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实践范文

建筑实践全文(5篇)

建筑实践

第1篇:建筑实践范文

为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建筑材料的角度,以上两个概念可以被具体阐释如下。(1)浅绿型应答策略:要满足建材成为建筑物后,建筑中的材料是安全的,所构成的空间是舒适、节能的,有利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的。(2)深绿型应答策略:在浅绿型应答策略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在建筑材料的原料获取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废渣的生产量,利用能够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尽量减少不可循环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要求。以上两种针对建筑材料的建筑结构“绿化”策略,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不同层面的两种解读。作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建筑师,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主动将建筑结构的“绿化”问题加以考虑,而并非仅仅作为设计不周全的补救措施或者用于投标的花哨噱头。

二、建筑材料角度的建筑“绿化”实践

以下从材料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对建筑师的建筑“绿化”实践进行具体解读。

1.旧建筑材料的直接利用

旧有建筑被拆除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固体废弃物。这不仅仅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带来建筑垃圾处理的巨大负担。对旧有建筑材料的直接利用指在保持材料原状的基础上,只对其做简单处理,然后直接用于新建筑的建造。“Plattenbau”建筑的重生“Plattenbau”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及前苏联大量建造的一种预制混凝土住宅。在德国,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Plattenbau”建筑将被拆除。2005年,致力于“Plattenbau”资源再利用研究的德国建筑师HerveBiele,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他的第一个作品——一座面积为2280平方英尺(211m2)的两层平顶式住宅,从而证明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建造过程中,建筑师首先选定附近一座即将拆除的“Plattenbau”建筑,将其中一些建筑板材取出,切割成一定规格后运往基地,随后仅用7天时间将新建筑主体装配完成。研究表明,这种对“Plattenbau”板材的再利用具有安全、经济、生态及美学等价值。

2.可循环建筑材料的应用

建筑的“绿化”要求建筑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而且从建筑材料的制造、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必须具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性,对资源、能源消耗少,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材料。下寺村新芽环保小学(见图1)。“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广元剑阁镇下寺村新芽小学成为了危楼,大地震揭示出一些建筑物缺乏良好的结构设计,而重建的许多楼房继续沿袭旧有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方式,只是多加钢筋和水泥,雷同的建造活动也促使建材的价格急速增长。为了应对项目的特殊条件,设计师选择了可以重复使用的LGS轻钢骨架和填充板材,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建造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整体拆卸异地重建。这些在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造成过多的经济负担,新建筑每平方米的造价与当地的新建民居相近,使推广成为可能。

3.低耗能建筑材料的采用

低耗能建筑材料能够在进行材料提取、加工、运输及建成建筑物的过程中能够耗费较少的不可再生能源,是建筑结构材料“绿化”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性材料就是一种低耗能材料,采用地方性材料可大大减少在运输原材料过程中消耗的燃料量,从而体现出其能量资源节约的优势。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见图2),来自哥伦比亚的SimonVelez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设计中尤为关注低成本建筑材料的使用,竹子、木材和棕榈等自然材料的运用是他最为突出的特色。

第2篇:建筑实践范文

关键词: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建筑设计

1前言

建筑空间是设计者发挥设计技术水平和想象能力的中重要载体,而其中包含的构成元素是设计者重点关注的要素,空间具备的具体特点大多都体现在这些构成元素中,设计者往往会根据这些元素的不同特点和优势作用的体现来完善设计方案,实现空间被高效合理利用的目标。

2建筑空间设计中构成元素的具体特性及其应用价值

首先,建筑空间要在各种元素的配合下给人以良好的感官体验和美的感受,因此其空间以及元素的构成具有美化的特性,是对建筑空间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美化,其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人们对空间感官美化的认同和青睐,是人们选择住宅条件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其次,美观是人们的主观需求,而最基本的需求是实用功能的体现,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实用化特点更为看重,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关注目标和重点对象,其空间元素的组合搭配要符合各项实用功能作用发挥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在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各个作业区域的空间设计元素都要进行完美的搭配和组合,这样才能满足生产工作的需求,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这就是建筑空间设计中各元素体现出的实用特性。最后,在实用的基础上,设计者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完善设计方案,对于各种构成要素的搭配与组合的合理性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要达到实用,还要确保各种功能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影响使用者的感受,不会产生阻碍和不良影响,让每一寸空间都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而又能兼顾美观与实用,这就是建筑空间设计中合理性的具体体现。

