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精选(九篇)

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

第1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运行稳中趋缓

生产情况总体平稳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增长较为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与2015年同期持平,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

主要大类产品中,纱产量受内外棉价差缩小影响,增速有所加快,1~5月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7.6%,较上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布产量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1~5月同比增长3.7%。化纤、服装产量增速有所放缓,1~5月同比增长7.2%和0.7%,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3.8和0.4个百分点。

出口降幅逐步收窄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出口总额呈现负增长态势,根据海关快报数据,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006.3亿美元,同比下降2.3%,但降幅比去年和年初以来有所收窄。

出口价格下降是带动纺织行业出口总额持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同比降低4.4%,但纺织织物受内外棉价差缩小影响,竞争力有所提升,为出口降幅收窄起到了一定作用。

内销增速持续放缓

2016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长减速及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衣着类商品内销增速呈现持续放缓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仅增长7%,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4个百分点,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2个百分点。网络渠道增速也持续放缓,1~5月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2%,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3.9个百分点。

效益情况稳中趋缓

2016年1~4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14.9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0.9个百分点,较今年1~3月放缓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59.2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3.7个百分点,较今年1~3月放缓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有所下行

2016年1~5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243.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8.7个百分点。受常规产能偏大、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化纤行业投资规模出现萎缩,1~5月投资额同比减少2.4%,成为带动全行业投资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投入需求持续增加,1~5月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4%,高于全行业投资增速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度放缓,1~5月投资额同比仅增长2.7%。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5月投资额同比增长38.5%,其中新疆投资额增长1.9倍,其他省份增长16.6%。

仍面临市场、资金、投资等压力

内外市场压力较大

2016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速增长造成竞争更趋激烈。我国纺织行业受制造成本高企影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仍然较大。2016年1~4月,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日本、欧盟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3.8%、61.8%和32.1%,较上年同期分别下滑0.9、2.5和2.9个百分点。我国内需增长持续放缓,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增速降至本世纪以来的低点,明显低于以往两位数的增长水平,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也从以往25%以上的增速放缓至15%左右。

资金紧张问题仍然存在

资金短缺仍是当前纺织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银行拒绝向纺织企业放贷的情况仍然存在,企业获得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较高;银行存在收取贷款服务费、强制购买理财产品等情况,变相增加融资成本负担;要求企业互保现象仍较为普遍,易引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二是市场需求低迷加剧资金周转压力。受市场低迷影响,纺织行业出现库存增多、货款回收周期延长情况,占用企业资金,加大周转压力。

储备棉出库情况仍需关注

国家储备棉于2016年5月开始出库销售,具有增加棉花有效供给、缩小内外价差的影响,但棉花问题仍需持续关注。一是储备棉出库销售存在无依据收取费用、拖延出库时间、指定运输公司等问题,变相增加了企业购买储备棉的成本,出库管理亟待规范。二是棉花价格走势存在波动风险。储备棉当前轮出成交比例较高,与单日挂牌量较少、贸易商参与竞拍争抢资源等因素有关,近期储备棉竞拍底价与棉花市场价格均出现小幅回升趋势。但由于市场需求整体仍较为低迷,纺织行业订单并未明显增多,企业普遍担心棉花价格可能出现波动,并十分关注储备棉后期投放进度。

投资增长存在制约因素

2016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5月增速下降幅度尤为突出,表明行业在扩大投资、推进升级方面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企业资金普遍较为紧张,缺乏扩大投资的能力。二是环保监管措施有待完善。有些地方环保部门为完成减排任务,不允许印染项目进行环评或者手续繁琐,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技术更新升级,投资计划难以落实。三是综合成本持续提升,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劣势,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国内投资则相应减少。

未来走势具备保持平稳运行的条件

从全年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较为复杂,发展压力仍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疲弱,外需回升动力仍然不足,纺织行业出口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就业压力增大、消费情绪偏冷等因素均将制约内需增长,行业内销增速难有明显提升。综合成本压力难以有效缓解,我国纺织制造产能及订单向海外转移的情况仍然存在。棉花市场价格仍存在波动可能,储备棉轮出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但是,纺织行业总体上具备保持平稳运行的条件。国内外宏观经济基本面并无明显恶化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我国经济将在合理区间保持增长,内需稳步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将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首要市场支撑。储备棉轮出客观上增加了棉花原料有效供给,带动国内外棉价差较此前几年明显收窄,对于稳定纺织企业开工生产和改善棉制产品出口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三品”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运行质量基本保持平稳,也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品”战略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今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三品”战略对消费品行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三品”战略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下大工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加快消费品行业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三品”战略现已写进了纺织工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三品”中的基础和关键是品质、是质量。因此,在全行业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消费安全。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组织生产,扩大在线质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支持行业性质量技术服务网络、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检验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生态、绿色、功能性纺织品等产品评价和标识认证监管。针对功能性产品、童装等重点产品开展国际标准对标和实物质量比对活动,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QC小组活动也是全行业和企业应该坚持的质量及创新工作。

