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美术作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作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作品分析

第1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并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书画院共同承办的“彩云南——美术作品展”于2013年3月2日至1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览于3月4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厅举行展览开幕式,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展览从项目策划,到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组织国内知名画家三次到云南采风写生,到最终成功举办展览,前后共用一年多的时间。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书画院在展览承办过程中始终坚持学术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2012年7月3日展览组委会在《云南日报》刊登了征稿启示,征集到反映云南新貌的作品1000余幅;通过认真反复的评选,最终选出云南本土作者和国内部分知名画家创作的作品167件。其中既有几代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也有中青年艺术家锐意进取的新作,更有云南本土画家的精品力作。

    通过此次大型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云南题材美术创作取得的成就,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新近创作的作品,展示了云南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此次展览开启了一个让全中国、全世界了解云南的新“窗口”,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术家心连心、手挽手通过画笔描绘云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描绘云南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一心建设边疆的美好生活。

    展览较为集中地展示和反映了云南元素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云南目前书画艺术创作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尤其是云南本土艺术家的作品,涉猎广泛,涵盖了国、油、版、彩等各个画种门类。这些作品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创作题材,都充分展现了云南特有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展示了云南艺术家对于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物象的礼赞与讴歌。

    这是一次以云岭高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美术展览,也是云南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次“彩云南——美术作品展”的举办,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美术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对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集力,更好地为维护云南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以及祖国西南边疆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第2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人体作品课堂氛围

1.前言

人体作品赏析是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苏教版中,人体作品赏析占有较大比例。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体作品赏析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苏教版《美术鉴赏》课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出了自己看法。

2.课堂氛围要神圣

人体作品赏析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进入教学内容的。由于作品多为,这导致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在上课中容易起哄、害羞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有必要树立起神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门课程、这一堂课不是性教育课程。同时,老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表情和神色等。在课堂中,要改变单纯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思维,坚持即严肃又活泼,从而让学生收起嬉戏之心,尽量的注意力从人体作品以外的遐想转移到人体作品本身的赏析中来。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就作品进行必要的讲解,增加学生们对作品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3.营造文化氛围

人体作品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瑰宝。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人体艺术作品主要以欧美居多[2]。在苏教版《美术鉴赏》课中,人体作品也大多来源于欧美,而这些作品又大多是或半裸,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对于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罗马美术课程中,针对那些大量运动着的作品,就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等角度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们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异常重视体育锻炼,以强健体魄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人展示强健的肌肉是一种荣誉。此外,对神的敬仰,也让人们更愿意接受“坦诚相待”。通过深挖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学生们不仅对作品形成了崭新的认识,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底蕴,起到了较好效果。

4.注重学生道德修养

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一直“半掩琵琶”。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信息便捷,高中生有了初步的性认识。在面对作品时,很有可能产生不良的想法[3]。针对这一情况,在人体作品赏析中,注重对学生性教育的同时,还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比如在《大卫》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创作者细腻的创作思维与热情外,还通过介绍创作有关故事,树立学生们欣赏美、追求美的道德认知。从教学实践来看,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将注意力从作品外进入到作品内,并将思维放到作品本身。

5.鼓励讨论与争执

艺术作品唯有在不断争议中,才能永葆价值。换一句话说: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争议、分歧,不在于统一。由于人们的审美观点、当时的心情、学问、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看同一作品,所形成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美术鉴赏》的人体作品赏析中,需要鼓励学生们相互探讨甚至争论,以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创造精神。同时,经过讨论,学生对人体作品赏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对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在整个讨论中,老师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参与、引导,让整个讨论处在预期的轨道中。讨论的形式则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个人发表意见等多种方式。在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语的文明化,避免出现粗俗语句,造成同学之间的尴尬。

6.老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

课堂氛围的营造,与老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关系。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深厚,在教学中无疑更具有优势,可以如鱼得水。就人体作品赏析而言,需要老师在上课前,做好功课,即要了解作品本身的价值、评价,还要尽量获得创作者当年在创作作品以及作品流传于世的各种逸闻趣事。这些是课堂教学中珍贵的素材,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考虑到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发散度高,还有必要收集类似作品的信息,以免在授课中,被学生“难倒”,从而影响了授课效果。

7.总结

人体作品赏析作为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的一门课程,虽然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有理由相信,一线老师在强化个人专业修养和人文修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积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方面将会起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枚辰.巧设三重氛围,鉴赏人体作品——浅谈高中美术鉴赏人体作品的氛围营造[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7-49.

