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基础学范文

中医基础学全文(5篇)

中医基础学

第1篇:中医基础学范文

一、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概念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因为教师作为PBL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需要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授《中医基础》的教师,应做到熟悉中医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表现,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与性格的互补组合。在《中医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理论等相关问题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在下课前为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与评价。长此以往下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地实施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自主地从资料准备、教学提纲、相关病理查阅、小组讨论主题,这些前期的准备步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为此,《中医基础》教师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应适当考虑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重点讲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大致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教学表现。[5]

三、《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是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可以在《中医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检验新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中医基础》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来进一步改善问题,对于中医医学基础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之前,结合《中医基础》教材各个章节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目标。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重点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表现及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引导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医知识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上进行实施。《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在《中医基础》教学课堂活动结束前十五分钟,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程的任务,将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同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到三个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由教师解答。并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初步总结讨论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问题,留到下一个讨论环节。

(三)在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由各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征集其他小组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依序,总结内容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讨论的环节。

(四)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重点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五)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并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基础,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其次,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讨论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活动中。[6]

四、结语

第2篇:中医基础学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与代谢组学研究的联系及应用

1代谢组学在阴阳五行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而五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古代朴素的系统论,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到中医学领域,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存在着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变化规律,以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保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阴阳及五行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单独存在及变化,从中医学角度研究疾病的诊治来说,阴阳及五行的存在不能脱离患者的主诉、症状及体征等所有具体存在的客观事实。相对于中医学中系统、动态、整体的诊治体系,西医更加倾向于怎样解决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但因为中医的诊治体系不能量化、标准化及透明化,尤其是像阴阳五行这样的抽象、复杂的概念,不能得到现代医学的完全认可,所以大家都在致力于找到能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契合的一种研究方法。而代谢组学的兴起给中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机体体液代谢产物的多样化、数值化及组群的整体化,与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不谋而合。虽然现在代谢组学在中医基础的研究及应用可能只是初步阶段,但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希望以现代化技术量化中医体系,将中医与现代医学融为一体。简单的举个例子,范群丽[9]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的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血清代谢学物质基础,发现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不仅可与健康人从代谢组上相区分,还可与其他证型相区分,说明人体阴阳失调后可造成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即不同的疾病、同病异证都存在物质基础差异,这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一致[10]。

2代谢组学在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的应用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络、气血津液灌注运行形成一个完整的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独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同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代谢物质存在明显差异。简单地说,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外在可见形象以研究内在不可见事物的方法。而现代研究方法中的代谢组学正是通过对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网路的变化,推断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最终结果。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代谢物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也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以五脏中的肾为例,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元阴元阳,能够激发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原动力,支配着人的生、长、壮、老、已[11]。而如何进一步理解肾精是什么,肾精是否存在,能不能将其量化,到底肾精的量在什么范围内是生理性的,在什么范围内是病理性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测定健康人与肾精不足证的体液中代谢组群的差异,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理解中医学,更好地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倪艳[12]提出利用“一对一”相关性研究和“一对多”的分析方法探讨区分肠癌患者或肝癌患者的特异性和共有性变量,建立特征代谢模式方程,探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筛选特异性指标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分析机体尿液、唾液、汗液或血清等的代谢组群的差异,结合现代化生物学知识即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转化途径,溯源到产生疾病的主要脏腑,而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或者未病先知的目的。比如利用代谢组学研究“脾在液为涎”等中医藏象学说的相关课题正在开展[13]。中医经络学说的现代化研究也在快速发展,唐勇等[14]发现针刺阳明经穴对机体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基本一致,均可以升高尿液中马尿酸和氧化三甲胺的含量,降低甘氨酸含量;针刺阳明经穴与针刺阳陵泉对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差别不大,但与针刺委中后的差别明显;针刺委中后尿液代谢物中肌酐明显升高。