QC小组工作大有可为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一种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途径,是企业业务部门、车间班组完善生产、科技与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提升工作质量的方法,更是践行“万众创新”,落实“三品”战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用什么方法增品种,用什么方法提品质,用什么方法创品牌,都可以作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探索创新。

目前,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多集中在基层和生产一线,但是这种工作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基层和生产一线。从基层、中层到决策层,从生产领域到营销、品牌、安全、环保、财务、后勤等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都有十分广泛的用武之地。我们理解和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要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只有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系统性地运用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的效果和作用真正全面地体现出来。

在今年的申报成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财务工作中,题目是“提高应收款到账率”,取得了QC的财务效应。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题目是“提高公司质量员工作质量”。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和石家庄常山恒新纺织有限公司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节能工作中,题目分别是“降低大功率风机、水泵电能消耗”和“降低细纱工序用电单耗”等等。这些成果的出现说明企业深刻理解了这种方法,并且开始全面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今年是纺织行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第37个年头,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各级地方协会共同努力下,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工作持续稳步开展。今年共有47家企业申报,申报成果数量达到97个,现场发表小组成果和班组成果合计达到76个,三项指标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第2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对策思考;分析和阐述

一尧现阶段管理问题阐述

(一)物流工作意识较差,管理力度低

对当下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发现在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物流工作意识较为浅薄面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度较差,导致其在进行五六年作业时,产生不同问题,在影响物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为物流管理工作带来局限。站在物流管理工作人员角度来说,其没有理由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导致管理力度低下。例如:在现阶段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较为重视管理物流的首要工作,较为忽视后续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对实体店发展关注度,增加对实体店树数量的关注,较为忽视物流环节的发展,导致前后发展差异性较大,影响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应用性差水平低,调配缓慢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不同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杜宇我国零售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对当下我国零售企业的物流环节进行调查,发现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性较差,应用水平较低,没有及时的进行调配作业,导致物流管理工作漏洞百出。信息技术和我国,零售企业物流工作结合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其不仅可以降低人力工作压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调控和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饲料,缓和客户关系,增加了连锁店的联系性,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交流,可以把供应链和物流体系进行简化,保证物流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尧物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认知度

为了促进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完善零售企业的物理管理弊端。首先,我国零售企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增加对物流管理工作的认认知度,站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角度,选择合理化的管理方法,利用科学的策略来进行管理工作,保证物流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对于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的前后管理不均衡问题,要在保证实体店发展和物流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增加物流管理工作和实体店建店发展均衡性。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零售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管理工作业可以高效进行,增加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构建仓库管理体系

仓库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下图一进行构建。首先,为了保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要构建一体化的仓库管理体系,来对进行物流管理工作进行计划于执行。对仓库运作流程进行明确,对入库和卸货、物流物品的确认等等工作进行监督,保证物流与货物分类的科学性,保证物流货物质量和数量的优质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利用现代化方法来对仓库进行管理,包括物流产品的归类方法、拉动形式的货物保存方法。定期物流货物盘点方法等等来进行管理,保证物流管理工作的有序性。最后,要明确不同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保证不同工序工作质量,降低物流管理的复杂度。

(三)完善物流系统构建,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率,保证物流配送效率

针对于我国零售企业物流体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弊端,首先,要完善物流系统构建,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把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发展,增加物流体系构建的完整性,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保证物流配送质量。我国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其一,在我国零售企业配送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作业。为配送部门增设具有自动化能力的升降设备、为配送部门增设电动设备,配送部门增设传送设备,配送部门增设立体仓库等等。把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和不同环节进行结合发展,不仅可以保障物流运输效率,也极大的保证了货物运输的质量,提高了物流工作能力,利用促进零售企业的发展。其次,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对物流的管理工作具有应用优势,一体化信息技术系统的我构建,可以减少人力支出,把人力操作转化为机器的操作,可以改变传统人力工作效率低下弊端,提高管理质量,增加和客户的沟通。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对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四)增加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关注度

为了保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也要注意对零售物流工作管理人员培训和指导,增加其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关注度,明确管理目标和工作职责。在对人才进行招聘时,优先选择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性人才,来保证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对于在职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合理化的培训周期,对不同环节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进行管理,增加和不同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信息交流。最后,也可以在物流管理体系,建立奖惩制度,选取优秀工作人员为骨干,发挥示范作用,来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尧结论

物流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其在不同发展环节和不同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具有供应链的特征,把不同物品和货物进行输送,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满足人们对物品的需求。但是物流的实际运输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不仅要保证时间的有效性,也要保证对货物信息和数据的掌握度,保证服务的高效性。因此,无论是对零售企业的物流发展工作,还是对不同领域的物流工作,需要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国卫,孙树旺.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163-163.

