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教育类得论文精选(九篇)

教育类得论文

第1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研究;人类学;研究范式;人种志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01-02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教育对“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基于人类学的教育研究将教育活动以外的许多其他东西也囊括于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使教育学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研究的发展。从哲学的层面考量人类学之于教育研究的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学的人观为教育研究提供本体论基础

首先,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人的教育的可能性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奠定了基础。教育,在英语中为“Education”,意为“抚育或自身生成”,在德语中为“Erziehung”,有“引导或唤醒”之意[1]。当西方世界赋予“教育”这些含义时,其中蕴涵着对人的理解的价值预设。对人的理解的价值预设与真理性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而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正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从这一层面来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

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了的,以适应其生存需要,如蝙蝠的声认低场⒏胱拥姆较蚋小⑽米拥亩ㄎ荒芰Φ龋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动物这种本能行为的先验图式是指向特定环境的,它给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规定了其在各种环境中的固有行为样式。与动物不同,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都是“未特定化”(unspecialization)的,这虽然使人缺乏较之动物那种应对天害的特定本能,但却给人以巨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使人具有诸如思维、分析、判断、创造等可以超越各种本能的可塑性高级心智活动。正如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所指出的,未特定化带给人类的不完善性,恰恰也使人类获得了双重自由:它“一方面从本能的统治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趋向创造性的自我决定中走向自由”[2]。换言之,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本能的“匮乏”,使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人的器官没有被狭隘地限定在少数生命功能之上,它们可以具有多重功用。“未特定化”赋予人之为人的可能,决定了人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也使人获得自我创造的潜能与机会,并在不断的创造性活动中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由此,原来具有否定意味的“未特定化”就变成了具有肯定意义的“开放性”。

其次,人具有教育的需要性。人的“未特定化”一方面使人的生存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又使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使人能发挥出内在的巨大潜力,实现超生物性的转变,在巨大需求与广泛开放性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正确塑造自我的一个关键手段就是教育”[3],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需求。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以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 的古训。在西方,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有言:“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人。”[5]概言之,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离不开对人的理解与价值预设;教育研究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既定预设的基础之上。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教育研究中的人是发展变化着的人,诚如兰德曼所言,“我们不能够再把人的任何一种历史的解释和历史的形式视为代表了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6]。因此,廓清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问题,正确认识新时代对人发展的要求以及人对教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教育研究乃至教育发展最根本的认识基础乃当务之急。

二、人类学的文化观为教育研究提供认识论基础

在论及人类学的研究特性时,庄孔韶教授曾谈道:“社会学要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但有时候人类学并不一定解决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社会问题的文化根源……人类学家一般不像医生,一定用科学的方法(如发明药品)去诊治艾滋病人,而是发现用民间文化的力量(如道德、习惯法和家族组织等)去抑制和战胜生物性的疾病,以及唤起人类强大毅力的文化性问题。” [7]那么,人类学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呢?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他在研究了各种人类文化现象――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之后,指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以自身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8]。换言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而使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以及丰富成为可能的恰恰是教育。人的成长过程正是人接受教育、“文化化”的过程。被称作“中国社会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第一人”[9]的费孝通先生首先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纳入到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领域。“他最早于上世纪30年代就利用在村里和农民的往来,通过人类学的方法调查发现:在农村,文化训练并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助益,从而导致这种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村中不能起作用”[10]。时至今日,这样的矛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广大嵌入村落中的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制度化学校俨然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与其所在的民族文化的社区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过去那种从书斋到书斋的类似纯粹智慧演习的研究倾向,重新树立人类学的文化观,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存在的制度化教育文化与非制度化教育文化的不连续性因素,制定相关教育政策。

在泰勒(Edward Tylor)看来,“‘学习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看书识字’,而且还是获取知识经验从个体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与这一文化学习程序对应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术语分别是‘濡化’(enculturation)和‘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这一专业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文化学习’的真正内涵,可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目标、适时调整教育内容、扩展教育空间、公正对待教育对象、摒弃不合理和反人性的教育体制提供坚实的认识论基础”[11]。的确,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立在人生观、社会发展观基础之上的教育观的外化与展现,具有文化的一般结构。教育观中的教育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同时也体现着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多种教育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与融合形成的合力会制约特定时空中具体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支配这种特定教育的具体样态。因此,既不能想当然地以国家或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客位文化教育观来理解某个民族的教育,也不能想当然地以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理解其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将特定民族的教育问题简单化。

