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中医药文化设计全文(5篇)

中医药文化设计

第1篇: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中医药国际化;跨文化研究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医学不仅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2],如此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是生物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必然补充[3]。《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学者指出了人类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巨大应用价值[4],目前在国内,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研究的还不多见,西方关于中医的人类学研究逐渐兴起,但总体还十分有限。本文将对人类学的学科背景进行简介,分析人类学能够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原因,并讨论人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作用。

1人类学概述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人类学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博物学以及殖民主义色彩。17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不断扩张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殖民地资源,制定针对原住民的管理政策,自然要对当地的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人类学这一学科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各国人类学多元化发展。诞生于西方殖民强权的人类学强调跨文化研究,并接受某些类型的文化相对论[5];在南欧与中欧国家,人类学家往往与民俗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合作研究地方民族语言和民俗文化,通过博物馆等大众教育方式,再现民族国家的形成,建立民族主义观点[6];前苏联及苏维埃阵营国家的人类学则遵循马克思的社会演化理论[7]。今天人类学中的不同分支分别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领域[8]。“全球化”“医疗”与“生物科技”是当前人类学家最关注的议题,由此,医学人类学成为人类学应用研究领域中成果最丰富的一支。医学人类学同时属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分支,是指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9],包括生态、政治经济、公共卫生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2人类学助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2.1人类学与中医药学方法相通

人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知识生产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它们都具有整体观和跨学科的特质,并将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将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医研究,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现象和中医药理论本质的研究,将产生巨大的价值。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民族志(ethnography),即运用实地考察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这一方法将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参与性,同时强调在特定的某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并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行描述和解释。因此,人类学民族志同时又是一种知识工具,它所体现的是研究者在某一特定文化群体中的经验。在纳入现代化管理制度以前,中医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家庭或师徒的经验传递,如跟师生活、采药制备、临证抄方、侍诊于前,强调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业师的日常经验是医者主要的知识来源,而医药知识在这些日常实践中也被生产出来。医者也兼具儒家精神,有条件者也会将一己、一家之经验心得付梓成书,可谓文章千古,兼济天下,使后来的知识分子亦能按图索骥,自学成才,这些书籍的内容是医家日常经验的再现,因此具有整体性。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医家的经验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也具有地方性。这些医家病案汇集和经验总结构成了中国古代医书中的一大部分,它们从人类学角度亦可以视为一种民族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古代的中国,参与性观察和民族志是获得和生产中医药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人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知识生产的方法上具有相通性,这为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鉴于“话语生产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医药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障碍,若能在中西医科学对话之外,从文化角度开展更多的对话和交流,就能够帮助中医药以更加通用的语言阐释其理论本质,增强中医药跨文化能力。

2.2人类学是不同医学体系间的桥梁

我们在对海外中医教育进行调研时发现,目前海外认同度最高且最系统的中医教育正是从医学人类学课程发展而来,它的设计和建设被视为一项多层次、综合性的文化工程[10]。事实证明,中医药作为医学人类学内容切入主流医学教育是对中医药长久发展的最佳方案。1990年,受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著名医学人类学家马达赫索教授邀请,时为访问学者的中医专家朱勉生教授在达•芬奇医学院开设中医课;3年后,增开导引学分课;7年后,法国第一个医学高校的中医文凭教育办成。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初的教研室已经发展为中医系,而中医专业也成为目前达•芬奇医学院十几个专业中人数最多、口碑最好的专业[11]。这一项目针对已经获得医学或药学博士学位的医生、药剂师、研究管理人员和五年级以上具有处方权的医学本科生开设,并且始终围绕“文化内核”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学、经络学、导引功、中医汉语、中国哲学、天文学、中国文字文化、中西医比较等,还设置到中国进行文化旅游和中医实习的环节。通过三年的学习,他们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学员们认为,他们对中医的学习使其临床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医的多种技术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借鉴[11]。今天达•芬奇医学院中医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教学和临床,辐射到更加广泛的层面。这一项目的毕业生分散在法国各大医院、卫生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专业的医学学会、医生联合会等,他们从高层次操作,正在从不同角度积极推进中医药学同西医药学的交流合作[12]。这一实例表明,作为一种外来医学,中医学要在海外生存、发展,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同,必然涉及与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渗透、吸纳、融合,因此,这是一项跨文化综合性的工程。而对于中医药的海外教育来说,目前不少西医学院的针灸或中医教学单纯从技术层面着手,而丢弃了中医药的文化根基,这从根本上说是否定中医药而依附于主流医学的操作,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而作为关于健康、疾病和医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且具有重视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医学人类学无疑是不同医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2.3人类学助益跨文化健康服务

