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生物科学的课程精选(九篇)

生物科学的课程

第1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科学史 科学素养 教学实践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范例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生物科学史又由于它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即人类认识生命世界、认识自身的发展过程,其本身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促进学生理论学习”的价值范围。它已经成为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对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的研究方法、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内容作了规定。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在科学史教学方面突破现行教材,做了一些尝试,并有所感悟,与大家共勉。

用科学史,学习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根据加涅等对知识的分类,实验设计属于程序性知识①,科学家的范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设计得不太全面是正常的,教师不要太急于求成,将要求降低,力求突破一点。

例如,在“光和作用发现”一节的教学中,将简单的科学史叙述拓展为讨论课,让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体会探索的艰辛与快乐,学习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介绍普里斯特利小鼠-钟罩实验时,增加问题:许多人重复了他的实验,有人成功了,有人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从而指出实验条件—光的重要作用。在介绍萨克斯叶片遮光—碘熏蒸检验实验时,提出问题:萨克斯为什么要把叶片先放在黑暗条件下处理几个小时,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控制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来引导学生分析:①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②为什么把水绵装片黑暗密封处理?③为什么先用一束极细的光线照射,再完全暴露在光下?不这样做行不行?④恩格尔曼的实验设计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材料、条件控制、对照实验和检验手段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高出看问题,学方法而不仅仅是学结论。

而在介绍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发现光和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时,先不引入实验过程,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作出假设和设计,再与教材的实验对比,从而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体会了探索的乐趣。

适时引入科学史,有取有舍

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教学中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时的资料很少,只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中间的跨度很大,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铺展问题上,我先通过讲解磷脂分子的结构,在让学生自己画出磷脂分子的排布情况,再尝试画出磷脂双层的排布情况,并就几种可能的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磷脂双分子层必然是“脚对脚”的排列方式。这种“史实的再现”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效构建膜的结构模型。而在“暗—亮—暗”模型的建构过程中,我增加了我在教学中增加了有关电镜的工作原理的介绍,让学生明确的“三明治”模型的含义。这样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历程认识膜的结构,逐步搭建知识框架结构,并在此过程中能对科学家的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是,科学史的引入也要注意取舍。我们不是重复史实,课堂教学也不需要重复科学史上做过的每件事情,而是要抓住主线,排除干扰。如光和作用发现史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实验:希尔反应,紫硫细菌利用硫化氢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等。但是对于教学主线来讲,是个干扰,教学中就应该舍弃。

科学家生平—激励与熏陶

科学的发展史也是科学家们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和真理奉献一生的奋斗史。科学家成长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研条件、个人努力创新都是分不开的。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节,教材着重归纳总结了孟德尔生平。孟德尔的成功,不仅是他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他所在的大学有如多普勒、艾廷豪森、昂格尔等诸多名师名家,他所在的修道院的良好的学术氛围等。

而在进化论部分教学中,达尔文的理论成功与实践失败,对学生也是一种启迪。从而让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不舍的探究精神,还要认识到个人理论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另外,沃森和克里克的伟大合作等又体现着“科学无国界”的公理,科学家的协作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总之,科学史教学重在展现科学史实的内在价值,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之一。它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建构知识框架体系,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训作用是其他方面教学所不可替代的。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会在科学史学习中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乃至将来的人生规划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①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的定义及其分类。P27-.2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生物膜的发现过程――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展示了欧文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出可供分析的实验结果,然后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结论。关于细微的看不见的不容易想象的磷脂分子,课本给出了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物理模型法。罗伯特森用实验法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课本也给出了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直接展示了罗伯特森所拍到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知识点上,课本首先描述了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实验法并用图片明确记忆,向学生展示了发现的过程,在给出结论的时候,同时运用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既有用文字具体描述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存在的概念模型,也有用图片直接展示出来的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法、归纳法、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都是科学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一课时的教材中就蕴含如此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却很是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科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范围不清楚所致;另一方面是课堂上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的欠缺。本文将系统阐述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层次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特点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化学中的原子示踪法、粒子物理中的核―核碰撞实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各门学科研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最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此处说的科学方法是指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综合,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对各门学科都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生物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方法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乃至亲身应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

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科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中的步骤可分为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和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两大类。

