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健康理疗技术全文(5篇)

健康理疗技术

第1篇: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康复门诊模式;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期,老年病及慢性病人数增多,加上我国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造成康复医疗保健服务供需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自80年展至今,国内康复医学教育已发展为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达278所,培养了大量高职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本科及专科院校每年可培养近两万名康复治疗人才[1],但是按照国际标准(30人/10万人)来算,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截至2018年,仅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针对该情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康复人才迫在眉睫。

1康复门诊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物理治疗技术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并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3]。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对以往实习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仍然不能掌握该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操作不易上手、临床思维不清晰、初次接诊病人手忙脚乱等。对于此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时限制,基础欠佳。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不仅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核心课(如物理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多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学时有限。(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绝大多数康复技术操作是在实训室完成的,操作对象也多为正常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很难形成临床思维。(3)见习时间有限。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大多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因此学生见习机会十分有限,无法在临床观摩学习,影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康复门诊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的特色之一。

2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理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被动接收大量知识,结果常常是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操作不熟练等。因此,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针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知识点理解能力欠佳等状况,我们在康复门诊尝试了多种授课方法,例如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师生共同分析研讨,使学生主动思考、沟通、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在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干扰电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进行了以团队协作为主的案例教学。课前分组,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及相关知识点预习以及知识小测;课中在康复门诊安排相应病人或标准化病人进行病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以及操作考核;课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估。

3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尽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等,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要点。由于我院无附属医院,且课程学时有限,无法让学生在学习每种技术后都进入医院见习,这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该技术,形成临床思维影响较大,导致其今后在面对某种疾病时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及参数进行治疗,在对常见运动损伤进行运动治疗时,往往关注肌力或活动度等的变化,忽视其功能性活动,偏离教学和治疗目标[5]。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外,还与其没有形成临床推理与逻辑分析思维有关。康复门诊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及时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治疗师团队由大二在校学生组成,为全校师生及周边社区有康复需求的病人提供物理治疗、运动安全教育和运动损伤后急救等服务。我们在康复门诊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疗仪器的操作和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在理疗仪器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询问病人病史,了解禁忌证等,接着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操作,治疗结束后询问病情变化。学生通过观摩整个过程,不仅能直观了解操作及诊疗流程,对人文关怀也有了初步体会。在掌握基本操作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接诊病人。在康复门诊学生可以观察病人在一系列物理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对形成临床思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病进行思考,并制订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理疗或运动治疗为病人解除痛苦。我们还建立物理治疗技术考核机制,考核不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整个诊疗过程不仅是对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复习,也是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为日后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4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

国内开展康复治疗的多在综合医院康复科,而二级及基层社区康复需求多,但却严重缺乏康复治疗师[6]。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二级及以下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从某种程度来讲,高职毕业生恰好填补了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疗康复人才的巨大缺口。具有高职学历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自身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康复门诊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社区医疗氛围,除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康复门诊模式作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色,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辐射周边社区居民,为他们提供常见疾病的物理治疗服务,得到一致好评。学生在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各种仪器操作和技能运动均可快速上手,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5结语

在大健康背景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关系到我国人民能否拥有“人人享有康复”机会。在众多康复治疗技术中,物理治疗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师最基础、最需要掌握的技术。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时,应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教学,主动寻求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本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康复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并优化现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康复人才。

参考文献:

[1]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8):881-884.

[2]中国残联.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残联发(2019)18号.

[3]王于领,黄东锋,王淑珍.物理治疗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6):545-546.

[4]严晓华.关于高职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30-131.

[5]喻鹏铭,何成奇,熊恩富,等.物理治疗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4):743-746.