三、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范式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

教育研究对人类学方法的借鉴与探究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比较教育研究对“质性研究”的关注。最早对人类学研究方法予以关注并主张教育研究向其借鉴的是加拿大比较教育学家梅伊曼(V. Masemann)。他在《论人类学方法在比较教育中的运用》一文中一是极力倡导采用民族志方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二是首次提出并使用“学校民族志”概念,要求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学校教育[12]。后来,在其《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批判民族志》一文中,他要求运用人类学实地考察中的‘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等方式搜集资料,最终完成对相似或相异教育的比较与理论建构”[12]。在国内,一些研究者将人类学的人种志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中,通过长期的实地调查,直接、真实地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并在与被研究者互动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定向理论分析。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拓宽对教育现象的观察视角、丰富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于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许多不可视的和不可量化的因素有独特的贡献 [13]。

因此,有学者发出这样的倡议:“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应该更多强调从书斋到田野、从田野到书斋的人类学研究范式,提倡进行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类学范式指导下的有扎实田野工作的个案研究”[14]。这里所言的研究范式便是指人类学的基于“实地调查”(field work)的人种志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注重实地的调查研究,将视线置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对教育现象的搜集与整理视为重要的研究步骤。这与重视理论推理,重视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普适性的思辨式研究是不同的。思辨式研究往往过分关注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使学术研究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成为“书斋”里的学问。人类学的“实地”研究范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者的信念及其科研模式产生影响,从而弥补思辨式研究的不足。具体来讲,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范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跨文化研究,即将众多不同研究者收集的人种志资料放在一起,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发现、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间教育的差异。这种研究方式从不同文化多角度审视教育问题,能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借由新的思维方式、学科体系研究教育问题。二是实地研究和参与观察,即要求研究者深入到某一文化人群中去,摒弃单纯的理论想象和假设推断,通过与当地人长期(至少一年,即一个农业周期或一个牧业周期)深入地接触与了解,融入其生活并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度考察其教育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搜集、记录和整理当地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事件,获得第一手资料。三是注重个案研究,即采用释义学(hermeneutics)的方法,摒弃那些宏大叙事式的抽象论述,强调在大量教育事实、现象以及意义世界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深入剖析个案,并形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综上所述,人类学所持的从整体上把握人类文化现象与教育现象的普遍规律性及其不囿于本民族文化的相对主义立场,为教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0.

[2]车玉玲. 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37.

[3]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0.

[4]佚名. 学记释义[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

[5]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50.

[6]米夏埃尔?兰德曼. 哲学人类学[M]. 张乐天,译. 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8:4.

[7]袁建伟. 中国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庄孔韶教授访谈录[J]. 思 想战线,2002(6):48-52.

[8]卡西尔. 人论[M]. 甘阳,译.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21.

[9]钱民辉. 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初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2-47.

[10]费孝通. 学术自述与反思[Z]//费孝通学术文集. 北京:三联书 店,1996:206.

[11]潘天舒,熊力勤. 人类学与教育研究:基于文化观和田野体验 的洞见和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2011(1):11-15.

[12]张诗亚,吴晓蓉. 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角[J]. 当代 教育与文化,2010(4):1-5.

第2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第3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性;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到正确的结论。”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塑造的是学生一种经济学思维的技巧,和正确的经济学结论,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将此类正确的结论运用于创业实践中,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探析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给经管类课程教学带来的启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进行经管类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特征

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两所大学所培养的高级创业人才全世界公认,斯坦福大学认为培养创业人才要用最适合人才发展的模式进行培养,突出“专业型、应用型、实用型”,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突出自己教学特色的培养。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如下:

(一)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创业教育

斯坦福大学校长参与创业教育,对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创业中会面临的困难了解深入,一直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管理者即担任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职位,也在创业企业中担任主要创业负责人,创业教育更加实用,推动了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的发展,由于校长的经历,创业教育校长在学校举办的创业比赛中可以客观的评价项目,得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评价,推动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 重视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决定了学校创业教育的成败,斯坦福大学不仅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更关注教师们的创业实践经验,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斯坦福大学培养了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常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创业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和实业家。比如斯坦福大学《技术创业》就是由著名的企业实业家进行讲授的。

