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健康之于生命精选(九篇)

健康之于生命

第1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关键词〕健康行为;培育促进;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14-03

一、问题的提出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和班级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文件中更是强调:“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时候,两个中心尤为重要,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健康促进是指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自己改进和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第一”“健康行为”“健康促进”成了当今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理念与行动追求。

目前,学校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以健康促进生命的发展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就十分强调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on schools)。WHO西太区在其《健康新地平线》文件“生命的准备”和“生命的保护”中就积极倡导“不仅确保儿童生存,而且提供尽可能好的支持,以便在增进健康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行为”。以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以健康的行为促进生命的成长正是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诚然,人最本质的是生命,而健康是生命之源,在教育追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在班级教育中,在“以德育为首”的理念指导下,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常常偏重于育德导行方面,学生的身心培育常常处于从属地位或者停留于口号、形式。“身心”健康是美德承载之绿舟,以“健康第一”和“健康促进”为指导和行动,在教育中大力培育健康(尤其是身心健康)行为,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健康行为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内涵与诉求

1.健康、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的界定

《辞海》中指出,“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衡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健康行为(healthbehavior)”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在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健康促进”在《辞海》中意指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和良好生产力状态的过程。

2.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

生命的成长需要健康行为的呵护。健康的行为及其培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对健康的系统性理解。完整的健康应是包含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人际)环境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第二,学校培育学生健康的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渐变的动态过程。第三,健康行为的培育需要参与人员的多层次性,不仅是学生自身,还应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家长以及社区等,需要构建健康教育与支持的合力。第四,健康行为的培养措施是全方位的,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改善物质环境、营造积极氛围、开设相关课程,家庭积极介入,社区积极帮助,以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

3.儿童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健康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儿童时期是生命成长的黄金期,儿童期个体在身体发育、群体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在此时期培育他们健康的行为,追求积极、阳光的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其终身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进学校健康促进行动中,就一再强调:“在校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能够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而且对他们进行健康促进教育是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点的;他们能够作为改变现状的力量,来改善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是生命勃发和精神发育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生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培育模式探索

班集体如何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促进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康的管理策略和模式;创造支持性环境;提高参与意识和技能等。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育与促进中,探索一种可操作、有实效的培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基本诉求与特征,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态型发展式的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型发展式健康行为培育模式图

此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培养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发挥作用的理念;第二,吸收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充分关注到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之一的教育;第三,学生的健康行为培育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体现了培养的多元性、丰富性、主体性和发展性。此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班级、家长、社区的积极影响,通过树立健康促进理念推进健康项目训练,培育健康行为塑造健康生态文化,营造健康心理构建健康环境,最终促进生命体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健康行为,促进生命成长的实施路径

班级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最佳场所,班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然而,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培育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WHO就健康促进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社会环境、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和学校卫生服务。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借鉴这些内容,在具体运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健康第一”观念,优化健康养成环境

1.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把培养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生活的第一要义和重要使命,并将之作为生活的任务贯彻到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之中。

2.营造健康促进发展环境。班级存在于学校,学校健康的环境文化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外部环境。(1)完善物质建设,为培养健康行为提供物质保障。我校创建了舞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园、快乐体育园等近三十个学生活动场室、园区,增添运动设施,优化健体资源,营造健康氛围,提供活动空间。同时还把风雨球场命名为“君健楼”,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学生自然运动,刚强劲健,力求自我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教室、食堂、场室、照明通风、垃圾处理、安全防护等都按照健康标准设置与匹配。(2)创设人文环境场。为培育完整的、有教养的人,学校以“德、孝、公、信、为、笃、学、勤、思、精”为内容培育具有传统精神和现代品位的时代勇者、仁者,为班级营造了一个独具文化韵味和心理健康吸纳的“磁场”。(3)营造学校和班级的人际环境场。建立催人奋发、和谐和乐、互尊互爱、尊重团结的人际环境,形成高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着重在五个方面加以重视:学校校风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发挥支持作用;创造一个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并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学校和班级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支持与帮助;学校和班级提供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到重视和尊重的环境;学校以及班级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健康需求。(4)营造宣传环境场。利用墙报、专栏、液晶显示屏等开展健康宣传。这些环境文化的营造和优化措施有利于让班级学生从中呼吸到身心健康的新鲜空气,在优美的物质环境和优质的心理环境的双重熏陶下,班集体和学生的心理机能以及健康行为将受到潜移默化的自然教化。

(二)建立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服务、预警及评价机制

1.建立健康促进领导小组。班级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一部、家长委员会、社区及共建单位人员、志愿者等,对班级健康政策、环境以及学生健康优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进行规划、指导、服务与推进。以建立“建设联盟共同体”促进班级健康教育的立体开展。

2.完善学校健康服务体系。班级要努力依靠学校的力量,学校要努力给班级提供发展条件。一方面,加强健康行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掌握适合自己的健康行为养成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学校联动家长、卫生部门、社区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健康检查、健康预警、丰富健身场所、建立健康行为成长档案等工作,了解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多管齐下,共同保护,引领学生走向健康之路。

3.做好学生健康体质检测。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健康体质检测。在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建立“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测评标准,从体质、体能、体格等方面进行设计,内容主要是:(1)身体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2)心理健康(积极心态、良好的情感、多元智能、自我认同、自控能力等);(3)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团队精神、道德品质、意志行为等)。

