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

第1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一、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前提,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推动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引导鼓励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动全县和谐新农村建设。

(二)试点目的

1、帮助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探索研究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新模式,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2、探索建立互助资金与农民生产、技术、销售等环节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在努力缓解贫困村农户资金短缺的同时,促进贫困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发展支柱产业,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

3、通过建立和有偿使用互助资金,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和互助意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精神,提高贫困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丰富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内容,促进和谐农村发展。

4、总结经验,探索路子,培育典型,示范推广。

(三)目标原则

以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总的原则是:以吸收贫困户入社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封闭运行、一户一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诚实守信、周转使用,保值运行、滚动发展,民主管理、公平使用。

二、试点的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选择试点村

1、调查摸底。制定调查表,由县扶贫开发办、财政局和有关乡镇组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对有关乡镇提报的互助资金试点村深入调查了解。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所提报村的资源、生产和社会基本情况,“村两委”班子、村风民风、主导产业、村民对经济发展意识和愿望情况,交通、水利、村集体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二是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三是2011年度家庭收入与支出、农户借贷的来源规模和用途、借贷能力、利息承受能力和投资意向,最后落脚于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对扶贫资金的需求和使用上。调查采取座谈、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2、选择试点村。试点村应具备的条件:(1)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对试点工作有积极性。(2)村民有发展意识,发展愿望强烈,村风民风淳朴。(3)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条件。根据试点村的条件,各乡镇工作组提报本辖区内候选村,在此基础上,县、乡两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认真分析,相互比较、严格筛选,最终确定出试点村。

(二)宣传发动与培训

第一阶段: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传达学习国务院扶贫办制定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县实际,划定试点村所在区域,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全县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由县领导小组对乡镇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人员、驻试点村指导人员及试点村组织筹备人员(现有村“两委”成员)进行宣传与培训,宣传建立互助资金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方案》。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征求意见及问答等方式,了解试点村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使用和管理的意愿及想法。

第三阶段:对试点村村民的宣传发动。由县、乡两级互助资金试点领导小组牵头,试点村“两委”成员和抽调的县、乡两级驻试点村指导组具体负责,层层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通过印发明白纸、粉刷张贴标语、制作宣传栏、广播喇叭、有线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对举家外出的,采用电话联系、寄发宣传材料和派人前往等方式,做到宣传不漏一个人、走访不落一个户,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宣传内容上,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宣传建立互助资金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二是宣传建立互助资金的借款原则、类型、额度、期限、担保、违约等等。三是宣传建立互助资金的管理机构构成、入社资格、入社程序、贫困优先原则等等。通过宣传,使试点村村民对“互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互助资金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实施方案有个初步了解,提高试点村村民的参与意识、所有意识、管理意识、互助意识和守信意识。

(三)合理划分和确定绝对贫困(赠股)户、低收入(配股)户及入社资金标准数额

在乡镇互助资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和组织协调下,由筹备小组(现有村“两委”)具体组织实施。

1、划分有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赠股)户、低收入(配股)户。其划分原则和程序是:在原有本村“建档立卡”特困户和低收入户的基础上,以试点村2011年度人均纯收入和各户的人均纯收入为基础,通过本户申报、各村民小组评选认定、现有村两委审查,再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形成本村绝对贫困(赠股)户、低收入(配股)户名单,并由本户签字确认后,张榜公示,5日内村民无意见即可实施。

2、入社资金数额与标准:凡享受赠配股村民,每户一股,每股1000元。其赠(股)、配(股)、参(股)的入社资金交纳标准是:一般情况下,贫困村贫困户为赠股户,直接由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赠股1000元;低收入户为配股户,财政扶贫资金以50%的比例给予配股500元,自交入社资金500元;其他自愿入社农户为参股户,须自交入社资金1000元,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不予补助,参股的农户可最多参入2股。具体赠、配、参股资金数额与标准,由各试点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赠股户控制在5%以下。但给予赠、配股户的财政扶贫资金数额,必须在本村公开栏内张榜公示,5日内本村村民无意见即可实施。

(四)发动村民入社

试点村在互助社未成立前,其村民的入社手续由本村筹备小组(现任村“两委”成员)承办。

村民入社程序是:(1)户口在本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以户为单位向筹备小组提出入社申请,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填写申请表,本人签名或按手印。(2)筹备小组确认和同意,并在申请表上签名。(3)入社农户按规定交纳参、配股资金时,筹备小组要出具收据,收据要有收款人、交款人签名。(4)发给社员证。试点村绝对贫困户、低收入户自行放弃入社的,由筹备小组登门入户,查明原因,并由本户写出自动放弃入社的证明,以后入社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确定。

(五)建立健全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体系

1、选举互助社理事会和监事会。试点村“互助资金”入社户数占全体建档立卡在册农户数90%以上时,即10日内,以试点村为单位,由筹备小组(现任村“两委”成员)召集全村入社社员召开选举大会,社员一户一票(参入2股的社员仅享有一票的权利),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依次选举产生互助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人员构成是:互助社理事会由3人组成,分别是理事长1人,理事2人(其中,一名理事兼任会计,一名理事兼任出纳和文书)。监事会由3人组成,其中监事长1人、监事2人(具体选举程序、办法另行规定)。

理事会和监事会候选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长期在家,在本村有较高威信,身体状况良好,工作能力强,胜任管理工作,乐于为社员办事,尽职尽责,具有奉献精神。(2)法律观念强、有管理能力、公道正派。(3)至少有1名女性成员或贫困户成员。(4)必须是互助社社员。(5)候选人之间有直系亲属关系的相关人员予以回避。

理事会主要职责:组织本社会员建立健全章程及其他各项管理制度;负责借款的审批、发放、管理、回收等事务;定期组织召开社员大会,评议审定本社重大事宜,对特殊问题的解决与实施形成决议;组织社员开展集体活动;为本社社员积极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理事会要自觉接受全体社员和监事会的监督,接受上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监事会主要职责:受全体社员委托,对理事会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理事会人员的待遇:原则上互助社理事会成员每人每月发放误工补贴50元,年度终结社员大会根据县、乡领导小组对本社考核情况决定给予理事会成员奖惩(考核、奖惩办法另行规定),监事会成员暂不予补贴,资金来源主要从“互助资金”借款使用费中解决。具体发放数额由本社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六)“互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1、“互助资金”的来源

(1)扶贫财政资金;(2)试点村村民自有入社资金;(3)接受社会各界以扶贫为宗旨无附加条件的赠款。

2、互助资金使用的原则、对象和范围

(1)使用原则: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滚动发展。

(2)使用对象:本社会员。优先照顾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社员,优先照顾本年度首次借款社员,优先照顾独生子女户。

(3)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农户与“整乡推进”所扶持产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等。非生产经营性项目、试点村开展试点所需的培训和组织实施费用、互助社理事会、监事会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经费不得使用互助资金本金。

3、互助资金的借款担保、数额、程序与期限

(1)借款担保。①借款担保人必须是本村扶贫互助社的社员。②凡本村互助社社员,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均可做其他社员的借款担保人,但每个社员在担保期内不得做重复担保,原则上不能借款。③实行本村互助社社员内部互助小组“联保制”。④借款3000元以下者,需2户社员担保;3000元以上至5000元者,需3-4户社员担保。

(2)借款数额:原则上每户每次3000元以下,特殊情况最多不超过5000元。

(3)借款程序:①社员写出借款申请(包括借款用途、项目效益、担保人、还款时间、违约保证等),借款本人、担保人签字或按手印。②互助社理事会审查批准并签章。③公示。④签定借款合同。⑤互助社办理借款。

(4)借款期限:一般为6个月以下,特殊情况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5)借款使用费:为保持互助资金持续运转,可向借款农户收取借款使用费,借款使用费可参照国家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由互助社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收取的借款使用费,除扣除必要的运行费用外,剩余部分转作互助资金本金。

4、借款人、担保人违约责任

对到期不按时还款的借款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对无正当理由有还款能力的借款户,互助社坚决追回借款本金和使用费。借款人无能力归还的,由担保人偿还。如借款人或担保人有能力偿还但拒不偿还的,由互助社提讼,依法处理。(2)借款户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的,互助社要追回借款和使用费。(3)借款人若一次借款违约,两年内不再给予借款,两年后互助社理事会根据该户表现,研究并提请社员大会通过后,决定是否给予借款权。

5、管理方式

(1)将互助资金存入镇农村信用社,设立专门的互助资金帐户,由互助社独立建帐核算。(2)互助资金不得以谋取存款利息收入为目的,不得对本互助社社员以外的农户借款,不得吸收外界存款,不得变成地下钱庄的资金,不得转借他人,更不得私分、平分。(3)互助资金的借款发放与回收,由互助社理事会具体负责,并严格现金管理制度。对收取的社会捐款和收回的借款及使用费等现金,必须于当日存入农村信用社互助资金专户;对已经批准的借款户,统一使用“惠农一卡通”,由互助社理事会负责从信用社互助资金专户中,将借款打入借款户的“惠农一卡通”,再由借款户自由提取。(4)互助社建立互助资金专用帐目,登记日常帐务,保管好各类凭证。做到日清月结。(5)按要求定期向县、镇互助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财务报表。(6)在试点村互助社未成立之前,其互助资金可由试点村所在乡镇财政所设立专帐为其代管。

6、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社员退社时农户自有资金自愿入社部分互助社在两个月内退还农户。政府财政扶贫资金赠(配)股部分不得退给农户。

7、互助资金运行期间,县、乡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试点村互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周转率、回收率、保值增值率等每年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审核、检查,并对审核结果予以公示。对实现保值增值的,给予奖励;对管理不善、资金未发挥效益的,予以通报,限期整改,资金损失30%以上的互助社,县、乡领导小组将对该互助社清偿、注销该互助社。

三、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组织。县里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扶贫、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有关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开发办。各试点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指导、组织和协调该项工作。

2、县扶贫开发办、县财政局是全县建立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各有关乡镇、村是具体实施者。县、乡两级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力组织实施好试点工作。

