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档案委托管理全文(5篇)

档案委托管理

第1篇: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1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发展现状

曾经的十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的十年,汽车保有量数量逐年迅增。最近两年,汽车营销市场受到影响,销售量增速下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行业来看,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利润,已经从销售开始向售后维修转移。从国外发达国家来看,以美国为例,美国汽车维修行业基本是小型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约30多万元,年营业额$5万-10万美元(约41亿-83亿元人民币)其中个人所有的中小企业占总额的85.8%。从汽车维修企业数量以及中小型企业比例来看,国内汽车维修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情况差不多。目前,国内汽车维修市场比较混乱,仍处于重组和扩张的早期阶段。国内汽车维修市场,与国外汽车维修市场相比,差距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即企业的管理水平。

2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汽车维修技术管理资料不齐备

这里所指的汽车维修技术管理资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忽视对汽车维修资料的投入和建设,不进行维修经验的总结和案例档案的分析;其二,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资料不齐备,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文件欠缺,管理混乱、落后。

2.2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在小型汽车维修企业往往忽视质量管理,汽车维修,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引进了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但行业面临的推广和应用的阻力较大,只有一些大型汽车维修企业尝试使用ISO9000标准,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3汽车维修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脆弱

多数汽车维修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导致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脆弱的现象。为了应付更高水平的检验单位,多数汽车维修企业只是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项必须制定的制度,没有将其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个体汽车维修企业,长期存在“三无”的问题,没有工艺要求,没有流程管理,没有工艺文件,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没用的企业,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高中小企业的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优化策略

3.1注重维修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和管理制度文件化

第一,要注重维修资料的档案化管理。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要注重对汽车维修资料的投入,特别是网络化的维修资料资源整理,建立汽车维修资源库,并定期更新、定期对从业员工进行内部培训与总结。第二,要注重对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借鉴成熟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企业的各项规章流程制度。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主要依靠人工管理,行政费用高昂,效率低,容易统计数据出错。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日益成熟,在其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各个方面,它已普遍被各行各业应用,如对于汽修企业中快速的数据传输速度,处理大量数据的和更高的精度,采用计算机管理,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也缩短工作部门之间的等待时间,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计算机,网络汽车维修管理手段,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的汽车维修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3.2将汽车维修质量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

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要注重质量管理控制,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要配备好专职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工作人员,发挥汽车维修质量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维修服务质量,进而打造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比较流行的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模式有ISO9000标准、5S管理思想、6S管理思想等,都值得借鉴与参考。

3.3托管引入第三方机制,盘活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现状

第2篇: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1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人事档案虽然重要,但是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毕业生对人事档案不够重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流动等外部环境的逐步宽松,特别是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就认为人事档案的作用不大了。却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等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

1.2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地方档案管理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整档工序复杂,档案管理人员常年忙于材料的收集、入袋、整理、拆、装、订等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内在信息。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也仅限于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没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运转慢、利用率低、效率低下等问题。

1.3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管理档案的部门只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工作制度,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编号入库了事,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档案材料遗失等问题。

2解决办法和措施

2.1提高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高校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信息联动机制

加强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档案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等相关人事档案法律法规,让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明确管档职责、档案管理原则、档案整理及转递规定等,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规范操作。

2.2加大人事工作力度,彻底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不断完善人事的内容。要适应存档个人的多种需求,如办理转正定级、确认干部身份、参加各类考试资格审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出国政审、社会保险缴纳、组织关系管理、户籍挂靠等一系列社会化的人事人才服务。二是要逐步扩大人事的范围。在继续做好“个人”的基础上,积极向各高校联系,宣传人事政策,制定毕业生人事的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

2.3加大对毕业生人事档案托管机构的审查清理力度

要营造毕业生人事档案托管的良好环境,保障广大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合法权益。要加强立法,用法律法规净化档案托管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禁止私自保管档案,严肃查处非法保管档案的行为,坚决取缔违法中介机构;定期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坚决打击人事档案管理违规行为,坚决打击损害存档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努力营造运行规范、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

2.4加强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做到人事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科学规范

一要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应重新整理,按照《干部档案管理条例》重新分类、编写目录、装订成册。二要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创新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机制,注意收集能体现其近期经历,职业资格、业绩能力、诚信记录、单位考核等材料充实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的价值。三是实行专门统一管理,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开发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2.5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

要增强创新意识,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更新工作手段。要利用各种方式,积极与单位和个人取得联系,督促其补充档案材料,延续托管关系。加强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要利用计算机方便档案信息录入和查找,加强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方便广大人员远程查找、查询和咨询,提供网上办公服务,实现人事档案保存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

2.6加大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人才储备库

通过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整理,选出其中可反映毕业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并建立以姓名、年龄、学历、专业等为标题的多种检索方式,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库,作为政府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刘淑杰.对加强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7-03-28.

