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心理健康知识全文(5篇)

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第2篇: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

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第3篇: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情况;措施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高职院校来说,其生源主要源自于两种类型;第一类属于高考未达到本课线,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类属于中职院校、职业高中参与高考的学生。而从生源层面来看,上述两个类型的共同特征在于学生成绩相对不够优秀,本身在学习成绩方面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面临的就业压力,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背景下,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制定优化措施,对推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欠缺

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欠缺,主要源自于生源结构、高职教育模式。从生源层面来看,高职学生成绩相对较差,再加上当前社会仍旧存在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导致高职学生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从教育模式来看,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往往更为重视实训、实践教学领域,倾向于就业的教学往往容易产生枯燥感,诸多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因为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学习方面严重缺乏自信心。

1.2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紧张

当前的高职学生基本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本身依赖性较强,诸多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下容易导致性格缺陷放大,如孤僻、害羞、胆小、自卑等,他们极为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与他人交流。也有的学生在来到高职院校以前,从未经历过寄宿式的集体生活,在面对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尊重他人习惯、个人隐私空间等,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得不面临问题,然而因为交往能力相对较差,交往方法欠妥,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难以获得愉悦感,引发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

1.3面对就业引发的焦虑感

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尽管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认可程度有所提升,但在社会普遍面临就业压力的大环境下,本就存在一定劣势的高职学生,这种压力无疑会进一步增大。正是面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存在巨大的心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未来就业的担忧,感觉自身前途迷茫,长时间的压力下引发严重就业焦虑症状。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2.1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当前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领导层仍旧未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片面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隐性层面的问题,并不会对学校整体形象、社会地位产生影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单纯进行课堂讲解、集体讲座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但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际来看,课堂讲解、集体讲座仍旧是当前主要的教育模式,心理咨询的开展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模式整体倾向于传统的说教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并未获得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个人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尚需提升

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所在,教师数量是否充足、专业能力是否过硬,均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从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旧处于“喊口号”时期,并未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引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主要是通过德育工作者、辅导员兼职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3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制

科学合理的机构机制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引起高度重视,充分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制: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作为各项工作规范开展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抽调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包括心理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负责人、辅导员、领导层、学生干部等,赋予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独立权力,全面负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规划工作、教学组织工作。其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深入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实施方法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按照规范、流程来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使得相关人员均能够按照制度落实自身职责,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最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关系到危机干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宣传引导等,上述各项工作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涉及的内容,围绕这些内容制定更为细致的管理规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2引入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正如上文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常规课程教育,其必然需要尽可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愿意主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参考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来看,引入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来,高职院校应当组织各个科任教师进行培训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应当主动配合各个科任教师,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实际,深挖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全面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来,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动性,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所具有的上述特征,构建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给予学生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可以尝试针对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创新,如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组织现场活动,通过心理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扶持社团的方式,通过社团活动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此,通过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在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

3.3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教育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普遍缺乏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结合现有情况,科学合理的推进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教育工作:其一,针对现有各个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足的问题,教育部可以尝试组织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提供培训平台,提升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将现有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其二,围绕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岗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晋升体系,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师资队伍,发挥专业人才的带动作用,弥补现有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其三,推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建设,为推进专业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师范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与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阶段高职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摸索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制、引入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及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教育,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鸣晓.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200-201.

[2]赵嘉路,安哲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9-12.

[3]郭鑫,冯二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探析[J].山西青年,2020,(18):156-157.

[4]张虹.试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0,(36):202-203.

[5]邓忠,陈蒂丝,陈越,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H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44-46.

第4篇: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教育模式;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职护生

目前,性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中职教学体系,中职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1-3]。中职护生虽然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医学专业学习,了解了人体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但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性心理教育的渗透,导致他们的性心理、性知识、性道德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4]。目前,国内有多种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互动性等特点,通过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案例讲解、交流互动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全面地掌握性心理健康知识[5]。网络教育具有便利性、共享性、灵活性等特点,更受学生的欢迎,且教育成本更低[5]。本研究采用课堂结合微信平台混合式教育模式对肇庆某医专附属卫校中职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探讨此混合教育方式对中职生性知识、性价值、性适应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肇庆某医专附属卫校二年级中职护生58人作为实验组,60人作为对照组。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6]。该问卷包括性认识、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共4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各维度及量表总分越高表示性心理健康程度越高。该量表各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均在0.629以上,重测信度在0.64~0.86,分半信度在0.593~0.76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1.3.1课堂教育干预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3次讲座,每次课2个学时,共6个学时,两个月内完成。讲座的主题分别是青春期性心理的特征及异性交往、婚前性行为、性伤害,包含了性心理、性道德知识及性安全知识3个方面。考虑到研究对象是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和性生理知识,因此性生理知识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渗入学习。

1.3.2微信平台教育干预在实验组建立微信群,教师每周在群里推送关于性生理、性传播疾病、性心理、性与道德、性文化等文章。同时,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玛丽斯特普”微信公众号,每周阅读平台上的短文,普及艾滋病及性相关知识。“艾滋病”微信平台提供了在线一对一咨询,全程匿名,保护了个人私密。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关注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微信群中强化相应知识,进行有针对性、有警示性的教育。教师每两周根据性心理健康的目标设计案例,通过文字和视频在微信群进行展示,提出问题,学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案例中的分析情景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做出相应行为的原因或对在这一情景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如在开展性伤害讲座前,节选今日说法《校园性侵何时了》的视频,教师提出如何预防性侵害及遇到性侵害如何应对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案例中,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1.4质量控制

