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精选(九篇)

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

第1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 大学生 亚健康 体育运动

亚健康(Sub health)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况,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目前全球亚健康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明显威胁到30岁以下年轻人,尤其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和普遍。大学生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的人才,是国家的财富。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和成因,对预防和减少亚健康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的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非体育专业的6个学院09、10、11级3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涉及亚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阅读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等书籍。浏览了网络电子信息,基本掌握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详实的基础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分类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12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5%。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最后制表。

2.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分析

调查显示,61%的学生感到有一些学习压力,63%的学生时常出现疲劳、困倦、睡眠不好甚至失眠。日常饮食无规律和起居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分别占68%和62%,具体表现:不吃早餐占50%,偏食或凭个人嗜好饮食占42%,“开夜车”和通宵上网分别占40 %和56%。由此可见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有50%以上是独生子女,体育运动的缺乏,特殊的家庭生活经历,更高的自我素质提高的任务要求,相对狭隘的教育模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使得这一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及时把握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健康动态,研究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现对其亚健康类型作具体分析如下:

2.1.1躯体性亚健康

表1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调查一览表

项 目 从不 有时 经常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体质差、易患病 23 7.7 207 69.0 70 23.3

长期持续疲劳 19 6.3 171 57.0 110 36.7

莫名的恐俱、焦虑、不安 58 19.3 169 56.3 73 24.4

感到忧虑、孤独 45 15.0 165 55.0 90 30.0

经常失眠、多梦 27 9.0 189 63.0 84 28.0

大学生躯体性亚健康有头晕头疼,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疲劳,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躯体性亚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大约80%以上的学生有时或经常出现躯体性亚健康问题。(详见表1)

2.1.2心理亚健康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情绪急躁易怒,紧张焦虑不安,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无兴趣爱好,等症状。心理性亚健康是大学生亚健康的另一重要表现。其中焦虑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郁状态,若持续存在,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阶段。除焦虑状态外,还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多种表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压力很大(详见表2),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和大学校园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致。

表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分析

统计项 很大压力 较大压力 没有压力 合计

人 数 93 174 33 300

百分比 31 58 11 100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工作学习困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同学、师生关系不和睦,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等。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素质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自己基本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和他人评价较高(详见表3、表4),说明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适应性亚健康良好,这是值得欣慰的。

表3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自我及对他人评价一览表

统计项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差 很差

自我评价(%) 8 40 46 6 0

对他人评价(%) 2 56 36 2 4

表4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社会环境适应状况一览表

环境适应 很适应 较适应 一般 不大适应 很不适应 合计

人 数 12 177 93 18 0 300

百分比 4 59 31 6 0 100

2.1.4道德品质亚健康

大学生道德品质亚健康患者主要症状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指在大学生的认知系统方面存在的不利于品德发展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智力障碍和意义障碍。智力障碍的人常常陷入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圈子,不能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思考问题是常常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思维缺乏灵活性,逻辑性等等。意义障碍是指大学生某些内在的心理因素妨碍对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拒绝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式,毁坏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情绪障碍也比较常见、容易感情用事,及不适当的激情等。行为障碍主要是指一些不正常的坏习惯,如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

2.2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2.2.1季节与气候:在季节交替之际,人们会觉得不适应,比如在初春季节,大多数人会觉得疲乏。天气的变化亦可导致“亚健康”,如连续几天阴雨,就会感到压抑。

2.2.2人际关系: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同学之间、同乡之间都很容易产生感情,但因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所限及个人情感的差别,往往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而发生矛盾,于是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就会感到压抑。

2.2.3学习压力:由于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彼此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非常接近,在中学时期的优势感和优越感没有了。一旦自己稍不努力或其它客观原因致使学习成绩落后与他人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2.4人体周期性低潮期:人的情绪、思维敏捷性、机体反应性、甚至智力等都是周期性的。当大学生处于低潮期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2.3亚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培养坚毅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克服困难的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能力,增强自信自尊,增加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体育运动是预防和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2.3.1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还有助与进行自我教育。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3.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3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有较快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运动距离感和运动速度知觉。

