟系统,确立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对相关技术进行集成,构建预警技术平台。[6]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设计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前端预警和末端预警,分别对应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件发生前及发生后的风险预测,检测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件发生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预报,从而指导潜在风险承受者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对策。前端预警系统在事故出现之前提供警告信息,以便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发生,有助于决策者选择适宜的应急控制对策,并使应急系统进入戒备状态;也可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末端预警系统在事故发生时以最佳应急方案和最快的处理速度对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处理,从而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切断风险源,减少受害范围,使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危害最小化。

(四)制定安全运输行业制度和标准

参考国外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技术及管理经验,[7]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标准:(1)对不同危险化学品从运输操作的角度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适宜操作的环境,不同危险化学品的包装规范、运输设备要求等,以降低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2)对从事危险化学品操作的从业人员根据其工作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以检验其是否具备从业资格;(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运输制度,如安全运输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安全运输监督检查制度等。

(五)建立安全运输信息平台

建立基于3G技术的安全运输信息平台,通过对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车辆、货物、运输路线、人员等进行实时监控及事故后果的实时模拟,实现运输过程中事故的先期预测及预警,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恶性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发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构建相应的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动态优化应急资源调度和应急响应方案。

(六)做好安全运输宣传工作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工作,最重要的是让广大群众具有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意识,充分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重要性,自觉关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工作,积极主动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时刻注意消除事故隐患。通过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的大力宣传,让每一个生产、运输、使用者都认识到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掌握其使用、存储、运输方法,做到遵章守纪,提高其安全意识,把执行规章制度变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七)建立运输事故应急系统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许多事故是由于处置技术不合理,致使事故规模扩大,导致损失惨重。因此,为了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人群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在公安机关的主导下宜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成立安全运输应急技术中心

依据各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中心,中心作为应急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单位,为社会各界提供应急技术咨询服务。其中包括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事故提供相应的应急电话服务,现场应急监测和影响预测等服务。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若发生泄漏、燃烧、爆炸、中毒等事故,驾乘人员必须根据承运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按规定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向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应急技术中心汇报。

2.建立运输过程风险控制体系

建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过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内在风险,提高处置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效避免或减缓事故后果的不利影响。

3.制定应急疏散预案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发生后,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和其它人员可能需要大量疏散。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应急疏散预案。应急疏散过程一般为计划、组织和实施人员安全疏散转移,即在有限的疏散时间内,优化所有可行公路的最大人员疏散量。

4.集成化应急决策与指挥综合信息平台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整合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预警技术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模拟预测演练系统,集成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风险模型库、案例库、专家库、危险化学品数据库、监测方法库、应急处置知识库等,形成应急技术决策管理系统,建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风险事故技术决策管理系统,打造成为具有信息查询和管理、模拟评价和预测、决策支持和指挥调度、事后反馈评价等多种功能的应急决策与指挥综合信息平台,为科学、快速处理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应急决策与指挥综合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有:(1)有效减少危险化学品释放的规模;(2)改变危险化学品的时空分布格局;(3)降低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程度;(4)对危险化学品风险环境和风险受体进行人为隔离,即在危险化学品风险场形成之后,将危险化学品风险受体撤离该地区。这是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应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回避策略,特别是在前三种功能失效或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受体回避是十分有效的。(5)对某些受体,特别是静态受体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八)建立安全运输咨询服务中心

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成立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咨询服务中心,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咨询服务,如:日常咨询服务、开通咨询服务热线及建立营运的网络计算机专家咨询服务系统等,并面向社会开展一系列的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的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咨询服务工作落在实处。

第4篇:化学品监管范文

危险化学品由于自身的危险性,在运输途中若发生交通事故或泄漏事故,会引发燃烧、爆炸、腐蚀、毒害等严重的灾害事故,危及公共安全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环境污染。2002年国家正式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最主要的法律依据。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单位、企业以及从业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条例》规定,并按规定要求进行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

2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涉及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废弃处置多个环节。目前,针对我国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管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

2.1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方面的管理缺陷

2.1.1标准不一致,企业“无所适从”

如国家安监局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与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不一致,使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无所适从”。如柴油,属危险物品,但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生产柴油的企业就无法按照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的要求,提供运输所需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在进行铁路运输时,也曾出现铁路部门承运的危险化学品名称与标准名称不符的现象。

2.1.2标准不明确,执行有漏洞

硫酸是一种强腐蚀危险化学品,根据国家《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GB18564-2001)的规定:运输硫酸汽车罐体应进行出厂前的质检部门检查;每年度还必须对罐体的表面油漆、色带、罐体护栏、罐内防波档板、装卸软管、紧急切断装置等项目进行检查。但以上出厂检验和年度检查具体由那个部门负责或是由运输企业自行检查?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由于标准不明确,硫酸充装单位无法查验和核实,标准执行有漏洞。

