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档案分等级管理精选(九篇)

档案分等级管理

第1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档案;院级管理

目前各大学顺应人才培养特点需要普遍实施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但不容置疑的是,学分制相关制度、措施的有效实施与落实,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基础条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模糊了专业、班级的概念,对学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课程的开设、教室资源管理、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学生学籍管理等都带来新要求,特别是对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挑战更大,因为学分制下,教学档案管理的周期更长,内容更多、变化更大、要求更高等。而大学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保存、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在于大学中的二级单位――学院,以学院为单位,由老师、学生、教研室、院级教学管理办公室、各科研项目组、各研究中心等产生的教学档案是构成大学教学档案的绝大多数。因此,强化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保障之一,也是大学学分制能否有效、可持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开展此研究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1 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基础在学院

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教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材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和使用等就是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真实原始纪录,是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成果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更是大学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学档案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工作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绝大多数教学档案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的院级教学单位,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等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形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的档案材料。因此大学教学档案管理重点和基础在于具体承担、落实教学工作的各学院,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大学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探寻强化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途径与措施,提高和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大学校级教学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要求的基础,是有效提升大学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对推动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扩大与外交流都有客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2 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中,各大学教学档案管理往往是以大学档案馆为龙头,以行政档案管理规范来收集、整理、归类和要求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等,客观忽视了教学工作特点以及学分制对进行档案的特殊性要求等。加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是以行政管理为依据,缺乏专业性的考量,因而存在如制度不完善、人员不专业、设施不齐备、不重视、信息不完整等问题,进而成为制约大学学分制管理制度有效开展与完善的基础性工作瓶颈之一。

2.1 制度不完善,即没有与学分制配套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标准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大学对最基本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配套制度和标准,仍延用过去的校级行政档案制度和要求。而实施学分制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导师制、聘任制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制度和规范,同时,还要构筑一套全校互通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包括选课运行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导师遴选系统、后勤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招生就业系统等。如果没有配套的科学、规范的教学档案材料,学分制的优势与特点根本不可能有效体现。

2.2 人员不专业,即无专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

目前,我国大学档案工作的重心在学校一级,通过学校的档案馆机构负责所有的档案管理相关事宜,包括教学档案。而在产生教学档案的主体单位各学院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也就没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现实中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多由教学秘书和部门行政秘书兼任。这些秘书平日大多忙于教学、科研、人事、办公室等事务,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时他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档案及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平时做的档案收集与整理等工作仅凭经验与制度规范,并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对文件规范意识及档案的实用价值缺乏应有的鉴定能力,致使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具很大的随意性。不可能很好的满足学分制实施的档案管理要求。

2.3 无条件,即缺乏科学管理手段、方法和必要设施等

尽管学分制在我国大学推行已多年,但迄今为止也只能称为学分学年制,其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被体现,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档案管理等基础条件不足有关。现实中各大学、各学院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少有投入,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设施购建都不完善,缺乏科学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在大量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前,人们普遍只能就事论事,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开展工作。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建立电子文档等,更谈不上对归档材料的审核、保存和有效利用等。这些与学分制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符。

2.4 不重视,学院、教师等忽视院级教学档案管理

现实中,大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多处于学校综合性档案管理范畴之中,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标准等都遵循学校综合性档案管理的要求,没有就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单独设置部门、配备人员、明确标准和制度等,很少有开展专门的研究,致使学分制背景下教学档案的特殊性、有效性、适应性等难以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要求。

同时教师们普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不能保证必要的档案按时、全面的归档。更有个别教师对学院、学校的教学档案提交要求置之不理,造成个别必要的教学档案不完整等现象时有存在,严重影响管理质量。

2.5 档案信息内容不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由于大学教学档案的保存材料是建立在行政管理的传统制度与规范前提下的,其内容、种类、形式等,仅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更是严重缺乏应用价值,时常会有需要的材料没有、不需要的材料一大堆的难堪情况。特别是已毕业多年、小有成就的学生往往需要大学期间自己学习方面的许多信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提炼组织文化等素材,这些在现有的教学档案材料中很难有收获。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出现费时、费力、费人工,还产生不了其为教学服务、学校建设的应有价值,更难以开展应有的如查询服务等社会服务,其档案价值没有被充分体现等。

3 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强化措施

3.1 加大宣传、重视院级教学档案管理

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是决定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大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和管理观念尤为重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对其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职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大学教师、管理人员、甚至是学生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属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虽然是自己劳动汗水的结晶,但是无权占为己有,这些材料是受档案法保护的学校固有财产,必须保证其完整无缺,并按照规定向档案室移交。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院级教学档案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决定着学校档案管理的效果,只有提高了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的档案管理意识,切实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保证教学档案的及时、完整、科学、有效的被整理、保存和应用等,才有可能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弱化的现状,有效推动大学的二级管理和学分制的有效实施等。