(三)推进健康教育,优化课程活动

1.整合健康教育内容和资源,全面推进健康教育。以《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以促进健康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切实落实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实施小学三级水平,引领学生“培养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坚持健康知识传授与健康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授呈螺旋式递进原则;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原则;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原则”。同时把健康行为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生理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

2.重视活动的开展,以活动为抓手,寓教于乐,让健康行为教育与活动共在。一方面,可以结合班级开展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如我校是一个传统文化很浓厚的学校,蕴涵着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德行智趣共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藉由校园活动文化的力量在传统文化活动和优势项目建设中渗透健康教育。

3.加强校内外闲暇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持之以恒开展“两课三操”、大课间、“三棋”活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优化学生的闲暇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提高班级的健康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面,提升班级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1.个性心理层。个体存在于班级之中。个体健康水平是班级健康的核心。在班级健康教育中主要从生命个性的角度,去关照富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直面个体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张扬其生命个性。

2.班级心理层。班级心理的优化是班级整体行为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班级中要善于构建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监督、自主发展、合作和谐,具有群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意识、团结意识的生态型班集体,创设健康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成班级群体永褒积极进取、合作互动、健康成长的心理状态。

3.校园心理层。校园心理是班级心理成熟的条件。校园应该成为班级心理释放和心理吸纳的“心理广场”。构建学习、创造型校园,让心灵沐浴书香,让学生亲历实践,在灵动的学习和活动中,提升校园心理境界,给班级和学生释放心理困惑和形成健康心理创设美好的空间,营造高品位的氛围,催生班级健康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彩凤.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0).

[3]吕姿之.学校健康促进[J].中国健康教育,2003,(9).

第2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长寿就是健康?

我们把人的寿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健康期,另一部分为带病期。前者被称为健康寿命,后者被称为不健康寿命,二者之和为人的全部存活期或寿命期。不健康可以有很多种定义,比如患有慢性病、身体患有一定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自我感觉的身体健康状况差等。人们关心的是:在人的寿命延长的同时,带来的主要是健康期的延长还是不健康期的延长。

美国的一项健康跟踪调查发现:从1970到1980年的10年间,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0岁;而在同一时期,男性非伤残寿命只提高了0.7岁,女性则没有任何变化。澳大利亚学者计算发现:1981年至1988年澳大利亚男性的平均寿命提高了1.7岁,女性提高了1.1岁;然而相反,男性的非伤残寿命下降了0.8岁,女性则下降了1.6岁。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在人的寿命延长的同时,人的健康寿命可能会下降,即人的不健康寿命在延长。换句话说,人们寿命的延长是由于带病寿命延长所导致的,而不是健康期的延长导致了寿命的延长。

针对在寿命延长的同时,带病期是延长了还是缩短了的讨论,学者们提出了三种理论。一种叫疾病压缩理论,即在人们寿命延长的同时,人们的健康寿命延长的速度快于寿命延长的速度,从而导致带病期的缩短。这是一种人们期望的状态。第二种理论叫作疾病扩展理论,即在人的寿命延长的同时,人们健康寿命提高的速度慢于寿命提高的速度,从而导致带病期在延长。最后一种理论叫作健康动态平衡理论,即人们健康寿命的提高速度与寿命提高的速度同步,从而导致带病期占整个存活期的比例保持不变。

学者们在针对不同国家人口长寿和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时,通常要检验该国的实际情况符合上述哪一种理论。如果结果符合第一种理论,那就意味着人们不仅活得长,而且活得健康;如果结果符合第二种理论,意味着人们活得长,但活得并不健康;如果结果符合第三种理论,意味着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人们的健康状况既没有改善也没有恶化,而是保持平衡。

长寿不等于健康

以前我们之所以将长寿等同于健康,是由于我们认为疾病发病率的下降会导致死亡率的下降,进而导致人们寿命的延长。而这种状况通常存在于以往环境条件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差的时代,那时传染病盛行、急性病处于主导地位,很多病都难以治愈,一旦发病就很快导致死亡,从而导致发病率与死亡率之间具有很强的因果关系。

然而,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的改善,疾病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染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慢性病处于主导地位,而慢性病本身的死亡率又比较低,从而导致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联系开始弱化,人们在得了某种疾病以后,仍然可以带病生存很长一段时间。真正导致死亡率变化的目前已经不是疾病发生率而是疾病特别是各类慢性病的死亡率。

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活得长了,导致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多,人口出现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疾病模式的转变。原因是在老年期发病,很多并不是由于病毒感染造成的,而是人的生理机能的老化,免疫能力的下降所致。这类疾病基本属于在老年期才能发病,而年轻人发病的却很少,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脑中风、老年痴呆等等。拿老年痴呆来讲,该病的高发期基本在80岁以后。在人口平均寿命比较低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活到80岁以后,所以该病的发生率就很低,而现在很多人都能活到80岁以后,必然老年痴呆的总体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很明显,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带病期相对于他们的寿命来说会比较长。而且高龄老人在寿命延长的同时,带病期的延长速度更容易快于寿命的延长速度。比如,英国65岁男性人口未来平均可能存活的寿命提高了1.7岁,而未患长期性疾病的时间只增长了0.7年,这就意味着患有长期疾病的时期在延长。笔者的研究还发现,随着寿命的延长,低年龄老人的带病期往往出现压缩的情况,而高年龄老人的带病期更可能出现扩展的情况。