2.1.3法规不健全,贯彻有难度

(1)原劳动部颁布的《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其制订的依据是1982年国务院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而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自2003年6月1日起,即自《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件》实施之日起,《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因此,《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是否能继续沿用,至今没有明确说明。(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明确说明不适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但是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重大危险源辨识该按什么进行?都说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是移动式的“炸弹”,通过历年的事故也可以看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造成财产损失及对公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那么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是否应针对其运输量及运输物质的不同进行危险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措施。

2.1.4部门监管不到位,运输工具管理有漏洞

如气瓶,国家《气瓶安全监察规定》规定:气瓶充装单位只能充装自有产权气瓶,不得充装技术档案不在本充装单位的气瓶。但实际检查中,仍有不少气瓶充装单位没有落实托管气瓶产权移交和只能充装自有产权气瓶的规定,加上地方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使一些生产液氯、液氨等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单位,仍普遍使用托管气瓶进行充装,气瓶管理有漏洞。再如承运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容器,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应标注有定点生产的标识。但由于地方监管不严,很少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标注有定点生产的标识。

2.1.5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联运机制应进一步加强

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的“3•29”液氯泄漏事故发生后,有专家表示,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经贸、安监、公安、质监、环保、铁路、民航、交通、卫生、工商、邮政等部门均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及废弃处置具有相应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涉及危险化学品监管的有10个部门之多,而且“监管权限已很清楚”,但这监控过程的多头监管容易造成“三不管”的空白区域。因此出现超载的槽罐车“安然”途经数百里的现象。之所以现在没有把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都管好、管牢、管死,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执法部门的执行不到位,各项规定基本上停留于纸上。出了事故,许多部门似乎都有责任,但事实上又没有哪个部门有能力真正承担起这样重大的责任。

2.2企业方面的管理缺陷

2.2.1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条例的有关规定

企业无视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要求,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危险品等同一般货物运输。根据《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单位必须在充装和发货前,查验运输工具的资质证件,查验驾驶人员、押运人员、船员的从业资格证件,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发货和装卸。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应有相应的危险化学品车辆资质证明,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的用户应提供如下资质材料(以下简称“六证”):《剧毒物品运输证》;《剧毒物品购买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运输)许可证》;《机动车驾驶证》;《押运证及押运员身份证》。由于危险化学品汽车罐车充装尚未列入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监察范围,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执行,加上地方部门监管不到位,使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运输资质查验制度走过场,给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埋下事故隐患。

2.2.2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制度不健全

(1)没有制定针对性的安全对策,危险化学品运输无章可循危险品运输的安全隐患是从泄漏开始的,由于行车中车辆颠簸,易造成包装破损,破损又往往集中在三个“点”上:一是桶盖没拧紧或密封圈失效;二是铁桶的焊缝处及桶筋由于磨擦破损;三是桶底在行驶过程中位移。(2)企业没有制定或没有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检查维修制度由于罐车管理没有制定相关检查维修制度致使罐车存在的隐患。罐车贮罐的安全附件无校验日期和存在失效。如罐车罐体上压力表未校验、液位计失灵、温度表破损;罐车贮罐体上的快速切断阀损坏装置失效,罐车罐体上未标明压力容器上次检验日期;无防静电拖链。配置的阻火器不合格,配置的消防器材过期等。

2.2.3危险化学品的装载(超装)、包装要求不合格

据统计,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有60%是由于超装、超载引起。因此,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充装和发货行为,成为决定危险化学品汽车罐车不错装、不超装、不混装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运输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的重要前提。

2.2.4充装作业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化进行操作容易埋下事故隐患

如一些化肥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原劳动部《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在充装岗位上装设地磅计量装置,也没有进行充装后装载重量的复查,更严重的是充装安全操作规程不以0.52t/m3的充装系数,进行液氨汽车罐车最大允许充装质量的核定,而是直接采用85%允许充装容器来限定核装置。这对于比容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长的液氨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2.2.5驾驶员及押运人员教育培训不够,不具备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

也曾出现过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一旦发生事故,驾驶员和押运人员逃逸的,贻误了事故最佳应急处理时间,造成更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发生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的“3•29”液氯泄漏事故性质及责任经专家确认,这是一起由于使用报废轮胎、严重超载,事发后肇事人逃逸,由交通事故导致的液氯泄漏特大责任事故。此外,运输公司对挂靠的这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疏于安全管理,所运载液氯的生产和销售单位被有关部门证实没有生产许可证;在检查过程中还发现该车押运员没有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具备押运危险化学品的资质,也不具备危险化学品运输知识和相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2.2.6在运输危险化学品前没有事先对道路、天气等进行调查,没有慎重选择好路线

