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旅游监督管理全文(5篇)

旅游监督管理

第1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校外实习基地;渐进式实习

1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

1.1学校方面

第一,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借助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而发展起来的,其办学经费来源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在基地建设上,为满足人才培养的急切需求,独立学院只能选择多方合作,对于实习基地的质量则没有过多考虑,缺乏计划性和梯度性。第二,实习基地大多依托于母体高校的资源,或是利用现有的人脉资源设置,没有更多的选择权,表现得比较随意性。对合作企业的外在条件比较看重,如企业的规模、等级、外在的知名度等;对内在环境质量要求较随意,如对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工作氛围、个人成长条件、实习效果等。第三,独立学院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较常见的是采用顶岗实习模式,即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这类合作方式,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实习,且实习时间上必须维持4~6个月。这一方式,既增强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缺人的局面,并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长效合作。

1.2学生方面

第一,实习前,学生对于去校外实习有一种新鲜感的心理状态,不仅能摆脱枯燥乏味的室内课堂,还能获得企业实践机会。实习时,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产生了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想法。第二,独立学院一般在各省市本科第二批次或者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录取,对于本科生来说,更是眼高手低,不愿意到一线实践,从而缺乏对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深入了解[1]。并且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活动中,仅在某一部门的某一个岗位进行实践,没有轮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整个企业的了解并不深刻。第三,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短期的体验,并没有人才培养机制,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顺应学校要求去实习,实习期满即可离开,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对实习单位的认同感,缺少人才之间的竞争氛围,使得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差,脱离了实习初衷,未达到预期效果。

1.3旅游企业方面

第一,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生后,仅有三天的短期岗前培训时间,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构架以及工作中的相关技能。而实习期间,培训多体现在为适应岗位需求进行的技能操作层面,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第二,旅游企业在与院校合作的同时,利益是放在首要位置,企业作为盈利机构,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投入产出比是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第三,在接受实习生的同时,旅游企业在对待正式员工与实习生的待遇方面也有所不同,其人力资源规划也处于薄弱状态,这势必会造成实习生心理上的不满。第四,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其他方面比较薄弱,如技术交流、学术探讨、课题研究等,合作并没有进入深度交流。

2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实习场所[2]。2.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较差很多独立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中,仅以现有的人脉资源来洽谈合作,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合作也就难以进行。因此,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梯度上,并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大小或经营环境,只要有人脉资源,则与其合作。在关系的维护上,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实习基地评价标准,对于旅游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是否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向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造成了旅游企业的管理与高校管理脱节。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深度不够独立学院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必须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作为独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比较有限,要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主要合作模式停留在学校负责理论教学,旅游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专业建设、教材合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度合作,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作用。同时独立学院硬件与软件条件较薄弱,不能为旅游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使得旅游企业与独立学院深度合作意愿不强[3]。2.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制度不完善独立学院与旅游企业合作初期,并未对学生的实习意愿进行调查。仅以统一安排作为实习规定,让学生集体进入某企业进行实习。作为学生,当偏离了他们实习预期的愿望及需求时,对于校方、企业在后期实习生管理中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院校缺乏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计划的建设;企业缺乏针对实习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学生提前离职率过高,影响了学院与企业未来的长期合作;此外,当学生未能从实习中获得所期望的实习效果时,甚至会对旅游行业失去了原有的热爱,放弃从事该行业。

3构建校外“渐进式”实习模式

针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采用“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是旅游行业的认识性实习;二是旅游产品体验性实习;三是酒店服务和管理实习;四是旅游行业和毕业实习[4]。3.1旅游行业认知性实习它是一种入门级的校外实践课程,作为《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的配套实习课,在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时间:1周,第1学年进行。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大一学生在本地进行旅游行业的认知性实习,其中包括各类星级饭店、旅行社、主要景区等参观学习。通过本次校外实习,使学生获得初步认识旅游行业,培养深入学习的兴趣。3.2旅游产品体验性实习在学习过《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目的地管理》等课程之后,学生对旅游产品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研究兴趣后进行,时间:2周,第2学年进行。该项实习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体验旅游行业,体验游客心理和需求,从而能站在不同角度看旅游的问题。从选择旅游线路,到乘坐旅游交通,再到旅游景区游览,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体验旅游活动,为学生今后从事旅游工作能从客人角度思考问题打下基础。3.3酒店服务和管理实习该实习是在学过《酒店管理》《服务运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后进行。时间:20周,第3学年完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并熟悉高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业务。实习期间,请实习酒店部门经理和主管作为学生企业导师,为今后从事酒店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4旅游行业和毕业实习该实习在完成《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和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等之后,学生毕业论文和就业结合,时间共8周,在毕业前进行。实习可深入旅行社企业、旅游景区的实践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旅游行业业务的基础上,熟悉导游工作,了解为其今后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和导游服务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4产教融合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