3代谢组学在病因病机中的应用

病因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病变机制的系统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内伤、病理产物性病因等;而病机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结合病因对机体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阐述。机体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产生不同的病理产物,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后,可能会发现相应的代谢产物的种类、数量等有所变化。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辨证、辨病的研究应用,有可能使疾病的病理机制量化及标准化,使患者就医时最常关注的事情———“为什么生病”一目了然。相应的研究如朱萱萱[15]将中医辨证方法同现代系统生物学理论相结合,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基于GC-TOF/MS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区分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且男性患者中气虚血瘀型和痰阻心脉型可明显区分;女性患者中气虚血瘀型、痰阻心脉型和气阴两虚型也可明显区分。提示代谢组学方法可能成为冠心病病因病机有价值的新研究手段[16]。牟慧琴[17]认为因研究者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不同,对此病的辨证分型各不同,缺乏统一标准及规范化辨证施治,影响了中医药优势的发挥。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病因病机导致的疾病发生后机体体液代谢物的进行分析,可以将中医辨治规范化、标准化。

4代谢组学在防治原则中的应用

第3篇:中医基础学范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实验操作融合,从而提升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型与开拓性思维,同时对吸收、消化、深化与升华中医药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医院校往往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现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中医院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

1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实验教学观念是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各个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这在中医院校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药科学不同于西方医学,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历代医学家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与基础医学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就直接造成了在中医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长期存在。即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看作是整个中医药教学的附属部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及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而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仅仅看成是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实验教学中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即沿着教师指定的框架路线去完成实验内容,按照教师的详细指导测出正确的实验数据,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去分析思考,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状态。再次,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实验教师也一直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被忽视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到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1.2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滞后。

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仍沿用了应试教育思维下的程序化训练模式,该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全部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而学生则成为了教师指挥下的“木偶”,他们的“学”要被限定在教师的“教”的范围内,这样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活动,但实质上难以摆脱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多数中医院校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的现象,实验大纲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内容,实验方法单调而缺乏新意,难以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科学实验本是一种由实验设计、方案确定、现象观察、数据测量、结论分析等过程组成的综合性智力活动,而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通过循序渐进地实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多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化与程序化,学生可以在对实验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是验证经典理论内容,所得实验结果也在预料之中。这种程序化的实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背离了我们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1.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高校课程的成绩考核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处于从属地位,可有可无,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主观上对实验考核及成绩的不重视。而现有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以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齐、清洁及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来作为评价标准,虽然某些课程存在实验操作考核部分,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改变实验考核应付的性质。以上这些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深入思考,大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确立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

2.1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在基础医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是探索新知的基本途径,而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和升华,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从关系,也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而是同一教学体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与改革方面,我们应该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思想和“轻视实验教学”的观念,重视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扫清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障碍,让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必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而在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能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这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查找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材料来进行实验。而教师主要是对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应倡导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可从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仪器调节方法等方面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另外,因材施教也是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往统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一些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探索性实验,特别是中医药相关领域的实验,让他们尽早地接触科研;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欠佳的学生,我们会重点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并与他们一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内容。总之,在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内容要减少,探索性的内容要增加;“保姆式”的服务要减少,“导师式”的指导要增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构筑新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要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就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改变目前单一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评价方式。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能够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否具有观察现象、总结概括、分析问题和实验书写的能力,因此把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验考核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如果过于提升实验报告在考核评价中的地位,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是否成功,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成绩,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原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引入考核体系并作为重要依据,重教学于实验过程中,以学生实验综合成绩来作为期末的评定标准,并把实验考核引入到课程教学考核之中,以扭转重理论、轻实验的不利局面。所谓综合实验成绩,即综合平时和实验考核成绩后给出的综合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组成,而实验预习情况可从实验内容的理解、预习报告的书写、思考题的解答等方面加以评定;实验操作过程可从仪器的使用、具体步骤的操作等方面加以评定,该部分还可以让学生以自我评价及小组互相评价的方式来参与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报告评价也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要把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及实验建议等内容作为重点的评价内容。在实验考核方面,我们也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结合,比如学生随即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加以操作,教师根据其操作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场打分;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开展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成绩。总之,构筑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监控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论

第4篇:中医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医哲学思维

特别是中医药教育,更能彰显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医学发展的结晶,而“中医思维”更是中医药教育的精髓所在。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理论体系的“敲门砖”,是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学习和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开端,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其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理论架构自有其独特性。对于经过12年现论教育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思维方式和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出现混淆和理解的误区是难免的,这也是本门课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1中医思维启蒙的意义