在跨文化健康服务或国际卫生项目中,人类学能够发挥3个方面的作用:1)为行政部门提供制度研究,即如何调整卫生制度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2)卫生研究单纯依赖于调研数据是不现实的,参与观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的同时结合比较案例研究最适合提供卫生研究所需的各种信息;3)为所服务人群提供普遍健康观念和做法,这在初级卫生保健中极为重要[13]。20世纪40年代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Rockefeller)建立跨美事务研究中心(InstitutionofInter-AmericanAffairs,IIAA),这是美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拉丁美洲国家开展卫生、农业和教育方面的双边发展项目,以促进美洲国家商业和经济领域的合作。该机构雇请人类学家对跨国卫生项目从社会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以解决在传统社区中引入预防医学所遇到的障碍。在IIAA的影响下,到了50年代,美国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规划会战略性纳入文化因素,人类学研究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医学人类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跨文化的健康服务国际卫生项目进行支持性研究[14]。近年来中医药的卫生外交价值和公共外交价值正在不断显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已经从过去的自然传播向主动“走出去”转变。有学者认为,中医药能够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维护人类健康,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本质是跨文化的健康服务[15]。中医药要走进异文化,需借助人类学,方能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3人类学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

3.1增进海外社会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了解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为中医药广泛、深入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海外民众不能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价值[16]。而海外逐渐兴起的关于中医药的人类学研究(以下简称人类学中医研究)则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从20世纪中国对外开放以后,冯珠娣(JudithFarquhar)、陈南茜(NancyChen)、许小丽(Elis-abethHsu)、蒋熙德(VolkerScheid)、詹梅(ZhanMei)、彭晓月(SonyaPrizker)等陆续来到中国进行中医药的田野调查。与此同时中国的中医也逐步走出国门,在外落地生根,孕育了海外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特德•卡普丘克(TedKaptchuk)、艾米莉•吴(EmilyWu)、琳达•巴恩斯(LindaBarnes)等对此也有观察和探索。这些人类学家有的到正规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有的走入民间跟随“老中医”、有的就职于国外开设中医门诊的综合医院、有的研究脉诊[17]、有的研究气功[18]、有的探索中医药的翻译[19]、有的记录中医药的创新[20]、有的研究中医门诊中的文化现象[21]、有的研究中医药在海外社会中的涵化[22],这些成果鲜为国内学界所知。而卡普丘克撰写的《一张没有织工的网》(TheWebThatHasNoWeaver)出版30余年来仍是最受西方社会欢迎的中医读物。由此可见,海外人类学家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使者,而国际人类学中医研究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鉴于此,应鼓励国际人类学中医研究,助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具体而言,可由相关机构设立研究基金,鼓励海外人类学家开展中医药研究,通过跨文化研究和交流增进海外社会对中医药及其文化价值的了解。

