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

第1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召开主题为“统筹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运行机制―北京联合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开展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即手牵手项目)”的推进会,决定推进项目有序高效开展。此项工作由师范学院牵头,相关学院全力配合,与7所小学开展有效合作,针对小学需求开展教学实践,支持各小学特色发展,同时从中探索出卓越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摸索教育教学共同育人规律。

一、支持小学特色建设的教学实践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支持北京市中小学特色发展工程,全方位、多样化和深层次地推进7所小学的体育和美育工作,全力支持他们的特色建设。

首先,对各个小学进行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规划,形成校园文化品位。例如,针对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点,选派优质师资,对美术类的国画课程进行重点打造,通过重点教学、专项培训、请名师交流指导、开展教学观摩和学生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教学实践,该校国画课程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校艺术设计系教师和学校教师也很欣喜,在2015年6月的成果展演中,大部分参展的国画作品是黄胄小学学生的,这是在我们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得到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其次,将各小学的体育美育、校本课程和艺术展演等深度融合,拓宽小学教学渠道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受学校条件所限,小学校本课程相对单一。在支持小学特色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把小学体育美育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艺术展演等活动,加以宣传和提升。各个小学领导纷纷表示,这项工作既丰富了校本课程,又使小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体育美育教育,并在文艺展演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是小学、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多赢”战略。

最后,进行一年的教学工作试点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规范课程体系。2015年6月,通过对前段教学工作的认真总结和教学论证,我们果断减掉教学实践中不受欢迎和效果不好的一些课程,将针对各小学的课程规范成7大类(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科技类、美术类、心理类和国学类)25门课。每类课程都有2~8门课程供小学选择,教学形式包括自然班授课和社团两种。各小学可按照需求和条件与我们协商选定课程,统一排定课表,认真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本学期,我们每周会组织各专业优秀教师和师范学生300余人次,进行约120门次的课程及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特色课程达5 000多课时,认真做好小学生的体育美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们即将出版“高参小”系列教材11本,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规律

卓越师资是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期盼,在“高参小”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与小学形成合力,即联合育人机制,一方面对这7所小学来说,高校教师和师范学生认真教学,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体育美育素养。在这个深入教学一线的实践环节,我们将锻炼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掌握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规律的卓越师范人才,因此,我们要在这项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的规律,总结提升。

第2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 区域活动 教师支持 教学环节

从201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到2012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来,幼儿教育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是人生的起点,对其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幼儿将来的人生发展和人生态度的塑造,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儿教育方法的创新,而区域活动为落实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提供了实践的可能。将美术教育和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更是为幼儿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应该提供怎样的支持成为了我们当下关注的话题。[1]

一、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性质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对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集中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就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模式。在对美术区域活动性质的理解上,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美术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自由情感表达、自由材料探索的活动。总的来说,美工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游戏、学习和创作的合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提供了一个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使幼儿对不同艺术品进行观察和欣赏,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理解,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团结性,同时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认识,进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主体制定,活动引导和活动评价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在区域活动中缺乏对美术的单独思考。由于区域活动间活动性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如果单纯的研究区域活动的整体性,那么美术区域活动的领域特性就很难得到关注,(2)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不够,还仅仅停留在材料投放和简单的引导上,对活动本身的功能定位、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理解不够。(3)对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关注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二、活动材料的准备和使用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本身就是物化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不仅是幼儿活动中的直接互动对象,而且支撑着活动内容的开展。

1.材料投放的依据

材料的投放不是随意的,是要根据幼儿和具体环境来选择的,其依据主要有:(1)依据活动为目标。出材料投放的第一个考虑因素是活动本身,即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就是相应的美术技能。(2)根据幼儿的兴趣。在一些结构化较高的区域活动里,教师作为活动的主导,往往会根据自己设定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材料投放,但是在教师主导的美术区域活动中,一定要更具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来投放,避免孩子在成人权威下被动操作情况的发生。(3)依据幼儿的经验基础。投放的材料要考虑幼儿是否能够使用和孩子有没有掌握使用材料的方法。如果上述两个方面教师都缺乏关注的话,美术区域活动也就无从开展。[2]

2.材料的使用

艺术创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观念与情绪的途径。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形成个别化经验的过程,幼儿使用材料的方式是自由的,所有材料的使用方式都应该是要积极肯定的。但实际情况是在一些机构化较高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材料的使用都是教师决定的,通常也只有固定的一两种。如在小班油泥水果活动中,幼儿只能用搓条的方式,如果揪成小块就是错误的。这些材料的使用方式被限定在教师的经验范围内,幼儿在教师布置的任务压力下,,获得的只能是固定的经验,失去了自由拓展个体经验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孩子的作品缺乏创作性,模式化严重。

三、教师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重要环节的支持

1.导入环节的支持

导入环节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始,在导入环节通常都有固定的步骤模式,主要是布置活动任务、介绍材料工具、讲解或示范工具材料使用方法、讲解活动步骤、提出要求、期待和提醒常规。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化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互动,所以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要幼儿的主动思考,并给幼儿留下探索材料的机会,不刻意强调方法和要求,越到问题,要大家一起讨论,避免活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如果教师能在导入环节中提出关于艺术材料、艺术行动和效果的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从而让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在活动过程中也就不会有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提醒的情况了。

2.观察与指导环节教师的支持

在现代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中,由于小班的幼儿自主性较差,所以教师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动作控制是最多的,中班中的询问较多,大班中提醒较多。在区域活动中教师 常会有一些无效的干预,也就是询问,比如在某幼儿园大班水粉画植树活动中,男孩在树干上画了一些扭曲的线条,老师便问:“这是什么”,学生答“树干的纹路”,教师回应“恩,继续吧”,还有常见的问题是“你在干什么”,这些问题都会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对孩子活动的推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在美术区域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过程,改变以往的以技能和结果为导向的观念,保证美术区域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给幼儿留下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3]

四、结束语

对于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在经过本人长期实践后,对于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是降低活动结构,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准备探索性和游戏性的美术区域活动;在导入环节主要介绍材料的特点,将探索的方式留给孩子;在观察指导环节,关注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欣赏评价环节,鼓励幼儿主动反思,并紧紧围绕作品展开讨论;第二紧抓区域活动主动式学习,把握教师的支持。第三是避免强调美术技能技巧,关注艺术的自我表达;第四是鼓励同伴学习,培养幼儿指导同伴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1、帮助美术教研室积极申报省级美术课题《建筑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教学服务。本人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此项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工作及开题会的准备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得以顺利开题,并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开题会后,本人又完成了《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修改和整理工作。目前,有关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

2、认真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区骨干教师,更好地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区美术教研室常年开展全区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今年的基本功比赛内容为书法和教学设计。基本功比赛的开展,不仅使教师们在专业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与也交流的机会。

