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企业科技管理全文(5篇)

企业科技管理

第1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应用

一直以来,科技管理在石油企业各项业务中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确保石油企业稳定良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石油企业科技管理中,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要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对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加强认识,并且应当对这一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应用,以使得石油企业科技管理能够取得更满意效果,促使其得以更好发展,为石油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石油企业中科技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社会上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行业也得以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促使石油企业能够实现稳定良好发展也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属于十分重要的因素们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关键影响,因而对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利用也就十分必要,而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需要以科技管理为基础。在石油企业发展及运行过程中,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科技管理,可使相关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得以提升,在石油生产中能够进行更加合理的应用,也就能够使石油生产效率及利用效率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对企业综合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另外,通过有效实施科技管理,可使先进技术得以更好应用,从而使企业生产中的资源损耗得以减少,降低石油使其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使石油企业效益得以提升,从而促使石油企业能够得以更好发展,取得更加理想的发展成果,因而石油企业的科技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2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2.1注重管理传统科学技术

在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现代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而言,不但需要管理石油企业新技术,并且在实际监督及管理中将传统科学技术作为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效避免由于技术问题而在实际生产中有较大经济损失产生。作为石油企业内部科技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开展传统技术管理工作,在技术控制中注重收集相关参数,并且应当注意对相关资料及技术实行汇总,为更好更新技术信息奠定较好基础,并且可在科技信息管理方面提供基础性信息数据,使石油企业科技管理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实现企业更好发展。通过加强传统科学技术管理,并且有关重点内容进行管理,可更好保证各种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科学性,以避免由于存在技术问题而使实际生产受到影响,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更理想保障。

2.2提升科技管理部门综合技术水平

在现代石油企业发展中,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实际应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升管理部门综合技术水平,强化科技管理部门技术力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在科技管理工作开展中更好实现技术选型,并且更好对技术进行改进及应用,保证石油企业内部科技管理工作能够得以更好实施。为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更好实现,石油企业应当科技管理人员将加强培养,并且应当对有关技术人员加强培训,同时积极引导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外出培训及新技术研讨。通过对多种不同方式及途径进行合理应用,促使科技管理部门提升综合技术水平,也就能够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及支持,保证其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3加强相关试点技术的跟踪关注

在石油企业的现代科技管理中,新技术试点应用也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石油企业应当对这一方面加强跟踪、总结及论证。通过详细跟踪,可在新技术试点应用方面提供较好技术支持,从而也就能够为新技术试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及支持。另外,在新技术试点应用过程中,石油企业内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对相关数据的记录及管理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在试点应用中相关参数以及数据能够更加全面,在新技术应用分析及论证方面也就能够提供更详细资料信息。此外,在汇总有关资料过程中,对于所涉及信息资料,科技管理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备份管理,通过对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利用使数字化信息资料库能够得以形成,使得数据信息安全能够得到更理想保证,避免信息丢失而导致出现损失。依据试行分析及相关论证,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应当注重收集相关人员意见,从而在新技术应用可行性以及完整性方面可提供更好帮助。同时,在现场人员参与的基础上,促使能够以实践为中心开展分析活动,从而使新技术试行科学性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在一线操作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均介入的基础上,可更好完善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关准则及操作要求,依据新技术实际应用情况,使有关操作制度及技术要求的完善程度得以提升。在上述各个方面内容均完成的基础上,科技管理部门才能够实行最后论证,对石油企业内部下属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新技术试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新技术推广方案进行合理制定,在此基础上使新技术实现更理想应用。

3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应用于石油企业应注意的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为能够更好应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还应当对相关问题加强注意,从而使现代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得到更理想的效果,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石油企业及其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对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加强认识,充入认识并掌握这一管理模式,在基础上才能够确保对这一模式进行充分合理利用,使这一管理模式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第二,现代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符合。在对现代科技管理模式进行应用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加强调研,清楚认识石油企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结合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开展阶级管理工作,才能够使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适用于企业发展,保证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第三,注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现代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而言,人才属于关键影响因素,也是基础内容,在具备现代科技管理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因此不但要对石油企业内科技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并且应当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从而使科技管理队伍能够更加充实,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也就能够为现代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提供较好人才支持。此外,石油企业应当在科技管理方面加强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使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具有更好基础。

4小结

在现代石油企业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稳定良好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而科技管理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企业更好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作为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科技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应用,使科技管理工作开展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使科技管理水平及质量实现有效提升,为石油企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提供更理想支持。

参考文献:

[1]叶旺来.关于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2015(11):76-77.

