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精选(九篇)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第1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出现在高考试题里是大势所趋。台湾很早就在“高考”(学测国文)中体现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视,且其试题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深、考法之灵活,均远超大陆高考语文试卷。其试题题目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文学流派、古诗文赏析、古代历史知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等等。此类试题的分值占了全卷的50%,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比大陆的多出一倍有余。

在命题方法上,台湾学测国文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称等内容然后去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史哲融通的传统。更为高明的是,有的学测国文试题还将传统与现代相对接,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一回什么是“穿越”。比如2004年度学测国文选择题第21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五经博士或经学专家请到现代社会,以其专业知识提供协助,就经书内容与职务作最适切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适合的选项是:

(A)请“尚书”博士担任驻外大使

(B)请“春秋”博士担任国史馆馆长

(C)请“易经”博士担任法务部部长

(D)请“仪礼”专家担任警政署署长

(E)请“尔雅”专家担任国语辞典编纂顾问

这种“穿越”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创造了奇妙的“时空”效果,让学生既了解了古代文化经典常识、古代职官制度常识,也加深了对现代社会常识的理解,在贯通、激活中赋予传统一种更鲜活的生命力。当然,命制这样的试题,对于命题者来说,不仅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还须有一定的灵感和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政区历法、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饮食服装、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等等,但由于教材中很少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例如人教版只是在必修五的“梳理探究”部分有所提及,且也只是简单地说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四个方面。这些知识分布又比较零散,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

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对这些内容不是特别在意,想起来了就说一说,想不起来就算了。再加上不少教师可能自己都不是怎么清楚,更不用说去教我们的学生了。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走到再远的远方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总之,无论是站在考试角度来说,还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说,我们都不应该把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常识遗忘在脑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和复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做个明白人

关于这一点,教育界那个“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概念就应该是最好的比喻。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甚至很多是研究生毕业,虽然也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化概论,但是并不能代表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当了教师恐怕不能总是以自己不知道作为借口了。更不应该拿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为自己找借口。所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最好可以让自己成为“一桶水”。为此,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首先,多收集相关资料,笔者就收藏有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向仍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徐公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段启明先生编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这样一来,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所比较,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善。再者,多查阅权威的工具书,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因为有些文化常识只有从这些权威的工具书上才可以找到。最后,做好读书笔记,整理好这些内容,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为之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努力让学生做个明白人

前面说过,现在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悠久文化有兴趣的已经是越来越少。当然,传统文化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不可以拿这个作为借口,因为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想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尽量让学生也做一个明白人。为了努力让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一些做法。

1.开展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高考复习最常用的方法,而市场上的很多复习资料对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提及或者提得不全面,所以我们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需要有所拓展。但是古代文化常识浩如烟海,在开展专题讲座的时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就选择了常见的几个专题,例如历法文化、星宿文化、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年龄文化、节假日文化常识等。我们知道,如果以凌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话,效率必定会低很多,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把这些知识尽可能按照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组合。例如在讲到职官文化常识的时候,我就系到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李密《陈情表》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例子,随后尽可能把相关的官职与中学课本结合做比较详细的分析。

2.在体验中深化认识

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最麻烦的就是这些知识与当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这中间不是隔着一层纱,而是隔着一堵墙,一堵厚厚的墙,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打破这堵墙。让学生“穿越”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什么是穿越?就是让学生尽可能体验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把这些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进行姓名文化常识教学的时候,我就带领学生“穿越”了一回。在学习完这个专题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1)每个同学在组内分享自己的临时名字、正式名字;(2)更改自己的名字,试着给自己取号或者绰号,并说明缘由;(3)小组总结姓名、字号等之间的异同;(4)教师作课堂分组交流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显得那么空。

3.零存整取

顾名思义,零存整取就是要求学生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虽然之前有专题文化讲座,但是这不能代表讲座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常识都包含进来。为了尽可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在平时考试、训练里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时间一久,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可能有不少老师觉得这样做太浪费时间,因为仅仅专题复习可能就至少需要花费一个礼拜的时间,而且认为这样做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基本不可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仅仅就为了试卷上的那三五分?