3、学期一开始,在教研室的安排下,本人积极认真地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在培训中,我以《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内容,在会上与全体美术教师做了交流。

4、针对我区美术教师现状,加强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创作水平,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美术教研室组织了全区美术教师走进美术馆活动,让美术教师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美的呼唤,激发对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更好的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本人积极组织并和马老师一起带领老师们前往参观。

5、认真组织区级美术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

每学期的区级公开课是展示我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活动,为此本人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认真准备,集体备课,多次研讨修改,推出了两节美术课,我本人也担任了其中的一节公开课。于5月20日在望龙学校三楼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美术学科区级公开课展示活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6、备课活动。

在备课中注意发挥组内备课、教研优势,鼓励各校教师互相听、评课,以有经验的教师带新成员教师;以骨干教师带全体教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积极组织我区美术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

本学期先后组织了我区教师参加了在65中举行的市级公开课和在滨湖新区46中等学校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美术学科课堂观摩课的听课活动,使广大美术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本人还代表蜀山区教师在会上对上述课程做了点评。

8、3月份,组织各校参加由省教育协会主办的全省中小学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区美术教研室积极布置各校认真准备,并在各校报送的大量作品中进行了筛选,最终,有大量师生作品获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9、4月份,认真组织各校参加蜀山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得到全区美术教师的积极响应,在教育局基教科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

10、5月30日,组织参加了合肥市中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从通知、报名到带队参加比赛我都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最终我区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8名,我区颐和佳苑小学还荣获优秀组织奖。

1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及《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努力转变观念,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尝试,不断总结。

12、每月组织2次美术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并撰写阶段小结及学习新课改的文章等。

第4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2015年12月,美国颁布了主题为“为未来而学习:重新构想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的《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6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以下简称NETP2016)。规划的原则与2015年12月通过的《每一个孩子成功法》(Every Child Achieves Act)中的主要观点一致。

NETP由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颁布,由教育研究者、地区学校、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学科教师、企业家以及非营利组织等参与制定。

NETP2016的基本框架由简介、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估(Assessment)、基础设施、总结和附录8个部分组成,其中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估和基础设施为主体内容。规划希望所有学习者都有公平(Equity)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重新设计教师培养方案,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多方面的联通(Connectivity),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建立协作领导的机制;在所有的教育机构中实施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原则;提升技术使能的评估(Technology-enabled Assessment),使评估能嵌入数字化教学活动和资源中,提供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实时反馈;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以满足当前及未来的联通目标(见图1)。

(一)学习

学习是规划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也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在人们需要学习什么的问题上,规划提出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协作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的21世纪具有竞争力的学习者,关注非认知能力(non-cognitive competencies)的重要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并引导学习者负责任、有节制、有意义、安全地使用数字设备;第二,科技可以增加个性化学习的参与度,将科技与实际问题结合(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运用科技学习课堂外的知识(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外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科技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个人兴趣、缩小数字鸿沟,给所有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第三,规划对学习技术的未来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将会有更多技术被运用到教育中,如游戏、虚拟现实交互、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等;第四,在通过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起E-rate项目,利用互联网缩小数字鸿沟,确保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数码设备,转消极使用为积极使用,运用通用设计实现所有学习者无障碍使用学习资源;第五,物理空间和技术使能的学习部分指出,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对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e)的规划和使用,确保其无线网络的覆盖、多媒体设备的摆放等能够满足未来的学习。

该项领域的目标是使所有学习者在正式及非正式场合都能参与并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者以积极主动的、富有足够的知识和创造力、行为符合伦理道德的参与者的形象投身到全球化社会中。

针对该领域所提出的建议如下:建立一个公平的、可获得的学习生态系统,使所有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成为可能;重视学习科学原理的指导作用,开发实施那些使用技术且体现学习科学设计原则的学习资源;建立技术资源清单(inventory),并将其与预期的教育成果相匹配,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制定学习资源设计的标准,帮助教育工作者选择和评估教育资源,以实现学习经历(learning experience)的公平与可获得。

(二)教学

教学(Teaching)是主体的第二部分,是实现核心目标的重要保证。

NETP2016认为技术是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方式,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力手段,其主要表现在加强师生联系、再造学习和合作的方式、缓解长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状况和缩小资源获取的鸿沟、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经验从而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四个方面。通过对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缜密设计和考虑,技术能够使有效教学实践效果更加明显、影响力显著扩大。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积极作用。

该项领域的目标是给教育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将他们与学生、数据、内容、资源、个人专长以及学习经历联通起来,从而促进他们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针对该领域所提出的建议如下:对职前及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以增强其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用技术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能够通过在线方式获得他们所在地无法获取的教育资源,并帮助学习者选择更有效的教学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发展一支善于进行在线和混合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为从业人员提供有关研究的信息,充分理解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新兴的在线技术支持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未来在技术使能的高等教育机构或学校任教的大学教授和教师培训规划参与者,制定一套通用的教师技术胜任力标准(technology competency expectations)。

(三)领导力

报告认为,只有领导者拥有了为所有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充足和适用的技术来开拓学习的视野,以此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践,这些学习和教学中的系统性革新才能够发生,这是学习和教学愿景实现的基础。

该项领域的目标为将技术使能教育(Technology-enabled Education)的理念嵌入到各级教育领导者的角色和职责中,构思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的愿景(visions)。

针对该领域所提出的建议如下:在所有州、区域和学校层面建立明确的战略规划关系(connections),并明确他们如何与技术关联、怎样受到技术的支持从而促进学习;领导人要充分发动包括学生、教育工作者、家庭、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团体、文化机构和其他有关方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制定,从而保证规划能真正反映需求;建立融资机制和规划,确保能够持续购买技术和利用开放许可的资源,领导者要具有识别力,确定哪些部分是可以被现有技术所替代的,也要注意到系统和进程中技术所不能替代的部分,并为开发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制定目标;为各级教育领导者建立实践社区,围绕其进行规划制定、研究和实践经验分享。

(四)评估

主体第四部分是评估,主要介绍了技术使能的评估,它能够为教师、管理者、家庭,尤其是为学习者自身,提供课堂进程信息、实时反馈,能够嵌入学习、减少学习中断;可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和知识,测试更为复杂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内省能力,如坚韧性、自律性等),并且具有更好的可获得性。

从评估时机(timing)、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路径(pathways)、反馈(feedback)、对象类型(item types)五个方面对比下一代数字评估(next generation digital assessment)与传统纸笔评估(traditional paper and pencil),两者主要区别如下(见表1)。

