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旅游管理学范文

旅游管理学全文(5篇)

旅游管理学

第1篇:旅游管理学范文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比较模糊

现如今,国内很多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普遍出现了定位较模糊、不准确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旅游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为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特征,若要从根本上做到对旅游企业的有效管控,就应当熟悉旅游企业本身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等。事实上,因高校的定位不精确,造成培养的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大部分不愿从事实践性更强、层次较低的基层服务工作。如此一来,便会令有关专业人才停滞在梦想和空谈中。总体而言,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几乎均是依据传统形式展开教学设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太过单调,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个性特点不强,同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限制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因为旅游管理学科地位及跨学科的特点,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下设于工商管理、地理学、生态学等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仅能根据有关的学科理论体系做出考核,使跨学科特点显著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难以获得公平待遇,从而大大影响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导致优质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仍旧作为二级学科的旅游管理被严重歧视,使此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加大,水平提高缓慢。

(三)学科边界狭窄导致人才供给不平衡

现阶段,旅游管理学科把培养目标定为饭店管理、旅行社等微观领域的人才,严重忽视了旅游公共服务管理、会展管理、休闲运动管理等众多新兴领域,与我国着力促进多产业融合,达到整合发展状态的需求严重背离,导致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结构性的不平衡,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从当前市场的产业需求出发,在旅游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应当重新审视并合理设置有关的教学课程。

二、结合产业需求探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准确定位旅游管理学科人才

因为不少旅游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具有方向目标不明确、定位模糊的问题,使得这部分人才成为了牺牲品。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应当秉承对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踏实地展开市场调研等迎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举措。除此之外,还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合理把握区域环境与评估师资水平,尽可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一点也是当前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教学者需要深入旅游业一线,展开多种形式、多种路径的沟通,全面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需求,进一步为自身教学方向的调整与转变提供参照。此外,人才培养机构应当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人才未来的定向,使旅游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更加顺利、有保障。

(二)不断提升师资力量

众所周知,教学者整体素养情况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是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继续激励教学者们进行深造,以巩固他们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妨借助集中培训、留学深造、外出访问、继续教育等各类方法,对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人员展开有效培训,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有关的业务理论与即时动态,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展开讨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各种渠道,提升教学者的专业理论技能与实践水平。另外,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学者应拥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使此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更加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

旅游管理学科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质。现阶段,国内不少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位在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继续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还提倡将专业理论同实践操作两者融合在一起,彰显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形势的持续变幻,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早已无法满足国内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基本需求。另外,从现阶段国内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而言,大部分旅游管理人才集中于酒店、饭店,而旅行社及景区等较少。这对综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的旅游业而言,显得非常狭窄。所以,我们应当在有关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多听取旅游管理人才的反馈意见。

三、结语

第2篇:旅游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学生实践能力概念

1.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完善,旅游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的一个新型应用型学科,随后被纳入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当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与其他普通应用型专业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涵盖层面更广,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还要求学生要具备旅游、餐饮、住宿、地理、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即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生实践能力概念。旅游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学科中,实践性最强的的一门学科,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就业发展。因此,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业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能力。所谓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研究活动以及岗位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与实践客体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实践能力能反映出他们的整体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的高低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其中涵盖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地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优越的文化讲解能力等,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广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旅游管理专业虽已获得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在校内纷纷置办自己的导游模拟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培训基地,甚至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相差较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其教学本质。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为旅游管理专业置办多种实践培训基地,并加大资金投入,但由于实训的场地过于局限性,难以跟随时展而做出调整,实训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使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旅游企业到旺季时期未解决人手问题,便会调动学生到一些人手缺乏的中西餐厅、客房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实习内容比较单一,工作又相对较辛苦。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过后怨声载道,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提升什么能力。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是附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或者是经济管理的学科门下,很少有设置独立的旅游管理系或是旅游学院。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数相同,比如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而涉及会展旅游、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却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比较单薄。此外,还有少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平台课,而忽略对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很少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细分、指导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数都是酒店、旅行社等,很少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而为其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因难以寻求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难以即刻就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创新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与相关企业之间共同建立“店中校”学生实训基地,将实践企业当成学校,将实习现场作为课堂,而学生则作为员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通过将“校企协同、产教一体、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相关企业岗位参与实训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让学生真正地对客服务,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学习实践经验。2.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并将其纳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课程当中,以此来加深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针对目前行业发展需要的,而不是为附属于某一个学科专业的。故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针对学校本身优势以及教学情况,来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某一个方向,比如旅游规划方向、酒店管理方向等,针对这个方向来设置一些具有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环节。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自身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将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而“双师型”教师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等方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潘云.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2).

