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村官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84-02

1 增设“村官”专业的意义

(1)增设“村官”专业是响应党中央“村官”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从政策跟进的角度讲,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和教育部门适时跟进这种政策调整,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上应该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尽早开设“村官”专业和课程,通过培养大学生“村官”,丰富农业、农村干部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导才干,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终建立一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使他们以后能够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组织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必须的。

(2)增设“村官”专业是以社会市场需求设定专业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计划活动中,培养环节尤其重要。因此,作为高校和教育部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需要。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客观上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大学生到期村任职,担任村官。在这种情况下,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村官的客观需求,适时开设村官所需要的专业课,加快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步伐,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质量,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3)增设“村官”专业是帮助有志于“村官”的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所学有所用,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村官也是如此。只有在学校学到了与当好村官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担任村官的期间减少盲目,少走弯路。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高校和教育部门就必须着眼于大学生村官人才的成长,及早开设村官所需要的专业课,搞好各方面的综合配套训练,为大学生当好“村官”打好坚实的综合基础。

(4)增设“村官”专业是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健全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势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村官”专业是其重要基地和源泉。由于历史等原因,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不均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和大量的投入,而适时增设“村官”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是其重要关键和必然选择。

2 开设“村官”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社会市场需求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对此,全国各省市作出了相应的安排部署,比如河南省在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已经选派18822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基础上今年再选聘1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并将在2009年达到5万名,使河南全省每个行政村两委班子中保证有一名大专以上毕业生。无疑,选聘数量如此之大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一件值得各类高校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

目前全国农村基础干部的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以河南为例,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目前全省共有2123个乡镇,4.8081万个行政村,村支书和村主任总计达近10万人。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全省4.8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3%,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村委会主任中,45岁以上的占32.7%,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2%,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河南省多达数万人的“村官”选派对象和近10万人村支书、村委主任甚至更多农村基础在职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任务,为河南省高校“村官”专业或方向、课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全国各省市高校“村官”专业的市场需求更大。

2.2 供给分析

面对巨大的社会市场需求,可真正在高校开设“村官”专业的并不多。据调查仅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的个别高校已开始了“村官”专业,并且招生形势火爆。比如,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2008年秋季河南农业大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计划招生以面向农村基层工作的“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本科生60人,文理科各招30人。结果上线人数达931人,其中文科上线661人,录考比达1∶22,理科上线270人,录考比1∶9。这一方面显示出该新专业方向的设立,在2008年招生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村官”专业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亟待扩大招生规模和在全国更多的高校可设此类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2.3 专业设置及社会经济效果

(1)专业设置。在专业上可多层次设置:(1)普通本科专业。在适当的时候,经批准高校增设普招本科“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或方向,每年招生一定规模的“村官”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生。(2)中短期培训班。可先期或同步开办一定数量的“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方向的在职人员中短期培训班。(3)“双学位”专业。在此基础上,在经济学本科学生中增设一定数量的“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双学位”专业或方向,按照学校双学位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课程设置。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特点,高校开设“村官”课,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优先考虑:(1)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法和其它与农林牧渔相关的涉农法律课等。(2)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政策课,如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课等。(3)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知识与实用技能课。(4)基层工作现代管理课。包括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管理等。(5)调解课。帮助学生学会农村调解工作中的调解艺术和一般方法。(6)经验课。如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现身说法”,为在校村官专业大学生走出校门担任村官提供一些间接的借鉴经验。(7)实践课。可以专门辟出一定的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村主任”,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些直接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官”和广大在职农村基层管理者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3)社会经济效果。我们可以预料,在郑州大学商学院增设“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3 政策与措施保障

设置“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村官”队伍,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予以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力、财力与资金投入。可考虑在学校或院系设立“村官”专业建设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和组织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形成“村官”人才教育与培养方案,并推动方案的决策与实施。为推动该项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与资金投入,建议有关方面予以考虑和支持。

(2)实行自主命题、单独招生的改革举措。据调查,安徽省从几年前起就组织所管有关院校采取特殊政策,单独命题、考试,学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应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教育,学有所成后再定向回乡任职。这种招生模式符合我国农村与城市结构分布的特点,适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这也是一种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并为高校新兴专业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范畴和空间。可以大胆地学习和借鉴。