2.3.4体育运动能促进良好的心态

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的心态形成,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运动时各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大学生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我们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3.1.1“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高校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对学生生理及心理和全面的发展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亚健康类型差异明显,应采取不同方法予以解决。

3.1.2“亚健康”现象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不良嗜好及无规律的饮食起居、缺乏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和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3.1.3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心态,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向健康状态发展。

3.2对策

3.2.1加强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力度宣传,使大学生对健康的重新认识,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加强掌握监护意识。

3.2.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努力创造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积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预防和消除亚健康。

3.2.3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识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识,培养体育行为习惯及体育观念,真正使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

[2]洪家云. 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5):50-51.

[3]刘雪勇.湖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第2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 产业 现状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第3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中医体质;亚健康;高职高专学生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后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很容易发展成疾病。中医体质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可以为将来采用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1-2年级专科生,发放试卷1256份,有效试卷为1215份,应答率为96.7%,其中男390例,占总人数的32.1%; 女825例,占67.9%。

1.2 研究方法

1.2.1亚健康调查问卷参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现患病史、躯体症状、精力状况、心理状况、社会环境。

1.2.2中医体质类型判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类型。

1.2.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对应分析法。中医体质分布情况采用频数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亚健康状况:健康者497人,占40.9%;亚健康者718人,占59.1%。不同健康状况学生平和质与偏颇体质比较情况:健康者中平和质占多数,为385人,占77.5%,偏颇体质112人,占22.5%;亚健康者平和体质82人,占11.4%,偏颇体质636人,占88.6%。经卡方检验,健康学生与亚健康学生之间偏颇质分布有显著差异(P

表1亚健康状况和偏颇质分布 [n(%)]

2.2亚健康学生体质分布情况:男生的体质类型中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较多;女生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较多。据统计分析,男女生的体质类型分布构成比差别有统计意义(P

表2亚健康学生体质分布 [n(%)]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我校高职高专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59.1%,高于教育部对大学生亚健康患病率40%的调查结果[3],可能与医学专业有关。医学类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出现亚健康的状态。

本研究还发现中医体质与亚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偏颇体质的比例在亚健康学生中明显高于健康学生,说明体质的变化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偏颇体质的形成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调整体质的状态,使偏颇体质向平和质转化,有可能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从而降低学生们的患病机率,提高健康水平。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学生中男女生的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上,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的不同有关。男生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可能与西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有关,另外年龄、饮食偏好、喜饮酒和喜运动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女生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可能与其环境气候、不爱锻炼、喜食冷饮和情绪易失控等等因素有关。这些提示我们在干预体质的措施上,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辨个体差异的。因为个体的体质类型不同,其亚健康的表现不同,将来形成的疾病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对不同的学生要辨清体质,有针对性的给予调整方案,才能达到偏颇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的目的,提高学生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5-6.

第4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的方法,选择广州某区基层镇级8间医院护理人员236人。没有年龄限制,女性。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何应对亚健康)对护理人员发放问卷,并且调查人员当面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拟调查人员300人,实调查290人,发放问卷290份,实收回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36份。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分为三个等级:“仅听说过”定义为听说过亚健康这一词,但对定义模糊,对如何处理亚健康问题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认识”定义为知道亚健康的定义,对亚健康概念、应对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认识,不全面;“深入了解”定义为对亚健康这一词的定义清楚,了解亚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并能熟练掌握病人亚健康的应对方法。