3.2 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规范

随着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大,二级管理和学分制成为各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学院并没有足够的管理权力和资源自主开展各项工作,日常运营管理资源的投入和制度性规范依然执行学校一级的。因此对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没有专门的投入,缺乏专业人才,更是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与规范,不同学院对相同材料的处理流程、要求不尽相同等,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不能满足学校、学院发展和学分制的要求。

因此,在二级管理和学分制背景下逐步完善院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规范,积极构建院级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3.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养,保证工作质量

由于我国大学长期普遍不重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致使其成为制约学分制有效落实的瓶颈。而优秀的成绩一点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从流程管理的角度开展全过程专业培训,逐渐打造专业的档案管理队伍,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制定统一的过程管理标准和规范,统一标准、内容、格式和程序等,以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电子化,真正意义上从基础管理的角度提升院级教学档案的有效性。

3.4 强化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管,确保教学档案质量

教学档案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等过程的规范性,而规范性的落实必须要长期坚持执行标准的、统一的、规范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并形成工作传统和风格。如档案管理员要坚持原则,严格按制度规范办事,档案管理文件材料要真实、准确,切忌因自己工作上的不周或外界干扰影响教学档案的及时性和高质量,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等。特别是关系学生未来成长的档案更应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要件等强化管理。

同时在工作中应加强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和鉴定等。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前提是正确的资料归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和重要性,区别管理。而这往往是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软肋,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制度、规范和经验等。因此加强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鉴定工作,是确保教学档案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需要强化以下几点:

首先,要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的流程,明确不同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区分不同等级或类别。针对不同等级的档案资料采用ABC分类法开展差异性管理。

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提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档案管理的质量。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制度性规范与要求,通过岗位职责的形式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制度规范、区别不同资料,正确的、有规律性的开展有效工作。

第三,加强院级教学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与条件的投入和建设,加强对档案实体分类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分类整理经验,提高档案分类整理质量,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标准化。

3.5 积极开拓教学档案的服务功能

档案的生命在于它的适用性,教学档案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只是被分门别类的锁进档案柜中,成为“死档案”,那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档案的管理任务之一是积极开发教学档案的应用价值,主动为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服务。如将教学管理制度、优秀教师的讲稿、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历年的试题、学生考试的试卷分析、优秀毕业论文、师资情况、教师历年的科研成果等汇编成册,供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学生查阅等。这不仅能教学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更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档案在高等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敏 大学院级教学管理工作及其人员素养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6)

[2]乐利珍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技风 2008(24)

[3]江煜 加强我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吴敏 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 中国科技教育 2011(11)

第2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就是高校内部各院系在具体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它真实地记载着各专业院系教学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效果等,是衡量院系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定各类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计算教学工作量的重要依据。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加强院系教学基础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材料不齐全。普通高校系级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建全,对教学档案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没有及时收集整理,从而导致教学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如每学期都有青年教师培养部署,却没有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文字记载,没有培养计划和总结。为了迎接教育评估,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需要花费很多物力、财力和人力来进行,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秩序,同时也影响了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1.2 档案材料不规范。系级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归类统计: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统计;学生使用教材使用率及优秀教材统计等。有部分档案材料原始记录书写用圆珠笔铅笔或复印件代替,纸张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有些教学档案记录"有头无尾,有终无始",如重点课程建设,有审报表,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复或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作用,主动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前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2.1 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含义和内容。教学档案信息化是指根据信息利用规律实现其利用价值,在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提供后续服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学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利用教学档案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方向逐渐过渡和转换,充分体现高校办学的最大服务效益。

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档案资源收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信息化。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将使院系广泛使用的纸质档案向磁盘、光盘、网络等信息化介质转变,使院系级教学档案文件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利于院系级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和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大大提高院系级档案管理的质量。

2.2 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对策。围绕做好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结合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 做好院系级教学原始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为此,各院系应依据《档案法》、《高校档案工作规范》等相关档案管理规范,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院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院系级教学资料分类标准和管理方法,以便于实现院系级教学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储存、检索和利用。用制度的稳定性、强制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来规范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使教学档案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2.2 提高院系级教学档案资源的利用率。院系级教学档案这一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与其管理手段有着密切联系,既要不断挖掘传统管理手段的潜力,更应着眼于强化现代化管理手段,改善档案管理方法,使教学档案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其利用率更好地为教学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手段,除了可对院系级教学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检索综合查询外,还可尝试通过信息手段对院系各教学年度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出教学发展的规律,进而预测教学前景,找出教学发展与努力的方向,实现更加快捷的管理和利用的目的。