(3)宣传与培养服务“三农”、献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村官”精神和意识。服务“三农”、献身新农村建设是“村官”精神和意识的应有之义,要大力宣传和培养这种精神和意识。就立志要做“村官”的大学生自身而言,必须做到:首先,热爱“村官”专业,学好“村官”专业课程,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和水平,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己,服务“三农”,不让农村失望;再次,还需摆正一种心态,转变择业观念,敢于挑战世俗的眼光,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配套政策与管理服务措施。建议国家和省市出台专门扶持高校设置“村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新兴专业、方向或课程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村官”队伍的优惠政策,并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专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出台相应的管理和服务措施。

注释:研究中的“村官”,“村”不仅仅指行政村,而是泛指农村主要是农村基层;“官”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员,是指政治素质高、懂技术、通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既有基本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能够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村官”专业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管理专业”(简称农村发展与管理),“村官”专业是其形象化的称谓。

参考文献

第2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给格局发生大规模改变,原来农产品短缺不足,而现如今,农产品丰收年供大于求,过去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而如今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加以关注,农民收入也纳入到农业经济的范畴。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通俗地讲,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具备专业能力的建设方面人才,而农业经济人才来源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培养。因此,想提高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获得更高产量,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就要从最基本的入手,建立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大力发展学科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管理型人才。

2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我们把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概括为两类:一是工农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二是二元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导致农村经济转型期。人们开始对农村经济转型开始重视。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存在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帮助的关系,在农业发展速度过快时,农业经济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当工业经济发展过快时,工业回过头来反哺农业经济。这种策略是国家提出来促进工业和农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时期,我国的经济工业占据经济发展的较大份额,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好符合工促农的阶段,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向新的阶段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在中国大地上崛起,但是同时带来的极端化问题就是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农村收入远不及城镇收入。而且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两极分化的城市结构导致我国需要在农村经济上重点发展,重点投入资金。从国家支持的角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促进农村城镇的贫富差距逐渐降低。

3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

3.1不断发展相近学科专业新形势的发展

促使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关于农业经济的专业,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经济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对经济学科的方向做了重新的规划,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农产品贸易学,农产品经济会计学,这些学科都是针对农业经济来进行课程设计,将农业经济特点纳入学生学习的范畴,这样对于农业静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一农业企业为主的小型乡镇企业为内容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的农产品营销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是对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做出的铺垫。因此,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发送到生产中去,计算机需要集处理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为一体,对生产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帮助生产高效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正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其正向增长。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的好坏是和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经济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上的信息非常重要,对于农产品的经营销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的信息直接影响营销成功与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设立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用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在高校设立信息化管理学科至关重要。

3.3运用数理知识增强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高校中传统的农业经济课程中,数理经济和定量分析占据课程的比重较低,更多的学习重点在于解释国家的经济导向以及政策,更多的是贯彻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专门的定性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类似的课程。但是,目前国家经济重点在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得到了高校的重视,在定量的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课程的比重上有所增加。农业部门不仅要知道生产问题,生产销售问题,还需要考虑生产成本以及效率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此问题的需求在定量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上增加课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3.4实践性教育不断加强,软科学硬化日益受到重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在农业经济中要重视理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就偏重与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性和智能性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所面临的工作不能够适应,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经济的转型发展导致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的农业经济管理型人才的要求就越高,对其具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课程之外设立了很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些具备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术研究,以此来加强学生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4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4.1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确立农业经济学科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农业经济在转型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其发展的劲头非常好,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冲突点,首先就是农业人口多,但是相对的土地资源少,农业经营分散,产业链的建立不完善。农业发展的阻力在于农村生产效率低,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其次就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相互冲突,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呈现出高质量,高产量,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还局限在低效的模式下。因此,为了解决这两个冲突点,需要从科技方面、信息化方面、管理方面入手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对生产获得组织进一步优化,降低经营农作物成本,增加竞争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上述目标。通过对农业经济学科的建立,科学的对各阶层的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帮助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是农村经济转型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

4.2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形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任何科学进步都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研究来实现,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和发展不断使农业经济发展手段变得成熟和稳定。科学研究的主角就是专业的农村经济管理型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特设学科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长河中,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非常高,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基础,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4.3以人为本,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人才,建设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中,每个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强有力的建设人才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教学队伍中,有几大类教育者,首先是秉承着计划经济阶段思想的老学者,其次是在计划经济过渡阶段的改革学者,最后是具备先进思想的青年学者。正因为有这样的梯队存在就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学科带头人制度,将具备先进思想的有志青年和具备国际管理理念的杰出海归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培养出学科建设的骨干,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实现学科建设的科学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关注,在一些关键难点上,国家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化的、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达到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在一个平衡状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通过对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征、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并提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虽然笔者见解具有局限性,但是此文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高校农业管理学科的设立和课程的规划有一定的帮助,还对我国高品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见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李孟廷.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7(02).

