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科学创新培训全文(5篇)

科学创新培训

第1篇: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科学技术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大发展时期,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就必须不断的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各种新型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此,科技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科技创新当前的发展状况,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进行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为发展新型科技,国家制定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的发展规划、投入政策、专项科技活动、税收鼓励、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等。国家出台的这些法规和优惠政策,为开展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产学研、金融、财税的有机结合。由于其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培训,才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信息,进而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科技培训的认识,并鼓励相关企业培训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加强对企业的科技培训,让企业在认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作用的基础上,也能够将科技政策作为一种可用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力量,加快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和相关企业应该对创新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以政策为指导,为自身创造出更适宜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并加大宣传创新政策以及培训力度,进而使创新政策能够深入到每个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心里,为实现高品质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三、进行科技创新的科学管理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创新科技管理,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结合科技活动特征,把握科技活动具有的规律性,认识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采用相关措施完善科学技术的管理体系,进而使创新科技管理有利于推动科技活动的不断发展。[2]因此,为实现科技管理的全面创新,一方面,需要提高相关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工作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科技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为催生创新型科技管理意识奠定基础。这里所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要是指:洞察新事物的能力、把握科研活动规律的能力、收集分析与科技相关学科发展信息的能力、协调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科学预测未来科研发展趋势的能力等。科技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有可能在进行科技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有效解决创新科技管理的问题,进而增加实现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四、进行科技创新的实现策略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路径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进步,采用传统模式的创新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因此,从事科技创新的相关单位应该培训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策略,进而为创新科技提供路径。例如陕西省目前正在推广的创新方法,就是一种被称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的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方法,即TRIZ理论。该理论能够体现出创造发明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具有找出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最终取得满意的应用效果,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创新技术方法。实践表明,合理使用TRIZ理论,确实对创造发明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创新出高品质的新型产品。TRIZ理论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同时,也具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优势,因此,为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与时俱进发展,加大对TRIZ理论的培训和推广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在学习TRIZ理论时,充分抓住该项理论系统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如何发现问题本质,如何准确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等,突破传统的思维障碍,学会依据科学技术在进化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对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五、进行科技创新的新型人才培训,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创新科技,需要坚持人才为本。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由时代赋予给每个行业的重要管理原则。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和谐发展,就需要相关单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策略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另外,同志也曾做过相关指示:人才是建设和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来说,不断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是全面提升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必然条件。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要积极培养、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当前,采用科技培训,是有效把握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全面提升该种人才各项能力及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重视科技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原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培训的作用。[5]一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科技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并具备多技能性和多知识性,进而适应我国当前科技发展实际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展科技培训的实践活动中,要树立具有改革开放的培训理念,充分吸收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的培训经验及创新人才培训经验,摒弃过去陈旧的体制和方法,综合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在研发新型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并保证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全体科技创新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服务。

六、结语

第2篇: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一、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管理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改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把创新因素纳入企业发展中,改变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科学分析电力企业培训管理,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寻找新的管理方法,提高培训管理水平,从而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能源企业的管理质量,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指导公司电力行业的发展,有必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在较充足的工作条件下,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电力企业在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时,必须保证培训措施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切实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推动员工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员工的创新思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将公司的“家”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对公司技术、电力通信、配电技术等有更多的了解,作为其他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理解电力企业的管理,L匕如安全培训、企业文化、日常管理等。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其充分发挥就业能力和潜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管理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束缚。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对其影响巨大。目前,人们对能源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电企业不仅要承担社会能源供应的重任,更要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能源需求,为其今后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基础,而对发电企业的管理大多局限于传统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管理观念陈旧,普遍存在。

2.管理方法陈旧。目前管理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管理方法落后。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在实践中总结和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但是,也有一些电力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清楚,在企业管理方法的制定上存在不足。有些供电企业的员工认为,供电企业工作是“铁饭碗”,所以没有必要改善管理,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开展日常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制度建设欠缺。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而言,完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要求电力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电力企业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不清,系统设计不够合理,造成企业体制不健全,人才培养分散。尽管一些电力企业对这一体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许多企业的员工不能按制度要求工作,制度建设流于形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考核管理不够。评估管理对于企业员工进一步培训也很重要。因此,要通过对电力事业管理现状的考察与分析,正确认识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必须制定合理的人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另外,很多电力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考核管理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对考核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有分歧,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果。

