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学培训范文

数学培训全文(5篇)

数学培训

第1篇:数学培训范文

一、语言艺术的基本内涵

语言艺术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是语言学与艺术学的完美结合,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干部培训课堂教学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学来讲,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把这些枯燥的内容传递给学员,新鲜有趣的导入、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等语言艺术的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艺术从语体来讲,可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按照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又可划分为诙谐幽默型、慷慨激昂型、形象生动型、逻辑严密型、平实质朴型等,在这些语言艺术应用的过程中,到底影响其应用表现力的因素有哪些,哪种语言艺术在干部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所取的授课效果最好,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判定,从而决定授课教师所采用的语言艺术形式,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语言艺术运用的现状分析

为准确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培训学员对学院授课师资语言艺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坚持全面与典型相结合的原则,将参训学员分为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村社区干部三个层次,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并随机从县处级干部中抽取淮北市培训班、乡科级干部中抽取青海省组培训班、村社区干部中抽取句容培训班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在淮北市县处级干部班、青海省组乡科级干部班和句容市村社区干部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66份,回收率88%,清除无效问卷1份,剩余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7%。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干部年龄状况此次参与调查65人,女性17人,男性48人,男性比例占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45岁31人占48%,46~55岁28人占44%,35岁及以下以及56岁以上6人,两者合计占比不足10%,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状态上,无论是从性别分布还是年龄分布,同我国目前的干部教育成长规律大体是一致的。

2.干部层次分布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参与问卷的学员中,县处级干部20人占31%,乡科级干部21人占32%,村社区干部19人占29%,其他5人占8%,参训学员层次所占比例大体和学院今年参与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符合。

3.干部学历基本情况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31人,占比47%,大专27人,占比42%,研究生、高中及以下7人,合计占比11%,学历与职务基本上呈正比例分布,具有本科学历的参训干部成为主流。

(三)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结果时,共涉及6个选项,根据实际回收状况,为便于分析统计,就六个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别:一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学员的学习效果有没有影响,二是参训学员倾向的语言艺术风格有哪些,三是影响语言艺术风格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当前学院授课师资在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具体问卷的数据分析如下: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还是村社区干部都认为语言艺术的运用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受问卷调查的65名学员中,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为41人,有点影响的为22人,没有影响或感觉不出来的仅有2人,认为有影响的比例占到受访人数的96.9%,充分表明授课语言艺术的运用对学员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对喜欢的语言艺术风格类型的选择上,诙谐幽默型、形象生动型和慷慨激昂型选择人次排在前三名。在对我院授课师资语言艺术应用的总体评价方面,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员认为总体运用效果很好,接受调查的65名学员中37名认为好,占比为56.9%,21人认为整体效果很好,占比为32.3%,但是有7名学员认为一般,占受调研学员比例的10.8%。在语言艺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反应比较突出与集中就是普通话不够标准和存在语句的重复问题,对于影响语言艺术运用表现力的因素方面,大多数学员倾向于表情的丰富与否、语速的快慢节奏及与调度松弛控制,而表情排在影响语言艺术运用的第一位,表明在干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适时运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艺术提高的相关建议

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经过对问卷调研结果和部分学员访谈分析表明,大部分学员倾向于诙谐幽默型、形象生动型与慷慨激昂型的语言艺术风格,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同时这也应是未来我院授课师资语言风格的一个努力方向,并力求克服学员在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下面就上述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一)保证授课语音清晰准确

普通话标准是授课语言艺术运用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源于长期的语言习惯或地域因素造成的普通话不标准,成为学员在听课过程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之一,而且这种长期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授课教师,要扬长避短,虽然普通话做不到很标准,但要清晰自然,让学员听清楚你在说什么,能听懂你的表达。

(二)控制教学语言轻重张弛

控制授课教师讲课语言的轻重张弛主要应考虑讲课内容和受训学员实际。具体而言,讲解内容中的重点或者抽象化的理论内容时,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显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培训课程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受训学员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员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三)培养教学语言幽默生动