[2]李学斌.浅析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退货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18):29-31.

[3]胡继承.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13,(42):25-26.

[4]朱春玲,黄文兀.关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27-29.

第3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关键词】烟草行业 降本增效 精益管理

一、烟草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行业自身竞争力

传统的烟草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在降本增效理念的引导之下,企业生产全过程都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将节约理念落实到生产的每个环节,使企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在集约型生产模式下,企业各方面资源得到充分利益,企业潜力得到充分激发,无论是生产的质量还是效益都逐步提升,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促进烟草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有助于改进管理方式

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竞争力度越来越大,近几年烟草行业也在严把质量关,加强行业内部的质量体系构建,开展包括精益管理、对标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但是在行业成本控制、运行效率等方面,仍然还存在许多的管理缺陷,影响了行业的更快发展。行业的精益化管理要求企业能够控制成本花费,严格杜绝企业内部的浪费现象,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稳定提高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比重。精益化建设需要从制度、生产流程、职责分配、员工素质培养、文化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展开,通过管理提高企业效益,通过管理真正实现烟草行业的降本增效。

(三)新形势企业发展的方向

当下我国的经济市场每况愈下,而烟草行业在经受市场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控烟政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政策、法律等多方面。近几年我国的烟草市场面临着库存量急剧增长、需求量迅猛下降、结构空间逐渐变窄、企业效益逐步回落四大难题,在这四大难题的困扰之下,烟草的产量在逐年递减,但烟草企业又不得不面临这生产成本逐年升高的残酷局面,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烟草企业出现利润透支的问题。近阶段以来,各行各业都秉持着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益,为国家财政的增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了一万亿元,这也意味着我国烟草行业的竞争力有了新突破。不可否认,烟草行业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如果仍然仅凭借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远远不够,只有深入挖掘降本增效的途径,提高行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可以继续为国家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二、烟草行业降本增效的途径探索

近几年我国的烟草行业创新了质量管理体制,许多企业采用了精益管理的经营方式,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践中,行业内的各单位仍然还存在着文化氛围不浓郁、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了成本费用开销较大,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优势系统庞大的工程。精益文化与烟草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吻合,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只有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文化相结合,管理才更有力度,文化才更深入人心。精益文化要求员工抵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降本增效最完美的诠释。始终将精益文化贯穿于日常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节约高效的文化氛围,让管理从量变向质变实现飞跃,保证了降本增效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每位员工都应当由成本控制的意识,要主动将自己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将降本增效作为自己的使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

(二)明确发展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前进的方向,在目标的引领之下,企业的员工才能够形成合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将降本增效作为目标,按照不同层级、类别来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方案,突出管理当中的重点环节,做到权责分明、覆盖面广、目标适当,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之后,要对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动态化的跟踪监测,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力度,在关键时间节点评估企业该阶段目标完成情况,并且制定出后期的改进策略,保证目标可以如期完成。

(三)加强源头控制

在产品设计生产、费用管理的开始阶段,就加强对成本的监管力度。严谨在企业生产投资过程中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规模,减少企业的库存量,避免企业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加大对预算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在企业生产当中出现的不必要开支,对于必须要支出的资金加大监管力度,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的现象。将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同时进行,既加大对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精力,优化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又加强对日常研发工作的监管,将每分钱都用到实处,让每分钱都产生效益。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因此企业上下必须要形成合力,将管理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生产管理方面,杜绝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降低每年因为事故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人员管理方面,应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需求,根据岗位需求匹配相应的人员,使得员工都能各尽其材,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四)加强全程监管

将降本增效的工作具体分配到各个部门,要求在每个部门在计划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全程加强监督和管理。管理包括了最初方案的制定、降本增效目标的制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安排、督导检查工作的推进以及企业效益的最终考评等。企业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当认识到降本增效对烟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定期到各部门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计划实施当中的不足并且提出整改意见。企业的各部门要发挥出监督和协调的重要作用,为各部门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以及计划实施的方案。当降本增效活动开展到各个关键节点的时候,应当对近阶段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考评,分析计划完成的进度与质量,仔细查找计划落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整改的措施。对于优秀的成果应当保持和推广,鼓励各部门之间相互学习。

三、结束语

降本增效是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只有企业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该目标。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烟草行业应当将经本增效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构建精益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断探索产品生产新方法,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海龙.创新提供动力,管理促进规范――论烟草企业发展过程中开展管理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1).