3.2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生产能力

中医药国际话语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原因在于中医药话语与主流医学(主要是生物医学)话语的可通约性不强,为此应鼓励中西人类学家合作开展对中医药的田野调查和东西方医学的比较研究。正如赫拉西奥•费伯乐加(HoracioFabrega)所说,生物医学被视为一种正式且科学的知识,存在于国家法律关于疾患的陈述之中,作为一种衡量病态的尺度[23]。生物医学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尺度,是由于人们认为它是科学的,因此是理性的、非文化的。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医学的认识,生物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样具有文化性和地方性[24]。这也就意味着,生物医学不能被视为衡量其他医学体系的尺度。然而目前中医药国际话语的生产主要以生物医学为尺度进行,即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绝大部分都由生物医学所主导,这种趋势有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新医学”,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不坚持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医药也将面临着消亡。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鉴于生物医学的话语具有很强通用性,应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工具之一。这就需要人类学家在东西方两种医疗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更多地开展对中医药的田野调查和东西方医学的比较研究,目前已经有若干中外学者正在联合开展这样的工作[25]。这些人类学作品将中医药的文化性完整保留,同时也呈现了具体的中医药技术,中医药的国际话语在人类学中医研究中会自然生成和丰富,因而国际话语生产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3.3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

中医药在主动“走出去”时,将面临来自法律、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医药传播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相当一部分中医药跨文化服务效率不高,投入产出比较低,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较弱,为此应聘请人类学家参与中医药跨文化服务设计。中医药跨文化服务涉及到理念设计、市场需求、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质量控制、医学伦理、疗效评价等多个方面,而有关中医药跨文化服务的卫生研究还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而上文已经提到,人类学研究在跨文化健康服务或国际卫生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提供制度研究、卫生研究以及当地的文化研究。而关于中医药跨文化服务的人类学研究,也能够同时增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帮助中医药走向惠及全球的公共医学。

4结语

第2篇: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推动新时代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1]。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要将中医药文化与时代文化特征相结合,践行职业精神,塑造行业风范,把以“仁和精诚”[2-3]为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精神、价值观、办院方针、发展战略、愿景、使命、院训、院歌、院徽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并加以体现[2,4],从而凝聚精神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笔者在对湖南省部分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实践探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推动建设高水平医院文化建设引领和促进中医医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深度融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

1.1确立体现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的医院宗旨

医院宗旨体现医院的根本目标,其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服务患者。中医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提炼了“传承国医精粹,服务大众健康”“传承创新,仁济苍生”“大医精诚,济世救人”“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传承国医,服务民众”“发扬人道精神,发挥中医特色”“弘扬祖国医学,发挥中医特色,造福人民健康”“救死扶伤,仁术济世”“传承创新,济世苍生”“承古纳今,济世利民”“继承发展,惠泽百姓”“兼容中西医精华,创造健康快乐”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宗旨,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理念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医医院医护人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境界。

1.2凝练具有中医药文化独特气质的医院院训

医院院训是医院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医院办院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医医院院训既要具备医院文化的一般内涵与特征,更要体现中医医院的宗旨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医院大都提出了自己的院训,如“继承创新,术精德仁”“厚德、敬业、传承、创新”“厚德载医,博学济世”“悬壶济世,居安思危,院兴我荣,院衰我耻”“传承创新,仁和精诚”“和勤精实”等,立意高远、言简意赅,具有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和中医医院的独特气质,不仅成为医院和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打造了医院矗立于社会和老百姓心中的特色品牌。

1.3培育突出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的医院精神

医院精神是全体医院人员价值取向、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工作态度的体现,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与实质。中医医院将长期以来形成的敬业、奉献精神归纳提炼为“天地人和,止于至善”“仁爱、精诚、博学、笃行”“奉献、敬业、拼搏、创新”“爱民、敬业、谦谨、仁和”“诚信、和谐、敬业、创新”“为人之道诚之又诚,为医之道精益求精”“艰苦奋斗、业精于勤”“和谐、创新、超越”“向上向善”等医院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医医院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其在医院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正面导向、强大的激励引领和巨大的动能转化作用。

1.4制定反映中医药文化目标追求的医院愿景

医院愿景,即医院希望创造的未来景象,是医院与员工的共同目标。中医医院在充分分析机遇挑战、准确把握任务使命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以建设“五名”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研究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分别确立了“中医要领先、西医要突破、中西要结合”“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中西并重、实现医院现代化”“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品牌、实现中医药名院目标”“中医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名医名科荟萃、综合实力领先”“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努力创建全面领跑湘西北的一流中医医院”“打造区域内百姓最信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等愿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1.5谱写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医院院歌

