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专业范文

金融学专业精选(九篇)

金融学专业

第1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非金融专业在金融学课程之后一般没有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学生学习金融学时如果能适当参与证券虚拟交易和银行业务模拟,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技术素养,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言必称马科维茨、夏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上选修课也醉心于介绍和推演各种资本市场均衡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要么就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则是四顾茫然,如坠云端。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第2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想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一、在创新思想下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显著增加,对于我国而言,现代化金融发展还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在创新思想下,我国金融领域也在尝试不断的改革,但是因为整体综合素质较差,在改革中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目前流行的互联网金融,P2P等,就因为相应的监管不到位,让这方面的创新变得曲折,进而影响到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而想要提升我国整体的现代化金融水平,就需要在教学阶段来提升,基于创新思想来加强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在创新思想下,进行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需要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深化,改革的思路要为社会输送相应的人才,而不是闭门造车打造理论学子,却不能够独当一面应对金融界的风云变幻。金融专业结合了理论、技能和实务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因此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金融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在实践。所以在创新思想下进行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极为重要,对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金融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之前看似得到一定的创新,不过只是换了一种填鸭式方法。比如从之前的黑板和口授灌输,转变成利用多媒体来灌注,只是将灌输的方法实现了现代化。要知道金融专业本身理论性强,如果仅仅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们之所以强迫自身去学习,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为了能够毕业,或者能够及格,不需要再补考。于是很多学生对于理论还是记得相对较牢,但是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水平却显著较低。这样显然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学金融学科的知识时,会将有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也能够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到金融学的博大精深。这种重视理论教学的方式的确让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一出口就能够引用各种理论,尤其是在证券领域,各种理论能够说得非常精彩,但是一旦到实际应用就难以奏效。这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差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也是和重视理论教学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让学生能够基于理论应对各种变化的金融问题,也才能够很好的解决金融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金融专业老师的实践能力不够

金融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而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自然就很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当前很多高校也在开始大力构建双师型队伍,可是对于很多高校而言,有关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之所以如此主要存在下面几个因素:第一,目前很多金融专业的老师都是新招聘的青年老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参与教学工作,这样他们本身就缺乏实践,自然在授课过程中难以以自身的经历来现身说法。第二,随着高校的扩招,老师的工作任务开始变得繁重,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后,基本没有富裕的时间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忽视这种实践教学,自然难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因为聘请金融专业老师往往需要高学历,但是社会上的金融精英,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行业大多是实战专家,可是他们的理论背景往往没有那么精通,而且自身的学历也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些实践能力很强的精英并没有机会到高校参与授课,所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在创新思想下金融专业的改革思路分析

(一)大力创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想要创新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走实践教学之路。这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培养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去进行实践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结合各个课程来进行统筹安全,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充分根据金融和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对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让这些内容能够贴合时代,同时也能够反映金融学科领域最为关键的知识点。另外高校还要针对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引入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教材,同时要积极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编写一些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教材内容,从而帮助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第二,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革新其本质就是为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彻底革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另外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进行分析等。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然后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和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为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环境,一个是在校内积极发展实验室,从宏观和微观对金融现象加以研究,主要是通过设置数学模型来进行。另一个就是构建应用型的实验室。在实验室购买相关的证券、期货、会计、保险等各项业务的交易软件,然后将实验室模拟成相应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让学生通过实验室来模拟具体的金融应用过程,比如可以据此掌握股票交易的全部过程,开户、委托、交易和清算以及过户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个重要实践环境构建就是大力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到相关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参与学习和实习,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现场来感受到金融的应用魅力,而且通过实习也能够让他们参与相应的数据分析,从而将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结合。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既然制定了在创新思想下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构建一个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那么针对这个体系而言,教学效果的考核机制显然极为重要。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够发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下,就需要将传统的试卷考核进行重新优化,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和随机抽题进行测试,甚至让学生撰写研究论文,让他们通过相应的调查来进行理论分析等。另外在考核中要对传统的笔试部分进行适当的压缩,要提升计算、案例分析以及操作题的整体分值,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调研、上课讨论、业务模拟等成绩纳入进来,从而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实践教学提供考核服务。