2结果

236名护理人员中对亚健康仅听说过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认识的有196名,占83.05%;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23名,占9.75%。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亚健康有初步认识的占大多数,为83.05%,然而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仅占9.75%,7.21%的护理人员对亚健康仅听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没有与医学发展步调保持一致;②是镇级基层医院仍有相当部分年龄较大护士为无专业护理学历人员,或者是后来参加成人护理专业学习人员,学习强度不够。③是与镇级基层医院基础相对较差,没有认真开展继续教育有关。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差,建议卫生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对亚健康和健康的认知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知识来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讲座不仅可以增加护理人员健康知识储备,更是给护理人员一个警醒,提醒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②提高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基础知识。目前国内的各大护理院校教育中对亚健康知识相关教育很多,但护理人员在工作后较少有机会参加亚健康方面的培训。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亚健康知识水平,各级护理学会应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系统的亚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医院护理部要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亚健康学术讲座等,带动护士对亚健康知识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为护理专业学生增设必修或选修亚健康课程。③护士需积极参与对病人的亚健康管理。大部分护士认为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亚健康主要是医生的职责。亚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很多,护士能及时发现患者除现症外其它方面的亚健康,但是要充分发挥护士在亚健康处理中的作用,只有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亚健康”学习的机会,才能提高她们亚健康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④规范亚健康患者的管理处理实践。制定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亚健康实践工作指引,为提高护士对亚健康患者的评估能力,并建立亚健康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亚健康的监督与指导。努力培养亚健康专科护士,促进亚健康专科的发展,提高亚健康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基层医院护士进行亚健康认知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士缺乏深入了解亚健康相关知识,在日常的整体护理工作进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实质效果,仅停留在对亚健康知识初步了解,无法正确及时地对亚健康患者进行亚健康教育。

4结语

第5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失眠;特征;治疗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失眠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症状,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社会。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亚健康失眠状态的特征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亚健康失眠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1.亚健康失眠相关特征

黄鹂[1]等人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亚健康失眠状态人群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健康状态以20-29岁年龄段人群发生率最高,与劳累过度、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问题等应激事件有密切相关。亚健康失眠状态人员中医体质主要以阳虚体质为主。因此,在对亚健康失眠人群的干预过程中应注重中医对阳虚质的综合调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亚健康失眠状态。

李绍旦[2]等人应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别检测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情况和PSQI总分值。实验结果表明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特征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等,但是其失眠的睡眠结构特征表现与失眠程度之间没有明显密切关系。后期,李绍旦[3]等人分别采用养心安神法和和胃安神法对亚健康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起睡眠结构的改善情况,实验证明和胃安神法能明显的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

由于亚健康状态患者没有具体器质性疾病的存在,缺乏诊断学上的依据。张华平[4]等人利用诊断灵敏度较高的脑电地形图分别对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组进行脑电地形图及头颅CT检测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证明,亚健康失眠状态患者的脑电活动不稳定,具有明显焦虑趋势(P<0.05);CT检测结果均正常。因此亚健康失眠患者可使用脑电地形图进行检测。

2.中医药治疗

临床上目前对于亚健康失眠状态患者多使用安眠、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中医药对亚健康失眠的认识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的沉淀。

(1)中药治疗 高巾[5]等人使用自拟宁神方治疗亚健康失眠患者85例,并设置西药对照组。认为该方可以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失眠质量,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短期疗效较满意。葛秀英[6]等人使用安眠灵胶囊对高校中亚健康失眠的学生66例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李翔[7]研究了补心丹加减对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睡眠的情况,结果证明补心丹加减配合使用睡眠药对亚健康失眠状况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补心丹治疗组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2)针灸推拿拔罐治疗 河南中医学院李真[8]等人采用太极阴阳平衡罐法对亚健康失眠状态患者进行治疗,与唑吡坦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证明太极阴阳平衡罐法和唑吡坦干预亚健康失眠状态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太极阴阳平衡罐法的远期效果要优于唑吡坦。罗仁瀚[9]等采用按摩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下失眠症患者68例,结果证明按摩法治疗亚健康失眠效果明显,且效果优于普通毫针治疗(P<0.05)。郑廷彬[10]用郑氏本源亚健康太百亚健康推拿疗法治疗失眠89例,效果显著。腹针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3)其他治疗 朵皓英[11]尝试用心理干预、健康促进的方式对亚健康失眠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B1的暗示治疗,经过1年的治疗后,15位亚健康失眠患者中有8人恢复正常睡眠,5人好转,2人无效。本研究结果认为用心理干预和健康促进的方式对治疗亚健康失眠状态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凌雄[12]等人采用针刺双耳的神门、心、脾3个穴位,对亚健康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为100%,耳穴治疗亚健康失眠有非常好的效果。