该项领域的目标为教育系统借助技术的力量来确定值得测量的对象,并使用评估数据促进学习。

针对该领域所提出的建议如下:启用持续收集和分享教与学提升信息的评估模型时,要修改实践、政策、法规,确保隐私和信息安全;设计、开发、实施学习仪表盘(learning dashboards)、应答系统(response systems)和沟通路径(communication pathways),为学习者、教学工作者、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从而促进学习成就和教学实践;创建并验证一个整合(integrated)系统,用于设计和实施对于21世纪学科专长和能力的复杂方面(complex aspects of 21st century expertise and competencies)有效、可靠、成本效益好的评估;应展开探究嵌入式评估技术如何在评估复杂能力时激励和吸引学习者的研究和开发,这些技术包括仿真模拟(simulation)、合作环境(collaboration environments)、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s)、游戏和认知型导师(cognitive tutors)等。

(五)基础设施

技术使能的学习、教学和评估需要健全而具灵活性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是为保证师生获得随时可用的、高速联通的网络和设备。除了网络和设备,学习基础设施还包括数字化学习内容、促进教育工作者和领导专业发展等在内的其他资源。

该项领域的目标为使所有学习者和教育者能够获得满足其随时随地学习需要的、全面而健全的基础设施。

针对该领域所提出的建议如下:在促进无所不在的联通方面,规划将目光转向促进学校和家庭学习的无缝化(seamless),普及家庭的宽带接入在强有力的学习设备方面,鼓励学生在学校使用自带的电子设备;在高质量的数字学习内容方面,提出使用开放许可的教育资源(openly licensed educational resources);通过有责任使用协议(Responsible Use Policies,RUP),确保了网络、设备的有责任使用和对学习者隐私的保护,并教导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s);在对学生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和管理方面,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软件开发者明确数据隐私、机密性、安全实践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认为学校和区域有义务将学校或第三方需要收集学生的哪些数据以及数据的用途告知学习者和家长,政策要规定谁可以获取数据并让学生和家长知晓自身权利和义务;在设备和网络管理方面,指出要继续建立互通性系统(interoperable systems)和数据互用标准。

(六)总结

首先,规划的关注点为通过技术而变革学习经历,从而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可获得性。规划对“公平”(equity)和“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进行了定义,认为教育公平(equity in education)是指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重点放在缩小成就差距(achievement gaps),消除学生种族、民族(国籍)、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特征)、健康状况、英语语言能力、宗教、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等差异造成的障碍;可获得性是指面向所有学习者的、支持教育内容和活动并使其能够获得的应用程序、设备、材料和环境的设计。除了使残障学生能够使用内容和参加活动之外,这一概念也适用于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如英语学习者、农村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技术可以通过嵌入式援助(embedded assistance)支持资源的获得,如文本转语音、音频和数字文本格式的教学材料、差异教学(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项目、自适应测试或其他技术援助工具(assistive technology tools)。

其次,规划认为教育的相关方包括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教师、研究人员、高校领导、技术开发人员、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社区学院、大学、学生及其家人等相关利益者,在教育活动中都需要发挥各自的功能。中小学、社区学院、大学都应该是创新和探索的孵化器;教育者应在学习中扮演合作者的角色,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学生共同成长;领导者应树立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支持的态度。报告尤其强调,各方应共同努力、协同配合,才能通过技术促进美国教育的发展。

总的来说,规划描述了一个“技术使能的学习模型”(见图2),包含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估、基础设施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基础设施提供的健全且无处不在的连接、设备、资源,以及资源可获得性和各方可联通性的支持下,具备技术使能的教育观念的领导者调动各教育相关方了解学习者真实需求,对教育进行规划和设想,而后由符合教师技术胜任力标准、能够应用技术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师将规划付诸教学实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教师、家庭等各方通过技术使能的评估来实时获取学习者的反馈。整个过程的实施都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范畴内进行,均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所有的教育相关方、技术、资源、基础设施等都参与其中,共同促进所有学习者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资源可获得,保证学习活动随时随地发生。

美国联邦教育部前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在规划开篇指出,“如果技术革命只是服务于那些有良好经济和教育条件的家庭,那它并不能被称为革命。”因此,一言以蔽之,NETP2016的核心目标为号召社会多方参与,通过技术提高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所有学习者获取教育资源,实现人人享有的、随时随地可获得的教育。

二、背景分析与评价

(一)NETP的发展历程

1996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联邦教育部首次发布了NETP,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息高速公路规划。随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NETP2000提出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2004年,由于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人们开始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缩小技术与应用间的鸿沟,NETP2004开始着力加强师资培训。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重创,教育财政支出大幅缩减,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低谷。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他期望通过教育投资刺激经济复苏,倡导使用技术解决问题,避免社会危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因此,NETP2010肩负着改变美国教育体系的责任,出发点由学生转变为学习,关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见表2)。

现今,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保持相对强劲发展势头,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紧缩状态已经结束,就业情况开始好转,家庭净资产大幅回升[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0月数据,美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2.2%,科技成为支持美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3]。美国联邦政府2015年教育财政预算总额为68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13亿美元(增幅达1.9%),较2013年增长了30亿美元。教育财政预算的持续增长反映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教育的坚定信念,从而迎来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NETP 2016认为技术将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提出通过使用技术重塑教育,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系统的全员化、标准化、体制化。结合美国NETP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NETP 2016符合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由准备到普及再到规范应用期,最后走向全面变革和稳健发展的变化规律。

(二)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美国历来重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已成为世界上教育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应用。2003年,美国公立学校已全部实现联网。NETP 2016充分认可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总结了国家在利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第一,在国家观念方面,教育信息化讨论的关注点已经从技术是否应该应用于学习转变为如何使用技术促进学习;重视学习科学研究,通过学习科学的进步了解了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哪些个人和环境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成功。

第二,在学习方面,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个性化学习,在学什么、怎么学、以什么速度学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他们为未来组织和主导自己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在评估方面,复杂的软件逐步使评估能够适应个体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并提供近乎实时的结果。

第四,在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和实验更加了解了21世纪生活和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面对这些必备知识、技能与能力,开展职前教师培养规划和专业学习,提升了教育工作者使用技术来提高学习效果和信心,丰富了经验。

第五,在基础设施方面,确保每一所学校的教室都联通高速网络,这将成为学习创新的基础;数字设备计算能力增强的同时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提供了高质量的互动教育工具和应用程序;技术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物理学习空间(physical learning spaces)的设计,以承担学习者、教师、同伴和导师间新型的、扩展的关系。

规划中指出,“这是使用技术促进超越阶段、地域、身份背景的学习的最好的时代。”这是美国对其国情的充分、正确的认识,也是规划提出的依据。

(三)NETP2016肯定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美国通过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发展对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技术在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技术的规划必须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层面进行,要通过技术使得对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成为可能。