院歌是医院宗旨的艺术表达形式,体现医院宗旨、精神和追求。中医医院均创作自己的院歌,积极向上、内涵丰富、旋律优美。如:某科研院所附属医院的院歌《大爱无疆颂》,歌词中的“神农尝百草,华佗济众生,仲景求古训,医圣留美名”“聪甫吟古汉,炳凡脾胃论,欧阳德高尚,国医有传人”;某大学附属医院院歌《你的安康是我最大的愿望》,歌词中的“中医瑰宝我们继承创新,术精德仁我们一代代弘扬”“疑难杂症我们尽力攻克,妙手回春我们救死扶伤”;某市中医医院院歌《大医精诚》,歌词中的“神农草仲景方,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呵护苍生”“树医德立风范,仁爱诚信敬业创新,牵手中医相约健康”,均彰显了中医人仁爱、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富有中医药特色和时代气息。在医院重大活动中奏唱院歌,将提升医院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尊重、理解、热爱、支持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促进医患和谐。

2建设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

2.1倡导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行为规范

医院行为文化是在医疗服务和医院生活中以人的行为体现的文化形式,是医院精神、价值观的动态体现[5]。医院工作人员是医院文化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医院文化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内化于心,才会外化于行而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很多中医医院依据《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结合本院发展历史和自身特点,制定施行了适用于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心存仁慈、病人至上,精研医道、救死扶伤,规范诊疗、廉洁行医”等诊疗行为规范;适用于提供服务过程的“举止端庄、动须礼节,待患若亲、言语温和,诚信笃实、勿自妄尊”等言语仪表规范;适用于处理工作关系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礼让、顾全大局”等同道相处规范;适用于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的“老师为人师表、平易待人、因材施教”“学生尊师重道、精勤不倦、继承创新”等教学传承规范;适用于庆典活动、职工大会、就职仪式、拜师仪式等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的“挂国旗、唱国歌”“唱院歌、诵院训”“授帽礼”“拜师礼”“慰问礼”等特定礼仪,形成了最富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院行为文化。医院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员工综合素养、彰显服务特色、提升患者信赖感和满意度,使中医医院的精神、宗旨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得以实践和实现。

2.2建设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医院环境

医院物质文化包括医院环境、院容院貌、服务设施等,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物化载体和物质保证[6]。整洁、温馨、便利并且富有人文气息的诊疗环境,能够给患者以精神抚慰,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优美舒适的工作休息场所,能更好地激发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医医院通过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装饰,充分融入和体现中医药元素和特点,使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患者产生温馨感和信赖感;通过园林建筑小品、亭榭、山石、盆景、碑刻、地面文化造型、主题文化墙及药用植物园林绿化等表达形式,宣传中医药历史知识、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2];对标志性构筑物通过抽象艺术雕塑、医史人物塑像、中医器物或中药植物的造型等表达形式,体现医院宗旨与特色;对医院内部装饰通过文化长廊、壁画、招贴画、院训、主题墙、墙饰、雕塑、名医塑像、名医书画作品、木刻、石刻、中医药器具模型、实物、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等表达形式,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化地阐释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达到营造氛围、宣传理念、传播知识、彰显特色的目的和效果[2]。

2.3设计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医院院徽

医院标识也是医院环境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医院院徽是最重要的医院标识,代表着医院的文化内涵、经营理念和精神追求[2]。中医医院的院徽设计,内容上构思独特、含义深刻,形式上简洁美观、庄重典雅,生动体现了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如有的院徽蕴含阴阳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医学“精气神”合一的理论精髓,又诠释了医院文化取向和美好愿景;有的院徽体现医院悠久历史,紧扣中医文化主题,传递湖湘精神;有的院徽不仅表达了地域和人文概念,也代表了医院带给患者的关爱和健康;有的院徽既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现代综合中医医院的传承创新发展。匠心独运的院徽设计,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在医院指示标牌、宣传用品、办公用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医院行为文化,增强公众对中医医院的信任感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3推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建设