二、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

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并及时记录下来以获得相关科研材料的方法,实验法是观察法的补充和发展。当通过观察提出未知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来提取出我们所期望的、可以解答问题的答案。实验法人为干预自然中的各个因素更有利于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法和实验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才可以设计出杂交的方案,杂交过程是实验法,在收获种子的时候也要观察好豌豆种子的形状及数量。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制定一个计划全面或者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一特定方面的材料,以供我们分析、综合得到结论的科研方法。调查法比较适合从群落或者系统层次上发现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家研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的变化中,应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要先观察出桦尺蠖体色的相对性状,然后运用调查法,统计一定数量的桦尺蠖中深色与浅色的数量,对比工业革命之前与之后桦尺蠖体色的数量比,可以明显看出种群的基因发生率变化。

三、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

分析处理材料主要有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

1.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实的过程。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演绎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这一普遍性的规律,这是运用归纳法由个别结果推测普遍规律。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预测了豌豆测交的结果,通过第二年测交实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测交实验是孟德尔运用了演绎法通过一般规律推测个别结论。分析与综合也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思维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为一个个部分来研究,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如上面曼彻斯特桦尺蠖种族基因频率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就有运用这两种方法。最初科学家只是统计调查出深色桦尺蠖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是和大环境割裂开来只分析生物的原因。与环境综合起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和曼彻斯特地区的污染息息相关。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萨顿的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理就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2.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而直觉和灵感是当问题无法解决,是大脑不加思考而产生的想法,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对错与否也要经过证明,但是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理论的描述。在教材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这三种模型都有用到。教材中用概念图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杂交的过程以及母本和子代的形状,这是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形象记忆。而子代的性状以及数量比例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计算得出,这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一种数学式表达集中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孟德尔得出的文字描述的遗传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这是一种概念模型。

4.系统方法是指在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组成系统各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各组分间关系的方法。系统方法适用于生态学方面,桦尺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系统方法。以曼彻斯特地区的大环境为系统,系统中对桦尺蠖体色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树干、树干上的地衣,捕食桦尺蠖的鸟儿以及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森林茂密没有污染,所以树干上长满浅色的地衣,桦尺蠖趴在树干上,深色的容易被鸟儿看见吃掉,所以浅色个体占大多数。工业革命之后,污染严重,地衣死亡,煤灰将树干染成黑色,深色的桦尺蠖容易躲过鸟儿的眼睛而存活下来,所以深色个体占绝对优势。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各个要素、层次的系统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教学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生命科学史 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兴趣

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相比于机械的知识灌输,充分利用科学史素材开展生命科学史教育,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材的不少章节中,都有生命科学史素材的渗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课程中,结合生命科学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典型范例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科学史教学进行探讨。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开展生命科学史教育的典型例子。教材在安排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而是通过回顾科学家们认识光合作用的几个经典实验,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呈现出人类认识光合作用原理的光辉历程。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再现当时的实验情景,在回顾这些经典实验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人们对光合作用的基本认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而且使学生体验了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笔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要点如下:首先通过提问“绿色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吃饭,那么是如何获得营养的呢”引出光合作用这一主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营养,那么,这些营养究竟来源于何处呢?引出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在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中,柳树重量增加了74kg,但土壤只减少了60g,表明柳树生长过程中获得的营养绝大部分并非来自土壤。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唯一浇灌的是水,因此海尔蒙特实验表明,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教师随后指出,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海尔蒙特实验并没有关注空气中的成分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引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发现,在罩着小鼠的密封钟罩内放置一盆绿色植物,可以延缓小鼠的死亡时间,表明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由于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科学的发展通常不会一帆风顺,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并非每次都能成功,直到几年后英格豪斯做了数百次实验,发现绿色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这才消除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同时使我们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发生条件――需要光照。随着化学的发展,数年后,科学家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更新空气,是因为它们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随着对光合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禁要问:“除了更新空气外,光合作用究竟产生了什么,为什么植物不需要吃饭就可以生长发育?”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出萨克斯的实验。萨克斯检测了叶片的曝光处和遮光处经过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变化,发现曝光处叶片遇碘变蓝而遮光处不变色,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淀粉,而淀粉可以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萨克斯的实验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但是,我们还关心一个问题:光合作用发生在细胞内的什么场所?这将引出恩吉尔曼的水绵细胞叶绿体实验。这是一个设计得十分巧妙的实验,首先,该实验选择了极好的实验材料,由于水绵细胞内只有一个带状的巨大叶绿体,这将非常有利于实验观察;其次,该实验通过观察好氧细菌的分布得知植物细胞内氧气的释放情况,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视。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才是真正发生光合作用的场所。笔者认为,在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回顾上述科学发展史,逐渐揭示出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并最终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发生场所,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且对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方法大有好处。