3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点元素的应用

点类元素是建筑空间结构中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仅可以利用点元素多变灵活的特点来充分发挥其点缀的美化作用,还可以利用其连缀性组合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形态和空间设计体系,设计者可以将某一个点作为突出的重点,这样人们在进入建筑内部结构后的焦点就会集中在这个点上,使得这个点元素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单一式的元素集中体现的模式在建筑空间设计方案中颇为常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实用性的某些功能性需求,而且对于空间的美观性设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设计者也会利用两个单独存在的点元素并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直线或者曲线,那么人们就会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这条线上,而且会将两个点元素的良好特性结合展示在人们面前,而更多的点元素结合所形成的一片空间区域是目前主要的设计模式,比如在写字楼内部的办公区域的空间设计,这种点元素的多数结合运用模式颇为常见。

3.2线元素的应用

线性元素的应用和其实践价值在整个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线性元素能够给人们更加舒服和流畅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同性质的线性设计能够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而可以细微的改变生活工作的某些小细节甚至习惯,让人们觉得更为顺畅和舒服,设计者就是通过这种线性的搭配和组合来满足人们的不同感官的要求,并且获得更好的搭配效果,给人以美的体验,这对于提升建筑空间设计工作的想象能力和美化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运用其多变可变的特性,设计者往往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构造能力,合理将多种线性元素搭配使用。

3.3面元素的应用

作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之一的面元素,是人对建筑空间最直观感受的载体,也是人们判断建筑空间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使用面元素使建筑空间从整体上被分成不通的空间,例如:卧室、客厅等等。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曲面、平面等等,从而在视觉上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理,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不同的面,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满足不同人不一样的美观感受。具体来说,人们对建筑空间中的平面,会有简单干净的视觉感受;对建筑空间中不规则的面,通常会有深奥莫测的感觉;对建筑空间中曲折的面,会有动态变化的感觉,人们的感觉也会不一样。

3.4体元素的应用

在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中,体元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体元素包含点、线、面三个元素,建筑设计师需要合理有效的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妥善的使用體元素。在建筑师设计建筑空间时利用体元素,可以将建筑空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前提是设计师要清楚的了解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同时结合设计的具体要求和目的,进而保证设计的效果。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设计,一般情况的设计只是设计到视觉、触觉或感觉的一个方面,但是建筑设计可以集可视、可触、可感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体元素是否能够有质量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建筑空间的设计效果,而要保证体元素的设计质量,则需要保证点、线、面元素三者之间的协调,以及确保点、线、面三者有着合理的表现形式。

4结语

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建筑空间构成要素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关键,科学的分析每一种建筑空间构成要素,使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才能够设计出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现代建筑,才能更好的彰显设计师的设计原则和思想表达。因此,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各方面的要素,结合建筑周围的环境,从空间上使建筑与其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先天条件,服务于建筑,进而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办公、生产,而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弘,朱莹峰.建筑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03):35,39.

第3篇:建筑实践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绿色环保建设也已经成为当前主流发展的重要趋势,正是在当前环境下使得绿色建筑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不仅能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也能实现能源的节约,增强建筑施工效率等优势。对于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建设当中,坚持环保理念,有效的运用大量的先进、绿色技术来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而且其在实际的建设当中,不会影响到用户居住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也会在施工中降低能源消耗问题的发生,建筑对环境的污染机率也会随之下降,科学有效的满足了建筑和自然环境间协调稳定的发展目标。

1绿色建筑设计意义分析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来说,其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不同的表现,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会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等理念的运用,而且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设计当中,也会把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率视为重点,更会加强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控制力度,满足绿色环保的施工要求。而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当中,更加注重的就是把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借助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等,包括林木、气候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有效的满足对于建筑环境进行调节以及能源供应的要求,以此来提升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需求,防止其像传统建筑施工形式一样,杜绝破坏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无节制使用问题的发生。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关注和提倡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稳定发展要求,结合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等,进一步增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保障。而且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的出现,也迅速的被社会以及建筑行业所认可,也逐渐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路径。

2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分析

2.1坚持环保原则

在高层绿色建筑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环保型原则,其不单单是在前期项目的决策当中还是在设计后期施工建设以及建筑材料选择上,都必须要坚持环保原则,科学合理的利用和选择资源。例如,对于项目决策环节,应对项目位置开展勘察工作,之后在合理的设计出完善的施工方案,以此来进一步的增强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品质等。而且也要确保绿色建筑四周环境可以和建筑物自身实现和谐一致的要求,以此来满足动静互补,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的环境保护工作,杜绝在工作中运用那些会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施工材料等。而且在人口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使得人均的资源率也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表现,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开展保护,合理的运用那些新型的材料,如太阳能、风能等,以此来建设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目标。