第2篇: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符号学三分构造法适老化设计图形设计图形表征方式

引言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医疗设施与环境日益提高,在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显露了老龄化群体在就医过程中对于医疗区域及流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医疗信息类图形作为医疗空间导向系统中的核心要素,通过程序化的图形语言对医疗环境内的相关信息进行表述,以此为环境内的不同人群提供解释、提示、指导的功能性作用。深入研究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有助于拓展图形设计的广度,推动图形设计的适老化研究。

一、适老图形在老龄化群体中的价值

(一)医疗信息类适老图形的构建价值

图形符号是以图形为主要特征,用以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能够以非文字、非语言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再现、传达、讲解。医疗信息类图形主要存在于一些医疗场所的导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传递路径指示、行为引导、安全隐患、禁止警告、区域说明等信息。帮助不同文化水平、认知经验,以及生理缺陷的人群高效的识别理解信息。我国的医疗保健图形符号标准早在2006年,其中涵盖43个图形符号,并且在2021年3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新版标准化医疗保健图形符号,计划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此类图符标准化的构建,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就医时对于就医流程、科室分布、提醒事项等事项的询问时间,加强了医疗环境内人与环境的讯息传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人群对于其图形符号的解析并不一致,其信息的获取由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构成。随着老龄化群体问题的加剧,老人在就医流程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老龄化群体在生理、心理条件上参差不齐。由于其认知能力、视知觉功能、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面对医疗空间时,极易在生理知觉和心理情绪上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复杂化了接收与读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深入研究如何建立老年群体与医疗信息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缓解老人在就医时所产生的困惑与焦虑,使医疗空间为老龄化群体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

(二)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的理解度分析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老龄化可以分为四个概念:通常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发展中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我国将60岁规定为男性退休的年龄,因此,我国60岁以上的群体被称之为老年人。文章从两个层面去分析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信息的接受过程。1.以60岁为界限,处于界限前后的群体对于同一个图形传递的信息存在着认知差异。宫勇在《基于认知视角的医疗保健图形符号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了大学生与护士对于《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6部分:医疗保健符号》的理解程度,如图1。其结果表明:护士组平均正确率为63.4%,大学生组则为63.0%,研究得出熟悉性是影响图形理解的主要因素[2]。老龄化群体的教育背景与当今年轻人的教育情况并不相同,部分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信息类图形缺乏认知,对于此类图形的熟悉性较低,因此不能准确读取信息。2.老龄化群体的身心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感知觉退行性变化使老年人的部分身体机能逐渐弱化,例如,视觉、听觉、感觉方面敏感度的降低。同时,老年人的信息获取较多依赖于从长时记忆中取得支持,难以建立和过去经验无关的全新联系。老年人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长期利用大脑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二者相互作用后会造成记忆障碍,导致不能有效识别信息。老年群体中包含着不少病患,由于器官组织和功能老化所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疾病会催生多病共存、行动不便、情绪低迷等负面影响,进而造成认知负荷。基于上述原因,老年人对于图形符号的识别基本取决于多年积累的认知经验,文化程度、使用情景也影响到信息接收的完整程度。图形具有多义性,符号与其再现对象缺失关联时,会模糊图形释义的界限。当图形的形与义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品质时,老龄化群体会结合认知经验使图形成为文字信息的替代物。

二、适老图形的符号学理论基础

(一)关于符号的三分构造

符号是一个各门科学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在各类不同的文献中都有定义的描述。赵毅衡给了符号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传达意义,任何说明意义的活动必然是符号化过程。符号作为阐述意义的工具或载体,更是意义的条件。因此,定义符号的前提条件是定义“意义”。符号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所提出的“符号的三分构造”,将构建符号的意义要素以三角关系进行表述。其三分构造即是符号或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皮尔斯认为“符号与其对象、解释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三元关系”。符号或再现体,可以理解为图符的形体,是对某一对象或事物的符号替代,是三元关系中的第一位,即主体。对象,是图符指向的事物,位于第二位,即客体。解释项,是对图符的释义进行说明,表述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及意义,位于第三位。符号可以在接收者心中创造出一个相等的甚至更为发展的符号,其所创造的这个新的符号便是解释项,而这个新的符号又能够产生更新的解释项,如此绵延以至无穷,这个被称为“意义的元素”的三角模型说明了符号、使用者和外在客体之间的三角关系,如图2。即“符号形体”指涉自己本身域外的“符号客体”,藉由客体在使用者的心理产生“解释义”[3]。对于符号三分构造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图符引发解释,帮助老龄化群体判明一个事物的意义,优化老年人对于图符意义理解度,稳定符号对于老龄化群体表意与解释的连续带,完成符号意义的实现。