第2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一、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的目标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确定此次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的具体目标是:

(一)调整农村低保标准。从20**年1月1日起,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

(二)实施差额救助。在科学核实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提高月人均救助额,实行分类救助。对“三无”对象、重度残疾人、60周岁以上老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人在差额救助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120元。保障标准减去家庭人均收入后月人均差额救助额低于10元的,按10元标准救助。

(三)实现应保尽保。搞好低保对象排查,摸清底数,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居民按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

二、实施的方法步骤

实施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工作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人员培训(4月10日至4月25日)。各级政府建立领导组织,制定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农村低保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县(市)区负责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由市民政局负责,乡镇(街道)和村农村低保工作专管员培训由县(市)区民政局负责。

第二阶段,调标排查(4月26日至5月25日)。各县(市)区在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制定家庭收入核实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以户为单位的农村低保对象大排查,摸清底数,以实名制方式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对象名册输入计算机,并逐级统计、汇总、上报。各县(市)区民政和财政部门要根据普查数据,测算出当地农村低保资金需求量,做好资金筹集工作,于5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将排查结果上报市民政局。

第三阶段,审批发证(5月26日至6月30日)。各县(市)区在排查基础上按程序开展低保对象审批工作,确定差额救助标准,发放低保金领取证,并将农村低保对象名册(电子文本)和统计表逐级上报。原农村低保对象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可在注明调整救助标准和时间后继续使用原证。

第四阶段,发放保障金(7月1日至31日)。从7月1日开始按新确定的差额救助标准发放保障金。原农村低保对象从20**年1月1日起执行新核定的月救助标准(1-6月份的保障金可先按原标准发放,调整月救助额后增加部分从20**年1月1日起补发)。新增农村低保对象从批准之日下月起享受保障待遇。农村低保资金必须按季度、实行“实名制”,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供发放明细,财政部门(或民政部门)通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邮政储蓄所发放到户。

三、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民政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市民政局、财政局、农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办、统计局、扶贫办等为成员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领导。同时,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增加农村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解决工作经费(由编制和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乡镇(街道)和村要设立农村低保工作专管员,专门负责农村低保工作,并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需要解决工作经费问题。

民政部门是具体负责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职能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精心部署,切实履行职能,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全力做好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工作。

(二)调整保障标准,科学核实家庭收入。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定量与评估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对能够用定量方法核实的,要与财政、统计等部门一起确定出当地的具体计算标准;对不宜定量的,可以采取评估的办法来确定出群众认可的衡量标准。二要立足实际,科学论证。采取入户调查、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农村家庭粮食、蔬菜、林业、养殖业等实际收入逐项进行调查和测算评估,制定农村居民家庭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走访调查,通过与被走访调查对象交流沟通,不断调整各种数据,使各项收入、支出的计算标准更加符合实际。三要以收入核实结果为审批依据,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对象,做到应保尽保。

(三)精心部署,切实搞好农村低保对象排查工作。农村低保对象排查是全面掌握我市农村低保对象情况,确定应保尽保对象和资金需求的基础和前提,意义重大。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一定要充分重视,以高度责任感做好低保对象排查工作。一要制定排查实施方案,要具体明确排查的时间安排、人员组成、排查方法和实施要求,要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二要提前做好排查培训。各县(市)区要对参加排查人员进行排查知识和有关政策的培训,并印发相关排查工作手册,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保证排查工作的质量。三要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乡镇、村委会干部了解情况、熟悉政策的优势,务必保证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排查工作。四要在排查工作结束后,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排查的结果,制定低保工作计划,测算资金需求,上报本级政府,同时,向市民政局上报农村低保对象排查情况报告。

(四)做好低保金发放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发放到位。一要理顺资金拨付渠道。省政府决定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将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困难户救济金和预算安排资金划入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管理,解决农村低保资金两条线拨付问题。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协调衔接工作,理顺资金拨付渠道,解决资金下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低保资金快速顺利下拨。二要进一步推行农村低保金银行化发放。要采取协议或委托方式通过银行、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发放低保金,防止挤占、挪用和贪污冒领问题,方便低保对象领取,提高发放工作效率。三要保证按时发放。各县(市)区一定要保证农村低保金按季度及时发放,不得拖欠。

(五)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农村低保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做到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金额公开;申请、审核、审批结果公开;家庭成员关系搞准确、家庭收入核实准确、当年开支算准确、贫困原因查准确,保证低保工作的质量,使其成为阳光工程。

第3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镇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与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切实保护好、管理好我镇的基本农田,实现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战略目标,按照市局会议的要求,我镇于四月中旬即开始进行镇辖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与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一、组织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机构及工作班子按照市局的会议精神,我镇会后即成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同志任组长,分管土地管理的副镇长***和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两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所内),由国土资源所所长***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建立领导班子,加强了对这次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与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领导,并由国土、村建、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村的会计组成专职工作班子,由市局规划科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出现技术性的误差。2、措施到位,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从今年4月中旬起,我们组织工作人员逐村、逐组、逐地块、逐农户调查基本农田实际的保有数量以及利用现状,同时,对1997年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的减少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将实际变更情况标绘到20xx年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制作出基本农田变化图,并据此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确保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与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所产生的图、表、册与实际情况相符,地类、面积登记和统计准确无误。3、规范操作,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基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与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重要性,除了上述的措施落实到位外,我们还加大对调查工作成果的检验力度,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对调查数据作复核,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开展调查数据的互查互纠活动,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有力维护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严肃性。二、调查工作成果我镇行政村合并后有7个行政村,另有5个市属场圃的土地管理委托我镇管理,辖区面积为56848.48亩,1995年基本农田面积为34415.16亩,1997年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34315.00亩。1998年后宁靖盐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姜溱公路拓宽改造相继开工,主线及取土坑占用我镇大量基本农田,以上工程完工后,两侧的绿化林带又使得主线两侧的大量基本农田调整为可变更林地,加之我镇的经济建设近几年飞速发展,因此,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大幅减少。按减少的类型分,我镇基本农田保有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一、省市级重点工程用地,宁靖盐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姜溱公路拓宽改造共计占用我镇基本农田1981.14亩;二、我镇经济建设占用基本农田257.00亩;三、宁靖盐高速公路、宁启铁路两侧绿化带占用基本农田1792.20亩。这次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利用现状调查中,由于我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减少较多,因此,在调查中,我们将一些地力较好,产量比较稳定的田块补充进基本农田保护区。此次调查,共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889.90亩,与规划基期年相比,面积净减少425.10亩。三、建立健全保护措施在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后,我们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和保护台帐,由镇政府与各行政村保护责任人以及具体田块的承包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同时,镇政府制定下发了**镇基本农田保护和巡查工作制度,明确了具体的保护责任,以实现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战略目标。

第4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本报告考察了影响延安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在营销环节上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社,政府要为其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缺乏资源的主要原因,一是县乡两级的事业单位体制占有了财政资源,二是村级财政缺乏农民组织治理下的公地制度,需要进行事业单位体制和政府体制的彻底改革。

2002年5月20日至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分成城乡就业、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主题下到县、乡、村进行考察调研,现将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的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方式

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一行九人,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民族所、法学所、历史所、文学所、拉美所、宗教所、外文所及党校总部。课题组于21日上午聆听了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以及市农牧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文化局的简要介绍,下午又与卫生局、教育局、科协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讨论。自5月22日至26日,由市政策研究室郭桂林牵头,市卫生、教育、民政各局派员参加,与社科院考察团农村社会发展课题组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延安市农村社会发展专题考察组赴安塞、洛川、甘泉三县考察。5天时间内走访了延安北部的安塞县沿河湾镇杨家沟村、候沟门村、方塔村,谭家营乡桃树湾村,招安镇招安村、闫庄村;延安南部的洛川县京兆乡三涿洼村、来往村,旧县镇荆尧科村;延安中部的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曲里村,下寺湾镇下寺湾村,共7乡(镇)12村。此外,还考察了三个县的博物馆(文化馆)、2个镇医院、3个乡村小学、一个县种畜场和一个乡办养鸽场共10个社会机构。

尽管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市政策研究室的精心安排和严密组织下,在延安市各有关局的大力协作下,在延安的3县7乡12村的紧密配合下,课题组的调研活动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本次调研时间虽短,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率调研模式。

第一,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收效,课题组明确了此次调研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建设,并依这三个调研方向将课题组再分为三个小组,社科院的学者和延安市局工作人员依各自的研究或工作方向混合编组,形成双方密切合作的组织形式。事实证明,这种组织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干部情况熟、语言通、了解政策、沟通便捷等特点,对于帮助社科院的学者迅速进入情况、拉近与调研对象的距离、缩短主题调研的准备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鉴于延安市地广人稀,我们这次考察确定的3个县又是从北到南、纵贯全区,

为了节省时间,在延安市政策调研室的帮助下,每到一县所辖区域,均按照远近顺序,沿途先进乡(镇)看点、下村、入农户访谈,再回乡镇座谈。到县城后也先看点,把听取县里全面情况介绍和座谈讨论放在该县考察的最后。这种安排方式科学计划了所有的工作时间,并使得调查过程先具体后抽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自然提升、形成概念的基本认识规律。

第三,5天调研时间一般只能走马看花,为了对于调研对象的了解尽可能深入,社科院提出,入农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是极其珍贵和必要的。在市政策调研室的努力下,自第2天起就将下村调查的重点放到了入户调查(包括田间地头找农户调查)。每次农户调查均按照农村组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农村文化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内容在了解农户基本状况基础上各有所侧重。结果不仅扩大了调查面,而且有益于对三个重点调研方向加深理解。三个小组在3县5乡6个村庄共调查了30户农户,力争做到了下马看花。

二、营销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环节

延安市近年来大力开发林果、畜牧、棚栽三大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开发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经比达到48:1:51.9,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1.4%,非粮作物产值年均递增11.1%.发展非粮农业的政策,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农民吃饭问题,还对于农民增收、生活有余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来,延安市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点治理区域的生态开始恢复,这为未来林业、畜牧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给农民的长远增收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所以,农民对于新的产业格局衷心拥护并对未来的生活怀有憧憬和渴望。