3.结语

中医药对亚健康失眠状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研究也日益广泛深入。临床上运用内服、外贴、针灸、推拿、压穴、理疗等各种治疗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亚健康失眠的分型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不够规范、目前没有进行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尚存在一定困难等等。因此,今后的工作应多围绕亚健康失眠的临床实践开展,以大量的实践作为亚健康状态失眠理论研究的基础,丰富和完善的中医药对亚健康失眠状态的诊治理论。

参考文献:

[1]黄鹂,杨志敏,老膺荣.亚健康失眠状态人群中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中医,2010,31(5):566-568.

[2]李绍旦,杨明会,刘毅.亚健康失眠人群睡眠结构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8,24(7):631-633.

[3]李绍旦,杨明会.和胃安神法改善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结构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4):4379-4383.

[4]张华平,王巨,张华煜.亚健康人群中失眠者煜正常人群脑电地形图对比分析[J].中国康复,2009,24(4):235-236.

[5]高巾,王英,吴连捷.”宁神方”调治亚健康失眠85例[J].江苏中医药,2010,42(7):21.

[6]葛秀英,颜亭.安眠灵治疗高校学生失眠性亚健康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528-529.

[7]李翔.补心丹加减对改善亚健康状态下虚证失眠的临床观察[J].齐鲁药事,2008,27(8):502-503.

[8]李真,赵俐黎,王庆波.太极阴阳罐法干预失眠亚健康36例[J].中医杂志,2009,50(10):912.

[9]罗仁瀚,源援基,谭金庆.按摩治疗亚健康状态下失眠症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21(2):6-8.

[10]郑廷彬.郑氏中医本源亚健康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2008:197-198.

第6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健康;亚健康;轻体育

一、关于健康

1.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健康也纳入健康的范畴,提出只有同时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如今,健康已经超越了孤立的医学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而成为社会进步、民族鼎盛、经济发展的保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志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臂、臀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由于道德判断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故WHO健康标准中没有涉及道德健康的具体内容。

3.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约占60%;生物遗传因素,约占15%;生活环境和社会保健制度,约占25%。

二、关于“亚健康”

1.“亚健康”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也就是健康向身体亮起了“黄灯”,虽然没有明显的病症,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弱,引起诸多不适症状的情况。

2.“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烦燥、易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目前认为“亚健康”的范围很广,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均可属于“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种疾病。

3.“亚健康”出现的原因

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过度工作,不良生活嗜好,不良生活习惯,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缺少合理的体育运动,缺乏睡眠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成人们对体育锻炼及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忽视,所以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有关报道,我国2003年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为50%以上,而到了2005年则高达70%左右,据有关的报道,目前已达76%以上。

三、关于“轻体育”

如今,“轻体育”的健康方式正形成热潮,对消除“亚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轻体育”的概念

所谓“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如益智类项目(下棋、打牌等),消遣类项目(散步、日光浴等),艺术类项目(跳舞、演技等);其次是运动负荷较小、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保龄球、台球等);也有学者把慢跑、健步走、登山、游泳(较短时间)亦归为“轻体育”。

2.“轻体育”的特点

(1)体能消耗小:“轻体育”不追求运动量,对身体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

(2)运动方式活,“轻体育”可集体活动,也可单独活动,可以静悄悄活动,也可以在音乐伴奏中活动。

(3)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愿望,就立即可以进入角色。

(4)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不用为经济负担伤脑筋,在公园、广场或家里均可做到“少花钱可健身,不花钱也可健身”。

(5)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宽松,可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时间可长可短。

(6)锻炼轻松化:从事“轻体育”,锻炼者可以忘却烦恼,摒弃一切不利健康的情绪。活动过程不仅是健身的过程,而且是净化心灵、怡情悦性、消除精神紧张的过程。

四、“亚健康”与“轻体育”