[2]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陈琴.农业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模式[J].福建农业,2015(04).

第3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近几年,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人员素质一不高,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信息手段落后,资金运作比较困难等问题,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综合阐述了襄樊市现阶段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分析了襄樊市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襄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3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16.3万个,入股农户0.93万个,带动周边农户14.4万户。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6 165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4 068万元,培训成员和农民37 805人次,注册商标3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

(二)主要特点

1.在发起方式上,由初始的农户自发组织为主,逐步向兴办实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农民合伙兴办;二是由基层政府部门或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主办或参与组建;三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

2.在合作内容上,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合作为主,并逐步把合作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与领域。

3.在动作机制上,逐步由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近几年,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随着人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动作比较规范、示范效应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在合作区域上,以乡村内的区域合作为主,少部分为跨乡镇乃至跨县(市)区域合作。

5.在发展模式上,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户模式为主,逐步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所办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

6.在经营理念上,逐步由初级产品生产经销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7.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已经由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内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目前全市大多数地方的领导,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比较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长期发展,不少地方的农村专业组织已经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神”。

(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其效能的发挥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一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然有章程,但制度很不规范,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进行注册登记但一部分还未实质性开展工作。

2.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买卖、供应关系,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没有建立起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出现价格销路等风险,合作组织避免风险能力脆弱,最终会给入会农民带来损失。

3.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

4.有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决策不够民主,办事不够透明,普通会员很少参与决策与管理。

(三)会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较为缺乏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够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性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四)现有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影响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市成立的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只有27个,仅占18%,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过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缓,影响了交易,降低了社员的收入,同时也改变不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六)资金运作比较困难,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有的虽然成立了组织,但资金运作困难,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信贷扶持优惠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使得合作组织虽在运行,但举步维艰,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资金问题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2.扶持资金偏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但在其发展初期离不开各级的支持和扶持。目前,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除思想认识外,主要差距是在资金扶持上。

三、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启式与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准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在当前的形势下,应抓好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组建成立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转变;二是由无序性的自我发展向组织、引导、扶持培育性发展转变;三是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规范型转变;四是由“官办”向“民办”转变;五是由低层次的联合向高层次的合作转变。每一个专业合作组织要基本达到“四有”:即有发展目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一个善经营、会管理、事业心强的领头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声势和力度

具体地讲是要搞好“四抓”:一是抓领导。要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关注,领导要真正地把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抓在手上,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靠农民自发组织、部门参与指导协调的较多,但真正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总结推广典型、召开会议,加大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各地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明确主管部门和专门班子抓好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基层,县、乡两级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抓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经管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从组织体系上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二是抓试点。各级各地都要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试点,合作组织试点要尽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务公开试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试点要有代表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推广性。三是抓培训。培训工作的导向要明确、力度要加大、层次要提高。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1.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

2.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负责人的考核办法,考核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还要有发展指标。要有专门组织进行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3.要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以民主协商、公开、公正的方式处理内部各项事物,创新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四)发展信贷合作组织

虽然政府的财政资金可以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使财政资金成为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资金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以,要使农民合作组织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有必要在政策上扶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

(五)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文化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早期西方合作经济运动能快速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等的广泛宣传下,合作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广大农民树立起了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价值观,为后来西方合作经济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人文基础。

反观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发现我国的现在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调对入社社员的教育,不仅是灌输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树立平等、互助、合作的新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为今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难免会导致组织发展的走形、变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绥棱县社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r].绥棱县供销合作社,2008-09.

[2]国鲁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6):4-11.

第4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农业会计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势必导致农业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从农业会计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性教学几个方面入手,略谈了笔者对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希望能引起有关各方关注农业会计教育问题。

[关键词]农业会计;会计课程;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更加促进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半年以上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有80%,有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相应地,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却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设计已淡化了行业界限;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逐渐取消了农业会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研究或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现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育忽视了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和面向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管理需要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农业会计课程建设,进行农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

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及会计专业课程已经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但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行业会计的特殊要求是不变的。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现实表明,即使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难觅农业会计课程的影子。因此,在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农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重在补充和拓展,不是取代。

二、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

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及季节性等特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殊性,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进行农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规律及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由于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设有关农业企业财务会计、村级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进行有关农业会计与农村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注意避免重复。如《中级财务会计》等普通专业课程已经讲授过的教学内容,在农业会计教学类的课程中就不要再重复。所以,各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农业特色”。

