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基础学范文

中医基础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主要是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疑问,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是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概念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基础理论与代谢组学的联系

科学家在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中尝试利用了多种分析技术。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发射性检测、光散射以及电化学等分离分析手段及其组合都出现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6]。其中气相色谱Π质联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依据自身优势成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主要的分析手段[7]。核磁共振(NMR)分析快速、选择性好,其样品处理简单且不造成破坏,操作过程相对简单方便,只要是含氢的代谢物都可被检测出来[8],它比较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的相对复杂成分。而气相色谱Π质联技术多用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难以衍生化、不稳定及不易挥发的样品处理。两者在技术操作分析及准确全面产生代谢组群上互为补充。

中医基础理论与代谢组学研究的联系及应用

1代谢组学在阴阳五行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而五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古代朴素的系统论,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到中医学领域,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存在着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变化规律,以生克制化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保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阴阳及五行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单独存在及变化,从中医学角度研究疾病的诊治来说,阴阳及五行的存在不能脱离患者的主诉、症状及体征等所有具体存在的客观事实。相对于中医学中系统、动态、整体的诊治体系,西医更加倾向于怎样解决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但因为中医的诊治体系不能量化、标准化及透明化,尤其是像阴阳五行这样的抽象、复杂的概念,不能得到现代医学的完全认可,所以大家都在致力于找到能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契合的一种研究方法。而代谢组学的兴起给中医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机体体液代谢产物的多样化、数值化及组群的整体化,与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不谋而合。虽然现在代谢组学在中医基础的研究及应用可能只是初步阶段,但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希望以现代化技术量化中医体系,将中医与现代医学融为一体。简单的举个例子,范群丽[9]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的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血清代谢学物质基础,发现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不仅可与健康人从代谢组上相区分,还可与其他证型相区分,说明人体阴阳失调后可造成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即不同的疾病、同病异证都存在物质基础差异,这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一致[10]。

2代谢组学在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的应用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联络、气血津液灌注运行形成一个完整的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独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同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代谢物质存在明显差异。简单地说,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外在可见形象以研究内在不可见事物的方法。而现代研究方法中的代谢组学正是通过对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网路的变化,推断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最终结果。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代谢物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也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以五脏中的肾为例,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元阴元阳,能够激发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是生命的原动力,支配着人的生、长、壮、老、已[11]。而如何进一步理解肾精是什么,肾精是否存在,能不能将其量化,到底肾精的量在什么范围内是生理性的,在什么范围内是病理性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测定健康人与肾精不足证的体液中代谢组群的差异,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理解中医学,更好地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例如倪艳[12]提出利用“一对一”相关性研究和“一对多”的分析方法探讨区分肠癌患者或肝癌患者的特异性和共有性变量,建立特征代谢模式方程,探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筛选特异性指标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通过分析机体尿液、唾液、汗液或血清等的代谢组群的差异,结合现代化生物学知识即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转化途径,溯源到产生疾病的主要脏腑,而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或者未病先知的目的。比如利用代谢组学研究“脾在液为涎”等中医藏象学说的相关课题正在开展[13]。中医经络学说的现代化研究也在快速发展,唐勇等[14]发现针刺阳明经穴对机体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基本一致,均可以升高尿液中马尿酸和氧化三甲胺的含量,降低甘氨酸含量;针刺阳明经穴与针刺阳陵泉对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差别不大,但与针刺委中后的差别明显;针刺委中后尿液代谢物中肌酐明显升高。

3代谢组学在病因病机中的应用

点击查看全文

高等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0引言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实验操作融合,从而提升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型与开拓性思维,同时对吸收、消化、深化与升华中医药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医院校往往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现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中医院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

1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实验教学观念是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各个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这在中医院校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药科学不同于西方医学,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历代医学家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与基础医学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就直接造成了在中医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长期存在。即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看作是整个中医药教学的附属部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及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而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仅仅看成是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实验教学中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即沿着教师指定的框架路线去完成实验内容,按照教师的详细指导测出正确的实验数据,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去分析思考,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状态。再次,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实验教师也一直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被忽视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到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1.2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滞后。

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仍沿用了应试教育思维下的程序化训练模式,该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全部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而学生则成为了教师指挥下的“木偶”,他们的“学”要被限定在教师的“教”的范围内,这样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活动,但实质上难以摆脱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多数中医院校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的现象,实验大纲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内容,实验方法单调而缺乏新意,难以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科学实验本是一种由实验设计、方案确定、现象观察、数据测量、结论分析等过程组成的综合性智力活动,而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通过循序渐进地实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多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化与程序化,学生可以在对实验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是验证经典理论内容,所得实验结果也在预料之中。这种程序化的实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背离了我们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并对如何加强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点击查看全文

思维训练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因此,中医思维的建构与训练,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专项设置内容,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今后在中医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对其将来长远的专业发展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医哲学思维

特别是中医药教育,更能彰显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医学发展的结晶,而“中医思维”更是中医药教育的精髓所在。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理论体系的“敲门砖”,是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学习和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开端,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其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理论架构自有其独特性。对于经过12年现代理论教育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思维方式和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出现混淆和理解的误区是难免的,这也是本门课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1中医思维启蒙的意义

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地位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开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该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走进”中医世界的第一扇门。该门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辨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因此,中医思维的建构与训练,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专项设置内容,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今后在中医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对其将来长远的专业发展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1.2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各个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一般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评价模式固定,考核内容以“熟记”为主,较为单一。教师如何改革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整合学习内容及调整知识结构,是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论证的[1]。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中医思维训练营”(思训营)环节,对塑造学生中医思维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思训营采用启发、互动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就课程相关知识点,围绕中医经典内容,展开“跨越时空”的交流,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有意识地训练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中医思维。

1.3PBL教学法在现代医学教育与中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真正意义的PBL临床教学环节,在上海复旦医学院、福建医学院等现代医学院校相继开展,并已经形成常规范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引进了国外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和范式,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以下4个方面:(1)对正在学习和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2)熟悉和了解临床病例的范式;(3)通过病例分析过程,梳理内化的知识结构,探索未解决问题和必要的未知信息;(4)建立医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医学教育所推的新目标、新思想、新方向[2,3]。相较于现代医学院校,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开展PBL形式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中医思维,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以传统教育、强化记忆的模式为主训练和考核学生,并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实现教学目的和目标。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