2.2注重以人为本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类出现后,设计就随之而生,实际生活中,人们会结合自身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开展设计工作,而且在设计中也会避免出现运用那些会对环境带来影响、有害的建筑材料。所以在建筑设计工作当中,一定要满足实现设计和环境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立统一整体,以此来保障人类能够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目标。而且在将绿色的理念有效的渗透到建筑设计当中时,一定要根据建筑物科学性和适用性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且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3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

3.1科学开展结构体系的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属于工程项目规划以及设计和建造的基础环节,这一部分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将绿色建筑理念以及模式和方法等落实的要点部分。对于那些普通的民用建筑来说,高层民用的建筑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对于该工作的开展,不单单要注重为人民提供更为稳定且安全的生活环境,而且也要更加注重为人们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在高层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当中,必须要注重人们需求这一点,并开展更为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工作,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复杂性、抗震性以及外形结构的美观性,以此开展弹塑性的分析工作,更要对建筑结构中各环节开展进一步的强化以及加固等工作,以此来减少其因外力作用而出现损伤等问题。并且要以此为基础,要有效选择那些抗震性以及延展性和可塑性强的墙体材料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此来增强高层建筑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更好的减少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发生问题的机率,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建筑设计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等。

3.2科学合理的开展墙体施工设计工作

墙体属于高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该部分也是建筑耗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其保温处理等工作。实际工作中要运用保温墙,满足减少外在空间与内在空间的温度差现象,以此来减少该环节中的能量耗散问题发生。在实际施工中,其保温墙可以选择在室内或室外一侧进行施工,室内施工的难度相对较小,可是保温的效果却难以提升;而对于室外施工中,会有较高技术性以及复杂性,可是却能够降低建筑整体耗能问题。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当中,要有效的根据建筑中不同的指标信息,并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需求,运用最为科学的施工方案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墙体施工设计中,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抹灰工作中,会运用轻骨料。而这一工作必须要注重的就是对不同成分含量间的搭配与配比,也要合理的添加相应的助剂,从而形成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砂浆。在完成配置之后,必须要进行相关质量检查工作,以此来保障其性能能够达到项目需求。应重视的一点,就是在施工中,温度要控制在小于5℃左右,而实际中一旦温度太高,必须要进行加湿的处理工作;其次,为墙体抹灰工艺通过有利条件。实际中应合理开展涂抹基层工作,标准其清洁、修平,之后在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标准水平线位置进行明确。另外,对于内部保温墙体的设计中,设计工作人员必须要确保提前完成防裂防治以及防渗处理等工作,防止居住人在使用时出现不便等问题;最后,对于开展喷涂保温涂料的工作当中,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不同指标要求,确保施工的温度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保障相应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且在涂料喷洒时一定要平整、干燥,以此能够满足“反铺”施工方法,对于防水层的设置应放置在保温层的下部,防止渗漏问题发生。

3.3科学有效的开展围护设计工作

建筑有着一定的热传导性,其表现出设计人员要明确围护结构的重要性,牢牢的把握由于这一类型的结构形成热量的消散,进一步增强该类型结构隔热性,把建筑的本体供暖以及制冷消耗等现象降低。满足这一要求应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墙体属于建筑工程关键部分,尤其是其中外墙,就占据了建筑的最大面积,也消耗了很多资源,属于要加强对节能设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对传热的系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就是运用保温隔热材料增强外墙节能性,以此减少供暖、制冷等能耗问题。②对于屋顶也属于能量耗散最大的部分,因此要运用节能设计以及绿色化建设开展相应工作。应在屋顶上设置相应的隔热保温层,让其能够阻挡建筑因太阳辐射吸收,减少外部热量对室内温度以及环境的影响,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也可以运用新兴屋顶花园的形式,在屋顶为主构建绿化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能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的质量,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4结束语

对于当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得到重视,相应的主体必须要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效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进一步增强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设计工作的生态价值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志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J].居舍,2018(10):83.

[2]赵小珊.关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分析[J].门窗,2017(01):57.

[3]方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38(S1):72~74.