第3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项目———CADAL项目,是“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由国家投资,同时还得到了美国合作方投入的相当于1000万美元的软硬件系统支持,项目的英文名称因而被确定为China-AmericaDigitalAcademicLibrary,简称CADAL。该项目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共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进行二期项目的建设准备工作,CADAL美术资源数字化项目是CADAL二期项目的分支,是以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的美术资源为基础,联合国内其他美术院校图书馆,对涵盖文字、图像和影音信息的美术资源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数字化建设,是CADAL二期拟建设的子项目之一。美术作品数据库(群)的建设是其核心内容,即将馆藏的美术作品原件、高仿画、文物、画册等视觉资源数字化,建设成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建筑等数据库(群),同时,实现数据库(群)的统一检索。CADAL美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建设目的是为美术专业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源[1]。

建设美术资源数据库,需要对美术资源进行前期的调研。由于该数据库是针对图像作品而言,并不是书籍的整合,所以对画册中的美术作品进行选择、甄别是数据库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馆藏画册数量庞大,每本画册所含美术作品数量不一,且不同的画册会出现交叉的美术作品,所以影响到美术作品的统计。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发现同行对这一问题研究甚少,由于这一问题对CADAL的开展极为重要,故笔者试着从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删选美术作品。

2利用统计学方法选择美术资源

2.1统计学方法及马太效应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学科到人文学科,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2]。

我们这里应用到了统计学的分支———文献统计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美术画册中的美术作品。由于涉及的文献样本是美术文献,这里做样本分析的是外国油画作品,所以需要对外国油画作品的画册做个分析。

外国油画作品也遵循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就外国油画作品而言,也存在这一现象,即越是著名的画家,其著名的美术作品被重复出版的机会就越多,越是不出名的画家,其美术作品被重复出版的机会就越少,这样就出现了同样的美术作品被重复出版多次的问题。故对这些美术作品做一定的删选,就需要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得以解决。

2.2美术文献资源的选择

本文将以我馆馆藏的外国油画家作品为例来进行美术文献资源的选择。

2.2.1取得外国油画家的美术作品总数

第一步,求出外国油画家画册(中图分类号为J233)中所含的美术作品平均量。按照书籍厚薄、所含美术作品多少为原则,分别选取10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外国油画家画册,统计其美术作品总数及每画册的平均美术作品数,其结果见表1。均每本画册所含美术作品约为98幅。

第二步,查询馆藏外国油画家画册总数。通过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得出本馆外国油画家画册总数为3806册。这里需要注明,本馆已经把所有的纸质画册电子化,并且要求复本数据合并,即系统所查的每条数据就针对一种画册,多个重复的复本画册,都在一条数据中反映。

第三步,求出馆藏外国油画家的美术作品总数,即把步骤一与步骤二的数据相乘得出外国油画家的美术作品总数为372988幅。

2.2.2建立模型

根据采购记录、编目记录及阅览流通的实际经验,我馆馆藏外国油画家画册大致可分为3种,且不同类型分别有不同的比例。A类(藏书量大、作品重复次高的著名油画家画册)约占本类别藏书量的60%;B类(藏书量居中、作品重复次中等的油画家画册)约占本类别藏书量的35%;C类(藏书量小、作品重复量低或没有重复的油画家画册)约占本类别藏书量的5%。

2.2.3求出美术作品总数

按照外国油画家的美术作品总数及其外国油画家的画册在馆藏中不同比例,可以大致推导出在不排除全部藏书种类中的图片交叉重复采用的前提下,3种类型的油画家画册中所含的美术作品总数如下:A类(藏书量大、作品重复次高的著名油画家画册)的美术作品总数为:372988×60%=223792幅;B类(藏书量居中、作品重复次中等的油画家画册)的美术作品总数为:372988×35%=130545幅;C类(藏书量小、作品重复量低或没有重复的油画家画册)的美术作品总数为:372988×5%=18649幅。

2.2.4统计不重复的图片量

首先建立一个假设,即假设馆藏的美术作品中都有一个外国油画家作品全集,此全集作品囊括了该画家的所有油画作品。故凡是同一个外国油画家,出现了N次,他的作品都可被认为是重复了N次他的作品全集。建立这个假设方便进行下面的推导。为排除美术作品的重复量,我们对3种不同类型的油画家画册分别选取了3个样本,每个样本分别选取10位油画家(见表2),然后在我馆的电子资源中查询油画家的相关数据数。以此推导出3种类型美术作品的平均被重复次数。