5.缺乏明确的培训目的。公司开展培训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消除工作中的缺陷,提高工作质量。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不论培训的目的如何,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作为保障和支持,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所以,在进行培训之前,要明确培训目标,落实培训措施,做好准备。尤其应掌握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措施,以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很多电力企业在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准备。所以培训的内容很模糊,员工也在进行所谓的培训,这并没有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消极影响。

6.工学矛盾的困扰。工学矛盾无疑是困扰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一大难题。“学习矛盾”是指工作时间分配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职工认为工时培训要花很多工时,工时过长才能完成要求的工作,工时培训要休息,说明公司的管理还不够人性化。供货商的运营管理需要大量的一线员工进行实践操作。电力企业为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不能对一线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这也是一个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针对这个问题,电力企业有必要进行培训。L匕如,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把各个岗位的培训时间定为员工不忙时的培训时间,用相对集中的培训代替统一的培训,或者由于一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对一线员工进行的培训中,有许多员工不能按计划参加,不仅培训效果不好,而且达不到公司培训的预期目标。

三、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管理模式革新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为了适应新时期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人才培养改革,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完善公司特色发展业绩。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事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唯有如此,才能突显管理创新在日常管理中的地位,电力企业第二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

2.确定革新目标。人才管理创新过程中,确定创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根据公司的日常工作要求,明确企业的创新目标。经理们必须搞清楚他们想要在管理上取得怎样的成效。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适应管理目标的变化,使公司管理层的作用最大化。首先,电力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人员管理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要分析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管理模式与企业创新的目标和人才培养制度相适应,即,科学实施内部人力资源培训质量提升计划,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基础。

3.完善革新方法。目前,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作为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施创新管理的要求,及时改变原有的管理思路,在日常工作中引入创新管理制度,如推行职业培训管理制度、内部培训、改善内部员工工作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季度内部继续培训等;协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满足岗位技能应用的需要。

4.创建电力企业文化。为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对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结构进行评估。所以,电力企业也应该在创建电力企业文化方面积极地进行创新改进。例如,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文化墙,用文化宣传的形式来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发展对自己的重要性,自觉地在未来的工作中为电力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5.重视革新考核。针对电力企业人才培养管理方式创新改革的背景,要科学分析改革的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创新企业制度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在完善员工培训和考核体系结构之后,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在分析公司日常考核结果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相关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考察培训后的技能运用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与员工的薪酬绩效挂钩,以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将工资管理和人员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量,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明确培训目标。电力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首先要明确各种培训的目的。针对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uT待解决的培训问题,制定培训规划,提高培训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电力企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职工的实际需要,并根据岗位技术水平的要求和要求,确保教学符合职工的要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网络强国