第4篇:建筑实践范文

关键词:建筑构造;材料性能;建构实践

建筑构造是以建筑性能为目标,以材料性能和连接方式、过程(构法)为出发点,通过材料的连接、组合等手段完成建筑物的材料选择、构件组合、建造工艺、细部设计与艺术表现的全部过程[1]。建筑物建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材料和构法,二者密不可分。建筑构造除了要研究构造原理之外,还要对材料的性能、材料的连接和固定方式,以及建筑建造过程进行研究。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设立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对建筑形式中的所反映的不同材料特点与构造方式很难把握,缺乏构造设计能力,无法将自己设计的建筑形态与建造实际联系起来,造成许多建筑设计都停留在较浅层次,无法深入。

1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教学内容脱节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设置,二者缺乏必要的联系。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也是主要讲授建筑构件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对于材料的特性及其连接方式的内容涉及较少。建筑材料课程里关于建筑材料性能的知识更侧重于土木工程专业,较少涉及不同材质对建筑形式和质感的影响。随着建筑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针对新材料许多传统的构造做法已经显得落后,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1.2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脱节

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门技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建筑设计方案的继续和深化。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常常忽视了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将二者人为分裂成两个独立无联系的课程。建筑构造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二期,侧重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详图的讲解,很少涉及建筑设计内容,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构造是属于技术类的,与建筑设计没有关系,从而不重视。建筑设计教学常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和艺术形象的培养,忽视了的建筑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同学设计出的方案往往没有考虑构造,出现很多不能实现的细节[2]。

1.3.缺少与材料性能相关的建构实践

以往的建筑构造课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参观实践。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参观工地的施工环节无法与所讲的构件章节完全对应;二是很多同学都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遍,没有动手参与实践,很难对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其构建方式进行系统地认知。因此,学生常常感到构造课很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结合建筑材料与建构实践的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1材料与构造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将建筑材料的有关内容分散到各章节,结合构造做法进行讲解,并增加一些新材料以及新的构造做法。比如将块材和砂浆结合墙体构造进行讲解;在楼板一章中,讲解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及构件连接方式;在外墙做法中,结合玻璃的性能,讲解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干挂石材、太阳能PV板等的做法,并加入双表皮外墙及其节能原理;在屋面和门窗章节中加入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新的构造方式;在大跨度结构中,结合钢材的性能及连接方式,讲解结构对造型的影响。通过不同材料及其构件的连接方法引入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明白材料与构造的关系,能在设计中运用不同材料建构出想要表达的建筑形式[3]。

2.2在建筑设计中嵌入建筑构造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建筑构造课与建筑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将建筑构造的课程内容模块化,将其划分为几个独立的专题,以微课的形式结合建筑设计的内容进行穿插式讲解[4]。(具体操作见下表)如在建筑系馆设计中,涉及到框架结构的柱网布置以及外墙的幕墙设计,因此顺势以微课的形式将梁、板、柱和幕墙部分加入到建筑设计中,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地结构布置和幕墙的细部构造设计。这样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有效。并且在此过程中,节点详图与设计对应起来,学生能发现自己设计中的不足和缺陷,对方案进行深化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2.3通过建构实践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2012年,清华大学在建筑低年级中,开展了建造实习课,并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建筑技术概论课程,其意义是为了防止在设计中出现“先艺术,后技术”的分裂思想。让学生在建筑课程中感知材料的性能特征和连接方式的不同。[4]我们借鉴了这种方式,每年都会举办课外实践活动———建造节。可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自愿组队报名参加,小组协作共同完成,由于有土木,艺术设计等专业同学的加入,增进了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实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和规定范围内,用PP中空板自主建构的临时性的建筑微空间,用于交流,休憩。要求每栋中空板建筑必须有明确的开口,建筑内部空间要求有“公共”与“私密”的层级关系。同时要求一张含建筑物的设计概念、建造过程,使用说明,建造者姓名等信息的建筑海报,张贴在现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现场的讨论,协作,探索材质的特性,利用编织、咬接、卡接,铰链等方式去完成自己空间的建构并保证一定的强度。通过建造实践,学生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及理性认识。提升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结语

通过结合建筑材料与建构实践的建筑构造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了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建筑的整体把握能力。我们发现,学生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能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作为设计创作的源泉。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深知构造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还需要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参考文献

[1]姜涌等.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陈瑜.结合建筑设计构造教育的整合谈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09(11):164-165.

[3]费双.基于材料建构方法认知的构造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06-107.

[4]韩晓娟,曾磬.《建筑构造》嵌入《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6):64-65.