A类的重复次数为26.9次。B类、C类以同样的方式取得不同的重复次数,即B类的重复次数为4.4次,C类的重复次数为1次。在此基础上,将3种类型油画家美术作品总数分别除以3个平均重复次数,从而得出3种类型美术作品量(即没有重复的美术作品)为:A类8320幅、B类29669幅、C类18649幅,总幅数为56638幅。

2.2.5补充其他因素以完备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以上推导模型是基于理想的模型而产生,故需要补充排除在外的作品图片量,最终推导出全部藏书中的真实图片数。如一些美术作品不是以个人形式出版,以合集等其他形式出版;还有就是上面的假设是完全重复,现实中有一些是没有被完全重复的美术作品。基于这点,从馆藏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除了C类,由于选定的都是零重复的美术作品,故不存在遗漏的美术作品,其他A类和B类都有。这些被忽略的图片数根据不同类型也有不同的比例。其中A类被忽略的大致占图片总数(排除重复后)的15%(即1248幅),B类被忽略的大致占图片总数的10%(即2967幅)。综合以上所有数据,得出外国油画作品为60853幅,即我馆所藏美术资料中一共包含60853幅美术作品。

第4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视觉教育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视觉教育”是指利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指导学生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对视觉物象有一定清晰的理解。开展视觉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培养视觉信息到 处理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以及能够和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因此需要重视“视觉教育”的学习。

一、视觉教育的内涵

视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理解层以及运用层。感知层是培养学生对视觉文化上的感知能力;理解层是指让高中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正确的理解视觉物象。运用层是指学生能够利用视觉符号对视觉文化创造的情景教学进行交流。感知层是人类的生理功能,而理解层和运用层是人类感知和认识的高级阶段。通过“视觉教育”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和美术作品进行情感的交流。美术鉴赏作品都是历经千挑万选而形成的艺术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历史特色。重视高中学生的视觉教育,通过视觉教育可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品需要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等对其进行理解、分析以及体验,这样才能够获得视觉的享受。视觉教育的理解层是让学生学会对视觉物象以及符号进行选择和组织,通过物象的外表,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运用层是指高中学生在通过视觉的感知和领悟,能够运用美术符号来表达自己观点,并且能够分析和鉴赏艺术作品。运用层也是交流层,它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视觉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种方法。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视觉教育”的培养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看感知美术作品

生活中处处出存在图像,这是人类的艺术结晶,这些图像可以被看作是艺术作品,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仅仅是笼统的观看,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认知。而艺术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习惯,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感知。高中美术的鉴赏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观看美术作品,打开眼界,开阔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仔细的观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从感悟式的角度进行美术作品的观看,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去体验作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美术作品进行相关的联想。接着以形式鉴赏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细致的观看,让学生从构图、空间、色彩、明暗以及线条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美术作品的构图画面优美、引人入胜,从空间上看,美术作品能够把湖面进行拉伸,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而从明暗以及色彩上看,画面柔和,色调过渡恰当。最后通过社会学式的鉴赏分析出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社会学式的分析就是要对美术作品诞生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还要探析美术作品作者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比较式鉴赏就是指把艺术作品放置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横线上要把主体相同的相同时代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而纵向上要把主题相同但是处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品对比分析。

2.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美术作品的诞生的情境,理解作品时,需要把作品置身到特殊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高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无法对抽象的艺术语言进行详细的解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理解美术作品深刻的内涵,因此需要在美术鉴赏课中重视对“视觉教育”的运用,注重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抽象作品的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让学生树立独立判断的审美自信心

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涉及到多元文化,高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美术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的熏陶。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标准不同,因此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对艺术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对艺术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要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树立独立判断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高中在美术的学习普遍存在审美文化缺失的现象,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重视“视觉教育”。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视觉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第5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83-02

所谓观察能力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在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体特性的心理特征。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认为,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的水平。只有观察才能有自己的发现,有了发现之后才会有感悟,因此,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需要,也是我们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需要。