(二)关于适老图形的表征思考

目前,国内外对于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医疗信息图形研究较少,现有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未能给老人提供人性化功能,老年人在就医时存在着信息混乱,方向混乱等因素。为老龄化群体制定标准的医疗信息类图形,有助于打破老年群体在就医时的信息获取障碍,优化身心不适等相关问题。在建立适老医疗类信息图形时,应该着重思考老龄化群体对于意义的感知过程。通过借鉴符号三分构造理论,我们可以为意义实现这一过程的图形构建制定三个要素,即:形式感知(图形的形式)、事物感知(图形再现的行动思考或作为目标的事物)、意义感知(图形所表述的概念与意义)。形式感知旨在建立老龄化群体与感觉、知觉、敏感度方面的感知联系;事物感知关系到图形指代的事物或对于某一行动的引导;意义感知是为了说明形式对于事物表达及行动指导所做出的意义解释。三种感知要素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关系。适老图形的构建原则即:通过规约图符形式去表征事物及行动,进而使老龄化群体感知到其意义的过程,如图3。通过分析老龄化群体对于图形理解的三个感知过程,我们可以得出:适老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意义实现的方式,以图形向老龄化群体传达信息的意义与结论,完成说明或是指导的目的。

三、适老图形的表征方式研究

皮尔斯将“符号三分”分为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符号的三元关系”中还包含着两个二元关系:—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另一就是符形与对象之间的表征关系。就符号的符形与对象的关系而言,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表征方式,则不能让符形成为符号对象的“代表”或“象征”,就不可能充当“媒介物”,从而传达符号对象的讯息。基于老龄化群体的三个感知过程,进行适老图形标准化的表征时,应着重思考三者相互的感知联系。分别是形式感知与事物感知之间的联系、形式感知与意义感知之间的联系。如果感知在相互作用阶段的联系缺失,则会造成单项性感知,引发信息理解偏颇等问题。

(一)像似符

像似符因为其自身的内在特性而被它的动力对象所决定,换言之,像似符号要求图符形式与表征对象之间具有某些共同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人们常说的感觉。因此,像似符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模仿符号。例如,当音乐家奏起一段音乐时,听者内心产生的某种想象或情感,听众会把他们的想象当作音乐家想表达的思想或信息。像似符号可以作为表征对象的表意特性,其表征方式应达到图形与对象的形式相似、结构同型、感知一致,才能将其作为老年人感知经验的替代物,进而利用图形作为表征对象的再现体,利用此再现体来向老年群体传达信息。以2006发行的医疗保健符号为研究样本,其中“眼科”“心电图室”“口腔科”“儿科”为较为完整的像似符,如图4。几个图形的形式、结构都清楚地体现了表征对象的核心要素。例如,口腔图形将“口腔”的核心要素再现,即:“嘴唇”“牙齿”“舌头”。当老年群体看到“口腔”图形时,会根据图形要素特征联系自身的“口腔”形象,图形对于“口腔”的形式、结构进行模仿再现,通过展现图形与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促使老龄化群体进行正确的感知。同时,在“医疗场所”的情景规约下,图形意义被划分到了医疗类别内,因此更易连接老龄化群体三个感知阶段,促使老龄化群体顺利的完成图形含义的感知。从另一角度看,已发行应用的医疗保健符号中的部分图形不能为老龄化群体传递准确、有用的信息。例如,“药房”图式的形义未能模仿其表达对象,如图5。已发行应用的“药房”图形,以“瓶子”“颗粒”“十字标识”组合构成,“瓶子”表达的意义是存储、收集、容器等,已知的图式想将其描述为“药瓶”,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颗粒”元素所具有的意义多样,其可以代表工业颗粒、灰尘颗粒等元素,如图6。图式中将点状颗粒放置在瓶中,不能准确体现“药物”特性,使其表达对象的表意特性缺失,二者之间缺失了形式感知,造成了老龄化群体不能将其作为事物的再现体来接收信息,无法促使老龄化群体对“药房”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指示符

