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健康与体育教案精选(九篇)

健康与体育教案

第1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知道高尚的道德和丰富的知识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必要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说出和恰当地解释课文中的两句话——“大德必得其寿”、“知者不惑”;同时,能做到日行一善(天天做好事)、日增一智(天天添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树立培德、增智、健体三位一体的观念,并化为行动,付诸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修其德”和“运其智”二诀的学习,阐释德与智对体的保健奇效。

难点:明确养生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前提,以丰富的知识为指导。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活得健康一点,长寿一点,这也就是养生。但是,很多人都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呢?在这点上,我们的先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之宝——“中华养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养生中的“修其德”和“运其智”两条古训,并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二)出示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根据思考题进行自学,并找出答案。

思考题:

1.“大德必得其寿”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2.“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出自何书?何人最先提出?意思是什么?

3.解释“智者不惑”。

4.如何理解“修德可以养生”?

5.如何理解“运智可以养生”?

6.如何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师生讨论。

思考题答案:

1.出自子思所作的《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全文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崇高的道德,此指道德高尚的人。其寿:指自然寿命,古称“天年”,分为上、中、下“三寿”——下寿八十,中寿百岁,上寿百二十。

2.出自《医先》,由王文禄(明代医学家、养生学家)提出。养德;培养道德。养生:保养身心。无二术:没有不同之处,是一致的。

3.出自《论语》。智者:原为“知者”,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不惑;没有疑惑,不受迷惑。

4.修德,指努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德,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做长寿人的基础,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指出了“大德必得其寿”,在明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王文禄专门从养生角度指出了“养德养生无二术也”,可见品德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是一致的,也就是“修德可以养生”或者说“修德可以增寿”。

5.运智,指运用知识,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

“运智养生”即把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养生。用生理养生知识养生,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用心理养生知识养生,过从容而乐观的精神生活;用哲理养生知识养生,过唯物而辩证的理性生活。

6.在养生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强身延年的主观能动性,即病可预防,老可延缓,死可推迟。例如:积极预防,以防生病;过正常而规则的物质生活,减少机体的损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

(五)布置课后作业。

第2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授课班级:255班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5日

一、指导思想

本课主要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结合中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实施能力。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发展跑动作速度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发展动作速度,灵巧和下肢力量素质,提高动作节奏感。

3、培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人教版水平二的要求设计的。通过多样的跑、跳跃练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些情景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本课时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了50米、30米、各种跑的情景游戏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255班45名学生,学生跑的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学生对快速跑的学习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练习,但是学生对跑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少,比如起动反应动作、怎么样才能跑的快、接力跑游戏中的技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传授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跑的知识。

五、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快学生快速跑反应;

难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六、组织与方法

本课首先通过汶川大地震故事为引导话题在通过争当逃生勇者为情景将学生带进跑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认识快速跑的重要性和对快速跑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

速跑的技术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部分;起跑是为了摆脱静止状态,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起动以后保持低重心;起跑后的加速跑,在摆脱静止后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直到达到最大的速度;途中跑是为了保持较高的速度尽量做到少减速;冲刺跑要求有较强的冲刺意识,身体前倾并且快速的通过终点。

1、运用游戏法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游戏和比赛的情境,让同学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整堂课同学在快乐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课的主题,“刘翔是跑什么项目?”、“哪位同学知道做好站立式起跑的关键是什么?”“反应迅速、快速启动”。然后抓住“反应迅速”是做好起跑的关键,安排了“叫号跑圈”和“猜拳跑圈”的热身小游戏,既起到了锻炼反应能力又预热了身体,使同学身心完全投入到课堂里。

2、鼓励同学亲身体验,比赛气氛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让游戏伴随着同学学习与活动是体育新课标的一种尝试,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同学活动、体验、心情都能达到锻炼过程。在同学试做一次站立式起跑后,针对发现的错误动作,马上用口诀的方法让同学复习动作过程。“两脚前后站,两臂正相反,前脚稍蹲,后脚成弓,上身前倾。信号一响,摆臂快,后脚蹬地比箭快。”这样既记住了要领又饶有趣味,重复了多次练习后心里还是很高兴。接着用不同姿势的起跑再次提高同学的练习兴趣,又锻炼了同学的反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活动量。在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巧夺体操棒”的游戏,边巩固起跑动作又有角力对抗,同学更加感受到起跑迅速的重要性。