(三) 课程设置体系多元化,实践教学实用丰富

创业教育设计的概念和课程门类多样,例如商业计划书、创业营销等专门开设课程,课程内容还包括典型案例分析等创业教育课程,由于高校创业教育多元化特点,课程不仅专业性强,而且综合性也强。不断鼓励师生参与创业,创业教育技能课程、模拟仿真课程都是以创业教育目标为实践教学的基础,把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成功,学校开展创业技能大赛,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全国创业教育类大赛。扩大学校间的交流。

二、 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

通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特点的探析,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进行创业类教育,选择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较为优化。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针对大学进行创业教育,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从经济管理类课程开始较有针对性。

(一) 经济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明晰,专业性强

选择的课程都是针对社会最实用的经济学类课程,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济管理类的学生可以根据热点问题,结合创业理念,进行新思考,针对社会经济热点消费问题,做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业计划、策划,专业性强。

(二) 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通过大量的经济案例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大量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御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专题调查法进行教学改革。斯坦福校长参与创业、重视创业教育,这里可以转化为类似学校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交流,学校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提供思路和交流平台,当案例教学法成熟后,运用书面计划将成熟的案例分析法,用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并进行思考分析,运用经济管理学工具,进行分析决断。第二,案例讨论式。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进行经济管理类创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案例讨论式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提出小组建议、观点,专业课教师给与专业总结。并鼓励小组提出创新建议。

(三) 教学手段逐渐多样化,考核方式也多样化

充分利用学校互联网络资源,进行互动教学,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有专门的实训室,有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进行网络课堂互动教学,进行课堂时空延伸教学,优秀学生课件及作品在网络上可以共享,在校内实训平台上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分析、策划方案、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和校外创新创业大赛。形式内容不断提高。

三、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可以不断学习的,探析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借鉴其优点,进行独立院校经济管理类创业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第一,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经济管理类课程就是借鉴了斯坦福大学课程设置实用、多样化的特点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的改革,比如小组讨论、案例讨论,适时加入专题讨论,邀请实业家、创业家和著名企业管理者进行创业教育案例的演讲,这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第二,借鉴斯坦福大学教师培训经验,培养独立院校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并且提供教师创业教育专业能力的培训平台,运用网络教学完成此环节教师的培养。第三,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中,学院最大的提升在于专业方案、商业计划书及校内外比赛,创业计划及创业设想的参与比赛,与云南各高校、全国各高校同类型比赛中进行的专业交流和专业评比,对于学生的提高更大。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发展的契机,经济管理类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培育,择业能力、自食其力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和斯坦福大学办理理念一样,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培育环境。如何借鉴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优点进行类似学院经济管理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战略意义,越早研究,越早结合学校特点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境、教师培养,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叶赋桂,罗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德宏, 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必要约束评价技术价值中立论与价值自主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0。

[3]李建平,创业教育:大学生必修课[N],中国教育报,1999一O9—24。

[4]夏晓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第4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 术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 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 媒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 育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 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第5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财经类高职; 教育模式; 改革

1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现状

财经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比较特别的类型。它不同于工科类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不好把握职业教育和普通专业教育的界线。工科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线是比较好把握的,操作岗位和研究、设计岗位的界线本身比较清晰。财经类职业工作岗位基本上是三大类: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教学岗和研究岗。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岗位内分类最多的是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有出纳、记账、核算、总账、科长、处长、总会计师等众多岗位,但它们基本上只是职责不同而不是技能不同,岗位的转换主要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基本不受学历的限制。研究生、大学生、专科生、中专生都可以做会计,当科长、处长,当财务总监。另一方面讲,说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强,而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会记账也不行,没有强的动手能力也不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也把动手能力强作为教学的重点,正在改变动手能力弱的被动局面。而这就给财经类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大家都在强调动手能力强,你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关系到财经类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生存之路的大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在教育教学的教育一方不好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严格的定位和区分,而在受教育的一方则大有文章可做。在受教育一方,本科生和高职生有较大的区别:本科生基本文化素质明显高于高职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高于高职生,自律能力高于高职生,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也必然强于高职生。由此来看,对高职生的教育定位应该是:“避开弱势,开发优势,补充不足,技能为本”。“避开弱势”即避开从中小学就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书本知识学习能力差、自律能力差的实际状况;“开发优势”即吸取应试教育的教训,离开书本搞教学,寻找此类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补充不足”即补充基本文化素质的不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一般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技能为本”即把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而本科教育可能把技能教育作为基础之一。在对待“动手能力强”这一点上,本科和高职教育的区别可能就是部分和全部的区别。