第2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一、高考文史常识试题的分类

1、姓名称谓类

(1)(2007年全国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住所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此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年号及庙号,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和读书看报上网中接触到的。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题考查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天文历法类:

(2008年宁夏卷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类

(2010年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析来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此题通过地名来考查古代分封制。

4、风俗礼仪类

(2007年全国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题考查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世俗礼仪的影响。

5、官职科举类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学理论类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订《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类

中国古代常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宫城玄武门发动,杀死太子李建成,得立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称“玄武门变”。玄武门应位于宫城的( )

A、东门 B、北门 C、西门 D、南门

8、五行类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大德”,通过“禅让”汉代的曹魏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历史高考中文史常识知识的储备

1、姓名称谓类

(1)帝王的称谓

①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分

②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此张功德。一般开国者称“祖”,后继者称“宗”。

③年号。它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2、天文历法类

(1)农历。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以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每季度的三个月。

(3)二十四节气。古人用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对,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古代地理类

(1)关中。古人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区。

(3)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曾将地此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名。

(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风俗礼仪类

(1)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递食物时要举案齐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职类

(1)丞相。是封建国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人。

(2)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3)枢密使。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管军事。

(4)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朝称大司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

(6)提辖。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6、选官制度类

第3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中国现代的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却把中国古典语言视如敝屣,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一个外语四级的中国大学生,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我们又从何骄傲自豪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悲剧?

阅读古代经典,反对者无外以“古代经典的封建糟粕”为借口。所谓的古代经典,多是先秦经典,大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时是奴隶制崩溃而封建制尚未确立的时代,何来“封建糟粕”?所谓的“封建糟粕”,不过是封建文人因时所需,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我们现在不必拾人牙慧,完全可以也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现代西方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和新认识而达至,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人瞩目,也应如此,要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也证明,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复古”为名,借以对古代文明的新认识而达至。当代中国文化要充分发挥他宾的民族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成就,就必需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发现和新认识。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念重新解经。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中,唯一的先秦经典是《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推荐本是徐志刚教授的《论语通译》。我们不敢说此书有什么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此书只是延续了封建文人为当时朝代服务的认识,而没有用现念去再发现和新认识。让中学生读这样的注解经典,自然是不读为好。

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这本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书 ——《论语》。书中有一句话使人对孔子颇有微词: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认为这表明孔子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典型的大汉族主义。现在,各民族和睦共处,这种歧视性的传统注解不利民族团结,只会助长大汉族主义。现在的读来自然不合时宜。

且不说孔子作为周的臣民,是否会冒杀头的危险把中原称为“诸夏”,但也没有必要沿用封建文人的注解。我们完全可以再发现和新认识,把这章断句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都心中有君,不这样(爱君尊君),是夏朝的灭亡原因”。夏被臣国商所灭,商被臣国周所灭,是同样的以下犯上,但孔子作为周的臣民,不便指责周,故只言夏,也是讲得通的。后儒的解释,原因想必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是以下犯上取得天下,而不敢直解。

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

第4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世界古代史

长期以来,有关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在新课改实行前十年,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几乎已经从各类中学教材中消失,这是令人非常痛心和失望的,也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幸好,国家教育部门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加入了有关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一方面完善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发展,特别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上好中学世界古代史部分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种挑战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与想法。

一、如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球史观

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是这样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但是,由于世界古代史在教材中的长期缺失,这种多文明的全球史观一直得不到体现,也使得高中世界史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异常难讲,因为学生们对西欧中世纪,对世界古代史缺乏必要的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对文明多元性的展示,培养学生们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的意识。