3.1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医院文化品牌

中医医院要适应时展和事业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文化建设。要始终将中医药文化建设放在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纳入医院建设长远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自主创新,不断挖掘和延展医院文化内涵,与医院历史地域特点相结合,将“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深度融入医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医院文化品牌。

3.2不断提升中医医院文化软实力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水平医院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由于各级各类医院加大投入,不断引进现代诊疗技术、设备和人才,同类医院之间在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硬实力日益接近,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上。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医院文化成为体现差别、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文化建设要克服表象化、肤浅化、形式化、粗俗化现象,注重入头脑、入思想、入人心,真正将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激发医院员工的干事创业活力。中医医院要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7]以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临床医疗实践和现代医院治理,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支撑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8],促进健康新湖南建设。

3.3用高质量文化引领和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第3篇: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曾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习也曾说,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国家战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践行教育对社会实践的自觉性,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1-6]。高等医药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主战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任务,把“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种子”播撒出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湖南医药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纳入标准: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调查者。

1.2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在参考文献资料,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基本情况、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措施。其中,基本情况(4个条目)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文化自信提升措施(8个条目)包括进行相关培训、成立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团、中医药人文精神熏陶、营造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开设中医药特色课程、举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发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载体、将新媒体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播,要求学生对喜欢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措施进行排名。问卷通过3位专家审核,采取在线调查形式。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利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2结果

(见表1、2)本次共在线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

3讨论

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大多数是意识形态动摇,而良好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理论有很大关系。中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成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了解其传播形式。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3.1举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成立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团

调查发现,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最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朝气蓬勃,可以通过中医药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旅游、特色文化节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中医药文化基地、中医药企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无形文化的认识。成立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团,培训一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贡献力量的特殊队伍,必要时可以以沙龙形式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3.2开设中医药特色课程

现阶段中小学都在加强健康教育,大学也可以开设中医药特色课程。但调查结果显示,此措施受喜爱程度偏低,医学生只有了解、熟悉中医药,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因此,可以开设相应的中医药特色课程,通过中医大家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3.3营造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十分重要,要让一景一物都发挥育人作用。校园文化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比如文化展板、宣传角,还体现在精神方面,比如学校图书馆、网站、档案馆都应有中医药文化资料,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介绍其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可以利用学生就餐时间在食堂播放中医药文化宣传片,还可以在各种展览、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让中医药文化走近学生,激发学生文化自豪感,使“信中医、懂中医、爱中医、医者仁心”等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3.4中医药人文精神熏陶

要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厚积才能薄发,中医药知识必须要与其他知识相结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兵法等。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医源于易。可开展相关培训、知识讲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其文化自信。

3.5开发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载体,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播

调查显示,此类措施受喜欢程度较低,可能与学生的态度有关。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类知识处于碎片化状态,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引导。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载体,除了传统教育及师承教育,还需要更丰富的教育载体,可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4结语

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大学生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高等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8]。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培养和增强大学生中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方喜.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机制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18):1-4.

[2]贾晗,谭开键.关于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134-135.

[3]李佳俐,张雪玲.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145.

[4]王旭,崔轶凡.论文化自信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系[J].中医教育,2019(1):9-12.

[5]许晓燕.“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医院校辅导员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7):149-151.

[6]张宗明.论中医药文化自信[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A].2014.

