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

第1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66-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2001年,在教育部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高等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即开展双语教学。

伴随着双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双语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的含义、性质、特征、模式等方面。例如曾永梅[1]指出,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双语教学一般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另外,案例教学法作为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的方式、意义以及设计等方面。例如:戚振东[2]提出了案例教学的“多维模式”,即根据双语课程的特点,在实践中依据不同案例教学目的注重采用多类型、多阶段、多来源、多种讨论形式组合的案例教学方法;湛军[3]等根据互动假说,对本科《组织行为学》示范性双语案例式互动教学模式在理论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金融学双语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金融学科本身需要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金融学科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各种色彩的教学活动,金融学科适用案例教学。其一,国内金融学专业教材多为引进内容或者其理论流派、脉络及渊源多为外文阐述,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原汁原味地讲解本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本源理解本学科的内容;其二,金融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理论往往用英文阐述,甚至有些创新性金融工具直接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进行交流,例如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紧跟金融发展态势、掌握前沿知识;其三,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国际眼光、增加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合作意识。

2.案例教学是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一,案例教学创造了语言习得环境和问题展示环境,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增加其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更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三,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金融英语资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识记专业英语的中文含义,而且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案例教学定位、方法与模式

1.案例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案例教学引入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单纯知识描述、规范分析或演绎推理的枯燥过程,强化双语教学的情境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案例教学不是原有双语教学任务的大量增加而是使双语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时分配方面,不应大量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从而导致原本紧张的双语教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根据整个课程的设计、理论的特点以及案例内容的多少、深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分配。

2.案例教学的引入方式与教学设计。第一,在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甚至准备双语案例。第二,在案例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在提出讨论的主题和注意事项后,应该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学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第三,利用案例反思缓解对案例讨论成果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总结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缺陷?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3.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针对性、问题性、适合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原则。案例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金融理论而配置的,案例应该能够包含大量的相关理论的信息[4];案例的问题性是指案例应当包含能够引起学生探求动机的疑问性内容,从问题的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能够引起学生的情趣;案例的适合性是指案例不仅能够与理论相契合也能反应金融发展最新动态,不仅能结合中国国情也能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案例的规范性是指案例应当具备完备的情节,如果是故事型案例那么人物、时间、地点、案情起因、发展、结果都应当是案例的必备要素,如果是材料型案例应当具备人物及冲突的观点等要素[5];案例的系统性是指案例应该根据金融学课程各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不同的案例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中,能够改善双语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方式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定位、方法和模式。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进行针对性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永梅.保险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54-55.

[2]戚振东.“多维”模式案例教学探析――基于管理学双语课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66-169.

[3]湛军,汪元峰,赵翔翔.示范性双语案例式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的理论框架与验证设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6):91-100.

[4]吴云鹏.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13,(5):108-110.

[5]李尧远,王东霞.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评论,2013,(1):105-107.

第2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一、关于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概念

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区别,受到人权运动和联合国人权宣言影响的现代教育观念为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这种特殊教育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对身心发展障碍者生存权,人格权和教育权的尊重。国际上融合教育成为一种潮流,在研究中法律缺失,资金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就需要从了解相关概念入手,使得整体的研究能在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有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1.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是在普通环境中应用特殊教育手段,使得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能一起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国际教育的主流,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中有重要的作用。按照形式的区别,可以分为全融合,半融合和反向融合,在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上有所差别。虽然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改变了普通教学环境中的部分教学方式,但是整体上是不会对普通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的,反而会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快速康复和提高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人人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

2.自闭症的概念

关于自闭症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特点和测试进行分析和了解。第一,早发性,起病于30个月之前。第二,具有怪异的行为,这一点最为明显,也是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主要阻碍之一。第三,言语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出现问题,难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还在语言的学习上同样受阻。第四,缺乏应有的社会性反应,对外界冷漠,在未来难以进行社会生活。根据自闭症的特点,可以发现如果进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就需要克服这些鲜明特征带来的不良影响,才能发现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的过程