以《必修三》的希腊罗马文化题材为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明白,随着黑暗时代的过去,古希腊罗马和中国一样,都表现出了在文化上的非凡创造力。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群雄逐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私学兴起,百家争鸣,诸子思想文化是东周时期最卓越的文明成果,左传和楚辞则是历史学和文学的瑰宝。与此同时,古希腊人也以崇尚自由、人本观念和民主政治在西方闪耀,其中诞生了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优秀的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著名的史学家,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贡献突出的科学工作者,这些都影响着西方人的情感理想和信念,为西方人提供了精神的食粮和心灵的归宿,它和中国文明一样的璀璨,一样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突出这两个文明的比较对这两个文明的比较。例如希腊罗马的城邦民主和秦汉的中央集权的比较,希腊罗马土地制度和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比较,希腊罗马哲学和中国诸子百家的比较等,这种比较可以引导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把古代各国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古代历史进行对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学校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打通了中外历史,培养了学生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如何个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脉络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行,教材出现了新的课程结构,那就是有特色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模式,这一方面突出了课程的专题性,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专题的架构,如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脉络,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突出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因果关系。还是以《必修三》为例,就西方历史发展而言,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构成了西方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石,他们为西方甚至世界贡献了影响深远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和犹太教(也就是基督教的前身)。如果再具体到希腊文明的诞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文化(岳麓版教材已经有这一方面内容),原始希腊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前两部分构成希腊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是希腊城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戏剧、雕塑、史学与科学技术等的繁荣兴旺正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起步的,后者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巨大,许多成果成为了希腊文明发展的因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发展是有脉络的,有继承性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这种继承性。

其次,要突出文化之间的往来,让学生明白文明之间并不孤立。例如,印度的佛教艺术受希腊影响,形成了犍陀罗艺术,这种艺术被佛教带到了中国,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佛教艺术。秦汉时期,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过往来,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的使节来到过中国。可以说,这些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的同时,也都为各自文明汲取了新的营养,增强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的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注重课程育人,确立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承担人文功能的历史教育,在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方面,世界古代史的作用难以替代。世界古代史的基本任务在于讲述这一古人类历史99.9%以上时间的人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过程与规律。可以说,世界古代史自身就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资料库,对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5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第6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提及历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处理,历史教学研究者们往往会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出一些大的原则。毫无疑问,这些原则有助于历史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教学内容的处理。但是,历史教师的日常工作毕竟是以“课”为单位的历史教学内容处理。因此,以问题案例分析的研究形式来深入剖析课时历史教学内容的处理更具实效意义。

 

由于“以本为本”历史教科书观的根深蒂固,大多数历史教师已经丧失了历史教学内容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习惯于“照本宣科”,一些重要的历史隐性知识得不到应有的挖掘,致使历史教学内容缺乏弹性和连贯性,历史知识点干瘪而散乱。以高中历史新课程“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为例,历史教师一般是从产生条件、发展阶段和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来处理教学内容的。这种处理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显性历史知识框架如果失去必要的隐形历史知识的扎实支撑,就会沦为空中楼阁。由于隐性历史知识常常被大多数历史教师忽视,我们权且称之为历史教学内容的盲点。

 

下面就高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内容处理中的若干盲点问题予以列举和分析,目的不在于就课论课,而是从中探求处理课时历史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

 

一、在地理空间范围上,今天的希腊只是古希腊的核心区域。

 

历史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的。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不可取,但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传统历史教学下,历史教师重视手工绘图。随着多媒体历史教学的普及,下载现成的历史地图成为通行做法,笼统展示而不求甚解的用图方法相当流行。

 

以本课为例,教师一般会展示“古代希腊图”,但会忽视古代希腊与今日希腊在地理空间范围上的关系问题。今日希腊是指希腊共和国,它是一个主权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水,首都在雅典。古代希腊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数百个独立城邦国家的统称,其地理范围不但包括今天的希腊本土,而且遍及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整个地中海沿岸区域。因此,有些学者也把古希腊文明看作古代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的文明成就最高,也是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区域。要言之,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本土的核心区域和环地中海的殖民扩展区域。