指示符能够指称它的对象,这种指称不是因为符号与对象像似或类似,而是因为它与个别的对象存在着一种动力学的联系,同时,它也与把它当作符号的人的记忆或感觉有联系。我们可以将指示符理解为:图形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接或指示关系链,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对象,人们通过观察会发觉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邻近关系,进而接收到指示符所传递的信息。例如,空气潮湿的时候,气压表的度数会降低,通过气压表度数降低人们可以预示到天气即将要下雨,这即是将要下雨的指示符,因为人们通过固有经验在气压表度数变化与天气情况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因此,利用指示符进行对象表征时,要注重加强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已发行的医疗保健符号中,“急诊”可以作为解释指示符的案例,如图7。“急诊”图形通过动力指示来体现急诊诊室与普通诊室的区别,急诊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来处理病患问题。已知的急诊图形中,如果以“护士站立”“患者”“病床”三种元素构成,则不能体现到时间紧迫的含义。因此,图式中的护士呈现跑步推病床的形态,跑步动势这种动力学因素的加入,会赋予图形“时间紧急”的意义,老年人将识别“跑步”这一特定动作所指示的信息,通过符号形义来建立“跑步”与“速度快”的邻近关系,帮助老年人快速识别“急诊”传递的信息。基于指示符的理论指导下,部分不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正确的行为信息。例如,“理疗科”图形,如图8。已知的“理疗科”诊室图形,以“卧姿的人”“灯光设备”“条纹”元素构成,此图形对于“理疗”的指示性缺失,未能正确表达其动力对象。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目前“理疗”图式构建不完善的原因有三。其一,灯光设备中的三道条纹图形与“热气”“气体”类似,传递给老年人的是一种热感信息,热感不能作为一种动力对象去建立老年人与理疗之间的邻近关系。其二,以热感表达理疗含义过于片面及局限,未能抓住理疗的主要行为特征去对老年群体进行指示。基于“理疗科”图式的设计现状,将其完善为适应老龄化群体的图形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选取合适的动力学要素作为行为信息提醒。以老年人对于理疗动作特征的理解为基础,在图式的元素组合中,可以加入“按压”“揉搓”等行为元素。老年人的认知经验丰富,“按压”“揉搓”此类的视觉行为元素会给予老年人行为提示,当老年群体处于医疗场所时看到此类图形,脑中会进行记忆检索,进而明晰此图形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身体的外部治疗。2.应注意图形与对象间邻近关系的建立。揉搓,按压,本就是属于理疗中最具特点的动作,老龄化群体具有多年的认知经验,根据记忆认知,自然会将此类视觉图形与物理治疗进行联系,从而无阻碍的完成整个“理疗科”诊室的信息接收过程。

(三)规约符

第3篇: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1在职培训学员的特点

1.1医学背景及任职层次复杂多样

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有些是刚毕业一、两年的本科生,有些则是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军医(航医),甚至院(队)长;有些学员在单位主要负责内科日常工作,而有些则负责外科工作,还有一部分学员从事眼科、超声科等专科工作。学员之间的医学背景不一,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差异较大。另外,绝大多数学员脱离学校时间较长,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需有一段适应过程。

1.2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在职培训学员在基层主要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要求熟练掌握基本应急救治技术,但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其业务水平有限,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本教研室组织的课前摸底考核中,发现许多学员不能按标准完成一些临床常用、操作简便的检查,如眼底镜、裂隙灯、额镜等。此外,对于基层部队最常见的运动性外伤的诊断和处理,大多数学员连最基本的体格检查(不需借助仪器)都未能掌握。1.3知识诉求更为直接在职培训仅有短短三个月时间,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时间更短,仅一个月左右。在课前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员对航空航天临床医学课程的期望值较高,学习热情充足。他们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学到实用性强的医学知识,掌握真正为部队官兵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本领,如部队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相关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方法等,而对于偏向基础的和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关注较少。

2以往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教学内容与学员知识诉求不一致

以往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在职培训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以专科知识为主,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外科等,着重讲述航空航天医学领域中存在的相关疾病,专业性较强。但对各个系统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及预防措施的讲授相对较少,而学员对后者的知识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外,以往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无法满足在职学员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疾病诊治能力的需求,也无法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2临床实践操作内容与部队实际工作脱节

以往在职培训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隐斜视检查、前庭功能及耳气压功能评定、下体负压及立位耐力试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这些检查主要在体系医院、医学鉴定中心和体检队这一层次的单位中才能开展,而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无法进行。学习如裂隙灯、眼底镜、额镜、电子耳镜、理疗仪等基层单位标准配置仪器的使用方法对学员来说更为实用,而我们的实习课在此内容的安排上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学员往往对这样的实习课没有兴趣。