第4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建议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当前,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上,大多如下:一线员工工作困苦,企业各项措施不到位,一线员工吃紧;其他岗位员工较多,甚至存在超员现象,部分员工浑水摸鱼。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步伐。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也未起到应有效果,为人力资源后期管理带来各项问题,管理混乱,企业发展受阻。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2]。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保障企业适应时展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社会进入了知识与科技时代,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质量人才掌握的多寡,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第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全球化时代下,人力资本逐渐国际化,作为我国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推动国企高效运作,真正保障企业在国际上站稳脚步。第三,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是提高员工绩效的需要。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态度与能力,提高员工向心力,进而提高企业整体业绩,推动国有企业向前发展。总之,在当今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应用,能够推动企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

在我国各个行业中,普遍存在重视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现象。在企业发展中,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常将利润放在首位,忽视了员工管理的重要性,仅将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存在,甚至存在“将员工培养成才,为别人做了嫁衣”的想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发挥效用。另外,在选人、用人中,部分企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取,降低了员工奋斗的积极性,影响了员工工作效率,抑制了企业的发展经营[3]。

3.2企业员工素质无法保障,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难以保障。据悉,在多数企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生数量较少,多数高中或中专学历,整体来讲,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井下工作者,员工多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不足,安全意识缺乏,没有质保能力,为企业井下工作带来安全隐患。须知,大多企业位于偏僻地带,工作环境恶劣,难以满足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需求,优质人才流失严重。

3.3企业对人才与人力资源理解不透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对人才与人力资源的理解不足,人才价值难以发挥,抑制了企业的发展[4]。须知,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也最稀缺的资源,然而,在部分企业中,因企业对人力理解不足,人才很难在企业中体现价值,造成企业人才管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归根结底,人才未对企业体现出其应有价值,多是因企业对人才贡献的理解认知片面,薪酬、待遇难以为企业留住人才;企业未对人力资源的价值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仍采用粗放型管理方式,人才作用难以发挥,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4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4.1重视人力资源,深入开发人力资源

为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世界银行曾对各个国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明显快于以自然资源发展的国家。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也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在世界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作用。对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想要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企业应加大力度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聘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机制,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以薪资待遇与前途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5]。

4.2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新形势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真正为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首先,建立完善的选材机制。在企业选拔技术人才时,应将公开选拔方式与内部推荐方式相结合,以此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激励企业员工,为企业员工明确前进方向。在人才选拔中,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员工进行科学分配,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生产效率。其次,建立激励机制。企业想要长效发展,留住人才是重点。对此,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责任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因不同员工对工作需求不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体现员工价值,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前进机遇。另外,本行业危险性较高,企业应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最后,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保障企业紧跟时展,企业应对员工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理论知识,增强员工实践能力。并且,应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的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4.3制定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

在本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对人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实力。为此,可制定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将企业分散的部门统一管理,减少管理经费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如:将工资部门、培训部门归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另外,在人才管理机制制定中,应重视管理部门人员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利用企业人员,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重要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企业员工素质无法保障,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对人才与人力资源理解不透彻,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抑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深入开发人力资源,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定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增强企业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贞玲.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

[2]李亚丽.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

[3]韩林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第5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摘 要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好的经营效果。无论是建筑企业还是其他企业的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指向的目标均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企业的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还是公共社会关系的构建,都是为企业当前或者未来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服务或贡献于社会经济建设。