因为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所进行的个案分析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所以在进行实验中角色定位,方法选择,资料收集与分析,时间安排等中要考量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首先需要对涉及到实验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提前调查,特别是要考虑突发状况出现时的影响;其次是选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比如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测验法等;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和实行,使得被分析的个案中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表现更明显和科学,才能为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结论的得出做好铺垫。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把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别案例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1.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研究方法

针对一个自闭症幼儿,首先对他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获取更多更具体的信息。比如,访谈法一般针对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解的内容是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情况,孩子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指导;老师跟进幼儿在学校中的表现。参与式观察法是在干预之前去幼儿园取样,对其所有活动用观察表和文字结合方式进行记录。测验法则利用有科学依据的测试表对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进行估量,具体应用哪个表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待定。

2.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干预方案

在进行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干预时,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改动和确定是必要的流程。首先,确定干预对象的基本状况,与提前制定好的目标和原则相吻合,能在结束后得到准确的结论。其次,设计方案经历个性化教育计划,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改进三个部分,最终对方案进行确定。最后,实施干预要对其中不同因素分别进行调整以得到不同结论,实际就是测试哪种情况最适宜于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

三、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个案分析的结论

第3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基础专业;思政教育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高职院校培育具有较高素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抓手,需要重点加以关注和落实。除了要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外,将相关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也极为重要。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极高的落实价值。

一、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简述

(一)高职机械基础专业课程的特点本文主要以机械基础专业教学为切入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对于机械基础专业而言,其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机械原理,是自然、科技与科学的融合,反映了客观真实世界,并不存在主观立场的不一致。同时,专业课程内容具备极高的实用性与职业性,其教学主要为学生后续的就业活动、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实践的联系极为紧密。同时,相关教学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了提升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内容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文化素养、政治觉悟等。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治国实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法律基础等[1]。

(三)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高职机械基础的专业素养包含“价值理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使用专业教学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传递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因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价值理性最突出的代表。从高职机械基础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了解,相关课程的展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及深厚的专业学科基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针对性得以提升。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其增强了机械基础专业教育的质量。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机械基础专业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与融入策略

高职机械基础专业教学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范三项。高职机械基础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途径,主要有知识关联、案例介绍、教师引导以及环境熏陶等四种。

(一)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思路与过程1.教学思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机械基础专业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必须要调整课程教学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关联点的挖掘。在此基础上,需要将提取的专业教育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分解,并融入教学内容,落实典型案例教学或微视频教学,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效果。2.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学生在机械基础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相关教师可以实施“分组式”学习形式。此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且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模式[2]。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必须选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巡回指导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讲练评结合模式等。

(二)结合机械发展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机械技术的长期发展中,富有探索精神的工程师、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尝试与实践,书写了机械发展史。学生通过了解相关事例,能够树立勇于探索、创新实践的意识。由此可见,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机械基础专业教学,应将机械发展史作为切入点。例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讲述莱特兄弟观察鸟类飞行,并经过多次尝试与实践完成了飞行测试与样机制造的实例,使学生树立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意识,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机械基础的相关知识点完成思想政治教学的拓展。例如,在讲述螺栓连接的知识点教学中,相关教师可以使用“连接前必须保证工件定位准确”的技术要求,教育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并及时纠正思想偏差。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用工件定位不准确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若不及时纠正错误认知或思想偏差,则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积极引入大国重器研发案例近年来,我国机械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国产航母、高铁、C919飞机、大型驱逐舰、天眼等装备已经投入国防、生活、交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3]。这些大国重器研发案例不仅包含着一定的机械基础内容,还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因此,相关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在高职机械基础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进行轴承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高职教师可以引入高铁轴承研发的案例,在传授轴承原理、构造等机械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讲述相关研发人员十年如一日的设计、实践与优化,最终实现了国产高铁轴承的成功研发;还可以引入C919飞机的研发案例,通过引入这些事例,激发学生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热情,引导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落实全面的教学评价由于在实际的机械基础专业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评价中,也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应重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思想政治因素进行定量考核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实际的评价中应重点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相关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配合与讨论情况等,完成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可以结合学生在机械实训课、课堂活动中的操作行为,完成其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评价。为了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相关教师应将思想政治因素评价纳入最终的成绩评定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4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做的是,如何寻求或者探索一种符合现阶段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所需。据此,本文通过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及模块化教学方式等占据高职院校教学主导地位的课程教学方式实践及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为例,提出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