2.3教学手段单一

在以往的在职培训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此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员的笔试成绩,却无法真正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技能水平。此外,考核形式以笔试为主,忽略了对学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而后者正是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单一的教学及考核方式导致了学员学习期间主动参与性降低。

3在职培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3.1摸清学员背景,了解知识诉求

开课前,本教研室组织召开教学座谈会,邀请部分学员代表与全体任课教员参加,在了解每位学员的医学背景和知识诉求的基础上,教研室多次召开学情分析会,商讨教学计划。通过课前摸底考核,掌握学员的基本临床技能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工作现状及自身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量材施教。

3.2抓住核心重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学员的任职需求进行授课,并及时补充航空航天临床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拓宽学员视野。根据在职培训的特点,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将航空航天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适当删减专业理论和难度较大的内容。在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将教学重点从原来的专科疾病讲授转移到各科常见病的诊治;结合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薄弱学科(外科),积极通过上级教学部门协调,邀请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教员为学员授课,增强了本教研室的教学力量,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同时,我们对实习课的内容及形式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增加了实践操作课的学时,将专业性强的内容更改为示教,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的传授上。此外,我们还根据飞行人员疾病谱特点,开设“康复理疗”课程,为学员系统讲授康复理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康复理疗仪器的规范化操作技术。

3.3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习积极性

在职培训的教学应强调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大部分学员均具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实现由单纯“满堂灌”向“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我充实”的教学形式的转变。理论课以病例分析的形式着重强调疾病的诊治、预防及鉴定,对于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等较为复杂的内容不再作重点讲述。实习课要求每名学员做到三个必须:一为必须动手操作,二为必须学会熟练操作,三为必须掌握检查操作的临床意义。此外,在我系组织的卫生宣教活动中,我们根据所指导学员的专长进行一对一辅导,让每位学员做专题汇报,活跃了教学氛围,增加了学员的自信心。在考核方式上,我们摒弃了既往死记硬背的考试形式,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且提高后者的比重,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压力感,有的学员甚至在课间休息时也反复练习操作技术。笔试试题的设置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侧重于检测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新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

第4篇: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是建立以诊断与改进为重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第三方评价为重点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要着力抓好质量管理“一体系、一平台、一队伍”建设和“一评估、一评价”工作。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诊断;改进;评估

0引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价值追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1],因此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目前高职院校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呈现从“新”到“常”的嬗变,面临外在竞争压力和自身内涵建设双重挑战,那么如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结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的实践,提出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路径为: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以全面质量观为先导,按照“系统设计、纵横联动、重在改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质量管理“一体系、一平台、一队伍”建设和“一评估、一评价”工作,建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1围绕诊断改进向体系要质量

高职院校建立诊改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引导学校借此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真正成为质量保证第一责任人。为此,首先是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制订科学且切实可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建设校级数据中心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从而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是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聚集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进、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2],按照“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8字形螺旋递进的诊改要求,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自主诊断与改进。从而形成网络化联动、多循环改进、常态化运行的质量共治机制,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得人人成为质量的担当者和创造者。

2围绕数据分析向平台要质量

以校级数据中心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信息平台、现代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支持平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激发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因此,首先要整合校内种类信息管理平台,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专业与课程平台等,实现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有效对接。其次要适时如实报送状态数据平台数据,落实职责,规范流程,填报平台数据,让数据准确反映当前办学状态。同时平台数据要开放共享,人人都是数据的使用者和监督者。最后要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和决策的作用,每年数据采集完成后要深入分析数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组织各部门、单位按照补齐短板的要求确定来年的质量目标,确保数据成为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3围绕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向评估要质量

高职院校利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开展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这一契机,把主要精力放在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上[3],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切实做好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中学校应承担的工作,力求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条件保证能力建设上有所突破。真正解决办学定位不明确、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不强、办学资源保障条件不够、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

4围绕外部评价向第三方要质量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与信誉高的企业合作开展第三方评价。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关键指标列为评价目标,科学选择多元评价主体,优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严格监控评价实施过程,开展以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学生家长等在内的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论及时向社会,主动接受任务社会的监督,从而确保从外部促进质量提升,达到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目的。

5围绕质量文化向队伍要质量

落实诊改难度不小,因为涉及每位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方式以及习惯的改变[4]。如果只靠少数人的努力,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只能停留在嘴上和纸上。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质量研究、质量培训、质量大讨论和质量考核等活动,全面提升广大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理念内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升和完善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努力提升质量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其内在潜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湘教通〔2016〕290号.