 

二、在时序坐标上,古希腊民主政治处于古希腊城邦历史的发展阶段。

 

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奔流,时间是历史前进路上的标尺,历史学是以时间延续来构成学科系统的。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强调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版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①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把“年代的思考”列为历史科能力的第一项;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也把“时序感”作为历史科能力的首项。

 

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专题史架构下,历史大时序有弱化之嫌。以高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时序教学为例,教科书为了聚焦民主政治,往往重视其内部小时序,把雅典民主政治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予以清晰排列:第一阶段,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第三个阶段,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开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这样一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外部大时序就被弱化了,其城邦历史时序定位也就隐而不彰。因此,教师在明确雅典民主政治内部小时序的同时,还要注意梳理其外部大时序:

 

公元前2000年,爱琴文明时代。

 

公元前1200年,荷马时代。

 

公元前800年,城邦时代。(包括城邦形成期和城邦繁盛期。)

 

公元前336年,希腊化时代。

 

显然,雅典民主政治处于古希腊城邦历史的发展阶段,而“城邦”也就成了理解雅典乃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关键。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杰弗里·帕克的《城邦》和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等著作都聚焦古希腊城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当代世界史专家何顺果一语中的:“城邦是解读希腊文明全部问题的钥匙。”②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26题考查的就是古代雅典的城邦民主政制。

 

三、在课题定位上,古希腊民主政治不仅是一个时空概念,更是一个区域文明单位。

 

了解古希腊的空间范围和时序定位,还只是最基本的浅层次历史学习,因为在历史时空的表层之下,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就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文明。关于文明史,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分析历史的单位是文明,并列出了世界历史上的20几种文明。布罗代尔认为,文明史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较之稍纵即逝的短时段的政治和军事事件,文明对历史变迁的影响更为持久和稳定。杨宁一认为:“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③在笔者看来,文明史视角能够使后来者以一种平和、宽容、客观和现实关怀的心态去同情地理解历史文明遗产。目前,以文明史冠名的中外通史性著作令人目不暇接,上海市的历史新课改明确以文明史为体系框架,全国历史新课改也把文明史作为历史线索之一。可见,以文明史来统整历史教学内容已逐步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据此,历史教师应当站在文明史的高度去审视本课的教学内容,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提升到古代地中海区域文明的层次。当然,古希腊文明涉及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就本课而言,主要聚焦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文明。

 

四、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类型上,雅典民主政治无疑是其典型代表。但它并不能够代替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关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的教学,教科书聚焦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而且详细叙述了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显然,这种单点突击式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但也容易以偏概全,使师生误把民主政治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等同起来。

 

实际上,从纵向时序和横向时序结合的角度看,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传播和衰落等非常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间,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不仅得到本土因素的滋养,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的政体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公民民主制,也有君主世袭专制、贵族民主制、贵族寡头制和僭主独裁制等其他类型。例如,斯巴达城邦的政体就倾向于贵族寡头制,权力集中在少数富有的贵族手里;雅典城邦的政体则倾向于公民民主制。当然,相较古希腊城邦的其他政体,雅典的政体具有典型的历史优越性和成熟性。

 

五、在课题立意上,雅典民主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是城邦公民原始直接民主制。

 

谈及古希腊政治文明,人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民主”,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呈现的也是雅典的民主成就。这是一种典型的希腊民主观,它容易使今人夸大或迷信古希腊的政治民主成就,忽视其本质特征。雅典民主政治的要义有三:

 

1.城邦至上。

 

如前所述,城邦政体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要素之一,何顺果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象地比喻为“城邦制的产儿”。①关于古希腊城邦形成的地理因素,诸如环海、岛状、多山等散裂特点早已为人们熟知,其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城乡共生、独立自治等外部特征也被经常提及。但是,历史教学界对城邦政体的内核却鲜有深究。

 