人的认知途径基本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和体验直接获得,二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获得。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就个人来讲,有些知识是间接获得为主,如自然科学、哲学,在相当的高度以后,才能以直接获得为主;有些知识必须以实践和体验为主获得,如生活经验、感情知识;有些知识是实践体验和书面知识学习相结合获得的,如各种工作的操作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量不是很大,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也不很强。这种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知识获得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先讲授后实践,先实践后讲授,边实践边讲授,大实践小讲授,小实践大讲授等。就实践来讲可以是认知印象式、动手操作式、研究改进式。就理论传授来讲可以是个别原理式、理论框架式、理论体系式等。这样一来实践和理论可以有很多种组合,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就会有多种模式。

选择哪种模式要作理性的判断和设计。决定因素是学生的特点和由学生状况及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特点和目标定位的最佳组合,是最理想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能够体现教育效果,有最好成绩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财经类职业教育是直接和间接获得知识并重、先后顺序并不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教育模式的选择可以有多种组合。

另外,在职业教育中管理育人是很重要的教育职能和教育环节。把课堂教学和管理育人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亮点。管理育人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自组织管理、学校整个管理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升学校民主管理和管理实践。而这方面的文章还没有破题,基本是一片空白。

2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的改进

按照以上轮廓性职业教育模式,观察审视财经类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到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2.1教育模式方面

认知模式单一、僵化,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高职教育阶段,仍然延续中小学教育模式,沿用学科教育体制,搞“满堂灌、添鸭式”教学,搞“概念、理论、意义、作用”教学。“满堂灌”是延续这些学生中小学的失败,没能避开他们学习书本知识能力欠缺的实际,进一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效果必然好不了;高职“概念化”的理论教学又是简化了的学科教育,体系弄不透,内容支离破碎,特别是无法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知识和生活两张皮,成为典型的学而无用。在学生考核方面仍然用试卷考试来作评判标准,能力和素质教育很难贯彻落实下去。

本文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确定,除了对教育模式多样化的认识不足外,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研究得不够,没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所谓能力是素质的综合。就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用专业的头脑理解和判断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这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专业理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所讲的“理论够用的范畴”。这些东西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素质。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本层面。

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它是对某种工作操作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实际是能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某方面能力的具体化。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而且两者要协调。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提出把财经高职类教育模式确立为“实训—理论—实践—实训”模式。第一个“实训”,是让同学们认知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具体分类,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对今后工作岗位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理论”教学是在对工作岗位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内容进行对应的理论讲解,是对工作内容的理论化。“实践”是在模拟或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对岗位有更直接的了解,对理论加深体会。第二个“实训”是在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对理论的整体认识。这样就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弱点,遵循了“认识—实践—认识”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理论的熟练程度远低于对做会计凭证的熟练程度,理论知识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做简单的分录基本还是会的。

2.2理论教育方面

第6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研究;研究方法;思辨方法;实证方法;文献方法;混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2-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前教育研究的行列,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本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学前教育研究》所刊载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试图利用《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如作者群和读者群来源广、创刊早、权威性大等,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我国学前教育不同来源的研究者对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促进各个层面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学前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质量。

一、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要对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其进行归类。通过查阅各类文献,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归类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标准。传统的观点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及历史研究方法。王彩凤、庄建东等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实物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质的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刘晶波等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归为文献方法、思辨方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混合方法等6种方法。也有学者根据刘良华对教育研究的分类,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及应用研究法。通过反复分析本次研究的327篇论文,同时结合学前教育学科的特色,本文主要将研究方法分为思辨方法、实证方法、文献方法及混合方法四大类。思辨方法是指用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其主要是基于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所以和“思辨”相关联。[1]实证方法包括观察、调查等,是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2]文献方法就是从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出发,搜集和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或者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3]混合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运用或者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方法。[4]本研究最后的分类结果如下:实证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其中观察法包括取样观察法和叙述性观察法,而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测验调查。思辨方法,包括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