一、加快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顺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也充分证明,加快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运行效率,成为激发其发展新动能的标志性技术,而且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展实际,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安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执政骨干,是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主要力量。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跟时展步伐,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教育培训加深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并在增强各种本领的过程中提升与信息化时展需要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正如所指出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3〕。可见,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则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实践也充分证明,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乘势而上,把握好建设网络强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期,切实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二)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有新形象新作为,必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而要担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则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实践中,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全面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迫切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等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且对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建设、执政方式、执政本领、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统筹整合网络培训资源,建设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全国干部网络培训体系”〔4〕,以促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也正如所指出的,“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3〕。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着眼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四种能力”,不断创新机制,加快与网络信息新技术的融合,以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进而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三)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是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内在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所具有的在线化、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社会化、数据化等特点,已渗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使得以往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既能够突破干部教育培训的时空限制,扩展实施空间,持续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动力,促进精准化培训的顺利开展,又能够丰富干部教育培训的资源,搭建多元化互动沟通的桥梁,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范围;既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科研管理、校园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互联互通,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自动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又夯实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评估依据,使得评估结果应用准确而便捷,进而强化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笔者认为,“互联网+”的互联性、共享性、数据性和即时性,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增长的培训需求。实践也充分证明,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是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大多数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能够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主动谋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强化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系统、教学辅助系统和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等平台的建设,不断探索“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关部门在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的领导,对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没有从国际视野来看“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大势,更没有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看其重要性。二是力度不够。有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力度不够,认为本单位这方面的人才不多,怕麻烦、有怨言,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而远之,干脆不搞,甚至将原来的相关网站都关停了。三是供给不足。个别干部教育培训部门针对性强的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不足,与领导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有时难以相适应;“互联网+”相关内容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中所占比例少,在线学习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有待提升,多元化、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干部网络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与机制也不完善。四是网络安全意识不强。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重信息化应用、轻网络安全管理等现象亟待纠偏。五是保障不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力度不大;网信工作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未能建立起区域内统一、分级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数据库;网信人才供给不足,培养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相关部门迫切需要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以期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坚持以网络强国战略为根本遵循,切实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从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对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网络强国战略观。网络强国战略观内涵丰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变革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对事关网信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指引、行动指针和前进指南。大力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充分释放彼此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是实现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理论遵循、实践遵循和根本遵循,以切实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一)牢记使命,坚持“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一,相关部门要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也就是说,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突出政治性,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第二,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和教育领导干部,教育引导他们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并努力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合培训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新阵地、新熔炉。第三,要积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不断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和时代新风,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期更好地凝聚起领导干部的思想共识。第四,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领领导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展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以期把领导干部的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进而锲而不舍地朝着党的革命理想、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二)突出重点,优化“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路径

相关部门要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不仅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而且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实践中,相关部门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推进原则,强化“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服务管理、思想引领等重点环节的建设。在教学活动信息化上,既要从资源选择、审核把关、效果反馈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完善“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又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共享原则,从标准规范、实践应用、方法创新等方面重点发力,着力加快“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建设,以不断拓宽共享渠道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科研活动信息化上,要实施“互联网+”科研建设工程,精心打造“互联网+”科研决策咨询联盟,充分挖掘学员潜在优势,以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多元主体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新型智库。在服务管理信息化上,要积极搭建集教学科研、协同办公、学员考评、后勤服务等多元应用于一体,全面适用的管理系统平台,以着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业务管理协同化水平,进而推动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精准化。在思想引领信息化上,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积极发展和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强化思想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等,以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和“四种能力”。

(三)把握规律,夯实“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基石

相关部门在推进“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思路、抢抓机遇,正视“互联网+”的引领作用,而且要掌握好干部教育培训为党的建设、中心任务服务的规律,更要把握好“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干部教育培训的耦合效应。正如所指出的,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5〕。在信息化代表新的发展方向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正确认识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时俱进,顺应时展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支撑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为此,干部教育培训部门首先要聚焦目标任务,高标准做好“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高起点制定好“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长远有效的发展规划与行动纲领,瞄准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时展需要,在体现时代特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同时,不仅要以两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补齐传统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机制不完善、人才紧缺等短板,而且要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不断深入。其次,要聚焦实际应用,创新“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应用模式,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环境,不断加强基于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网络平台的应用环境、网络安全的制度环境、系统联动的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要筑牢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基石,并构建起融通共享、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区域协同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再次,要聚焦人才支撑,通过脱产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网络应用能力等,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队伍。

(四)完善机制,满足“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需要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推动“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不仅要建立健全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的体制机制,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安全维护等运行保障机制的建构和完善,而且要建立起与“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专业化技术力量支持机制、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和全方位网络安全体系等。第一,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理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机制,彻底扫除阻滞数据流动、系统资源整合的障碍,以打破制约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效用发挥的制度壁垒。第二,要围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走向,着力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协同推进机制、质量管理与监督机制,积极构建干部教育培训的动力培育机制、领导干部能力开发长效机制。第三,要建立专家委员会技术指导机制,充分发挥不同行业专家指导作用、专业化技术力量支持作用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技术引领作用。第四,要加大“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以满足“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五,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网络安全工作的特殊性、统筹性,尤其要加强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数据安全等重点层面的维护,以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网络安全防控力,并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安全管控体制,上下联动、多方互动、网上网下多管齐下的网络安全预防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01).