4.1制定校外实习基地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深度合作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必须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第一,学校与企业集团合作。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大的机构,旗下拥有更多的产业,学校与集团的合作解决了单个企业的难题,企业集团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岗位,而学校则为企业集团培养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第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企业应接受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目的使更多的教师了解专业实践知识与企业文化,从而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再由教师将集团的文化带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融入文化。第三,成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学校在校庆、讲座等各种大型活动中,积极邀请企业精英、代表等参加,既为在校学生获得更多的企业前沿信息,也增强了企业提升宣传的效果。4.2制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管理是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保障,因此,管理制度的建设在整个“渐进式”实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实习准备阶段,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要具有确定性,规范双方合作行为;成立校外实习管理工作领导团队,建立实习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其次,实习进行阶段,制定系统、配套的实习制度,如《实习奖惩制度》《实习管理制度》等;建立监督机制,实习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提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探望实习情况。最后,实习结束阶段,校外实习基地对每个学生出具实习鉴定、实习证明、召开实结大会;校内学生实习结束,组织召开实习汇报会,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4.3制定校外实习基地评价体系,优化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对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管理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考评,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设置“实习基地条件”“实习基地运行”“实习基地效用”3项一级指标[5],3项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为11项二级指标。总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保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更应重视理论培养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以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启德.校企共建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2]卢娜.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究——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

[3]朱爱辉,杨莉.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模式研究[J].教改教法,2015(4).

[4]王兆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旅游研究(季刊),2009(5).

第2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一、旅游业施行低碳理念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为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带来极大的好处。首先,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有效降低人类对资源的浪费,低碳理念就是要求人们尽量减少非必需的能量及物质消耗,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低碳生活,许多人都能自觉地养成低碳式生活习惯,可以大量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资源浪费。其次,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提高民众的节约意识。低碳理念中倡导的健康出现及绿色出行理念,就是要人命多亲近自然,多运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依赖交通工具及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低碳旅游能够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低碳出行的感觉,推动其健康习惯的养成,使其降低对日常生活中机器的依赖性,不断节约和创造财富,还能锻炼身体。同时,发展低碳旅游能够强化景区保护及发展,让青山绿水在人间长留。

二、当前旅游业中酒店管理的状况

在旅游业产业发展中,酒店是其服务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旅游城市的大街小巷分布着各种酒店,其发展数量及空间已经能够满足旅游消费的需求。然而,我国酒店行业的服务水平仍然不高,服务行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酒店主流消费观念不符合低碳旅游要求

当前,我国酒店业通常以硬件的奢华作为营销的亮点和服务的重点,以向旅客提供夸张、气派的消费环境,增加旅客的消费,给人留下酒店是有权人、有钱人挥金的阵地,也是铺张浪费的重要体现。在现实经营中,许多酒店确实是如此经营的,不管是低档还是高档,都是以高度物质化、高价格等为主打,其管理模式中也是将这种消费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都是以高消耗来获取经济效益,同推行的低碳旅游经济发展下的酒店管理相背离。近年来,随着政府政风的改善,良好的政风带动着民风的形成,推动着酒店主流消费观念向节能低碳方向发展。

(二)酒店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

从我国酒店业发展状况可知,除了少数规模大的酒店具有高水平的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其他酒店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素养无从谈起,服务意识淡薄。尽管许多酒店的硬件设施都具备了星级标准,宣传的服务也是星级服务,但消费者体验过后都感触颇深,认为其服务同硬件设施完全不相符。有国外旅游经历的消费者对国内酒店服务更是深感失望,这些都同酒店行业发展管理忽视专业人才培养,单纯地重视硬件设施建设等相关,使其服务的“软件”不能兼容硬件。

(三)酒店管理缺乏特色和监督

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推动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大量酒店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然而,我国多数酒店的服务缺乏特色,服务水平不高,千篇一律的酒店服务管理模式给其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政府部门对酒店的监督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酒店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低碳理念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按照我国酒店管理水平低、杂乱无序及乱象多的现状,应用低碳理念优化酒店管理模式,其改进及优化方法如下。