二、高职类院校课程教学方式变迁及实践

高职类院校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后经历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方式、模块化教学方式等等,并积极向前探索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实践过程进行概述和评论,以探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迁过程和存在的不足之处②。

(一)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核心,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轻”摸索“重”灌输的方式传授宏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其内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唱主角传输知识进行“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所学知识也不甚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形成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学生却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缺少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早已被一些学者,譬如,张雪凤(2011)[1]就指出,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致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乏味、应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精英化”培养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早期的高职类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参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学生自身素养无法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在以基础理论知识灌输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这些高职类院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会厌恶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毫无疑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也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足,无法适应社会所需,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周元和章启成,2009)[2]。张中锦(2013)[3]则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已发生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素材所撰写的课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界定,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借助形象、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做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建波和白锐锋,2011)[4]。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4.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逐步养成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5.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案例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案例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同时,案例教学法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组织和准备案例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贯通。课堂组织中,老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亦有人称之为“项目化教学”。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块要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进行确定,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块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从模块化教学内涵来看,其课程教学的定位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当学生修完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显然,模块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周燕和张崇晖,2012)[5],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而优化教学过程的成果。据本文对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并普遍受欢迎的模块化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进行的课程教学机制改革,它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将学习自交给学生;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实验室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成效显著,确确实实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模块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技能型,尤其是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技能较低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主导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对于基础课程类教学而言,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所需,确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③。其次是,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技能衔接。据我们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发现,根据教学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基础类课程被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而应用型实际操作课程多半是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以适应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所需,而该类实际操作课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生疏、不熟练甚至忘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练,才能满足后面模块化学习的需求。

三、基于“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教学的“微”时代也逐步成熟,对于“微”教学的呼声也日渐得到重视,主要始于2012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号文件提出的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文件,但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微”教学的文献仍鲜有所见。“微”教学是有别于传统宏观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份课件,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学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和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操作工具”(或机器人)培养模式,而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师生互动,借助于资源库平台进行“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更多倾向于“微”视域形式呈现的教育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一)基于“微”视域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加丰富

基于“微”视域的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不仅涵盖宏观教学需求的基本内容,而且更为全面地突出“微”视域的动画、视频等要素,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印刷品、电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和视频库等。在这些课程基本要素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特色资源进行汇总、打包,建成15个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包括7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和8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二)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

从资源库的15个资源中心各要素来看,基于资源库为平台的教学资源中心,主要侧重于“微”视域的内容,以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金融产品库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平台,贯穿传统宏观层面的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结合具有特色的“微”学堂,如职业考证辅导站、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平台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微”教学方式通过资源库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理论授课难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探究基础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弱点。根据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将最近、最新的相关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学成果、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资源库平台中,保证了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持续性变化,达到了实时更新的效果,既保证了教师对最新成果的实时传授和共享、也保证了学生对最新成果的实时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应金融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三)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专业介绍,了解金融专业概况,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步学习,了解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掌握金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等资源中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金融产品库、职业考证辅导站中,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微”课堂中,获取最新的财经信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提高网上自主学习的互动性、拓展性。对于热爱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时的在线服务。

(四)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航空型”教学方式架构

通过以上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该模式主要围绕“微”视域的各类素材和资料构成的资源库为主体,以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两翼的“航空型”架构模式,形成资源库共建、资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四、结论

第5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 案例教学 集中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09-02