(四)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能够很好的被贯彻执行,老师的综合素质极为关键,尤其是老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高校而言,一定要鼓励老师走出去,不仅要做理论研究,还需要积极的从事社会上的一些金融业务,并且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技术培训和参观访问等。要让他们能够深入到金融机构去实践去实习,从而不断总结并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让一些校外专家,如那些在金融领域从业多年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专家,虽然他们的学历不会很高,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可以让他们到高校参与授课,让他们和学生一起到实验室去进行业务模拟,面对面的传授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在判断趋势上的相关基本面和理论分析的结合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经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提升相应的感性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相应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创新思想指导下,金融专业的深化改革必须要走实践应用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才能够让金融专业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并能在现代化的金融环境中不断创新,大胆设计,从而为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大坤,马冬梅.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孙文博.基于校企合作角度推进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33).

第3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问卷调查;金融专业;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由“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1 我院推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根据上述指导性文件,嘉兴学院财经系调整了专业课程设计,从2006届学生开始,实行3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分别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

我院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尚短,应该说是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方方面面都还在摸索。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磨合的阶段,问题也暴露得更全面。发现得早,解决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我院双语教学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笔者,作为我院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位主讲老师。特意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希望借此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路径。

2 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

这份调查问题涉及的对象是我院金融专业2007级的学生,其中四六级通过率为73.2%。整个问题及调查共发放同卷70,回收问卷65份,有效应簪率为92.86%。整个问题调查设计共有18道题目,16道为单选或多项选择提,2道为开放式。问题设计大致围绕四个方面,课程目的、教材,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

(1)课程目的。

为什么要实施双语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这个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笔者更希望能聆听学生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的意义。

根据回收的同卷调查。7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在给定的双语教学的意义多项选择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型也是集中于提高英语水平,更加国际化这两个选型。这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意义还是持肯定态度。对于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给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希望他们能简述缘由,答案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不认同主要来自于他们认为外语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教材的选择。

对于教材的选择,有32%的学生选择了原版的英文教材,45%的学生选择了中英文双语教材。对此选型。笔者特地咨询了学生的想法。学生认为理想的中英文教材应该是针对一些专业的术语,理论或推导过程之类的作出中文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否则,即使使用了原版英文教材,学生也会再去买另外一本相对应的中文教材辅助理解。另外少部分学生选择了使用中文教材。

对于所选择教材所应包含的内容,这个是多项选择题,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反映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教材还有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来分析实际情况。

(3)授课模式。

笔者在设计授课模式这部分的问卷调查时,涉及了授课语言,授课组织形式这两个方面。

对于授课语言,9%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1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中文,大部分英文授课。62%的学生选择部分英文,大部分中文授课,其他的选择全中文授课,

而在授课组织形式上,3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授课为主。47%的学生选择了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看来在双语课程中,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加大讨论,加强交流的迫切性更甚。

(4)考试形式。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教师用了自省自身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而且,考试形式的安排从某种程度上也会指引学生在其学习内容上的安排。对于考试语言,63%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19%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中文答题。对于考试题目形式。四个选型。加大论述等主观题和论文这两个选择的比例加总和达到67%,这说明了对于双语教学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学生也希望接受不同的考核形式。

3 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本次问题调查结果的分析,再加上笔者这几年在双语教学上的实际探索,笔者想就双语教学的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1)双语教学的目的。