作为高级思维形态的幽默感语言,要提高,必须具有觉察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能力,同时又要以丰富的想象力对各种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指出共同点和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不断在生活和教学中创设幽默情景,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水平。社会交往的扩大是培养幽默语言的保障。成功的幽默语言艺术,不仅需要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细心体察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比常人有更多开拓视野的机会,可以通过参观学习,外出考察、参加会议等多种途径,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这是教师汲取优秀幽默素材的资源宝库和提高幽默语言艺术的重要保障。

(四)适时恰当运用态势语言

第2篇:数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现状及对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日渐弱化的形势下,也面临运行方式、形态、模式等转型。出版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编辑也要有所改进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2]。该规定将以往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直接增加到90学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阐述了目前新媒体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生态,传播力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传播载体、发行渠道、经营体制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工作,编辑必须更新知识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其基本媒体素养、编辑力和运营力、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获得,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途径。学术期刊编辑是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需要的编辑人才是“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地逐步开展,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与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编辑学知识欠缺,一些基本的数字化、多媒体融合能力不足等,如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运营维护,通过检索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来整合优势传播资源等。高素质编辑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二是不断更新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三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水平,学习现代出版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期刊出版环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在岗教育和培27训,接受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这既是个人需求,也是期刊社及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加速发展使得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不断变化,传统媒体如报刊、书籍等在发行、经营、阅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但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总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编辑在面对职业应变和智能结构上也有了新的考验。以选题策划为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编辑亟须提高策划和创新意识,以当前热点或重点研究为切入点,及时高效地完成整期稿件的深度架构,提出选题组稿设想,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选题策划。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编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更新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二)期刊社发展的需求

面对工作上的新要求,期刊社往往需要借助培训来提升编辑的各项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编辑技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和学习力;培养编辑积极的工作心态,使编辑素质与期刊社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降低人员流失率,以增强期刊社的整体竞争力,保证期刊社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期刊社保持良性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面对新型发展浪潮的冲击时,有些人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人要面临新的职业压力,只有具备并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参加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为新的工作角色做充足准备,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使自身更好地更新知识,改进职业技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职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舞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增长需求,还可以作为协调期刊社人才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统筹规划及教育目标,培训内容不成系统,培养层次不够明确,培训计划尚需统一,信息较不集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且继续教育培训已面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新考验[3]-[5],其无论在内容、形式、师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更新不足

内容是继续教育培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并不仅仅止步于工具性的使用,而是思维和理念的迭代。只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才能吸引学员。而当前已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虽然每年会有更新,但面对组成复杂的以及背景、专业、经验各不相同的编辑队伍,其针对性、区分度、层次性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重常规、轻变化,新时代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等内容明显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的培训形式多以专家讲授、学员听讲的传统课堂式面授为主,近两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的影响,也增加了网络教学,但总体形式不够灵活。面授可以让大家面对面,交流方便,但是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增大,同时也存在重视教育的“量”(学时)而忽视“质”的问题;网络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但是沟通交流少,无法进行监督,同时也限制了学员学习的可选择性。不管是面授或是网络教学,其模式都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学员被动接受,即便有一定的互动,也往往会由于授课环境、场地、设备等原因而影响效果。纵览总体,符合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实践和需求的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较少,另外,面向编辑不同需求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较为缺乏。

(三)师资力量不佳

对于每年不断增加的获得资格证的新编辑以及在岗的老编辑,由于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其注册责任编辑或续展登记都需要继续教育学分,且目前部分地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内容,这大大增加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一些培训部门邀请的往往是常合作的专家,他们每年讲述的内容、形式创新不足,没有随着时代、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依然按照原来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这与数字化、新媒体化的融合出版环境不相称;还有部分专家在自身一线工作或科研任务较紧的前提下为学生授课,备课时间不足常导致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实践性不强,或因不擅长讲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环境氛围缺乏

目前,我国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利环境氛围,且培训自身工作与对外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常导致组织的培训班无人知晓,而想参与者却找不到途径。另外,较多培训班对学员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学员听与不听也无法进行实时的效果评价,多数仅为了学分而出席。