第5篇:建筑实践范文

关键词:建筑构造;材料性能;建构实践

建筑构造是以建筑性能为目标,以材料性能和连接方式、过程(构法)为出发点,通过材料的连接、组合等手段完成建筑物的材料选择、构件组合、建造工艺、细部设计与艺术表现的全部过程[1]。建筑物建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材料和构法,二者密不可分。建筑构造除了要研究构造原理之外,还要对材料的性能、材料的连接和固定方式,以及建筑建造过程进行研究。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设立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对建筑形式中的所反映的不同材料特点与构造方式很难把握,缺乏构造设计能力,无法将自己设计的建筑形态与建造实际联系起来,造成许多建筑设计都停留在较浅层次,无法深入。

1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教学内容脱节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常常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设置,二者缺乏必要的联系。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也是主要讲授建筑构件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对于材料的特性及其连接方式的内容涉及较少。建筑材料课程里关于建筑材料性能的知识更侧重于土木工程专业,较少涉及不同材质对建筑形式和质感的影响。随着建筑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针对新材料许多传统的构造做法已经显得落后,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1.2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脱节

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门技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建筑设计方案的继续和深化。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常常忽视了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将二者人为分裂成两个独立无联系的课程。建筑构造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二期,侧重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详图的讲解,很少涉及建筑设计内容,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构造是属于技术类的,与建筑设计没有关系,从而不重视。建筑设计教学常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建筑功能组织、空间造型和艺术形象的培养,忽视了的建筑构造设计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同学设计出的方案往往没有考虑构造,出现很多不能实现的细节[2]。

1.3.缺少与材料性能相关的建构实践

以往的建筑构造课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一定的参观实践。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参观工地的施工环节无法与所讲的构件章节完全对应;二是很多同学都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一遍,没有动手参与实践,很难对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其构建方式进行系统地认知。因此,学生常常感到构造课很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结合建筑材料与建构实践的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1材料与构造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将建筑材料的有关内容分散到各章节,结合构造做法进行讲解,并增加一些新材料以及新的构造做法。比如将块材和砂浆结合墙体构造进行讲解;在楼板一章中,讲解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及构件连接方式;在外墙做法中,结合玻璃的性能,讲解玻璃幕墙,金属幕墙,干挂石材、太阳能PV板等的做法,并加入双表皮外墙及其节能原理;在屋面和门窗章节中加入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新的构造方式;在大跨度结构中,结合钢材的性能及连接方式,讲解结构对造型的影响。通过不同材料及其构件的连接方法引入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明白材料与构造的关系,能在设计中运用不同材料建构出想要表达的建筑形式[3]。

2.2在建筑设计中嵌入建筑构造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建筑构造课与建筑设计课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将建筑构造的课程内容模块化,将其划分为几个独立的专题,以微课的形式结合建筑设计的内容进行穿插式讲解[4]。(具体操作见下表)如在建筑系馆设计中,涉及到框架结构的柱网布置以及外墙的幕墙设计,因此顺势以微课的形式将梁、板、柱和幕墙部分加入到建筑设计中,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地结构布置和幕墙的细部构造设计。这样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有效。并且在此过程中,节点详图与设计对应起来,学生能发现自己设计中的不足和缺陷,对方案进行深化和完善,逐步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2.3通过建构实践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2012年,清华大学在建筑低年级中,开展了建造实习课,并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建筑技术概论课程,其意义是为了防止在设计中出现“先艺术,后技术”的分裂思想。让学生在建筑课程中感知材料的性能特征和连接方式的不同。[4]我们借鉴了这种方式,每年都会举办课外实践活动———建造节。可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自愿组队报名参加,小组协作共同完成,由于有土木,艺术设计等专业同学的加入,增进了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实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和规定范围内,用PP中空板自主建构的临时性的建筑微空间,用于交流,休憩。要求每栋中空板建筑必须有明确的开口,建筑内部空间要求有“公共”与“私密”的层级关系。同时要求一张含建筑物的设计概念、建造过程,使用说明,建造者姓名等信息的建筑海报,张贴在现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现场的讨论,协作,探索材质的特性,利用编织、咬接、卡接,铰链等方式去完成自己空间的建构并保证一定的强度。通过建造实践,学生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及理性认识。提升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结语

通过结合建筑材料与建构实践的建筑构造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了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建筑的整体把握能力。我们发现,学生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能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作为设计创作的源泉。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深知构造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还需要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参考文献

[1]姜涌等.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陈瑜.结合建筑设计构造教育的整合谈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09(11):164-165.

[3]费双.基于材料建构方法认知的构造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106-107.

[4]韩晓娟,曾磬.《建筑构造》嵌入《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6):64-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