[2]昌晶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6(26):11.

第3篇:旅游管理学范文

旅游管理学科错位

(一)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

1.单一学科定位与办学依托多学科之间错位

目前我国旅游学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各个研究机构(高校)都在各自原定领域内进入旅游研究圈子,多种学科进入旅游研究,造就“万马奔腾、齐头并进”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旅游专业在中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合理,一直在单一学科还是复合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之间摇摆,在单一学科体制内寻求多重研究的突破和承认。从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院系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建筑学,甚至依托中文、地质学、交通运输、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专业在诸多学科、院系下皆有分布,既说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发展的壮大,也说明了其他学科发展面临困局与自救。这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经济管理类院系下开设旅游类专业,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二是因该学科在旅游研究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三是由于某些相关学科人才需求下降,一些高校依托历史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进行专业开拓的情况,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5](P9~15)等。这种专业的综合性错位既不符合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的本质特点。依托其他学科永远使旅游学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主流的定位和认可。这种学科地位问题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开设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皮毛。而且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科研滞后,教师难以申请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基金和奖项,难以发表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最后只能在经济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中申请旅游课题,在非旅游的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等。长此以往,擦边球与边缘化最后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等,若不能确定旅游学科的定位属性,必将影响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6](P161~164)

2.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同时就业竞争之间错位

中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迅速。由2000年底统计,全国拥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所有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980年的4所增加到252所,拥有在校学生73 586人,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9年末,国内的1 722所大学(学院)中有旅游专业(系)的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开设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881所,在校生45.41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有95万人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其中50万人在高等学府中。①十年时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惊人的数量发展,然而质量是否都同样得到提高呢?实际上,每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路也应该不一样。首先,研究生教学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员[7](P10~11)。其次,本科层次旅游专业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的专门人才[8](P8~9)。再次,旅游管理专科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造成不同层次人才同时竞争相同岗位。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同时进行,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了学生更看重名牌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或者非旅游管理专业(如金融、会计、财税等专业),进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二级分化现象。

3.旅游多功能与旅游研究缺少基础理论之间错位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旅游的诸多功能之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其与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旅游功能。[9](P13)从对旅游的社会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教育载体的功能,并为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导游人员和旅游解说牌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导游在讲解时存在缺乏生动性、科学性和讲解格调低下等问题;旅游解说牌设计呆板、内容空泛。停留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原因,旅游管理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待加强。[9](P19)旅游研究在成果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旅游研究自身的理论内核尚需突破,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尤其是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短期性需求支持下,造成旅游研究成果数量的表面繁荣,实际上研究深度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对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的语言系统共识较少。[3](P239~248)以部级科研项目中体现的旅游研究倾向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而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10](P78~84)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已经为人们所共识,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国家项目支持少,旅游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借鉴,这种外在多功能和内在少基础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二)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

1.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错位

在旅游管理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方向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方向,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靠旅游规划等横向课题支撑,部分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导师规划课题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势必削弱旅游基础性研究,导致论文产出、著作产出、纵向课题申请、研究生就业出路等向应用性倾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人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导游员、饭店工作人员、旅行社计调等层面,更不是学旅游管理到饭店“端盘子”等传统偏见。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滞后于市场需求,依然只是停留在导游、餐饮、饭店管理等传统层面,缺少会展与会务管理、商务旅游、景区精细化运作、旅游产业融资、遗产旅游豪华包装、智慧旅游、金钥匙饭店高层管理、高尔夫管理、会所管理与业务运作、政府接待与旅游陪护等新业态。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结构不科学。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甚至大量课程内容陈旧、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偏低,学生限于一隅,自身知识得不到拓展,个性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出现“难找工作、多人找同一份工作、找到工作难以坚持”的局面,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得不到适应等结果。