从城邦的内核看,她是一个集军事、神权、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的联合体。在数百个城邦为了生存而常常诉诸战争的动荡环境下,许多城邦为了激发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战的热情,需要最大限度地赋予他们各项民主权利,确如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之口所说:“男人就是城邦。”②另一方面,城邦也要求公民必须绝对服从她,如强制男子当兵、禁止男子不婚等。此外,古希腊城邦盛行祭神、占卜等活动,雅典娜、宙斯、赫拉、普罗米修斯都是有名的城邦神,古希腊奥运会就是为宙斯举办的,城邦的战争决策等许多大事经常由神谕来决定。因此,敬神乃城邦铁律,苏格拉底正是因为不敬城邦神而被处死。

 

由此可见,在“城邦至上”理念下,城邦可以全权支配公民,公民完全属于城邦,其个体民主权利往往受到极大限制乃至漠视。

 

2.少数成年男性公民。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公民的参政途径和方式广泛而多样。从参政途径看,公民大会、公民代表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以及除十将军以外的各级公职均向全体公民开放;从参政方式看,举手表决、公开投票、秘密投票、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等不一而足。据此,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主权在民”。其实,在雅典,享有公民资格的一般是父母祖籍均属本邦的成年男性,有些城邦还对成年男性的公民资格附加财产和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严格限制,妇女、奴隶、外邦人和边区居民则被排斥在公民之外。从学者的统计看,雅典全盛期的公民与非公民比例关系不一,但公民占全体居民少数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3.原始直接民主。

 

雅典的民主形式是公民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多数票作为决策依据。这种直接民主制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但也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力民主”,苏格拉底就是被民主地、合乎民意地、合乎法律程序地处死了。

 

六、在古希腊民主观上,我们要注意剥离既往知识界因时代需要而人为增添的附会成分,明确古典民主与近现代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近代以来,谈及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和中国知识界的主流观点都是一边倒式的高调赞誉,“西方民主的源头”“民主的黄金时代”“民主的奇迹”“民主的光荣”等让人目不暇接。在这种相沿成习的话语系统下,雅典民主已经脱离了特定历史时空的限制,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要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面目,就需要了解近代以来古希腊民主观不断强化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过程。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资产阶级反专制求民主的现实政治需要,西方思想界从古希腊民主中寻找和挖掘历史根据,以便古为今用。久而久之,古希腊民主制中的优秀成分被层累式地叠加放大,而糟粕部分则被忽视和掩盖,甚至还牵强地从古希腊神话中寻找民主因子。

 

从中国史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承袭了西方近代思想界古希腊民主观的热潮,他们“言必称希腊”,民主不离口,人为地拔高古希腊的政治民主成就,无视其原始特征,形成了浓郁的古希腊民主情结,流波及今。

 

今天,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古希腊民主内容增加了其历史局限性部分,但由于篇幅小而且概括性强,妨碍了师生的深入理解,极易模糊近现代民主与古希腊原始民主的界限,违背“名从主人”的历史教学原则。

 

关于“民主”的概念,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主要有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由全体公民按多数裁决程序直接行使政治决定权的政府形式。间接民主是指公民通过由他们选举并向他们负责的代表行使政治决定权的政府形式。据此,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具有排他性、原始性和动荡性特征;而近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的间接民主制,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成熟性和稳定性特征。因此,具体把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是必要的。

 

1.两者民主政治的基础不同。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城邦国家,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民族国家。城邦国家的特点是政教合一,城邦至上,公民完全受城邦的支配,个体的独立性无从保护。近现代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政教分离、有限政府,公民既属于国家又享有个体独立性,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不受国家公共权力的侵犯。

 

2.两者的公民含义和范围不同。

 

古希腊的公民一般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在全体居民中居于少数。近现代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全体居民。

 

3.两者民主政体的结构与特点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机构主要包括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这三大机构已经具有分权的倾向,但是,它们之间缺乏法定的制衡机制,公民大会的权力独大往往带来许多决策失误。近现代民主国家的机构主要包括议会、政府和最高法院,它们之间不但具有明确的权力分工,而且还相互制衡,从而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