1.从事“轻体育”的强度

亚健康人群在开始锻炼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逞强,以锻炼后感觉良好、精神爽快为佳;如果锻炼后感觉身体十分疲劳,肌肉酸痛,持续几天都未有好转,则应该适当减量了。

2.“轻体育”的作用

这种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机体的呼吸,调节循环、消化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进而增强体质。

3.“亚健康”状态的驱逐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应逐步从“轻体育”活动过渡到竞技性体能类的锻炼中去。把强身作为目标,坚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1个小时左右,同时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时每分钟的平均心率要大致维持在130次左右,或控制在(220一年龄)×60%~80%的范围。这样就可以最终达到强身健体,驱逐“亚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优育与健康(南方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蒙医学整体观; 亚健康; 调节;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15-01

亚健康,不同的医学,从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蒙医学认为亚健康是疾病蓄积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过程、阶段,尚未形成疾病,不属于疾病。疾病蓄积还可分为小、中、大蓄积等进一步量化研究。亚健康,用现代医学各项辅助设备检查均正常范围或阴性,但症状可存在,尚未形成疾病的症侯群。有些症状可能与临床疾病症状合并、重叠出现,可通过蒙医脉象、舌诊、尿诊与疾病鉴别。

从蒙医学整体观、阴阳平衡、疾病机理分析,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间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相互间可转换的关系。蒙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界(包括社会、思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包括,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人的心身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其中人体内部的统一是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与七素(食物之精华、血、肉、脂、骨、髓、)、三秽( 二便、汗液)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蒙医学认为,整体功能(或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是人固有的、自发的运动趋势,是生命的根本规律,是体内外各种关系的最佳状态[1]。一旦由于致病四因素(饮食、起居、气候、其它)的作用以及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衡,则疾病开始蓄积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未及时发现治疗,便可发展成为疾病。疾病就是人体内部的相对平衡失衡的结果,是人与生存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蒙医学力主从各种关系的“平衡”、“不平衡”与“失衡”来认识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根本机制。平衡则健,不平衡则亚健康,失衡则病。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间可转换的、动态的、相对平衡有待进一步理论化和量化指标以及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机体无器质性病变状态。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则中医学中亚健康称为“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疾病,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治“未病”,就是让人不生病,在出现疾病先兆但未发生之前预先采取调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

预防:恢复“平衡关系”是蒙医治疗学的最高法度。利用、顺应、激发人体的“自我平衡”机制,促使各种关系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蒙医学认为,治疗亚健康,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体系,以“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以及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总原则[2],从饮食、起居、蒙医传统疗法(以炙法、放血疗法、油剂、沐浴为主)、护理等储多方面调整,使人体保持身心健康。在蒙医三大经典著作之―《蒙医甘露四部・甘露之泉》中记载:人体预防疾病要注意季节变化,生活起居规律,器官功能,饮食效能的过多、过少、过误等,保持它们的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当体力衰弱,器官功能减退,年老体弱时首先要用油剂治疗,沐浴身体,同时用药物清除体内疾病,并针对性的滋补身体,增强体能及改善器官功能,使其健康长寿[3]。说明早在19世纪就蒙医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应用油剂、沐浴等自然疗法调节机体的治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上所述,用蒙医学整体观分析,亚健康不属于疾病范畴,是疾病蓄积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过程、阶段。亚健康的预防以“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三因为总则,人体内部、人的心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亚健康是可防可治的。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地继承、发掘和完善蒙医治疗亚健康的理论,使诊断的预见性更加准确,治疗上更加及时,疾病的传变、转化、合病、并病等发展规律更加明确,发挥蒙医传统疗法优势,从而使蒙医蒙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宝龙,满都拉等.怎样认识蒙医学的整体观思想[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4(8):52-53.