2.3 重视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档案信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扫描录入、系统管理、资料查询等步骤,其信息化管理模式包含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现代化等内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要充分发挥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单位和开发单位的合作,做到系统设计合理。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整体性能、系统兼容、使用和维护方便等方面尽可能满足院系级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需求,适应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长期发展的需要,从系统机制上提高院系级教学档案信息共享能力。

第3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一、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档案管理工作机制虽已基本形成,但档案意识还有待提高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各地陆续开展了村级规范化建档工作。各级政府纷纷制发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了各级农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形成了层层有人负责、级级有人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为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级领导主要精力都在搞好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对于村级档案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村级档案管理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同时,多数村干部和村民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没能把档案管理工作摆在应有的高度,觉得“档案不能当钱花,也不能当饭吃”;缺乏主动利用档案发展经济、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缺乏及时归档意识,导致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大量流失,即便侥幸存留下来的,也不能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部分村档案管理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村不具备安全保管条件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脚步的加快,部分地区、部分村级办公场所和管理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配置档案橱柜、电脑等硬件设施,有条件的村专门设置了档案室,为档案安全保管提供了保障。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地区、部分村还是一室多用,甚至是一橱多用,根本不具备档案安全保管的基本条件。一部分村将历年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档案随意乱放,有的用报纸包,有的用纸箱、蛇皮袋装,还有的零乱、分散地保管在历任村干部家里,没有进行系统整理,久而久之,造成档案破损、发霉的现象很常见,并且随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频繁更换,许多有价值的材料也随之丢失。

(三)部分村实现了档案数字化,但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部分村实现了档案数字化,实现了实体与电脑的双轨查询、检索,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纵观全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也相差甚远。特别是,个别村平时不注意形成档案,造成日后遇事无档可查,档案工作近乎一片空白。如:有些村干部在调解民事纠纷时,经调解协商,当事双方虽已达成协议,但由于未形成档案材料,事后有些村民还会将此项问题翻出来要求解决,给镇、村两级组织的工作造成了严重负担。个别村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只注重收集,不注重归档。有的地方虽已归档,但缺乏科学的检索工具,没有贯彻落实上级档案部门的文件精神,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形同虚设。此外,各部门缺乏协调,对村级档案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归档标准,造成村级档案员盲目地服从,做了很多重复性工作,加重了档案员的工作负担。

(四)档案的利用率逐年升高,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合同、协议、土地台账、会议记录、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档案资料经常成为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凭证,村级档案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维护村民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级档案的利用率逐年上升趋势。然而,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目前,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大多在10人左右,甚至10人以下,还要同时承担“局”和“馆”两种职能,工作任务重,经费不充足,监管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档案工作的开展;各乡镇档案工作主要由党政办分管,近年来,党政办人员身兼数职,且调整频繁,掌握档案业务知识的人几乎没有,更谈不到对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了;在众多的行政村中,档案员大多为村文书兼职,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档案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档案虽有人管但不懂得如何管,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档案工作的需要,少数村级档案员虽是年轻人,但更换频繁,缺乏必要的档案业务知识,档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推动新时期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切实增强全民档案意识

一是丰富宣传形式,加大《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特别是乡镇领导、村干部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践行《档案法》,逐步把村级档案工作引向法制化管理轨道。二是善于抓住载体,在配合和服务中提高工作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在“文明生态村”、“项目建设重点村”、“基层建设年示范村”、“幸福乡村”“美丽乡村”“精准脱贫村”等重点村带头开展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并总结经验做法,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三是依法监督管理,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网络,县级监督乡镇,乡镇监督行政村,维护档案管理秩序,建议有条件的建立村级档案室,无条件的实行村档乡代管,使档案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部门配合,协调联动,稳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

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涉农部门及上级领导支持,建立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将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统一部署中,切实解决档案工作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库房、装具等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和保证,使村级档案管理工作逐年有所进步,逐年有所提高。二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涉农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办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加强对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督导,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局面,促进村级档案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将村级档案管理纳入乡镇、村的年度考核目标,领导要经常检查和调度,落实奖惩,强化村级档案管理长效机制,使档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三)统一标准,完善制度,加强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文件材料归档、档案保管、档案利用等村级档案管理制度。二是制定符合村级档案工作实际的业务建设规范,各部门、各乡镇的档案工作制度、规范标准必须服从档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统一档案分类、保管期限、收集范围、安全设施、档案装具、检索工具、利用登记等业务标准。三是明确村级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归档及时、整理规范、保管安全,有效利用,为强化村级档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四)注重实效,服务“三农”,开发利用村级档案资源