3、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教、学互动其乐融融。为了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请同学当起“小裁判”,在做示范和练习时同学尝试发令。设计不同信号的起跑练习。如在小组合作、玩“巧夺体操棒”游戏时,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让“小裁判”做出公正判决。

一堂课下来,收获很多,但也找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第3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既是人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个人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时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要学习和经历大量的东西,许多东西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的,这让他们感觉目不睱接,难以适应。上学、考试、升学、交友、长大、长高等许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于缺少相应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他们就是在这种考验中渐渐长大的。然而,面对这种考验,他们不一定都能跨越过去,这时就需要父母、教师、社会的帮助和理解。由于家庭教育中不当的教育方式、学校中难以避免的一些弊端以及社会竞争压力、不良的风气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环境,这就会使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出现一些偏差,当这种偏差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小学生心理承受的最高限度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测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小学生中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达到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的目的,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服务于全体学生,帮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小学生中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而没有认识到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小学生而不是少数小学生,是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2.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有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德育教师担任,专业水平不高,因而不可能较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测查、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与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任务。如,一些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前不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量工具;施测前没有正确指导语的指导,学生在不理解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还担心测查结果进入学籍档案,不敢真实的填写;施测后不能正确的解释测试分数的含义就随意下结论,反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重视测查而不重视跟踪记录。近年,许多小学也开始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但却忽视了测查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没有根据心理测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一些小学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也只是对测查报告的简单描述分析,缺少对不同类别的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因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不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一些学校在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为了省事,也只是一次建好以后就无任何跟踪记录了,档案也就成了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三、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在小学生中筛选出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让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危机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让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这也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要适应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如了解心理健康测查与建档工作的意义、要求和途径,掌握心理数据统计的方法,并能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解释等)还要注重加强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如遵守保密原则,不泄露心理测量结果等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4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实施;信息学;多元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31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65-04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ian Lei1,2Chen Gang1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In the view of informatics,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is the process related to selecting,spreading,communicating,storing,processing,handling and giving feedback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while the evaluation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situ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ntrol of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s beneficial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urriculum goal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informatics ;the evaluation;system of multi information

由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在实施过程中也有更多的变数,因此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本文应用信息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使其系统化,进而构建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自信息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概念、信息思维方式及其一般原理,逐渐被其他传统学科应用以解决该学科所面临的难题。“当用全新的信息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学科理论和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时,便会立即赋予这些传统学科以某种薪新意义的全方位改造或全新意义的阐释。”[1]用信息思维方式、信息及系统科学方法及理论来构建评价体系,对于课程实施的调控以及拉近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信息学释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信息交流的中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旨体现在着力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上。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建构以信息的传播和加工为基础,信息传播与加工发生在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乃至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课程实施是根据主体需求进行信息的选择、传播和加工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是一个既关注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基本的要求,也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体情境中体育教师、学生的特殊需求,将相对宏观的国家课程“情境化”、“具体化”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建构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体育发展、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可操作的国家课程的具体形态。一般情况下课程实施具有其潜在的工作流程或程序,地方化实施也不例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是指发生于国家课程在各地区实施中的一系列事件或环节。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通过对其实施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寻找事实,使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与要素,来提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认识,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一般规律。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信息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Oct,2015Vol35No102评价的目的

斯塔费尔比姆(LDStuff lebeam)从信息学角度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选择、攫取和提供、描述和判断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其优缺点,以便有效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2]。从信息学来看,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评价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为课程实施的效果提供反馈信息,并根据所反馈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是渗透于地方化实施过程始终的形成性过程。也就是说,地方化实施评价阶段是生成的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客观的技术性描述,而是互动的信息反馈,意在发现地方化实施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证明地方化实施的正误、好坏、成败,也在于运用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发展,将地方化实施评价得出的各种判断信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和为地方化实施过程各个阶段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实施状态的信息反复识别和判定,引导调整方向,为地方化实施过程的监督调控和纠错补救服务,引导和改进地方化实施的实践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主体与客体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进行,使得地方化实施过程附有评价的功能价值,可以通过嵌入地方化实施过程的内部程序来发挥作用,而无需作为独立的逻辑程序。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信息评价,一般都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框架,课程实施评价较为成熟的模型、方案、设计、途径也都适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评价。

