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知识点范文

数学知识点精选(九篇)

数学知识点

第1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高中数学难度更大,难度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但如果能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多实践,变渣滓为暴君并非不可能。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请您阅读!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1.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所有的知识点是所有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而且要懂得运用。

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

系列1:2个模块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3个模块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重难点及其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1.集合与逻辑:集合的逻辑与运算(一般出现在高考卷的第一道选择题)、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2.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通项、求和

4.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应用

5.平面向量: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6.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经常出现在大题的选做题里)、不等式的应用

7.直线与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10.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11.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12.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13.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学习要注意的方法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

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的理想。

2.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对数学学习应抱着二个词――“严谨,创新”,所谓严谨,就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能一丝马虎,是对就是对,错了就一定要承认,要找原因,要改正,万不可以抱着“好像是对的”的心态,蒙混过关。

至于创新呢,要求就高一点了,要求在你会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用另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做题时从不用常规方法,总爱自己创造一些方法以“偏方”解题,虽然有时候也能让他撞上一些好的方法,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首先必须学会用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创新,你的创新才有意义,而那些总是片面“追求”新方法的人,他们的思维有如空中楼阁,必然是昙花一现。当然我们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想劝一下那些基础不牢,而平时总爱用“偏方”的同学们,该是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继续钻那可怜的牛角尖啊!

4.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5.多听、多作、多想、多问: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作是“练习”(作课本上的习题或其它问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

“听”与“作”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的功夫去打通它,假如还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6.要有毅力、要有恒心:基本上要有一个认识:数学能力乃是长期努力累积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

您可能花一天或一个晚上的功夫把某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考背诵时对答如流而获高分,也有可能花了一两个礼拜的时间拼命学数学,但到头来数学可能还考不好,这时候您可不能气馁,也不必为花掉的时间惋惜。

高中数学复习的五大要点分析一、端正态度,切忌浮躁,忌急于求成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平时复习觉得没有问题,题目也能做,但是到了考试时就是拿不了高分!这主要是因为:

(1)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解题时缺乏思维层次结构。第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数学老师一定都会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也不能深入理解高考典型例题的思维方法。

(2)复习的时候心不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习没有效率。建议大家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3)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基础复习上来。

因此,建议广大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揣摩每个知识点,弄清每一个原理。只有这样,一轮复习才能显出成效。

二、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忌盲目做题

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部分同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对基础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看上去会做就可以不加训练,结果常在一些“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最终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粗心,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基本结论和公式的记忆及基本计算的训练和常规方法的积累,造成了实际成绩与心理感觉的偏差。

可见,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不妨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函数部分为例,就必须掌握函数的概念,建立函数关系式,掌握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学会利用图像即数形结合。

三、抓薄弱环节,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忌无计划

每个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共同点,更有不同点。在复习课上,老师只能针对性去解决共同点,而同学们自己的个别问题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讨论,并向老师提问来解决问题,我们提倡同学多问老师,要敢于问。每个同学必须了解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明确只有把漏洞一一补上才能提高。复习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复习的效果就实现了。同时,也请同学们注意:在你问问题之前先经过自己思考,不要把不经过思考的问题就直接去问,因为这并不能起到更大作用。

高三的复习一定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所以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第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一定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做题是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而且盲目做题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四、在平时做题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忌不思

1.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会而不对”是高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可结合平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看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还是知识方面的缺陷,再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同学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2.做好解题后的开拓引申,培养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因而解完题后,需要再回味和引申,它包括对解题方法的开拓引申,即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

考虑的愈广泛愈深刻,获得的思路愈广阔,解法愈多样;及对题目做开拓引申,引申出新题和新解法,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1)把题目条件开拓引申。

①把特殊条件一般化;②把一般条件特殊化;③把特殊条件和一般条件交替变化。

(2)把题目结论开拓引申。

(3)把题型开拓引申,同一个题目,给出不同的提法,可以变成不同的题型。俗称为“一题多变”但其解法仍类似,按其解法而言,这些题又可称为“多题一解”或“一法多用”。

3.提高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解题方法的巧妙与简捷;二是对常规解法的掌握是否达到高度的熟练程度。

五、学会总结、归纳,训练到位,忌题量不足

我在暑期上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是一看到题目就开始做题,这也是一轮复习应该避免的地方。做题如果不注重思路的分析,知识点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梳理知识体系,回顾各个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认真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思想,以及方法,还要学会总结归纳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在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对各个知识点的细化。这个过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到了后续阶段会越来越熟练。因此,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实践出真知,充足的题量是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保障,在足够的题目的练习下不仅可以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知识点,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由于高考依然是以做题为主,所以解题能力是高考分数的一个直接反映,尤其是数学试题。而解题能力不是三两道题就能提升的,而是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认真细致的推敲才会有较大的提升。有句话说的好,“量变导致质变”,因此,同学们在每章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够的题,才能够充分的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才能够做到对这一章知识点的熟练运用。

第2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数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数学知识1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①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②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

④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⑤ 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⑥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⑦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⑧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⑩ 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

①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 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④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⑤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⑥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⑦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角平分线

①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初二下数学知识2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不等式的两边都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

①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 一个含有不等式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 含义: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 一般地,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相等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初二下数学知识3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1、图形的平移

①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②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 一个图形依次沿x轴方向,y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图形,可以看成是由原来的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

2、图形的旋转

①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一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顶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②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中心对称