第3篇: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任务量大、设备不足

在目前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管理任务量增加,但硬件设备不齐全。2008年,国务院机构进行改革,原劳动部、原人事部、社会保障部合并组建,形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部,且此后各地方相继合并两部分,逐渐扩大业务范围,甚至一些地方直接将两部门合并,整合交叉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量增加。同时,大中专毕业生档案、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档案等进入人力资源部,需要管理的档案信息繁多。此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档案馆、设备等硬件设施不齐全,一些企业单位并且缺乏专门的档案管理室,档案管理流于形式,纸质档案得不到保护,且传统的人工管理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求,管理不便,管理效率低。

(二)人力资源档案信息未能充分利用

根据国家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所属于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在其服务项目范围内,接受单位、个人委托,为各经济单位、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如人事档案管理、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等,这类服务制度即为人事。方式主要包括可多项委托、委托人人事等。在人事制度中,存在档案记录不全面、人与档案分离等问题。例如,在一些限制户籍的城市中,当地人才服务部门对大中专毕业生托管档案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毕业生只好将档案送至其户籍地,从而造成人的档案分离状况,为档案使用造成不便,并影响档案记录。

(三)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许多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纸质档案管理。当然,一些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但缺乏统一的、高技术水平的管理软件,仍是人工查询、手工操作。同时,一些单位具有较少的专门的人力资源档案技术管理人员,多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仅根据自己的想法管理档案,管理水平低。

二、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配置统一的软硬件设施

建设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部应建设统一的硬软件配备,并加大软件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先进高效的档案管理系统、数字化设施,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的无纸化管理、自动转化、存储、检索等。利用专门的、先进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软件,在数据库中输入人力资源信息,制作电子卡片,形成电子档案,信息化操作档案收集、利用,从而便于信息查询、流转,打破地域限制,满足人才流动需求。

(二)充分挖掘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档案的核心,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应突破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应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总体规划、分层进行。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先构建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再构建档案全文数据库。而对于数据库的建设,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从而构建一系列的通用性好、规范化的多媒体数据库、全文、条目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4篇: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一)档案材料内容陈旧缺失,无法反映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整体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人才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逐渐被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人”所取代,以控制人员自由流动为主的严格僵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开始出现了松动。公立医院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虽然纳入了传统档案管理体制,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档案材料严重缺失和不完整。同时,随着公立医院员流动人员的不断增加,录用医务人员的手续也开始简化,档案审点仅局限于录用人员的学历、职称等材料,其它材料常常不做严格要求。另外一些流入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的流动人员的托管档案材料也基本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因此,公立医院部分人员的档案材料无法完整地反映建档人的真实情况,根据档案材料内容难以对建档人作出客观的整体评价。在公立医院人事档案主要由相应级别的组织或人事部门管理,专业技术档案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传统的人事档案侧重收集建档人的个人经历、政治状况、工资职级、奖惩等情况,而许多记载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研究等有关专业技术档案材料,没有完整地集合在建档人的人事档案案卷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他的社会出生、家庭背景、工作经历等客观的历史资料和简单地现实表现记录,更重视人才的品性、个性、技术特长、突出的业绩等鲜活的真实的个体表现。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材料材料收集过于狭隘,凭借传统人事档案材料,同样不能全面反映管理相对人的真实情况。