(五)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有人认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即便有关部门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多数贯彻执行不到位[6]。还有部分期刊依托科研院校,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及晋升体系,对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按照国家或地方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提供编辑各类发展的机会。再加之人员编制短缺,期刊编辑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工作较为繁重,部分编辑为了赶稿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自身职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期刊编辑缺乏主动意识,思想上不进取,高估个人能力,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适应新时展的对策

(一)在内容上: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知识能

力的多融合培训,使编辑独当一面编辑除了对期刊文字的加工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理念、工作方法、流程优化、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寻找创新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研究领域、传媒领域等[7]。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紧跟时展,用新颖的融合理念来选题策划、约稿组稿、传播宣传等[8]。而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应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具有创新性、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适时推出融合编辑发展、编辑实践的新媒体操作,经营管理等内容,为编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满足其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的动力,拓宽思维模式,提高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按需设置课程,开展分层分类多模式培训

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9],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播的立体多维、空间的无限外展,不断丰富论文的呈现形式,还要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等服务,使论文呈现新的传播形态[10][11]。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对此方面的分层分类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如果分层分类过细则成本过高,过粗则效果不佳[12]。随着数字出版、在线采编系统及“两微一端”新式办公方式的推广,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13],因此,一是建议共性课程可以讲授为主,个性化课程则可根据单位性质、受众者的经验及背景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或依据网络大数据,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知识培训体系,编辑根据自身个性化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自行申报培训需求;二是选择不同行业优秀编辑进行现身说法,就自己及所在编辑部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建设、数字网络出版、经营管理方式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汇报,分组互动,以促进编辑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助其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的发展途径;三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时反馈培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培训效率,或在培训时,适时进行核心课程的考试,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三)在师资上:更新已有师资力量,发展中青年授课专家

针对经常合作或任务较忙的授课专家,可给予其更长的备课时间,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避免由于年龄、时间、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可发展一批青年授课专家,相对而言,青年专家本身会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关注本领域最新动态,对专业知识的前沿内容较为熟悉,对数字媒体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善于利用辅助教学科技软件,可以更好地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授课目的。

(四)在评价环境及思想观念上:严格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管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认知程度

第3篇:数学培训范文

由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干部教育培训无论是在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上,还是在客观环境和条件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途径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表现出了与现实情况不太适应的一面。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党员干部培训形式、方法和手段老套,没有吸引力。培训方式单一与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要求相矛盾。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这需要党员干部不断更新或升级自己的已有知识,但是党员干部培训却不能与时俱进,仍然沿用传统的党员干部教育模式,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方法单一,缺乏互动。

(二)部分单位对选派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不够重视。在党校培训学习中,有的单位对选派人员不够重视,一些重要岗位的党员干部往往以工作需要为由无法参加培训,常常是派居于闲职的干部参加。出现了有的对象在规定的轮训周期中进行了“多次培训”,而有的对象却是“多年没培训”的奇怪现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干部教育培训的真正目的。

(三)培训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从管理层面上看,管理人员不能放开手脚进行严格管理,由于管理不严难以建立良好的学风。从学员方面来看,有的学员对学校安排的党性锻炼活动不但不参与,反而还冷嘲热讽,认为只要交了培训费,来不来上课、参不参加教学活动无关紧要,经常借口“工作忙”,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是人来了却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而已。凡此种种,既降低了培训单位的威信,又损害了教育培训的学风。

(四)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不浓。一些干部缺乏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主观上并不想参加党校的主体班次培训,参加者大都是“被安排”参加党校主体班次学习。上课时昏昏欲睡,得过且过。培训教育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不够,供需双方缺乏积极的互动。受训干部只是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发言权和主动权不够,由安排培训向主动申请培训的机制转变远未实现,教与学的关系远未理顺。