运输危化品在选择道路时,应事先对道路、天气等进行调查,慎重选择好路线,要选择平整的国道、高速公路等主干线,不能走情况复杂的道路。行车要远离城镇及居民区,非通过不可时,要再检查一次,确认安全无泄漏后再过境。不能在城市街道、人口密集区停车休息、吃饭。特别是槽车运输危化品,由于罐子全部暴露在外,夏天运输时,司机应尽量白天休息,夜间行车,以防液体膨胀。在行车中要避开车辆、人员高峰期。万一发生泄漏,个人力量无法挽回时,要迅速开往空旷地带,远离人群、水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要扩大隔离范围,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2.2.7企业违章自制、改装危险化学品容器,使存在缺陷的容器投入使用

根据《条例》第三十六条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必须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检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严禁企业违章自制、改装危险化学品容器,使存在缺陷的容器投入使用。同时,装运危险品必须选用合适的车辆,爆炸品、一级氧化剂、有机氧化物不得用全挂汽车列车、三轮机动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和自行车装运;爆炸器、一级氧化剂、有机过氧物、一级易燃品不得用拖拉机装运。除二级固定危险品外,其它危险品不得用自卸汽车装运。

第5篇:化学品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理工科类专业必不可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育的重要场所,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试剂,其中管制类化学品是高校实验中经常会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主要指的是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和剧。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第445号国务院令,公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随后又进行了增补,共涉及3大类,32种易制毒化学品。201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部门共同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共涉及148种剧毒化学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第23条规定,公安部于2017年编制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版)》,共涉及74类易制爆化学品[1-2]。这些管制类化学品若管理或使用不当,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12.26”较大爆炸事故,就是由于现场存放有大量易制爆化学品———镁粉,最终导致事故的扩大,3名学生当场烧死。因此,管制类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是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3]。

1化学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专业的不断发展,科研领域不断深化,高校实验室所用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加,尤其是管制类化学品很多实验室都有使用[4]。近年来,各高校对管制类化学品的管理不断加强,也针对管制类化学品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办法,但由于涉及实验室数量广,研究方向复杂,人员繁多等问题,使得管制类药品的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虽然高校做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但仍有部分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较多[5]。管制类化学品往往涉及到易燃、易爆、腐蚀,甚至是剧毒,这些特殊的化学品若不引起重视,会埋下安全隐患,如一些实验人员在使用管制类化学品过程中随意将其放置在实验桌上,暴露在空气中,使用过程中也不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防护,还有一部分实验管理人员虽然长期使用此类化学品,但总认为自己实操经验丰富,不可能出现任何问题,最终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上有所松懈,导致意外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到正确的处理。

1.2储存场所不符合要求

一些高校的化学品存放仍在使用传统的试剂柜,这类试剂柜仅适用于存放普通化学药品,有的甚至还是木制柜子,其安全性和安防性完全达不到管制类药品的储存要求。2018年公安部颁布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在储存场所的分类,防护区域和部位,配套的安全防范设施等方面做了最新的防范要求[3]。多数实验室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都有暂存在该实验室中的现象,实验室储存条件不达标势必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祸端。此外,某些实验室随着科研方向的不断深入,实验室储存的管制类化学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过期试剂也越来越多,这也给实验室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1.3采购管理存在漏洞

现在有很多高校都严抓管制类化学品的采购,国家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在公安部门备案的管制类化学品,必须向有经营许可证的经销商购买。但仍有高校的部分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网购、电话等渠道向供应商购买管制类化学品。这种情况下学校层面很难监管管制类化学品的流通和使用,给实验室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6],然而一旦公安部门查到管制类化学品的供应商,就会根据供应商那边的购买记录倒查到学校相关人员,严重者甚至触犯法律。1.4使用过程管理不严很多高校都实行管制类化学品登记制度,也下发了管制类药品登记台账,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导致账目不符情况时有发生。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存放不规范,实验人员取用后未将管制类化学品及时放回试剂柜中,违规操作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实验室管理不够严格,实验人员可直接从实验室将管制类化学品带出,造成严重后果,如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某研究生就从实验室中偷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将其注入饮水机导致其室友中毒死亡。

1.5废弃物处置不合理

根据国家要求,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理公司统一回收处理,多数学校也出台了实验室废弃物回收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但仍有部分实验室未按照规定执行,处理危险废弃物不规范,废弃物回收标签填写不清,废弃溶液随意混放,管制类化学试剂随意丢弃现象仍然存在,有人甚至直接将试剂直接倒入实验室下水道中,造成环境污染。