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有着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金融的基础经典理论本身就是由国外的经济学家研究探索而来的,而目前欧美国家也主导着金融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若学生能利用自身的外语能力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金融专业知识的话,这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学科,把握这个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但是,实际的双语教学中,我们碰到一个尴尬的难题,那就是学生无法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笔者曾发现一些学生在课本密密麻麻地对很多单词,词组句子作上注解,但其中很多单词跟专业知识并无太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学生习惯了作英语阅读理解之类的练习,比较注重细节。但是,作为专业教材的书通常都较厚。一个知识点下来阅读量会很大,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浏览能力。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专业知识和语言载体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也应避免在语言上作过多的解释,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设置来为双语教学的“语育”作铺垫,如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对相关术语的掌握等,使双语教学能切实得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2)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目前各大高校在选择双语教材的时候似乎都是倾向于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语言地道,实用性强。但是问卷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对中英文双语教材的偏好却给了笔者一个启发。目前国内已经引进的原版教材往往也都配上了中文翻译版本。虽然中文版本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但却也造成了学生对中文的依赖。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出于对原版教材的畏惧,往往是先看中文教材。再看原版,这就大大削弱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这些教材往往定价不菲。反而中英文双语教材由于在关键部分都已经作上中文的注解,反而使得学生有耐心和自信将教材通读。另外,原版教材往往是根据所在国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3)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外语和中文的合理安排运用一直是个难题。不同章节知识点难度不一,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分配。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可根据章节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适应。学生容易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少的章节,采用的英文可以多一些,而重点、赡点部分,则可以适当地多用一些中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了解学生对目前所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调整。

当然,归根到底,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由于受语言的影响,知识点的辨识度较低,使得传统的“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譬如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以及形式上的交互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缓解学生的语言思维压力。如老师可选定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这个范围内查找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讲述(presentation),老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报告进行评点,并可将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还可以增长其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其综合能力,特别是应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交传统方法而言。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自然更大。但根据kra3hen输入习得理论中的i+1输入假设,如果学习者接受的输入材料超出学习者能力但又能让学习者接受和理解,那么这种输入将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考试形式。

从问卷调查学生倾向于选择加大主观题的结果分析,双语教学这样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新的考核方式的需求。学生反映,由于考试的引导性,大量的客观题会使得他们比较依赖书本已成型的知识,虽然督促了学生阅读教材,但是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学生往往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种现象在原版教材中过甚。学生甚至完全不理解自己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反,主观题为主的考试能够督促学生在平时就多阅读书本。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考察了学生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因此,更能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4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公司金融 课程建设 教学方式 工科院校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局,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局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局,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 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 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四、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材教法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孙伟: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2).

第5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金融是指货币的投资、存储、流通、汇兑、提取、回收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投资者期望通过这些经济活动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后期利益;贷款者会依据利率的高低、代价的大小,选择最佳的贷款方式。

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中介、基金公司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经济活动大都在互联网上进行,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相关平台获取所需信息,考证彼此的信用,由此进行投资、贷款、储存、还款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现有的金融交易平台包括众筹、股票基金操作等投资软件;支付宝、微信等在内的第三方支付软件;蚂蚁支付等第三方代付软件以及种类众多的借贷应用软件。所以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互联网上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的各类经济往来活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快捷便利

互联网金融具有快捷便利的特点,有效省去了繁复的手续,节省了时间成本。传统的金融活动必须在线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为彼此提供纸质的信息资料和信用凭证,同时还有签订合同等复杂的程序。而互联网下的金融,如果交易量小,省略了这些步骤;如果交易量较大,则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快捷性填写和认证信息,最终完成经济活动。

2.交易量大,交易额偏小

随着电商和网上贷款等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可以依靠第三方支付和代付软件进行经济往来活动。因为具有便利和快捷性,互联网金融的使用频率自然会提高,网上交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支付和贷款成为可能,支付宝、社交平台、贷款App等金融产品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出行几乎可以不使用现金,打车、吃饭等消费行为,都可以通过这些金融产品来支付,这就使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额偏小的特点。

3.交易成本降低

大部分交易在网上进行总比线下要高效。事先设计的软件程序,方便了人们信息交流和认证,也减少了接待人员和金融工作者的工作量,甚至缩减了部分服务岗位。同时网上信息的交流不以面对面的形式或以纸质为载体,而是借用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协作性,使所有传统手续得以简化。所以互联网金融节省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

4.增大了金融风险

虚拟网络使造假、欺骗成榭赡埽给信用认证制造了麻烦。同时网络安全系统本身也存在风险问题。黑客和病毒软件肆虐,使互联网上的金融活动也存在着风险。而且,随着互联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广泛推进,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日趋严重。互联网给金融交易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金融和个人经济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创新的方法