[3]姜家雄,刘刚.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J].法制与社会,2016(30).

[4]杨应菘,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N].中国教育报,2016-06-05.

作者:李宇才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在教育部确定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2016年增补专业这一背景下,本篇论文介绍了大数据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给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0引言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加快。信息爆炸的学科如天文学和基因学,创造出了“大数据”这个概念。如今,这个概念几乎应用到了所有人类智力与发展的领域中。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是大数据的典型应用,但是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消费行业、金融服务、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军事、交通、环保、电子商务和气象等领域。2016年,教育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13个2016年度增补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大类中增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此专业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并将于2017年实行。至此,大数据不再只是一个高校中大家热议的热点概念,而正式成为了高等职业学校的一个专业。

1大数据方面人才需求现状

21世纪是大叔据时代,互联网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源。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大数据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迅速扩展到“必须获取”的核心。深度挖掘分析把数据变成可操作利用的情报,提供个性化推荐、精细化运营,帮助公司节本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大数据的作用和优势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未来的十年将是以数据位引领的智慧科技时代,核心是数据能力的竞争。大数据已成为国际业界的热门话题。2012年3月,为了提高和改进从大数据系统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美国奥巴马政府斥资2亿美元启动了“大数据研发计划”,旨在进一步提高没过在科研工程领域的研究步伐,为增强国家安全提供可靠途径。相对美国来说,我国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配套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尚未形成,具有大数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十分匮乏,而当前的人才教育又无法满足人才需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数量方面,目前行业内的大数据相关人才,数量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要;②质量方面,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也同样不能达到行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客观周期和目前的教育培训体系造成了大数据行业人才在量和质方面均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

2大数据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一直更看重实用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一直都是紧跟市场变化的。高职院校之前一直没有开始大数据专业,虽然一些院校开设了大数据方向,或者大数据相关课程(大数据所涉及到的范围其实很广),但都是小范围的尝试与探索,因此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教师水平有限

专业教师对大数据这样的计算机新领域的了解与认识都不够深入,对大数据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这其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专业教师需要自己先认识到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性;其次,该专业如何架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体系的完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获取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由于大数据专业方向为初建,很多院校对该专业课程设置地相当随意,课程衔接不科学,学时安排也不合理,导致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出现诸多不适。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找不到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来借鉴或参考,就直接生搬硬套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其情形可想而知。[1]

2.2学生对大数据缺乏认识

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对大数据这一新兴产业和学科的认识也很欠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专业教学是否成功,与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程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应该尽快了解这一专业的结构,以及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3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环境

一般情况下,大数据分析是云计算平台建立的重要支撑。但是,现阶段在国内,即使是本科院校,大数据与云计算教学在很多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大部分教学都是以掌握与了解基本概念为主。[2]大数据专业的教学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作支撑,同时需要大数据系统平台,当然,还需要能够熟练构架和管理该平台的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建设大数据专业方向,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具备的。

3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3.1建立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在建设一个专业,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个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决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要。[3]那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特别是大数据这样的新型领域,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时关注行业动态,了解目前企业对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其中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开设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法,确定考核方式,明确教学核心内容等等。在这些过程中,都需要与企业交流,听取从业人员的建议。并且,这些内容确定以后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的变化而定期做出调整。另外,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也可以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甚至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实施定制教育,完全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3.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开设大数据专业,必须首先考虑的就是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新型专业,课程设置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这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大数据专业既是一个新专业,同时也是一个发展速度很快的专业,该领域所使用的技术的更新速度,并不比其它传统专业慢。大数据领域有详细的分工,其中涉及大数据的存储、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分析等等。而每一个领域都有目前广泛使用的平台和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已经经历了更迭。那么,考虑课程设置地时候就不得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技术是什么,主流的平台是什么,设置课程必须有一定前瞻性。另外,作为高职院校,也必须面对现实,找准定位。由于本科院校也在开展大数据专业,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体现出差异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培养出实际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才能在人才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避免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直接竞争。