关键词 建筑企业提高 经济效益

一、建筑企业发展环境及经济效益状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建筑市场日趋健全与成熟,建筑业进一步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城市居民和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也均接近总数的50%,全国城市和城镇总数还在不断增加。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浙江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民营建筑企业,在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浙江省经济浪潮中,浙江民营建筑企业的施工资质、技术研发能力、自有资金等企业综合实力及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民营建筑业已成为浙江建筑业的主体力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大规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美国ENR评选的全球225强建筑承包商,中国企业首次荣登榜首,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分列第一和第二,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大大增强。当前,国内各类型的大型高难度工程项目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工程企业还成功建造了一批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建设项目,诸如奥运工程、大型国际机场、跨海大桥、高速铁路、海底隧道等。中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建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数建筑企业的施工规模以及施工技术力量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建筑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低劳动以及低附加值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施工也存在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建筑施工的毛利率大部分都偏低如被美国ENR评选为2010年全球225强建筑承包商第一第二的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2010年度经营收入分别为4731.22亿元、4701.59亿元,但是毛利率却仅分别为8.87%、8.83%。建筑企业经营毛利率偏低的现状说明我国建筑企业要取得更高的回报只有从管理上、技术上下功夫,勤练内功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1.加强宏观经济环境的研究,提高企业适应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有十年了,这十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其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突然有热变冷,对外出口骤减。为此我国经济也为此撞了一下腰,经济的不景气迅速传导到地产业,也随即蔓延到建筑企业,导致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但是随着我国四万亿基础建设投资的推出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行,我国经济再次活跃起来,曾经停工停建的工程也得以重启,房地产业也再次高歌猛进,建筑业也由此水涨船高。然而,当前国家大力调控房价、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也许再次告示着我们的建筑经营者们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2.搞好工程投标报价是保障企业效益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施工成功后的收益率不断提高,但是在工程投标报价的风险也不断增大,由于大多数建筑公司仍习惯于过去的招投标模式,在实际投标中,有的建筑公司盲目自大,不了解承包项目的全部内容,既赔了本又损失了信誉。大型工程报价投标工作涉及面广,它要求投标报价的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专业知识,例如:设计、施工组织与技术、设备材料等。同时还必须具备商务方面知识,例如法律、金融、税务、保险、以及经济状况等。要弄清工程资金是否有保障,投资是否到位,不得盲目垫资施工,针对目前建筑市场,工程投标报价要把握好幅度,不突破极限。

3.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法宝:质量是立企之本,也是企业腾飞的翅膀。ISO9000系列标准是管理性质的国际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家在先进的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对科学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它既系统、全面、完善,又简洁、扼要。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建筑企业施工质量不好,不仅会延长工期,造成各种费用的加大和浪费,而且还会影响企业信誉。保证施工产品质量,要教育员工树立质量意识,把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树立百年信誉、营造绿色环境、保障健康安全、追求永恒的理念,以精良的机械、合格的材料、先进的工艺技术创造优良的施工条件与环境,确保工程质量。

4.抓好责任成本管理,降低施工成本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最有效方式:责任成本就是按照谁负责、谁负担的原则,把建筑施工可控成本归集到负责控制成本的责任部门上来。建筑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是根据施工企业生产的特点,结合工程标价的构成和成本发生的区域,细分到以项目经理部、工程部、班组及职能部门等责任部门为主体,以预算管理、定额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管理方法为手段,通过确定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对项目经理部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的控制。

5.搞好安全生产是提高企业效益的保障:安全生产不仅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中的伤亡事故,不仅将造成作业现场停工,而且会给职工造成思想情绪低落。搞好安全生产,要根据建设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施工,始终坚持“安全为生产、生产要安全”的原则,特别是主管领导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不断检查、落实安全措施,促进安全生产经常化、制度化。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其不仅仅是死不死人、伤不伤人的问题,而是要转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关注每个劳动者的职业建筑安全的问题。

6.“科技兴企”提高施工技术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点:建筑业尽快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科技兴企”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方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推广应用,提倡和发展节能建筑技术,提高建筑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在企业管理中更加重视建立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用宜人的企业文化凝聚人,激励人,用更高尚的经营目标进行企业定位,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总结:建筑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基础建设需要的推动,更需要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维兴.中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4.

第6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关键词:中国双低油菜加工利用经济效益流失

在研究中国双低油菜产业化进程时,我们论证了加入WTO后,中国双低油菜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得出随着市场准入空间的扩大,中国油菜产业在价格上不会受到严重冲击的结论。但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油菜产品品质正成为制约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瓶颈因素。问题似乎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双低油菜生产的普及率不高,存在普通油菜和双低油菜混合种植现象;二是油菜加工利用水平不高。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即使中国油菜产业在价格上不受冲击,也不能保证其在品质上不吃亏。因此,提高中国双低油菜生产普及率和加工利用的水准,就成为提高中国油菜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对湖北油菜产业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侧重于探讨中国油菜加工利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双低油菜加工现状