〔2〕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01).

第4篇: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对策;研究

1引言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深刻的思考,提出科学有效的继续教育发展对策,切实担负起应有的使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做出新的贡献。

2辽宁交专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现状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辽宁交专”)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1989年起步至今已有26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学校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发展机遇,在省交通厅和交通全行业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1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历史

(1)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辽宁交专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始于1989年,在26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事业的振兴密切相关。从1989年到1998年,是学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起步阶段,主要从事交通行业计划培训,包括市(区)县交通局长培训班、县(区)公路段长培训班、港监培训班、交通执法培训班、各市教育培训人员业务培训班等,累计培训6500余人次。这一阶段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是项目比较单一、培训人数较少、培训范围较小,主要局限在为交通行业和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提供必要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对社会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培训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社会办学影响也不大。

(2)规模扩大、效益提升、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从1999年至2015年是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学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学院开设了21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函授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三种学历教育办学类型,专科、专升本、本科、研究生四个办学层次。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教育行业、交通行业及企业的社会优质资源,不断探索培训教育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涵盖交通建设、汽车维修与检测、物流管理、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岗位培养、资格证书考试等综合性培训。同时,承担了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等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培训,年平均培训达到20000人次以上,培训项目、业务范围和培训人数快速增长,在省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理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需要拓展。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亟需提升之处。首先是对国家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配套政策抓的不准、把握不够、理解不透,失去很多培训项目,或者立项的层次不高、效益不好。其次是对继续教育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不够,市场开拓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抢抓市场、适时拓展业务、扩大培训规模,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项目结构不够合理,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再次是管理水平不高、成本意识不强,很多培训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2)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需要进一步规范。一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高技能、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高职院校没有把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同全日制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在发展理念、管理运行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欠缺。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大多数只是学校常设二级机构,但是既承担了管理职能又具有教学职能。如既承担了招生、报名、注册、日常管理、论文答辩等工作,还承担授课任务安排、教师队伍协调、甚至考试场地安排等具体工作,要顺利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往往要与很多部门进行多方协调沟通,导致在教学、管理以及对外联络等各项工作中掣肘较多,影响了培训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管理团队整体素质不高、开拓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继续教育内部人员来源比较复杂,不但缺乏专业化、正规化的管理人员,而且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从事继续教育项目开发、市场开拓、组织和营销的骨干力量薄弱,积极主动研究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开发新培训项目的能力不强,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管理队伍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队伍参加有针对性的各种学习和培训比较少,即使参加了一些学习和培训,由于考核评价措施不到位,导致学习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好。

3交通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3.1明确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创新经营发展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首先,交通类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研究国家有关的政策制度,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满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交通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继续教育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定位,主要是利用好三种资源,即国家政策资源、经济市场资源和学校品牌资源。其次,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在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时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资源用足,要把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和市场资源用活,要把学校专业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办学声誉发挥好,而且要结合实际把这三种资源充分挖掘、延展和利用。再次,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提升特色发展能力。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实训条件领先的优势,在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开拓、特色培训项目遴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管理团队、教学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继续教育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3.2打造一支觉悟高、能力强、勇担当的管理和教学团队

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交通类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团队、教学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首先,学校必须着力培养一支责任担当意识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的管理队伍。管理层应紧密跟踪国家继续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导向,学习全国其他继续教育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运行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加强管理团队的业务培训、学习和进修,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聘任或培养等形式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运转协调的用人机制,给敢干事、能干事的人发挥能力的平台,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能力过硬、能够委以重任的骨干力量,打造创新型管理团队。其次,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动态的专兼职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队伍。根据继续教育各专业设置情况,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职称学历较高的专任教师,既可以担任各专业的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参与各类培训项目的申报、专业设置论证等工作。同时,从行业、企业和其他经济产业部门聘请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培训任务,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3开拓市场资源、培育培训项目、创建特色品牌