[2]张敏.企业科技管理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1):69.

[3]张涛,徐平.石油企业科技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3):10-13.

第2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密装备;企业;科技管理;技术研发;风险管控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数据显示,我国在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申请了58990件专利,超过美国提交的57840件,成为该组织的最大用户[1]。然而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与创新是追求投入产出比的,若研发成果无法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出,创造不出应有的价值,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就会导致研发投入相应减少,进而削弱精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动力。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探索并优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

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征及现状

2.1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

精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防和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能够为广义制造业提供其所需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处于制造产业链的顶端,也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大量的复杂、精密和尖端的技术。从规模上来看,精密制造业可以覆盖整个制造业的大约三分之一[2],具体包括如飞机生产厂家中的波音、空客,手机生产厂家中的苹果、华为、三星,汽车生产厂家中的大众、通用等,都需要大量的精密制造类产品。

2.2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

全球约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家企业具有精密装备研发与制造的能力,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也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成立大量跨国公司,许多精密装备寡头集团纷纷产生,如德国Siemens公司、荷兰ASML公司、美国GE公司等。目前,我国经济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趋势,我国也成为全球对精密装备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政府对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地加大,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003.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9677.9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二位,研发人员数量攀升至世界首位[3]。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的竞争已由全球范围慢慢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大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其多年累积的制造技术和政治背景,以我国政策优惠的交易市场作为环境优势,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造成极大影响,如建立合资企业却控制关键技术。这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性扩张,对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体系建设及技术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2.3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困难

我国自2009年起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量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然而我国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部分原因就在精密装备制造方面有大量“卡脖子”技术。2018年度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3100亿美元,全世界超过80%是中国制造,然而我国自产的手机集成电路元件不足全球的3%。通过对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构成及市场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需要突破:①技术门槛高:精密装备制造与其他装备制造相比,从设计研发到最终装配的过程工艺烦琐,技术成套性和难度高;②市场需求量高:虽然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精密装备制造业,为大量生产制造精密装备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量,但这也需要这些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③科技管理困难: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通常实行项目制进行管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这就导致管理更加复杂,管理人员除了管理还需要具备大量专业性知识,从而导致人工、库存管理成本增加。

3当前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属高技术产业部门,技术研发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绩效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管理架构通常由相应的技术工艺流程为基础设立,应注意到的是技术工艺流程一般会受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应及时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否则可能造成企业制度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各技术工艺部门职责混乱、合作研发关系不明确、科研订单或项目管理运营出现问题、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从而使企业科技管理流程混乱,降低科技管理效率。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的核心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应当采用合理的企业科技管理制度进行全过程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传统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3.1订单意识重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争取订单在销售与市场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核心项目。由此导致企业在项目前期投入了高额经费与时间、人力成本,却仅取得了停留在实验室内的所谓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无法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同时,应当注意到的是企业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成果,才能吸引更多优质订单,实现良性循环,而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往往只对市场相关业务的核心部分进行制度重做,虽然迎合了外部环境,但导致各职能部门职责模糊,降低了科技管理效率,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