延安非粮农业的三大产业——苹果、蔬菜和畜牧业,有两大产业的主要矛盾都在于营销,畜草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如形成规模后未来的主要矛盾也将集中体现在市场营销环节。

市场营销是延安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而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农产品推向现代化销售市场,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是产品品质差异性很大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方式与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矛盾;二是收购、储运、上市分散化的营销模式与集中化的公司营销模式。这两重矛盾又以市场的最后检验功能统一起来,非标准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低,售价上不去。所以,解决这双重矛盾的最佳模式,在国际社会已有公论,即规模化的农场生产与规模化的公司营销。但是,这种模式与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过剩的现实发生冲突,我国必须探索另外的道路。即在保障就业人口能够获得就业岗位——不论这类岗位是否经过结构调整的前提下,推动规模化的生产与营销。

1、规模营销的现状、经验与启示

在延安,规模化生产的矛盾相对解决的较好。目前,洛川、富县的苹果、安塞、甘泉的蔬菜规模生产都已经成形。矛盾突出表现在产量集中、保鲜周期短(蔬菜保鲜周期更短),果菜的商品转换率低,市场销售压力大。为了解决规模营销的问题,不少县份由政府机构直接成立果菜销售公司,在收获季节突击销售。还建立销售经纪人制度,协调果商和果农的矛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在收获季节起到了类似销售经纪人的作用。

但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销售,尽管在市场不发达的阶段可以部分替代市场的功能,见效快,不过其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不仅占据了市场发育的空间,阻碍了市场竞争,还侵占了本应归属农民的所得。

调查中发现,延安市的果菜营销主体,除了政府行政性销售公司和销售经纪人之外,还有一类农民合作组织,其中包括由政府官员、村干部兼职或者参与组织领导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果农、菜农协会。例如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的果农协会,由农民自行管理,干部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干部不兼职。自1998年起,协会以统一销售为主题,先后采取了广告招商、组织修建果库群、进行返季节销售、在外地设果行等方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尤其组织果农集资兴建果库群,采取村上出地、农户出资,统一修建、统一管理、单库产权由出资农户所有的方式,既有储存规模——16个单库共计可储存160万斤果,又有灵活弹性——单库或群库出租可分可合。2001年,不仅单库的农户因返季节销售,平均每户增收万元左右,而且由于单库拥有者向缺乏储存和销售能力的农户提前收购,也帮助这些农户得到了稳定的收入。由于农民得到了看得见的利益,增收有了保障,对果协倍加拥护。

据调查,荆尧科村所在的旧县镇,在2001年以协会与果农合作方式共修建群库5座,并且还以农民出地、果商出资的方式建成了6座果库,目前全镇的果库已经建设了二百七、八十个,总库容量占到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从解决果农销售难问题开始的农民建群库,将苹果产业的生产环节延伸到储存环节,从而造就了苹果常年销售无淡季的新的营销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苹果的销售价格,带动了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抓住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的做法,目前正在洛川县进一步推广。

再以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蔬菜协会为例。该协会是全县第一家专业协会,会员10人,均为种菜能手,有县里发的农民技术员证书。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村人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引进示范,义务服务,不收费。在蔬菜销售上,协会会员发挥中介作用,为菜商和菜农牵线搭桥,收取相当于售价5%的差价作为报酬,相当于蔬菜销售经纪人。据调查,该村蔬菜总量的约90%通过协会会员的中介作用销售。

上述两类专业协会不仅组织方式不同,一为农民自愿参与的合作组织,一为技术能手的专业组织,而且功能结构也不同,前者以营销功能为主,后者以技术指导为主。显然,以营销为主的协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能够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

政府如何在营销环节上功夫,洛川旧县镇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启示。第一,并非只有政府才能搞规模营销,公司+农户并非等于政府+农户。协会+农户甚至是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农户完全有可能搞规模营销。第二,政府需要摆正与市场和农户的关系,抛弃以往直接干预市场和农户的经济统治模式,改换角色,实行以规范市场、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运用政策引导和发动农民自组织合作机构搞规模营销的治理模式。

2、农业产业化初期,规模营销是否必须依靠政府进行?

不搞清这个问题,就无法认识农业经济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从规模营销的农业产业的性质上看,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的目标,如粮棉油等国家调控价格的生产项目,一般需要通过政府的服务补偿市场服务的不足。此时,政府加农户的模式具有必要性。不过,延安的果菜业、畜草业产品并非属于政府调控范围之列,可以完全由市场调节。在市场可以做也做得到的领域,以政府加农户的方式规模营销,后果非但达不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反而以政府帮助的名义占有了农民原本可能得到的利润,结果导致手段与目标的错位。如果政府本来能够生成利润的那部分涉农的空间也占满了,将可能生成利润的领域都垄断了,利润都进了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口袋里,农民到哪里去找增收的门径呢?

所以,在政府以行政力量大力推进行政性销售公司和农技协时,的确需要拷问一下自身,出现这种政企、政社职责不分,以政代企、以政代社的现象,到底有多大成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又有多大成分是为了自己——以突出政绩换取进阶的速率。如果真正为农民利益着想,起码需要承认对于农民增收这个目标而言,行政化手段不过是饮鸠止渴而已。更为长远性的政策应该是:由政府构建起一个市场体系;规定对这个体系施加影响和取向的社会经济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于市场进行整合与管理。

在这方面,洛川县创造了有效的经验,他们组建了苹果交易批发市场、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和苹果交易信息服务中心,还建成了一厅式办公的苹果交易信息平台,将各地的苹果交易信息以大屏幕展示出来。苹果交易仲裁委员会由县工商局主管,县法院、植保站、苹果检疫站、苹果产业局、以及公安、技术监督局和工商局共同参与,专门解决交易过程中的各种纷争和矛盾。

3、如何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

首先是这类合作组织的定位问题。我们所言的农民合作营销组织,是前述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村果农协会一类的组织。它到底属于社团还是企业,农民和干部们都存在不同看法,导致这类组织在开发各类服务和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很不明确。例如,荆尧科村的果农协会正在向着以销售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组织转变,经营和获取利润成为促进这种组织发展的动力。但是协会的组织成本目前主要依赖领导人的志愿和奉献精神化解,该会会长——一个很能干的农民告诉我们,果协需要向企业化发展,否则无法继续支持。可见,组织起来的农民已经意识到,为了适应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发育、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需求,企业化道路非走不可。

那么,这类组织的企业化道路是否通向市场上的专业销售公司呢?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能够帮助农民方便和低成本地进入市场,获取收益,又能够保持其团体内部的自助、自保、自我监督、民主决策的社会组织的品质呢?找到这条道路,不仅是政府制定规模营销政策的需要,对农业经济实施有效治理的需要,更是农民公众进行自我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关系到延安市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变革。

我们认为,这类组织的最佳模式是农业营销合作社。农业营销合作社是每个社员以劳动参与的平等的自治、自助经济联合体[1],是一种不同于专业公司的特殊企业。它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参与者个人自助、自担责任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公平与团结,因而与专业公司不同而与社团类似,它的运营特点是等份入股,一人一票,社员控制,按劳动量或交易额比例返利,这一点不仅与社团不同,而且与专业公司也不同。专业公司是老板雇工人,老板管决策,工人管干活老板分红利,工人得工资;合作社是人人是老板,共同决策共同劳动,不允许有只决策不劳动的社员,劳动所得为收入主题,股份所得即股息类似利息可进成本,所以它是社员控制下的自治、自助的独立组织。据史料载,这类组织早在国际社会走入工业化初期时就存在了,并且还组成了国际合作社联盟(ICA )。抗战初期,中国曾成立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当时,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也曾组织过各类的合作社。根据近期的国际性研究,合作社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下岗工人的组织。在荷兰、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畜牧业、果菜业的营销合作社占据合作社总量的70%-80%.这些经验值得延安研究和借鉴

延安要发育农民合作营销组织,需要认清以下几点:

第一,分清协会与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有其必要性,不能统统改成合作社。

第二,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的组织,不能搞强迫,不能拔苗助长。

第三,合作社是一种社会化营销服务的组织形式,但与政府办的供销社一类组织性不同,它不属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未来合作社组织发展壮大了,自然会构成自己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与政府体系形成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前提是自愿和市场交易公平,不应有任何政府的授意或者其他形式的干预。

第四,关于合作社的适用法律。许多国家都将其确认为法人组织,但其实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即劳动合作性质的经济法人。所以,它常常被归类到第三部门即既非公司又非政府的社会其它组织,而且获得经营免税资格。中国目前还没有为国际通行的这类合作社量身度作其适用法律,延安市可以考虑根据本地情况先出台适用办法。

延安要造就农民营销合作社这类新型的经济组织,政府的思路和政策必须做较大幅度的调整。

第一,政府要为农民营销合作社让出空间,将那些由政府部门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脱钩或解散;

第二,政府要构建市场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和交易仲裁、监督等基本秩序;

第三,对农民营销合作社实施鼓励政策,可以考虑免税以及鼓励销售,多销多奖,将

政策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

第四,摆正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推动村委会的职能变革。村委会应该成为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自治组织,而农民营销合作社是农村社区的经济自治组织,两者之间完全可能形成功能互补的形异质同的同构组织。

总之,发育农民营销合作组织,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革。它与延安的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的方向无疑是发育政府以外的机构以及社会经济的纵经横纬,使得“弱社会”逐渐强大起来。尽管目前我们对于新的结构和新的体制的框架尚不清晰,不过,基本原则就是不能由政府包打天下。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在农村,需要能够集合农民的愿望和利益的集体行动的组织。这些组织与政府之间需要结成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三、农村社区公共事业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除了在安塞、洛川、甘泉三县的座谈会了解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状况外,还走访了三县的3所中小学和2所乡卫生院,并在下户调查(30户)中了解农民家庭收支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费用的情况。

1、我们的主要印象

第一,近年来,延安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乡乡通路、村村通电,

程控电话到乡,电讯网覆盖了80%的乡村,大多数的村通了自来水,农民的生活质量比5年前大有提高。

第二,延安市通过加大对于教育、低保、医疗卫生的投入,积极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

事业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全市农村地区的公共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比较突出的是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表现为起步早、方向明、政策对头,效果显著。特别是全市确定了“小范围、低标准、先启动、后提高”的原则,摸清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底数[2],摸索了关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资格认定方式,并创造了统一兑付时限、持证开单、信用社领取的一整套效率高、有保障的低保金领取方法。

第三,三县均很重视农民减负工作,使之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安塞县推行农民负担

“明白卡”制度,统一票据制度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制度,同时,认真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2001年,全县人均负担提留统筹费24.8元,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5%.不过,调查显示,农民负担重并非主要由于三提五统等规范化、制度化的措施,而是在此之外的各类临时性缴费,特别是公共事业的达标活动,无论交通、教育、卫生,各部门统统要农民出资搞创建。从而引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应该由谁来出资?