(二)“以档管人”僵化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社会化管理需要

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至今仍没有彻底走出“以档管人”的传统理念。“以档管人”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管理相对人与医院之间形成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医院通过对档案的管理权的控制来实现对内部人员自由流动控制的一种手段。计划经济时代公立医院进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行政计划性招工、招干、调动等途径来实现,任何人员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和相应的档案记录,并按照“档随人走”原则,对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人进行全程建档和跟踪管理。这种单一的档案管理体制对人才的流动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医院对内部人员的“终身制”管理。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人事政策调整,“终身制”人事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公立医院人才的自由流动普遍化后,“以档管人”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退化成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公立医院不能以职工队伍的稳定为由,扣留职工人事档案,限制个人对工作单位的自由选择。这种“以档管人”人事管理模式,严重背离了国家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不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开发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医疗卫生行业正常发展,无法实现现代社会对人才社会化管理的需要,最终影响到公立医院对各类人才的合理需求和医院的正常发展。

(三)“分散多头”的无序管理状态,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在“终身制”人事管理体制基础上的严格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最具有时代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之一,是公立医院人员稳固的制度基础,有利于保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并便于通过人事档案的查阅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建档人有关情况。但随着超常稳定的人事管理体制被打破后,公立医院出现了大量医院自行招聘和引进的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单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对不同性质人群管理的需要,多样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也应运出现。根据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公立医院正式编制人员仍列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管理相对规范,但编外人员(非正式编制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由于缺少应有的政策指导,存放方式各种各样,管理很不规范。档案材料得不到及时地补充、整理和确认。人事档案管理权没有得到应有地维护,管理权被非法分散,人事档案出现了“分散多头”状态。人事档案陷入无序管理状态后,不但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弃档”或“死档”,而且由于人事档案的对象仅局限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行政事业单位辞职人员,大量的未纳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其他人员,却不能进入政府主办的人事档案体系,许多人的人事档案管理无变成了无着落。因此,制定各类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建立全社会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是创新和发展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基础性工程。

(四)档案管理专业化建设落后,无法适应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时代的需要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策划者,其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质量。然而,目前许多公立医院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大部分挂靠人事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常常由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有的虽设立了专职管理人员,但多为半路出家,未曾接受系统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其专业素质严重先天不足。同时,部分综合素质强的管理人才,常常选择离开人事档案管理岗位,从事其他管理工作,人员变动不居,相应管理人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难以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因此,部分公立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仅属于一种简单经验性管理,使得我国部分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同其它各项工作协同发展,专业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公立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的成长过程,相对于许多行业而言,培养周期长,其知识更新快和经验的积累缓慢,因此,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评价难以凭借简单地人事档案材料做出科学的结论,医疗卫生人才的人事档案材料,必须按照建档要求不断予以充实和丰富,增加应有的信息含量,从而发挥医疗卫生人才人事档案在人才评价和推介方面应有的作用。人事档案材料信息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处理方法难以信任繁杂的资料处理工作,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管理平台,提高人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化管理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人事档案资料的管理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方式来完成,传统的操作和处理方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需要。

二、推进和完善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改革的主要对策

要想全面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医院必须要重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走出传统管理模式和认识的误区,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发展,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人事档案管理程序,进而提高医院档案管理质量,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以下从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出发,立足问题,分析改进管理工作的可行性策略:

(一)规范建档内容,将主要技术档案材料纳入人事档案内容,不断完善档案内容

加强公立医院人事档案建档规范,应按照公立医院不同人员类别,进行分类规范。正式编制人员,就目前而言,是公立医院人员最主要组成部分和医院发展的核心力量,人员异动较少,相对较为稳定。这类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应参照国家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规范建档,同时,维护原始档案材料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档案材料的整理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补充缺失的档案材料,适时扩大档案材料收集范围,将能反映建档人品性、个性、技术特长和突出业绩的原始性材料,特别是,能反映建档人业务能力的技术性档案材料纳入收集和整理范围。同时,公立医院应重视编内外进出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不能因这部分人退出了或暂时无法纳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而不予以重视。在人才自由流动的社会大环境下,公立医院应摆正心态,按照国家人才政策要求,做好辞职人员的人事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和交接工作。公立医院在招聘人员和引进各类人才时,首先应通过正常途径调阅相关人员人事档案,依靠现有的档案材料内容,对其作出相对客观的总体评价,为医院人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院后,再按照政策要求和建档规范,对相应人员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档案材料内容。有档案管理权的,还要做好相应人员的人事档案后续管理,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档案托管。在档案托管期间,应加强同托管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将档案管理相对人的新成档案材料移交托管机构入档。规范人事档案建档内容,是不断完善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采取科学细致的工作态度,按照人事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做好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补充、甑别和整理工作,并适时创造性的将能反映建档人技术能力等鲜活的真实的个性化档案材料,纳入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范围,不断完善建档内容。