规划提出了“技术使能”的学习模型,号召社会多方参与,通过技术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所有学习者获取教育资源,实现人人享有的、随时随地可获得的教育。将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转变为教育系统的基础成分,开始进行教师教育体制的系统性变革,解决学习者家庭的上网问题,并关注教育工作者管理学生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规划不仅充分认识到了时代带来的机遇,也深刻意识到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巨大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三、启示与借鉴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着投入高额资金但收效不明显、教育不均衡、资源质量不高、评价方式落后等问题[4]。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5],NETP 2016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促进教育公平,更加关注资源质量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重任。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6]。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第一,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和公共性原则,使学生(尤其是不通过网络就无法享有优质师资资源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优质的教育;第二,关注通用设计的应用,学习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提出的关注与学习动机、过程、内容、结果密切相关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参与方式的三原则[7],使特殊群体也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保障所有人都能够学习;第三,要制定通用的学习资源标准,增强跨平台使用的可操作性,扩大资源共享,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制作符合标准的优质产品获取公立体系的订单,使教育资源建设更加市场化,提升教育资源质量。

(二)树立整体观念,号召各方参与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要素相互协调,号召各方协同配合才能通过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学生和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第一,要关注学生出现的新数字鸿沟,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第二,注重在职教师的再教育和职前教师培训,为教育者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第三,领导者(特别是学校校长)要具有技术使能的教育观念和顶层设计能力,树立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支持的态度;第四,学校、教师、家庭等通过技术使能的评估来实时获取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反馈,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第五,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各方都能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作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NETP2016提出技术是转变学习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缜密设计和思考,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面对新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挑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8]。我国应大力促进教师培训系统性改革,关注教师利用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第一,确保教师培训项目的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增强教师专业学习。将技术整合到教师培训全过程,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第二,为教师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保证教育工作者获得充足的技术支持,能够将他们与人、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和学习活动联通起来。第三,提供持续性的、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始终的教师培训。使用“协作、连贯、持续的”教师专业学习取代“偶发、低效的”教师专业发展[9]。第四,制定教师技术能力通用标准。由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教育者等共同协作,制定一套明确的教师技术能力通用标准,培养一批面向未来技术使能的学习需求的教育者。

第5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 9 月 10 日是我国第 33 个教师节。为认真做好今年教师节的庆祝活动,使广大教职工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庆祝 2017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x师【2017】x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2017年教师节主题

2017年教师节主题是“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和教师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教师队伍呈现的新形象新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团结凝聚全系统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二、2017年教师节活动安排

1、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学习活动。党委宣传部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系列讲话精神以及观看“做好学生引路人——庆祝2017年教师节主题活动”节目、“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7最美职教教师”颁奖典礼视频,通过组织座谈会、征文等形式,交流学习体会。把学习活动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以最美教师们为榜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举办“寻找最美教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部、工会、团委围绕“我身边的好老师、我的班主任”等话题,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可亲、可敬、可爱教师典型,集中展现我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大美形象,唱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主旋律,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开展宣传,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好氛围。

3、召开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由人事处、教务处牵头,组织专任教师座谈会和管理服务人员座谈会(时间:9 月 6 日下午 13:30, 地点及人员,另行通知),围绕今年教师节主题,倾听教师的意见建议,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把各项惠师政策落实到位,让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4、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真情实意为教师办实事。校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落实关于“大走访大落实”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重点走访慰问离退休老教师、贫困教师,送去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5、节日氛围营造。宣传部通过横幅、展板、彩旗等方式营造温馨而热烈的节日氛围。制作教师节祝福标语,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神圣使命感。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网、新媒体等展现我校教育教学成果、教师的工作成绩和风貌,充分展示学校的新形象、新亮点。

各党总支、直属支部、二级学院、部门要认真落实学院通知要求。组织好本单位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及时总结本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报党委宣传部。

第6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顶岗支教;实习生;教师技能;带队教师

顶岗支教实习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广为推行的实习模式,这一模式强化了实习教学环节,给予实习生更长的时间去基层实际教学,既能够给农村的实习学校带去一些最新的教学理念,也能够促进实习生的教学水平提高,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基础。顶岗支教置换的教师接受两个月的脱岗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顶岗支教是师范院校、实习生、地方基础教育三赢的最佳方式。但顶岗支教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实习方式,在实习生培训和选派,实习生指导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不少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改进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笔者在海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的协助下对2010年顶岗实习支教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设计

1.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便全面了解顶岗实习支教的实际情况。问卷发放面向2010年海南师大参加顶岗支教的全体实习生,共600多人,分布在17个市县,其中国培计划的实习生在海口、文昌、琼海3个市县实习,这些地方教育比较发达,其他如琼中、保亭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实习学校多在乡镇,少数在县城,学校学生规模、师资情况、教学水平之间差别较大,各校实习生人数等都各不相同。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顶岗支教实习生在驻校实习期间的教学实习情况,重点是教学实习的准备和备课的指导及课后反思。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基本信息、课堂教学情况、问题和建议。课堂教学情况部分共35道题,包括填空、单选和多选,主要是了解学生上课的课时数、课堂教学准备、指导、反思和实际效果、实习支教学校的支持力度及带队教师的听课情况。问题和建议部分希望学生对顶岗支教工作提些改进意见,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改进顶岗支教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帮助实习生改进教学,提高实习效果。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2010年参加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包括数学、化学、生物、物理、英语、音乐、文学、历史、体育、思政、美术、地理、计算机这13个专业的学生。总共520名学生,其中国培的有155名学生,双五百工程的有365名学生。

二、调查结果

.实习教学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504份有效问卷,其中属于国培计划的调查问卷147份,双五百工程的357份。由于调查是在顶岗支教返校后的第8学期进行,部分学生外出找工作而无法发放问卷,问卷发放的人数少于实际参加顶岗支教的总人数。

统计结果表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平均上课77.55节,每周9.01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平均听课17.14节,每周2.2节。其中听实习学校12.10节,听实习生5.04节。上课节数超过80节的有数学、语文、英语、美术、体育这5个专业,其中美术学生的平均上课节数最多,为89.35节。上课节数低于50节的只有音乐专业,平均每个实习生为49.54节课。其他专业的平均课时数在60-80节课之间。听课节数方面,高于20节的只有物理和英语两个专业,最少的是地理专业,为11.08节课。其他专业听课数在14-17节之间。

从数据来看,实习生每周上课的情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课时过少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实习生心思不放在教学上,课时太多的话又会带来较大的备课上课压力,不利于实习生总结自己的教学学习情况。语数外这3门是初中的主要课程,因此课时数也名列前茅,美术专业主要是由于实习学校美术老师很少,因此实习生下去之后自然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

2.实习学校指导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约有70.43%的学生在备课时实习学校并没有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约57.74%的学生的教案没有或者很少有指导教师进行审阅。66.06%的学生在上课前都没有进行过试讲,在试讲的学生中,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来听的也只占到了49.40%。只有38.09%的学生回答经常有人来听课,其中是实习学校老师的占62.69%。地理专业实习生被指导的比例仅为2.08%,为所有专业中最低,在试讲方面,情况也非常相似,地理专业这项数据仅为4.17%。