长寿更需要健康

反映人类生命质量的指标不应该是寿命的长短,而应该是健康的好坏。仅仅是长寿、而人的生命质量没有得到提高的话,长寿是无任何意义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评价和度量健康寿命比评价和度量寿命更有意义;人类的最终目是健康地长寿,而不仅仅是活得长。

第3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2009年12月10日,著名畅销书《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亲赴北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发表演讲时充满激情地宣称:“保健革命如今在全球各地迅速开花结果,其产值在短短的5年内,从2000亿美元迅速成长为5000亿美元,预计将在短时间内达到1万亿美元!”

1万亿美元!已经是足够大的市场了!

但如果这位两任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早认识天士力集团(以下简称天士力)董事长闫希军,他会将这个数字进一步放大―闫希军提出了“大健康”理念,提出让人类实现“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的大健康产业目标,不但涵盖了生命安全,同时涵盖了生命健康。

闫希军“大健康”理念下的市场格局,早已超越了“财富第五波”。

布局大健康

大幕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拉开。

2008年1月8日,从俄罗斯考察返津的闫希军,拂去一身风尘,便紧锣密鼓地开会商议当年的“头等大事”。

在此次战略规划会上,天士力确定了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全面升级发展的战略。“随着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天士力开始选择进军大健康产业。当然,天士力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制药这个主业,并将一如既往地聚集专业人才做专业之事。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既能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药,又能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并通过普及生命科学使之重返健康。为此,天士力构思成型了‘还原健康平衡学说’的大健康核心理论”。闫希军介绍说,在5年发展规划里,“大健康产业”成为天士力战略定位的关键词。对于天士力来说,“大健康”已成为其未来的市场布局。从专精于制药业,到强势进军大健康产业,天士力为成就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愿景勾勒了一条同心多元化的行进轨迹。

天士力集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坚持打造现代中药第一品牌,不断推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做专做精现代中药的基础上,向生物药、化学药、特色专科医疗行业扩展,形成以医药为主要领域的生命安全产业板块;并逐步进入帝泊洱普洱茶珍、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安全饮用水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成为涵盖科研、种植、生产、营销等领域的高科技跨国企业集团。

天士力的大健康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做好药的同时必须进入健康产业。近年来,天士力建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围绕人类生命健康全过程,从药品到保健品,从食品到水源,不断拓展产业链研发平台,为进军大健康产业提供创新能力的技术支撑。

闫希军强调说:“经济增长转向以科技和市场为重心的哑铃式发展,只有着眼于向‘微笑曲线’上下游拓展,向哑铃两端延伸产业链,提高服务价值,才能超脱一般加工制造业单纯的成本竞争。而以人类大健康为诉求的生命科学恰恰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开发领域。追求健康,既符合国人解决温饱之后最迫切的需要,也指引了天士力做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发展方向。”

超越“第五波”

市场意识总是喜新厌旧,当新的概念提出来的时候,人们在为新兴市场欢欣鼓舞的同时,往往会遗忘固有的市场。

保罗・皮尔泽推出畅销书《财富第五波》,指出保健预防市场的巨大商机后,市场便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保健市场,并且狂热地迎接“第五波”的冲击,而淡忘掉另一个固有的庞大市场―医药医疗市场。

但闫希军没有淡忘掉,他说:“天士力走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制药这个主业,并将一如既往地聚集专业人才做专业之事。”

天士力靠制药起家,15年的发展,让天士力成为全球中医药巨擘。通过一流人才研发创新产品,加上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天士力系列科技创新型产品抢占了市场先机。2009年,复方丹参滴丸销售额再创新高,超过14亿元;养血清脑颗粒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药粉针系列产品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流感疫苗即将实现产业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11月30日正式《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险象环生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丸(颗粒)、水飞蓟宾胶囊(商品名:水林佳)、荆花胃康胶丸、柴胡滴丸、穿心莲内酯滴丸、芪参益气滴丸等15个产品进入该《药品目录》(其中复方丹参滴丸为甲类药品,其余为乙类药品),养血清脑丸、穿心莲内酯滴丸、芪参益气滴丸等6个产品首次进入该《药品目录》。原有产品在目录中的延续及新产品的纳入为天士力市场扩容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让其拥有突破式的增长机遇。

“做好一盒药”向来是天士力矢志不渝的目标―有特色的化学药和高技术的生物药。复方丹参滴丸的姊妹新品迭出,以滴丸起步的天士力,已推出七八个产品构成了“滴丸集群”。目前,养血清脑颗粒(丸)、荆花胃康胶丸、藿香正气滴丸、柴胡滴丸等,销售贡献都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进入快速成长期。

但闫希军不满足于“做好一盒药”,而是进一步提出了打造天士力“生命安全保障产业”的目标,主线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特色医疗等产业。2008年天士力与韩国我立德集团合作、在上海成立的我立德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上脊柱微创诊疗领域水平最高的医院。

闫希军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以提高人类健康生活水平为目标,自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而更希望通过打造天士力“生命健康产业”为人类提供另一个方位的服务―这也顺应了“第五波”的潮流。