中国油菜加工企业概况

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在油菜产业化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中国油菜加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工艺落后和加工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以湖北省为例,目前该省油脂加工企业约有5000余家,其中95%以上是小作坊式的乡镇村办加工企业,这些加工作坊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如农胜粮油加工厂(以下简称“农胜”)就是其中一家,该企业雇有职工6人,油菜籽加工量只70吨,加工工艺主要是压榨,年生产时间大约只有4-5个月。在这5000余家油脂企业中,只有几家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但即使是这几家龙头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也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金量不高、产品单一且无精深加工等问题。如三月花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月花”)是湖北省的一家油脂加工龙头企业,该企业拥有职工228人,年加工能力9万吨,实际加工量仅1.1万吨,占沙洋县油菜籽产量的14%,实际生产天数约200天,税后利润154.15万元(根据调查结果统计而得,下同),效益不佳。目前湖北省真正具有龙头效应的油脂加工企业只有一家——天颐公司,它是全国最大的收购和加工双低油菜籽的企业,也是全国唯——家专门从事双低菜籽加工经营的上市公司,年加工油菜籽达到30万吨。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天颐公司仍存在精深加工滞后、产品单一、龙头带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天颐公司与双低油菜产业化对龙头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中国双低油菜加工工艺现状

加工工艺是保证油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中国双低油菜加工工艺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加拿大CANOLAHARVEST股份公司与“三月花”和“农胜”为例做如下比较:CANOLAHARVEST股份公司对油菜籽的加工主要分为优质油脂和饼粕蛋白的制备、油的深加工和饼粕的饲用加工。其加工工艺程序是:油菜籽分级去杂——加湿加热——磨碎——压榨——饼粉浸提——粗油加硫去杂——加漂白粉脱色——加碱脱脂——高温高压除臭——成品包装

而“三月花”的产品主要是菜籽油、饼粕和油脚中的酸化油。其加工流程是:去杂——轧胚——压榨——浸出——水洗脱磷——加白土胶(脱胶、脱色、脱臭)——成品包装。饼粕通过脱毒后作为饲料出售。“农胜”的加工设备更为简陋,只能生产毛油,加工程序仅为加热——磨碎——压榨,饼粕的残油量非常高。

从上述比较中可看出,中国双低油菜加工工艺反映出技术含金量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但同时这种现状也隐含如下结论:中国双低油菜如能在加工阶段扩大企业规模、改进加工工艺,则中国双低油菜产业应有潜力巨大的增值空间。

中国双低油菜加工领域的经济效益流失现状

经济效益流失(特指双低油菜加工利用领域)是指油菜加工企业限于企业规模、加工技术等原因,而导致整个油菜产业增加值的流失。它既是当前产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损失,又是产业单位产品间接成本的虚增。同时也反映了产业经济效益挖掘的空间。因此,本文采用2000年中国油菜籽产量数据,逐步计算其加工领域经济效益的流失价值,亦既油菜经济效益可以增大的空间潜力。

油菜籽按龙头加工大企业的出油率来计算,菜籽油可增加的经济价值

小作坊落后的加工技术导致的低出油率,是造成油菜加工领域经济效益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首先以菜籽油为例,按龙头加工大企业和加工作坊不同的出油率来计算油菜籽加工领域的经济效益流失价值。

油菜籽按国际先进工艺进行加工,菜籽油可增加的经济价值

考虑到大中型加工企业加工工艺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因而本文进一步计算如按国际先进工艺进行加工,其能产生的经济增值。按国外先进企业加工技术加工,菜籽油产量又将增加57万吨,产值增加25亿元,增值率为14%。如果按照国外先进企业技术将油菜产业链开发到最精、最深、附加值最高境界,则油菜整体效益还具有更大的盈利空间。

饼粕按不同技术水平加工可增加的经济价值

双低菜籽饼粕是优质饲用蛋白的重要来源,且价格比豆粕低廉。它可以分摊油菜产品成本,减少经济效益的流失。但是油菜籽饼粕一般需脱毒后,与其他饲料进行合理搭配后才能作为高蛋白的饲料来源。中国油脂加工企业限于技术力量,对饼粕附加值的索取极为有限,饼粕的经济效益流失严重。

双低油菜利用现状及问题

双低油菜利用与双低油菜加工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产过程。双低油菜加工是指对双低油菜籽采用压榨、浸出或其他方法获取油脂和饼粕的生产过程,其主要经济学根据在于根据消费来提供供给。而双低油菜利用则是采用高、精、尖技术对加工获得的油脂和饼粕进行深加工以获得各种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都高的油菜产品过程,它着重根据供给新品种来创造需求。

双低油菜主产品增值利用现状与问题

主产品利用现状及问题油菜深加工品质量是占领中国油菜产品市场的关键。国外同行业先进的加工流程既保证油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性和营养价值要求,又提高了企业利润。而目前中国油菜龙加工头企业加工工艺只能生产菜籽毛油、二级菜籽油和色拉油,基本无精深加工产品,菜籽油增值率过低。如“三月花”主产品仅为二级菜籽油,其税后利润值在总税后利润中占81.7%,菜籽油工业增加值约为0.18元/公斤。限于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等原因,企业无法将油菜籽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而其余分散在各个乡镇的小加工作坊,只能生产毛油,谈不上对油菜籽利用。因此主产品应该可以实现的产值未能实现,增大了油菜产业的机会成本。