一是建立农民需求档案,确保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新民居、新农合、低保、农保、土地确权登记等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档案及时收集,齐全归档。二是努力将村级档案室建成农民致富的信息中心和农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将“死档案”变成“活思想”。三是编制检索工具,使广大干部和村民方便了解室藏,准确及时地提供利用,拓宽村民致富的思路和途径。四是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发现有室藏档案,编写《村史》、《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等编研材料,丰富村史文化,留给后人查考利用。五是对经济条件好的村提出现代化管理和利用的要求,鼓励提出超前的做法,使档案管理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建设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

第4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一、卫生防疫一务档案两级管理的原则

防疫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卫生防疫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防疫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别站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将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纳入站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站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将业务档案分为站科两级: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督监测档案分别为站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3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的站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定期向站档案室归档,交由站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积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站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一)站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在确定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督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站级档案,以确保站存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3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

4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5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

6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7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二)科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我国各级防疫站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即在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本站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服务中所形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卫生防疫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就可以随意处置,而应做为科级业务档案存科保管。科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监督材料

(1)预防性卫生监督材料:包括所辖区内或直管单位许可证审批、复验材料;新、改、扩建项目审查材料。

(2)常规性卫生监督监测材料:包括对所辖地区或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包括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以及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抽查材料。

2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记录(笔录),人员寻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

3行政处罚材料,包括监督笔录、检验报告、合议记录、听证记录、处罚决定书、结案单及送达回执等。

4各类所辖产品鉴定及出具证明材料;广告登记管理材料。

5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6咨询工作材料,包括咨询登记、记录及小结等。

7各种毒理检验、化验材料。

三、实行两级管理的意义

1两级管理有利于解决档案储藏空间与业务档案数量间的矛盾

我国各级防疫机构中,档案室档案库房大多狭小,根本无法容纳全部的业务档案,因此,只能将那些保存价值更大、保存期更长的档案集中到站档案室中,而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材料只能分散在科室保存。但这种分散管理也是纳入全站档案工作统一布署和指导下进行的。

2站级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首先,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站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站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其次,由于站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站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站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站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防疫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站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站际防疫信息的交流,为全市甚至全国的防疫工作提供利用。

3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如直管单位许可证档案、建设项目档案等就属这种情况。因此科级管理就可以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两级管理的实施

1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两级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层层的管理而实现有序的实施。因此,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是这产行卫生防疫档案两级管理的组织保障。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在实行两级管理中的各种困难。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站档案管理委员对业务档案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除管理站级业务档案外,还要对科级业务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各

科设兼职档案员,在站档案室的指导下进行站级业务档案的归档及科级业务档案的管理。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由无序变为有序的管理。

2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站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围的规定,经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站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站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严格科级秋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3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各科兼职档案员大多熟悉本科室的业务,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学分评定,以提高他们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档案室人员也要主动指导科室立卷和编目。

4推行责任制,加强考核

第5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作为农村财务活动的真实记录,村级财务档案管理的好坏是村民自治效果的直接反映。当前,农村财务档案管理的状况如何?农村财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山东省各地的农村财务档案建设情况作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通过面谈或电话访问的形式,对近50名村干部和普通村民进行了访谈,覆盖了山东省的14个地级市。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1 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建设的现状

1.1 山东省农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村财务档案建设的立法现状。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收集和整理工作,山东省于2004年通过了《山东省档案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在本区域内开展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山东省档案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山东省档案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了《山东省村级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对村级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档案的利用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总体而言,山东省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财务档案立法。有关财务档案的立法规定散见于《山东省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及其他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之中。如,上述《办法》第10条第9款规定,村财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会计账簿、报表、凭证等材料必须归档。滕州市姜屯镇人民政府印发的《农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第12条规定:“村级财务档案由中心按村及时整理、装订成册,统一归档保管,不得散失、损毁,建立健全档案室,制定完善的档案制度,做到职责明确、专人负责。”等等。