 

4.两者的民主形式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形式是公民直接参政的直接民主,它带来的是外行治国和以多数牺牲少数的结果,古希腊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表达了对这种直接民主制的批评,苏格拉底还因此死难。近现代的民主形式是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议员来间接参政的代议制,它带来的是专家治国和有效保护少数的机制。

 

5.两者的历史影响不同。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昙花一现,经过罗马帝国的冲击、蛮族的入侵和基督教的传播,其民主传统早已中断,中世纪的人们已经不知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为何物,它留给后人的只是对民主精神的憧憬和向往。近现代西方民主不是对古希腊民主的直接承继,而主要是缘起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块基石是《大宪章》,历代英国国王曾经44次确认《大宪章》的基本原则,其历史影响惠及欧美的宪政民主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聚焦高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内容盲点,无意否定和淡化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就,目的只是为广大教师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范红军,男,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论研究。

第7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电视文化 古装剧

一、女性主义视角简述

女性主义起源于法国,由“feminism”翻译而来,原指妇女解放运动。20世纪初由知识分子引进中国,最初译为“女权主义”,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feminism”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改译为“女性主义”。

中国著名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在著作中对女性主义概括为:“女性主义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电视对日常生活的介入程度的不断增加,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被纳入电视研究的众多文化视角当中。女性作为受众越来越被作为收视率保证的一个重要群体:关注女性的情感、婚姻、健康、家庭和经济社会地位等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女性形象为主的影视剧作品也层出不穷,并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近年来热映电视荧屏的古装剧为例,来探讨电视文化中如何体现女性话语权的建立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近年热映古装宫廷剧的现状

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女性的独立意识也早就开始觉醒和张扬,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话语权。这些女性主义的特征反映在以现代社会和女性为主要题材的电视剧中并不罕见。

而古装剧是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也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演员们会穿着古装登场演出剧情。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是绝对的男权社会,“社会上常见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信息总是将女性摆在次等的地位,贬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产品和社会环境均低于男性;各类传播媒介中的符号设计暗含对女性的贬低;社会结构安排从社会最高权力机制上排斥女性。”

尽管古装剧将时代背景设定于古代社会,但是电视的娱乐化特点赋予了很多现代社会中才有的故事情节、意识理念,人物语言,甚至出现过一系列的“戏说”古装剧,剧中的人物只不过是穿着古代服装的现代人罢了。在古装剧中,现代女性主义的特征也越来越多的反映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当中,女性话语权的建立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古代男权社会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和反差效果,女性的主体意识在此类古装剧中得到极大的张扬,对限制自身个性的事物采取强烈的反抗态度,不受制于人,更不受制于男性,树立起独特的人格魅力。

从2010年开始,电视荧屏古装剧回暖。其中非常引人瞩目、引起热议的是新题材的古装剧,其中以女性的表现最为亮眼。本文选取了几部卫视热映的以女性为主的古装剧,并按照题材分成了以下三类:

(一)古装穿越剧

穿越题材电视剧是近年来出现在电视剧市场上比较新鲜的作品。“穿越”这个概念被人们所熟知,是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的流行。几部热播的电视剧均改编自较为优秀“穿越”题材网络小说,代表作品有:《宫1》、《宫2》和《步步惊心》。

(二)“新型”后宫剧

传统的后宫剧基本是还是以男权社会的更朝换代为主要线索,描述后宫的典型代表人物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而新型的后宫剧当中,女性成为绝对的主角,皇帝只是后宫各女性争斗利用的工具,只起到了串联的线索作用,女性思维模式和女性的独立意识成为主要的收视看点。代表作品:《武则天秘史》、《后宫甄嬛传》等。

(三)古装偶像剧

偶像剧,又称青春偶像剧。是指大量采用面貌俊美的演员、以细腻爱情戏为主,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剧种。古装偶像剧也有以上的特点,只是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而古代的场景、服饰,更有发挥的空间,给人带来是故事和视觉的双层面享受,代表作品:《美人心计》、《倾世皇妃》和《唐宫美人天下》等。