二、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将党员干部培训与干部选拔任免结合起来。各级部门应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部门要制定出新提任领导干部上岗培训制度、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干部培训制度。首先,重视对选派干部参加主体班次培训,由市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把关审定,严格选派人员,保证参训人员质量。其次,加强对教育培训的考核。应对学员在教育培训期间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建立好学员档案,及时记录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掌握培训效果和使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按照干部个性化需求,实行“2+X”,即市委党校理论武装和市委中心工作宣讲+各类特色培训,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性化需求的有机结合。由单纯注重知识理论学习向同时注重实际能力提高上转变,在抓好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抓好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通过学习研讨,着力提升学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经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大部分干部要求,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等内容纳入培训课程。大力抓好干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经贸、法律、现代化管理、金融和高科技等各类文化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培训,让受训的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党性修养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让受训的党员干部感到,学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观点新、联系紧、操作性强,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三)注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干部培训的重点,不断更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尽量采取行之有效且新颖的培训方式。为了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采取在本地学习专题调研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也就是将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立足本地,建立适应教学需要的调研活动基地,组织学员到实地进行专题调研,充分改变以往“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异地培训教学,可以组织主体班学员前往省内外一些发达地区参加异地培训。一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学习先进发达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服务具体工作的能力素质,同时又能有效增强党校办班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突破“时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限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学员论坛、主题答辩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外引高水准的社会教育资源,聘请专业的客座教授来授课,迅速提升干部理论层次,提高干部人文素养。

(四)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教育培训要讲求有效性,可以从学员管理和教学管理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强化学员管理。大力探索学员封闭式管理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学员管理办法,对学员的课堂纪律、考勤纪律以及学习交流、集体活动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可以实行学员自主管理的办法,挑选有领导经验、作风正、能力强的同志组成班委会进行自我管理;同时还可以请组织部选派人员跟班学习,进行全程管理。其次,强化教学管理。开展教师上课测评等活动,对教师授课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综合测评,并以此作为调整授课内容和对授课教师效能考核的依据。严格对班主任的管理,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情况、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培训班教学质量。通过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营造一个人人争先、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以制度不断完善创新进而促进学风不断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结语

第4篇:数学培训范文

培训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学院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现阶段的培训基本上已经形式化和模块化,大部分的培训都已经成为公式型的知识技能灌输,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人员在培训之前缺乏对被培训人员实际需求的调查,这就导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脱节。然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人员,承担着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多以实践为主,脱离教学实践的培训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派上用场。

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具备的要素

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甚至很多教师还处于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因此,必须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当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理论内涵,在教学理论内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学教学中,针对词语含义的解释,教师可以采用启蒙式教学,教师在解释“打算”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的寒假旅游计划,让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学生回答的旅行计划就是要讲的“打算”,这样既带有启蒙性,又具有互动性。

2.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出教案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搜索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更加合理的计划,保证工作进度的合理性。

三、教育技术培训新走向

1.转变培训理念

要做好培训理念的转变就要做到培训中主讲师占主导地位向注重学员主体性转变。近年来,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也意识到教师学员的主体地位,培训的风格也更加倾向于与教师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尊重学员的想法,对于学员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也予以考虑和采纳。

2.促进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大课堂式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务必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按照教师实际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教学环境下有差别、针对性的教育技术培训。

3.利用网络进行培训

第5篇:数学培训范文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MOOC;PBL;CBL;LBL;超声培训

随着围术期医学的发展,应用超声技术实施麻醉操作和进行即时诊断来实现精准医疗已成为麻醉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1-2]。但由于心脏超声技术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有很多知识点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该内容的教学需要。要以目前的理论授课、模拟教学及短期培训使学习者完全掌握该技能尚有难度[3]。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是一种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技术,它的出现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MOOC能触及世界各地的大量学习者,对开放式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通过MOOC网络平台能够为学员创造网上学习的机会,给更多学员提供系统和反复学习的可能[4]。在MOOC平台基础上,将基于问题/病例的学习法(problem/casebasedlearning,PBL/CBL)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联合起来引入到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届(2018年11月)——四届(2019年11月)“中美心胸血管麻醉湘雅论坛”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培训班学员30名/届,共60名。