基于此,本文对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作了如下探讨。

1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幅幅情节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我们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这种观察的兴趣,由此为起点来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欣赏,提高美术素养,引导学生面对美术作品,从一般意义上的观看转化为对作品的欣赏状态,从欣赏中汲取美的享受,感受美的熏陶,激发对观察的兴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了达芬奇著名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图片,通过放大局部的细节特征手段,提示学生透过画中人物蒙娜·丽莎的外貌特点、神秘气质去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去观察蒙娜·丽莎的脸部,从她微微抿合的嘴角,微挑的眼角,若凝若闭的双眸所流露出来的恬静、美丽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朴而又若隐若现地表现出一种充满着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引导学生去欣赏蒙娜·丽莎那丰腴、盈润的肌肤和生动、自然、精妙的姿态,透过对整幅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中去体味那种青春的充满着灵性的生命和活力,去感悟那种人本身的价值以及自然的美感,感悟作者弘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从观察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审美能力和美术综合的素养。

2拓宽学生美术观察视野,提升观察效果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仅依靠上文所谈到的观察兴趣还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拓宽学生观察美术作品的视野,是提高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学生只有走进宽阔的美术世界中,才能“见多识广”,才能使自己的观察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内在的提升,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大量的观察就是对美术信息的积累,对各种美术作品我们都需要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美术的想象和思维,在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时,对美术作品要结合一定的标准给予适当的归类鉴别,比如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等等,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所反映对象的手段、生活真实的角度、美学形态等去观察和分析,在教学中,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要在观察中进行,在观察中不断提升观察的能力。通过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视野,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增加美术欣赏与鉴赏的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有效提高观察的效果。好的观察的效果,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习惯是基于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好奇心的促动和观察本身的乐趣的享受,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美术教学中,学生在美术欣赏中的良好的观察效果是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对于美术欣赏活动中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提升学生美术观察效果,掌握观察方法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升美术作品的观察效果,就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真正拥有走进美术艺术殿堂的钥匙,通过相应的观察方法的运用,充分享受美术作品美的真正内涵,观察的方法很多,但总的来说,美术作品的观察方法不外乎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等等,在此简要论述几种常用的方法。

3.1整体观察法

这个观察法在美术教学中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方法,就是指对整体美术作品先做大体的观察,然后再深入局部做详细的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被艺术家们所实践证明的正确的观察方法。

3.2联系观察法

在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要联系和这幅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作者生平、风土人情等等诸多因素,通过逐步深入的观察、分析,最后综合各种因素来概括总结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

3.3比较观察法

所谓比较观察,也就是对比观察,就是将美术作品在相互的比较中发现各自的差异和各自的特征,有了比较才谈得上鉴别,才能将我们的观察力向较高层次推进,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中的观察,最常用的也是比较的方法。

总之,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美术课学习的质量,也是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美术欣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是由美术欣赏的特殊性决定的,对学生参与欣赏和鉴赏活动也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6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方法;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26-01

一、背景鉴赏

任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滋养他们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而兀然独立。任何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都需要艺术家在前人积淀的沃土中汲取养料,把握好时代脉搏,再结合自我个性进行创造。美术作品中呈现给鉴赏者艺术形象,很可能包孕着深层的文化原因。这就需要欣赏者去联系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以及作者生平等因素进行逐层推进的分析、鉴赏,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审美感受。尽管不同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并不一致,但是每种美术作品的特色都会有所侧重。例如鉴赏古希腊艺术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多去阅读一点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这既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还能加深我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同理,在鉴赏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时,先期查阅一下作品产生的年代、地域,重温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更容易使鉴赏过程事半功倍,促进既有知识巩固整合,构筑立体的知识架构。

二、语言鉴赏

美术作品都是依靠自己的美术语言表现出来。美术语言包括:点、线、面、空间、光、色、材质、肌理等要素。美术语言不但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载体,而且其自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是美术鉴赏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那些以形式来表达艺术内涵的作品来说,美术语言甚至是了解作品、沟通鉴赏者与创造者的唯一纽带。对于没有情节性和故事性的艺术作品,语言鉴赏就是不二法门。例如:西方的静物画、素描、风景画,以及中国画中的构图、笔墨、设色等都是语言鉴赏的重点,尤其在书法鉴赏方面,更要注重从美术语言角度来鉴赏。书法结体、布白、章法、节奏都是依靠美术语言来表达和阐释。只有细心玩味个中语言,才有可能获得书法美感的完整享受。