三、女性主义在古装剧中的表现

(一)内容题材

上述古装剧尽管人物、故事各具特色,但却无一例外都是宫廷剧,其中有三部清宫戏,甚至其中的两部穿越古装剧的故事背景完全相同。宫廷的中的女性的基本特征是相似的:情感隶属于一位男性;有一定权威;容貌美丽。

1.情感

古代社会中男性的感情是法定的非专一特权,在宫廷中更是“非专一”的明目张胆、登峰造极,“专宠”和“最爱”等每个女性所期待的爱情关键词对于男权社会的主宰,只不过是一种日常“博爱”模式的心血来潮般的尝鲜。而最近热映的古装剧用现代女性的感情观打破了这种人们对于古代男权社会情感的刻板印象。

每部宫廷剧中的女主角都能得到“至死不渝”的爱情,不管对方的身份是君主,还是重臣;或者是男一、男二、男三四五六号都是疯狂地爱着女主角,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完全颠覆了古代社会的男女关系。其别要提到《宫》和《步步惊心》两部穿越剧,一号女主角在现代社会都只是很普通的女性,但是穿越到古代以后,都会遇到死心塌地好男人,这些人的关爱为女主角在古代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出当今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尽管受众群体各不相同,但对爱情的渴求却是永远不变的。“专一”、“忠贞”、“至死不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情感关系满足了许多女性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这种不真实的纯爱处理方式满足了女性最原始的期待和审美愿望,也更加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2.地位和成就

第8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管理

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也将是今后图书馆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古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古籍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流传至今,往往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在保护古籍方面除了提高古籍的保存技术使其免受损坏外,也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另正是由于古籍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不仅具有罕见的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因此图书馆为了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往往“重藏轻用”,造成“藏”与“用”的矛盾,不利于古籍文化的传播。

2、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使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古籍的目录的分类、编排与检索方法与现代的都不同,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来检索古籍,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全、查准率也较低,很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查找一个人或事,或者一段引文。如果引进数字化管理,便可改进古籍的检索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对古籍中所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了阅读古籍的广度和深度,使古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古籍数字化管理方法

1、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的数据化

(1)古籍书目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方法及注意事项

古籍数量大,语言繁琐,而且在分类排架和管理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检索方法也很复杂,很多古籍犹如“天书”,极大的影响了读者阅读利用古籍文献的积极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便简化了古籍书的检索方法,而且新增了许多检索途经让读者对图书馆内古籍藏书一目了然。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立,便可方便读者更简单的阅读古籍资料,并可快速准确全面的找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是实现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古籍书目数据化是指以书目内容:书名、责任人、版本、卷数、刻印年代、藏地等为数字化对象,对古籍的存储做源数据描述。古籍全文数据化是指以揭示古籍内容为目的,对古籍全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方便读者全文阅读、检索或进行智能分析。

古籍全文数字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图像版全文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原文扫描成图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二是文字版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转换成文本文字形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在文字版数字化中遇到生僻字可通过photoshop 等造字程序进行造字,然后再利用windows系统自身带的输入法编辑器进行生僻字的输入;三是图文版数字化,即图像版和文字版的结合,它是最理想的古籍数字化模式。

古籍数字化后的数据格式繁多,除了常见的xt、doc、html以外,还有pdf、exe、wdl、pdg、ebk、edb等,而这些格式的文件大多要自己单独的阅读器才能阅读,这样极不利用户对古籍的使用,以及古籍数字化后的资源共享,阻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如文本格式可采觅pdf格式,图片格式的资料可采用tiff,jpeg格式,以方便读者使用。