闫希军指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健康内容不断更新,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孰料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贵病随之而来,这种困扰至今仍在。发达国家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预防领域,就是为了应对生活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今,全面向小康社会过渡的中国面临同样的健康挑战,亚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发病率上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频敲警钟,促使政府提出“预防前移战略”。

“生命健康是个全程呵护的过程,面对现代病,事后对抗性治疗往往为时已晚。发展大健康产业,产品是一个载体,但远远不是全部。”闫希军说,“要转变国民的健康观念,一方面需要政府正确引导,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树立健康文明观念,开展生命健康业务的企业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天士力的“生命健康产业”目前已经涵盖帝泊洱普洱茶珍、保健品、化妆品、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等领域,而且在各个领域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近年来,闫希军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天士力的“大健康”理念。“大健康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围绕着人的吃、穿、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

闫希军说:“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有两大支柱,一是以‘天士力’为品牌,从现代中药扩展到化学药、生物药、围绕生命安全‘治病’的医药产业板块;一是以‘金士力’为品牌,开发社会急需的保健产品和服务,围绕生命健康‘治未病’的健康产业板块。天士力必须一手抓‘治病’,一手抓‘治未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两大领域,天士力都要争当规范发展的排头兵。”

截至2009年年底,天士力的资产总额为94.6亿元,实现年销售额76.6亿元,累计利税53亿元。

首倡“大健康社会工程体系”

生命健康产业,就是要使人的生命质量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过去为50岁,现在上升到73岁,然而,很多人都处在带病卧床或者是半卧床状态,生活质量低。追求生命健康就是要消除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维护,生命健康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关注食品营养等。天士力以促进与改善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提高全民健康期望寿命为使命,提出“大健康产业”理念,在国内首先提出构筑“大健康社会工程体系”。

闫希军诠释了这五大体系的内涵:

树立大健康理念体系。人们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健康不只是个人资产,也是社会资产,维护健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人们需要建立起健康的经济观,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把健康投资作为个人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健康投资作为提供公共产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增长点。人们需要建立起健康的社会观,把全民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构建健康型家庭、健康型社会。人们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人文观,健康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更体现了文明进步的程度。

完善大健康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教育,让健康知识走进课堂、走进教科书。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识。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持续性,终生接受健康教育;更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传播准确、先进的健康知识和信息。

创新大健康技术体系。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研究大健康产业,围绕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到活到病到走的全过程,进行产品技术研发,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的科研体系,创新大健康技术体系,达到一个系统的、国际认同的标准,最终走向国际化。

打造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以治疗疾病和维护生命安全为目标的产业,如医疗设备、医疗卫生、制药产业。发展以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维护生命健康为目标的产业,如保健品、功能食品、安全用水、健康饮品。发展与健康环境相关的产业,如环保产业、资源产业等。

建立大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健康服务,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受益的公共卫生与生活环境。不断完善健康专业服务,包括医疗预防、预警服务、健康专业体检、社会健康与个性健康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健康信息服务,包括健康文化、健康传播等。

“发展和建立大健康产业社会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闫希军说,“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大健康产业获得极大发展的时代。天士力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全力推动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关于天士力集团

第4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4-0004-03

近年来,中小学兴起了生命教育的热潮。开展生命教育,甚至被视为学校教育革新的标志。原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一些学校,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落后了,转而扛起了生命教育的大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生命教育?应该怎样理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与困惑

(一)生命教育的机遇

生命教育有两种渊源:一者源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1979年建立的“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侧重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二者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死亡教育,侧重“为死所作的准备教育”。我国尤其台湾的生命教育与后者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并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生命教育的功能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社会为目标。

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对死亡相关话题的禁忌,对青少年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命,激扬生命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兴起,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契机。

(二)生命教育的困惑

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理念非常好,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但由于其外延过于宽泛,在学校里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如台湾生命教育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后来又将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这些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多门学科,操作难度很大。

有大陆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生命教育体系:“树立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保护生命存在的生存技能,洋溢生命情怀的心理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激发生命潜能的学习方式,融入生命关怀的民主管理,尊重生命伦理的德育方法,展现生命意义的阅读写作,提升生命质量的专业发展,促进生命发展的多元评价”。这种说法语言优美,内容系统,但体系庞大,让生命教育无所不包,却又使学校难于着手,乃至化于无形。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施模式,只会让生命教育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化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素质教育、生本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每种理念的推行都是全方位、渗透式的。每个学校都有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如今,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否又需要推倒一切,对现行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变革?抑或只需要对现有的教育体系作一些修正和改良?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推行有两种方式:一是变革式,二是改良式。

变革式的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理念,推行生命教育管理模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各学科的生命教育渗透,开展生命教育式的教学评价改革。这种方式牵涉面极广,工作量浩大,与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合难度非常大。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如果没有教育行政资源的强力推动,很难实施和推广。

改良式的生命教育是指在现有学校管理和教学体系下,增加生命教育元素,把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化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去。这种模式不需要耗费专门的教育行政资源,不需要承担变革的系统风险,只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去丰富和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即可达到生命教育的效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体是科任教师,只需教师个人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训练即可实施,可行性强,覆盖面广。因此,采取这种改良的模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生命教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其价值追求为生命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与死、身与心、健康与疾病、生存与发展等维度。教学效果体现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身心健康、潜能发展等方面。以台湾为例,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一个理念、两个方向、三大目标、四个向度、五种取向”。详见表1。