3信息评价的阶段划分

31评价的准备阶段

(1)评价目的的确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本地区地方化实施背景性评价。主要是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有关的政策限度、需求状况、资源基础、师生发展水平等方面信息的综合判断,意在评估地方化实施的方向;二是对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方案本身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方案的内在特征,而不是使用效果。意在考察本地区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方案目标的合理性、目标与内容间的一致性,以及方案内容的准确度、适切性等;三是对地方化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并意在通过评估予以解决。

(2)地方化实施评价对象的确定,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作为地方化实施过程中的特殊活动,不仅可以发生在地方化实施过程的任何阶段,还可以指向地方化实施本身、地方化实施运行过程以及地方化实施结果等不同评价对象。至于评价对象的确定,要根据评价目的选定,可以是地方化实施方案本身,也可以是评价的特定部分或环节。

(3)制定评价方案,包括明晰评价目的和要求、确定评价人员、拟定评价活动的时间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的实施原则、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收集信息的渠道、所需的技术和工具、确定用于评价的样本总量、选择或研制收集信息所需的工具、安排评价活动的方法、场所和经费等确保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各项内容。

32评价的实施阶段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的实施阶段,主要涉及收集整理地方化运行情况及相关评价信息,分析、处理和总结评价信息,做出评价结论等工作。对于信息的分析,可以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或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的步骤包括:确定判断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成败的标准、确定地方化实施的潜在影响因素、确定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确定地方化实施的各种因果关系。这一阶段是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的最关键环节,地方化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判断的全过程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是得出地方化实施建议和做出行动反馈的依据。

33评价的反馈阶段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实施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评价的反馈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将评价结论整理成文形成评价报告的过程,以及对评价报告的运用过程。评价报告不单要对评价结果进行说明,还需要依据结果提出政策建议。除此以外,对评价报告的解读和使用也意义重大,它决定了评价结果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于完善政策本身或改善政策过程的运作。

4信息评价的层次

41学校层次的监控

体育与健康地方化的实施过程“不是保证某种相对而言己知的和己定的事情”,“而是产生于人们曾经经历过的和现在理解的,是一种创造性和对待即将发生的东西的意图”[3]本次课程改革,各地区、各个学校、教师、学生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具有独立的解释能力和运作能力,享有高度的自治,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学校乃至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呈现的课程改革都是具体的和相互差别的。

一般而言,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不可能是被直接告知的,而是在不断渗透中缓慢形成的,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不仅仅是有关知识、认知和技能的变化,最关键的还是人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体育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是对固有的先见观念和习惯的突破,这种突破需要通过群体间的相互激发、引导,形成改革的组织氛围和实践模式。

学校层面的监控,不仅可以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直接经验出发,具体指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或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评价,提升和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水平,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师在适应性解读和创造性改造中,逐步使教师形成一种信念,即他们应该作为伙伴来决定他们自己的工作计划或所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化实施。

学校层面监控的内容包括:地方化、校本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规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管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发现、解决机制的建立情况、教师教研、培训、资源建设情况等。

42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的一般组织都涉及一系列的程序性活动,需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进行统筹安排、组织落实。他们不仅负责为政策实施和评价提供各种行政支持,如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源供给和明确权责关系等,还通过他们的行政力量动员并落实多元主体的参与,如政府机构以外的专业研究机构及其人员、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和各阶层的人士等,可见,行政权力的主导在政策实施和评价中是举足轻重的。

43用户取向的评价

社会相关利益团体、社会群体和普通公众也会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评价活动中,他们以群体或者个体的身份进行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评价活动,这类评价有时是非正式的,但是作为社会各阶层不同人士之于改革的重要意见和判断,也会通过大媒介得到广泛地传播,具有反馈及时和辐射范围广的特点,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的实际运作和实施方案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5信息评价多元主体划分

从关于课程实施主体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课程实施主体理解经历了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由仅是自然人到吸纳团体、组织、机构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对课程实施本质理解的深化。在特定课程实施过程的阶段,实施主体与评价主体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显然参与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复杂的,所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信息评价主体进行划分。

51信息传递者

课程实施“是一个创造课程方案者和传递课程方案者之间的互动的过程”[4],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后,应用到实践需要一个传递者,是来连接课程方案制定者与课程方案执行者的媒介。传递者转达课程方案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课程方案实施的技术信息、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方案实施的实际状况信息等,也同时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评价。这种传递是双向的,既包括由课程方案制定者到课程方案执行者,也包括课程方案执行者到课程方案的制定者之间的传递。课程方案传递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宣传与动员、组织与培训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过程中,传递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体育教研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等,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与价值取向;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在本地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宣传;动员和组织本地区的学校及体育教育单位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师等一系列行为,旨在传递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地方文化、本地固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传递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宣传、组织培训等一系列行为要结合本地实际,使课程传递行为具有地方特征。