1.对课程进行创新

金融专业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投资学、证券学、货币学、会计财务、银行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尤其是投资学、证券学实践性很强,学校应该注重课程的改革,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提升学生的经济基础理论、理财的专业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例如,在教授投资学和证券学时,教师要设计好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比例。在考核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时,不仅应包括笔试成绩,还应包括对实践结果的考核。学校可运用或者开发关于证券和投资的虚拟软件,学生使用同等的虚拟货币进行科学的投资,在实践中将理论与个人技能相结合,最后依据最终回笼的货币数量评判实践成绩。在学习货币学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模拟出一个货币发行、流通的小型世界,在实践中发现漏洞,不断巩固理论知识。

2.体验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与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经济学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会使用许多金融产品,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美团等软件。经济学的学生除了使用这些软件,还应该养成金融分析的专业素养,明白操作技巧的同时,要分析其潜在的运行机制,时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研究广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后,可以与其他电子商务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合作,联手打造出新的金融软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3.在金融行业进行实习

除了对金融产品进行体验,学生还可以在银行、投资、贷款公司进行实习,获得更为直接的实践经验,在银行中了解利率、利息、汇兑、贷款、存储等大量经济知识,在投资行业了解投资资本的流行机制,在贷款行业获得信息处理和信用认证的本领等。金融经济学的学生应该做到知行合一,在体验中获得专业技巧。

4.提高挖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认证时,金融行业会利用互联网搜寻客户的贷款活动、还款信用、收入能力、财产状况、家庭状况等信息。首先,客户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真实性,信息审查员必须对客户的财产状况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对远期的借贷和近期的消费进行仔细计算。所有这些信息除了在互联网上考证,还要在实地考证。而互联网上提供的是繁杂的信息,审查员必须依靠高效的软件,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软件进行信息的挖掘和搜寻。在实地考察中,职员还得具备一定的资产评估能力,才能对客户的经济实力进行如实统计。金融专业的学生接触不到评审客户信息,但是教师可以提供假设中的客户,提供一定的信息,告知相关的信用评审技巧,让学生在假设的案例中进行实践,获得信息认证能力。

5.提高评估风险的能力

对于客户的信用认证,不能只依靠客户提供的信息,同时要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中,运用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搜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涉及大量贷款业务时,需要对客户个人的经济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而严谨地评估客户的可靠性。学生在学校虽然不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必须提高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另外,哲学专业与经济专业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辩证主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于投资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健全“三观”建设、提高思想觉悟也能潜在地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精神和素养,尤其投资、股票等金融活动的开展更能因哲学思想而受益匪浅。

四、结语

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实践的机会,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为广大学生提供足量的虚拟操作软件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缩小学生与外界金融行业的差距,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弊端,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应该积极地思索和探讨解决办法,有效消除网上交易的弊端,研发出更加完善的金融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第6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

第7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金融业不仅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出现: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面临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金融学专业毕业却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金融部门的需要。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体系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在金融学教学中,盲目采用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出其办学目标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人才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陷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教材的选择无统一规划而是由任课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这种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金融学专业的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果,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少而陈旧

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且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参考书籍少,一般一门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内容涉及面窄,学生掌握的知识浅浮。

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和实际调研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设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金融专业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往往无能顾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施差,不仅不能顺利地开展模拟教学,而且不能进行产学研结合。

同时,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难与校外的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一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另一部分来源于升本前的教师,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表现为:(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欠缺,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不完善;(2)金融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如不少教金融学的教师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导致教师本身对金融学研究不深;(3)教师任课随意性大,上课课程跨度宽,教师自己对所任课程钻研不够;(4)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基于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