我院“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面向陆军典型炮兵/防空指挥信息系统,重点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系统设计、分析与评估的一般方法,是学习指挥信息系统装备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培养学员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研究积累,教学组逐步形成一种3C式案例教学模式,为提升该课程教学水平、培养学员学习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一、本课程案例教学意义

案例教学是为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

“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具有自己的特点:战术与技术结合、理论与工程融合、设计与分析综合。课程包含知识面广且比较分散,涉及理论较深而且抽象。另外,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不具备装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直观印象,这些都给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将抽象的原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便于学员的理解;二是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善知识传授的效果。

二、3C式案例教学模式含义

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特点,课程组提出3C式案例教学模式,即组内学员相互协作(cooperate)、小组之间相互竞争(compete)、教员积极引导(coach),如图1所示。

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3C式案例教学更加强调学员的主动参与,更加注重学员与学员、小组与小组、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多维互动。针对一个具体案例,组内学员需要先通过各自理论学习、理解分析,交流讨论,来达成共识。小组准备完毕后,教员将组织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此时各小组可以从不同侧面共同说明本案例所反映的内在问题,也可以就各小组的不同看法展开辩论,经过反复辩论最终形成共识。在上述过程中,教员的主要作用是激励和引导,使整个交互过程高效完成。

三、3C式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3C式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准备、集中讨论、报告撰写、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各阶段教员和学员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

1.课前准备阶段

本阶段教员需完成案例筛选,素材准备以及启发性问题的提炼;学员阅读下发案例,学习相关知识,对案例形成初步认识。

以指挥信息系统信息融合原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员可选择某型指挥信息系统装备部队演练作为案例(简称演练案例),将背景图片、融合前后的情报数据、融合指标测量值、融合过程的视频或录像等作为具体素材,并预设部分问题:

(1)系统信息融合过程起到哪些作用?

(2)融合之后的情报与实际情况有多大误差,这些误差是否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

(3)比较融合前后的数据,猜测融合采用了什么算法?

(4)融合一定比不融合好吗?

(5)如何更加全面的衡量融合的效果?

学员拿到案例之后,仔细阅读相关材料,自学教材上信息融合的相关知识,理解分析案例中的信息融合算法。

2.集中讨论阶段

本阶段,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完成观点提炼、交流讨论、求同存异,最后达成共识。

针对上述演练案例,学员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出系统所采用的融合算法,可能各小组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如简单融合、加权融合、最小二乘融合等。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员要结合相关数据组织学员对各种结论进行验证,并通过一些指标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和使用环境,然后对一些相关问题一一讨论形成最终结论。

3.报告撰写阶段

本阶段主要由学员来填写教员设计的案例报告。对学员来讲,这是回顾和再吸收的过程,有助于学员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针对上述演练案例,案例报告可以紧扣几个关键问题:

(1)信息融合的功能;

(2)信息融合的算法;

(3)信息融合的应用时机;

(4)信息融合的评价指标;

(5)信息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方法。

4.成绩评定阶段

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以过程评定为主,主要考查学员在准备、讨论和报告过程中的投入和表现,由学员评定和教员评定两部分组成。学员评定主要是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给出成绩,反映了学员之间的相互认可,这一过程可以在填写案例报告的同时完成。教员评定重点依据各组之间的横向对比,并对学员评定成绩进行适当均衡,从而给出综合成绩。

实践表明,采用3C式案例教学,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和师生的互动深度,学员通过主动研讨更加深刻的掌握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中):145-146.

[3]杨芳.多问题中心建构式案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2-14.

[4]王海林,钱建刚,苏建新.案例教学法在军事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1)71-73.