52指令执行者

课程改革只有落实到教学中才有意义,所以课程实施最终的归宿也必须是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指令的执行者既可以是课程变革的主体,也可以是教学主体。教师作为课程执行阶段的执行者,体现在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上,在课程教学情境中,课程标准是通过教师教案而得以执行的。教师又依据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而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执行者不仅仅是体育教师,还应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体育教研员、校长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者,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53决策调适者

伯曼与麦劳克林(PBerman & MMcLaugh-lin)认为:“课程计划本质上要求实施过程是应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即是说具体方案的目标和方法是由参与者本人最终加以具体化的。”[5]不但是与“学校情境”之间,而是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因素影响,完全“忠实”地、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必然导致课程计划不能如期实现。这就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调适者”,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境之间进行“双向”调适。调适行为是以评价为前提的,任何没有经过评价的调适行为都是盲目的,所以,只有作为课程实施的评价主体才能作为决策的调适者。完全照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然使课程实施陷入僵化的境遇,如果能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传递者和执行者的需要,在体育课程实施的方法及技术上,乃至课程实施的目标上进行调整,以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地实施。

54评价中介

评价中介不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中,只应第三方要求对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方案的制定是否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实施主体的需求;课程的实际运行是否符合课程方案。评价中介是基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实际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运行状态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进行双向评价。这种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评价,但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哪些不足等。

6信息评价内容多元化

有效的信息评价在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元的评价内容能更为全面地反映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的程序来划定评价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程序:地方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师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

61地方通过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关键,是课程标准与体育课堂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本地区区域内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及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对地方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应该从是否体现出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是否反映出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即在达成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情况下,是否充分体现出地区自身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62师生通过教学实施评价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体现地方化的特征,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要求学习目标结合地方实际,遵循地域文化,而这种“基于地域文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应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学习等方面体现地域性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6]。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贯彻《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稿)》、《体育与健康标准》的“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以教学内容服务于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三是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稿)》提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好差,进而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地实施就必须根据具体实际,选择科学、合理,又符合学生、学校、地方实际的教学方法。

7结论

应用信息思维方式及信息科学理论来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过程评价问题,使原本复杂、抽象的评价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为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实施过程信息多元评价体系是一个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它渗透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客观的技术性描述,也是反映课程地方化实施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过程。构建不同评价阶段、多层次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和多样评价内容的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改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化实施的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邬.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60.

[2]斯塔费尔比姆.系统的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8.

[3]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38.

[4]Ornstein,AC.& Hankins,FP..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Third edition.Boseon:Allyn and Bacon,1998:292.

[5]See MclaughlinM..Implementation of ESEA Title I:A Problem of Complianc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76,80(1):69-94.

[6]娄坚强,樊炳有,等.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如何反映地域体育文化特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04-111.

第5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技能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领悟、体验和训练等形式掌握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本心理健康技能;掌握探索自我、调适心理及发展心理等方面的技能。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践、学会和养成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基本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确理念,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并且能够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心理状况、行为习惯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当产生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帮助,树立适合自己又适应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文献资料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灵活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案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1.针对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选择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才易于接受,引起关注。

2.实效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贴近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案例是不会有教学效果的。

3.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瞬时万变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潮层出不穷,案例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不能与时俱进的案例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考虑到时代性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也就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趣味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够提高案例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5.丰富性原则。高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心理需求既有共性,又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求职就业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应照顾到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心理差异,在选好共性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呈现方式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单元案例教学的要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所使用教材不同教学的主要模块也不大一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作了相应的规范,主要的模块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有不同的单元,第一部分的“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心理咨询、大学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三个单元;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二个单元;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七个单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有这三大部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服务于教学总目标的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运用要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从多视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去不断体验案例中的情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予以内化。同时,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留给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出现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意见存在着较大分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与思考、交流与探究,这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养成良好思维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涵盖的知识面宽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和社会心理等学科。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拓展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情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即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成长。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师生的平等互动、对话与交流,也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与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第6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学校卫生工作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思想,继续围绕建设“健康校园”总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测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切实抓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师生健康意识

1.组织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明确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才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