第8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290-02

【关键词】 早期诊断;亚健康;干预性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人类疾病谱(disease chart)的变化和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的转变,人们不再认为单纯的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概念,即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或称之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然而,目前对亚健康的成因及诊断等尚不明确。

将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有助于早期发现损害健康的问题,不但可以及时扭转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而且对成人期的健康保护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拓展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同时也可以降低由亚健康状态过渡为疾病状态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1 从阈下精神障碍研究看青少年亚健康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疾病诊断需要一个“阈值”,达到不同的疾病诊断系统(如国际疾病诊断系统ICD-10)界定的标准方可诊断为疾病;与之对应的是健康,没有身体虚弱,心理活动有效和平衡,社会适应良好。随着对疾病和健康认识的深入,健康和疾病之间则称之为阈下[1],由此产生阈下精神障碍(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忽视阈下精神障碍,尤其在普通人群调查中,会错失精神障碍早期发现的机会[2]。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亚健康概念和亚健康防治实践,应与阈下“疾病”的认识一致。即一个人尚未发现躯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可明确的精神障碍,但有躯体上的不适,如虚弱、疲劳等,且找不到可明确的生物学异常;或者是心理上的不适或体验以及社会生存意义上的适应不良,则可归于亚健康范畴[3]。

近年来,阈下精神障碍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指有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但未达到临床诊断为精神障碍的标准。其中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亚综合征性抑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 SSD)[4]、短暂发作性抑郁(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BD)[5-6]和轻型抑郁(minor depression, MinD)[7]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阈下精神障碍在任何年龄都存在[2]。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8],阈下抑郁的发病率在社区人群中为2.2%~24.0%,在初级保健病人中为5%~16%,总体上超过被ICD-10确诊的抑郁症的发病率。美国学者Fogel等[9]研究表明,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为2.0%~23.4%,在初级保健机构的病人及其他医疗机构中占4.5%~17.0%,与意大利报道的流行率基本相当,但美国的报道可能高估了轻型抑郁的流行率,其采用的是重症抑郁(MDD)的诊断标准。当症状的严重程度达不到MDD诊断标准时就划为轻型抑郁,因此,这中间可能包含阈下抑郁的其他亚型。我国报道的SSD的流行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9.2%[10],与国外报道有些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所造成的。

有研究表明,阈下精神障碍可能是发展为精神障碍的前奏,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预测作用,而且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阈下精神障碍的综合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健康认知,日常活动功能的损伤,机体功能的损害,生活质量下降[11],甚至导致精神分裂和引发自杀行为[12]。阈下精神障碍是心理亚健康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现有运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等评定抑郁症状,表明抑郁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13-15]。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或就业压力。但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社会化防范机制并不健全,加之其应对资源不足,很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青少年亚健康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

2 建立青少年亚健康评定方法是早期识别的基础性工作

亚健康已成为困扰青少年健康的重大隐患,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这成为制约亚健康研究的主要瓶颈。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阈下精神障碍等[16-17]的研究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即建立一套系统的多维评定方法是进行亚健康研究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对我国青少年亚健康的现状进行了解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有学者认为,亚健康主要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18]。但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赵瑞芹等[19]认为,亚健康状态指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而且这种状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由此可以看出,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检多无阳性体征,而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这给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现有的传统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如ICD-10、DSM-IV)提出的相关非特定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现阶段对亚健康的分类和分型的时机还不成熟,制定统一的、整体性青少年亚健康筛查方法是开展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第一步。当前,可先从自评问卷入手,从症状学出发,多维度评价,制定一份有效、敏感的亚健康自评问卷,作为亚健康标准化研究工具之一。自评健康是健康评价的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和健康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社区人群疾病及死亡独立的预测指标[20-21]。为此,笔者领导的课题组编创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22],并对该问卷的信度、效度、反应度等进行了系统评价[23-24]。为评价问卷的预测效度,将编创的MSQA在全国9个城市(北京、哈尔滨、蚌埠、鄂州、绍兴、太原、广州、重庆、贵阳)推广应用。每个城市抽取省属大学和城乡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各1所,以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一和大二学生为目标人群,建立一个全国22 325人的队列。在进行MSQA施测的同时,收集他们的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下蹲试验等,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取30%左右的研究对象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另外,对队列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因病就诊情况、因病缺课情况、危害健康行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以及心理障碍检出情况(包括情绪障碍、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疾病等)。观察每3个月的因病因伤影响学习时间、伤害发生率、自杀心理与行为发生率、门诊就诊率、心理障碍诊断率、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症状发生率,以期对MSQA的预测效度进行评价,发现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生为46.4%,女生为46.1%;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不仅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自杀、自伤行为以及生活满意度有关,还能预测因病缺课率、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多种自伤行为;亚健康状态需要给予关注。

