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科学教育专业全文(5篇)

科学教育专业

第1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技能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如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有些同学想当然的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却不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不能结合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做出解释,但是也存在不全面或是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能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霜、雪的成因等。

3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第2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欠缺科学幼儿观的重点教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在各种类型的托幼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专业标准强调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幼儿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未能得到高度重视。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中,普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了解幼儿权益、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本的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明显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为其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极易受伤害的幼儿,学前教师的态度、师德及职业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理解、尊重、责任心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类课程,难以满足新的形势需要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是二十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专业课程更多是参考历史较长的高校本科学前专业课程而构建的,普遍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而设置,主要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三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五法”,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教程、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领域一些最新开发的课程,如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幼儿教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幼儿教育与社区环境、0~3岁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因专业教学的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再加上新课程需要教师尽快地成熟教材,准确把握内容要点,所以普遍按传统“三学”及“五大领域教学”再加“游戏、活动”等课程设计教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难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专业核心能力中欠缺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的特别培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幼儿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出现的细小问题,并能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特别是生活方面的观察与照料,这是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要求。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专业的学生自身年龄小,许多还是独生子女,走进幼儿园的时间有限,零距离观察幼儿、与幼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沟通,主要基于他们自发对幼儿的喜爱。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计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时,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容易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喜欢,幼儿园也比较认可,但在生活照料、针对幼儿个别学习活动时,很多同学就不知如何动手,特别是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更不知如何进行沟通管理。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集体,轻个体”的不平衡问题。

(四)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能适应专业标准的要求,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绝大部分为近年新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拥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上也认真投入,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幼儿园实践背景,在教学上讲专业理论比较深入,但在联系幼儿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幼教实践活动方面,缺乏亲身感受性的教学经验,常常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按照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一长一短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急需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全科幼儿教师,他们不仅要充分了解“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但目前承担这些技能课的教师普遍是本专业技能较强,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非常欠缺,因而开展教学时不能将学前教育特点与才艺技能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必须把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贯穿人才培养

全过程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为本、师德为先是对其职业的特别要求。幼儿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培养的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师德为先就是要求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必须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够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为此,第一,强化入学专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使新生懂得,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开端的教育,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一生的发展起着全面奠基的作用,形成初步的专业理念。第二,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学等课程,强化师德理念与职业理想追求,通过课堂理论讲解、社会现象分析、深入教育机构实际观察、个人道德践行直接体验等,促使个人行为修养的不断提高。第三,强化专业实践类活动,扩展加大见习、实训、调研、实习,借助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对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全面认识,解决学生思想上由单纯喜爱孩子到理性认识学前教育职业理念的转变,形成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热爱。

(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处理好必需、够用、拓展的相互关系

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幼儿园教师是许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但参考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总学时的设计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新要求,需要我们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不断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理念、新思维,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最新成果,以不同形式完善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增设必要的自主选修课,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或非专业课程,利用通识课、公选课、讲座课等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第二,针对沿用传统课程过多、缺乏创新这一问题,应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资源,与幼儿园一起研发新课程,特别是优先考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些课程内容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课堂;第三,坚持专业理论课“必要、够用”的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实时优化课程设置,该增设的一定增设,该删减的一定删减,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

(三)遵循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提升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的专业能力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然科学的规律,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遵循这些规律,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保教结合”的整体概念,即“保”和“教”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会对幼儿产生不同影响。保育是教育的基础,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施教育。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基本以培养专任教师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学生普遍对幼儿保育知识了解不够,对幼儿观察、了解、保育能力更是缺乏,按照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全面精通保育和教育工作,以专业行动践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需要,第一,在目前开设的“学前儿童三学“”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活动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保育知识的渗透,并且最终要体现在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分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向保育员或生活教师学习观察、保育技巧。逐步尝试熟悉幼儿,与孩子们沟通,协助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生活管理。第三,部署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专题社会调查,进入城市、农村社区了解各类幼教机构保教结合的现状,从而直观感受保育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进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内培外聘,加强“双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发挥好“双师”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全科”特点,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不断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第一,可以借鉴许多院校的做法,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实践,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新动向,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备课、教学(听课)活动,并将深入幼儿园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制度要求,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第二,从现有教师中进行转型培养,选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有才艺技能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区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业进修培训,安排他们参与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逐步使他们成长为熟悉专业的技能教师。第三,与各类幼教机构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幼儿教师参与专业教学,举办专题讲座、讲授课程相关内容、开展实践课程指导等,用他们的所长弥补自身的不足。第四,建立与其他基础教育学院、少儿活动中心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艺术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共享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类才艺教师在学前教育技能教学中的作用。

三、结语

第3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VR技术;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VR是VirtualReality的简称,中文译作“虚拟现实”.VR技术是建立在图像数字处理、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图形、传感器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其通过视觉、听觉等效果的展现可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1].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环境科学学院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培养合格的科学教育师资,因此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教师讲授这些学科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可操作、可互动的小实验为主,理论讲授为辅.根据实际调查,对于科学课程的讲授和实验环节,由于时间、设备、场地所限或从安全角度考虑,多数学校更愿意接受虚拟的教学或实验环境,而VR沉浸式教学及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上较好的辅助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以AI、云计算、大数据、VR/AR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加快推动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更新完善,着力提升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未来课堂的教学要求.