除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外,人们对遗传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初中生物课程中开展生命科学史教学的经典范例。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在述及这部分内容时,对著名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一般过程和若干细节做了简要介绍,以便有助于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充分运用科学史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还原孟德尔当时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跟随孟德尔的实验思路,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从而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第4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1 引言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起源及进化的科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都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设置,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但古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特点以及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通过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相继在生命起源、鸟类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瞩目。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中最早脊索动物的发现、辽西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开设,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本课程,将能使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地质历程,并及时了解国际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开阔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认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发现并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质系开设的“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各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态分类方面的。编写的“古生物学”教材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论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类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学的任务;第二部分各论主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以及古植物等各个门类。

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对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以及系统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如果还是象地质院系一样介绍系统分类,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而没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系统介绍地质时期主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亲自采集化石标本和室内鉴定研究,增加学生的兴趣。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质时期主要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门类;生命演化的五个主要阶段的特征,包括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主要时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门类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野外认识地层及化石的产出状况,采集并鉴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学效果及今后展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改革尝试,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请,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三年级)开设“古生物学”选修课,同年得到学校批准,并于2005年度第二学期在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开课,共有33人选修了本课程,成为该学期生物科学专业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均达到了50人,从中反映了本门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教学特点,本门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基本原理、常见化石类型、重要门类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贡献等;野外实习主要带领学生到广州近郊花都花东镇认识地层和岩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层中的产出状况,亲自采集动、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断哪些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内实习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化石标本,并亲自鉴定自己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动、植物化石,然后进行形态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体教学方案如图1:

第5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理论结合实践;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57-02

食品产业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不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食品产业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品创新和高附加值方面差距更大。为了缩小差距,有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而生物统计这门课程就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食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的一份重要责任。食品学科中的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它实际上就是包括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两方面的内容。它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如何合理地进行调查或试验设计;(2)如何科学地整理、分析所收集的具有变异的数据资料,揭示出隐藏在其内部的规律性。这正是食品学科人才所需具有的知识储备。所以食品学科中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门课涉及较抽象的数理统计知识,涉及很多公式和原理的理论推导,这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门课面前有畏难情绪。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使得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大量缩短,如贵州大学的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学时由以前的45学时缩短到目前的32学时。这时候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这门课,不但难以完成授课任务,而且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有必要对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在改革之前,要让学生把握这门课,先解决下面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尽快地把学生引进门。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生物统计中的手动计算和软件计算都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呢?因为这关系到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把握和利用现代分析软件的分析应用问题。拟设想的办法就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和对于不复杂的统计计算就利用手动计算,让学生切实把握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有些统计分析过程计算太复杂,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时我们最好借助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这门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这些关键问题,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把一些基础内容如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特征数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不讲,但是教师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回答,因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核心的内容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食品学科基本的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必须着力讲述,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生物统计方法在食品学科中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而对于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这方面不需要大花时间,因为笔者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数学变换,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结合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更快地步入生物统计学世界。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则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才可能把握,不过该怎么讲呢?笔者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难点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也更易把握了。如方差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把其分解成平方和的求解、自由度的求解、方差的求解、F检验和多重比较这几部分,也就不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了。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也应与目前食品学科的进展相适应,包括每讲述一个基本原理之后就应列举食品学科方面相应的实例讲解。而且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

笔者通过这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觉得生物统计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产生了难能可贵的兴趣,有不懂的问题也更愿意和老师、同学探讨。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让学生学好、教师教好这门课,食品学科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也应不断改进: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银良.食品与生物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王钦德.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5):52-54.

第6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教学效果

我国经济逐渐步入国际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大批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国内企业也逐步国际化。此外,我国目前的多数领域的发展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理论与技术。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他人进行业务活动和学术交流等[1]。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的本科专业均设有专业英语的课程,但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够,很少有学校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进行建设和研究。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专业英语的知识与能力难以满足毕业生在相关工作中的需要。

我们将专业英语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其成为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竞争的优势点。为了培养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我们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基础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业务知识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能够随着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语言服务于专业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2],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始终能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教师的意识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能够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强适应性的人才。所以我们挑选了英语水高平、科研创新能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该门课程的教学队伍[3],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高质量的课程教师队伍。