3 将青少年亚健康干预纳入学校卫生服务领域

200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中央7号文件)[25],制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措施。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文件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健康检查的结果要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对学生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文件同时强调,“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亚健康青少年纳入学校卫生服务工作,不但符合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而且满足社会需要,是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对具有亚健康症状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扩大学校卫生服务领域。对亚健康青少年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手段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体育锻炼,达到平衡膳食,训练心理有效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达到普适性影响,从而促进亚健康人群向健康转归;同时,监测亚健康青少年不良转归,及时转诊,获得专科医生帮助,从而有效避免亚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减轻家庭及社会所承受的巨大医疗费用,也将学校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对青少年亚健康的成因、预后研究,既是学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又给学校卫生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如此,进一步为亚健康防治研究特别是亚健康学校干预提供信息、理论支持;同时,这些基础性研究也是为青少年亚健康分类、分型研究积累资料。

4 参考文献

[1] HELMCHEN H, LINDEN M. Subthreshold disorders in psychiatry: Clinical reality, methodological artifact, and the double-threshold problem. Compr Psychiatry, 2000, 41(2 Suppl 1):1-7.

[2]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RIDDER EM, et al.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Arch Gen Psychiatry, 2005 , 62(1):66-72.

[3] 何裕民,沈红艺,倪红梅,等. 亚健康的范畴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2-4.

[4] FORSELL Y. A three-year follow-up of major depression, dysthymia, min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press Anxiety,2007, 24(1):62-65.

[5] L?VDAHL H, ANDERSSON S, HYNNEKLEIV T, et al. The phenomenology of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with and without hypomanic features. J Affect Disord,2009, 112(1-3):151-164.

[6] PEZAWAS L, ANGST J, KASPER S. 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 revisited. Int Rev Psychiatry,2005, 17(1):63-70.

[7] CUIJPERS P, DE GRAAF R, VAN DORSSELAER S. Minor depression: risk profiles, functional disability, health care us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major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2004, 79(1-3):71-79.

[8] RUCCI P, GHERARDI S, TANSELLA M, et al.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J Affect Disord, 2003 , 76(1-3):171-181.

[9] FOGEL J, EATON WW, FORD DE. Minor depression as a predictor of the first onse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ver a 15-year follow-up. Acta Psychiatr Scand,2006 ,113(1):36-43.

[10]李一云,樊洁,史永成,等. 抑郁的亚综合征(SSD)两年后随访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12(4):275-276.

[11]CUIJPERS P, SMIT F.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s a risk indicator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4 , 109(5):325-331.

[12]BORGMANN-WINTER K, CALKINS ME, KNIELE K,et al. Assessment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psychosis. Curr Psychiatry Rep, 2006, 8(4): 313-321.

[13]罗英姿,王湘,朱熊兆,等.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74-277.

[14]李彤.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社会心理科学,2008, 23(6):547-553.

[15]许娟,林德南,王坚杰,等. 合肥市和深圳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246-248.

[16]WOLBEEK MT, VAN DOORNEN LJP, COFFENG LE, et al. Cortisol and severe fatigue: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dolescent girl.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7, 32: 171-182.

[17]GEORGIADES K, LEWINSOHN PM, MONROE SM, et 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subthreshold symptom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6, 45(8):936-944.

[18]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19]赵瑞芹,宋振峰. 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1-13.

[20]HWANG JW, HAHM BJ, KWON ST,et al. Impact of lifetim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nd major depression before internship on psychopath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interns: 6 month follow-up study.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4): 301-308.

[21]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22]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 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25-1028.

[23]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1-1033.

[24]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035-1036.