①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

②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4、简单的图案设计

初二下数学知识4第四章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①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

2、提公因式法

① 多项式ab+bc的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b,我们把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b就是多项式ab+bc各项的公因式

②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公式法

① A2-b2=(a+b)(a-b)

② 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因式分解

③ a2+2ab+b2=(a+b)2 。a2-2ab+b2=(a-b)2

④ 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把某些多项式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叫做公式法

初二下数学知识5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①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②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③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④ 在一个分式中,分子分母已经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化简分式时,通常要使结果称为最简分式或者整式。

2、分式的乘除法

①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数相乘

3、分式的加减法

①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③ 为了计算方便,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采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④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4、分式方程

第3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7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 (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7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第4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如下。

1、代数部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2、几何部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落实知识点;挖掘

作者简介:尹维香(1979-), 女 ,江苏沭阳人,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高质量教学,并不在于教师知识点传授的多少,而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点落实,这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并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推理总结,才能够得出的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看不懂、不理解的教学现象,因此单凭学生自身去挖掘知识点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为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材,把教材中所有隐藏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学生才能全面的理解数学知识,这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的关键[1].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对于函数给出了这样的两种性质,首先是函数的单调性,即函数在某一定义域内,任意两个自变量若f(x1)f(x2),则f(x)在区间中为减函数,且在f(x0)处,为函数的最值,这是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但是函数的最值与函数的区域有何种关系,s是教材中一个隐含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可以这样的引导学生,在闭区间中求出函数值域就可有函数最值,但是有最值却未必能求出函数值域,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函数基本性质的认识.

二、启发教学,揭示知识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点,但是却不可以将这些知识点灌输式的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只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期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些启发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的属于自己,是教师落实知识点教学的一种体现.

例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这一内容时,教材只是说明对于二次函数f(x)=ax2+bx+c(a≠0),当f(x)=0就为一元二次方程,即ax2+bx+c=0,所以零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零点?是否有几个零点就有几个根?通过这种启发,引起学生质疑,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的方法.

三、例题讲解,强化知识点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节课程只有短短的45分钟,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强化落实知识点十分重要.有效的例题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经典例题讲解,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例题的讲解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道例题讲解,让学生联系多个知识点,是教师教学掌控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效率、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体现[2].

例如在学习《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以下三个经典命题出发,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1)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 );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

(3)平面内与这个平面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 ).

这三个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直线以及平面垂直的判定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达到了强化教学知识点的作用,这是教学中教师可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查漏补缺,补充知识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十分繁杂,这种深度与广度是超出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因此在教学中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将知识全部的理解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知识点缺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但是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却不能放任不管,这会对学生的成绩提升造成阻碍,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课堂提问以及课堂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信息进行检测,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补充这些从前遗漏的知识点,进而消除知识点缺失隐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知识点缺陷是一个顽症,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教师应该反复的进行填补漏洞工作.

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点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进行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将知识点进行落实,从本质上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数学知识 原点 综合能力 数学素养

山东省梁邹小学刘思军校长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点”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数学知识原点,发展学生思维。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冀教版三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以及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

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又有弯曲的,甚至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好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学做好引领和铺垫。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则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的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热闹的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1.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2.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地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5+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的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我的课堂教学要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当然,我们强调回到思维原点,并非一切知识都从头教起,只是想提醒大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

第7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一、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组成的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分母的头几位数字是9,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末几位是0,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位数相同。

二、分数转化成循环小数的判断方法:

第8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第9篇:数学知识点范文

1.《三角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基础主要是几何中的相似形和圆,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代数的研究方法,因此,三角函数的学习已经初步把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了.《三角函数》知识是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进行研究学习的,而对于人教版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的内容,学生因为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对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三角函数》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研究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2.《三角函数》的教材编排

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

3三角函数重点知识的教学讨论

“三角函数”的内容,主要是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以及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三方面的知识,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是三角函数应用的基础,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奠基.

3.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学

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重点是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它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本概念,是学习其它与三角函数有关内容的基础,具有根本的重要作用.解决这一重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三角函数.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从原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来认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讨论,用坐标法研究锐角三角函数,进一步讨论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其比值.在得出结果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入单位圆,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再结合"任意角和弧度制"中的相关知识.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在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后,使学生明确sinα是一个整体,不是sin与α的乘积,它是“正弦函数”的一个记号,就如f(x)表示自变量为x的函数一样,离开自变量的“sin”“cos”“tan”等式是没有意义的.根据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定义,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判断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利用单位圆以及三角函数线知识,推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是核心概念,它是解决一切三角函数问题的基点.无论是研究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符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是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函数的性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应用教学

3.3“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重点教学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是三角函数的重点.教材中主要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像的形状特征,并能在图像直观下研究函数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快捷地作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利用动态演示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图像的特点,观察函数变化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反过来再根据性质进一步地认识函数的图像,使学生认识及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

在讨论过正弦函数的图像之后,再结合图像总结正弦函数的性质.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因此可以根据类似的思想讨论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出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其最小正周期是2π,及其奇偶性、单调性.

其次是余弦函数图象与性质.如同正弦函数图像,利用余弦线作余弦函数图像比较复杂,因此根据教材的建议,在作出正弦曲线的基础上,利用诱导公式六,通过图像变换得出余弦曲线.使学生加强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联系,为学生提供通过图像变换作出函数图像的机会,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接下来的讨论可以根据研究正弦函数图像的方法,包括对余弦函数性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