第四,延安市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教育奠基、科教兴延”

的发展战略。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方面,近年来实行“普九”攻坚,布局调整,质量管理、“四制”[3]改革,贯彻国务院关于“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领导和管理,强化了县政府的统筹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责任、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的办学责任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过,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很明显,表现在:a 、投入仍然不足。延安全市中小学目前还有14万多平方米的危漏校舍缺乏资金。b 、人力资源前景堪忧。高素质的教师短缺,目前只能拔高使用。d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校舍投资不断地追人口高峰,但是高峰期过后人去楼空,现在小学校舍已经过剩,初中校舍也将过剩。c 、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与就近入学有冲突,布局调整难以两全。e 、学校管理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乱收费的等现象。

2、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问题

(一)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

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事业严重缺乏资源,主要表现为各项社会事业的经费一直严重不足,除了计生一项的经费由中央按人数直接划拨专款外,其他各项如教育、卫生、计生、低保和文化均存在重大缺口。

首先是教育。今年4月以前,教育政策一直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在资金拨付上,国家只管公办教师基本工资,其他各项民办教师工资、按教职员人数发放的公务费,班主任津贴、危房改造、教师培训、设备配备等各项开支均要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仅教育经费这一项每年的开支就占据了县乡两级的基本财力,给县乡两级财政造成极大困难。特别是乡一级几乎90%的财力全用于教育,例如洛川县京兆乡共1348户5638人,2001年的财政总收入167万元,全乡干部有97名公务员、150名教师,年工资总额高达188万元,财政收入全部吃掉还不够,只能由县财政补差21万元。再如安塞县,教育经费每年约需23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人头费,即按照学校教职员工人数拨付的行政费、津贴等,还有校舍维修费。其中,用于民办教师工资的部分并不多。安塞县有民办教师850人,月工资每人300元,年开支需要306万元。县财政只开支133万元,占民办教师工资的43.46%,其余173万元,占56.54%的部分要靠每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中解决。2300万元教育经费尚未计入设备购置费。最近国家教委要求各地中小学配备电脑,如果按照要求配齐,安塞县需要4400万元。由于缺乏经费来源,安塞县教育局只有以向学生收取上机费、与供货厂家协议借款等方式筹措这笔资金。

其次是医疗卫生。1985年国家规定卫生系统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拨付。而卫生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一直没能排上位置,致使各县级财政在造预算时压低对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的拨款。据了解,延安各县均实施差额拨款,一般只拨付工资的60%,高者为80%.而工资外的其他费用,包括房屋修缮、设备购置、医疗用具、行政开支统统得由医院和卫生院自行创收解决。医疗的市场化机制对于生活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的农民群体无疑起着社会排斥的作用。

第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部分资金也是由地方财政负责。延安市县两级财政为保障农村贫困户每年出资350万元,所保障的农户已经占农业人口的2%.但是,按照目前的测算,还有一半农村贫困人口的低保资金尚无着落。

文化方面的资金拨付就更加捉襟见肘。现有资金只够勉强维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地方

财政对县以下的文化事业和文化设施无固定拨款,只有搞活动时专项申请,才可能有少量拨款。可以说,文化事业排延安各项社会事业中的最末一位,尽管延安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但却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文化事业的发展趋于边缘化。

为了补偿资源的严重不足,教育、卫生、交通等各公共部门,不断提出各种创建活动的

达标指标,发动各县乡作捐献。据调查,农民负担沉重,主要在于费多而不是税重,而费多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三提五统,而是在此之外的名目繁多的各部门的缴费。

(二)事业单位体制是衍成矛盾的主因

导致延安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延安的事业单位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以来,企业、国家行政机关都实行了有足够力度的减员增效的人事改革,唯独事业单位不仅本身的改革力度不够,而且成为另两项改革的防空洞,从国家机关和企业才减下来的人员第一选择不是市场而是事业单位,致使事业单位愈加庞大,人头费占据了大量资源。延安2001年的财政支出结构[4]中,事业费开支总额占到财政支出总额的42.43%,而行政管理费占总额的20.4%,仅这两项就占到财政开支的62.83%.而用于城市基建、企业挖潜改造和农业生产和开发的资金不足10%,其中农业部分只有3%.另据统计资料表明,延安市事业单位2001年末总人数为6544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年末总人数的37.62%,其中,国营和集体的事业单位在岗人数分别为64584和841万人,分别占到这两类单位年末总人数的39.8%和8.7%,自然,由事业体制所决定的事业费只能首先用于满足人员开支。

综上所述,延安市的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表面看来,是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机构多、人员多,人头费比例过大,占有了大量财政资源,致使人员工资以外的事业发展项目缺乏必要的资金,似乎需要在现有的财政开支42.43%的份额中进行调整。不过,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是计划体制的重要遗产之一。在这种体制下,人们习惯了一涉及事业发展,就必然铺摊子、增机构、增人员,先保证人头费,而不是先考虑项目成效,造成了事业发展的国家包揽的低效率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不仅仅在于行政和经济上的低效率,而且,对于民间社会力量的自组织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以与三农相关的县乡两级的各类事业单位为例。如农技推广站、植保站、种子站、林业站、水利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都属于政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构,也都是按照计划体制的指导思想建构起来的。市场体制改革以来,这些机构中有一些组织例如科技协会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式有所转换,但是多数机构依旧我行我素,并未树立为农业为农民竭诚服务的思想,而是只为自己的职业和职位服务。这些机构拿着政府的工资,赚取农民的金钱,遍布农业方面所有领域,几乎将所有可能产生利润的涉农领域全部垄断起来,显然,这给农民自组织互助合作组织和自行增收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延安市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之内作改革,新增事业拨款必须以改革旧的事业体制——减机构、减人员为前提;二是打破现有事业体制框架,大力发展现行体制外的“新事业单位”即国际通行的第三部门机构,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之间的结构替代。所谓第三部门,是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社会的第三大部门,所谓第三部门机构,是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或者互益产品的非企业的生产服务机构,他们的资源来自依成本计费的社会服务收费、社会捐助以及向政府申请的社会服务项目的专项援助。因此,这些组织可以视为不拿政府工资的从事社会公益的“新事业单位”。

发展社会事业,不可能再走老路,而任何新路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彻底的事业单位改革要走第二条道路。即事业单位除了必须由国家支付工资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之外,大部分机构要撤销或自理,自理的方向一是转向企业,第二就是转为第三部门机构。政府的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必须适应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实现社会事业单位结构的彻底转换,即社会事业单位结构从依赖国家支付工资的国办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主要以民办公益事业单位为主。为此,需要一面削减国办事业单位和人员,一面扶持非政府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成长。扶持的方式可以考虑建立社会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民办公益事业单位的项目,同时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审查委员会根据项目申请拨付专项援助资金,基金来源于从削减国办事业单位机构人员中节省下来的经费。这样做的效果,将彻底改变社会事业费的开支结构,从发放人头费为主转换为支持社会事业项目发展为主。

总之,上述社会事业单位的组织变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费财政开支结构的变化,构成了延安市事业体制的改革两大目标,这个改革不仅仅是延安市的需要,也是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改革目的——保证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的组织方式。发展第三部门,其中包括农民的互助合作组织,正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

3、税费改革引发的问题

首先是乡村两级政权的运作成本主要来自农民负担,取消农民负担,等于取消乡村两级政权的公共管理费用,致使乡村两级组织无法运行。

二是教育方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乡村一级教育主力的民办教师,其工资一直缺乏制度化来源,税费改革造成了新的资金缺口。由于现行政策规定,民办教师转公办,必须是198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而在此之后20年间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无论如何优秀都不能转公办,他们的工资只能在预算外筹措解决。由于安塞县850名民办教师中,有720人都是于近20年间才参加工作的,属于民办转公办的政策界限之外,所以,他们的工资还是只能由县乡负担。费改税后原由农民负担的教育费附加取消,国务院又下达了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指示,民办教师的工资要由县级财政完全负担,从而形成县级财政的新缺口。

三是以农民负担不减反增的怪现象揭露了以往搞浮夸追政绩的恶果。农业方面的数据大都不是统计的而是调整出来的,例如延安全市只有400万亩土地,而退耕还林按照各县报送的数据要退出1000万亩。这主要是因为多报土地可以少算产量从而降低计税基数,少缴税款,所以年年因交通、工业的农田占地,上报统计数据时大量未能未照实报减。同时,也有一些乡镇,鉴于国家对退耕还林给粮给钱,就有意调高本地耕地面积。总之,统计数据根据需要调整。这导致税费改革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全被腐败风气吃掉。农民负担本应比原税负下降20%,但是由于过去虚报土地面积、虚增产量,虚减纳税基数,现在要按照实际情况重新计税,结果核算下来,农民的税负不减反增。