从内涵来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五种取向之一,在其方向、目标和向度中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一种载体。但如果仅仅从如此宽泛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其实体性,会化于无形。

其实,从概念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包含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潜能,提高幸福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如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承载,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

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和普及。相比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还是师资建设方面都要更加成熟。所以,我们认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去承载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个性培养、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较注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行为的训练,追求短期行为效果,显得微观、近视和务实;而对于人生态度、生命意义、自杀生死等厚重而深刻的主题往往不敢触碰,甚至讳莫如深。对此,生命教育能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提升。把生命教育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学会感恩,学会生涯规划与目标管理,学会对生命的尊重,懂得活在当下、珍惜拥有。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体现生命关怀的教学内容

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主题,如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潜能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性格优化和社会适应性培养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生死教育的内容。

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生的教育内容包括:生存的技能,生涯规划,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死亡教育内容包括:了解死及濒死的过程,死的尊严,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自杀及预防,病情告知与心灵呵护,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葬礼与殡葬管理,死亡的哲学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严重欠缺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这些内容,以科学的生命知识和真理为依托,能涵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如叔本华所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美神。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生死属于终极关怀的课题,旨在确立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有助于人类共性的潜能,如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的实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认为,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础是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思考生命意义的自由,追寻意义的意志。而面对死亡,开展生死教育,是认识与体验生命意义最有效的途径。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小学的很多生命教育课混淆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生命教育上成了普通的心理课。如2012年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界研讨会上,有两所学校展示了生命教育课。其中一所学校讲的是爱的传递,另一所学校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两者都没有把握住生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与生死有关的主题,而偏离到了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上。这样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存在价值。

(二)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学科渗透融入各科教学,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体悟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以求充分发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理性为指导、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学。辛继湘指出,体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活动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用实物演示情境,设置必要的背景;用音乐背景下特有的感人语言,展现鲜明的形象;用图画将文本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把课外内容形象化;用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角色,真切感受文本的内容。例如有人通过模拟棺材、模拟追悼会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感极强,学生体验极其深刻。

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如到福利院、孤儿院做义工,体验对生命的珍爱和尊重。也可以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殡仪馆等场所,让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还可以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观看一些预防艾滋病的展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他们懂得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尊严。

(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性、脆弱性、韧性,以及生命的情感性和意义性,同时会带来很多深层次的效果,无法简单地用心理测验进行评估。

如生命教育带来的价值追寻和意义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幸福感。生命教育也会促进感恩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懂得珍惜拥有。死亡教育,能使学生直面生死议题,去除心理禁忌,看淡生死,从而摆脱死亡焦虑,降低抑郁和恐慌。生命教育也可能带来与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方面的改善,让学生更懂得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生命成长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智力、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况、社会性发展状况、个人成就、个人作品、自传、行为观察记录等内容。运用心理测验和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其幸福感、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通过对其自传的分析和日常关键事件的记录,则可以了解其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这种心理学化的评价模式,有助于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

总之,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宽泛的口号上,不能纠结于抽象的概念辨析中,关键在于推行。把生命教育融入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效而低代价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深度发展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解如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1(11):129-130.

[2]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3]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

[4]左敏,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8上).

[5]葛缨.关注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校园心理.2009(12).

[6]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论文,2006.

第5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年来,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等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我们认真的思考这些悲剧背后折射出的种种问题,会发现这些悲剧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往往与当事人的学业困惑、就业困难、人际问题、挫折应对不当等引发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是当事人缺乏对生命正确的认识和敬畏而出现的行为偏差。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二者相互渗透,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趋势。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紧密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分析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原因及其调适方法,宣传和普及相关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预防心理危机事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随着近年来发生各种令人扼腕叹息的校园事件,各高校越发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但认真思考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大多是与当事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不清相关。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珍爱生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急需研究探讨的课题。美国学者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通俗而言,它是一项有关于生命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不轻贱、不放弃并珍爱世间的一切生命,教导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保障生命安全。根据这一概念,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强化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补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将它们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1]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因此,两者互相结合开展,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需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符合科学真理,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全体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所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需要是全面覆盖性的。同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有的生命体,都具有独特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两者相互结合也应该建立在受众面为全体大学生的基础上。(三)主体性原则目前,中小学和高校教育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更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调节、自我促进为目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确保两项教育活动质量的前提,也是对学生尊重的体现。因此,在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四)体验性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需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心理和生命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通过生动的“体验教育”的模式,引导大学生不断加深对自我心理状态和生命的感知,引导大学生理解自身心理和生命的发展规律,从而正视生命真谛、感受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并促进生命发展。[2](五)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面临着不同的焦点问题;同一年级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个性特点的差异。因此,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课程和活动。(六)多样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有其特殊的教育模式,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箱庭体验和心理咨询中的各种疗法等;生命教育中有精美影像欣赏、主题讨论、生命体验等模式。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是对单一教育活动的一种突破,两者的有机结合,应该力求碰撞出新的教育思维,创造出新的教育内容、形式、途径和方式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命特征。(七)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协调家庭和社区的力量。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心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高校扮演着“授人以渔”的角色,引导大学生学习如何对自我进行心理调适,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如何正确认识和珍惜生命,以便大学生离开校园后,也能一如继往的进行自我教育。因此,着眼于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发展和生命成长困惑,高校需致力于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体系。