双低油菜副产品利用现状与问题仍以上述两个规模不等的加工企业为例来阐述双低油菜副产品利用现状:“三月花”加工的副产品仅为脱毒饼粕和酸化油。饼粕税后利润值在总税后利润中占17.8%,工业增加值约为0.04元/公斤,增值率为2.4%。酸化油税后利润值在总税后利润中仅占0.4%,工业增加值约为0.001元/公斤,增值率仅为0.05%。除此之外企业对饼粕和不可食用油脂再无其他利用措施。与此同时,“农胜”没有能力对饼粕进行任何加工,饼粕只能卖给附近居民养鱼、种花和喂猪。

中国双低油菜副产品利用现状限制了油菜产业外部效应的挖掘空间。具体说来副产品利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副产品利用率极低,产业链条过短,饼粕和不可食用油脂(油脚)没有进入到下一生产链条中进行加工。企业生产成本高,在于没有被饼粕和油脚分摊。副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性和营养性要求。

中国双低油菜利用领域的经济效益流失现状

由于湖北双低油菜产业生产和加工能力位居全国之首,因而对湖北油菜产品利用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出中国双低油菜的利用几乎处于零状态的结论,为进一步量化双低油菜在利用领域中的流失值,本文将分步计算双低油菜主产品和副产品应实现的经济增值。

中国双低油菜主产品应实现的增值

中国双低油菜如果按国外先进技术加工,可生产出菜籽油产量455万吨和实现产值200亿元,如果企业进一步将其中70%的菜籽油进行深加工(仅按25%的增值率计算),则油菜主产品产值将提高到235亿元,比按中国油菜龙头加工企业加工技术水平加工增加产值60亿元,增值率将提高到34%。如果考虑到其他高利润产品,则中国双低油菜主产品可实现的增值率空间十分乐观。

中国双低油菜副产品应实现的增值

如果中国油菜加工企业按国外先进技术加工,可生产出饼粕产量626万吨和实现产值68亿元。如果将其中60%来替代进口豆粕,按豆粕和菜粕每吨差价500元计算,每年就可节约进口成本约19亿元,仅这一项相当于中国饼粕产值增加22.38亿元(与按龙头企业加工技术水平进行加工获得的产值比较),增值率38%,这既解决了菜籽饼的加工增值问题,又避免了大量进口国外饲料来解决国内饲料供求缺口问题,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双低油菜经济效益的对策

培植龙头企业,打造精品名牌。中国菜籽油加工企业规模小,多而分散,加工工艺和流程难以控制油菜产品质量,油菜产品的精深加工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引导部分加工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的小企业走破产、兼并、联合之路,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加工企业,打造精品名牌,提高效益,实现双低油菜多元化加工的规模化和集团化。

提升企业加工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油菜产品增值率。中国油菜加工企业技术滞后,产品增值率过低,这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企业应以健康、偏好为重点,提升加工利用技术,提高油菜产品增值率。

应充分利用WTO中的有关政策,逐步提高油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油菜产业的前途还有待于博弈。为推动双低油菜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WTO中的“绿箱政策”,为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如在进出口贸易策略上,油菜行业在失去国家高保护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把用于价格和直接补贴的财力投入转移到“绿色”政策的合法名目之下,如引进外国先进的榨油技术和工艺及油菜籽的深加工技术,以此提升中国双低油菜产业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准,以此提高油菜产品竞争力。

参考资料:

1.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吴淑珍,加拿大双低油菜的生产、加工与利用,作物研究[J],1997(4)

3.杨经泽、王新发,湖北省的油菜生产优势及双低油菜产业化,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1998

第7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方法手段及路径很多,其中,实施精益管理文化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精益管理文化通过“精”――精细、精确、精简、精炼,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益”即效率、效益,通过降本增效,实现低耗高效、商品及工作价值最大化。可以说,实施精益管理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智慧选择,是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以及管理者与员工对精益管理文化还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精益管理文化对改变人们职业习惯、优化生产及服务流程、减少工作误差与质量瑕疵、降低成本消耗、铲除职业浪费等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仍然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如此下去,企业要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只能是痴人说梦。有鉴于此,应该对精益管理文化重新认识。