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地位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开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该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走进”中医世界的第一扇门。该门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辨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因此,中医思维的建构与训练,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专项设置内容,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今后在中医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对其将来长远的专业发展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1.2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各个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一般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评价模式固定,考核内容以“熟记”为主,较为单一。教师如何改革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整合学习内容及调整知识结构,是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论证的[1]。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中医思维训练营”(思训营)环节,对塑造学生中医思维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思训营采用启发、互动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就课程相关知识点,围绕中医经典内容,展开“跨越时空”的交流,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有意识地训练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中医思维。

1.3PBL教学法在现代医学教育与中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真正意义的PBL临床教学环节,在上海复旦医学院、福建医学院等现代医学院校相继开展,并已经形成常规范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引进了国外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和范式,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以下4个方面:(1)对正在学习和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熟悉和了解临床病例的范式;(3)通过病例分析过程,梳理内化的知识结构,探索未解决问题和必要的未知信息;(4)建立医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医学教育所推的新目标、新思想、新方向[2,3]。相较于现代医学院校,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开展PBL形式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中医思维,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以传统教育、强化记忆的模式为主训练和考核学生,并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实现教学目的和目标。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设立中医思维训练营

基于上述现实情况,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思维”“中医思维”“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本团队将基于中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本着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不断总结、修正和完善,不断推行,以为其他相关科目提供借鉴。在课程环节中邀请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等经典教研室的老师及专家,选定展开讨论的知识点,并在讨论过程中有效及时地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无意识地形成中医思维,到将来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从应用前景来看,学生将是本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对后续的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将会得到更好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中医学知识连续性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丰富国家精品资源课程、慕课内容,促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中国建设项目的运行和资源利用;通过学时设定的专门讨论,能够对学生考核的试卷题目进一步丰富,增加对“知识运用”这类题目的设定,加强和促进题库建设。更有意义的是,教学研究应对“中医思维训练营”的学生行长期、远期跟踪查访,从而比较和评估思维训练对于学生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引领作用及学习动力和效果地提升。

3中医思维训练营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1知识点分割兴趣点采集科学选题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问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医理论古朴、深奥且抽象,难于理解,缺少直观的诸如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将晦涩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化分割,找到能够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的兴趣点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上,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合他们生活和经历或者易于理解、产生共鸣的现象及事件,教师与学生的“调频一致”之后,方能实现有效的施教过程[4]。

3.2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合理设计问题导入式教学法,从导趣、导读、导思、导法多方面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获得真正的知识,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也可运用一般现象和事件,引导学生同理逻辑演绎,理解、掌握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合理地布置课后任务或巧妙地提出课内或课外问题,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和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拥有的学习资源,去追求新知的重要手段[5]。开放式教学,也适合在“中医思维训练营”中尝试和开展。开放式教学,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开放,力求激发学习者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实现对学习者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可以说是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中,“教”与“学”在许多方面是相对分离的,主讲教师与面授教师的分离,教学与考试的分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分离等。开放式教学强调对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者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旨在实现学习者获取和积累知识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形成性成绩评价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评估学习者的多方面质素,实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善于“留白”,不平铺直叙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事件,而是提出问题,或留给听者展开遐想的空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出有趣、有创意、契合知识点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问题或技术性的“留白”能够激发想象力,让学生的思想驰骋,不断地思考,去发现问题-求知-解释问题,才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3.3教改效果的评估与远期效果观察高等教育理念逐渐转变,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不断调整教育和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综合考评,力求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的反应每个学生在所学课程中各个方面的水平。目前对于学生的考核,是以形成性成绩为主的学习痕迹评估及考试卷面成绩考核结果的综合评价体系。虽然能够较为客观地体现学生对该科目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不能对远期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从专业课程设置的序贯性来看,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打开方式,输出和构建的思维模式,是学生长期学习以及远期甚至终身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医思维构建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长期序贯性学习能力和远期学习效果,更需要一个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甚至需要对学生进行长远期(在校期间、深造过程、职业发展)的观察和比较。

第5篇:中医基础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