三、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课程设置

首先,应考虑增设有关《农业生产概论》、《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开设《农业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农业企业中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业务核算的教学。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内容。由于只是进行特性教学,所以内容可能相对较少,所以可以考虑作为一个专题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加入本课程之中,以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应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及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所以,本门课程可以考虑通过“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四、农业会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因此。那时的农业会计教材相对丰富。而随着我国制度设计、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淡化了行业会计之后,与农业会计课程相关的教材建设也随之越来越少。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自从吴文军副教授于1994年编著了《农业会计》教材后,该校至今再也没有组织编写过这类教材。即使偶尔在市场上看到有那么一两本相关教材,但读过之后令人感觉其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中的。农业特色。很不突出。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殊需要。因此。笔者一方面提议相关教育和出版机构能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农业特色的农业会计教材,真正做到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各院校可以考虑组织本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编写校内使用的自编教材或讲义,待编写的内容成熟后再行出版推广,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五、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教学

第5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分工协作,共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东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基础上合并升级而成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理应承担起农村职业培训的任务。高职会计类专业(含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下同)应在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一、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投入支农资金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必须相应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广东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广东省会计函授学校2010年年底至2011年第一季度,对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市,下同)参加2009年、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对象为村账机构会计和出纳、村报账员(含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村干部。根据2009年和2010年全省上述三类学员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情况,按同一百分比确定各市、县(市区)的问卷数量,共收回问卷24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7份,有效问卷率为73.58%。有效问卷按地区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4份,非珠三角地区1734份,按培训对象岗位分布为:机构会计、出纳585人,村报账员721人,村干部531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非珠三角地区存在农村财会人员大龄化趋势。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在30~50岁之间,达72.35%;30岁以下占10.12%;50岁以上,占17.53%;年龄结构呈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珠三角地区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6.92岁;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平均年龄为41.78岁,其中村报账员平均年龄为45.6岁,50岁以上的占23.59%。

(二)文化程度总体偏底,且地区间差异明显。

调查对象中,近四分之三(74.09%)人员的学历为高中以下(含高中,下同),其专业知识主要靠非学历教育途径所获得。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学历相差悬殊: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8.09%,高中以下学历占31.91%;非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3.64%,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中学历占76.36%,比珠三角高44.45%。虽说文凭不等同于能力,但文凭可以反映出文化基础。广东农村财会人员文化基础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绝大部分没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明显要好很多。

(三)专业知识缺乏。

在585名村级机构会计、出纳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79.83%,其中珠三角地区为100%,非珠三角地区为77.65%。在721名村报账员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38.14%,其中珠三角地区为69.23%,非珠三角地区为37.57%。按规定机构会计出纳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上述情况显示,非珠三角地区在实行村账机构准入方面,存在把关不严现象,让部分不符合要求,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进入到会计行业。珠三角地区则符合要求,基本做到持证上岗。村报账员的持证率偏低,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持证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任重道远。

(四)机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机构会计出纳中没有会计职称人数占67.18%,有会计职称人数仅为32.82%,且94.58%为初级职称,与职业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次调查,是面向学员的一次问卷调查,并非对农村财会人员情况的摸底调查,但调查数据也能够窥见目前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的现状。当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虽然说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会计函授学校在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中,也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会计人员素质是很难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得到快速提高的。应该说,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落实,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在培养农村会计人才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主要是满足工业、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很低。这种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造成了似乎只有涉农专业才服务于农村的假象。随着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之后,职业教育应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认同。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是强化了高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作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广东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没有体现服务于“三农”这一块的。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基本上是忽略了农村财务人员需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甚至在选修课程中也难觅踪影。高职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就业一般是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从事会计核算、仓储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审计助理等具体工作。但是面对经济转型期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后,高职会计类专业应为广大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也面临生源问题。这里有人口拐点的原因,也有高职自身发展的原因。过去10年,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看重引进多少博士和正高级人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和本科教学一样的科研上,培养的学生不能体现高素质、高技术和高技能特征。高职教育未来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发展模式,走进行业,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

虽然说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专业相对来说招生就业情况目前还不错,但是生源素质的降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职会计类专业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对三农发展重视的机会,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也应该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市场的选择。广东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为广东尤其是为非珠三角地区培养能胜任农村集体经济业务核算的会计人才和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将为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已经承担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任务。