3.3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大数据专业师资方面的匮乏,是摆在全国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问题。如何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对这个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新专业,基础弱,底子薄,各方面资源都相对欠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参与新专业的建设相较于参与传统专业的建设,必然会遇到更多困难。那么如何吸引一批爱岗敬业,勇于直面困难的教师,让他们挑起专业建设的重担,并保持这支队伍人员的相对稳定,是摆在每一个专业负责人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灵活的政策,建立公平且可行奖励制度,给予充足的课程建设经费,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组织团队人员定期参与培训,经常组织大家一起交流讨论,鼓励团队成员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才能够尽快地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

4结语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市场对这一新兴行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尽快进入角色,转变思想,大胆创新,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依托,校企相结合,尽快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在全国高校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并为大数据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志明.广东省高职院校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刍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

[2]张淳.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探索[J].信息通信,2015(12).

[3]孙昕.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作者:贺萌 贺宁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养生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以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卓越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尝试一系列大胆改革与创新,通过与知名养生保健企业紧密合作,开办“订单班”,首开“现代学徒制班”,把行业实体店引进校园作为学生实训基地。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为养生保健行业输送大批优秀的职业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的消费需求由单一的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1]。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养生保健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需求旺盛,为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目前,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技术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远不能满足健康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各高职院校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均为新开办专业,招生规模偏小。因此,根据我国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中医养生保健类专业人才,是大势所趋[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以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卓越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与知名养生保健企业紧密合作,不仅共同开办了“订单班”,而且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首开“现代学徒制班”,把行业实体店引进校园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毕业生平均薪酬均在省内名列前茅。通过学院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品牌专业”“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本文将结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合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的养生保健领域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养生保健行业输送优秀的职业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1明确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特色发展定位依托行业

采取多种模式办学、推进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本专业实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平台、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管理,使人才培养目标紧贴行业需求。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大量采用案例、实验、实习、演示、业界专家讲座与指导、实战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专业以育人为目标,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服务为依托,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以实体店为引领,倾力打造广东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及养生保健创新创业基地。

2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中医养生保健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完成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上除开设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外,根据养生保健行业需要,开设“校企一体”特色课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剖析,确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拓展能力,形成“面向专业群的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公共课程模块+面向多个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0.5年实习+项目驱动式毕业设计”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模块化知识与技能体系,优化了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完善了中医养生保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限选课程板块进行改革,以满足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企业的特色技能操作、企业文化、国学、企业(店务)管理、礼仪沟通、创业等设置选修课程,由企业派遣技术精湛、素质高的技师主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依托行业多元化办学,校企共同育人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在依托行业多元化办学,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尝试:通过与大型养生保健企业深入合作,围绕学生兴趣设立“艾灸兴趣班”,为企业输送了一批热爱艾灸的养生保健人才;针对企业用人特点,设立“青花瓷”订单班,为行业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技术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面向企业招生,校企双元育人,学生双重身份,校企共同教学,学校出教师、企业出师父,成立“奈瑞儿现代学徒制班”,提高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保“出口畅”;成立广州明道康泽职业培训有限公司,成功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引进校园。这些尝试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了社会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要,学生能够胜任行业岗位工作,不少人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

4以实体店为引领,实训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为响应“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融入专业课程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参与、设备进校、技术指导,共建合作基地。尝试将实体店引入校园,与深圳中新浩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健康U站”,购置中药蒸疗系列设备、内分泌平衡理疗机、养生保健水疗床、减压养生太空椅、心理调节睡眠椅、机能平衡调节椅、中药保健足疗椅、养生理疗仪等养生设备,开设中药熏蒸养生、磁热养生理疗、红外热导理疗、五行经络疏通疗法、疼痛理疗、光疗排毒养生、光动力健脑养生、太空减压按摩养生、生理机能养护疗法、心理调节睡眠养生等项目。“健康U站”实行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就业导师)双重指导,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在保证学生实训需求的基础上,锻炼操作能力和店务管理能力,为今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该实体店也成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对外展示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的标志性窗口。

5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4~6]。中医养生保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关乎人类健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培养和企业锻炼相结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师资设备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为学生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已具备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为其后续成长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实践促进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以“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为抓手,与知名养生保健企业紧密合作,实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养生保健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英,张璐,代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3):6-10.