2.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错位

与其他本、专科生专业相对完善、成熟、规范化的培养管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导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导师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点,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改变放任自流为“依法管理”,应成为今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知识传授与轻能力培养之间错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薄弱,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虽然也召开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会议、创新争优学术会议等,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超常规发展。

4.社会需要与个性泯灭之间错位

许多旅游管理院校(专业)忽视了学校、学科的既定特色与形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最后迷失了发展方向,找不到自我特色,培养出来的海量学生,千人一面。同行对于这种以数量培养取胜的方式认可度不高。例如国内某高校一次性招收6个旅游管理本科班,一次性招100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有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在职研究学员,以3~5万元/人学费搞创收,批发硕士学位证。这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培养人才质量的办学方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旅游管理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挣钱的工具。

5.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错位

据笔者调研所知,大多数学校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各培养机构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尽管近年来实行完全国家拨款、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改革,但仍未摆脱经费短缺的困境,完善和拓展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是当务之急。

理顺旅游管理学科的错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适合于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11](P6~7)旅游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应拥有一个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规范化包括一级学科(旅游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与区域经济等)等在内的旅游教育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6](P161~164)旅游专业不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它应该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体系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旅游专业应该成为横向联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综合管理等,纵向联系个体旅游行为、社区旅游、区域旅游、全球旅游新论等在内“核心”学科。

(二)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然而目前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通病,即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崔伯(Tribe,2001)指出,教育项目中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旅游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面向旅游企业,也要考虑到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12](P442~448)。也就是说旅游教育既要考虑实际意义,又要考虑到技术意义。优秀的旅游课程设计的最终得益人将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同时学生也能受益匪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教授很多经营层面的知识,但很少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13](P291~295)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注重课堂教育,但严重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邹益民(2002)指出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实验设施不足,饭店方向的学生在进入饭店当实习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14](P44~46)我国的旅游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老师擅长的领域来设置,其实理想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根据设计好的课程来寻找相适应的老师。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上清楚的反映出来,造成行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了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教育项目中应当保证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课程设置的目标中,应当包含基本的技能、相关实践、相关知识以及如实际操作准则等。[15](P16~24)应该在旅游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体现学术差异和就业差异,学位与理论依次递增,同时从实操层面到学术理论层次也应该双向递增,避免学术与就业错位。

第4篇:旅游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旅游管理学;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思路;实施方法

引言

旅游产业是当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增长点,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式更加复杂化和国际化,对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除了过硬的行业专业素质之外,对于从业人员的品德意识和思想修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高校要调整自身教育方针,尽快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案,做到企业和学校多方联动,培养更适合当下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当前旅游管理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是培养品行兼优、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后备人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再加上国家目前重点扶持职业教育,并且为此颁布了非常多的政策鼓励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学习基地。落实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思政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手段,有必要构建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教师综合协作的教学管理体系。除此以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带给旅游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以校企联盟的形式存在的,联动多方力量,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再结合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现在高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核心。除此以外,文化旅游也是现代旅游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和展示。目前常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道德伦理文化旅游等,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和文化吸引力,还起到了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到对手头文化旅游项目了解,还要在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围绕项目主体,提供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这对旅游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思政教育落实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是时展的需求。

二、当前旅游管理学思政教育的局限性

首先,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侧重比例不均衡的问题。虽然说目前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但是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实际上依旧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在拟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偏实践技能的专业,培养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服务水平上,轻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其次,目前的思政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偏向于理论教育,失去了实践教育的意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现在以“校企联合”模式为主,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所占比例还是偏少的,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但是学校教育本身就具有偏向理论教育的特点,发挥不了企业实战环境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战和实践意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配合机制和学生培养方案、监管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思政教育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最终的素质培养结果。最后,相关师资力量储备不到位,思政师资力量匮乏。其实目前旅游管理市场的人才缺口特别大,旅游管理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技术培训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量扩招。现在的旅游管理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学生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好的思政教师更是供不应求。目前学校里的思政老师人员短缺,出现了身兼数职和工作压力负荷过重的问题,这倒逼着学校招聘更多的思政教师。再加上个别思政老师不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导致学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维持,拖慢了思政教育推行的进程。所以说要解决当下思政教育的难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方共同努力。