(一)从低碳理念出发构建品牌文化

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方式多为企业化,企业管理需要良好的品牌文化进行支撑,浓厚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品牌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建立品牌和良好的品牌文化能够强化企业的凝聚力,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但企业文化及品牌的影响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所以,在低碳理念下,酒店管理模式的发展和优化,需要将低碳理念同其发展目标及管理模式相结合,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旅游企业文化中,充分利用其文化的渗透力将环保、低碳理念融入到酒店的具体管理中。酒店管理中融入低碳观念也能够进一步丰富酒店企业文化内涵,为其发展注入新能量。例如,国外一些世界级知名连锁酒店,将低碳服务融入其品牌建设中,其倡导的自带洗漱用品降低了能源消费,消费者一想到该品牌就能联想到低碳消费,使低碳消费的观念深入消费者内心,如此一来,该品牌的文化也是深入人心的,是非常成功的文化品牌。

(二)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酒店行业的主要内容是服务,服务是酒店管理的主要内容。酒店经营若要发展壮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当前,我国酒店业的工作岗位非常多,但专业性人才极少,因此,要强化酒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但要培养管理人才,还要培养服务人才,以提高其素质。此外,按照低碳酒店管理模式需求,将低碳观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源头上确保管理中低碳理论的融入,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酒店业拥有了专业的管理及服务人才后,其服务水平就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全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尽管低碳旅游的观念很早提出,但在实际应用上少有人去重视、落实和普及该观念。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吃喝观念逐渐转变为陶冶情操、领略人文和感受服务的消费观。随着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给消费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管理及服务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方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

政府监管对酒店管理及酒店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严格的监督管理能够为低碳理念在酒店业的应用提供支持和指引方向,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权益保障。为此,国家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酒店业的监管,以确保消费者权益和推动低碳旅游酒店管理的升级转型,为其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理念保障。同时,应制定较为明确的监督及质量标准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理念的提出,相应的低碳标准也应实施,所以,管理酒店服务质量必须对其质量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但该标准必须同低碳标准相结合。然而,由于酒店产业是游行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组合体,对于其无形产品极难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为此,应在低碳理念下,结合酒店服务能力、服务环境及其服务设施、服务人才等实际状况,制定出标准化、一体化的质量体制。按照该制度进一步明确其内部质量管理要求,充分分析酒店管理流程及环节,结合实际环节、流程,明确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规范及范围,以此为质量监督的依据,这也是对其人员及业务绩效进行考核的依据。此外,还应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向监督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比如,完善治理管理的组织管理及设计,明确其分层、分级的制约组织体系,以防监管者同酒店人员舞弊。当然,还应借鉴国内外低碳酒店管理的先进经验及管理模式,制定监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确保质量监管的数量化、标准化及客观化。也只有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监督检查内容,才能向酒店管理提供规范的、标准化的质量标准,以确保其执行的准确性。

四、结语

第3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反思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缘于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等矛盾,“工学结合”成为我国各级旅游院校广泛采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随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将着力分析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以扎实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1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作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有机融合,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赢”,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流模式。

1.2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背景

旅游管理是国内较早设置的旅游类专业,早期承担了为旅游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沿袭了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意在培养具有较强学术基础的决策型旅游人才。随着我国旅游日益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出现重大变化。大量的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保障我国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生冲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还必须接受行业的“再教育”,方能满足职业要求,这不仅导致教学资源浪费,而且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通过对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成为各方共识。但实践实训平台和师资团队的搭建却是旅游院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借力旅游企业平台,联合旅游企业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成为各旅游院校改进自身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二选择。

1.3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意义

综合近年来业界反馈信息和学术界实证研究成果可知,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模式能将学校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赢”,是体现旅游管理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问题

就政府而言,国家不仅缺乏针对旅游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制度性保障措施;而且某些现行政策阻碍了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事实上是学校和企业间的松散结构,彼此缺乏有效制度性约束。当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收益小于预期时,他们可能中断合作,或者不忠实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制度性约束,学校难以有效应对这种情况,工作陷于被动。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导游业务因此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要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导游服务。但现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就目前情况而言,毕业前能获取导游证的学生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总数比例极低,却是不争的事实。现行制度下,导游业务类课程理论上无法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2学校问题

在实践中,因旅游院校原因导致工学结合效果不佳也屡见不鲜,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能力不足和不能有效协调推行工学结合与学校既有制度之间的冲突。由于学校提供的合作条件苛刻或吸引力不足等原因,旅游企业的合作意愿可能会受到打击;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良莠不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具有广泛代表性,但实际上参与到工学结合的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旅游活动时空分布的非均衡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有旺淡季之分,企业通常只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可能和学校的教学运行计划发生冲突,如不能对此予以有效协调,工学结合亦是难以展开。