从2009年8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部署,广东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函授学校积极选聘优秀师资参加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笔者作为汕头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主讲教师,也作为广东省师资库主要成员,和广东省其他师资一起积极投入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宣讲,积极承担起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任务。在近四年的培训中,在和广东省甚至于全国的其他师资的沟通中,发现承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师资大都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以2012年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名单看,在26位来自于全省不同地级市的师资中,有14位是来自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含中职和高职),占比54%左右。从各地级市区县的反馈情况看,情况也基本一样。可以说,在广东,甚至于全国,从事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师事实上已经承担起了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的任务。

三、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

(一)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是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在广东尤其是非珠三角地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市场化招聘还不明显,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在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报账员和村会计职位往往是和三年一届的村委会选举紧密相关的。当村干部换届时,有时候会计或者报账员也会被换掉,村干部或者村镇领导干部决定了谁是会计从业者。而如果是村账乡镇管,又经常是有具有特殊地位的经管站或财政所兼管,更不能体现农村会计从业者的市场化选择。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和城市企业相比。由于农村会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会计工作。

由于农村会计从业者的现实状态,导致目前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还是非常欠缺。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高职教师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但是目前会计职业类资格考试中的考试内容基本是以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中没有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会计类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不被重视。

在学历教育上,原来在80~90年代开设有农业财会或者农业经济专业的财经院校现在大部分也被迎合上市公司需求的人才培养所替代。当前专门开设涉农会计专业的高校也不多,专业和招生人数大幅减少。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忽视了农村会计,导致到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的年轻教师对于农村会计的了解非常少。可以说,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农村会计实务知识的“双师型”师资的短缺和高职针对农村会计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另一个困难。

四、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生源和就业问题。

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像广东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省份,不能单纯靠后续教育就能提高的。因为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初级职称的取得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时间和知识的累积才能取得。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全日制教学实现。

由于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生源和就业无法保证,高职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招生上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由农村财政管理机构牵头从农村选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或者中职毕业证书的农村会计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到高职院校进行委托培养。这样可以让高职院校直接和区县乡镇挂钩,引导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会计实务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大适合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适应于农村会计实务的具有财政支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我国农村实际,并能够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大适应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农村会计实务并不很复杂,关键是师资要了解中国农村实情,了解财政支农政策,并能在农村具体业务中运用。当前财政部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经常有农村会计实务培训班和财政支农政策学习班,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短期培训,增强农村业务的熟悉度。同时结合农村调研,积极和基层会计实务人士沟通,运用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承担起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任务。

(三)积极完善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日制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上应该体现为农村服务的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服务于村会计和报账员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由于当前行业会计弱化,所以在全日制的课程开设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主要选修课安排课时,以适应未来农村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

如果是定单培养,或者有特别针对农村会计人才培训的班级,像《民主理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审计》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则可以更加突出为农村服务的特征,强调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和报帐员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做好农村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自身应努力搭建农村会计人员成长的立交桥。在积极做好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同时,争取开展农村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不定期的会计实务提高班或者职业资格培训班,提高农村会计出纳和报账员的业务水平。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才参加后续教育返回农村后,能把先进理财观念和专业会计知识带入农村,指导农村实务,更好地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同时也能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提供更高效的会计服务。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景,黄腾达. 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分类培训的调查[R].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2]吴忠香. 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第6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重点建设的内容,目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平衡。从新农村的建设来看,根本目标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而就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要想使农村成为农业体制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要加强农村的经营管理,因为经营管理的改变能够变革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方向,从而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为了研究农村经营管理的强化措施,本文就目前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问题基础上探讨完善对策,进而讨论有效的农村经营管理措施。

关键词:

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体制;支撑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是农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基本活动的粮食需要,另一方面是农业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换言之就是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的进步,所以农业体制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无法忽视。而从具体的分析来看,支撑农业体制进步的是农村的发展,但是目前的农村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总而言之,农村经营管理作为农业体制支撑的重要基础,必须要进行强化,这样农业体制的支撑才会更加的牢固。

一、农村经营管理出现的问题

1.管理体制、模式等存在落后

管理体制、模式等存在着落后的情况是目前农村经营管理出现的一个显著问题。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农村经营管理大都遵循着过去的计划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灵活性不强,对市场环境的适应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管理体制的现实作用发挥十分的微弱,这种作用发挥受限的结果严重影响了经营管理的效率,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变革。就模式来讲,其实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有很大的管理,因为模式是在体制之下衍生出来进行管理手段采取的一种形式,目前的模式,僵化严重,漏洞颇多,对于管理的针对性越来越弱。