交通类高职院校要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紧密依托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开拓市场资源,形成特色明显的继续教育项目品牌。首先,抓住交通行业内培训市场。加大与交通厅直属单位、交通系统内各市县的联系,充分发挥道桥、汽车、物流、轨道交通等专业优势,开拓交通行业和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培训项目。以交通运输部1+32平台建设为依托,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完善管理,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占领我省交通行业干部、职工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努力满足交通行业发展对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其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判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抓住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家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地方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开展长线培训项目合作,建立需求稳定、对象稳定、内容稳定的培训项目。与行业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岗位资格认证培训。再次,在学历教育方面上积极与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增强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同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氛围,扩大学历教育培训市场。

3.4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交通类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应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和高职教育办学目标,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大发展。首先,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依据社会培训、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等主要业务工作重新划分学院内部机构设置,科学制定市场开拓、招生宣传、教学管理、考试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职责。其次,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增强竞争意识。针对各岗位内容和性质制订详细的岗位职责、岗位目标和任职要求,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入手,将定量与定性考核、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起以贡献、业绩和效益为标准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分配制度。再次,要重视考核结果的使用,把考核结果作为管理人员奖惩、工资晋升和职务提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并使在职管理者安心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动力,协调好学院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使得个人与学院共同发展。

4结束语

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管理者应在准确把握趋势、认真梳理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好形势,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与重点,在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培训项目、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做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服务中求生存,在奉献中求地位,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以特色与质量力求实现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

第5篇:科学创新培训范文

1.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是以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工会结合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组织和开展各项职工活动,从而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切实维护为目的。因此,培训和教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工会十五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结合基层工会干部院系处不同、层次不同的特点,针对工作重点和难点对培训教育目标进行确定,通过将现今社会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作为基础,以工会工作迫切需求为导线,在设置培训教育课程时要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主要内容。一是培养创新意识。培训和教育工会干部工作要同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相联系,结合工作难点和特点,贴近现实组织和开展培训工作。在沿用传统培训方法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和开展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签订、调节和仲裁劳动争议、举办劳动合同法等专题讲座,在强化创新力度、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促使其对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在改进授课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使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得以切实提高。二是培养工作能力。培训和教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法的同时,还要坚持培训理念的创新,在对干部潜能最大限度开发的基础上,使其素质得以充分提高和全面拓展。在培训和轮训工会干部时,要以工会干部能力培训代替其岗位需求培训。因此,在组织和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知识结构完善性的培训,使干部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培训得以强化。在创新培训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拓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新内容的注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按需培训。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干部工作实际需要的调查,在贴近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的实际,对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职能的切实履行中,组织培训和教育内容。同时,还要遵循“按需培训”的原则,使工会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能够按需所学、按缺所学、按用所学,通过在思路、工作方法上的启发,使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高;通过各形式、各层次、各主题的培训使工会干部培训工作得以有实效性、有针对性进行。

2.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同一般培训教育工作不同,工会干部的培训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基层工会干部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素材,在解决和处理实践问题时往往更有发言权。因此,在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时,要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可以邀请基层分会的工会主席交流和授课,在收集和整理工会干部的实践素材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还可以灵活选取网络教学、送教上门、短期、就地、就近等形式授课。通过送教上门、就近开班等形式使工学矛盾得以解决;可以在对学校网站、校工会网站的利用中,进行业务咨询专栏的开办,为基层工会干部服务;可以积极对培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通过问答式、体验式、互动式、模拟式、案例式等方法,把网上咨询与交流答疑、网络学习与面授培训、工作交流与考察学校、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培训和教育效果的提高,使工会干部的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3.培训机制的健全完善。

同准入机制相比,工会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有其独特性。缺乏法律效力的上岗证书、频繁换届的工会干部、不稳定的工会队伍及缺乏全面系统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的现状,再加上基层工会队伍中较多的兼职干部,繁忙的教学等业务工作致使工会工作难以成为工作重点,因而,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在培训和教育中普遍呈现出较低的积极性,致使培训被动、培训需求弹性大及为考核而培训问题突出。在这一现状下,工会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创新要以培训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基础。通过上级工会培训教育档案的建立,使新干部上岗培训的计划得以及时、有序进行,使已经连任或已获得上岗证书的工会干部得以定期进行综合能力和知识面的培训。通过将干部是否参与培训、培训的时间及效果等纳入业绩考评,使培训效果的提升获得制度保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