作者简介:

第6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案例教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潘成夫,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博士,广东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203―03

我国在2002年设立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作为本科专业,金融工程培养的专业人才,应更具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案例教学是整个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金融工程的应用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金融工程案例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文章从案例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发,分析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案例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988年,“金融工程”这个词首次出现在金融文献,美国金融学教授Finnerty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即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我国已设立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在财经类院校。这些院校对于如何定位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好本科专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金融工程很大程度上依赖工程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因此,强调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乃至操作性,对于本科专业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案例教学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具有重要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教学在法学和医学领域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历史相对要短一些,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由哈佛商学院首开先河。1921年哈佛商学院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由此奠定了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目前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案例教学法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而且案例教学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工商管理类等应用型专业中,不进行案例教学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与国外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开始较晚,目前在大多数专业教学中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但可以预见,在各种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将是一个趋势,其作用将越来越大。

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主要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这决定了案例教学在整个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金融工程作为“工程”,参与的各类人才众多,包括金融、法律、数学等等,在“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中,各类人才均有其作用。任何个人或一类人,均难以完全具备解决一个金融问题的能力,但参与解决一个金融问题,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甚至提出建设性、创造性的设想并非是不可即的,其关键在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案例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一定程度超越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区分。复杂的金融工程问题总是存在于更为复杂的商业背景中,定量分析虽然必不可少但同时又是不够的,而在实际案例中要求决策时除了成功地运用金融模型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其他重要的商业因素。实际案例是在实际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等各种复杂环境中发生的实际例子,因此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更加紧密,对于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社会和复杂的商业环境,加深对金融工程的“工程”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全面的理解能力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工程案例教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区分,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决策及采取行动的困难。

二、我国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

虽然我们强调金融工程案例教学具有较大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绝非易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仍受到严格管制,金融体制仍不稳定,金融工程专业发展起步晚、应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金融工程案例教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具挑战性。

1.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本身的难度。案例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复杂的金融工程案例中,往往包含多个衍生金融工具,可能既有期权,又有互换,还有远期等等,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当广泛,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几乎不可能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坚实的理论知识都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更加重要的是,金融工程案例往往是一个具有复杂背景的过程,案例往往涉及经济、社会、法律、制度以及政治甚至是文化的方方面面,背景相当复杂,除了金融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外,以上知识都必须有所了解。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2.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难度。金融工程的实践性相当强,如何在案例教学中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其他专业中,案例教学往往容易成为讲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难有太大帮助,金融工程案例教学也容易步入这种陷阱。如何使学生参与整个案例,更加主动地在案例教学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对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很重要。我国金融工程应用刚刚起步,即使在实际部门工作,也很少有机会涉及金融工程的应用,而高等院校更加缺乏实践的机会,案例教学虽然能够在―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但与实践结合的欠缺,往往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而学生难以有深刻体验。

3.案例教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难度。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工程应用的案例相当少,虽然已有经理人股票期权等案例,但是这些案例毕竟比较有限,种类不齐全。由于我国的案例较少,在案例选择上不得不以国外案例为主,而这些国外案例往往时间比较久远,与现实情况已有较大的差异,既与中国实际难以结合,与现实也无法结合,往往成为历史的回顾。案例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案例库,而我国金融工程案例库的丰富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哈佛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每年都必须更新数百个案例,这对

于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任务。

三、对策

对于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必须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解决。

1.必须重视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作为整个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案例教学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积极意义和巨大的作用,理解吃透案例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性的效果,这是整个金融工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作为本科类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使培育的人才是复合型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金融工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金融工程的基本知识以及技术方法是所有金融工程人才都需要掌握的共同内容,但是并不要求其全面掌握所有知识,每一个人都应在能力和知识上有所偏重,因此在金融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并不是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是由一个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所组成的金融工程小组完成的,但掌握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的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是必然的。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基础,而对于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必须重视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方法,避免案例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照本宣科。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同样地,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自己作出对现实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教师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围绕金融工程开展,这是因为案例所涉及的复杂背景往往会导致讨论偏离主题。背景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能被其所扰乱而偏离讨论的方向。