2.管理的专业性不强

管理的专业性不强是目前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管理的专业性不强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在农村经营管理中,人员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人员大都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所以对于管理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很难达到专业的水准。第二是技术利用等存在着专业性的问题。在人员专业化和技术专业化的共同作用下,管理的专业性可以提升,但是目前的管理工作,技术专业十分缺乏,因此,整个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经营管理强化的有效措施

1.积极的变更经营管理的理念

积极的变更经营管理理念是农村经营管理强化的一项有效措施。理念变更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市场化理念的运用。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农村经营管理也要被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当中,这样,农村经营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管理更新,进而提升质量,所以市场化的理念变革是必须的内容。第二是进行效率和质量意识的变更。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中,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并不强烈,但是在市场化环境中,必须要追求管理实效和质量,因此需要积极的进行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的提升。综合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农村经营管理要实现市场化理念的运用和效率意识与质量意识的强化,这样,经营管理的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2.革新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革新经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对于农村经营管理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模式的革新而言,主要是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变更为信息化管理。所谓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信息手段对农村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管理调整,从而使其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简言之,信息化管理模式是要充分的利用现阶段社会中的信息源,从而进行管理手段和措施的采取。而就管理方法来看,主要是将单一的方法转变为多样化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利用,经营管理的全面性会更加的突出,这样,农村经营管理的完整性效果强化,其对农业体制的支撑作用也会明显的强化。

3.强化经营管理的专业性

强化经营管理的专业性也是农村经营管理强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专业性而言,强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在农村经营管理中,专业化的人员会对管理措施等进行专业分析,这样,管理现代化实现会更加的彻底。而为了提升这种专业性,一方面需要对人员的管理理论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对管理人员的实践行为进行专业化的训练,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实现,人员专业化目标有效达成。第二是进行管理模式的专业化建立。在专业化的模式下,采取的管理手段专业化会有明显的加强,所以模式专业化讨论也要重点研究。总而言之,无论是人员还是模式,其专业性都会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业体制的支撑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营管理的提高,所以积极的分析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问题基础上探讨解决的措施,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农村经济成为农业体制的重要支撑并促进农业体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俊等.破解三农难题——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韩克强.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

第7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者:程仁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新阶段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产物,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几年,宜都市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0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7个,占16.7;行业协会带动型9个,占1.3;专业市场带动型6个,占0.9;经纪人队伍和农庄业主带动型570个,占81.2。网络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综合商品率达到75。在发展类型上,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即由龙头企业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9600万元,带领农户5万多户。二是行业协会带动型。即由行业经营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市柑桔销售协会、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等。三是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我市农村从事经纪服务的有500多人。四是农庄经济型。即由农村能人围绕某一产品自发组建的庄园式合作组织。如聂家河镇发展种养业农庄40多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000多亩。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四个转变的特点,即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间联合向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能人单独闯市场向集团作战转变。

(二)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一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并通过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市里、忙在乡里、急在村里、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二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专业协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活力的组织载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专业协会把农村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四是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五是促进农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协会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六是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促使农村干部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而通过抓流通促生产,并逐步开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农业生产。

(三)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组 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协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协会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二是活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的成本虽然较低,但仍需要一定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目前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三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协会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有的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协会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协会成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协会属官办性质,政府干预较多,偏离了协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利于协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特别是少数合作组织带头人精明不开明,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五是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见含量较低,产品加工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接不够紧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全市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当前,我们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既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办法经验,又有农民的发展热情和愿望,更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都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xx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组织20个以上,规范完善10个,力争各主导产业都要有1-2个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一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各地要选择1-2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三是加大典型推广力度。认真收集整理、总结推广干部领建、企业带建、能人创建、农户合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以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

第二,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善于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三,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合作组织发展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以指导和引导为主,不断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绝不能随意干预甚至包办。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可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要严格会员入会条件,加强会员管理,增强会员诚信意识,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合作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在体制机制新方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实施订单生产等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要在不断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要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使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特色品牌走向市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与深化农村改革相衔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配套,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相适应,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并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化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协会组织作为实施载体,为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机会。今年,市政府将对有一定带动能力、效益显著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表彰,每个奖励3000元。

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市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市民政、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不断改进登记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及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实力强、资信高的专业协会提高信贷额度。市农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检查监督,维护其合法权益。市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双学双比等活动载体,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总之,各部门要从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和重大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特别是宣传农村专业协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严肃处理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便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有一个大的增加,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扩张,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在组织化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繁荣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8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市场需求;提升策略