总的看来,实习学校指导备课、试讲等工作的力度都有待加强。特别是对地理专业实习生的相关指导工作更是不足,更应该加以重视。据笔者了解,支教学校中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老师很少,大部分是其他老师兼任的,同时地理在初中的受重视程度也不如语数外等学科,这就导致了我们地理专业的实习生下去之后,很难得到专业指导。

3.带队教师指导情况

第7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美国学校到工作改革 职业教育 影响因素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对职业教育的对象、目标、活动、课程及实施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这一运动为“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简称STW)改革”。STW改革是美国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变革,促进了人们对职业教育传统认识的改变,塑造了新的职业教育形象,对美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进入21世纪后,STW运动却在美国陷入低谷,[1]这一结果的出现有STW改革内部的原因,也有各种外部原因,其中社会力量[2]的反对与迟疑,以及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组织形式松散,是影响改革发展的两大重要外因。

一、社会力量的反对与迟疑

1.一些地方政治力量坚信STW干涉了地方权利

地方政府依据《宪法》拥有教育控制权,[3]长期在教育实践中行使对教育的控制,这种控制已超越教育领域,被视为地方民利、自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联邦号召州立法支持STW发展时,联邦的做法遭到地方力量的坚决反对,致使STW改革实践在很多地方无法进入主流教育改革的范围,严重影响了STW改革的效果。

2.一些雇主对参与STW顾虑重重

雇主对参与STW的顾虑来自多方面。首先,很多工作学习活动和项目需要雇主为参加者支付报酬,雇主还要选派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员工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留在企业工作,为企业效力的不多,一些雇主认为这样就使自己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增加了企业成本。其次,学生在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报酬明显低于企业正式员工,对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待遇水平构成威胁。再次,一些参加工作学习的学生年龄达不到法定雇佣年龄要求,雇主担心工会为保障工人利益而对雇主提出雇佣童工的指控。另外,学生在企业学习时的安全问题也令雇主担心。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一些雇主对参与STW顾虑重重。

3.一些家长对STW不理解

一些家长对STW存在误解,认为STW是终结性的教育,目的是将学生从学校驱赶到各种工作条件差、工作报酬低的工作场,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区别;孩子参加STW项目需要时间与精力,可能会因此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过早进入以成人为主的工作领域。一些家长还认为STW对学术学习没有帮助,孩子对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会因为参加STW而降低,会不利于孩子继续升学。

4.一些教师参与STW的热情不高

在STW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态度不积极。很多教师担心STW会引起变化,不愿意花费时间、付出努力去学习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及课堂管理的新方法。另外,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认同学术教育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虽然认为基本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就业,但是反对将这些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隶属于学术教育的教育内容纳入职业教育范畴,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必对学生学术成绩的提高负责。学术教育的教师受标准化改革(standard-driven reform)的影响,忙于应对提高学生学术成绩的要求,无力、无暇顾及整合理论所提倡的与职业教育教师合作的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组织形式松散

由于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松散,每个学生接受的职业教育不尽相同,导致STW改革效果难以如实体现,影响了改革发展所能获得的支持度。

美国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三种: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跨学区职业教育中心(area or original vocational schools)、磁石学校(又称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是美国最主要的公立学校,20世纪初期以前只提供普通中等教育。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The Smith-Hughes Acts of 1917)提出在综合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此后,综合中学一直兼顾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中学的学术教育是必修教育,职业教育仅是选择性教育。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职业教育课程,只要选择的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分要求,学校就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目前,美国共有近9500所综合中学(包括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占学校总数的89.2%。跨学区职业教育中心通常只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不提供普通的学术教育。学生一般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在职业教育中心接受职业教育,其它时间在家庭所在地附近的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目前,美国共有800所左右的跨学区职业教育中心,占学校总数的4.6%。磁石学校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全日制的学校。通常主要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辅助提供中学课程要求的美部学术教育课程。目前美国共有近1000所磁石学校,占学校总数的6.2%。[4]

学生在综合中学、跨学区职业教育中心及磁石学校接受三大类职业教育,但每个人接受的职业教育却不相同。三种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型:第一,具体的劳动市场准备教育(specific labor market preparation,又称职业教育:occupation education);第二,一般性的劳动市场准备教育(general labor market preparation);第三,家庭与消费者科学教育(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 education)。三大类职业教育课程分为28个小类,学生在28个小类中自由选择,自由搭配。因此,尽管美国学生在中学毕业时都接受过职业教育,但是,所接受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却不相同。联邦依据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将学生划分为四类:课程参与者(vocational course taker)、职业投资者(occupational investor)、职业沉迷者(occupational concentrator)、职业探索者(occupational explorer)。①四类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只接受过简单的职业技能训练,有的却在某一职业领域进行过深度探索。

松散的中等职业教育组织形式为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方便,却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支持。因为尽管实际参加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生数量很庞大,但真正全面、系统地接受过某一领域学习和STW活动的学生数量却不多,影响了STW的参与对象及比较组的对象的确定,影响了对STW效果的科学、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一个难以确定效果的改革必定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力量的反对与迟疑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是STW改革发展的两大不利因素。这两大因素深深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效果以及人们对改革的支持度,实际上阻碍了STW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课程参与者指在任何一门职业教育课程中获得过学分的学生。职业投资者指在不同分类的职业教育课程中获得三个或更多学分的学生。职业沉迷者指在同一个职业教育课程分类中获得三个或更多学分的学生。职业探索者指在两个以上相同分类的职业教育课程中获得三个或更多学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Robert,I.Lerman.Is the School-to-Work Movement on the Right Track?[J].The CEIC Review,2001,(9):22-23.

[2]Job Markets.School to Work High Yields for Students,Schools,Parents,Educators,Employers,Legislators,Business, Communities,A Guide for State Legislators [R].Denv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ors,1998.

第8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初公布了“教育技术行动纲领”,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四大挑战目标———每所学校与因特网相连、每所学校有适于教学的硬件、有适当的内容供教师整合进他们的课程中、教师具备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必要技能,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儿童具备在21世纪竞争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克林顿总统对教育技术十分重视。1996年上台的他于当年3月就召开了第二届教育高峰会议。建立了两个组织,一是由美国大部分大企业总裁和州长联合会合办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政策资源中心,名为“成功公司”(Achievement,Inc),目的在于为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咨询和监督,同时它的信息网还列出了14个学科的55个课程标准,以及中小学教学的3968个教学要点;二是“首席执行官教育技术论坛”,旨在通过每年发表的学校教育技术的进展报告来帮助美国学生掌握21世纪必备技能。在1999年的第三届教育高峰会议上,克林顿发表演说,随后展出了11种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意在敦促州长重视教育技术,提高各州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在组织机构上,美国教育部设有教育技术办公室,它为国会议员提供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较权威的评估,并向全国发放有关文件,协调资源和领导计算机辅助下的课程改革。[1]在投资政策上,美国政府采取优先保证教师培训经费和投资力度的方案。现正计划于2003年把联邦政府教育技术资金的30%投放到把教育技术整合到课程中,以提供持续、强化,高质量的专业发展。