三、比较鉴赏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话用在美术鉴赏上同样适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收获。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比较的维度去观察、认识鉴赏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共性与个性,把鉴赏活动引向纵深。可以将存在可比性的作品进行平行比较分析,把同一主题、同一时代、同一画种、同一风格的作品对比鉴赏。如:将北宋全景式山水画巅峰代表关仝、李成、范宽的三家山水横向比较,能够更充分的领略自然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古代艺术家的精湛画技,激发对祖国的山川和美丽的自然崇敬之情。同样,我们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跨门类、跨风格、跨流派地比较。如: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主将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与同一时期法国雕塑家吕德的雕塑《马赛曲》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美术门类诠释同一主题下的艺术共鸣。另外,还可以对艺术品的风格、流派演进、发展阶段等进行历史比较。像敦煌莫高窟,从南北朝时期“本生故事”塑像到唐朝“经变故事”塑像演变;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形式的演进、变革,集中表现在用笔、用墨及意境表现上。再比如,可以对不同时期同一主题表现手法的变迁进行比较。在欧洲美术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都对表现《最后的晚餐》、《大卫》题材乐此不疲。还有各式教堂建筑的风格演变也很适合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审视。无论哪种比较方法,其目的都是引导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美术作品在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的规律、特点,实现对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精神境界、思想意蕴的探究,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修养。

四、情感鉴赏

情感鉴赏就是通过对民族意识、时代精神,艺术观念的理解,领悟作品意境和内涵把握美术作品的整体形象的鉴赏方法。对于写意或者表现性美术作品来说,情感鉴赏是首选的鉴赏方法。写意画名家石涛、徐渭等人的作品最适合用情感鉴赏的方法来品啜。这些艺术家他们或愤世嫉俗、狂放不羁、或怀才不遇、孤高愤懑。再加上中国画独有的诗、书、画三为一体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丰沛的情感通通汇涌于笔端,于挥洒之间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另外,俄国列维坦的作品被一贯被评论家称做“情绪风景”,十分适合从情感鉴赏的角度来把握。对于情感鉴赏的方法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鉴赏方法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铺垫,而且还要求鉴赏者有很强的想象力和领悟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五、摹写鉴赏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一再强调“传移摹写”的重要价值。摹写,既是习画之法,也是鉴赏之法。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实践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强的美感。因此要体验美术作品全部的美感,摹写实践不可偏废。通过实践,能够体验到创作的难度与技巧,真正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创新所在。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大胆去尝试用素描、速写、临帖、摹刻等造型手段,感受西方艺术精确科学之精神,领略中国文人画高洁、坚贞、潇洒、飘逸的风韵,体味金石之美、书法之妙!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 方法

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当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但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对美术家生平、社会背景的了解,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艺术情操,扩大知识视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解析作品,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没有持久的兴趣,细究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型"与"故事型"

"理论型"教学,主要是采用了"专业思维"模式,僵化的分析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如讲解一幅美术作品,教师对着一群没有受过长期美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细致分析构图法则"三角形"、"s形",认真交接"环境色、光源色",甚至"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即使教师阐述的准确合理,学生也只会茫然不知所云,美术在学生眼里变得技巧深奥,深不可测,严重挫伤学生的浓厚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故事型"教学主要是错误低估了初中学生接受能力,作品分析流于表象,无助于形成学生尖锐洞察力和犀利分析力。教师采用艺术家是生平、轶闻秘事来吸引学生,分析作品简单概括,一带而过。这种重点不明,只图热闹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但不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统一答案"与"知识盲区"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三、多媒体教学误区

多媒体工具走进教室,银幕上的展示内容又蹦又跳,又会唱又会响。课堂气氛出现了新的面貌,许多教师以为找到了欣赏课的灵丹妙药。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许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能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特点、每班教学情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忽视这些具体情况,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力量多媒体的存在而设计,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不足,只有坚持因生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怎样才能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合贯通法

我们通过寻找与美术作品有关联的食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多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区领略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对于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来说,它们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一座"虹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区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即"诗中有画,话中有诗"。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比较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三、谈话法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最质朴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法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言为心声,慢慢引导,细细解释,交流沟通,效果颇佳。

四、想象法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教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想象,可以使抽象变具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联系文学(作文)、历史等知识来触类旁通,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示范法