一、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对在农村生产经营等环节中对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农民在付出巨大劳动力后的报酬。现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占据了我国社会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因此想要农村经济能够健康高速的发展,就必须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前瞻性,确保新技术和科学信息得到有力的控制,从而实现农民收益提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状况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总体上比较单一,农牧业是我国大部分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农业生产效益难以提高;(2)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形复杂,大部分农村地区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规模作业;(3)中国6亿农业人口拥有2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36亩。土地资源紧张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4)农村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有所欠缺。城市发展吸引着大量的资金,导致城乡建设差距巨大,使农村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因此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金融资产管理活动。要以社会经济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制度,创新现行农村金融管理模式,确保相关资源的合理流动,以保证集体财产的安全;(2)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减轻农民负担。要通常要抓好筹资管理、劳动统筹、农民负担监督、信访、事故调查制度等有关工作,确保各项制度和惠民政策落实到位;(3)促进农村合作经济以及社会化服务制度的建立。开展集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深入研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

三、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业产业结构改变

农村现在已经意识到传统的种植业已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在向农业、工商业、食品业等综合的经营模式发展,生产活动也逐渐信息化、产业化、多元化,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受乡镇企业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农村经济管理成为了重要的纽带,受到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改变

现在农村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生着改变,由集体化经济体制向合作化经济体制转变,农村经济已经不是传统的集体模式,而是要统一、综合、双层管理的经济体制,农民仍然是独立的经营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和经营商品以及决定商业政策。在进行农村经济生产时,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生产资料,独立处理市场与产品的关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逐步走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了生产的商品种类,促进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生产经营角度看,农村生产已从传统的购销模式,转变为直接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模式,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是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三)农村自身条件改变

农村劳动力以及天然资源丰富,但受农村条件和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挖掘出其含有的潜在价值,很难实现农村综合经济优势。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村经济已经摒弃原先自给自足的,逐渐转变为大规模商品化。有些农村地区相对闭塞,对信息的传输和接受较慢,导致善品的流动性较困难,对商场经济变化反应较为迟钝,商品大规模生产的实现较为困难。因此原先农民对于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缺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经发展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不仅要改变农村农业经济生产面貌,还要进行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管理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应从本质出发,探索相关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管理和实施来提高管理价值。首先,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有积极地工作态度,对待管理工作要热情。虽然社会发展给农村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只要管理者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充分挖掘管理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经过仔细的调查并制定创新计划,就能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管理者要洁身自好,工作作风要端正,将其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正在一步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及时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使他们认识到其所处的职业和岗位的重要性,通过提高管理价值的认知更好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提升专业技能

农村经济管理者要有足够强硬的个人本领和专业技能,这是实施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管理者不仅要精通理论知识,还要与实践基础进行有效结合,分析并与预测市场走向趋势,明确管理目标,切实关心农民的收益,进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宣传力度,具体说明农民不了解的问题,通过实际事例的演示,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提高业务水平,多渠道收集信息,可以多利用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和指导,使农村经济管理者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同时要总结工作经验,仔细分析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环节进行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方针部署,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可靠有效的进行。

(三)积极开展调研

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实施农村经济管理,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样才能得到一线准确的数据,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地数据。在经济管理方面,详细的调查、具体的分析、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准确的统计整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管理可靠理论和实践数据的支持。

(四)健全服务体系

在全面认识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该以国家相关这侧和方针为主要依据,总结先进的经验,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规范和提高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科学技术,让农产品真正的走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内。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使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管理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方法,为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五)培育新型农民

要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滋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保证。第一,要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基层农业服务站的作用,结合技术人员的优势,分阶段实施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通过加强培训等工作,使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第二,要抓好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抓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高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学习其他地区已经成功的经验,能够让先进的文化思想的血液能够流进偏远的农村地区,促进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散发出新的活力。

第9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关系解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编号:RW150112。

中国梦伟大畅想的提出为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农村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乡村社会已经逐步退出了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提出,农村城市化建设越来越普及。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广泛,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的生产方式都逐步向城市型转化,从而造成了农业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所以说农村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进行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走出农村,打破了完全人力劳动的束缚,以国内外市场为支撑导向,不仅使用科学化、专业化的仪器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的管理还采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从而使农业形成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效益所得,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农业生产化与农村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更加深入地解读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