二、样本选择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研究》里刊发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样本的选择,笔者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在刊名中输入学前教育研究,时间限定在“2002-2011年”得出论文篇数为2732。经过初步阅读,删除了非学术类文章,分别对每期选好的论文进行编号,用SPSS17.0随机从每期论文中抽取3篇,最终得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总数为327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解读,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终分类结果作为本研究的类目,分析单元为抽取的文章。通过仔细阅读每篇文章来确定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进行分类统计。明确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后,对选好的3名编码员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对20篇样本进行编码,在他们熟悉并基本统一了编码方法后,再分别对另外46篇研究论文进行编码。当编码员有疑问的时候,随时与笔者以及其他编码员进行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一致。

三、结果与分析

1.通过不断地对抽取的327篇样本进行逐篇分析,并按年份进行分类统计,《学前教育研究》所刊论文的研究方法中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76.1%和65.1%。采用了混合方法的论文有103篇,其比例为31.5%。文献方法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3.8%,远远低于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的使用频次。思辨方法中的具体方法类别依次按经验总结法、哲学思辨方法及逻辑推理法的优先顺序来归类,其他类型的方法,只要在文章中运用到,论文的篇数相应增加。“思辨方法”中有一半以上采用了经验总结法,其比例为54.6%。其次是哲学思辨方法,其比例为30.9%,而逻辑推理只占到14.5%。“实证方法”研究方法中所包含的具体类别比“思辨方法”多,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量的方法在“实证方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了33.3%。其次是调查法,其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8.2%。我们可以看到,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这六类方法所占比例依次为12.2%、11.3%、6.1%、3.3%、3.3%、0.9%。个案研究法和观察法使用的频次相差不大。质的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及内容分析法使用的频次都很低,不到10%,内容分析法的使用频次甚至1%都未达到。

2.本研究将混合方法的种类进行划分,主要依据是混合方法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的种类数目。分为两元混合方法、三元混合方法、四元混合方法、六元混合方法。其中有47篇论文是二元混合方法,其他种类混合方法的论文篇数依次为39、16、1。

第7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7-02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对我国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的来临,经济、科技竞争已席卷世界,高层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现状

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及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呈现出社会需求大,培养规模大、增长快;社会需求多元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

二、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僵化,培养模式不适应规模发展的要求,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当前全日制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培养目标模糊、导师指导不力、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就业难度大等。

1.教育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单调

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集中授课多,小组讨论少;理论课程多,实务应用设置少;参与导师科研多,开展社会实践少。同时设置的课程与本科课程知识水平相似,内容浅,层次低。目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缺少实践应用,而这与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所需要用到的实践经验相脱钩。同时存在设置的课程数量相对偏少,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理论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应用课程缺乏案例和可操作性等现象。

2.导师指导对学生培养缺乏关注

有的导师教学科研工作量繁重,带的硕士生较多,有些导师行政事务缠身,非业务活动繁多,有的年轻导师,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等原因,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3.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缺乏创新

目前,一些人追求短、频、快,急功近利,而拼凑抄袭、敷衍了事,重视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文章缺乏新意。导致总体上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论文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4.就业难度大

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一般,在企事业单位也少有突出表现。很多单位出现了宁要本科生不要研究生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等原因。

三、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应切实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

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既担负着为政府、企业的管理部门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又面临着学科建设和发展对理论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改变目前的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相应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根据管理类全日制硕士的特点,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偏重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教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和现场教学等方法。

2.实施个性培养与弹性学制

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学校应积极的尝试个性人才的培养,减少指定的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增强学生的独创性。另外,为了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可以实行弹性学制来延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业期间进行创业活动和自我研究活动。

3.加强导师指导力度

强化导师负责制,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对老师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增强导师的教育、指导责任心。从而促使导师做到关注学生教育,悉心指导和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并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德,引导研究生养成严谨的学习和研究风气,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建立健全的导师测评系统,对老师上课情况、带学生情况、学生对导师的指导的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实行奖惩制度,从而促使导师存在危机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

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种物化形式。而对于现在存在的文章拼凑、抄袭等不良现象,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做到导师言传身教,开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教育,并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5.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健全评估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应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管理类研究生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估制度,定期评估,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类研究生,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教育教学。并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6.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在公司中属于中层的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相应的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更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相应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再到企业中进行磨炼,先分配到基层中了解相应技术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安排到相应的管理工作岗位,积累相应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使他们在毕业后直接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永菊.浅谈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1(2).