在技术支持上,美国政府成立了“成功公司“,以此独立的社会领导机构向公众提供教育信息和技术帮助,教师员工能够得到全天二十四小时、友好而又熟练的技术支持。在教育立法上,2002年1月8日,布什总统颁布了《2001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财政年度投入到技术教育的经费达10亿美元,要求学区必须至少将25%的该项经费用于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发展。德克萨斯州的《师资技能培养法》在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中增加了教育技术的内容,规定凡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计算机水平考试。2000年,宾西法尼亚州通过了加强教师培训的《第48条法案》,要求每个中小学教师每五年中要进修180小时。加利福尼亚州也设定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在2000年9月起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一、二级水平技术证书和三级导师水平与管理水平证书标准》中,将教育技术水平增加为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之一。

二、以CEO教育技术论坛为代表的三个组织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出了重要贡献

1•CEO教育技术论坛

CEO(首席执行官)教育技术论坛(CEOForumonEducationandTechnology)是美国工业和教育界的执行总裁于1996年秋季创办的。其目的是确保克林顿总统于1996年年初提出的教育技术的四大挑战目标能够顺利实现。CEO教育技术论坛每年对教育技术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整合进行年度评估,来衡量公立学校的进步,并报告一份,帮助美国学生掌握21世纪所需要的技术和其它重要能力。1997年10月,该论坛发表了《学校技术和准备报告:从处处碰壁到取得进步》重点评述全国学校硬件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1999年2月,论坛发表了《专业发展:通往更佳学习》,主要评述教育职业发展地位和新标准的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着重教师的培训。2000年春,论坛报道了K-12学校中技术整合和数字化学习,及更新的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2001年春,论坛论述了如何衡量技术对学生成就和教育结果的影响,重点放在信息时代课堂中的教和学的进展上。2001年3月,论坛公布了一份给联邦政府关于教育技术建议的政策文件,题为《教育技术必须包括在全面的教育立法中》,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扩大学生的学业范围以涵盖21世纪必备技能;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技术投资的支持;增加对研究、开发和传播的投资。在法律上保障教育技术的实施。[2]

2•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

美国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TheNationalCouncilfor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简称NCATE)成立于1954年,是第一个为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所承认的全国性、独立性的教师教育认可专业机构。它凭借认可标准和认可程序、实地考察,淘汰一些质量不甚理想的教师教育机构和培养方案,鼓励教师教育机构不断改进师资培养的质量,增强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它率先采纳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标准中强调技术重要性的必要条件,它还为教师员工的资格与有关技术教学和学问的机构资源确立了高标准。与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简称ISTE)共同研制的师范系统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就是典型。该标准目的是加快师范系统各学科中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师范学院教师的技术培训,实行审鉴过程的电子化和建立教师培训的数据库。

3•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简称ISTE)是一个专业教育组织,不仅为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的教育技术教师培养项目提供准则,也是“培训明天教师的技术能力”项目的领衔单位。它的重大贡献在于制定了主要分为中小学和师范培训两大系统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在师范培训系统中标准主要有: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审查标准、教学单位技术基建标准、全国教育技

三、“全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评价尺度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年6月公布的全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是美国教育部“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PT3)的资助项目。项目为教师培养项目提供将技术整合进教师培训过程的模式,还为培养明日教师为改善学习而有效使用技术传播这些大有可为的实践活动。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与几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全国教育技术教师标准,确定了教师需掌握技术的内容和行为表现指标,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1•技术操作和概念

教师:①表现出对与技术相关的概念的基础知识、技能及理解力(如在ISTE全国学生技术标准所描述的)。②表现出不断增长技术知识和技能以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

2•规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经验

教师:①设计适当开发的学习机会,这些机会能应用技术促进的教学策略来支持学习者的多种需求。②设计学习环境和经验时,开展应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新研究。③确认和找出技术资源,并评价其准确性和适合性。④在学习活动中规划技术资源的管理。⑤在技术环境中,规划、管理学生的学习策略。

3•教学、学习与课程

教师:①促进强调内容标准和学生技术标准的提高技术的经验。②使用技术支持强调学生多种需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策略。③应用技术发展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④在技术促进的环境中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

4•评估和评价

教师:①应用技术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使用各种评估方法的有效性。②使用技术资源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并交流结论,以改善教学实践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判定学生是否为学习、交流和生产力而恰当地使用技术资源。

5•生产力和专业实践

教师:①运用技术资源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②不断地评价和反思专业实践,以对使用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做出明智的决定。③应用技术以促进生产力。④运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及社会团体进行交流、协作,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6•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和人类问题

教师:①规范和传授与技术使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实践。②应用技术资源以满足不同背景、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者。③确认和使用强调多样性的技术资源。④促进安全和健康地使用技术资源。⑤促进所有学生平等地利用技术资源。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还根据此标准进一步制定了教师行为表现指标,使教师培训有的放矢,同时,它还制定了教师培养的行为表现轮廓,把轮廓分为:一般预备阶段专业培训阶段学生教学或实习阶段第一年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使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候选人明确在各阶段应达到的标准。[3]但是,该标准只解决了对全体教师技术基础知识的要求,并没有解决中学各类计算机教师证书课程的资格审定标准。为此,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还为美国全国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开发了《教育计算机技术素养的基本认可标准》、《教育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的高级纲要标准》、《中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基本要求》、《中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士学位要求》等标准,[4]以及于1994年制定的,并于1997和2000年修改的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审查指南。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设立,使教师培训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依。

四、“教师培训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工作框架

美国CEO教育技术论坛自1996年的四年内每年都制定一个自测性的“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CEO论坛在第三年(1998)报告中制定了一个“教师培训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是有关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的。“教师培训学校技术和准备图表”由大学部和教育学院两大部分组成。大学部分主要评估校领导是否有技术辅教的战略计划、经费保证、课程设置,以及保证设备和服务的信息基建。教育学院又分为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和校友四大部分,它除了评估学院领导技术辅教的计划、经费和服务保证以外,还要评估学生实践中技术使用、教师技术培训等数据。[5]准备图表的内容可由网上下载。进入CEO论坛的网址,找到该自测表,遵循说明填上数字即可。做完所有的题目后,“自测表”会立即给出总结数据。由准备图表的选项可看出,CEO论坛把结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外加期望值,使学校能根据结果确定该校的教育技术状况。而且,各校可将得出的数据与自测表建议的数字相比,制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一图表(1)为教师培训项目提供一套的标准规范,使教师能用规范来衡量他们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进展。(2)供明确目标,鼓励学校,学院和教育部门努力从“早期技术”向“高级技术”转变。(3)引起全国对课程、政策和资金的关注,以保证全体教师能够胜任,并充满自信地有效利用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仔细分析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它所设置的问题都涉及到数字,从数字来调查教育技术状况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在于数字的测量直观,易把握,不用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使用方便,只需输入数据就可获得结果;内容详尽,一张表就涵盖了十九方面的内容,且有初、中、高、理想值等层次;再者免费,各学校、教师可到网上操作反复使用,交互性好,反馈快;还有就是保密。缺点在于有的反馈变量很难用数字来归纳。因而有人认为,它们与其是精确的测试表,不如说是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中期指导表。