3.2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矛盾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极高。由于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许多企业选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消化、再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这是国家对自主创新必要性的肯定。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壁垒,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摆脱在精密装备制造上受制于他人的不利局面。然而与此同时,许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理解较为片面,管理者在科技管理上存在制度问题,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互相对立。例如,某些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包含大量配件与工艺,若一味坚持技术创新,不但白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或设备整体故障率高[5]。反之,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入国外的文化和制度,未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或制定相关制度促进文化融合。这两种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下,对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处理不当,显然不利于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3.3技术开发成果得不到应用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一般能够反映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信息化是实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管理与技术创新上和国际接轨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大多数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系统的培训与强化,管理者和员工没有从观念上重视,未能深入科技管理当中。上述现象导致很多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经常是先实施项目或订单,技术创新成果缺乏管理者需要的实用性,无法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经济利润,高投入未能带来应有的收益[6]。

3.4不重视科技管理过程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附加值高,质量控制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导致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成为项目管理者最关注的部分,而项目管理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与方法未能得到重视,缺少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企业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

4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科技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科技管理的核心是对科技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并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利用。首先,分析科技资源特点,对管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得到普适性规律;其次,在此基础上,采用法律、制度、技术创新等方式调节科技人力、财力、装备、信息资源等要素,最终以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及管理模式现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4.1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和订单意识

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却缺乏占领市场的经验,难以获得相应的价值和回报。开展以可持续眼光优化项目、订单意识的科技管理,首先,要有大局观,既要考虑如何根据项目或订单进行对应的技术研发,同时,也必须制定配套方案,保证项目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即不但能使项目或订单成功落地、顺利结题,项目的技术创新还能够全面推广。因此,在订单签订或项目立项阶段,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的管理者应组织调研组,针对本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额。其次,精密装备制造领域前端技术竞争非常激烈,某项关键技术可能有多家企业和高校同时研发,因此,除了关注项目或订单的市场环境变化外,还需要不断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7]。

4.2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技术创新并不等于“单打独斗”,而应当在保证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与资源共享效能,最终实现共赢。我国的精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虽然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但目前仍未形成自主的成熟研发体系。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当中,从科技成果的商用、实用性出发,接受市场检验,这也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回报、取得利润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应当进行全面的研究考察并制定相关制度,在坚持利用企业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扩宽思路,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同时,克服引进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精密装备制造市场环境之间不适用的矛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密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平台,使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信息,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以通用电气为例,该公司牢牢掌握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关键工艺,其产品中其他非核心技术或工艺均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整合,由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供货,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重新用到核心技术的研发。

4.3强化风险管控意识

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的风险管控需要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消灭或降低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尽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出现时的经济损失[8]。精密装备制造企业管理者应从如下方面强化风险管控意识:首先,管理者需要将风险管控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管理者应在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并加入风险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方法鉴别和评估各种风险隐患,采取对应的预案和防控措施;其次,管理者在制定风险管控制度时,应充分结合员工的工作内容与绩效,对人员分配与职责、机构设置、目标与奖惩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针对销售及新技术研发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做好风险预防及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9]。

4.4重视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人才是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精密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的是敢于技术创新的团队,因此,应当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学”的优势[10]。管理者应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相应管理机制,通过此机制规范和指导精密装备制造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工作[11]。以企业所接项目和订单的分析及研究为导向,以高校实验资源为辅助,以技术学习与创新为重点,三者均予以重视。企业可基于现有平台如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进一步深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着眼前瞻性技术研究领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申报、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实际的研发工作中,精密装备制造企业应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与项目结合的配套合作协议,建立开放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上的优势,为攻克精密装备制造关键技术、解决精密装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现状提供有力保障。

5结语

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企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大型装备制造能力已跃居世界先进甚至顶尖水平。但我国精密装备制造业发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落后,除了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之外,在管理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在目前国际精密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调整企业科技管理机制和制度,减轻技术创新路上的阻力,通过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为技术创新提供推动力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EB/OL].

【2】高洋.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科技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应用探析[J].时代农机,2020(2):125-126.

【3】刘家希.我国科技管理体系融入创新生态观的优化措施[J].中国高新科技,2020(01):80-81.

【4】人民网.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EB/OL].

【5】杨艳红,陆红娟,陈林,等.江苏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58-61.

【6】马益雯,刘晓华,王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J].环球市场,2020(7):58.