示范是对人的视觉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刺激,教师可以采用临摹教学步骤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以示范模写作品程序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思路,从而贴近与美术作品的距离。身同感受的模拟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一定难忘。

六、感悟法

第8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一、幼儿美术鉴赏的内容

1 经典美术作品(历代和当代)。

经典美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这些财产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启迪人的思想,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鉴赏的对象和内容除了绘画,还应该包括雕塑、陶艺、建筑等三维美术作品。

2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可谓星罗棋布,那么什么类型的更适合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呢?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形式上色彩鲜艳明亮、内容上奇异有趣的作品,在鉴赏活动中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更易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寻找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中,幼儿对于梵高的《邮递员》比较喜欢,而且能够理解作品,而对于《蒙娜丽莎》不甚理解;在中班美术鉴赏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小女孩系列和幼儿年龄相仿,幼儿有亲切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幼儿作品。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同伴的作品最富有感染力,并且从形式上看,幼儿作品最具新颖性、诚实性和直接性,可以为鉴赏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二、幼儿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游戏。

①拼图 拼图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它既充满挑战又得心应手。如中班美术鉴赏《老虎》等,利用拼图的方法吸引幼儿兴趣,加深对作品构图的认识。

②在线涂色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在线游戏丰富了幼儿们的生活。因此,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不妨也以多媒体为载体,使幼儿在玩中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如大班美术鉴赏《睡莲》,利用计算机,使幼儿通过在线涂色加深对作品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③角色扮演 幼儿对于角色扮演游戏乐此不疲,所以在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让幼儿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如中班美术鉴赏《最后的晚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犹大的布袋非常有趣好玩,争相扮演,但是当扮演完成以后,扮演“犹大”的孩子却低下头不开心,因为他感觉自己是“坏人”。显然,幼儿通过生动的扮演深入体验了作品的内涵。

④重新组合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重新组合作品,如大班美术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幼儿可以从音乐的角度重新安排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也可以重新给人物分配角色任务等。

2 找异同。

①找不同 把不同艺术家的同一创作题材的作品或同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了解同一题材下艺术家的不同表现方法或同一艺术风格的发展。此种方法比较忽略艺术家个人生平,注重美术自身的发展,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自画像”、“阅读者”、“马”等均是运用此方法。

②找相同 把不同风格或者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然后把找出的作品编成一个故事,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好朋友写真集”,就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幼儿在一系列杂乱的图片中找出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并把找出的图片创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显然,运用“找异同”的方法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既了解认识艺术作品,同时又掌握了对比的方法。

3 谈话。

谈话的类型一般分为递进的三种:讲解一问答一表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握侧重点。如大班美术鉴赏《呐喊》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尽量使用客观而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的方法,分析作品形式和风格,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4 图像分析。

首先,列举作品看到的人或者物,分析作品类型:其次,了解图像中故事和寓言,分析作品的文化环境:最后,寻找作品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系,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大班美术鉴赏《格尔尼卡》,请幼儿课前收集关于毕加索的信息资料,然后请幼儿观察作品,分析作品中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指出一盏灯、一位尖叫的妇女等,并针对该类事物加以概括,分析和解释其象征意义,从艺术家个人历史和作品中去探寻这些形象的意味。

5 综合。

第9篇: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一、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幼儿园要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其包含着情感、想象、记忆、知觉、感觉等心理要素,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人类天生就对不同的颜色有着视觉的辨认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关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图画中的图形和绘画中的造型。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中指认出来,并通过直观感知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蕴。

2.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幼儿能够根据已知的审美材料展开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诱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得到了发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极速被加入到幼儿的审美想象过程之中。

3.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幼儿的审美创造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行为,随着幼儿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

要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要想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必须让美术作品对幼儿产生吸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这也是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基础――要让幼儿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2.培养幼儿的美术审美体验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要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要让幼儿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将自己的信息和情感投射到美术作品中去,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学会移情。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从美术作品的造型、颜色、线条中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性质,例如从舒展明亮的色调中感受到愉悦、从暗淡枯萎的色调中感受到失望和痛苦等等。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审美体验,使幼儿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

3.培养幼儿的审美创作能力

审美创作能力是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眼、手和脑,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运用美术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行审美意象的改造和加工。幼儿教师要将美术课还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审美创作能力。教师要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美术创作材料,将幼儿的美术创作热情充分地激发出来,让幼儿能够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得启迪,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