3.必须选取适当的金融工程案例,并逐步建立丰富的案例库,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如前所述,我国金融工程的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导致案例不足的问题。对此,可以先采用部分国外案例应急。国外已经积累相当多的应用案例,部分案例是基础知识的加深,因此,这些案例的适用性较好。例如,哈佛商学院已编写了相当多的金融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中相当部分对于中国具有适用性。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我国的案例库,必须对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密切关注。近年来,我国已推出了ETFS、权证、买断式回购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而可转债和经理人股票期权等已经推出多年,这些都是金融工程在我国应用的很好的案例。密切跟踪这些金融创新,不仅能够逐步丰富案例库的内容,使案例与中国的实际进行更好结合,而且有助于教师对案例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7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第8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第9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课程,基于落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

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并且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

“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课程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邓复群(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学。(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08-03

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而来,

实施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进行更加规

(以下简称“05方案”

“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笔者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江范化的建设。我们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着重从课程特色的角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网站建设等方

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我院的“基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院“基础”课程的

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转主要特色是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建设为何要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

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首先有几个关系问

题需要厘清:

1.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的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笔者认为,

规范是政策,是制度,是前提,是基础。如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实施方案(“05方案”),省委省政府和教

育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规定;特色

是实施,是措施,是教改,是亮点。讲特色不能离开规范,讲规范

不能离开特色。

2.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各高校的共性与个性(特色)的关

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课程本质上是思想课、理

“基础”政治课、

论课,而非一般文化课(通识课)、技术课、技能课、工具课,应防

止将本课程急功近利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课程又属于

“基础”

修养课,应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应防止脱离现实、脱离学生、脱离

培养目标、脱离专业特点的无的放矢。我们的课程建设既有与

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

高校课程建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注意提炼课

程建设的特色,以便进一步促进今后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课程

建设。

从共性而言,高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

本,为学生健康成才施教,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把本课程建设

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从个性而言,基于落实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背景;并且结合我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

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注重实践性、融合

职业性、体现开放性、突显互动性的特色。

二、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键在于践

行。因此,我们在保证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特别

注重抓实践教学环节。

1.在本课程教学大纲中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

了实践教学的目的、途径、主要形式和学时。我们把实践教学的

途径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题性的案例教学、

讨论课、辩论课、调研心得交流课等;

演讲课、“第二课堂”是指

课堂外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

(如求是学社)、校内调研、“第三课堂”

学生课题研究等;是指校

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组织参观访问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

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问

题是“叠加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完整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逻

辑地包含实施思政课“叠加教学”;将本课程延伸到企业是“三全

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高

职院校推行“叠加教学”有助于在高职生实训或实习期间,有效

开展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弥补过去高职生顶岗实训、实习期间

思政课缺位的缺陷,满足他们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需求;可将本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延展到企业,有助于实现全

方位的工学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跃上新台阶;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成为精品课程

和品牌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叠加教学”的制度与机制,拓展

“叠加教学”的方式、方法:(1)要整合学校、企业教育资源,校企

;采取依托网络、

携手实施思政课“叠加教育教学”(2)“QQ群”、深

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搞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切

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送思政课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岗位;

(3)“叠加教学”要靠制度与机制来加以保障;(4)边试验、边探

索、边总结、边提升。

2.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如江门市华侨

博物馆、江门市档案馆、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平富林纺织

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展一批校外实践

基地(如梁启超纪念馆)。

3.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确定了实践教

学的分值比例及考评依据。总评成绩

100%=理论测试

80%+实

践考核

20%(其中:实践报告

10%+实践表现

5%+本课程课堂表

5%)。

三、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融合职业性

1.在教学内容方面。(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职业精

神的教育内容,在本课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

观、廉洁观教育内容中,融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格、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法律的教育内容。(2)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在教学

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3)在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

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

进入职业角色。

2.在教学环节方面。我院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根据职

业教育的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

学体系;又通过互动教学法,把教学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体

系,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1)把专家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我们对专家编写的全国统编

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其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如职业精神、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法律等),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