(一)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显性课程目前各高校基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选修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没有单列出来,而普遍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一个专题形式出现。各高校可以加大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比例,充分进行两者的结合。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相互对应的过程,不同的生命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3]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时,可考虑以生命发展为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串联起来。例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自我认识、生涯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主题,都可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提高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了解生命的由来,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在了解生涯发展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时,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生命的美好;在学习人际交往法则时,学会生命的平等,学会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主题,都充满了丰富的生命教育题材,要善于充分挖掘,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2.隐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贯穿在每一个学科中,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外实习都可以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任课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积极心态的知识。

(二)注重两者结合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二者共有的有效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而生命教育的体验式教学,通常是以基本动作和自选动作两部分组成,如阅读一本生命安全手册、观看一部生命安全警示影视专题片、参加一次防灾避险逃生演练等基本动作,以及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开展的自选动作。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可充分融合两者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如组织学生体验一组关爱生命的素质拓展训练、接受一回专业心理健康测试与排查辅导、开展以解决大学生关于生命困扰为目的的心理咨询活动、以正确认识生老病死为目的的团体辅导活动、结合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同时学习有关心理健康和生命的知识。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双肩挑”的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基本都按相关文件要求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重视对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但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必不可少。但目前高校对于配备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种形势,高校可以发展校内现有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他们提高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使其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双肩挑”的专业型教师,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团队,在实践中共同探讨二者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是应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的必要之举,是有效预防更多危害生命的极端事件的必然趋势。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降伟,王冬冬.论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与融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3):79-82.

[2]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121-124.

第6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摘 要】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本能地对健康与长寿的要求日益迫切,又鉴于世界人口组成趋向老化,因此,中医养生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从养生效应上看,中医绿色疗法,就是在传统中医养生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理论结合,即医灵养生。

【关键词】养生学 传统养生 医灵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免于是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医灵养生正是遵循前人的教导,力求使人们达到WHO所定义的健康水平。

1 从传统养生到医灵养生

1.1 中医传统养生的认识 回顾人类的历程,可以看到,在人类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在生命种族的繁衍、进化中,人们不懈的探索、总结、追求中,养生学渐渐地萌芽、充实。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古称“道生”、“摄生”、“养性”等。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内经》认识到自然是人生之本,而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之本,因此保健要以此为准则,重视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只有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才能健康长寿,此乃养生之重。

1.2 从传统养生到医灵养生 医灵养生属于自然医学(“绿色”医学),其利用自然条件诊治疾病、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医灵养生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养生和现代身心医学的有机结合,亦是心理保健、身体炼养和行为修正的有机结合。

古人认为“明心见性”是洗心的结果,洗手能使双手清洁卫生而预防疾病,“洗心”能使心灵纯洁、宁静而预防“心病”。医灵养生通过“洗心”清除心灵深处的不良信息;通过医治心灵的创伤建立良性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明心见性”以养护生命。因此,医灵养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方法。

提起养生的方法,可谓多如牛毛。其实,真正的养生是养心。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长期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日积月累,难免有朝一日心理防线不被压垮,常会使人陷入尴尬的困境之中,产生过度紧张、焦虑烦躁、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瘴碍,极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神经症、妇科病,甚至癌症,影响健康和生命。

医灵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是在传统养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保健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养护生命,在积极进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锻炼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的修正。由此可见,要想活得自由自在,祛病延年,注重养“心”为第一任务。

2 医灵养生之精要

医灵即修正思维,调整精神状态,纠正不健康思想,清楚恶性信息,医治心灵的创伤,建立良性、健康的模式。养生即涵养道德、修正行为、修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命价值,使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医灵养生,涵养道德、修正行为、保养身体、把握生命,使身心健康,使人生美满。医灵养生方法可从生理、心理两方面,调形、调息、调意三条途径入手,通过对形体、呼吸、思维的操控,调整人体的生命状态,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充分发挥人体的内在功能,以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7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1、房子修的再大也是临时住所,只有那个小木匣子才是永久的家,切记:不妄求则心宽,不妄做则心安,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2、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

3、当心灵趋于平静时,精神便得永恒!把欲望降到最低点,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你会体会到:平安是幸,健康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金钱难买健康,健康大于金钱;金钱难买幸福,幸福必有健康;生命的幸福不在名利在健康,身体的强壮不在金钱在运动。

5、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蚌人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6、好久不见,十分想念。在这温馨的日子里,常常忆起共处的岁月。祝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7、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不怕待遇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走得早。

8、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都可以忘掉,健身不能忘掉。

9、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10、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对父母的孝心不能等,子女的教育不能等,自己的健康不能等。

11、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动有方,精神内守,乐观豁达,能做到此几条者,必是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12、欢乐是长寿的妙药,勤奋是健康的灵丹,运动是健康的投资,长寿是健身的回报,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13、养成好的习惯是储存生命,放纵不良陋习是透支生命。

14、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莫你属。

15、没有一个朋友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比得上病魔,与其为病痛暗自流泪,不如运动健身为生命添彩。

16、事业无须惊天动地,有成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花就行;朋友无须形影不离想着就行;儿女无须多与少,孝顺就行;寿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

17、有些事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会因不常见面而忘记,在我心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在新年到来之际,恭祝好友平安幸福。

18、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智者的声音是愚者的方向,无法放弃过去的无知,就无法走进智慧的殿堂,对待健康,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19、人生极为重要的三件事: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20、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智慧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豁达的人相伴。

21、爽口之味,过分皆成烂肠腐骨之药;快心之事,过度便是败身散德之媒,择言则无祸,节食则无疾!