2化学实验室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探索

2.1加强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

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多起工伤事故发现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约占事故发生的89.8%[7]。因此,强化安全教育是高校提升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方式,只有在一开始提升实验人员对管制类药品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才能引起实验人员的重视。第一,加强实验人员的准入制度,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通过学校设置的准入安全教育,包括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参加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实验方案的评估、通过实验安全知识考试等等。通过实验方案的评估重点了解所要开展实验内容中管制类化学品的情况,通过查阅管制类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SafetyDataSheet,MSDS)了解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的危险特性、侵入途径、健康危害等信息,掌握管制类化学品的储存条件和应急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第二,开展化学品专项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化学品的防护知识、应急处理和自防自救教育,开展实验室事故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自救能力。

2.2完善储存条件和场所

管制类药品不能一味禁止在实验室中存放,药品的运送和取用问题将使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异常困难,因此与其严格禁止实验室存放增加管理难度,不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场所认定,可分为由学校部门统一管理的管制类化学品仓库和由实验室自行管理的暂存柜,这两类不同的存放区域也应符合对应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的要求对实验室储存场所进行检查、认定,配套相应的安防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实际存储的管制类化学品的属性配备相应的防爆药品柜、酸碱存储柜、视频监控系统和通排风装置,且此类药品柜必须进行双锁管理,方能满足管制类化学品储存的条件。对于高校实验的暂存柜,可将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存放或实验所使用的管制类化学品进行分级管理[8]。其中,涉及到剧毒化学品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可定义为高度危险实验室,涉及到第二类易制毒、第三类易制毒和易制爆品可定义为危险实验室。对管制类化学品必须做到分类有序,标签清晰;固液、酸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按要求分类存放,腐蚀性溶剂配有二次防泄漏容器[9],通过国家规定的储存场所条件和高校实验室的分级认定后,该实验室方有资格购买、暂时储存和使用管制类化学品,且管制类化学品的用量应受到严格管控,不超过实验室药品一周的使用量。

2.3建立管制类药品全过程管理机制

大数据时代,高校可依托网络科技手段,建立高校化学品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引入多家有经营许可资质的商家或厂家,对管制类化学品实行全过程管理。首先购买管制类化学品的教师必须先向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在向化学品管理平台上备案过的有相应经营许可资质的商家或厂家提出购买申请,由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和所在单位部门审核,学校管理单位和保卫处审批、备案,并通过公安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公安备案证明后方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该试剂。购买后,使用老师必须依规进行管理,根据管理要求,剧毒化学品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严格遵守“五双”管理制度[10],即双人领取、双人运输(其中一个必须是教师)、双人双锁、双人使用、双人记录,剩余不用或者过期的试剂或空瓶的处置必须按规定进行、双人签字确认。第二类易制毒、第三类易制毒和易制爆品分类存放、双人双锁,做好领用、使用和处置记录。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人员必须精准称量,按需取用,在取用记录本上签字记录,并在化学品管理平台更新数据。为避免管制类化学品废弃物处置不当,这类化学品须由教师本人通过提前备案进行报废处理,对随意处理的实验室予以重罚。同时,严格控制管制类化学品的使用,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最终回收的废弃物,分类存放,贴好标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及时清理处置。

2.4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学校应积极推进建立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学校-学院-学科-实验室-实验人员”的五级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一级责任人,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作为二级责任人,学科负责人作为三级责任人,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作为四级责任人,实验人员作为五级责任人,结合学校自身特征,建立健全管制类化学品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实验室安全职责,推动管制类化学品安全管理。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10],确保管制类化学品的使用严格按照实际使用进行领取、使用并登记。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可根据实验室分级管理原则和认定结果,加强对相关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定期要求对管制类化学品库存进行盘点,做好相关使用登记记录。

3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直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其中化学品的管理,特别是管制类化学品的管理是校园安全关注的重点。管制类化学品的管理不当极易出现问题,触犯法律,甚至是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高校可通过加强安全教育与准入制度,完善储存条件和场所,建立管制类药品全过程管理机制和明确安全管理职责等手段强化对管制类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建立美丽、平安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5号,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2013.

[3]苗瑞菁,赵鹏程.高校管制类危险化学品管理运行模式探索[J].化工管理,2019(19):141-143.

[4]孟令军,李臣亮,姜丹,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2):184-186.

[5]张艳,吕昱,严敏.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20,48(16):217-218.

[6]徐中慧,李佳艺,蒋鑫,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事故应急[J].广东化工,2020,47(6):233-234.

[7]潘越,吴林根,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003):218-220.

[8]潘蕾.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3):253-256.

[9]牛焕双,吉琳.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91-294,299.

[10]尹梦云.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研究[J].广州化工,2020,48(15):239-2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