(2)古籍数字化存储相关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古籍的“原汁原味”,在对古籍数据化存储时,就要以图片格式进行存储,这些图片又不可进行压缩,从而导致古籍数据库异常庞大,常用的磁盘储存器很难实现。这时可根据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的大小采用机器手光盘库或机器手磁带库这样的第三级存储器,如果第三级存储器也不能满足,便可采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战略。存储区域网络即位于服务器后面的存储网络,它是一个主要负责存储传输的“后端”网络,所有服务器均可通过此网络对存储介质任意读取及写入,并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存储设备以及子系统。此方案可采用千兆以太网,其网速与光纤路径技术相当,且价格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

2、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中的分类法

古籍分类法是一种检索语言。任何单一的检索语言只能从某个侧面片面地、近似的反映某一网络体系,只能对多维、复杂、动态发展的人类知识文化进行线性、简化、静态滞后的反映及描述,难免存在缺陷以及不足,其准确性是近似的、相对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完全允许多种检索语言并存并且互补,如果各种检索语言自身便具有最低限度的适用性及互补性,就有助于全面揭示古籍文化的精髓,反映人类知识文化的多维体系。因此,要想构建高效灵活的古籍检索系统,就应把握各种检索语言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作用,以此为出发点,研发各种不同的检索语言互补互用的最佳方式,为实现最终目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应加强知识更新,尽快掌握新技术

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古籍工作者要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数字化的管理需要。其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首当其冲的,只有这样才能更主动、更快捷、更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服务,使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也能为古籍数字化管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结语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管理也将逐渐走向成熟,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古籍这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更充分的利用。

参考资料:

第9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范文

一、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量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浩繁如海的优秀文学经典,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体裁、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的积累量,才能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从中窥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貌。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中,诵读是一种极为重要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也是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等主要文学体裁的韵律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古诗文篇目,应当利用课堂时间以及早读的时间,通过配乐朗诵法、吟唱、配画等诵读形式,让学生全面背诵掌握下来。除了课本所安排的诵读学习篇目外,还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如《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文名句》等传统文化读本,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牢记于心。而诵读的过程,既是学习养成语感、积累素材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对古诗文的初步理解。

二、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

要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光靠让学生诵读积累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语法特征和文字的释义与现代文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的,这往往给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学经典著作的理解造成非常大的障碍。因此,在古诗文和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文言虚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和常用的古文句式、文体等,以及词类和词类活用等典型的语法特征,减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的语言障碍。对于古文中所涉及的语法知识,应当在初中的各个年级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用到这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为增进他们的理解,可以通过多举实例的形式让学生强化理解。而所举的实例,也应当以经典篇目和经典名句为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古文语法知识,也能进一步扩大对经典篇目的学习和掌握。

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本身的含义之外,还应当为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加深化对古诗文的情感认同。要为学生进行背景知识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为何会在九月九日这天“忆山东兄弟”呢?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王维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社会上“九月九日”的风俗习惯等等,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能够领会到此时独在他乡的王维对“山东兄弟”的怀念之情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感悟作者在诗文中所抒发的浓烈情感,让学生在阅读文化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些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感,更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说自己虽然老迈,但却始终抱着“为国戍轮台”的坚定理想,这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的真实写照;又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学习中,可以将《山坡羊・骊山怀古》联系起来,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嘘叹,以及对百姓被动遭受战争苦难的无比伤心关注。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文本身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对祖国、对百姓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也将这些爱国主义情感传承下来,立志为祖国做贡献。

三、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

古诗文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这一点同样不可疏忽和遗漏。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强化学生的道德水平,如《〈论语〉十则》“三省吾身”从正面所倡导、《陈太丘与友期》中从反面所揭示的诚信美德,以及孟郊《游子吟》对母亲的赞美和对孝道的传承、《伤仲永》所记载的“天才”的反面教材以及对谦虚精神和勤奋学习的倡导等等,无不是有着丰富的文学魅力,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一个个文学形象和文学故事的学习中感悟是非曲直,践行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要进行节日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描写和赞叹,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现实生活和这些古诗文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的传统节日中实践和体验独特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