五、教育资源公司等单位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

美国的社会机构,包括商业基金会、各类企业和网络辅助机构等除了在投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外,还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鼓励、支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革新,美国教师联合会等几家著名的全国性教育组织联合建立“21世纪教师”网络,该网络服务预计将培训10万名美国教师,并为参与该项服务的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场所。教育资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教育技术资源库,每年都会提供培训项目的小册子及软件介绍。苹果公司在中小学的软件,服务科研上也花了很大精力。该组织设立了专门的网络服务“21世纪教师工作室”。微软为中小学教师设计的“教师网”更是提供了免费的培训资源,且内容相当齐全,包括任课教师联络网、基础软件的辅导、教案和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四大部分。由全国科学基金会、太阳微电子公司和SRI国际公司联合资助的“请进来”网络,是一个专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虚拟学校。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课,与同事交谈,合作科研,查找资料,咨询专家或回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还有美国在线的网上学校等等。[6]

六、几点启示

1•政府重视,企业参与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出专项资金,或创设援助基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工作。教育部门也要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软件,建立教师培训网站,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让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2•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和资格审查委员会

从美国教师培训的三个重要机构所做的工作来看,我们也可考虑成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确立学校教育技术审查标准和培训内容及评价工具,引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我国现状来看,这一举措势在必行。由于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培训机构和审查委员会的存在,教师培训没有前瞻性,大多培训内容都是各校自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去审核,这使教师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相信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和审查委员会的督促和审查,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一定会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评价工具尤其是像CEO教育技术论坛研制出的准备图表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也有指导意义。为高效地掌握各校教育技术现状,制定技术改进方案,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实情制定自测表。

3•加强师范学院培训

现在不少师范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的公共课,但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技术导论课,仅仅交代一下背景和知识概要而已,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大多不具备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除了在校内的实践,师范学院还应主动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各项教学研究项目,如实习,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让师范生较早接触社会和参与特定项目的实践,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4•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虽然现今每年都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但参与培训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在职培训的落脚点往往在各个学校。学校可以在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引导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从单纯技术培训向课程整合培训转型。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讲座法,观摩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资源型学习法等等。在培训中,特别应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法,提供典型的个案给教师观摩学习,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5•建立激励机制

培训教师把技术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有效使用是各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教师员工花时间去学习技术并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有效。有的学校出资让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训。有的学校通过开放日进行技术整合教学的课件、网页汇报交流并颁奖。有的对在应用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或论文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有的地区和学校给教师发计算机,让他们带回家去使用。有的还给教师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对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师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鼓舞。

第9篇:美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一、学为君子,兼善天下

“我们不过分关注学生入校时的各种条件,而是关注学生入校后如何成长”,二师附中校长胡展航缓缓地说。相对广州市其他高中学校,二师附中的生源较弱,竞争力不强。因此,二师附中另辟蹊径,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人生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人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人的行为举止处处体现国民风度,但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和国际情怀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呢?胡展航认为:“这既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也不是学生成长的某个阶段能解决的,它需要在常规的教育中长期坚持。”

因此,“学为君子、兼善天下”成为二师附中的育人目标,“培育现代君子”成为二师附中的办学理念。在胡展航看来,二师附中的师生应具备传统君子的优秀风范,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即具备温雅贤淑、坦荡豁达、以义统利、天下为任、学术并重、知行合一、开放合作及自强不息的品格,彰显情怀高尚、自强不息及勇于担当的价值追求。

学生一入学,二师附中就要求他们在半年或一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三年学习规划;在制订学习规划的基础上,二师附中还会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人生规划。胡展航说:“三年规划是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会有细节的调整和变化,但总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在三年学习期间,学校会定期跟踪学生学习规划和人生规划的落实程度。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学习规划还是人生规划,都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

一句话,二师附中欲培养全体学生笃志、博学、知礼、重义、仁爱和向善的君子气质,使诚信、公正、负责和担当的君子文化渗透在师生的血液里。

二、更名改制,教学改革

2010年,创办于1996年,历经初中、职中、完中和独立高中的广州市番禺区市桥第二中学正式更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即“二师附中”),成为一所践行现代学校制度的示范性高中。

学校更名改制后,就努力贯彻“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精神。目前,二师附中的所有制度都务必在网上公示,经教代会审议,并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社区代表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行政人员座谈会,旨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适宜修改。值得一提的是,二师附中持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以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课堂教学改革纵深化,旨在确保管理体制与教学质量的双向提升。

1.教师专业化借力高校资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所有院系都有责任指导番禺附中的工作,这是他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平台和实践基地”,胡展航说。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二师附中更名改制的重点,高校资源的优越性是二师附中更名改制的独特亮点。因此,二师附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依托大学的优质资源。近两年来,到二师附中授课的专家、学者总数已远远超过学校办学阶段时的总和,他们不仅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更深入课堂为学生上课。

依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专业支撑,二师附中积极推行“聚焦课堂、个别指导”“导师引领、行为跟进”“任务驱动、个性发展”“项目推进、同伴合作”和“研修一体、岗位实践”的行动策略,以提升教师创新课堂教学、从事教育科研及课程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师入口关,学校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鼓励和吸引高层次学历人员入编,并配以各类教职人员的评聘、考核机制,以完善教师工资福利保障制度,改进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建立以师德为核心、绩效贡献和专业发展水平为导向的考评机制。“重师德”是二师附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学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体系,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还定期开展师德评议及评比活动,关心教师日常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及时疏导、化解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

培训体系则以“分层分类”的标准覆盖全员,新任教师执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在职教师执行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执行提高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执行“加急”制度。同时,执行高层次学历培养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位。学校还设立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为有潜力、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提供机会。此外,各类教学竞赛、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并推广研修成果。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在进一步深化,以构建区分性的教师评价标准,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设计的参照。

2.课堂教学遵循“学无定法”

2012年3月,二师附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推行。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二师附中遵循“学无定法”的准则,赋予教师大胆创新实践的自由,不设过于统一和具体的教学范式。

二师附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上以“小组合作、先学后导”为主要特征,以“积极参与、有效参与”为价值追求,以“小组围桌、互助合作”为形式,注重学思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为抓手,以强化课前预习为手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师附中经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形成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233”教学模式。