三、旅游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教学的原则分析

(一)做好课程教学体系的规划分析

课程教学体系的规划不仅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在规划中创新思路,找到更好的教学执行落实方法的有效路径,教师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旅游管理课程的基本特征,在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与思政教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更好地实现两门课程教学的融合提供支持。旅游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时,需要结合两方面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这是为了找到两者融合教学的有效切入点。确保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能够基于案例教学或实践教学找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需要匹配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模块,促使两者的融合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学生在主观上更加认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教学融合时,其参与相关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激发。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合理的教学规划分析也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得融合教学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含金量得到针对性提升的有效方法。

(二)做好融合教学背景下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准备

教学准备工作,不仅强调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准备,先进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应用也是教学准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融合教学从本质上属于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资源和素材也是相对更为丰富的。在融合教学背景下,无论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是新型教学模式的组织都需要多方面的素材和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宏观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和辅助工具方面加大准备力度,积极引入一些具有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征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进行应用,使得两者融合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具备更高的操作便捷性和应用有效性。

(三)注重融合教学背景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教学评价是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进一步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依据。通过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找到反馈自身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有效渠道。在思政教育与中职阶段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时,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要求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评价的环节更需要在灵活性和合理性上实现提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规划与研究,制定出具有创新性和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多个教学评价主体引入评价工作中,利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对课程教学的融合效果进行评价,这也是体现教学评价工作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路径。

四、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立足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虽然融合教学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但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仍然是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于融合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找准旅游管理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素材和切入点,将思政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位置上,树立依托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水平的宏观目标,通过综合性目标的设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效果,纳入同一评价体系中进行观察。在新的教学目标背景下,教师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提升,这种思想上的认知转变是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达到更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学校和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优化教育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整合专业知识和学习内容,把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改进当下只注重理论知识宣讲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把思政教育慢慢渗透进去。协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效果,切实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去,增强整体的育人效果。学校要重新调整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占比,要加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的学科比例以及在培养方案中的占比权重,构建新的思政和专业融合的育人体系,做好思政教学的整体教育方案规划。学校和老师要做好教材选择、课程标准制定和政治素养评估标准的制定,使其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学校、企业和老师之间的合作,建设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另外,老师的教育素材要做到紧跟时政热点和行业前沿动态,运用现在的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校企合作,紧跟市场动态,确保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培养的效果。

(二)完善校企联合制度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企业与学校方面的联合教学是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中职院校方面应当从校企联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完善联合教学制度提升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合亲密度,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打下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与企业方面做好沟通,确保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能够更加顺利有效。从宏观上来讲,校企联合的教育引导制度具有创新性特征,因此在联合开展教学时,更需要从宏观上制定合理且具有体系性的教学组织方案和管理制度,促使进一步的教学工作落实在有效性和及时性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多是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学徒制的培养方法。学生在学校里完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业基本素质。校企联合模式在把思政融合到学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出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启绿色通道,第三方机构给予合作保障,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培养行业当下急需人才。学校要和企业进一步优化合作制度和校企培养方案,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思政教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合作机制的长久发展,使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融合创新。一方面,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要做好沟通和交流,随时跟进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动态,与当下行业的需求相结合,随时规划和调整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现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便利,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机构共享的信息平台,方便学校、机构、政府单位和老师随时跟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变化,建立起动态的监管体制,做到学校、企业双方有效互动。此外,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力量投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培养中。企业要在学校制定教育方案和评估标准的时候,切实地参与进来,把当下行业需求和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和企业互相配合、动态联动的体系,提升思政教学创新的质量。