1.主讲教师必须坚持参与专业的科学研究。

专业英语主讲教师需要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教师能始终把握该专业发展的前沿,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科研中,教师经常查阅英语参考文献,用英语撰写和,能不断训练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能积累专业英语学习和应用的经验,为专业英语课堂提供教学素材。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感受的讲解,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2.重视主讲教师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课程建设。

密切课程主讲教师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课程教学与建设中的问题。主讲教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指出对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定期交换教学信息,共同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动态;相互协调教学进度,交流教学研究的心得体会,交流课程建设中所形成的教学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寻求多种学习形式,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

非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共同弱点是口语欠标准和流利,以及对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欠全面系统。而专门安排他们出去进行专业英语课程培训,时间和经济成本很高。教师可自己联系到本校的外国语学院跟外籍教师听口语课,来提高口语水平;可通过网上听英语课程,对自己的英语知识查漏补缺;也可购买我国权威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在线英语课程,较系统地学习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的教程,丰富和完善教师的英语知识,如此所花经费和时间少。我校通过以上措施建设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科技迅速发展,教学内容需要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既要满足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要求,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又必须反映时代特色,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并确定课程教学重点,在准确把握以上要点的基础上,来修订教学大纲,再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和组织教材。

1.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思路来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翻译与口语能力的培养为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词汇的积累。所以从训练学生的四种能力的角度制定基本大纲框架,确定每种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时间。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时间为70学时,我们确定了阅读26学时,翻译12学时,写作22学时,口语10学时。然后邀请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与特点共同探讨教学素材,根据他们在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中,以及专业英语学习的体会提供并优化阅读、翻译和写作各部分的教学材料。最后从遵循科技英语的教育教学原理的角度,对大纲进行优化,形成大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教材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蒋悟生主编的《生物学专业英语》为阅读与翻译的主要教材,从中选出5篇文章用来做阅读的教学与训练,3篇文章做翻译教学材料,保证了教学材料的规范性。另外,从外文期刊中选择3―4篇能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成就文章,作为阅读和翻译教学材料。因为期刊内容新、专业性强,在训练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同时,学生能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科技信息[4]。我们选用刘润进主编的《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为写作教材;根据教师自己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经验,结合《商务口语》中有关本专业的内容编写口语教学材料,主要包括:专业口语特点、常用的语句和专业口语的技巧与禁忌。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与任务重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1.拓展教学时空,将课程教学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过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反复的训练。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应用能力,只靠课堂上的讲授和少量的训练是远不够的。根据本课程的重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将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向课外延伸,通过组织课外阅读与翻译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分3种类型来组织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原版专业英文文章的特点,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原文中发现、提取和综合信息的方法,提高专业阅读和理解能力。收集和购买部分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形成一个小的“专业英语”资料室,注意在购买原著时,以选择阅读难度较小的书籍为宜。由于阅读原版英文专业书籍,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枯燥,因此,我们组织每2―3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坚持通读一本书,这样几名学生相互鼓励、相互讨论,有利于坚持读完原著。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我们引导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中科院相关专业类期刊的英文论文与英文摘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推荐3―5个自学英语的网站,引导学生在课余按自己的兴趣,自学专业英语,让学生定期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水平,而且我们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与能力。

(2)开展专业英语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翻译与写作能力。

我们组织部分专业英语基础较好、英语学习兴趣高的同学成立“专业论文翻译与写作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本学院的部分英语欠佳的教师翻译他们拟的英文摘要,参与我校主办期刊“武陵生物研究”部分论文英文摘要的翻译和审查工作,通过反复地实践来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翻译与写作能力,也使学生逐渐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2.开展“换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教学。

对于部分难度小的章节,我们开展“换位”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每3―5名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共同查找资料、相互商讨,针对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写出讲稿,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最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即让学生画龙,老师点睛。通过备课和自己讲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掌握和理解程度远高于仅听老师的讲解,而且对于一些理解不准确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矫正,学生理解透彻,减少了对知识理解的盲点与死角。学生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也培养了自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习惯。此外,学生课堂讲解也锻炼了口头表达力,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通过积极的课程建设探索,该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能够参阅一定的英文参考文献,较准确地撰写英文摘要。专业英语的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大大促进了学生普通英语的学习,学生的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提高。由于英语考分高,学生考研率提高。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优势,进了外资企业。此外,教学相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英语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参阅专业英文资料,使自己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更好地撰写英语论文,任课老师的英文论文更多被SCI和EI所收录。

参考文献:

[1]许波,唐俊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教育研究,2001.8:50-51.