2.健康教育课: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研讨活动。

3.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卫生广播、校园网络及卫生小报、主题班会等有计划、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健康素养。

(二)加强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学校继续贯彻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决定》精神,坚持自查,并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复训,继续坚持节日长假后对学校食堂卫生的验收登记等制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坚决杜绝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的饮食饮水卫生安全。

(三)加强健康监测,落实疾病防控措施

1.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各类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及传播和流行特点,落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确保做到“四早”,防止传染病在校内蔓延。做好各种疫苗免疫接种的宣传动员、登记工作,建立和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广播、板报、讲座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病能力和意识。

2.“六病”防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常见病的病因、危害性及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六病”防治工作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通知进行,确保每一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对健康体检中有阳性体征的学生及时发告家长书及健康处方,并将反馈信息汇总,做好资料统计工作。

(四)加强组织管理,落实常态监控机制。实行校长亲自抓,各条线负责人分头抓,全体教师一齐抓的管理模式,实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工作的分块负责制度,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绿化活动,净化、美化学校环境。积极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提升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情操。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定期更新黑板报、画廊,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每校各班每月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一次卫生宣传,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3)注意用眼卫生,做好视力检查和防近工作,严格控制近视率。

(4)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做好疾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防治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加强晨检,发现传染病,马上严格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避免疾病的蔓延。

(5)继续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如近视、龋齿、营养不良、贫血、沙眼、蛔虫等六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6)定期进行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做好学生疾病、体检的统计分析工作。对有疾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确诊并将资料返回学校,学校将结果通知体育教师,注意学生运动负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7)制定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实施方案和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从而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专人负责登记造册。

四、年度工作计划

2-4月份做好一年级新生入学预防保健卡验收保存工作;做好一年级新生入学体检工作。

4-5月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5-6月份完成学生健康电子档案。

6-7月份做好学生请假登记汇总,统计缺课率。

9月份:(1)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专题活动;(3)第19个全国“爱牙日”活动;(4)学生健康体检及少儿住院基金、学生意外保险投保工作。

10月份:(1)对全体学生进行“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专题教育活动;(2)学生健康体检及沙眼、贫血等普查普治。

11月份:学生健康基本知识与能力测试。

12月份:(1)开展“防控爱滋病”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2)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

附件:

学校医务室管理与建设

——必备档案资料

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档案

(一)学校卫生组织机构

(二)学校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1.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3.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4.学校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5.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监测制度

6.校医室药品采购管理用药制

7.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8.医疗器械消毒制度

9.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10.校医室人员岗位职责

二、学生健康管理档案

(一)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档案资料(电子版与纸质档案并存)

(二)学生健康体检信息反馈报告资料(校医应将学生体检个人信息条粘贴在体检报告单上反馈给每名家长)

(三)学生体检统计分析报告

(四)学生特殊疾病及高危疾病记录资料(有家长、校医、体育老师签名)

(五)肝功能异常及复查结果记录资料

(六)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复查情况记录资料

三、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档案

(一)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

(二)健康教育教研组,包括:校医、体育、生物及相关教师名单和教研活动记录

(三)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健康教育档案资料

1.学校创卫组织机构文件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

2.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教学进度表

3.健康教育教研小组名单和教研活动记录

4.健康教育教案,内容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

5.健康教育教材、教具

6.健康教育总体安排时间表

7.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卫生板报、家长会、主题班会、广播稿、讲座、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20次/年

8.健康教育测试考核记录(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80%)

9.学生参加课间操合格率统计表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百分率统计表

10.开展控烟、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病和肺结核防治知识等专题讲座

1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记录

12.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检测方案、登记表、工作总结

13.《学校健康教育评分方案》自评表(三年)

14.控烟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控烟制度和措施;被评为无烟单位材料;控烟教育活动方法的记录资料及考评记录;控烟教育的资料

15.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2)卫生保洁工作岗位职责

四、学校传染病管理档案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传染病防控方案(组织管理;工作职责;报告人;日常防控;出现疫情防控措施;物质保障;责任追究等内容)

(三)晨午检制度及健康网报记录及定期分析资料

(四)师生因病缺课追踪登记资料

(五)入学新生疫苗查验、漏种、补种登记表(表1-4)

(六)传染病报告卡,登记记录

五、学校食品安全督促检查记录资料

(一)每周至少两次检查学校食堂的整改意见书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三)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资料