1.2教学方法

分成两组:观察组为PBL/CBL组教学模式(2019年培训班学员),对照组为LBL教学模式(2018年培训班学员),每组各30名培训班学员。对照组学员男女比例为13:17,年龄31~42岁,平均年龄为(34.57±2.53)岁;观察组学员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30~48岁,平均年龄为(35.33±3.2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L为传统教学模式组,即培训班学员进入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培训班后,按照传统模式由授课老师授课学习(包括讲座、模拟人教学以及临床观摩),见表1。PBL/CBL为问题/病例导向教学模式组,即培训班学员进入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培训班后,除了传统模式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外,提供新青年麻醉论坛(网络平台)的学习(即在2018年培训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平台PBL/CBL的学习模式),同步教学课程并实现教学网络化,结合PBL/CBL的学习模式进行现场教学,针对培训班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与指导,同时安排富有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组织网络病例讨论,及时通知和组织培训班学员参与讨论。

1.3观察指标

1.3.1学习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分为三部分:(1)基础理论考试:占总成绩30%;(2)操作技能:在模拟教学中心对培训班学员进行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获取,冠心病、瓣膜疾病等病例分析方面的考察,占总成绩的30%。(3)超声心动图图像解读:给出超声心动图图像,培训班学员需对图像中的正常心脏结构或者病变特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占总成绩40%。

1.3.2教学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群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重点调查培训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学习的兴趣及获取知识的途径的选择。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习成绩的比较

比较两组培训班学员学习成绩提示,两组培训班学员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图像解读及总考试成绩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2培训班学员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情况

60名培训班学员均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比较两组培训班学员对围术期超声心动图的学习满意度情况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总体满意度较高(见表3)。

3讨论

超声检查无辐射,超声机运转灵活,方便在围术期使用。随着医学发展的需求和学科技术的更新,超声技术已逐渐渗透和应用于包括急诊、重症监护和麻醉等多学科领域[5]。围术期超声技术在围术期医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麻醉专业人员进行精准评估与决策的关键技术之一[6]。应用超声技术实施麻醉操作和进行即时诊断来实现精准医疗是麻醉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1,7]。然而,众所周知,超声检查受操作者主观判断影响大,并且超声技术只有在操作者熟练应用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若要完全胜任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提供临床实践诊疗可信赖的依据,除必须掌握超声心动图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同时必须筹划和建立标准、系统以及规范化的培训模式,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以及临床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基础培训,提高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确保受训者通过培训达到该技术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麻醉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8]。加强临床教学管理,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而且要从方法手段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临床教学管理网络化体系,实现全程、实时同步学习,为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了先进的保障。MOOC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9]。网络教学为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教学提供了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交互性很强的虚拟平台[10]。在此基础上,PBL教学法改变了医学教育普遍的灌注模式[11],以临床问题激发学员学习的动力,引导学员把握学习内容;实施以问题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CBL是另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3],以临床病例为引导,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临床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CBL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卫生专业人员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培养更积极主动的协作型学习方式。PBL/CBL教学模式结合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促进学员在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学员的竞争学习模式以及对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14]。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非常适合采用PBL/CBL教学法。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PBL/CBL教学模式组)超声心动图图像解读及总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LBL教学模式组)。MOOC环境下医学教育模式发生了诸多转变,传统的LBL教学模式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学内容容易程序化,学习者的参与性不高,制约了学员思维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复杂症状体征的能力缺乏,在临床中较易形成定向思维,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15]。而将PBL/CBL引入到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方法具有较大区别。相对于LBL教学法,PBL/CBL教学法是主动与被动学习之间的比较,因此,在此模式下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比LBL教学模式更好是合理的[16]。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实践中,使每一位麻醉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床旁超声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诊断的效率与优化围术期的安全管理。经过四届学习班的运行,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也已组织了多次病例/问题讨论。教师和学员参与的热情高涨,在学员和其他院校内造成很大反响,改进的教学模式受到学员的好评。将基于网络的PBL/CBL运用于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学员教育中,其结果提示基于网络的PBL/CBL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培训学员教育的质量,满足当前MOOC环境下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替代课堂教育及临床学习,我们建立这个学习平台的目的是辅助教学,作为讲授式教学及临床学习的适当的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2]玉红,梁鹏,余海.围术期超声—新时代麻醉科医师的基本技能[J].临床麻醉学,2018,34(8):8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