【7】陈海琳,袁裕辉.“移动互联网+”科普整合模式创新研究——以金融科技科普活动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05):153-158.

【8】王娟,张鹏.我国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154-163.

【9】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第3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一、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存在短板

通过梳理现有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物装公司在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津贴管理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或规定,但基本照搬照抄上级职能管理办法,而且没有针对物装公司特别制定的专门条款,适用性较差。比如,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偏高,立项程序较为繁琐,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较小等;经费管理缺少激励措施,津贴管理存在诸多限制,对于一人承担多个课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激励,只能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一份津贴,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公司级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也存在涵盖面不全、细则“不细”、考核漏项等问题,对科技研发的奖惩措施和力度均有明显不足。在目前的考核实施过程中,对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引导和奖励,缺乏惩罚措施。对科技成果推广又只有扣分的惩罚措施,缺乏足够的奖励手段,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管理手段和发展需求不匹配

物装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有科研计划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中阶段检查、最终验收等管理手段,推动了若干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推广和应用,开展了部分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制定了较为简单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但是,随着物装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碎片化的管理手段已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在科技管理方面公司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手段,绝大多数管理工作都是线下完成,形成的过程资料也以纸质为主,形成的过程审批文件传承性较差,也加大了保管难度,更与科技管理这项工作本身相去甚远。

3.科技创新氛围不足

科技创新氛围不足是物装公司面临的又一大困境。在历年的科研课题立项征集工作中,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主动申报立项的意识,即使在管理部门主动沟通甚至要求的情况下,多数基层单位依然无法提出符合编制标准的课题立项申请。不仅如此,在物装公司组织的科技管理培训中,也存在报名积极性不高,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情况。这些充分说明科技氛围明显不足,员工甚至基层领导干部都明显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更缺少为物装公司发展创造科技储备的意识。

4.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

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也是物装公司无法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审阅各业务单位提交的科研课题立项建议书发现,很少有员工能够独立编制符合模板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的立项建议书,而这项技能只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除了极个别科研骨干员工熟悉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之外,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甚至课题负责人对科研课题研究基本流程缺乏认知和了解,流程性工作必须依赖职能管理部门科技管理人员提醒或督促才能完成,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同时,基于物装公司采购物流企业的业务特性,员工日常工作管理性较强,技术性偏弱,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技术瓶颈的突破大多依赖外协,也是物装公司员工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的另一佐证。

5.绩效考核覆盖面不全

物装公司专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科技管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基本出自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并没有充分考虑物装公司作为采办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存在考核覆盖面不够全面、考核细则分解不到位、细则规定与物装公司实际工作不相符等问题。绩效考核对物装公司科技工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督促,并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未来绩效考核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物装公司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绩效考核为主要目的,多措并举,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1.制度建设打好基础

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并使之良好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起点。针对规章制度存在的短板,物装公司修订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上级部门规定的级别划分里新增“微课题”级别,通过简化课题立项审批流程提高立项的审批效率,同时降低了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和难度,为更多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修订《科研津贴管理办法》,增加了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科研骨干人员津贴,同一科研骨干人员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可以同时领取至少两份科研津贴,充分尊重大家的劳动付出,提高了科研骨干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也在全公司范围内带来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责任人、职责和分工、具体措施和奖惩方式,提高各单位和广大员工参与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有型化、产品化。通过修订《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科技成果推广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更多科技创新工作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奖励和惩罚手段并用,对成功推广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各单位参加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2.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为了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物装公司持续推进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了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物装公司科研课题全部管理流程纳入在线管理,可实现年度计划申报、立项申请、计划任务书审批、津贴发放审批、课题阶段性检查、课题验收申请、课题延期或终止申请、报表汇总、知识产权申报等多种功能。除必要的存档文件之外,物装公司科技管理的所有流程实现在线办公。科技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大幅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依托物装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完善了科技创新知识库和试题库,鼓励员工分享前沿技术和信息,系统自带的在线培训和考试功能可以在线生成试题,实现在线考试和评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3.多措并举培养人才