(一)以行业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本着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教学,以满足行业需要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1.对于课程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基础适度,强化实践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深度、学时比例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能够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以缩小行业技能需要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使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的金融软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选修课既要体现专业的延伸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与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可开设金融公关、银行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强化专业方向,突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未来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合理调整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加强课堂外教学内容建设,例如对现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可邀请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可分为课程专项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实习等部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传统的“以教室为场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理论课较强的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证券投资学、金融期货实务、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专业软件工具开展金融统计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调研活动。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激励、支持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主持科研项目。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适用的金融业务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性与实用性,体现时效性与针对性,即要紧随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精心选用优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踪与评价机制,逐步完成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等资料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考评机制,规范教学行为,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1.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建立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申报重点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通过与地方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横向交流的途径,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地方金融机构或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

4.加大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整合教师力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实验室,及配置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同时,争取与地方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第8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教学改革 地方二本院校

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金融的发展是其中重要一环,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大量金融学专业的人才,目前中国不少大学都开设有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整体渐进改革的一环,需要从若干方面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改革,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为高校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注入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及机构也在扩充和发展,目前地方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日益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主要集中在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课程,诸如经济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以及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课程,诸如金融市场学、证券分析等等。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和国外的金融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学实际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今后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也会向国外金融学靠拢,会更加倾向微观方向的研究,诸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会真正纳入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隶属于资产定价和公司财务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应该在今后的金融学教育中被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对教师和学生都会是更大的挑战。

由于学校本身的定位、地域的限制、学生兴趣的不一,目前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的能力,希望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在相关金融机构,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工作,发挥所长,能有用武之地。但是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教育的观念过于现实以及功利化(包括校内校外的原因),不少地方二本院校希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的打造,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附带学科整体感悟的培养。在教学中,“育人”的核心观念贯彻不够,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核心思想和金融学交叉力度不够,使该专业学生具有宏观思维和战略思维的短板。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手段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手段(主要以软件仿真为主),另外还有一定的课外见习机会,诸如去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习,如某校金融学专业学生大二上学期可到某些商业银行进行为期2周的实习,主要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流程,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际从事商业银行的某一项难度不大的工作,比如客服。讲授知识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理论,实训和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实践,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和激励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的运作和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统筹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三)地方性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的

任何的教学,应该以目的为导向,就地方性二本院校,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六是具有能初步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二、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更多的懂得市场运作原理、运作方式和规则的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人才更多的要求是做事,而让市场更加发展和成熟的人才是做学问的人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市场让微观主体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无论是培养做金融事的人才还是做金融学问的人才,都应符合这一趋势。而目前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目的过于短视的现状应该作出相应转变。

(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

新时代下,关于人才的培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有学者主张“术业有专攻”,有学者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笔者认为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依靠的是不变,即厚重的个人素质、品质和基础知识,也要依靠变,厚重的积淀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找到个人和社会的某个契合点(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国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匹配。

(三)教育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教育也在不断的国际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外原版教材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大师级教材逐渐成为中国重点大学的主流教材,每年各出版社也会引进许多在美国大学通用的教材,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基础性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二是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大学互相承认学分会更加频繁,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给你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前沿的了解;三是高校教师学术互动和合作会更加频繁,有利于相互学术水平的提高和诞生更高水平的成果;四是跨国界的学术资助规模会更大,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出更高和更深层级的成果,面对这些趋势,金融学的人才培养应符合这些趋势,动用资源予以保障。

三、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不少地方性二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辅以一定的实训和实习的手段。笔者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牢固程度不够,学生整体的学科体系的观念不足,二是实验手段的引入力度不够,不能设计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和认真思考。在香港的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仿真实验软件较为丰富,而且和真实的世界互动和融合,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找到运用知识的途径,更可以为将来成为真正的将才打下必要的基础。虽然地方二本院校在诸如硬件、财力方面有所欠缺,但适当的加大这方面的资源保障、寻找和相关机构的新的合作模式,仍然是可行和必要的。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陈旧

不少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材虽能反映一定的学科内容,但不能反映金融学的发展潮流。特别是不少教材相互引用的成分太多,且人性化程度、针对性不足。教学内容往往也是若干年前的内容,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三)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不少地方二本院校的教学理念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某些金融机构里面工作的“螺丝钉”,较为功利化和现实。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教学理念应将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和情操,从“人”的思想、态度去思考,从“金融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趋势。