(二)按照内外有别的要求,人档适度分离的原则,建立并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体系

目前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一种内外有别的管理体制,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由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相应行政级别的组织或人事部门,参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要求,实行集中统一、分级管理。县(区)及以上(含县)单位按照人事档案管理权限,设置档案处、科、室等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干部人事档案;县(区)以下单位的人事档案实行由县(区)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区)组织部、县(区)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人事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的档案管理主要由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所在单位或由所在单位委托政府主办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但本人认为,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应统一归口到政府主办的人才交流集中管理,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中管理的优势,又可以防止个别公立医院以各种理由非法扣留人事档案,保证医疗卫生人才的合理正常的自由流动。从而有利于培育同传统认识档案管理体系并行不勃、相互补充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当公立医院编内人员因某种原因,需要改变工作环境,放弃在体制内工作时,其人事档案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及时由传统管理体系转入政府主办的人才交流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反之亦然。除了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外,其它性质的非公立医院编制人员,特别是,暂时没有工作单位的流动人员,其人事档案更应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由于大部分人才交流中心至今并没有足够重视委托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没有按照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和审核,将工作简化为工龄认定和工资审核,甚至个别人才交流中心仅把档案托管作为创收的门路,行为地异化了档案托管的社会职责。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重拳出击,严肃处理各种不作为行为,规范人事档案的托管。同时,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和人事档案托管体系应并行不勃,加强业务沟通管理,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做好档案进出人员档案的移交和后续管理工作。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人事档案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平台

第5篇:档案委托管理范文

关键词:人才服务;流动人员;档案管理

档案是人一生的履历记录,更是人一生的奋斗证明。在非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工作的人员,从事自由职业、选择灵活就业的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私企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非正式职工,由于没有固定单位或所在单位无档案管理权限,用人单位(个人)委托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单位职工(个人)人事档案。人才服务机构管理的这部分人员的人事档案就是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人才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是一项工作职能,是政府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流动人员的数量逐日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民众的权益,199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的接收、鉴别、整理、组卷、保管、转递等管理工作,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并按照规定为其政审、出国、留学、案件审理、落户等出具证明、接待来访、查阅、咨询等服务利用工作。通过走访调查、登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查阅智研咨询集团的《2019-2025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动向研究》《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9)》等资料发现,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呈现人力资源行业规模扩大、机构数量增长、高端业态快速发展和市场配置能力得到提升的态势;流动人员数量、流动性呈现出上扬趋势。面对日益增多的档案库存量、流转量、服务量的特点,面对日益增多的档案库存量、流转量、服务量的现状,摆脱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不平衡、信息来源分散、档案利用率低的困境,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管理需要和流动人员的服务需求,流动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

一、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人事档案中包含有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履历情况、学历学位变动、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变化等方面的内容,用人单位通过查阅人事档案就可以对流动人员的个人情况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但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流动人员流动性大、档案工作人员少的影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1.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不完整,档案整理不到位、档案转递不及时,出现“人档分离”“人档不一”的现象,导致人事档案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有用的信息,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价值作用。2.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更易发生丢失、损坏档案资料现象,不利于长期保存和利用。3.档案管理过程缺少标准化,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一旦档案资料受到破坏便无法实施有效管理,这也是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员流动速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未能及时改变,无法满足流动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需要。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结构配比不合理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这项管理工作。《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动向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7万家,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180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523家。《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情况———行业从业人员64.14万人,与2012年33.6万人相比增长了9.89%,平均每家机构的从业人员仅有18人,存在严重的配比不平衡。通过走访调查、查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各地市人力资源机构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组织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当前人力资源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自身不是档案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的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与档案管理发展的要求不相符。特别是有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够、服务态度冷漠、执行政策僵化,甚至推诿刁难,违背档案管理原则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社部门的形象。我国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结构配比不合理,制约着档案管理质量和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设备过于老旧,内容不健全,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人事档案的办公需要有专门的场地、独立的库房,有密集柜(架)用于存放档案,有专用设备保证库房环境达标。因专业的档案管理设备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有限,设备更新不及时;受条件限制,库房面积与存档数量不相匹配,这些都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档案资料不健全、档案管理内容不符合现实需求,影响了档案利用效率。