[2]张春玲.专业英语的“五步”教学法[J].职教论坛,2005.4:30-31.

第7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第8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解决方案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增大规模的同时保证办学质量,真正实现独立学院培B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成为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独立学院以工科和文科为主,而大学物理是所有工科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并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上也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地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在学学物理时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情及考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物理学情分析

1.大学物理学习中呈现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学习时积极性较高,课堂反应较好,但随着课程的推进,积极性逐渐下降。以大学物理上册为例,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但到了第四章刚体部分,很多学生听课时显得

比较茫然,出现较强的厌学情绪;学习下册电磁场部分,大部分学生出现听不懂、不会做作业的情况。(2)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不注意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对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缺乏明确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及课下做作业时,往往利用

高中的公式去解决,没有将高数方法灵活用于解决物理问题,即使有部分学生知道应该用微积分去解决,但在求解过程中出现许多细节错误,还有部分学生将新旧方法混用。

2.问题原因的分析

(1)大学物理在难度上高于中学物理,难度的加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这里的运动是指最一般的运动,并不是高中时涉及的最特殊的运动,这意味着大学物理在内容上会对高中物理进行扩展,而不是对高中知识的重复;也意味着大学物理在定量分析问题时需要用到矢量及微积分,而高中物理往往不强调矢量,在高数中讲矢量也缺乏相应的物理背景,所以学生对矢量运算掌握得不好。另外,虽然在高数中微积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高数求解微积分的题目往往已知被积函数表达式,而大学物理题目大都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被积函数,并确定积分上下限,再进行定积分运算,这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而是一项含有自主创造性的工作,显然这样的工作学生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学生因没有灵活地掌握微积分导致他们在听课及做作业时出现困难,进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独立院校给予大学物理的学时越来越少,大学物理需要讲解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并由于考试的需要,必须涉及对具体题目的讲解,这需要花费许多课时,应用时间更是非常有限,学生脱离了应用听课就会感觉比较枯燥,进而对大学物理缺少兴趣;如果脱离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仅讲应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同样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应用。学时的限制让高校教师在讲解大学物理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也获益较少。(3)学生在高中的物理基础为学学物理做好了铺垫,但也成了学学物理的绊脚石。学生对一些知识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认为适合所有的直线运动,认为能用于求解所有情况下力做功。学生在高中做了大量题目,对一些公式已经熟记于心,由于他们所做的都是适用这些公式的题目,很少接触不适用的情况,就会以为公式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学生在高中为了应对高考,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识记公式上,而不是理解知识、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在学学物理时不注重各章节间的联系,不理解物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导致他们觉得大学物理内容“新、多、难”。(4)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独立院校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较低,特别是当所学课程有一定难度时他们往往产生退缩情绪,出现玩手机、睡觉、抄作业等现象。

3.解决对策

(1)强调大学物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带着学生通过看课本目录的方式大致了解大学物理的研究内容,使他们初步认识大学物理。并将各个章节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建立对整本书的知识框架。通过高中的力做功问题让学生明白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层次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数学工具不同,大学物理不是高中物理的翻版,而是对高中物理的扩展。(2)强调知识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对基本公式的理解,强调学生改变高中一味背公式的习惯。对于每章的第一次课,教师要先介绍本章开设的目的、与上一章之间的关系、所用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列出这章的知识框架,并要求学生做笔记。例如,学生对大学物理上册中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比较熟悉,但是往往不清楚其之间的[JP2]深层次联系,对所涉及的公式也是琐碎的记忆。笔者在讲解时就特别注意说明这三章其实就是借质点这一理想模型,说明物体及物体系的运动规律;对运动的研究又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牛顿定律就是动力学的基础,由此能推导出其他规律。在讲解过程中重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推导,但又不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牛顿定律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了解公式间不是独立的。如果学生能真正明白知识间的关系,就不需要背公式,只用记住几个最基本的公式即可,至于其他公式,是能够自己推导出来的。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刚体时获益匪浅。(3)在教学内容上“重基础,宽应用”。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最基础的内容,砍掉那些过深、过偏的内容,并留出时间讲解相关实际应用。讲理论内容时以板书为主,并不使用多媒体,只在最后利用多媒体讲解应用,这种处理方式是因为使用PPT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懈怠,而到最后再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能很好地辅助讲解应用。(4)课堂上增加提问、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JP]

三、大学物理考情分析

独立院校学生大学物理考分往往较低,很多学生卷面分数不及格,考试出现抄袭现象,有些学生考后企图通过人情过关。出现这种情况跟学情有必然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主观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并充实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教师在出试题时要避开高技巧的怪题、难题、偏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简单应用

与掌握情况

;同时杜绝学生妄想通过人情过关的要求,使他们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梁金荣.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困难原因调查及研究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6).