22、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保健是笑容,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23、相识系于缘,相知系于诚,一个真正的朋友不论身在何处,总时时付出关和爱,愿好友平安、幸福。

24、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家未富人先亡;人生最大的可怜是,弥留之际才明白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

第8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实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无法利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由人来推动并掌握运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失去了人这个掌握者,经济快速发展只能被看做是空中楼阁。在每个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劳死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重视健康并把其提高到一个最高的地位当是每个人的生存准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有四位妻子,他最爱第四位妻子,给她穿最好的衣服,吃最美味的东西。他也爱第三位妻子,常带她去邻国访问。他也爱第二位妻子,她是国王的知心人,国王有什么话都跟她说。国王的第一位妻子对他忠心耿耿,为帮助国王守住财富和地位付出了很多,并且她深爱着他,可国王无动于衷。终于有一天国王病重了,他想:“我有四位妻子,死的时候只能我一人离去吗?”于是,他问第四位妻子:“我最爱你,你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吗?”“想都别想。”这位妻子说道。之后他问第三位妻子。“我多爱你啊,你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吗?”“不。”这位妻子说,“你死后,我就改嫁。”接着他问第三位妻子:“你总该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吧?”这位妻子说道:“这我可帮不了你,我能做的至多是给你下葬。”这时,因营养不良而身体虚弱的第一位妻子跑来说:“我愿意与你在一起,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此刻国王含着热泪说:“我早该对你好。”

故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四位妻子”,而第四位妻子是我们的身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无论在世时有多风光,一旦离开人世,身体也就消失。第三位妻子是我们的财富和地位,一旦离开人世,这些很明显就会成为别人的。第二位妻子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一旦离开人世,她至多也只能陪我们走到墓穴的门口。第一位妻子是我们的心灵,只有心灵才会陪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世间的一切都围绕着生命而展开,世间的一切也都源于人的生命。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人类的共同利益不是政治资本,也不是经济资本,而是人的生命本身。”

没有健康 终将失去一切

“人体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在古代的生命科学中,精气神是生命的三大支柱,精是生命的形态结构,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精气神的旺盛才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岁月流逝,我们真能永葆青春?只要解放自己,就能锁住时间,永葆青春,美丽一生。看护自己的身体和发挥自己的力量,我们就能实现自我进步。清晨,当阳光普照大地,我们无处不感到生命的搏动:挂在青草上的露珠,杨树上的鸟鸣,以及川流不息的上班的人群,无不在昭示着生命鲜活的存在。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城市,投向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时,我们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和飞扬。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永葆青春,永远健康。追求健康是人类数千年来始终未曾放弃过的念头,健康是自古以来恒久的话题,而失去健康,我们终将失去一切。

把健康当成事业

“健康”一词虽极为常用,但要为之做一明确界定却是不容易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以“无病”即没有疾病症状为健康拿到现在来说已毫无意义,这是对健康过于片面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健康指的是个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人生过程中同一序列中的两极,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健康的人并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由于人们受到社会、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个体可以从健康者演变为健康欠佳或患病者,或者从患病者走向健康。因此,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就必须坚持动态和平衡的观点,使个体保持平衡、心理平衡和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健康成为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在增进健康的努力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医生、药物和医疗设备,很少重视自身。不少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教授和科学家却不懂得珍惜自己,常常自叹工作忙,自我身体顾不上,以致本来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疾病难以幸免,本来可以得救的,却失去了机会,降低了健康水平,失去了原来可以延长的寿命。

许多人发现,我们的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产生了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这样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有人就认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糖尿病多等都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这些观点是错误的。这些病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了造成的,恰恰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所至。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丰富,但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要少,寿命要更长。美国白领人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各种疾病远远低于蓝领人,寿命也长,说明了什么?因为白领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高。现今时代,如果我们提高卫生健康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因此,病越来越多决不是物质丰富了,收入高了,钱多了,而是缺乏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当今社会,很多公司管理者为了公司的发展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公司启用人才方面,采取了压榨式的管理,员工加班加点工作,甚至为了完成项目,吃住都在办公室的大有人在,这导致了员工生存压力过大,因过劳而死的人才频现报端。据调查,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而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资料显示,中国的科研人员平均寿命才刚过50岁,这足以说明问题。究其原因,其实不外乎工作压力大,本人没有健康意识,或者迫于压力,认为自己年轻,没有把自己的健康当一回事来认真对待。

重视健康 就是重视理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被疾病折磨了几十年,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利统统交给了医生。实际上,医生并不是疾病康复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自己。就拿冠心病的治疗来说,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紧张情绪等等,都是加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属于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也称“自我创造的危险性”。而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不设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光靠医生或药物,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至于疾病的康复手段和方法,除药物以外,诸如太极拳、气功、饮食、休息等养生保健方法,更是医生所替代不了的。人们应该依靠自