第9篇:健康与亚健康的关系范文

亚健康好比是“钟摆”,可以摆向健康,也可以摆向疾病,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如何珍惜惟一的生命了。

科学认识“亚健康”

追根溯源,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在祖国医学中早有类同的描述。现在,我们通常说患了何种疾病,是指已经生病的状态。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所指亦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觉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古代,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现代医学被称为“亚健康”或“第三状态”。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学观点而论,是指身体已经出现的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对疾病应采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躯体的健康与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认为人体的疾病不仅是某种生物因素引起生物学变量的结果,而且是生理、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从此,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这一医学新思维的出现,人们发现在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状态,称为亚健康。其共同的特点:说是没病,却有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种种不适;说是有病,常规化验等医学检查却找不到生物学变量的结果。医学界将此“亚健康”状态定义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大病来临之前身体机能发出的信号。

由于亚健康的潜伏期一般是5~8年之间,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往往不予重视,结果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是心脑血管病、肝炎、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据社会调查表明,在上海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人员的人均寿命仅53.34岁,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

你是“泡沫健康”吗

经亚健康研究人员分析,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容易出现错误或心理容易失衡。所以,亚健康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所致。例如,有些人想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过于偏激,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也有些人过于刻板而难以适应社会变化;还有些人凡事拿不定主意而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亚健康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摄取的维生素减少,脂肪含量增高,生活不规律,运动与休息安排不当等。另外,吸烟、酗酒以及环境污染也是重要外因。

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也许有的保健品能给你带来短暂的缓解,但这可能形成“泡沫健康”。因为单一的对抗性手段,解决的仅仅是局部问题,尤其是中年正是养护生命之根的关键时期。真正的健康是持久的稳态,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健康的铜墙铁壁。

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建立社会的合理性空间是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的出路。所谓生命的合理性,不是任何社会崇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自然平衡的生存方式。

健康是一项投资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不生病。这种概念是不完全的,是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和虚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要素完整。现在是四个要素,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要素。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健商”(简称HQ)概念就是一种。

“健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智慧与维护健康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水平。

在过去知识落后、营养贫乏、生产劳累的时代,人们普遍不了解复杂的身体和生命现象,健康只能被动地靠医生、靠医院、靠休养,是消费支出和享受。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性质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健康靠自己、靠知识、靠管理、靠习惯、靠合作,健康已逐渐转变为个人的主动投资行为和社会性增值服务。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学会科学的生活方式

如何对待亚健康?任意地夸大身体的不适,到处求医问药,是消极的;听之任之,无视生命发出的预警信号,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这是更消极的。

我认为,哲学家尹继佐教授提倡的“以心疗为核心,以体疗为基础,以医疗为保障的现代健康实践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民意是切实而可行的。

1.心疗 就是提倡健康的思维方法,将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疗作为辅助的核心模式。通过心理咨询和科学剖析,消除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障碍,以达到心平气和、心身健康。遇到想不开的事,情绪激动、愤怒、抑郁、悲愤、伤感等,可以向至爱亲朋倾诉,可以大大方方地请教精神科医生或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2.体疗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保健论述。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健身法。体疗,蕴藏着丰富的修心健体的内涵,注意吐纳传导,修性以保神,安心于全身的要旨。这样,即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和顺气血,舒筋壮骨的疗效。哪怕您再忙,也要记住多运动、多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医疗保障 心疗和体疗在防止亚健康和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可以代替医疗的作用。将心疗、体疗和医疗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真正辩证的、科学的实践模式。

4.调顺睡眠,消除疲劳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是恢复体力的主要途径。睡眠是一种主动的休息方法。实践表明,睡眠本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命质量。

5.饮食调摄 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不能偏食,烹调有口味,这样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细化和吸收,提倡利用药膳方法,做到祛疾疗病,一举两得。

6.药物调养 对于积累性疲劳综合征,先需要用药物改善人体各种机能,排除疲劳,恢复体能。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那样恐怕只会花了钱伤了身体。

重视药食补身,如在大米中加入药物煮成药粥,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