4、村级社区的公共财政问题

(一)一般状况和范例

本次调查涉及7乡(镇)12村。村一级的财政由村委会掌管。例如洛川县来往村,村委会将150亩果园交26户村民承包,年收入1万元,干部工资3000元,招待费4000元,小学校1000元,其余为修路等费用。该村的财政收支可以反映一般状况,即村委会的主要功能不是本村的公共服务,而是完成上级的行政任务,协调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提供行政。

另从甘泉县城关镇姚店村更可看出这一倾向。该村是全市和全省的典型模范村。该村距县城2.5公里,是蔬菜产业村。由于地处主干道公路旁,前几年又有石油勘探队驻村,曾建设了道路两旁的门面房租给村民经商。据该村提供的2000年下半年村委会财务收支清单显示,在该村收入的155525.20元中,收回社员的菜地、荒山、果园承包费占53%,其余47%为非农收益。非农收益的主要项目为:外来户地基费、油田占地租赁费、用水租赁费、县牧草站土地承包费、镇农经站分红利息、预制厂承包费、房租费。可见,该村的非农收益是通过村委会实施对土地资本化的介入,从而参与收益分享而获取的。这类收入已经脱离了农业,不再与农民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其支出也与农民的需求没有密切关系。该村支出175374.91元,其中,与农民需求关系较为密切的有:a 、独生子女优待金和教师节慰问金,共1160元,占总支出的0.66%;b 、公共设备维修费17840元,占总支出的9.2%;c 、建蔬菜大棚的材料、人工、农膜,以及放水浇地的人工的付费共19484.77元,占总支出的11.1%;以上三大类的开支总共占总支出的20.96%.而用于行政开支包括招待费、出差费、报刊费、作横幅标语等宣传费、干部吃派饭费等等共39721元,占总支出的22.61%.其它大项开支有:a 、还资金局贷款和支付个人贷款利息57220元,b 、付土地局、土地所房地基管理费等11400元,c 、付元庄大会战款12495元,d 、付给村民占地补偿费9690元,这三大项总共占总支出的51.78%.从该村的财政支出表可以看出,村委会的主要功能既不是农业生产也不是公共服务,而是行政性的收益分配,它所代表的,主要不是村民的利益,而是将土地资本化的各类主体包括相对独立的政府部门的利益。

(二)公地制度支撑下的村公共财政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村财政的另类典型——安塞县招安镇闫庄村。该村地处山梁沟壑之间,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全村有11座山、17个台、14个湾,总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34户、583人。200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超出全县平均水平%.该村的突出特点是建立了公地制度。1974年,村集体(即生产队)开辟了1700亩林地,在80年代撤销生产队,搞分田到户时,当时的队干部眼见外村分林地后树木被砍伐一空,下决心林地不予分配,从而保留了这块“公地”。如今,集体的林地已经发展到4000余亩,使村集体的年收入稳定地达到2万多元。1999年,该村还利用集体林场的沟底坝地建成了3个鱼塘,并发展舍饲养羊和养鸡。预计3年后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的各项收入分配均由村委会提出、村民小组讨论通过。主要分配的项目有:本村小学民办教师补助、校舍维修和办公费、育林人工资、打坝整地封山绿化出工费、修路架电、安装自来水和电话、本村困难户补助、干部补助、卫生专干补助、为村公共事业出力的人员奖励(教师、卫生专干、育林人、村干部)等等。据调查,该村分配状况与其它村的最大不同,是全体干部的补贴和奖金总额每年不超过2200元,只占全年集体收入的不足10%……由于村委会有效地提供了村公共服务,改善了村公共设施条件,并且利用公共资源推广新技术和开展扶贫帮困,实施政府退耕还林政策,成为村民利益和需求的代表,所以得到了村民的拥护。据村委会记录本载,5个村干部经村民投票,满意程度除一个为百分之六十几外,其余均为百分之七十多到八十多。

(三)农村社区发展公共服务需要改变治理方式

闫庄村的经验证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需要解决资源来源问题。即“有钱办事”的问题。农村社区的治理方式,一是政府转移支付、向小农社会提供足够大的财政补贴,另一种就是让农民组织起来自保自助,自我管理,实行社区自治。选择那种方式治理农村,前提条件是资源从何而来。既然政府没有可能做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足够的转移支付,那么,就只有走后一条路。为此,村庄“公地”显然很有必要。公地资源成为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来源,由村民选举的村委会成了村公共服务集体消费的组织者和信息沟通渠道。这样的村委会由于被公地制度赋予了公共经济的组织功能,其功能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功能从协调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和上级政府服务的社区行政功能演变为社区公共服务。村委会的组织性质同时也发生了变化,从字面上的村民自治体实质上的基层政权组织演化为真正的社区自治组织。放手让农村社区建设一个自我协调的自治机制,是将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凝聚成团粒结构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式。

闫庄村的实践还表明,村庄公地制度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首先是公地的来源。1996年,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集体保留的机动地的总规模不得超过5%.闫庄村只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公地,是因为该村地处荒山僻野,可以发动村民继续开荒。而姚店村地处城关,公地大量为工商业用地所占,而工商业占地的收益并不稳定,姚店村曾在几年前,用土地资本化的收益分享为本村小学盖新房,但现在已经无钱继续投资公共事业。其次是公地的经营。

闫庄村的经营方式有两类,一是由村委会出工资雇村民负责集体山林,二是与32户村民合股、村民出地、村委会投资、分户管理,建成100亩干果生产基地,收益后村委会与村民按6:4的比例分成。这两种方式都保障了村委会的公共权益,即依村民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权益。姚店村则是将所有公地都统统化整为零交由村民承包,另在几年前开发第三产业,村委会盖门面房,租赁给村民作商店。对于这些公地的使用和收益,村委会缺乏管理监督,只能有钱收钱,无钱拉倒。第三是公地的收益分配。闫庄村村民监督来真格的,大家不同意的项目不能开支,村委会主任必须到村民小组一一做工作说明情况。村干部和村民小组会至少半个月一次。姚店村尽管财务开支的透明度很高,每月都在村头黑板报上公布,但是大量与村民无关的开支仍然照支不误。村民没有多少兴趣参与意见。由此可见,制度的效用来自农民的参与,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来自农民的利益,只要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收益,就能够通过社区民主的方式鼓励参与和分享,从而使制度建设成为保障农民收益的工具。

5、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和建议

近年来,延安市的卫生工作按照“整顿村级、强化乡级、提高县级”的思路,狠抓了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体制、卫生事业单位三项改革,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碘盐配售制全面启动,地方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例如甘泉县,狠抓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把重点放在改厕改水,合作医疗和农民健康教育三个环节上,使80%的群众的饮用水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过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农民不良卫生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卫生行政部门由过去的计划管理转为宏观调控,按照“保机构、保职能、放经营”的原则,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保本增值承包。

(一)现存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延安市卫生局今年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的抽样调查,延安地区的农村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三大问题。

第一,医疗服务需求大而利用差。今年以来,为掌握全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医疗

服务状况,延安市卫生局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为原则,根据经济水平和自然地理位置选取志丹、宝塔、洛川三县,每县随机抽取4个乡,每乡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居委会),对于3县12乡24村(居委会)的4740名城乡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两周内患病率21.44%,慢性病患病率13.75%,两周就诊率3.61%,年住院率3.40%,88%的人自费看病,40%的孕妇产前不检查,57%的分娩者在家中接生。其中,与1993年的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中的两周内患病率和年住院率者这两个可比指标相比,延安的两周内患病率高出1.35个百分点,年住院率低1.5个百分点,可见延安的医疗服务需求高出全国水平而医疗服务的利用状况低于全国水平。

第二,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 、乡镇卫生

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人员连基本工资都拿不齐。b 、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 、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d 、缺乏人才,后继乏力。如甘泉县几年未分配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分配来的多是中专学生,而且往往还不能到岗到位。主要原因是基层卫生单位效益差,待遇跟不上,多年有声望的和技术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第三,农村的公共医疗事业正趋于瓦解。表现在:a 、本属政府管辖范围的预防保健,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如小儿麻痹预防疫苗,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但是据我们调查,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b 、未重视农民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治为主而不是以防为主。由于对于健康保健知识的传播不够,使明显对群众有益的盐加碘制度,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签署目标责任书,以行政方式贯彻。c 、合作医疗解体。七十年代中期,合作医疗作为依附集体经济的农村福利形式,在延安地区90%的村普遍建立起来,依靠村的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初级医疗保健作用。近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合作医疗也瓦解了,尽管政府倡导恢复,但是未能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是政府要办而不是农民要办,所以各地的积极性都不高。据近年的调查,延安市村级合作医疗仅存7.8%.