2.3企业问题

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由于旅游企业原因导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不愿意让学生进入重要或者敏感岗位或部门,以及企业难以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等方面。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旅游产品主要体现为服务,生产和消费因此具有同步性特征。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企业提供服务须得一步到位。因为任何失误都可能影响甚至破坏游客的消费体验,并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盈利和未来的发展。缘于此,旅游企业通常对参与直接对客服务岗位的员工有较高要求。在校企合作中,他们要么不让学生接触到这一类岗位,要么仅让其从事最初级的对客服务。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可能基于保护其商业机密等诉求,不让学生进入诸如财务、新产品研发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等部门参与实践,学生因此失去重要的实践机会,不利其形成核心职业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意味着企业要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受自身人力资源条件和业务范围等因素制约,并不是参与企业都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当企业不能切实履行人才培养任务时,学生实践活动就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工学结合会因此流于形式。

2.4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是推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在已有的合作中,主要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行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大多依据分工,独自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这样,学校和企业都难以克服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某些不足,如院校师资缺乏丰富的一线职业经验,难以将理论完美结合于实践,企业师资缺乏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不谙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等等。第二,现有的校企合作更注重分工,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做到全过程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工作中来,这容易导致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各行其是。

3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3.1强化政府激励和监督管理职能

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参与旅游企业往往更关注实现自身目标,对承担责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实践中,旅游院校对旅游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生在重要岗位实践机会的获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因此,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强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应会同行业组织出台制度性激励和监督管理措施,吸引旅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认真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要针对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专门规定,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导游服务、财务管理、产品创新、客户维护等岗位和部门的实践工作,以形成核心职业能力。罗勇(2012)就政府激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具体策略有系统论述。就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而言,舆论引导、法律规范、经济刺激以及平台搭建等手段均可用来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这些激励手段和措施能确保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强化,这是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的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平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考核,这是保证学校和企业严格认真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的必要手段。

3.2深化校企合作

新形势下,深化校企合作是解决学校和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诸多现存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控的最佳途径。当前,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学校和企业应通过有效途径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以补齐彼此在人才培养中的师资短板。为此,院校师资应当深入旅游企业,参与相关的生产劳动,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师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员工应重返校园,学习从事旅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以能顺利完成企业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校企共同探讨,通过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基于学生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确定旅游产品价格、明确学生对企业应承担的义务等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进入旅游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参与生产实习,以获得核心职业能力。三是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交流平台,确保双方能及时了解彼此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情况,双方全过程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共同合作,维护人才培养工作的一致性。

3.3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通过旅游院校的积极努力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及激励工作,旅游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提高,旅游院校在确定合作对象时有更多选择。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渠道,依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有助于提高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裕光.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6,(7):218-219.

[2]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2-86.

[3]邹笑言,周采风,任文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12.

[4]李顺芳,陈李静,檀小舒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9-22.

[5]赵爱华.工学结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61-162.

第4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在二十世纪当中,随着我国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已经不仅仅的停留在一些奢侈品上了,更多的人将目光已经放在了精神的追求上,然而旅游行业的出现,就是对于精神最好的追求,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这一行业,我国的旅游管理行业也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二、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旅游管理的体制较为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相对较为落后,在我国的很多景区当中出现了管理不完善的问题,在一个景区的管理当中,经常出现一个区域有多个管理者的现象。这就会严重的导致管理反面的混乱,这种管理方式会缺乏管理上的统一性,也就是较为落后的管理方式,笔者在此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这方面对一些景区进行重新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建设。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太过雷同

现如今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非常壮大,但是在发展发展当中还是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多数旅游区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雷同,这种设计和管理上的雷同会导致游客在参观过旅游景点之后对于景点没有过多的印象和过多的记忆,因为旅游景点之间互相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往往存在着雷同。

(三)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薄弱,例如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污水处理环节和道路交通等建设都不够完善。现如今旅游行业有关部门很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影响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旅游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这种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给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这种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够为旅游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长远计划。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于落后,现如今我国的旅游产业一般都是多偏向于经济效益,则忽视了社会效益。

三、缓解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方法

(一)由明确的行政主体实施统一的旅游管理

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管理行业当中,有关部门将市场化的竞争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行政意义上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因为旅游管理行业当中通常会存在资金不足,资金运转出现问题等现象,所以明确自身的管理制度,并对其实施行政旅游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应用多种行政手段以加大旅游行政监督与处罚的力度