科技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关键。为了广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物装公司从制度、培训、考试、实践、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行多项举措,培养了一批具备基本科研素养的科技人才。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物装公司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小组建设,并且建立了科技创新沟通机制,从各部门遴选1~2名兼职人员负责科技管理的沟通工作,并重点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物装公司积极组织技术前沿、行业动态、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员工开展科研课题的流程和方法,依托知识管理平台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考试,借此提高员工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水平。2021年,物装公司开设覆盖“线路、工艺、电力、通信、仪表自控、综合、固定资产采购、招标、物流、信息化建设、LNG、储罐、危化品、新能源前沿研究”等10余个专业的专题培训课堂60余期,组织专业技术在线考试和管道物资知识月考25次,参培人数800余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邀请外聘专家开展12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物装公司将培训和考试的成效写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反之,对那些培训和考试成效较差的单位则给予扣分惩罚,以此来提高单位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4.绩效考核催生动力

绩效考核一向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修订后,物装公司各单位所有有关科技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的行为将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如科研立项的申报、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的准备工作、推广计划的申报和实施、推广成效,各单位领导和员工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科技相关知识的考试参与度和考试结果等,全部纳入考核,奖励和处罚措施并用,奖勤罚懒,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各单位参与科技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筑牢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

5.科技成果推广反哺科技创新

物装公司坚持技术成果运用,推广技术创效。在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的同时,积极成立了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明确了推广应用负责人,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他各部门或人员根据参与课题情况,负责承担课题的研究和所形成成果的推广工作。仅2021年物装公司就成功推广应用了智能仓储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监造可视化系统、价格分析系统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考核合理化以及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应用等一系列举措,物装公司初步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且成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精准培训,多层级覆盖”的培训体系为物装公司培养了骨干采购工程师180人,有力充实了技术序列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学习研讨氛围,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初具规模。目前,物装公司已建立技术专家库,累计入库专家125人,为深入推进“技术提升”和“科技创新”战略打下了坚实人才基础和强劲内生动力。同时,物装公司积极谋篇布局行业发展新领域,前瞻性开展撬装设备采购技术提升和集成业务可行性研究,紧盯管道局新能源工作安排,自主研究碳排放和碳中和核算技术标准4份,编制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提前储备相关材料设备技术和人才,为管道局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物装公司组织撰写的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化相关的两篇论文在首届全国石油石化采购与供应链技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监造可视化构建成果介绍的微视频,入围首届中国能源科技影视大会“低碳能源影视银河杯”科普类优秀作品,有力提高了物装公司科研成果的行业知名度,为公司开拓新市场提供坚强战斗力。2021年物装公司两大主推系统之一,管道运营物资仓储系统弥补了ERP系统无法个性化的缺陷,实现采购到仓储的全流程线上流转,将采购计划、采购方案、采购结果、合同、订单和中转站出入库等操作扩展延伸,提高了采办和中转站物资管理效率,创效200余万元。监造可视化系统则实现了钢管、三通监造综合工作量减少51%,预计总体提高监造业务总体效率11.8%,按全项目应用折算每年度可节省监造服务费12万元。该两项新技术也荣获管道局2019—2021年度技术革新奖二等奖。同时,自动化立体仓库一期建设圆满完成,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公司仓储物流能力再上新台阶。2019—2021年物装公司先后承担管道局级科研课题2项,成功开展公司级课题10余项,单位时间内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四、结语

第4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要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除了技术发明的提高外,其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但目前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且对项目绩效评估的手段缺乏

随着采煤机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等因素,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重视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工具,致使这类项目的作用难以体现;二是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人才队伍人员年轻、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另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和时间都用在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上,缺乏从整体上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监督等,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相对偏少,据统计,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与日本,其主要采煤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均超过20人,有的企业已超过100人,根据经验,只有当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占具体科研人员的数目达到10%以上,才能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1.2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且相对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采煤机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系统,故难以有规范的科研开发管理、经费使用、资源调配等制度和流程。