第三,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市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

和1%.农村合作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入户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延安出现的这种状况其实与全国大同小异。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性问题。据有关专家研究,关键的原因在于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的下降。[5]尽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增长了,但是,这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生命指标的相应改善,因为,个人收入的上升不见得会投资给公共健康,如果公共支持即政府的努力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关键因素不能随着收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加强,而是简单地放给市场,那么,个人收入的上升则不可能抵偿公共支持的下降。

由此,我们的问题转化为,在市场体制下,采用何种政策和制度设计,才能有效地强化政府对于农村卫生的公共支持。

(二)关于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设想

根据我们以往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的研究,结合延安情况,我们提出一种农村医疗保障新模式,既在保障农民健康的总目标下,建立农民医疗互助合作社(简称农医合)体系,与政府及企业长期合作,担当农民的预防保健、门诊和大病医疗,同时建立和试行为农民健康保障服务的社会化医疗管理体制。(见附件)

(三)关于能否在延安市试行农村医疗互助合作社的简要论证

首先,这种模式构想具有理论上的经济有效性。目前,全国无论城市农村,卫生事业都面临着政府的公共支持水平和有效性下降的局面,农村尤甚。根据世界经验,在健康和医疗服务上,挑战资源的优化配置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两方面的资源形成最有效的生产组合,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单方投入和单方生产。投入能否互补,如何互补,是决定能否产生经济有效的社会化协作的医疗保障模式的关键。如果投入是严格可替代的,就不存在协作的可能。孰优孰劣要由谁的生产率高、成本低来决定。我们设计的模式建构在政府部门和农医合投入互补的规律之上。政府部门投入的是农村医疗保健政策、预防保健体系的设备、人员、资金,以及对于农医合的人力资本——社区医生的全部投资;农医合投入的是用于门诊购药的资金和大病住院医疗的保险费,以及选择和监督社区医生及医院体系、政府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政府与农医合各自投入的资本均属于对方较为缺乏而自己较为富有的那一类,因此,双方的投入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从而增加产出效率。

其次,延安具有实施这种模式的相对优越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延安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战略正确,以抓生态治理为龙头,推进新型农业,农民收入增加明显。同时,财政也稳步增收,这为实施新模式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延安各县在发展非粮农业中,开发了农民自组织的潜力,已经有了一批农民自办的类似销售合作社的农民专业协会,这为实施新模式打下组织基础。第三,延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卫生局的领导人都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为矢志为农民服务的坚强决心。这是实施新模式的思想基础。第四,延安已经出现了锐意改革的乡镇卫生院。如黄陵县仓村乡卫生院,实行了由乡卫生院投资兴办的村级社区门诊、将乡卫生院的医生一对一地配给到各村的社区门诊,实行包村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医疗门诊,除药费外,不收任何费用。这种模式在社区医生方面,已经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相当类似,证明在延安市已经出现了改革现行体制的强烈需求和实际行动。这是实施新模式的制度改革的基础。第五,由于延安迄今为止并未实施其它医疗体制改革模式,因此尝试新模式不会受到其它模式的冲击,从而可以减少制度试验中的政治成本。第六,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理应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理解和支持,延安尝试这种新模式,阻力比其他地区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关于尝试新模式的风险问题。鉴于目前农民在医疗保健可及性方面已经掉到了最低谷,所以,只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有较大的把握取得比现在好的成效,即收到付费少而保障多的好成效。

参考文献:

孙志明,西部开发与延安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熊景明等,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杨团,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研究——从社区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报告,2001年

杨团,医疗机构的分类制度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第3卷第4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是,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香港妇女劳工协会,走在合作社的空间,1999

------------------------------------------

*本报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22期干部进修班延安考察团农村社会发展调查组的调研成果。调查组成员为:张联瑜、刘纪新、李玫、汪学群、刘小芹、霍群英、吴兴旺、熊秋红、杨团。本报告执笔人:杨团。

[1]关于农合的各项定义参照了1995年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

[2]根据延安市民政局的统计,全市还有24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占全市农村人口165万人的14.5%.其中,根据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50-500元的最低生活标准计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为5.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65万人的%.截至目前已经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为24951人,占应保人口的45.4%,按照每人元计算,需要支出350万元。由于中央和省上并未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所以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市县两级。市县两级虽已经安排,市一级出资200万元,县区安排150万元,但是按照目前的测算,还有一半人口(54.6%)的低保资金尚无着落。

[3]校长聘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

第5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青海省 农村土地使用权 流转 路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一再强调,西部农村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青海省平安县、互助县、乐都县为例,对处于青海海东地区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 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

1.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比例和原因

表1 三县农地使用权流转规模及原因

项 目

调查地 流转的比例 流转的原因

流转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 流转涉及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 农产品受益率低(%) 非农就业无法兼顾(%)

平安县 3.97 5.29 23.73 76.34

互助县 4.56 13.92 46.32 53.71

乐都县 3.13 8.43 32.5 67.52

农地使用权流转虽然自2005年以来已经在青海东部农业区进行规模化发展,但是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1)青海东部农业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程度还比较低。流转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平均比例还不到4%,这与全国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2)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户比例较小。在比例最高的互助县,也只有13.92% 的农户参与了流转,而临近西宁市的平安县却仅仅只有5.29% 的农户参与。(3)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就业无法兼顾。

近年来,在一系列国家西部优惠政策的实施下,很多投资商到青海投资,他们在拉动青海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使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转移。由于农业与非农产业价格的差异,很多农民放弃土地到城市打工,使得很多土地闲置甚至抛荒,为了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分浪费,土地使用权流转便成了唯一解决的方式。

2.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

表2 三县农地使用权流转方式

项目

调查地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占总流转面积的比例%)

转包 出租 互换 转让 入股 委托 其他

平安县 3.72 15.96 0.07 78.19

互助县 19.74 54.61 13.65 4.93 0.02 7.05

乐都县 78.52 18.42 1.37 1.71

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青海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已经趋于多样化,但各县流转的主要方式不同,而且存在很大的差异:

(1)平安县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比较杂乱,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几种方式所占比例都较少。如以出租方式进行流转的比例为15.96%,以转包或互换方式进行流转的分别为3.72% 和0.07%,而以转让、入股、委托方式进行转让的还没有。

(2)互助县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为转包、出租和互换。合计所占比例为88%,其中,以出租方式转让所占比例为54.61%。该县已经出现了以入股的方式转让农地使用权的情况,但所占比例较小,仅为0.02%。

(3)乐都县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为转包和出租。合计所占比例为96.94%。其中,转包方式流转的比例为78.52%。该县也存在以入股方式进行流转的情况,所占比例为1.71%,与互助县相比要高一点。

3.农地使用权流转纠纷解决机制

被调研的三县目前均没有解决纠纷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存在。只有平安县经管站针对纠纷多的问题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成立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的报告。

4.农地使用权流转后规模化经营状况

表3 三县规模化经营状况

项目

调查地 流转后规模化经营的比例(%) 流转后非规模化经营的比例(%)

专业

大户 专业

合作社 统一服务 其他

平安县 2.18 1.09 96.73

互助县 10.43 0.45 11.67 2.09 75.36

乐都县 6.02 32.36 61.62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之后从事规模化经营的程度较低。如平安县和互助县从事规模经营的比例仅为3.27% 和10.88%,乐都县较高一点,为38.38%。

二 影响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分析

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青海海东地区的实施,主要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影响。

1.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青海海东地区乡村从业人员2008年共有695558人,没有受过教育的有139971人,所占比例为20.12%,受过教育的人当中,仅受过小学教育的有259018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7.24%。而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为76290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0.97%。这与中、东部地区高中普及化相比,该地区乡村人员所受教育程度明显较低,说明农民自身素质较低。这大大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而影响到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进程。

2.政府补贴政策不完善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青海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之后的政府补贴政策存在严重的问题:(1)补贴政策不统一。虽然个别县域为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将农地使用权流转以发展规模经济,制定了一定的补贴政策。但这些政策各县不一,同样的土地补贴价格不一样,造成农民心理严重不平衡。(2)补贴政策实施不完全。虽然个别县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据了解,这些政策很多都没有完全实施。有的仅有政策,没有落实;有的仅落实了一年;还有的落实不完全。(3)补贴政策单一。从现有的补贴政策来看,形式仅限于现金,而且多与流转亩数有关。

3.社会化服务滞后,纠纷解决机制缺失

青海海东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基层服务流转专门机构,导致农地使用权流出、流入信息不对称,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信息失灵问题。这样就会出现农户有意将农地使用权转出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一方又难以找到有意向的农户。结果导致土地要么被抛荒、要么农户在闲暇之余简单耕种,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完全是由于目前社会化服务滞后所造成的。

4.流转主体培育不足,土地经营未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

土地规模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出现,但在青海海东地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效益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差,带动力有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慢,覆盖面不广,服务层次低,产供销一体化运作较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另外,从以上的分析发现,青海东部农业区农地使用权流转之后的用途比较分散,基本上是什么产业赚钱就经营什么产业,这不利于自我品牌的形成,说明目前该地区的土地经营并没有实现专业化生产,而具有随意性。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的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来生存。包括孩子上学、看病治病、养老等。当地农民基本上还是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即便以后出去打工,在外下岗或者失业,也完全可以返回农村靠土地维持生活。鉴于这种思想,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农户,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土地,但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这不仅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而且阻碍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 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路径分析

针对青海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1.加快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的建立,保障流转信息的对称性和流转行为的公平性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使农地使用权流转,重在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给流转双方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为流转创造条件。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属于行政部门,下设有六个职能部门(见图1),具体职能如下:(1)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信息部门。土地的供给方根据自己土地的具体状况,包括土地的亩数、地理位置、适宜种植的作物、流转费用、流转期限等信息在该部门予以登记。土地的需求方也可以把自己对土地的要求,如使用土地的方式、土地的用途、需要土地的亩数以及土地的性质等信息予以登记。这样,一方面该部门工作人员会根据各种信息进行组合,找出最优的供需组合,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开通农地使用权流转信息网络,当事双方也可以根据已有信息,结合自己的需求自行组合。(2)建立土地供、需双方协议部门。一方面,信息部门将最优的组合交给协议部门,由协议部门通知流转双方当事人对农地使用权流转具体事项进一步协商,并进行供方土地评估,需方资格审查等程序。如果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协议部门的主持下签订合同书(有标准文本);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协议部门将把意见反馈给信息部门,进行信息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当事人根据网络信息自行组合后,需到协议部分进行土地评估、资格审查等程序,而后签订正式协议。(3)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登记备案部门。流转双方在协议部门签完合同后,需到合同登记备案部门登记,目的在于限制流转双方随意更改合同内容,如果确实需要更改部分内容的,流转双方须提出书面申请,到登记备案部门重新备案。(4)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纠纷解决部门。在流转土地的具体使用过程中,流转双方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在双方无法协议解决的情况下,需以书面形式提交到纠纷解决部门,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会派专门人员对该事项进行解决。(5)建立信息员管理部门。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派专门工作人员或者在各村招收专门人员作为农地使用权流转信息员。工作职权在于收集流转相关信息、进行流转政策宣讲、汇报流转后土地的使用情况及双方发生纠纷的情况等。(6)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监督监管部门。主要职责在于监督农地使用权流转后的土地用途、严格控制土地的非农流向;制止各种强占、寻租以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禁止土地流转后的抛荒行为等。