1VR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

在教育领域,VR技术所展示的创新性效果已经逐渐体现.VR技术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占据20%以上的份额.德国研究公司KantarEMNID对606名在职教师的调查显示:有48%的教师表示愿意在课堂中使用VR设备,在30岁以下的教师人群中这个数字为58%;有77%的教师认为借助VR技术可以提高教育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概念;教师认为VR技术最适用的科目是地理(80%)、历史(74%)和自然科学(62%)[2].“VR+教育”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交互式实验性VR教学,在这种场景下可以是单人互动型,也可以是多人实时互动型.特定的VR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但这种方式需要专用的场地,一次性投入过大,高校的创客教室或重点实验室通常采用该方式[3].二是在普通授课或实验环节中采用VR技术教学,这种场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它可以将每个普通教室升级成VR学科教室,教学双方通过“VR中控系统+VR头盔”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该方式将虚拟场景带入教室,增强了课堂上的授课效果.采用VR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存在一定优势.传统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学生在普通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讲解,没有亲身感受,实践课程受时间、场地、设备等条件限制,实验效果差强人意[4].采用VR教学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学带来的不便,还可凭借其沉浸式、高互动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VR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给实践教学带来新机遇.

2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2.1课堂教学缺少直观性、新颖性,学生理解受限

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于小学或科技馆,讲授对象多为学龄儿童,该阶段儿童在科学知识的接受方式上亲身经历或感受远比抽象化的描述印象深刻,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直观性、新颖性”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注重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直观展示科学知识.但当前科学教育专业所采用的语言描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对于早已习惯接收多样化信息的学生来说,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已经变得微弱.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设备或模型进行详细讲解时,由于不能拆开大型设备的外壳或模型,不能展示设备内部真实结构,导致讲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简单了解,缺少动手操作的实际步骤,认识感不强,并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2.2实训设备建设及维护成本高,实验过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某些实训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更新速度快,购买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加大了学校负担.另外,维护成本高、维修周期长,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出现设备损坏,不易及时填补,造成实践教学可用设备缺少,由此导致剩余设备多人轮流使用,加快设备疲态化、老化,同时也影响正常的实践教学.在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场景,如某些有毒的化学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不易模仿、真实感不强的场景,如急救反应训练场景,学生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3VR技术在科学教育专业中的应用策略

3.1运用VR技术构建虚拟课堂

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课堂,可以将课堂变得可视化、情境化,从而使学习环境变得生动逼真,使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可读、易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程案例中的品尝米饭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VR头盔中虚拟人物咀嚼米饭后发出的评价来判断米饭的味道,根据储存的知识得出米饭里包含淀粉成分的结论,并在头盔显示屏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课堂,方便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

3.2运用VR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

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由于虚拟实验室中的设备及药品等都是虚拟的,不需要消耗大量资金购买,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省了资源,避免了浪费.例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程案例中的检测假钞环节,实验物品假钞在现实中无法获得,虚拟实验室就可以发挥其优势,建构虚拟假钞,学生依据该案例中实验环节得出的结论,再根据纸币制造的防伪措施中需要移走纸中的淀粉,制造假钞者又无法掌握所有的印钞技术的现实,通过操作柄在随机生成的虚拟纸币上滴上碘酒,出现蓝色就判断是虚拟伪钞.该环节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节省了时间和材料.另外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虚拟仿真训练,不需要真正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同时还可以模仿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场景.比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程案例中,对于治疗碘酒中毒的场景,虚拟人物躺倒在地,学生根据其身旁棕色玻璃瓶上的文字提示判断该虚拟人物为误食碘酒中毒,通过口服淀粉、拨打120急救电话等一系列措施使该虚拟人物成功得到救治.该实验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还培养其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精神.多数学生反映该环节使人印象深刻,提升了课堂的实践教学质量.

4教学效果评价

利用VR技术开展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可视、可听、可触感,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充分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VR技术以学生视角建立虚拟全场景,实现人机交互,精准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实验需求,杜绝了实验物品的浪费,体现了教育个体的差异性,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5结语

VR技术在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实训资源,积极建设VR实训基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场地、人员和时间的限制.VR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因此高职院校要综合推进VR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培养擅长使用VR设备的师资力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岩松,王方,陈科良.基于VR直播的远程教育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6):132-136.