(三)优化教师团队,做好师资力量培养储备

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做支撑。只有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适应融合教学的教育引导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中促使整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得到顺利推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基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逐步提升的现实情况,教师团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也只有从自身出发保障个人的能力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为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从实际出发观察可见,目前学校里普遍的情况是,专业知识教师的占比重,思政教育老师的占比轻,本身就存在师资力量配比不均衡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优质思政教师的储备和培养做得不到位,教师队伍存在师资队伍有限,思政教师的专业度不够的问题。所以学校方面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引进力度,放开招聘,引进更多更专业和更具有学科素养的思政教师投入课程项目建设中,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同时,学校要利用自身硬件环境的资源,给引进的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放开政策,增加学校本身的人才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到学校中去。同时,要求学校所有的思政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科教学研究,钻研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旅游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加快思政教学的进度。在企业导师方面,企业应制定对企业导师的奖励和福利制度,激励优秀员工投入学生思政教育和实战能力培养中去。思政教师要主动和企业导师联系学习,随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方案。五、小结思政教育是当下国家人才培养的刚需,也是完成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必备的教学手段,随着当下旅游经济市场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行业的发展更需要思想意识觉悟高和实际工作能力强两项素质同时具备的人才。单纯的专业能力应对不了行业环境的挑战。所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可以偏科,要改革自己才能通过教学方案和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加强思政教育建设以及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紧跟时代的潮流,切实把思政教学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去,创新性地设置新的教学方案和内容,联动企业和各方力量,达到培养行业所需的优质人才的目的,给国家、企业和学生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2]毕砚馨.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实践与探索: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4):165-167.

[3]梁晓梅.旅游学概论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2020,31(1):198-200.

[4]裴晨晨.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2018(4):77-80.

[5]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139-145.

[6]邢艳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11.

[7]王钰祺,吕东珂,丛丹阳.课程思政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路径[J].创新教育研究,2019,7(5):7.

第5篇:旅游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旅游管理学;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思路;实施方法

引言

旅游产业是当下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增长点,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式更加复杂化和国际化,对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除了过硬的行业专业素质之外,对于从业人员的品德意识和思想修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高校要调整自身教育方针,尽快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案,做到企业和学校多方联动,培养更适合当下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当前旅游管理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是培养品行兼优、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后备人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再加上国家目前重点扶持职业教育,并且为此颁布了非常多的政策鼓励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学习基地。落实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思政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手段,有必要构建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教师综合协作的教学管理体系。除此以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带给旅游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是以校企联盟的形式存在的,联动多方力量,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再结合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现在高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核心。除此以外,文化旅游也是现代旅游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的形式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和展示。目前常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道德伦理文化旅游等,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和文化吸引力,还起到了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人员,不仅要做到对手头文化旅游项目了解,还要在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围绕项目主体,提供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这对旅游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思政教育落实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是时展的需求。

二、当前旅游管理学思政教育的局限性

首先,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侧重比例不均衡的问题。虽然说目前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但是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实际上依旧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在拟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偏实践技能的专业,培养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服务水平上,轻视了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其次,目前的思政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偏向于理论教育,失去了实践教育的意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现在以“校企联合”模式为主,但是在实操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所占比例还是偏少的,还是以学校培养为主。但是学校教育本身就具有偏向理论教育的特点,发挥不了企业实战环境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战和实践意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配合机制和学生培养方案、监管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思政教育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最终的素质培养结果。最后,相关师资力量储备不到位,思政师资力量匮乏。其实目前旅游管理市场的人才缺口特别大,旅游管理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技术培训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量扩招。现在的旅游管理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学生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好的思政教师更是供不应求。目前学校里的思政老师人员短缺,出现了身兼数职和工作压力负荷过重的问题,这倒逼着学校招聘更多的思政教师。再加上个别思政老师不注重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导致学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维持,拖慢了思政教育推行的进程。所以说要解决当下思政教育的难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方共同努力。

三、旅游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教学的原则分析

(一)做好课程教学体系的规划分析

课程教学体系的规划不仅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在规划中创新思路,找到更好的教学执行落实方法的有效路径,教师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旅游管理课程的基本特征,在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与思政教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更好地实现两门课程教学的融合提供支持。旅游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时,需要结合两方面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这是为了找到两者融合教学的有效切入点。确保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能够基于案例教学或实践教学找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需要匹配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模块,促使两者的融合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学生在主观上更加认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教学融合时,其参与相关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得到激发。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合理的教学规划分析也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得融合教学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含金量得到针对性提升的有效方法。