已的主观努力,采取一切可以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自我保健术,与不健康、虚弱、疾病和衰老做斗争。可以这么说,谁学会了自我保健术,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不少人认为,保护身体健康是退休后的事,现在年轻,工作忙,哪里顾得上。殊不知,不少“老年病”的祸根,始于中年,甚至更早。所以大家应当及早进行健康投资,这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少中年精英如能及时注意到自己的疲劳,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并在健康保健方面给予重视与投资,就不至于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年精英都生活在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既是不健康又未患病的状态,又称第三状态。人们生活中常出现两类人群,一类是经过各种医学检查尚未发现疾病,但却有头晕眼花、食欲不振,周身乏力、烦躁、心悸、失眠等不适感;另一类虽无症状表现,但身体内部隐藏着疾病的祸根。

资料统计记载,真正健康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70%左右。人们在透支生命之余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否健康,而如果身体已经出现某种奇怪症状之时,往往已经晚了。据有关机构调查,有50.8%的女职工和49.2%的男职工感到工作压力太大,有38.1%的女企业家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深圳市十余年里,在特区开拓事业的精英就有3000人离开了人世,平均年龄仅为51.2岁,“过劳死”的年轻化现象,已为我们的“开拓者”敲响了“透支”的警钟。

很多零,健康是前面的1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需要工作、学习和生活,生活的源泉是靠工作来挣钱,来维系家庭和生命。因此,一个家庭也罢,一个人也罢,健康因素也将制约和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幸福质量。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突然去世;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这些职场上的显赫人物,都是因连续超负荷工作,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从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佐证。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要求更严,人的衣、食、住、行等等都将给大家带来更大的赚钱压力;买车、购房、上学等消费更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熬夜、加班加点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透支”健康也就在所难免了。人活在世上,就应当努力工作,实现幸福,但无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社会工作、家庭幸福都离不开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伟人早已把人的健康与工作挂起钩来。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即使你再有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没有健康的身体,也决不可实现你的宏愿;你再想把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使家庭更加幸福,没有健康的身体决然是不可能的。人生是美好的,但也是短暂的,身体健康不只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和家庭的事,只有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身体和工作,才能发挥出你最大的潜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健康就是GDP

世界银行曾经测算,在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约8%到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指出,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大约30%到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显然,中国距离这种健康生产力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知识和智力,还应具备健康素质。因此说,健康就是财富,就是GDP,就是生产力,会管理健康、懂管理健康非常重要。

现在国外的很多企业每年设有健康基金,为那些重视健康、拥有健康的员工发奖金。这种健康观念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尤其是大多数单位领导未能正确认识的。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单位至今还在对“带病坚持工作”津津乐道。这已经说明我们的观念缺乏战略眼光了。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一个不重视健康、不重视健康教育的领导不仅短视,而且是极不负责任的。最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侯培森先生提出了一个颇为“另类”的观点:“那些埋头苦干、最后病倒或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受到批评,而长期保持身体健康的人应该受到奖励。”这一观点,无疑与我们过去提倡的“越是拼命越革命”的固有理念唱了个反调,但却见解独到,发人深思。

不停地追逐“成功”不是应推举的生活方式,但是,所谓“闲适”和“散淡”,被过度强化了也并不可取。上进、刻苦、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崇尚的,因为人一辈子总要适当地做点事情,这句话虽然是很有意义的,但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

第9篇: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性之美和孕育之美,是灿烂的花和辉煌的果。

《婚育与健康》恰是一本宣传性之美和生育之美的杂志,她的内容以女人生殖保健与性知识为主。

《婚育与健康》是全国唯一一家宣传女子生殖保健的杂志,她用温馨的格调,来关怀女人在中和生育中面临的难题。女人是圣洁的,同时也是多难的。女人在生育中将经受妊娠、分娩和不安全流产的风险,她们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她们更易受到生殖系统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威胁。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母,她们的生殖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她们自身,对下一代更是至关重要。

可以说,没有健康的母亲,就不会有健壮的后代。女人的生命是深厚的,在诗人的笔下,女人是土地,她让自然界草长莺飞,鲜花盛开,流水潺潺;她孕育成熟了每一粒种子,她抚养成熟了每一片绿叶……诗人是怀着浪漫之心,但在现实之中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女人,应是丰沃的和健康的。女人,要想丰沃和健康,可以多看看“女子保健”、“性病防治”、“董大夫信箱”、“避孕长廊”等栏目里的专家文章和专家指导,学会远离疾病和意外怀孕的危险,让身体活力四射,从而为孕育健康的生命打下良好的根底。

孕育是结出的最美好的果实。两情相悦,鱼水交欢,性让男人女人享受到人生欢悦,彼此在最温暖的怀抱里焕发生命的活力。《婚育与健康》的“两性夜话”、“我的故事”等栏目,会让你们的之夜更加激情美好,高潮迭起。

这里要重点推出我们的精彩栏目――《优生指南》。《优生指南》里的一些优美文章将美妙的性与生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你想生一个聪慧的宝贝,可以读读这些文章,看他们是如何在最佳时机播下爱的种子,在美妙的高潮中实现他们的造“小人”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