[2]张良杰,朱丽敏,钟石根.VR技术现状与应用领域研究[J].传感器世界,2017(23):26-31.

[3]清奎,何芹,李学东.VR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VR+”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数字社区,2018(23):83-84.

[4]肖权权,侯杏.基于VR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学与信息化,2020(27):16-18.

第4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第5篇:科学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为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本科生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OBE)、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并未践行到位,理工科专业教师考核非常重视科研成绩。课堂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角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逻辑思维训练,轻实践经验培养。而工程认证恰好通过专业至下而上的影响和改变来触动高校重视专业教育。OBE理念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注重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围绕学生的最终“成果”组织开展教学。当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实践机会较少缺乏动手能力,若大学生在符合工程认证标准的专业中学习会有更多机会锻炼。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为就业单位,同时也为科研培养后备力量,对学生就业深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偏理化

当代大学生虽然掌握知识的能力很强但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弱,出现工科偏理化倾向,与食品工业需求脱节难以达到工程认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达标、教师队伍工程背景不足等。培养方案基础课程和单科性课程较多,理论学时多,实践环节和综合课程少。在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学生主修英语、化学、高数等基础理论无法接触到专业课,与实践相关的工艺学基础更少;大三开始学习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课。时间上的分割和遗忘规律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基础理论碎片化,难以达到知识正向迁移。高校各学院办学定位不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资源分配不均,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甚至流于形式,减少学生实践机会。由于场地和仪器设备限制,学生无法深入开展实验类毕业设计;而毕业论文以研究论文居多,工厂设计项目少,涉及物料能量衡算、管路连接、效益分析等细节仅凭书本知识估计,并不能与实际相符、甚至相差甚远[5]。此外教师队伍的食品专业博士多是出高校又进高校,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厂和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等实践经验,师资队伍配备呈现偏理化。

二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补充标准及教学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认证理念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工程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评价每个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状况,而不是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这就要求对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精准设计,在满足学生毕业要求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自主申请的合格认证,而非评优认证,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及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前期经过调研考察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学院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工程认证专家讲座,同时邀请双汇、三全、思念等知名企业专家参与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定,以工程认证理念为导向不断调整模块呈现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和食品行业需求的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根据工程认证标准和用人单位反馈,新版培养方案提高工程类课程比例以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增加学生操作大型仪器环节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学科间交叉,避免内容重复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减少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空间;积极推进系、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等组建基层教学组织,优化课程体系。围绕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及发展趋势,建立以强化“食品工艺学”为中心的“学科基础+工程能力+科学素养”课程模块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此外,新版培养方案分别于第一、八学期开设由教授主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论坛》导论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全面认识,了解食品前沿及发展趋势。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发展中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这不仅是认证标准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变革的问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角色。而基于OBE理念的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体系为导向”观念,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实现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由“分数”向“能力”的转变。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和正向实施教学,教学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立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背景,注重学生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6]。当下互联网+和教育催生的新形态课程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专业大门,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式等新颖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科研热情。目前《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与检验》等已在爱课程网站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数千人,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实现教学、辅导、交流网络互动。我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生师比不断提高,高校都不可避免地采取大班授课;由于上课学生较多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院结合实际将多个班级合上的课程分成15-60人的小班教学,教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工程意识

为适应工程认证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含课程实验和实习环节)比例提高到27.6%。培养方案中新增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适当压缩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试验,优化实验课程设计。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室逐步用于本科生实训和生产模拟,增加实验教学的新型体验,打破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完善从选题到研究再到评价的毕业设计体系,增加二次答辩环节,加强过程管理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同时要求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食品工厂设计,对设计图纸项目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工程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在课堂实践教学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创意糕点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这些活动从实际应用出发贴近实际工程项目,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实践教学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打破以往以理论学习为核心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考核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相加,平时成绩按学生出勤考核,学生仅在考前集中复习。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判断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相悖。根据食品专业课程的特点,以“考试形式多样化、考核标准具体化”为原则,鼓励教师将课程考核从成绩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测试、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比例,增加期中考试、单元测试和小组汇报等过程考核,明确每一阶段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采用开卷、半开卷、课程论文等方式,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以往仅以实验报告作为评价,通过增加实验操作考试,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核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强化过程评价与能力评价,可增加学生平时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和精力,考核结果也更能体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达成度。

三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深化专业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基本理念的理解,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方式等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和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输送高素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拓,任海伟,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地方工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12):69-71.

[2]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