第4篇: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医药已进入了“国际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强调,作为凝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都意味着中医药人才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与升级中医药产业经济结构进入世界市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除西方误解推动中医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行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艰巨挑战。因此,提高国家高校中医药教育水平,构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储备库,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现代化的中医药人才而做出的培养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一、外语教学对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了中医药的开放发展的方向:鼓励和支持与其他国家进行海外友好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提升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具备前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术科研能力等成为了中医药人才素质的必要需求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必然方向。倘若把作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外语教学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改革的试点,探索出服务于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人才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外语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其自身学科的优势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并养成科技创新的触角;进而,外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有助于人才吸纳先进的科学思想与精髓的中西文化;再次,外语的教学理念的交际性有助于提高人才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协作能力;最后,外语专业教学的学术性有助于提高人才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构架国际化学术科研。本研究正是在响应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基础上,扎根于廊坊当地中医药高校的现实土壤,从外语教学如何服务于建立专业技能层面和国际交流层面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为促进廊坊城市国际化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输送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借鉴意义。

二、廊坊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协同作用具有典型性

廊坊正面临着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地处京畿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京津的助力与雄安的借势,带动着廊方自身经济的飞速发展。2018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提高城市国际化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为廊坊协同京津构建世界城市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正式投运以及廊坊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区域特质也进一步加快了廊坊迈入现代国际都市行列的步伐。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的签署使北京优质中医药资源精准协同廊坊中医药事业与北京均等化发展,意味着廊坊中医药发展将跟上国家的领先水平。而在“大健康”的理念下,中医药产业又成为了廊坊市建设“健康廊坊、健康家庭”的重要一环。以上都为提升廊坊中医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提供着有利环境与人才储备,也进一步说明,廊坊作为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学术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性。其中,本研究基于廊坊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外语教学一线,根据廊坊中医药独立院校学生外语学习中所呈现的特点,形成外语教学如何助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的若干策略,从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效能,优化中医药教育发展。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案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是中医药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依据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成绩的统计和试卷作答分析,发现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相对于阅读和听力的输入能力,口语与写作的输出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和学习纪律较为良好,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意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态度,使得外语教学协同整体人才培养的改革调整效能十分凸显。

三、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外语教学改革的若干策略

1.灵活运用教学理论,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服务于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外语教学离不开外语教学理论的科学指导。外语教师需要对中西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脉络有着深厚的了解,依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能够大胆尝试,灵活变通,科学地进行课程管理,以弥补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将西方目前流行的CLIL教学理念与国内反响热烈的“产出导向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前者即“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理念,旨在语言与学科共同发挥作用。后者则通过若干个“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使知识得以快速应用与巩固。两者的结合抛弃了分离式的纯语言技能教学,都强调在有意义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性,使学生建立了外语学习为为现实生活交际服务的意识。而当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通过产出导向法中设置子任务层层递进完成总任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结合尤为适合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语课堂,真实的情景消除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任务难度的层层递进也符合学生的接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挑战动力。

2.增设交流协作环节,提升交际能力中医药人才具备跨文化对外交流能力是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体系、经济全球市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前提。然而,中医药学科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的特点,尤其在认知方式上讲究自身的“体悟”因此中医药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倾向于谦逊、中庸的表现,倘若教师没有进行良好引导,培养对象就会产生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感,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外语教师应该促进中医药“内向型”文化优势与学生“外向型”交际能力协同发展,不仅通过启发式教学达成师生互动,还要多采用任务协作和意义交流的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课中的师生交流,还要从把课前与课后纳入考量,增加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从任务设置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联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从教学平台层面来看,外语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例如钉钉的直播连麦功能、雨课堂的弹幕功能,kahoot或quizlet软件测验测试功能增加互动与分享。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组间互评。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交际协作,使交流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常态。