精益管理不同凡响。在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总结发展形成的精益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广泛运用中,由最初的精益生产精益思维精益流程精益企业。这种生产、服务与管理方式的巨大演变,推动着企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益化华丽转身,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效。2016年,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在中国国电河北衡丰发电公司组织召开的“中央企业精益管理文化现场交流会”上,不少中央企业介绍的做法和经验令人鼓舞。中国国电河北衡丰发电公司推行的“三创、三提”精益文化管理机制,推动企业率先步入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持续探索形成的精细管理文化,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生产的健康发展之路。实践证明,精益管理文化能够助推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益管理文化的价值存在和实践意义,不容质疑地去引进它、构建它、运用它、完善它,以取得预期效果。

精益方法普遍适用。精益管理文化之所以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因为它建立起的循环机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基因,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提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事实证明,精益管理文化不仅生产加工型企业适用,服务贸易型企业也适用;不仅现场操作人员适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也适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坚持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全方位精益化,成就了中国石化标杆企业的龙头地位,其净利润等指标多年雄居国内炼化企业榜首。认识与把握精益管理文化具有的普遍性特质,便于企业管理者自觉树立精益意识,增强精益观念,时时处处用精益的思维考虑问题、用精益的标准比对问题、用精益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企业愿景。

核心在于持m改进。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形态、管理方式、竞争态势都会随着内外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会逐渐变成低质量、低效率,必须对此加以改革或改进。精益管理文化的特点就是“抠门儿”“找茬儿”“鸡蛋里面挑骨头”,其核心理念就是持续改进、减少浪费、排除缺陷、优化品种、降低消耗、实现高效。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把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当作精益管理需要改进的对象,不遗余力地在好中找差、优中找劣、美中找瑕,最后实现质量上的零缺陷、品种上的多样化、效率上的多快好省、效益上的最大化。长此以往,企业上上下下形成持续改进的习惯即文化,必定成为企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

第8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 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

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

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

2002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

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

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从整体上盘活现有企业

要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博采民智,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的深度,解决和克服企业管理决策随意、观念陈旧、思想意识陕隘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要努力改变忽视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完善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促进管理升级。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让优势企业扩张壮大,让劣势企业“先死而后生”,才能从整体上搞活现有企业。要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流动,通过流动使劣势企业中闲置或低效运行的有效资产融入优势企业和高效利用的行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势企业,应立足于算活账、大账和长远账,主动配合好企业重组工作。推动资产重组,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放开眼界,努力寻求优势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联合舰队”,扩大经济规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就应该积极争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贯彻“两结合,一提高”思路,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

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2年在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却创造了5498万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因此,要把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当前要针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一是要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机遇,对部分扭亏无望、包袱沉重的国有集体企业采用兼并、破产、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改制,不断给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腾空间,开辟新路。二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放心、放胆把资金投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有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必要的市场经济、高新技术、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培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工业经济,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靠一批项目和新产品来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对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切实把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合力,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千方百计争取省、州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为龙头企业收集、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及劳力在企业和基地参股、入股,企业以利润返还、产销订单及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我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四)理顺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牢固树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守信企业新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封闭式”贷款业务。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行参与企业使用贷款过程和会计帐务进行全程监督的机制,对较大数额用款计划实行审批。贷款产生效益后,银行直接从货款中按比例回收贷款。同时,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陕隘的利益观念,通过股权出让,扩股增资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第9篇: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工作范文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 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

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

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

2002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

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

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从整体上盘活现有企业

要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博采民智,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的深度,解决和克服企业管理决策随意、观念陈旧、思想意识陕隘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要努力改变忽视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完善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促进管理升级。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让优势企业扩张壮大,让劣势企业“先死而后生”,才能从整体上搞活现有企业。要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流动,通过流动使劣势企业中闲置或低效运行的有效资产融入优势企业和高效利用的行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势企业,应立足于算活账、大账和长远账,主动配合好企业重组工作。推动资产重组,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放开眼界,努力寻求优势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联合舰队”,扩大经济规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就应该积极争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贯彻“两结合,一提高”思路,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

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2年在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却创造了5498万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因此,要把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当前要针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一是要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机遇,对部分扭亏无望、包袱沉重的国有集体企业采用兼并、破产、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改制,不断给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腾空间,开辟新路。二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放心、放胆把资金投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有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必要的市场经济、高新技术、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培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工业经济,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靠一批项目和新产品来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对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切实把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形成合力,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千方百计争取省、州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为龙头企业收集、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及劳力在企业和基地参股、入股,企业以利润返还、产销订单及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我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四)理顺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牢固树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守信企业新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封闭式”贷款业务。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行参与企业使用贷款过程和会计帐务进行全程监督的机制,对较大数额用款计划实行审批。贷款产生效益后,银行直接从货款中按比例回收贷款。同时,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陕隘的利益观念,通过股权出让,扩股增资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