1.2 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建设的经验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档案建设的重要性,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农村财务档案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垦利县调整了农村档案建设的工作思路,不仅召开了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还将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各镇、涉农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新农村特色档案工作,不仅加大了村级档案室建设的投资力度,还每年组织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两次,传授各种档案业务知识,提升了村级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滕州市按照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调整思路,加大镇村(居)基层建档力度,紧密结合构建和谐新农村实际,完善村情档案建设和管理制度,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部门协作、三级联动、整合力量、规范指导的方法,加强新农村档案工作建设。菏泽市针对某些村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而造成档案散失、霉变等现象,借鉴当地“村账乡管”的做法,试行由乡(镇)档案室代管其档案,取得了良好成效。胶州市营海镇在2006年创建了具有全新意义的“档案信息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全镇档案资源,将镇直各部门形成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整合,面向全镇农村开展档案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和农经信息查阅服务,行使全镇政务公开和宣传教育基地窗口职能,并对本镇、各村档案工作实施监督指导。肥城市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对村级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在全市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网络。各乡镇、办事处都明确了一名党政办副主任管理档案工作,并配备了1至2名专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各种门类的档案,并监督指导本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各村档案工作。各村也都明确了专人负责档案工作,做到了“市里有人抓,乡镇有人管,村里有人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潍坊市奎文区针对奎文实际,于2008年,在全市率先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财务档案室,集中管理全区65个村的财务档案,固定了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制定了严格的档案查阅程序,使村级财务档案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等等。这些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探索和实施,促进了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2 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山东省各地均在积极探索农村财务档案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实践中,农村财务档案建设依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财务档案管理混乱。农村财务档案管理之重要,在于其记录了可供查询的农村经济活动的全部历史。村级财务档案的有序管理,不仅是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证明村级档案建设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是向村民证明本村财务管理活动的民主化、规范化和透明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有序的村级财务档案管理,村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本村财务活动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与本村财务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由于村级财务活动属于村民自治的范

畴,因此,农村财务档案管理相应地应该以村级管理为主,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为辅。从山东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财务档案的管理主要由村和乡(镇)两级负责。在实行“村财村管”和“会计委派制”财务管理模式的村庄,村级财务档案一般由村级管理,管理者主要是村会计;在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的村庄,村级财务的管理者主要是乡(镇)经管站。调查显示,在村档村管模式中,在村一级,有近一半的村庄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在这些村庄中,村级财务档案一般直接放在村会计的家中,或者散放在村委会的办公室中,导致村级财务档案容易丢失。此外,有超过三分之一村庄的财务档案与其他村级档案是混同保管的,并没有按照《山东省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分类在村档镇管模式中,由于现行制度仅仅明确规定了乡(镇)经管站的档案管理职责,导致村一级的财务档案管理几乎一片空白,村民若想查询本村财务档案,必须到乡(镇)经管站才能查询,很不方便,从而减损了村级财务档案管理的作用发挥。

2.2 财务档案的归档不全面。按照《山东省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种村财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会计账簿、报表和凭证等材料均应予以归档。调查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对村级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了归档,归档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村庄的档案归档取决于村委会成员的主观意愿,对于不能反映村委会财务问题的档案,一般选择归档,而可能会反映村委会财务问题的档案则一般选择不归档。此外,归档不全面的原因还包括:不重视档案建设、没有专门的保管人员、没有专门的档案室等。

2.3 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指导缺乏长效机制。农村财务档案的管理需要配备有一定档案管理技能的人员,但无论是村级档案管理人员还是乡(镇)经管站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都比较低,这需要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定期对上述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培训。实践中,尽管一些县级档案管理部门为提高农村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而举办过培训班,但调查显示,举办培训班的比率不到30%,并且,大多数县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培训班并没有连续性。农村档案管理指导长效机制的缺乏,使得目前山东省农村档案管理水平依然整体较低。

2.4 财务档案的利用率低。农村财务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档案记录可以查询和判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合理性,特别是用来判断和监督村委会财务收入与支出的合理性,为遏制农村腐败提供依据。因此,农村财务档案是可以借阅利用的,《山东省村级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档案借阅制度。调查显示,实践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从来没有查阅过本村的财务档案,而普通村民中这一比例高达90%,这一结果,表明农村财务档案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 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

由于山东省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农村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应主要依靠各县(区)的建章立制。针对目前山东省农村财务档案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各县(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3.1 规范农村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应明确农村财务档案的管理的责任主体,以消除因农村财务档案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的混乱。对于实行“村财村管”和“会计委派制”管理模式的村庄,应明确规定财务档案的村级管理制度,其责任人为本村会计或民主理财小组。乡(镇)经管站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为了提高村级财务档案管理的水平,应定期予以指导;对于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的村庄,应建立乡(镇)经管站与村级共管的档案管理制度。鉴于在这一模式下,几乎所有的村级财务原始凭证都由乡(镇)经管站予以保管,因此,应规定乡(镇)经管站定期将本站保管的村级财务档案备份一份复印件,交由村级保管,以方便村民对本村财务档案的查询。其次,应督促辖区内各村庄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并要求村级财务档案按要求归档并

与其他档案分开保管。最后,应建立村级档案管理责任制。对于未能按要求管理村级财务档案,特别是通过不完全归档以图掩盖本村财务管理问题的责任人,应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罢免其村会计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职务。