3.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合思政教育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还要担负起弘扬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在具备国际话语交流的语音应用能力上,还能进一步彰显中国话语的力量与国家软实力。针对外语课堂,由于外语教学内容多从国外文献引进,不可避免地便会承载一些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察觉背后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性思维,以防范思想媚外附庸的潜在危险。外语课堂在对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思政内容与外语学习融合起来。例如,外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做中西文化差异的展示,发现其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视角,感受的文化的多元性,传授文化尊重的理念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统筹外语课程,构建“智慧”师资中医药专业的外语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基础外语(EGP)和中医药专业外语(ESP)双模块构成,但往往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外语”与“专业”的衔接则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教授通识课程大学外语的教师的专业多为语言类,虽然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却缺乏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为专业英语做好铺垫。专业外语的教师,掌握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却又缺乏国际中医药市场的前瞻性。中医药院校应对课程做好统筹安排,使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中医药专门用途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中医药学术外语能够顺利地进行梯度升级。同时,师资队伍的培训,以及“智慧”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加深,未来中医药产业将进入更加繁荣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也会继续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育从业者提出更为艰巨的挑战。展望未来,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实证操作,行动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为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6-10.6

[2]文秋芳,2015,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547

[3].李崇超,王旭东..从内向型文化的特点看中医学的价值[J]..医学与哲学(A),.2016,.37(1):.91-93,.97.

第5篇:中医药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医教育;教师;教学素养

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备受关注。党的报告中就专门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由此可见,健康中国的实现,离不开中医的支撑,离不开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升教学素养,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过程中重点与焦点,必须引起广泛关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更需要中医教师结合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与时俱进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提高中医教学效果,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的简称。关于素养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发展中医教育,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中,教师具有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活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因材施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教学素养包括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设计和准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知识传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教师提高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把控能力,从教学设计到授课,能够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以巧妙的方式方法讲明白、讲透彻,学生听得轻松、听得懂,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在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继承创新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中,中医药院校教师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中医学素养也会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向老师学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二、中医药院校教师在中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教师教学素养、综合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在中医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这严重制约中医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医理的思辨性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教师纯粹的理论灌输讲解,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现行中医药院校仍存在一定的教学失衡,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灌输为主,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学生在课堂中被动输入抽象的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中医辨证思维,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效果一般,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医学素养,也影响中医学生培养质量。

(二)实践教学相对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深度融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中医药院校持续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中低年级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只有在毕业前一年才会安排教学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因面临考研复习的压力,精力有限,实习效果及时间无法保证。由此可见,在低年级教学中缺乏将理论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偏多,没有每周或每月安排实践教学如医院观摩、师从经验丰富医师学习等,而只是在升入高年级时集中实习。

(三)专业课授课中课程思政力度不够,缺乏思想引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医养生也越来越受欢迎,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社会上仍有不少对中医药质疑的声音。如中医师的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患者在接受多次中医治疗没有显著效果、中医药药品和保健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等。因此,部分学生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大医精诚”精神。

三、新时代中医教育发展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主要措施

在新时代,在中医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培养一代代中医学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医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对作为中医药文化重要传播者的中医药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中医药院校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升教学素养,做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播。

(一)充分尊重学生,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课堂枯燥,缺乏师生互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应用型学科的中医药专业授课教师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探究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深刻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读经典、做临床,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关键要将中医理论适时应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领会理论精髓,理解临床操作条件和步骤。中医学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只有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理论。对于中医药院校教师而言,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传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以实践为依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教师不仅要熟读中医经典,做到融会贯通,切实将经典结合临床,走向临床,将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再带回课堂,同时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观摩教学,如此往复才能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积极的转变观念,结合教育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时生共振。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跟得上时代步伐,积极将新媒体新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除了传统教具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多媒体等展开教学,也可以充分探索和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在创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共享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自主、个性、互动一体的学平台。这些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诊断尤其注重望闻问切,将患者看作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症状的简单堆积;中医施治强调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既重治标、更重治本。中医强调医乃仁术,不仅是治病的医道,更是治人的医道。这其中所蕴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中医学子认真发掘和发扬光大。中医药院校教师首先自己需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坚信中医的治疗理论与精髓,并能熟练地在课堂中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熏陶感染学生;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注重课程思政,加强立德树人,培养一代代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中医学子。

参考文献:

[1]付姝菲,年莉.提升高等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6(11)总第211期.

[2]陈明.中医医教协同临床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关键问题[J].中医教育,2019.12,60(23).

[3]徐玲.高校教师素养的培育及评价[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3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