在旅游行业当中,加强对于旅游行业进行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旅游区域存在着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游客通常在经过旅游景点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将垃圾扔到了地上,这种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为了能够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笔者在此建议要加强对于旅游景区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大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

(三)不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现如今我国各地的旅游项目已经发展的非常壮大,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的推进和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够为我国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旅游产业的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如何才能够保证旅游景点能够接纳更多的游客,来保证旅游行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四)拓宽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途径

为了能够让旅游行业发展的更好,对于现有旅游项目进行扩建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旅游行业很多都存在旅游范围小的问题,为了能够更满足于游客的需求,笔者建议增加旅游区域的各种项目,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让项目建设获得更多的利益。

(五)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从事旅游行业首先就是需要遵守我国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严格并且落实《旅行社管理条例》,在开设旅游行业的一些相关项目时候首先就是需要考虑我国的旅游行业是否可以长期的发展下去。对于一些高档的旅游地区可以开设一些网上服务,实行网上订票,网上在线咨询等服务,这些服务的出现能够更完善旅游行业的发展。

(六)强化旅游企业管理以提升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微观的经济运作展示,现如今的旅游行业已经存在着非常大的竞争力,其中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的最根本管理目标,只有将自身的员工管理好才能够更好的管理好旅游区域的一些其他项目。只有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够让企业看起来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第5篇:旅游监督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水利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不仅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旅游业的建设发展,与此同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有帮助作用。例如,沁河生态基流取0.3m3/s,不但保证了沁河干流生态用水要求,而且还不会对沁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个项目中和川水库引用沁河地表水输送至汾河流域,缓解了汾东地区缺水现状,为汾东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使涝、洰河、南垣灌区内旱地变良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由于灌溉补充当地地下水,有利于汾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从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旅游工作出发,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2水利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环境问题突出

首先,当前各地区的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便是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在旅游活动中,对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导致水利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了环境的绿色健康发展。部分公众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违规现象或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一部分由于旅游景区的相关提示或标志不够明显,无法引导公众选择合理正确的旅游方式,而公众自身素质又较低,所以对在观赏过程中所观看到的部分景区标志也不重视,导致景区环境问题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对旅游行业的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度不足,对在巡查过程中所见到的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未进行制止,导致各类不文明现象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为景区生态文明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导致其无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识的匮乏导致他们的具体行为也存在不合理之处[1]。

2.2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体系化监督

阻碍水利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便是工作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够健全完善,而且缺乏体系化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旅游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所以在生态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连接性较差,而且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缺乏制度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体系化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更无法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使得各类问题逐渐扩大化,成为影响整个旅游工作和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监督管理工作作为确保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工作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及时发现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企业要想提升水利生态旅游工作的质量水平,提高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度,对规章制度的完善要给予高度重视。

2.3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工作队伍

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工作的质量水平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就当前大多数旅游公司对工作人员的招聘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的问题。一方面,多数旅游公司过于重视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忽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导致过多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旅游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素质差的工作人员无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旅游服务工作中,无法正确引导游客选择适当的旅游方式。而且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也使得整体工作效率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导致生态文明理念与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的融合度较差。

3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针对当前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中相关人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环境问题突出的现象,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水利生态旅游行业的生态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中标志的完善,正确引导公众选择旅游方式。意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不断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旅游理念,构建生态文明的意识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进一步体现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中,从而在具体旅游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自身的行为,不断推动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进一步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将旅游功能与生态教育功能有效地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的生态化发展[2]。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规章制度的方式,可以为整个旅游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那么在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首先,企业可以参考国家在水利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意见,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旅游工作开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其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规章制度;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问责力度,对在生态旅游发展工作开展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工作人员给予严厉惩治,以此警示其他工作人员,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带动工作人员形成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的思想觉悟;最后,企业要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管团队的方式,对生态旅游发展工作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之处,对其进行纠正,降低工作中错误的出现概率。

3.3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组建专业化工作团队

当前,在国家大力强调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素质水平,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对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强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培训与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那么在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群众的相关环保意识以及理论知识进行增强,这不仅有助于发展生态旅游业,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环境的有效改善。在进行工作人员培训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通过聘请水利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的专家,采用定期开展培训的方式,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的就业压力,而且也可以降低企业在人才培训与引进方面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降低企业成本投入、增加经济利润、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来说大有裨益。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对水利生态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来说也不例外,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对生态旅游策略的研究工作,不断针对当前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才能进一步提升水利生态旅游的质量,从而在促进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钟林生,詹卫华,沈黎,等.生态文明理念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灵魂[J].中国水利,2013(6):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