(2)管理体系混乱,职责不清,缺乏有效针对项目的管理方法。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生产部或研发部负责,但有时也设有专门的科技创新部门,这样导致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越权管理和管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没有普及运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现代管理方法。

(3)流程紊乱。负责进行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中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流程设计,更谈不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原有的项目流程。

(4)企业还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开发工作相适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薪酬和奖惩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2.1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主要观念是以平衡为中心,并将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大层面,探讨企业制定的策略与关键性绩效评估指标相互结合,并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下,对财务与非财务性、外部构面与内部构面、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主观面与客观面等具体绩效指标间,取得平衡的策略性管理工具。采煤机制造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绩效。事实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解决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带来绩效的表现或带来多大的绩效,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来体现:

(1)在财务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给股东带来收益。所以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挑选真正有经济价值的项目立项。例如,管理人员要注重掌握采煤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调研国内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采煤机的高标准要求,把高标准、高可靠性自动化研发成果融入新设计的产品,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

(2)在客户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能使客户满意。这就要使立项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研并掌握国内各采煤机生产厂商的产品品种构成情况、产品的性能结构水平、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知晓目前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水平,确保本企业产品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了解国外采煤机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使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开发技术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可以采用高端战略,力争采煤机产品做到在采高范围、煤层倾角、难采煤层的开采、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与国外先进采煤机在可靠性、控制技术、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3)目前在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改进都是在用户正式提出需求后才着手开始,有些技术改动甚至要到产品出厂调试期才进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储备技术研发库,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改需求,提早知道,提前研发出成果,形成技术储备,就会缩短与用户需求的距离。所以,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分类,形成至少多个研发课题、项目及可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关成本预算,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在设备功能提升、新装置设计、结构优化、设备稳定性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内部运营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内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煤机行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流程和机制,主要依靠领导的关心、专人跟踪来推动项目实施;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业务规范性不强,不便于推广与拓展。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上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通用性的流程设计,保证流程顺畅,为优化和调整预留空间。例如:可以在采煤机科技创新项目上完善产品三维设计开发平台和电子电路开发平台,投资建设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的工程分析平台和产品可靠性评价分析平台,完善和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采掘机械产品质量数据管理平台等。

(4)在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可进步与可改善,看它是否可以帮组员工成长。例如:可以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采煤机可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和吸取行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外,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要根据新技术新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其他优秀项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与活力。最后,可实施绩效考核制,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积极性。采煤机制造企业,首先,应明确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示部门人员绩效衡量指标;其次,应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2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指导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1)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采煤机制造企业应该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细化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细化研发工作的管理,以技术项目管理作业规定中技术项目实施任务单的形式为主线,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任务分解和进度表中的时间节点对项目进行过程考核。

2)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往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固定设置的,但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却是临时组建的,这样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缺乏对单个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要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下面的各个项目的经理负责制,以有效地实现单个项目的专项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

(2)结合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与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运作,通常会将项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到最后阶段,而项目管理理论,则将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大过程。为方便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常将项目细分成好几个阶段,以提供较好的管理与控制,并适当结合其组织内常态性的运作。因此将项目各个阶段过程集合在一起,即称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在每个项目阶段因其受到不同的工作任务及时间与预算的限制。因此每个阶段都可看作一个独立单一的项目或次项目,它各自包含五大过程。其周期关系分布。根据以上两者的关系,说明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时,完全可以按照该项目本身产品开发周期来进行,而项目管理的周期比原先的产品开发周期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系统,有助于管理事项的精细化。

(3)采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范畴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将会使其管理系统化。在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很多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工作往往需要项目管理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整个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作业,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管理,制订管理计划。例如,可以对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流程进行细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完成初步设计后,针对不同业务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子流程设计,还可以对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输入、输出、时间节点等进行规范,使流程可操作性更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系统的文本及程序,并将其既有的研发流程系统及文件流程电子化,同时将项目信息透明化。

3结语

第5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

1综述与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5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已述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东,丁灿,徐武明,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为成都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1).

[2]汪伟峰.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