(二)做好融合教学背景下教学资源与工具的准备

教学准备工作,不仅强调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准备,先进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应用也是教学准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融合教学从本质上属于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方式,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资源和素材也是相对更为丰富的。在融合教学背景下,无论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是新型教学模式的组织都需要多方面的素材和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宏观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和辅助工具方面加大准备力度,积极引入一些具有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征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进行应用,使得两者融合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具备更高的操作便捷性和应用有效性。

(三)注重融合教学背景下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教学评价是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进一步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依据。通过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找到反馈自身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有效渠道。在思政教育与中职阶段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时,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要求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评价的环节更需要在灵活性和合理性上实现提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规划与研究,制定出具有创新性和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多个教学评价主体引入评价工作中,利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对课程教学的融合效果进行评价,这也是体现教学评价工作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路径。

四、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立足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虽然融合教学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但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仍然是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于融合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找准旅游管理课程中思政教学的素材和切入点,将思政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位置上,树立依托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水平的宏观目标,通过综合性目标的设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效果,纳入同一评价体系中进行观察。在新的教学目标背景下,教师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提升,这种思想上的认知转变是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达到更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学校和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优化教育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整合专业知识和学习内容,把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改进当下只注重理论知识宣讲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把思政教育慢慢渗透进去。协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效果,切实把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去,增强整体的育人效果。学校要重新调整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占比,要加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的学科比例以及在培养方案中的占比权重,构建新的思政和专业融合的育人体系,做好思政教学的整体教育方案规划。学校和老师要做好教材选择、课程标准制定和政治素养评估标准的制定,使其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学校、企业和老师之间的合作,建设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另外,老师的教育素材要做到紧跟时政热点和行业前沿动态,运用现在的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校企合作,紧跟市场动态,确保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培养的效果。

(二)完善校企联合制度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企业与学校方面的联合教学是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中职院校方面应当从校企联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完善联合教学制度提升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合亲密度,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打下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与企业方面做好沟通,确保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能够更加顺利有效。从宏观上来讲,校企联合的教育引导制度具有创新性特征,因此在联合开展教学时,更需要从宏观上制定合理且具有体系性的教学组织方案和管理制度,促使进一步的教学工作落实在有效性和及时性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多是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推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学徒制的培养方法。学生在学校里完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业基本素质。校企联合模式在把思政融合到学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出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启绿色通道,第三方机构给予合作保障,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培养行业当下急需人才。学校要和企业进一步优化合作制度和校企培养方案,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思政教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合作机制的长久发展,使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融合创新。一方面,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要做好沟通和交流,随时跟进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动态,与当下行业的需求相结合,随时规划和调整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现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便利,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和社会相关机构共享的信息平台,方便学校、机构、政府单位和老师随时跟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变化,建立起动态的监管体制,做到学校、企业双方有效互动。此外,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力量投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培养中。企业要在学校制定教育方案和评估标准的时候,切实地参与进来,把当下行业需求和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和企业互相配合、动态联动的体系,提升思政教学创新的质量。

(三)优化教师团队,做好师资力量培养储备

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做支撑。只有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适应融合教学的教育引导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中促使整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得到顺利推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基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逐步提升的现实情况,教师团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也只有从自身出发保障个人的能力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为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从实际出发观察可见,目前学校里普遍的情况是,专业知识教师的占比重,思政教育老师的占比轻,本身就存在师资力量配比不均衡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优质思政教师的储备和培养做得不到位,教师队伍存在师资队伍有限,思政教师的专业度不够的问题。所以学校方面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引进力度,放开招聘,引进更多更专业和更具有学科素养的思政教师投入课程项目建设中,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同时,学校要利用自身硬件环境的资源,给引进的教师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放开政策,增加学校本身的人才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到学校中去。同时,要求学校所有的思政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科教学研究,钻研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先进的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旅游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加快思政教学的进度。在企业导师方面,企业应制定对企业导师的奖励和福利制度,激励优秀员工投入学生思政教育和实战能力培养中去。思政教师要主动和企业导师联系学习,随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方案。

五、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