[2]张浩成,荆春燕.国内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经营管理者,2015,11(6):207-208.

[3]金虹,曹艳霞.试析校企合作培养现代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型人才[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146-147.

[4]盛艳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7):185-186.

[5]徐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4(2):53-54.

第5篇:健康理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膝骨关节病;中医护理;中药封包治疗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症状以膝关节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为主[1]。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和长期的积累性关节磨损,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的慢性骨关节疾患[2]。目前,临床治疗KOA方法较多,如手术、理疗、药物等,其中理疗、药物最为常用。本研究报道护理结合中药封包治疗KOA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0月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KOA患者60例,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3]中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根据抛硬币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65.8±6.3)岁,病程(4.56±1.21)年;对照组中男4例,女26例,年龄(67.8±.03)岁,病程(4.48±1.32)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功能异常者、精神疾病者、关节结核者、关节间隙严重狭窄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按照骨科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做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等。

1.2.2观察组(1)中医护理结合中药封包治疗: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结合中药封包治疗。穴位按摩:选取患者犊鼻、血海、鹤顶、阳陵泉、梁丘等穴,采用点、按、揉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按摩,每天20min[5]。综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6~8个穴位(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护理常规的穴位按摩法进行)。穴位按摩后进行中药封包治疗,用温肾散寒(白辛、白芷、丁香、肉桂、川乌、草乌、威灵仙、牛膝、独活等)共研细末,用麦芽糖调匀制成敷药,取100g,均匀摊于15cm×20cm绵纸上,敷于患部,并用绑带包裹,要求完全将患膝包住,绑带边缘至少离髌骨上下缘4cm,且松紧适宜,每2d更换1次,连续封包10次,休息2d,然后再连续封包10次,共42d(6周)。(2)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疼痛及疾病带来的不便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成功治愈的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倾听患者内心想法,给予患者支持及鼓励,告知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缓解患者内心压力及负面情绪。(3)饮食护理: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饮食调节,以强筋骨补肝肾为主;少食动物性和脂肪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坚果类食物,禁止食用生冷、油腻、肥厚食物。(4)生活护理: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待病情改善后方可下床活动,具体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指导患者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以肢体可耐受为宜。关节僵硬者需进行被动活动,护理人员按摩改善;在床上适当锻炼;天阴下雨时,患者的疼痛症状会加重,叮嘱患者不要外出,做好膝关节部位的保暖,卧床者可用软枕垫高痛肢,并且不定期更换体位。(5)情志护理:患者因长期卧床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要加强必要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交谈,增强患者成功治疗信心,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3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骨痹”的标准结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6]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7]制定。选择经过信效度检验的中文版WOMAC量表[6],从疼痛、僵硬、功能三个方面评估KOA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每项评分分值为0~4分(0,无;1,轻;2,中;3,重;4,极重)5个等级,共22条项目(其中疼痛5条,僵硬2条,功能15条),满分88分。VAS评分以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患者主观判断自身膝关节疼痛程度以划定疼痛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僵硬、功能活动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KOA是患者的关节软骨面出现退行性骨质增生以及继发性骨质增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8]。中医学认为骨关节炎属“骨痹”范畴,多因肝肾亏虚,或阳虚寒凝,淤阻不通,筋骨失于濡养,加之过度负重,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筋骨,导致气血淤阻,经络痹阻不通而至。现代中医药理研究表明温养散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的药物具有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可以改善骨关节炎的症状。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药封包治疗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包括穴位按摩、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僵硬、功能活动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结合中药封包治疗KOA,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寇海燕.康复护理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9,28(9):704-706.

[2]吴毅.老年膝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5):554-556.

[3]叶银燕,牛晓敏,邱志伟,等.易筋经功法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0):19-23.

[4]李国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出台[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1995,13(2):5.

[5]于雅静.探讨中药熏蒸结合中医护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4):311-312.

[6]付静,刘娇莹,崔瑾.苗医弩药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50例[J].中国针灸,2019,39(10):1087-1088.

[7]敖仕梅.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骨骼肌疼痛治疗仪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1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