第8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育;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11-04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整个教育系统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教育技术中既异常活跃又有广阔前途的发展方向[1]。目前,计算机辅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都走上了两个极端,即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导致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甚至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力求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研究主要是对10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2010),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确定样本 内容抽样即是选取进行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关的资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本研究根据选题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并以“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录在该知识总库的、经筛选后的有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1393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样本均为馆藏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与论文。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发展,将所选样本1393篇论文的总数量与研究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主题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分析类目既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2]。一般而言,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本文的类目是采用后面那种方法构建的。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结合计算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将样本论文分成以下几个主题元素: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媒体技术、CBE网络、教师教育、应用评价及其他。各主题所包含具体子范畴如表2所示。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的信度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则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只有经过信度分析阶段,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主题分类”(表2),主类目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过程、CBE网络、应用评价、教师教育、其他等六类主题,每一主题又细分为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在研究中,选择两名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经分析,评判文章篇数为1393篇,其中两人完全同意的篇数为1260。

数据统计与结论得出 对评判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将所得的评判结果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主题模块总体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至今,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教育越来越完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虽然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起步较晚,但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中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数量发展较为平稳,详见图1。

2)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论文的研究主题模块分布较集中。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所谓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部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的研究占了总数的32.09%,占研究样本总数的1/3;其次是应用评价研究,所占比例为24.62%;而其他五大主题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理论基础的研究占了总数的18.74%,媒体技术占9.83%,CBE网络占2.87%,教师教育占2.08%,其他占9.76%。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题的整体偏向。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即使为同一主题,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部分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有些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逐渐被挖掘出来。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学习过程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重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理论基础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三大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应用于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又可以应用于改进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它的目标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

理论基础主题主要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即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等。据统计(图2),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并不少,总数占所有样本论文的18.74%。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一直都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并研究其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BE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学习过程主题模块分析 从历年论文的数量上看,学习过程主题研究数量一直以来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该主题论文数量在当年所有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图2),总数额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主题的关注居多,并且向来都是一个重点。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学科应用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和超过了学习过程主题总量的2/3,而且课件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焦点,课件设计的优劣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技术主题模块分析 媒体技术的研究包括媒体技术的开发(即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和媒体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如图2所示,媒体技术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如多媒体技术、智能化多媒体技术、P2P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

网络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远程教育、校园网和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三部分。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现在,很多教育场所都逐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完成教学,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对CBE网络的研究甚少。

教师教育主题模块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由主体逐步变成主导,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不能缺少教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只占样本论文总数额的2.08%(见图2)。研究发现,有许多教师误以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和辅导的作用。

应用评价主题模块分析 应用评价主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另一重点,该主题论文数量在所取样本论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为24.62%(见图2)。应用评价主题主要是分析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学习伙伴的作用、助手与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学环境最佳、教学活动模式最合适),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点。

4 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来看,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际应用,只有部分是对CBE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但计算机辅助教育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更多地取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理论知识的不够重视也会影响研究者对辅助教育的理论造诣,应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2)缺少对某些领域中的重难点课题的研究,对难研究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一些课题由于受研究条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没能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如课件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本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还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较少人去深入开展研究。

3)研究主题与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主题与领域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4)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P2P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涉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越趋完善,满足教育领域的更高要求。

5 结论

综上关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今后“学习过程”将依旧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个研究主题也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应用评价”的研究力度也会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理论基础”的研究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会增多,对教育的要求更严格,所以今后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也将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渐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成为另一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77-81.

[2]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

89-92.