调查员在测试前统一接受培训,在开展实验前后给予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语速平稳,语调适中,告知调查对象以下情况:问卷调查目的、填写要求,以及问卷为匿名填写,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填写完毕,由学生自己将问卷折叠投入一个带锁的问卷箱,问卷箱由调查员带回交给研究者处理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在剔除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不合格问卷后,使用Epidata化进行数据录入。录入时,设置核对文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检验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两组中职护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生在问卷各维度得分、分问卷得分、总问卷得分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被试者在进行干预前是同质的,性心理健康程度位于同一水平上。

2.2干预后两组中职护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除性控制力、自身适应维度外,其余维度、分量表得分、总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第5篇: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强烈,就业情况日趋严峻,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而作为社会心理这块时代“晴雨表”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敏感。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还有着许多更为特殊的问题,如对新校园、新课程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对相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适应和处理,恋爱心理的正确调试以及未来职业选择等问题,而这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问题更为突出,也会出现更多的困惑与心理问题。鉴于此,大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还配设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指导等等,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避免或预防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问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身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如何有针对性的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职院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高职学生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身心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所以其同时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心理共性。同样,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学校,一般年龄处于17、18——22、23之间,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中的成年早期,而这一阶段刚好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较为激烈的时期,在此阶段他们需要从少不更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而能独立面对生活的成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为迅速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感丰富、精力旺盛、理性思维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自我同一性得到初步确定,自我觉醒意识仍处于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中,总体心理发展并未成熟。因此在此阶段,特别是面临一系列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如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自卑和自尊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久而久之则易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及异常。

(二)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与普通大学生相区别的心理特征

从现实情况分析,高职学生一般为高中毕业生中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与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又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首先,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对于上课采取应付和逃避的态度,课上不认真听讲,多为课上“低头族”,同时逃课早退现象严重,对于考试也处于敷衍应付状态。其次,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并不能够恰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挫折与失败并不能够很好的应对及调试,易出现不恰当的过激行为。另外,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比较形势较为低迷,很多毕业生并不能够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甚至过于悲观失望。最后,也由于上述问题的一定程度原因,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更缺乏自信心,表现为自卑与自大共存,并不能科学合理的认识自我及自我评价。由于不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常常会拿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比较,差距的悬殊造成其更加自卑,而自卑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其正确的自我接受和评价,同时也会导致其适应性困难,甚至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较其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比重更大。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作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而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问题更为突出。徐炳谦等对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2]。另外,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复杂:陈启山、温忠麟使用SCL-90对广东某高职院校187名毕业生进行调查[3],高职毕业生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占21.9%,主要表现为强迫(45.5%)、人际敏感(41.7%)、偏执(33.6%)、敌对(29.9%),较低的为恐怖(15%)、躯体化(10.7%);张敏、蒋希等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二年级的362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有类似发现,其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是困扰高职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及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给予心理健康

教育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也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仅限于各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要求上,有的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也远不及本科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定位,进一步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给予高度重视。在教育理念也上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学生承受和解决各种挫折与压力的良方,也是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向上人格的前提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色的教学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并给予足够的课时安排。很多高职学生在过往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累积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积极体验较少,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偏低,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鉴于此,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及教材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除了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外,还要针对一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自己未来没有希望、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其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内部,研究其专业所属行业或岗位的职业心理,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其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合理预期及规划,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未来与生活。另外,学校需给予心理健康课程足够的课时外,还可根据各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可以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内容通俗易懂,可讲解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必修课基础上所开设的选修课则可更深入讲解相对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比较有帮助且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幸福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等。

(三)建构优秀、专业的师资团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校心理老师的资格和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系统的修读完成有关的心理学课程,这里笔者认为还需补充一项是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有责任心、职业道德意识强。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相对匮乏,很难达到以上要求,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采取辅导员或思政老师兼课的方式。以上情况必须逐步得到改善,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邀请知名心理学家和教授进行讲学与培训,也可以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从业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上可多样化,尽量多采取师生互动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取需更突出实践性,可侧重案例性教学,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发思考,采取认知、探究和分享相联系的教学模式,这样更容易促使其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自己日常生活遇到的相关问题中去,学会如何科学有效的认识和解决冲突和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或团体训练课,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的主观体验相对较少,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探索,累积其正面、积极的主观体验,并进一步培养其积极的人格特质。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学会理解、尊重并积极关注学生,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客观科学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悦纳自己,提高其自信心和主观幸福感。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包括以下几点:

(1)设置专门的校心理咨询室,针对心理出现异常或存在潜在风险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并在学生中普及相关的心理咨询常识,培养其主动求助意识。

(2)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动态的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心理测评,遵循“预防为主,咨询为辅的原则”。

(3)鉴于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心理老师相对匮乏,可吸纳部分学生组建“心理委员小组”,系统的给予相对深入、专业的培训,作为校心理咨询团队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惑[EB/OL].

[2]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57~59.

[3]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