[2]苏剑峰,牛强.如何提升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2011(7).

[3]王至正,张宪魁,王河.物理教育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0 引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社会对生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生物学科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1]。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成为当代环境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属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本课理论课教学中分章介绍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内容涉及污染治理、污染预防、清洁能源、废物资源化、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理论与工程知识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用生物学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本校《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已基本形成教师梯队,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但教学内容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本文主要从本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入手,探讨如何增强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内容的覆盖度,注重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学过程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精品课建设目标。

1 目前教学内容分析

1.1 环境生物技术参考书目杂乱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内容散乱,研究热点较多,成熟与不成熟的学术成果比较混杂的学科。目前有关环境生物技术出版的教材更新很快,内容结构大同小异,但侧重点大不相同,这主要与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所注重的研究方向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导致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参照的参考书目差异较大。教学过程中虽然依据大纲进行,但讲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2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较多

对本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认真研读发现,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较多。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水污染生物治理技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和《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课程上。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废水生物处理原理和工艺流程、有机废气的生物净化、污泥等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分子手段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应用、生物降解材料的生物产品、微生物采矿、采油、以及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等方面。

1.3 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不够凝练

很多环境生物技术类的教材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不够凝练,这可能与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对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解不同有关。如:污染物生物去除技术、生物生产与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能源、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这些内容只是按章分述而没有从内容的相关性和承接性上进行综合的归纳总结。

2 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该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增删、分解与融合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调整和优化,使得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化。

2.1 教学内容的增删

为避免与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复,对以往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大量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了删减,例如:微生物的结构、形态、生理特征、微生物生态、繁殖与遗传变异等。保留了与水、土、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相关微生物的介绍。

为了更好的与三废治理结合起来,增加了与污染物治理相关的微生物基础内容,例如:各类污染场地中主要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与特有的生理特征、微生物生态与变异等,为后续污染治理中微生物的鉴定、筛选和诱变育种等打好基础。

考虑学生毕业后可能走向环保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加强污染物生物治理技术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分析。如环境生物技术中废水的除磷脱氮章节,即是课堂内容的重点,也是考研的重点,同时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受到了环境保护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其中的微生物学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讲解生物除磷脱氮中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顺序和相关步骤,着重介绍各种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类群、生化作用特点、微生物生长条件、限制因素及其调整方法[2]。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生物除磷脱氮的机理本质和技术关键。培养学生对其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为以后工作中工程设计打好理论基础。

2.2 教学内容的分解与融合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讨论修订,对以往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分解和重新融合。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知识,将环境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发现加入到课堂内容中来[3]。让学生了解更多先进的污染物治理新技术。

具体内容大致有:(1)污染治理方面,增加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植物叶际和根际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例如:各类新出现的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降解与利用。(2)污染预防方面,增加复合菌群的构建与培养新方法,以及他们在生物脱硫、脱氮、湿法冶金、生物造纸、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等方面的应用。(3)三废污染的生物监测方面,增加了水、土、气污染场地生物监测的布点与采样方法介绍,规范的生物监测布点与采样给后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同时教学内容增加了生物监测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介绍,如: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PCR技术、微核杂交技术、核酸多态性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新技术的不断融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污染场地的生物快速监测技术。

2.3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把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各模块下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使其更加有利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把以前的6大模块变成了目前的4大模块,分别为:污染治理生物技术、污染预防生物技术、废物资源化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与安全性评价。更加突出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内容,这是近年来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所在,也符合国家清洁能源生物质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

2.4 教学内容优化实践

在教学内容优化实践过程中,首先组织了强大的教学团队,中青老教师结构搭配合理,以老带新。团队成员职称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责任到人,分工明确,针对不同的成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安排,发挥成员自己最大的教学优势和特长。其次采取统一行动和教学研讨的方法,搜集新资料、研究环境生物技术新成果、新理论、寻求有利的途径进行社会实际调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次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的优化改革已经应用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引进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学生普遍反应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良好。

3 结语

通过本次优化实践,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本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王世贵.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