第9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1]这是对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极大肯定和鼓励,更是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我国的文艺发展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前也存在着大量低俗、颓废、劣性的消极文艺从业人员及文艺作品,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随着校院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我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大学生德育素质总体良好,学习态度积极进取、集体主义观念强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如我校表演类学生义务参与贵州大学校庆晚会、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等演出。再如美术类学生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多次义务布展并在展览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在团省委2014年组织的“春晖行动”中,美术类师生无偿捐献自己的创作作品多幅且被授予“春晖使者”的称号。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配备也得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充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人数应需求增加;全员育人的局面正由积极倡导而形成。

二、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不足及分析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组成了教育的系统工程。”[2]近年来,贵州大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不能忽视当前我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不足,教育主体本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老师教书与育人分离带来了不良影响,当前大众传媒舆论环境不良影响大,以及家庭、朋友、社会认可等环境的不容乐观,都给我们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1、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3]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对德育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成才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里素质欠佳等问题”[4]。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性质造就了他们本身就敏感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质,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德育教育需求其实更为紧迫。而在现实的艺术类学生教育中,我们的德育教育却总是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羁绊于事务性学生工作的繁重、微效于国内外社会大环境的现实。

2、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我校公共课的老师没有肩负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任务,缺少对学生深入的了解,不用直接面对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压力。很多公共课老师没有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紧迫性,更不会有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空泛的道德说教和现实道德需求向脱离,纯经济价值观和普世性道德观相冲突,低俗艺术所含负面价值观与人文主义道德相违背。”[5]这个矛盾就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课在思想和实践上与学生相背离,从而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高。我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700人,而当前专职辅导员只有4名,远未达到国家1:200的要求。而且就工作任务工作量而言,独立校区的性质、以及校区硬件环境较差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比一般学院在保卫、宿舍、食堂、后勤、校园环境等多方面的具体工作,艺术类学生的“活泼好动”更是带来的超大工作量。于是,繁重的事务性学生工作占光我们的工作时间、更侵占着我们的非上班时间。而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甚至以事务性工作为载体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几乎因“赶事务性工作进度”而导致不能细致的开展、甚至被完全挤掉。

3、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主体本身素质亟待提高。理论课老师基本不肩负上课时间以外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分析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把握、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帮助基本限于课堂时间内,而对课后体现出的课堂教育的效果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基本不关心。学校也没有相关制度对理论课教师德育教育的效果进行评定考核。而每出现一个“不愿多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就会影响几十甚至几百名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我们教案的固化,再加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缺少必要的学术研讨和知识再培训等,使得该课程理论上的“高大上”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艺术类学生已经参与的社会实践体验相脱离,很难引起艺术类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理论课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被认为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业务素质上基本没有德育教育能力和艺术专业能力兼顾的情况。专职的辅导员没有艺术教育的经历,在把握艺术类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艺术类学生的行为方式上有不足;而由艺术专业老师兼职的班主任又没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历,在引导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有所欠缺。

4、专业课老师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分离带来了不良影响。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曾经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特点及需求有过深刻系统的体会,这是他们把握和健康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先天条件。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艺术类的教学是小班或是一对一的教学,老师和每位同学接触的平均时间和程度都远远大于其他本科类学生,这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全面教育学生的独特优势。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使得很多在校艺术类大学生都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艺术类专业老师的专业影响和社会关系直接转换了相当一部分的优势机遇,个人能力的锻炼和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很多艺术类学生积极主动的与专业老师沟通、并在各方面努力向专业老师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常常有老师没有将教书和育人两者兼顾。不少艺术类专业老师仍然认为育人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个别发出不健康的观点,认为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人也不该被约束,从而在课堂上流露出对德育教育的反感;有些更偏激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欠缺的专业教师甚至公开鄙夷德育教育工作。这些不良现象往往翻倍甚至多倍的抵消了学生工作人员德育教育功效。

5、当前大众传媒舆论环境不良影响大。现在,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媒体、沟通多渠道的讯息畅通时代,人们用多媒体高度参与社会生活,自由化、个性与创新的观点源源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想要获得信息的人们。媒介舆论成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渠道。现行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络的QQ、微博、微信、人人等即时社交平台,集听、说、读、写、看、玩于一体,使得数亿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及参与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去中心化、污染信息泛滥等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敏感而时尚的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6]调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年轻人的“反骨”阶段性格加上追求个性与另类的特点,使他们还会主动寻求或者传播不良信息。另外,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且极易在传媒中被炒作关注的知名艺人剽窃他人作品、偷税漏税、吸食、酒后开车、婚内出轨、涉黄嫖妓、罢演等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失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低俗、颓废和追求单纯感官刺激的艺术垃圾作品的大量涌出,也给我们的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道德观念上的困扰。他们一方面能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之处,但是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学生举着“艺术是自由的个性的”旗号想模仿和追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