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岗位群、学生个体

特点等),将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包括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把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体系。我们对经过研究、融合、调研、备课等系列环

节得来的教学体系再加工为专题教学体系或案例教学体系,采

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体系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3)指导学生把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

系。知识贵在运用,学习重在实践。我们教师将教学体系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后,教学工作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应通过实践

教学、课外辅导、评价考核和教师为人师表等途径,激励、推进和

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包括职业行为和其他为

人处世的行为)。

3.探讨本课程融合职业性的案例教学法。(1)明确“基于工

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一大趋势,与此相适

应,在我院“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也将成为一大趋

势。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在本课程教学中

恰当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

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

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真

正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2)要规范本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

环节和逻辑顺序。我们认为,以下基本环节和逻辑顺序是比较

全面、合理的:第一步,陈述案情;第二步,提出问题;第三步,引

出原理;第四步,分析案例;第五步,讨论启示。(3)要明确实施案

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探索一套适合

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方法体系;本课程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收

集、选取、整理和撰写(含案情、问题、原理、分析、启示);设计、制

作本课程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是:本课

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

学;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选编、案例分析和案例

启示的撰写;本课程案例教学在全校的全面推广。(4)需要探讨

本课程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与

举例教学虽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一是二者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参与

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而举例教学是教

师的一种讲授,是教师的独角戏,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二是二者

的教学逻辑顺序不同:案例教学一般是从案例到原理,而举例教

学一般是从原理到案例;三是二者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案例的

内容比例子的内容复杂;四是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通过通俗

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开放性

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引外延”。(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

引”。我们在

2010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了省内

13位思政课专家到

我院思政部指导和讲学。专家们的指导促进了本课程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聘请了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兼职

指导教师。(2)教学团队建设的“外延”。加大师资外出培训的力

度。近几年来,在本课程教师团队中,有

2人先后参加了为期半

年的访问学者研修,有

9人先后参加了为期

20天的“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

5人参加了北京的全国教师

培训会;有

3人先后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高职现代教学法研修

班”。此外,树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品牌。本课程骨干教师积极参

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牵头主办的专题宣讲活

动。如“党的十七大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巡回宣讲、专题报告

和“普法教育”专题报告等。如笔者近年来在校内外作了七十多

场大型专题报告。(3)建立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

机制。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应该常态化、制度

化。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现实视野,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2.教学内容方面的“延伸拓展”。(1)将本课程内容延伸到其

他相关专题讲座(如党课讲座、“学业与人生”励志讲座)。(2)将

本课程内容拓展到企业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中,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专题文化活动。

3.教学途径的“开放多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有:

(1)开设“思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本课程主要教学资

源已全部上网,鼓励学生课外上本课程网站自习。(2)送课到学

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中。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尝试

和探索。

五、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凸显互动性

“基础”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

师之中,而应发动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在近

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凸显了学院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党委宣传部的互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的互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

导员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可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是

在互动中进行的,我们的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是与整

个学院的育人体系接轨的。

这里着重探讨师生互动中的互动教学法。关于互动教学

法,我们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与该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孙建荣博士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了互动教学法的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互动”?(2)“互动”什么?(3)什么时候“互动”?(4)

如何评价“互动”?

第一,要明确互动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有利之处。促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

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

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第二,要明确互动教

学设计的几个原则。与课程目标吻合,明确互动的目标性;清楚

的要求;合理分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自己的特

“吻合”

点、个性、性格。第三,要明确“互动”什么?一是知识学习方面

的互动:利用已有知识,提问;寻求“新”知识,完成项目;分享知

识,小组讨论。二是能力发展方面的互动:小组讨论可锻炼学生

的各项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锻炼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评价

能力。第四,至于何时“互动”,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

用。既可课前互动,也可课后互动;既可课中互动,也可课外互

动;既可课堂开场互动,也可课堂中场或尾场互动。

总之,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基础”课

程建设成为教学规范、教改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课

和精品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复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