第6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 防疫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卫生防疫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防疫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别站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 1将卫生防疫业务档案纳入站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站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 2将业务档案分为站科两级: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督监测档案分别为站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 3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的站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定期向站档案室归档,交由站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 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积档案员负责收庥、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站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一)站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 在确定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督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站级档案,以确保站存业务档案能 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站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 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生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 3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督、监测的总结分析。

 4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 5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

 6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 7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 (二)科级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我国各级防疫站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形成服务对象档案,即在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本站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服务中所形成 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 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卫生防疫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长,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规律得自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监督监测材料的积累。这些常规性监督监 测材料不仅对当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从中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因此,这些一般性、经常性业务活动形成的材料不能因为有了综合性或总结性报告, 就可以随意处置,而应做为科级业务档案存科保管。科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卫生监督材料

 (1)预防性卫生监督材料:包括所辖区内或直管单位许可证审批、复验材料;新、改、扩建项目审查材料。

 (2)常规性卫生监督监测材料:包括对所辖地区或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包括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以及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抽查材料。

 2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记录(笔录),人员寻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

 3行政处罚材料,包括监督笔录、检验报告、合议记录、听证记录、处罚决定书、结案单及送达回执等。

 4各类所辖产品鉴定及出具证明材料;广告登记管理材料。

 5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 6咨询工作材料,包括咨询登记、记录及小结等。

 7各种毒理检验、化验材料。

 三、实行两级管理的意义

 1两级管理有利于解决档案储藏空间与业务档案数量间的矛盾

 我国各级防疫机构中,档案室档案库房大多狭小,根本无法容纳全部的业务档案,因此,只能将那些保存价值更大、保存期更长的档案集中到站档案室中,而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材料 只能分散在科室保存。但这种分散管理也是纳入全站档案工作统一布署和指导下进行的。

 2站级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 首先,站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站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站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其次,由于站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站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而 是要在大量的监督监测材料上做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站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站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防疫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站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站际防疫信息的交流,为全市甚至全国的防疫工作提供利用。

 3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单位的监督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 成的监督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如直管单位许可证档案、建设项目档案等就属这种情况。因此科级管理就可以及时满足卫生 防疫的日常需要。

 四、两级管理的实施

 1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 两级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层层的管理而实现有序的实施。因此,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是这产行卫生防疫档案两级管理的组织保障。

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即在站一级设立由主管站长牵头、各科主任参加的全站档案工作管理委员 会,负责全站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协调解决在实行两级管理中的各种困难。站综合档案室则依据站档案管理委员对业务档案 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除管理站级业务档案外,还要对科级业务 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各

科设兼职档案员,在站档案室的指导下进行站级业务档案的归档及科级业务档案的管理。这样的档案工作网络使业务档案由无序变为有序的管理。

 2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 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站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再结合卫生部“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关于业务活动形成材料范 围的规定,经与各科密切协商,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站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站级业务档案一样,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区分;第三,严格科级秋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 3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 各科兼职档案员大多熟悉本科室的业务,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并将档案业务 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学分评定,以提高他们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同时,档案室人员也要主动指导科室立卷和编目。

 4推行责任制,加强考核

第7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1 《规定》制定的目的与依据

1.1 《规定》制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二是为了“划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这里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包括各级综合档案馆、各级部门档案馆、各级专门档案馆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档案馆。

1.2 《规定》制定的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三是《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

2 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规定》中强调指出的“贯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2.2 基本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这里的“统一规划”,是指由“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划;这里的“分级管理”,是指由“各级各类档案馆”分级管理。

2.3 操作方式。依法开展档案收集工作。这里的“法”,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

2.4 收集范围。属于本馆收集范围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这里的“长久”,是“长期”和“永久”的合称。省级以上(含省级)档案馆接收本馆收集范围的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省级以下(不含省级)档案馆接收本馆收集范围的保管期限为永久和长期(30年以上,含30年)的档案。

3 各级综合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

综合档案馆是按行政区划或历史时期设置的,收集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多种门类档案的档案馆。在中央设置3个综合档案馆。一是中央档案馆:收集管理党和国家中央机关的重要档案。二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三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管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在地方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立综合档案馆,即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收集管理本级党和国家机关的重要档案。

具体来说,各级综合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可划分为“一般接收范围”和“特殊接收范围”两种情况。

3.1 一般接收范围

3.1.1 依法接收本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及所属各部门”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

3.1.2 依法接收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形成的档案。

3.1.3 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单位”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包括具有行政职能的公司)和各直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单位形成的档案。

3.1.4 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政协及其常设机构”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政协及其常设机构形成的档案。

3.1.5 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形成的档案。

3.1.6 依法接收本级“各派机关”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派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各派机关形成的档案。