“2”指教学的两个评价维度: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第一个“3”指参与式教学的“三个环节”:预习检查、交流展示,释疑解惑、互动生成,达标测评、小结提升;第二个“3”指参与式教学的“三个抓手”:小组建设、导师制度和勤思博学录。“233”教学模式为教师搭建了概念框架,给教师预留了足够的创意发展空间。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还要定期召开小组建设、学案编写经验交流会,开展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评选活动,开展科组、备课组以及校级、区级研讨课,以不断总结和积累教改经验。二师附中每年都会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在关于“小组合作”的研讨中,如何管理和激励“小组合作”等内容都是热点话题。当下,关于“小组合作”的研讨聚焦在“小组文化的建设”方面。“小组合作”是“233”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小组合作”既强调小组合作文化,又强调小组特色文化。例如,某些班级的“赶超组”“中国组”和“美国组”等都体现了较强的个性色彩。

3.课程自成就“美丽人生”

二师附中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并竭力为其搭建足够的学习平台。对此,胡展航说:“在我们的课程管理中,每个学生入校后都必须参加一个社团活动,作为必修学分,没有完成就不准毕业。”

现代学校制度赋予二师附中充分而合理的课程自,加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科资源和师资资源作为专业支撑后盾,使二师附中的校本教研、管理和培训开展得更加深入。

二师附中在确保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实行“教师申报,学生选择”的模式,加强学生选课的分类指导,增强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化需求间的适应性。另外,二师附中组建学校课程发展建设小组,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步构建由“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四大板块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

其中,最卓有成效的就是“美丽人生”系列特色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礼艺教育、心灵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生教育及国际视野教育为拓展,以美化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体,以美塑人,旨在引领学生具备君子品格,规划美丽未来,成为现代君子,塑造美丽人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人格底座和深厚的人文根基。

目前。“美丽人生”系列特色课程普修班,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开设,由“礼艺篇”“心灵篇”“科学篇”“人文篇”“人生篇”和“天下篇”六个课程群组成。“美丽人生”系列特色课程专修班则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开展艺术分流教育,为二师附中选择艺术高考方向的学生开设“美丽人生、艺术人生(专修)”特色课程,主要分为音乐和美术两个方向。

三、绩效考评,民主监督

胡展航来到二师附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台新的绩效考评方案,并实现全校教职员工的“零投诉”。

胡展航说:“绩效考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由于涉及各方利益,而各方利益又不尽相同,所以,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很关键。”于是,胡展航独辟蹊径,琢磨出一套“特别”的绩效考评方案。

首先,绩效考评草案由教职员工代表(从全体教职员工中选出十名代表)制定。这十名代表组成的团队忙了整整两个月,才拿出仅两页纸的方案。胡展航说:“在两个月里,他们去各个部门征求意见,多次被批评,多次受委屈。在这一过程中,十名代表深刻体验到制定绩效考评草案的不易。”

二师附中在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分配方案进行再调整,最后确立了包括工作量、职务和成绩等要素指标在内的最终绩效考评方案。成形后的绩效考评方案须再度征集全体教职员工的意见,在第一次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上,方案的通过率为65%,低于三分之二的通过标准,由此,方案须再度修改。首战失利后,胡展航重新组织教职员工讨论修改。一个月后,绩效考评方案以73%的支持率顺利通过。

绩效考评方案一经确立便开始正式实施,为此,二师附中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推进此项工作,工作小组包括教师代表、工会代表、妇女代表、共青团代表、党组织代表、科组长、年级长及班主任,绩效考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都由办公室主任牵头讨论,工作小组负责解决。

胡展航说:“在绩效考评方案实施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教师因为绩效而提出异议。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最棘手的问题也实现了‘零投诉’。”

近日,二师附中有了一名新任的副校长,这位副校长由胡展航提名,经教育局批准后任命。如今,校长胡展航只任命校级领导和校级行政,其他安排均委托分管的校级领导,校长保留监控权力。

目前,二师附中内设中层机构为五个——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研室和总务处,设正副主任各1人。各处室正职主任由校长提名,经组织考察后,交由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任命,报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批准后聘任。各处室副职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即按照区教育局批准后的内设机构副职竞争上岗工作实施方案执行。岗位竞聘实施公开海选,凡是符合条件者均可报名,然后由学校笔试、面试,公布成绩。具体的人员分配则由“四人工作小组”讨论、设计和调整,“四人工作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德育处主任和教研处主任组成,分管着三个不同的年级。

在胡展航看来,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特点就是放权,但放权的同时必须施以有效监督,以确保责任落地。因此,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二师附中都推行民主监督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议、行政扩大会议及教代会和党总支在决策中的民主监督作用,以最大限度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同时,二师附中注重发挥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及学生会等二级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与监督功能,以体现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此外,二师附中设专职党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按照有关规定产生,配合校长落实学校工作,以充分发挥学校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最后,二师附中不仅成立学校管理理事会、党总支、工会及教代会等管理和监督组织,以加强各处室和年级的自主、规范化管理,更设立申诉委员会,依法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特色,品牌畅想

历经两年多的改制,二师附中现代学校的区域示范作用渐现。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办学后,二师附中加大了与学院音乐系、美术系和体育系的合作力度,尤其在体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体艺教学与备考等方面力度空前。二师附中期望利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将体艺教育特色推向另一个高度。为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亲临二师附中指导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专业对话。

首先,在传承篮球传统、体育竞赛优势的同时,二师附中向打造体育特色文化、深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及推进体育俱乐部的方向逐步迈进。一方面,学校统筹规划体艺高考训练工作,积极寻求更适合学校发展的体艺培养模式,开发体艺特色课程,打造体艺特色教育的品牌;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例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篮球赛、十佳歌手大赛、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展览及运动会等活动,以搭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二师附中优先招收和挖掘有体艺发展潜质的学生,探索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为其参与校外的各级各类体艺活动及竞赛创造条件。在推进体艺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遵循“体艺教学经费优先、人才优先”的行动原则,扩大现有学校体艺特色项目的普及率,加大体育与健康领域、艺术领域特色项目的开发力度,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点、时代特征的体艺品牌活动。

除了体艺教育品牌特色,二师附中的另一品牌标签是“现代学校制度”,其特色在于:新型的政校、社校和家校关系。利用“院地合作、共建共管”的办学体制,二师附中将有机会为新型政校、社校和家校关系提供更多实验性范本。

据胡展航介绍,二师附中的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的颁奖会、总结会、年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有关年级重要决定的会议均会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参加。请家长参与学校、年级和班级的活动及会议至少有两大益处:一是得到家长支持,二是获得一些不错的意见和建议。

改制后的二师附中在拓展家校沟通渠道上颇下功夫,学校、年级和班级均有健全的三级家长委员会架构,并能有序运作。这样,家校合作由原来的仅仅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的表层合作逐步向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深度合作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