笔者根据青海省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建议在县乡两级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虑到农地使用权流转涉及土地数量较多,如果仅建立一级农地使用权流转服务中心,工作压力比较大,易导致流转效率不高。建议县乡两级以土地流转的规模为依据,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分,如规定500亩以上的农地使用权流转须到县级办理,而500亩以下的到乡级便可。具体管理体制(见图2)。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从目前制约青海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来看,很多农民不愿将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土地的依赖。这源于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个主要方面。鉴于青海省农村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要发展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2008年平安县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的人数有5347人,占总人口的6.9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70420人,占总人口的91.21%,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是0人;乐都县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的人数有22983人,占总人口的9.5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7996人,占总人口的86.56%,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是0人;互助县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的人数有33461人,占总人口的9.8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28905人,占总人口的96.74%,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是0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青海省海东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很低,除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比较迅速之外,农村社会救济以及养老保险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合作医疗解决的是农民的看病难问题,而农民养老问题的真正解决还要靠农村养老保险。这是农民不愿将闲置土地流转的最主要的因素,他们把土地看做是自己的最后保障。所以,加快青海海东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需要统筹谋划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险,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互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完善、转移衔接自如、信息服务便捷”目标,消除农民的保障忧虑,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3.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农地使用权的快速流转

第一,完善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实现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平安县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为4102人,占总人口的5.31%;乐都县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为18058人,占总人口的7.51%;互助县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为20588人,占总人口的6.06%。可见,青海海东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很多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外出打工的原因在于,没有文化或者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撑,不敢走出去。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培训机制,从自身素质方面彻底解决农民外出就业难和观念落后的问题。

农民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农村技术培训中心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农村技术培训中心由各县农牧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乡镇定期举办,他们也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农民技术培训部门。农村劳动力市场需要乡镇政府配合县农牧局通过技术宣传、技术演示等手段,吸引并组织各用工单位定期到乡镇举办现场招聘。

第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城镇化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分散的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比,城镇化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民身份的转化,进而促使农民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城镇化引发大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城镇化相伴而行的是城镇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如交通网络、居民住宅建设等,这无疑会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三是城镇化将普遍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通过消费刺激生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截至2008年,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5.62%、32.64%、18.3%,可见,青海海东地区各县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来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麻昌华、汪安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作凯、刘源.从产权视角透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J].地方财政研究,2008(12)

[3]韩立达、张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第6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1加强用电管理

针对边远山区农村配电系统变压器白天处于空载运行状态的实际,在日常营业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变压器各时段负荷的测试工作和月供电量、年供电量的统计、分析工作。在保证供电质量和能承受最大负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变压器负载率,降低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种原因,边远山区农村群众用电负荷集中在晚上19:00至22:00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我局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户利用白天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避开晚上高峰时段,不仅提高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利用率,而且有效缓解了农改后因负荷急剧增加而出现的“小马拉大车”引起的矛盾,降低了配电变压器空载所引起的10kv配电损耗。

2加装无功补偿装置

针对边远山区实际,近年来,武山农电局按照“全面规划,布局合理,分散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在考虑对大用户安装适量电容器,使其受电功率因数控制在0.85以上的同时,对二次变电所集中进行补偿,减少无功损耗及前段线路的无功负荷和无功损耗。

3实行铅封和封钳集中管理

由局对所有供电所进行排队编号,统一制作和配备封钳和铅封。针对动力用户,还专门配备了带有编号的一次性铅封。制定出台了《供电所封钳和铅封领用办法》及相应的工作票制度。规范了从领取、使用、验收、上交的整套流程。既保证了“称杆子”的准确,也杜绝了某些不正之风。

4积极推广边远山区农村电网典型工程设计

为了保证山区农网的经济运行,达到最佳的降损节能目的。结合当地实际,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变台、典型高低压线路编制成册,作为标准方案予以推广。节省了投资,优化了电网布局,避免了不合理的损耗,做到了小投入、大产出。

5严厉打击窃电之风

边远山区农村青年大部分有打工经历,在外学了点电工技术,同时由于经济困难,回家务农就对自家用电动起了脑筋,相互传授窃电“密诀”,互教窃电“技巧”,如用一双破鞋作为钩挂工具,连接架空线路,一是鞋有一定重量,连接有稳定性,二是断开很容易,用一根长棍子挑下就可以了。

另外,山区一般陌生人很少,电工进村就是大事,谁都知道,发现电工检查相互通风报信。致使查处难度大大增加,农忙或抗旱季节尤为突出。为此,武山农电局常年坚持反窃电营业大普查,成立了电力稽查队,各供电所相应成立了稽查分队,加大反窃电营业普查工作力度,把责任落实到人。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查总表与查分表、用户表相结合,采取多种分析方法、多种技术手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严厉打击了窃电行为。

6 开展树木清障工作

近年国家退耕还林的实施,利国利民,但是对电网运行维护带来了一些不便,边远山区树木生长旺盛,有些树木触及线路,遇到阴雨天气泄漏电流很严重,危及线路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因此该局十分重视线路巡视,及时砍伐触及线路的树木,保持线路通道,减少电流泄漏,降低线损。

7加强电力设施保护

从表面上来看,电力设施保护对线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事实上却有着很大关系。如果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不能落实到位,那变台、线路等电力设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会造成线路剪伐清理困难、私拉乱接现象严重,乃至不管是技术线损、管理线损都会无形之中增加。

近两年来,武山农电局认真落实“乡包片、村包段、户包杆”的电力设施保护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村广大用户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把保护电力设施变成了自觉行为,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线损的下降。

第7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对策

所谓的社会保障,就是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再分配,给与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证的社会福利措施。有社会保障,就会有社会保障制度,从我们国家来讲,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射虎保障制度,从整体上来讲,农村社会保障一直那个没有受到重视,农村社会经济难以长时间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严重,制约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

一、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社会保证经历了几次变革,当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今天为止,农村社会保障还缺乏整体上的体系,管理状态比较混乱,缺乏强制性的制度保障。笔者调查研究展示,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涉及的范围小,覆盖面狭窄。当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仅仅还在小小的范围内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起来,医疗保障等保障制度没有得到社会化的水准,社会保障的功能没有达到预期。2.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是来源于种地的收入,人均收入逐渐呈现下滑的趋势。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是满足自身的吃喝玩乐,以家庭的自我保障为中心。只有家庭生活水平提升,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才会在保障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不充足、不合理。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参保人员只要出资很小一部分,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主要指着。从当前政府对社会保证提供的资金来看,加拿大站总支出的39%、日本37%,我们国家只有10%,并且这些资金,还大部分运用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中,农民享受到的资金氛围非常小。在农村社会保障中,主要是农民个体缴纳为主,国家辅助,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承担的责任比较小,造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链断开,影响农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的难度。4.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还是比较混乱。当前,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有效的保障体系。从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来讲,养老保险工作是由民真不管理,医疗保险由地方政府管理,经济发达的乡村,有自己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有的商业公司也参加了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比较混乱,不同管理机构上不同的利益纠葛,或造成管理上的矛盾,引发管理上出现混乱。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混乱,成为制约农村社会保障有效性的发挥。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1.确立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地位。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给与保障,很少有专门的法律体系,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例如保障对象不明确、资金来源不明确、管理机构存在混乱,都是因为社会保障缺少法律保障。笔者认为,农村社会保障要走向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需要制定符合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条文,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概念、内容、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管理机制、法律责任都需要有法律规定。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根据《农村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条文,对农村养老保险、医疗合作保险、社会救济工作等等进行分析,颁布具体的法律策略。另外,还要注意到农村地域辽阔的特点,关注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各级政府,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与全国的法律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制定地方性的行政法规,便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发展。2.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础就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发挥作用的基础。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要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检查这些对象的实际生活状况,避免出现养懒汉的现状,防止保障制度出错的现象发生,同时还要考虑保障制度的各种因素,是否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是否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关注地方财政与村集体之的承受能力,并且不断对最低生活报站制度进行调整。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农村射虎的客观要求,是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给中国社会已经实施许多年了,但是存在许多矛盾,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性。有的人甚至相继退保。将来农村的养老保险应该注重考虑到政府担负起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国家、集体、个人各自按照一定的比例缴纳保险费用,提升保障制度的有效性。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要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基金管理的责任相互分开,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要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各个职能部门之家相互协调,有效的进行,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农村社会保障涉及到民政、财政、人事等方方面面的部门,这些部门需要相互统筹,促进社会保障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就要从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角度出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下,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进行有序的管理,共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农村社会保障对于提升农民生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部门应该注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解决的策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性。

作者:陈昕 马云飞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江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性与紧迫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2]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第8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自查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欢迎阅读!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一

一、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进展及成效

20XX年,省农办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帮扶要求,联系项目,落实资金,认真做好与竹垟畲族乡和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上垟镇五都楼村(以下简称一乡两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较好实现了帮扶乡村产业有新发展,面貌有新改变,收入有新提高的目标。20XX年,上垟镇五都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9元,同比增长18.6%,八都镇安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65元,同比增长13%;竹垟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6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工作谋划,着力提高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效

1、制定落实帮扶方案。省农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结对帮扶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XX〕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函〔20XX〕98号)精神,及时制定《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具体分工、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指导帮扶村制定了《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产业发展规划》、《龙泉市上垟镇五都楼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分别落实综合秘书处和机关党委具体联系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和上洋镇五都楼村,帮助理清结对村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项目。

2、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结对帮扶任务,使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民族乡(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省农办始终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放在全办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0XX年,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3次到龙泉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到“一乡两村”走访,与基层干部座谈、体察村情民意;办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一乡两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情况,指导结对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各处室结合各自业务及特点,分批到“一乡两村”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现实状况、农民增收、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精准帮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XX年,我办共赴龙泉市开展帮扶43人次,其中办领导7次,走访低收入农户225户。