3.1.7 依法接收本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全国性人民团体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

3.1.8 依法接收本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依法接收部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

3.2 特殊接收范围

3.2.1 全部或部分接收本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及所属各部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单位,人民政协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派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中央档案馆全部或部分接收部级上述机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或部分接收本级上述机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

3.2.2 接收“新中国成立前本行政区内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中央档案馆接收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群众团体中央机构、派出机构及边区政府形成的档案;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新中国成立前本行政区内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

3.2.3 接收“本行政区内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形成的档案、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中央档案馆接收“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形成的档案、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 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本行政区内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形成的档案、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

3.2.4 接收“本级破产转制国有企业、撤销事业单位的档案馆的档案”。中央档案馆接收“部级破产转制国有企业、撤销事业单位的档案馆的档案”; 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本级破产转制国有企业、撤销事业单位的档案馆的档案”。

3.2.5 收集或代存“本行政区内社会组织、集体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家庭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此项工作主要是针对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而言,且需“经协商同意”,也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形式获取。

3.2.6 接收本行政区域内乡(镇、街道办事处)机构形成的档案。此项工作主要是针对“县(旗、市、区)档案馆”(县级综合档案馆)而言。

4 各级部门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

各级部门档案馆是指中央和地方某些专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收集管理本部门档案的事业机构。部门档案馆设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4.1 根据国家外交、安全工作的特殊需要,分别设置外交部档案馆、安全部档案馆。收集并永久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

4.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可设置本部门档案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部门档案馆保存50年后向中央档案馆移交。

4.3 某些形成专门业务和科学技术档案数量大的中央专业主管部门,经部门领导批准,国家档案局同意,可成立本部门档案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有关档案和资料。但其在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要按规定向中央档案馆移交。

4.4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的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设馆的,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重点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统筹规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收集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有关档案和资料。但其在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要按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综合档案馆移交。

5 各级专门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

专门档案馆指收集和管理某一专门领域或某种特殊载体形态档案的档案馆。专门档案馆设置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5.1 在中央设置4个专门档案馆。一是中国照片档案馆(已建立):收集管理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照片档案原件或复制件;二是中国科学技术档案馆(待建立):收集管理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全国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引进项目的档案或档案复制件;三是中国文学艺术档案馆(待建立):收集管理中央直属艺术团体、全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中央各部门所属出版单位形成的有关文学艺术档案或档案复制件;四是中国声像档案馆(待建立):收集管理中央、国家机关所属音、像出版,影视制作单位形成的音像档案及各电影制片厂汇交的影片、录音、录像档案或档案复制件。

5.2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特大城市设置哪些专门档案馆,按照重点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档案局备案。收集管理本行政区内某一专门领域或特定载体形态的专门档案或档案副本。

5.3 大、中城市设置城市建设档案馆(简称城建档案馆)。收集管理本城市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档案及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或档案复制件及有关资料。这里的“大、中城市”,是指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各省辖地级市。

6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

6.1 国有企业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按国家统一标准确定的大型企业和部分建立时间长的中型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经企业领导批准,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可成立企业档案馆,收集管理本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

6.2 事业单位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直属的院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可成立档案馆,收集管理本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

7 《规定》对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8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院;等级评审;档案管理

我院是一家集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经过几年的锐意改革,于 2009年顺利地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又在2014年圆满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的复审,在争创和复审等级医院过程中,我院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以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规范,努力使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而档案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等级医院评审的指标要求之一,因此,医院档案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院十分重视档案建设,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按照评审标准,加强了档案的建设力度,由此形成了完整、规范、科学、系统的医院档案,使我院的档案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介绍一下我院创建和复审二级甲等医院活动对医院档案建设的促进作用。

1.领导重视,健全制度

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是健全医院档案系统的关键,通过等级医院评审,使各级领导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医院切实加强了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及创等级医院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有了领导的重视,档案工作人员就有了信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是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只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会使档案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医院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根据《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

2.深入宣传发动,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在争创和复审等级医院工作中要反复深入地宣讲医院档案建设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的重要作用,增强全员档案意识。由于等级医院评审对档案材料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以求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工作的全貌。在材料准备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部门、科室都会发现,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部分工作由于没有全面、及时的记录或材料记录零星、分散,导致拿不出过硬的真凭实据,有的不得不重新整理零星资料,以致给人以虚假证据的印象。再譬如有的记录散见于各自的记录本,显得不规范、不合要求,使倾注了大量精力的工作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至此,大家才意识到规范的档案形成和资料积累是多么重要。这一深刻的教训,使大家对档案工作加深了了解,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自觉、主动地关心和支持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医院趁机加强宣传《档案法》,在医院院报、文化长廊上及时刊登档案有关信息及政策法规,了解档案是医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了全员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档案建设,在原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医院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档案员队伍,在每个科室设立一名兼职档案员,定期组织进行档案知识培训。兼职档案员专门负责本科室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综合档案专职档案人员及时给予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兼职档案员的努力工作之下,责任落实到科室乃至到人,大家都很重视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书面文字的记录,充分发挥了档案人员的网络作用,提高了收集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并建立了限时完成制度和收集登记制度,从而保证了档案材料收集的齐全与完整。