(四)学校饮用水安全检查记录

六、学生常见病预防治疗档案

(一)每学年初及学年末视力监测记录,并有视低程度记录,干预措施

(二)学生常见病预防宣传教育资料

(三)眼保健操培训或评比记录

(四)对红十字青少年或卫生员急救知识培训记录

七、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检查档案

(一)定期对教室、图书馆、计算机室、学生公寓、厕所等教学生活环境检查记录

(二)检查结果及整改意见书

(三)环境清洁、开窗通风、消毒记录资料

八、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及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

(六)《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

(七)《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7号)

(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x号)

(十)《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令第x号)

(十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x号)

(十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教育部令第x号)

(十三)《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x号)

(十四)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5x)

(十五)《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卫疾控〔2005〕x号)

(十六)关于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0〕x号)

(十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的通知(教体艺〔2011〕5x)

第7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6-01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则通过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2.有利于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元素。教学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必须有高质量的案例。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学地计划与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一是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一个具体、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等。二是教师还要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 内容包括:案例来源、案例类型、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的组织形式、步骤及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案例的总结评价等。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 需要周密地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着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 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案例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假设的论证,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并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据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延伸,开展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案例, 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师的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中尤为关键,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总结。教师的总结评价包括:一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讨论中积极发言与自主探究的同学给以肯定、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的合理评价、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和提升,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从中获得启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表现在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目的是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解决的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第8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 案例法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陆续提出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

第9篇:健康与体育教案范文

关键词: 南京特教学院 学生体质 健康状况

1.引言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该标准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总体原则,从发展身体运动素质向发展身体健康素质转化,同时简化了指标体系,对身体形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设计了更加科学、简便易行的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要求,南京特教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新的体育制度的贯彻实施,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院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新的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系下进行探究,为落实《标准》奠定基础,为学院的体育教学与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京特教学院1、2、3年级全体学生(即2009级男生268人,女生1674人;2008级男生212人,女生1430人;2007级男生177人,女生849人),平均年龄20±1.5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质调研的论文和报告十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测试法。测试的内容按照《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即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6项指标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09年9月―11月。测试仪器为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指定的中体同方公司生产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

2.2.3对比分析法。南京特教学院各年级指标之间,以及与往年数据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2.2.4数理分析法。对测试数据运用中体同方配套的仪器数据采集系统、SPSS16.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从表1可知,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其中1年级的不合格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疲于应付高考,在思想上又忽视体育“三基”的学习,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2年级的不合格率最低,这与近两年来我校进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自主兴趣选课的改革有关,体育课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和积极性;3年级的不合格率略高于2年级,这说明没有体育课这样常规性的活动,学生缺乏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女生,不合格率均高于男生,说明相比较之下女生参加体育锻炼不足,这也是我院体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3.2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体质测定结果。

从表2可知,3年级男女生和2年级男女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3 2009―2010学年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3项指标比较。

从表3可知,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男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71.3±7.8cm、女学生身高平均值为160.3±6.81cm;男学生体重平均值为60.15±12.11kg、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51.70±6.26kg;男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为3813±740mL、女学生体重平均值为2653±529mL,均高于2007―2008学年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

表4显示,南京特教学院3年级男女学生营养不良比率存在上升趋势,女学生较低体重比率存在上升趋势,男女学生正常体重比率存在下降趋势,男学生超重、肥胖比率存在上升趋势,这更说明在3年级的体育课取消后,相当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缺乏必要、适时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南京特教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83%,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97%的水平。这是南京特教学院近两年来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深化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结果。

4.2南京特教学院1―3年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有较大的改善与提高,2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3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尤其是不正常体重比例提高。建议学院延长体育健康课程时间,增加高年级体育选修课的年限,以提高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4.3南京特教学院因学院办学理念的特性,患疾患残等特殊体质学生较多,建议学院体质健康主管部门在强调常规体育健身之外,还应加强体育保健、传染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4.4学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善和丰富体育设施,譬如“体育长廊”之类的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设施,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锻炼身体的途径,并且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其中。

4.5多渠道大力宣传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方法、意义,把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和学生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实施办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2,(5):1-4.

[2]邵洪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发案)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忠伟,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2008,(2).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王文,蔡韵.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综述[J].实用预防医学,2010,(1).

[7]谭思洁,孔令琴.聋哑大学生体质综合测定及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

[8]刘忆湘.学生体质与健康新旧测试标准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10,(5).

[9]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