四、地方二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倡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

课堂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的方向。一是可以通过讲授案例,让学生分析和相互讨论,只要是合理的争论,都应是可接受和鼓励的范畴。二是可以设立若干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资料,做PPT,上台演讲。三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相关文献,分析该文献的可取之处和局限,认真探讨值得改进的地方,通过互动式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平等和自由,符合时展的潮流。

(二)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国际化趋势,兼顾中国国情

一方面,教材的运用应更多的反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积极引入国外一流教材,如果受到语言的限制,可考虑运用翻译的版本,然后逐步采用全英文的教育模式,根据实践经验,学生可在三个月内适应全英文的教授模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除讲授基础知识外,应反映中国及世界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道德情操。

(三)注重实践教学,多用并用好教学实训软件

课堂教学应动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实验、实训软件的购买和维护。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脉相称的,只有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融合,才能让学生成为和谐的学习主体,具体操作中,诸如证券分析、当代金融中介等课程积极引入相关教学软件,提升实验实训成绩在最终期末成绩中的比例。还可邀请相关金融机构专家予以演示、讲解,将现实的实战搬到课堂上、搬到实验室。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应积极和相关兄弟院校、重点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联系,每年选派金融专业优秀的学生到这些学校交流学习,邀请对方高校的学生到本校交流学习,互相承认学分,一方面可以使优秀学生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可取长补短,为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促进本校金融学专业不断完善。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对于培养学术感悟能力,学习方法的提升,认识学术发展的前沿都十分有利。课堂教学的改变是渐进的,但是改革的累积效应和放大效应却是可观的,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锐.新时期我国教育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

[2]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第9篇:金融学专业范文

民办高校已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学科微观化的特征日益显现,金融行业的职业特征使得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金融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行业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加大了教学投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研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实验教学模式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应用型实验室,如模拟银行业务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等。教师结合软件进行演示,学生边听课边动手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软件的模拟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环境的适应速度越快。

(二)案例教学模式现代金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快陈旧,金融案例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要渠道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从教师提出的若干项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分组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真实交易机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提升投资能力与业务竞争力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实岗实务”设计中所对应的岗位不同来划分几个实施阶段,如岗位认知阶段、轮岗实践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在一个共同的实训创业平台上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在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进行教学管理。部分高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将学生直接带入金融企业,学生有机会与金融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

(七)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的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后,未来的创业之路也更加宽阔。尽管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各具特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沿袭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金融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教材和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尚有待完善;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差,各小组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两个学生在做,团队合作较难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民办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在实训软硬件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实岗实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则较难开展。

二、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内众多学者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给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由于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往往达到70%—80%,而理论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德国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很深,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也关系密切,这在教学中就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些直接就是在工厂里进行的。[1]这种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要是“标准接口”,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美英等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为“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战场所,课堂上分析的是真实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随意提问。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企业顾问、形象设计、金融理财等,通过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实践,学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上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家、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有些直接建在企业,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实训师资有了保障,学校教师注重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学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2]实践教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规范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考核评价相对公正、权威。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集合各方之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在20%左右,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不能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实践教学比重至30%至40%。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的实训不利于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因此可以将实训课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实训时间,我校金融学专业所采取的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每章的理论教学之后即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较快[3]。同时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实验课则分班进行,使得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则需教师引导。如果能开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共享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软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有了这个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以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也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项目型实践教学,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民办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金融机构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项目,然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工作,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由于有实际的行业研究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解决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资助,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使教育真正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开设模块化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经过分析,组合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中的基本实务操作,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反复进行实务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随着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化教学逐步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期货模拟交易模块既要围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同时也要用到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模块的基础技能。第三,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与金融机构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其开展创业实训模块。[4]

(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金融行业证书是业内专家对岗位能力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考试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实践教学将考核标准与专业资格认证挂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实际岗位能力后取得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也日渐成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做法。[5]这种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石晶,刘彬彬,王厦.独立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石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杨悦梅,陆亚文“.实岗实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4]周建松,郭福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