4.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

加强档案现代化建设,加大档案投入,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本条件。我院加大投入力度,配备了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实现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编码、储存、检索。将档案内容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科研教学、基本建设、仪器设备、财会等分门别类地输入计算机,具有检索快捷、方便、高效等优点,使查档案材料费时费力的原始劳动,变得在几分钟甚至数十秒钟便可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是人类劳动能力的解放,更是工作质量的飞跃。可以使档案信息在现代化机器设备中迅捷、准确、方便地再现,使档案信息的处理、传输获得前所未有的积极效果。

医院还在库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保证库房、档案柜及资料盒等配备及时到位,统一美观,为档案收集、整理及等级医院评审使用创造条件。并注重对现代化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借鉴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息,丰富档案管理经验,使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规范化。

5.总结经验,提高收集效率

第9篇:档案分等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工作;高校;二级学院;思考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是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对高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是衡量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对学院的建设发展起着重要助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评估活动的实行和开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条件不断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一些高校,却仍然存在着只重视校本部档案管理,而忽视其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现象,造成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很不规范,给学院自身建设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管理不集中、统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一般归属院办公室负责,院办公室大多成立有专门的档案室、配备有专职档案员,但也有一些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档案室,甚至连单独的档案库房都没有,所有档案资料都存放在院办公室的铁皮柜里,日常管理和使用由办公室一名成员兼职,管理的范围也仅限于文书档案和部分科技、会计及实物档案,而大量的教学实践、科研活动材料都分属各有关业务部门保管,形成了一个单位多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格局,这既不符合《档案法》“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之规定,也不利于本院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档案收集不完整齐全,整理不科学规范。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内容广泛,载体形式多样,在日常文件材料收集、整理中往往存在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不齐全,整理不科学、不规范等现象,有些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被收集归档或被遗漏,有些已归档文件材料其内容不齐全、不完整。例如,有些部门只重视收集各种红头文件,而忽视了对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有些部门归档文件材料中只有请示,没有批复。在归档文件材料的整理、分类上缺乏严格规定和统一标准,造成了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目录填写不明细、检索工具不完备等问题,为日后档案的查找利用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利用效率低。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有些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还仍然停留在手工管理水平上,档案信息存储量小,收集、整理、检索难,利用率低。此外,一些高校管理思想守旧,对二级学院建立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监督指导不到位,缺少相应的对策措施,档案人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薄弱,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对改进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高校要加强对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与二级学院发展规模、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综合档案室(馆),选拔政治素质高、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同志担任档案专职干部。清晰划分学校、二级学院两个层次档案管理的职责范围,使学校与二级学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明确学校档案馆(室)主要负责收集保管校本部及二级学院产生的永久保存价值档案,工作重心放在档案信息的研发利用和档案建设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同时负责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训,使二级学院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学院建设发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结合二级学院工作实际和特点,建立符合本院实际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要求》、《档案分管院领导责任制》、《专、兼职档案员责任制》、《文件材料的管理和利用制度》、《档案资料传递、登记制度》等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定期布置、检查、总结档案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加强日常收集与整理。一是要编制一套切合本院实际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案和工作标准。二是开展积极主动、有目的、有意义的收集工作。一方面要确保归档范围内的文件全部归档,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收集日常分散形成的账外文件材料。三是要加强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分类,严格按照本院文件材料整理、分类方案和工作标准,科学合理地整理各类文件材料。

加强管理和利用。一是要改善现有的管理条件,建立具备温湿度仪、空调、复印机、计算机、扫描仪及防盗系统,符合防火、防虫、防霉、防光、防盗、防尘“六防”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二是要改进管理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院内计算机网络系统,购置必备的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光盘刻录机、多媒体设施等,利用计算档案管理软件建立目录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全院档案信息系统,提高档案信息的收集、储备、检索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质量,使档案管理工作尽快步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三是加强研发利用,编制《全宗指南》、《大事记》、《基础数据汇编》、《论文论著汇编》等编研资料,并及时增补、充实其内容,使二级学院档案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邹素清. 关于高等院校教学档案信息

资源建设的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

报,2004,9(2).

[2]岑淑儿.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初探[J].

浙江档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