(四)流动人员档案意识不强,“死档”“弃档”现象增多通常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不具备管理员工人事档案的权限,私企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非正式职工的人事档案都委托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来保管。很多流动人员把档案放到人才中心托管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有的人对自己的档案长期不闻不问,更有甚者档案早已丢失,有的人对自己能享受哪些人才公共服务更是不清不楚,造成档案“失联”,时间一长将难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如取得新的学历、劳动合同或其他材料时没有及时归入个人人事档案,导致个人人事档案无法及时、完整地反映存档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经历,在评定职称、考研、出国等情况下需要依据档案出具相关证明材料时,个人人事档案不能提供有效的材料和依据,就会面临诸多不便。

二、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针对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设施设备老旧的现状,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组建专业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和信息监督检查机构保证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建立流动人员数据库,分析流动人员的专业情况和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岗位需求信息,提高他们就业的成功率。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流动人员的需求和单位需要,提高社会认可度。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委托存档的流动人员可在网上办理查询存档信息、出具相关证明、开具调档函、预约申请个人退休、变更个人信息和代办个人社保信息变更等多项人事档案业务,如,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大力应用数字影像档案提供网上办、掌上办、邮箱办、电话办、咨询办等多种“不见面”服务,既减少群众办事聚集,又优化简化服务流程,为劳动力就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存档单位也可通过网上查询单位立户信息和单位户内现有存档人员名单。同时,加强人事档案的动态性管理,丰富和扩大人事档案的内涵,增强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提升人事档案的“含金量”,实现人事档案的“再增值”。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参与者主要是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党的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全国联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职能,人力资源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特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改变传统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机构与相关人员或组织机构签订委托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协议,明确双方的利、权、责,确保人事档案材料准确、及时、齐全、完整。二是人力资源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在接收档案时应认真检查档案材料,若发现档案材料不齐全、缺页少页或者出现丢失时,要向有关人员或单位去函询问,以此来保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备齐全。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场地和人员,完成档案数据录入、信息审核、标签张贴、入架(柜)存档等工作,并由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工作调度、数据审核、督导和统计上报工作。提高人事档案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三)采用多维度培训方式,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人力资源机构要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和深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内部互学”+“定期考核”方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边学、边练、边促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综合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同时,要广开招贤之路,吸收一些懂档案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管理能力、熟知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有些高校开设了档案专业,很多高校的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司法助理等专业都开设了《档案管理实务》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缺少社会历练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2019年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注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这些正是目前人力资源机构的短板,本着“互惠互利,各取所需”原则,人力资源机构与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出口”问题。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提供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机会,加深产教融合深度,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五)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互通互联、服务便捷高效成为流动人员的诉求。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之一。面对日益增多的档案库存量、流转量、服务量,人力资源市场要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创新“智慧人社”服务模式,就要抓基础建设,在充分维护广大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情况下,用好、用活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做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公众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完善档案管理内容,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利用效率,体现档案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政惠民”作用,对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意义。

(六)借助新闻媒介加强档案知识的宣传人力资源机构在办公大厅张贴服务指南、办事流程、注意事项、人事人才信息等,印制人事档案内容、作用、转递流程等宣传画册,利用网站、云平台建立公众号,宣传档案相关的知识,及时人事人才岗位需求和招聘信息等,特别是今年新的《档案法》实施,新闻媒介都在大力宣传,人力资源机构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人事档案;在流动人员办理相关事宜时工作人员详细解答、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机构是保障个人利益的机构,在国家公务员选拔、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时都要审查人事档案,作为甄选人才的证据;在办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出具各种相关证明时也要依据个人人事档案。只有流动人员了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才会配合人力资源机构及时补充完善人事档案材料,有效发挥档案的作用。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流动人员自身认识不到位、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有关,需要挖根源、找差距、补短板,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浩媛.浅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9(03):127-129.

[2]江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