1、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1)较贫困农村农业发展不及时。虽然现如今农业产业化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对于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都相对缺乏的较贫困农村来说,农业发展仍然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也阻碍了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较贫困的农村农业发展没有普及专业化设备进行农产品的收割和播种。同时,农业的管理相对比较放松、杂乱无章,缺乏企业化的管理,使得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受到了阻碍,农村城市化发展无法进行。较贫困的农村农民学历不高,对于农业问题没有专业的人士去解答,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就造成了农业问题解决不及时,农业发展不及时,农业发展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受到阻碍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2)农村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众所周知,农业进行产业管理模式或者进行产业化的转换才是解决农业发展慢、质量低和效益低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农村进行城市化发展的前提之一。可是现在,农村并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是发展只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较高效益的其他小资企业,进行所谓的发家致富,导致农民收入持续降低,农业效益大幅度减少,个体农户的小生产农业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的生产规律,在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则之下被市场淘汰,阻碍了农村的城市化发展。

2、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解决措施

(1)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一般农村高学历的人才都在外工作,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一般都不具有高学历。所以,农村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引进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提供策略。高学历人才可以根据现今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农业发展规律为农民们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同时也能够将先进的农业设备引入农业发展中,及时解决较贫困农村农业发展不及时、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此外,他们对农村城市化的公共设施建设一定也会有更好的规划,促进农村城市化更好的发展。

(2)加强农民专心发展农业的意识。为了更快的富裕,很多农民都在幻想一夜暴富,从而去进行一些与农业不同的其他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最后造成人财两空的后果。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定期举行农业知识宣讲会,普及农业发展知识和农业经营知识,树立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

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

随着伟大中国梦的畅想和提出,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的今天,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小资个体与农业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促进农业经营水平提高的基本举措。只有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够发展农产品贸易市场营销,带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根据自己的优势传统农业在广大的市场收取较大的效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但并非所有的农民都进行农业经营、以农业为主业。所以,时间一长,不一样经营主业的农民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农村相关人员应该出面解决这些问题,或者组织专门的会议,使农民双方对各自的产业进行了解,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找出不同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使这种利益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双方共同提高收益,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城市化进程铺平道路。

2、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内容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容首先就是实施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发展包括农企、农艺、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专业化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施农业专业劳动力分工,专业分配农业生产项目,由以前的农业发展分散转化到农业发展专业化集中,将农业发展进行统一的一条龙式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容依据就是以农村产业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农业的服务社会化,家庭经营的同时也进行商业化生产模式,使农业逐渐大范围地与市场接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幅度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原则,比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就是面向全球的农业市场而不是只局限在中国。为了使农业产业化更好地发展,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都要立足于当地优势,并且在当地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管理除了专业化分工之外,还要注意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全面应用,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结构体系,使农业成为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最后,农业产业化在当前我国创建中国梦的大好前提下,一定要在农产品销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共同富裕、农村城市化建设更好的前提条件。

3、农业产业化对农民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农民富裕发展。农民的工作热情是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步相互促进的。农业进行经营模式的产业化,使农业的分散经营统一集合到一起,将农业与农业社会大市场准确衔接,满足中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将农业进入市场的好处最大化,提高农民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应市场,使农产品销售收益更多。这样便激发了农村人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化如果发展良好,农民的生活热情会普遍提高,也会促进农民更好地生活。

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

1、农村城市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前提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一直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产业化的发展又势必要依赖于经济的建设。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在于缩小城乡二元差异,由此牵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就顺势成为了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前提。众所周知,只有农村城市化发展使得新农村具备现代化的先进公共设备,农民的眼界才会得到拓宽,在农业上的发展才会有长远的目光。农村城市化发展之后,农民的收入就会相对升高,城乡差距也会逐渐缩小,农民发展农业的资本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么农业的发展面积和经营范围就会扩大,农业的发展也会因为农民眼界的拓宽而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对应的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更好更快发展。所以说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更好发展的前提。

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因素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必然成果,在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入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成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指引,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又主要在于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此角度来看,一旦农业经济态势增长迅猛,则将会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经济的接济就会直接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通过对经济水平的推动作用促使农村加速与城市化建设接轨的步伐,进而成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因素。简而言之,农业如果进行了专业化的管理,引进了先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那么农民的农业发展就会非常迅速,并取得特别高的效益。农民如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上升,农民就有了发家致富的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先进领导的指引,每家每户出资一小部分金额进行农村城市化建设,那么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就会拥有储备资金,无论是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还是农村的现代化改造都会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农村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中国不断建设发展的体现,都是非常好的发展结果。农村城市化发展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条龙式经营发展提供资金基础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的主要收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农村的公共资金增加,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先前的探索和后续的支持。根据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发展关系的解读,促进中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新勇:加速农村城市化:风险高于机遇[J].探索与争鸣,2011(2).

[2] 周志文、毕普云:浅谈现代性背景下的农村城市化[J].城市,2011(2).

[3] 李军岩、王菲: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