(二)抓资金统筹,着力推动“一乡两村”项目建设

1、统筹资金扶贫帮困。按照《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办里计划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每个结对村的项目帮扶;每年根据竹垟乡提出的帮扶需求,由办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处落实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竹垟乡兴办1-2件实事。经过努力,20XX年,省农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累计帮扶龙泉市“一乡两村”1044.5万元,其中竹垟民族乡537.5万元,帮扶两个结对村507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等方面。

2、指导帮扶项目建设。在推进帮扶过程中,我办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指导和帮扶“一乡两村”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和产业项目。八都镇安田村:完成产业扶贫坞垟村茶叶基地道路硬化600米,建设农田机耕路500米,协助竹林机耕路硬化。完成对村部分危房、旧房拆除修建,硬化各自然村道路2565平米(包括结对户);指导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上垟镇五都楼村:新建村内排水渠800米、农田小桥1座、奶牛养殖基地道路1公里;完成部分农房改造项目,硬化村(组)内路面1000平方(包括结对户)。竹垟民族乡:建立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2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机耕路1500米,修复观光游步道600米;帮扶改造畲乡文化体验区(罗墩村)加宽硬化道路150米,建设排水渠500米。

3、职能处室倾斜帮扶。按照省农办结对帮扶方案,每个处室联系1-2个村,发挥职能处室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社会发展处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济发展处在山区经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和举措;基层建设处帮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扶贫开发处重点围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项目实施。

(三)抓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1、破解低收入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在“一乡两村”开展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和推广工作,分别为“一乡两村”安排扶贫资金互助会项目14个,其中村级互助会12个,乡级互助会2个,124名低收入农户入会,借款金额58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户入股,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办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沟通,反映竹垟乡交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协助竹垟乡争取八都至竹垟乡县道改造工程,投资约460万元。目前,该项目初步达成意向。同时,针对两村要求,安排资金帮助两村启动并建设出行道路和生产道路项目,使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3、注重提高低收入农户素质。乡、村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要持续增收,人员素质是基础。为此,我办在引导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等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乡镇和村从业人员及低收入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乡两村”安排赴台考察民宿和现代农业培训班1期,牵头联系赴磐安、永嘉等地考察农家乐1期,为全面推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处室人员利用到基层调研时间,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业务方面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四)抓合力帮扶,着力营造扶贫结对帮扶良好氛围

1、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单纯依靠省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和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办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优势,强化合作,整合各单位力量助推“一乡两村”发展。省交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省级单位纷纷发挥优势,为“一乡两村”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支持。龙泉市农办、农业局、交通局、旅游局等也纷纷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帮扶村发展条件。

2、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龙泉市帮扶团组组长单位,组织加强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各成员单位结对帮扶进展情况,通过扶贫信息网、简报等总结推广结对帮扶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为成员单位相互之间提供和借鉴好思路、好举措、好办法,使帮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指导评估,着力落实和使用好帮扶资金

1、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为了确保帮扶工作高效、高质完成,把项目决策与事中检查、事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结对乡或村定期自查项目进展情况,直接向省农办汇报或由市农办向办领导汇报。

2、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办领导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各方面情况,并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负责的处室,多次直接到点、到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帮扶项目有效实施。

3、规范帮扶资金使用。规范结对帮扶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程序,确保帮扶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加强帮扶项目效果评价,推行项目实施效果好坏与下一年度帮扶资金是否增加挂钩;充分发挥扶贫工作积极性,在结对村范围内统筹使用项目资金,以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益。

二、20XX年工作打算

20XX年,我办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重点,继续做好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团组牵头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扶贫办〔20XX〕12号)等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龙泉团组会议,继续做好团组帮扶的协调服务工作,搭建好服务平台。同时,及时将各成员单位报送的好做法与经验进行宣传推广,推选先进单位,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帮扶重点。20XX年,省政府将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列入民生实事。20XX年,省农办、扶贫办将在农村改革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培训、山区经济、农家乐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支持,尤其将结对村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作为帮扶重点,将帮扶资金更多地用于促进这部分人群的增收。

(三)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根据扶贫重点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和支持“一乡两村”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造血型”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进合作扶贫,力争让尽量多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参与进来,促进4600元以下农户收入持续加快增长,逐步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根据“一乡两村”发展规划,我办将认真梳理结对帮扶具体项目情况,整合资源,加强协调,搭建加快发展新平台。探索帮扶资金帮扶新举措,强化项目资金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一乡两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早实施,尽快产生效益。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二

一、工作方案

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中,教师结对及帮扶工作为老师的成长搭起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在他们的指导和关心下,我有幸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为了扎实有效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拟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对象分析

1.师德方面:姚成琳老师能够爱岗敬业,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较强;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特别是承担了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兼学校电脑课教学,工作却从不落下,服从学校的安排,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并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

2.业务方面:姚成琳老师,从教多年,已逐渐熟悉初中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认知一般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特别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经验不足。曾参加过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善于学习,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较少。

(二)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

(1)树立依法执教,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我们的教育活动要依法,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细则,依法治教。其次,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的从事的职业是服务性行业,我们教学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谁不珍爱自己的岗位,谁就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面对学生;要敢于争先创优,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日新月异,我们将时时注重学习,同时要勇于从旧的教学思想中跳出来,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争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互帮互带,取长补短。有经验有成绩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教育教学方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将通过重温《课程标准》及解读,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发展观,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2)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上完每一节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3.自身素质方面

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多学习。我们要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2)多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

(3)多琢磨。继续贯彻赏识教育,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得很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愉快,才能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还要多琢磨班级管理的办法,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还要在班上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二、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结对帮扶农村教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挥结对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加深教师关系,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我俩紧紧围绕市关于结对帮扶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及区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在已取得帮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帮扶方案,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我俩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交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本人担任初中数学学科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的结对教师,指导结对帮扶对象姚成琳老师用新理念处理旧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使其投入到课改的实验热潮中。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在这堂课上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人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挑战自我,勇挑重担,承担各级对外公开课;并通过电话、信息传送给她,让她早做好调课准备,前往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之,展示了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她受益匪浅。

(三)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我俩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我俩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电话联系,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送短信联系,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为载体,来提高我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接收邮件联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资料:教育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题组设计、数学试题等形式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样,建立结对帮扶互助互学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受与启发

我俩开展结对帮扶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俩的感受和启发较多。一是姚成琳老师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二是姚成琳老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向教育的公平发展迈进了一步。五是对认识《新课标》的新感受,突出“数学味”教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师德修养,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三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学校结对帮扶总结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结合**试验区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在XX年秋学期就下发了叶教XX81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并一举成功。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六教人XX39号文件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XX年市局文件和会议要求,**试验区成立了由试验区分管干部人事和文教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组织人事部和文教局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并在文教局人事股设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安排,组织实施。XX年文教局又下发了叶教XX45号《关于开展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措施和目标,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XX-XX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全区有19所中小学担负结对帮扶任务,共安排129名教师到比较偏远、条件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现已进行了四年三批轮岗支教达107人次。由于我区范围较小,校数较少,所以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其意义有了外延,范围有了扩大,不仅城区中小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农村完中、初中、乡(办)中心学校及区级农村示范小学也要开展结对帮扶村级薄弱小学,不仅要从师资和教学管理上予以帮扶,而且要从资金和物质上予以帮扶,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既是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又是结对帮扶的支援学校。例如,三元中学是**中学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又是三元乡梓园小学的支援学校。另外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要结对帮扶2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例如**实验学校在师资上结对帮扶平岗中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孙岗乡段岗小学;**中学在师资和教学上帮扶三元中学,在资金和物质上帮扶桥店中学;**二小在师资上结对帮扶三元乡龙塘小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平岗办事处龙冲小学。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支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早在XX年11月12日上午,镇区办事处教辅组门前彩旗飘扬,鼓乐阵阵。文教局和镇区办事处选派14名小学教师赴孙岗乡小学支教的欢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文教局负责同志、镇区办事处领导及镇区教辅组成员、镇区办各小学校长和镇区中心小学学生参加了欢送会。镇区办分管领导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镇区办党委政府对踊跃报名、主动申请赴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的老师表示谢意,要求支教老师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把镇区办严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格的学风带到孙岗乡学校。支教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镇区办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希望选派支教的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加强两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孙岗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欢迎会结束后,14名支教教师在师生的热烈欢迎下,乘坐支教专车开赴孙岗乡,沿途所经学校,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中午,孙岗乡党委、政府对新到任的支教教师给予热情接待。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孙岗乡党委政府对镇区办顾全大局,关心支持孙岗乡薄弱学校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对支教教师舍弃城区优越环境,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精神表示敬意。并表示,孙岗乡将会尽其所能地解决这些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了优化支教措施,收到帮扶实效,促进全区支教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欢送活动。此举促进了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过去那种乡镇之间教师派不动、调不出、分不进的局面,为今后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必将对全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教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作为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我们多次召开了全区支教工作动员会及支援、受援学校协调会,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把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要求城区学校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评聘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导向,广大中青年教师能够理解支持,各校教师都能按计划安排如期到受援学校支教。开展结对帮扶的各校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如**中学在本校高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教学工作量加一点,对相关专业的教师压一点,支教教师兼一点的办法,为支教教师提供方便。XX年秋期一次性派出7名高中骨干教师赴三元中学支教,并把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和在本校承担的工作量实行累加计算,来确定超课时奖的发放标准,另外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费补助,保证了支教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实验学校支教教师在活工资分配上,将受援学校工作量作为本校实际工作量计算,所需经费由本校支付,其他方面的津贴也仍然正常发放。

三、共同提高,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中学与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开展结对帮扶,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为三元中学争示创办市级综合示范高中提供软件设施帮助;镇区办选派省级“教坛新星”焦健同志到孙岗乡竹园小学为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受益匪浅。尽管我区人口少,面积小,但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年来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支教学校向受援学校捐助帮扶资金达29万余元,还有衣物、文具、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文体器材、树木花卉等,总价值达17万余元,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支教学校与受援学校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区级示范学校进行每月一周的教学培训,以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四是学生互访。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9篇:农村低保互查工作总结范文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 历史弊端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