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曾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实现文化的整体育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略显不足,且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有失偏颇。本文主要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作一个梳理,并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一点建议。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常见误区

1.强调建设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没有形成统一体系。

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还是从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的,总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只重视校园文化的一般性建设,如重视校园环境布置,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布置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简单地布置实训基地、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等,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的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院校特色不能很好融合,缺乏整合与创新,致使职业特色不明显,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2.强调对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没有突出人文关怀。

自教育部十六号文颁发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很多院校更是强调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甚至在校园内建立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在校内仿真模拟企业的情景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实施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有的高职院校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将整个校园布置得如同企业一样,甚至在管理上也像某些企业一样,实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理。就根本性原则而言,企业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它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有时为了最大地追求经济利益,它会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甚至有时会把人“物化”。而学校培育人才的出发点是“培养全面整体的人,培养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培养良好社会适应的人”。[1]因为这点根本性的差异存在,决定了校园文化不能全搬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应有一个吸收和扬弃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突出育人这个根本任务。

3.强调开展课外活动,校园活动缺乏高职特色。

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活动是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种育人方式。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高职院校大都不遗余力地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各类“文化艺术节”、“电影节”、“活动节”等层出不穷,但是此类活动缺少文化上的引导,导致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开展的活动中,以娱乐型的活动居多,真正给人启迪、引人思考的活动偏少;以艺术类的活动居多,技能型的活动偏少;校园内部的活动居多,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偏少。这类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多少职业院校特色,活动层次流于表面,这对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另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的校园网络,常常被人所忽略。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现在很多院校没有意识到校园网也应当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致使对网络管理投入略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校园网建设成师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至于利用网络帮助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完善,自然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校园文化应突出职业特色,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个是高等教育属性。教育部十六号文就明确指出,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一个是职性属性。它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突出校园文化整体育人的作用,更应强调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适应和融入,铸造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条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目的,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第二,在开展各类课余活动时,要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如校园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娱乐性的活动,积极开展模拟职场、技能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职业行为的活动,营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升职业素养。第三,校园文化要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服务,如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报告、科技报告、优秀毕业生代表事迹报告、就业创业知识讲座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第四,利用好校园网,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提供服务。如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课外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2.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育人作用,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

当前,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已经不像以往那样特别强调专业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着力于学生人性品格的完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要培育人性品格完善的人――一个专业知识完备、道德人格高尚、心理人格健全的人。首先,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方面引导。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成长的物质环境较为优异,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风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树立奉献、进取的职业意识。其次,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社会阅历不深,对很多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太强,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学校应积极开设各类讲座,提供个性化指导,适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排解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品格。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3.校园文化要突出引导作用,着力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职院校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一个学校的办学是否成功,在于学校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各个方面,也应着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满足岗位职业需求和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行业、为地方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人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参与地方经济活动,引导高校形成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开展科研攻关,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社会,要为提升所在城市和地方的知识品位、文化品位、精神品位而努力。此外,学校还要将优秀的文化“请”进校园来,让社会各界、行业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社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服务,也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参与到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为地方、为社会服务,且吸收新鲜的动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2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38-001

1.改善体育人文景观,美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根据高校体育建设的整体要求,在大学校园内建设与体育有关的人文景观,不仅仅是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大大丰富体育物质文化的内涵,更能烘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可以说体育景观是一所高校体育发展情况的重要外在展现,对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树立校园形象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与体育场馆的高投入相比,体育雕塑、体育宣传栏等体育人文景观的建设,投入的资金少、见效周期短,如果学校给以重视,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校园体育人文景观的面貌焕然一新。

2.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自身体育现状的高校体育制度

同其他制度一样,高校体育制度是体育教学、竞赛训练、课外活动等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天津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都基本建立了常规的体育制度。但同时这些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换句话说,高校体育制度的制定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且缺乏长远的规划性。高校体育制度必须与学校自身体育状况相结合,更好的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行为规范,制度不仅包括现阶段的规章制度,更应该对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给以指引,有序的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规章制度包括“课堂常规”、“运动场馆的管理”、“运动竞赛制度”等等,虽然制度名称大同小异,但其中细节就应该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建议,体育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应该符合各个学校自身体育现状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国家的体育法律法规,而制定出能够促进、确保学校体育活动实施的行为准则。

3.提高健康意识,强化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由人体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的作用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终身体育强调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持续性,并且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64]。根据调查,大部分大学师生具有较好的体育观念和意识,但仍有少部分的人体育观念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身心健康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合理的体育运动作为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早已被证实并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大学师生的体育意识和观念还处于对体育只是表层的认知,并没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大学师生的体育观念,并强化体育贯穿终身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校园中更多的普及健康教育,所谓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影响健康的行为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核心内容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65]。在健康教育方面应该说高校有着自身特有优势,因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体育教学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课外锻炼都可以实施教育。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把健康意识、终身体育的观念贯穿到每个课堂当中,或者专门开设与体育相关理论选修课程,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多渠道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

大学师生虽然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观念基础,但在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上却明显降低。客观的说,大学校园开展体育活动的渠道还是很多的,体育课教学、健身性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技比赛、益智类的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都是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学校特有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师生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求体育教师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利用校级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技比赛以及团委、各学院组织的体育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值得提出的是团委、各学院自行组织的文体活动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校级运动会只是各学院的少数运动员来参加,而各学院自行组织的文体活动学生参与众多,更能体现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学校工会组织的各类比赛、文体活动也会大大丰富高校教师的体育活动,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现阶段对于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较为重视,但对于益智类的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实践证明开展如象棋、桥牌等体育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体育社团已经是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现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体育活动就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途径,它势必会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大学师生参与其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许多高校还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许多学生投机取巧。我们建议学校规范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达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成为了一所高校的象征之一,高水平运动的建设也影响着广大师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如天津大学的游泳队、民航大学的男子篮球队、天津财经大学的女子篮球队、天津工业大学的健美操队、天津理工大学的武术队以及天津科技大学的乒乓球队都在各级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这些都会激发广大师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丰富,势必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参与人数也会有良好的转变,同时师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改善。

参考文献:

[1]蒋玉梅.大学体育与校园文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61-162

第3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 农业高校 特色校园文化 营建 发展

论文摘要: 行业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营建有利于减少大学文化趋同的现象,符合高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论述了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分析了营建思路和功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中最富有时代气息和活力的一部分,体现着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形态,属于社会中的先进文化。行业特色型大学校园文化受行业发展和专业布局影响,容易在载体、途径、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服务行业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在111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以勤奋实干精神为核心,以服务三农、面向基层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物化景观为载体,以勇于担当志愿服务为精萃的、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了以张启发、徐本禹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树立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本文对华中农业大学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进行了初探,并对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一、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理念

(一)勤奋实干:行业特色的折射。

特色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深受所服务行业的影响,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是世界上农业生产第一大国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勤奋实干,正是中华民族耕读精神在华农人身上的延续和发扬,也是社会对华农人和华中农业大学最多的评价。华中农业大学其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勤奋实干的文化无不体现在学校办学过程和广大华农师生身上。1987年,学校自力更生创建生物技术中心,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筹措10万元经费,挤出专门实验室,调集分散在各单位的相关生物技术仪器设备,支持中心建设。中心实行开放滚动式的管理办法,以“互助组”方式运行,实现资源共享。10余年后,学校依托该中心,建起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天清晨,狮子山广场上莘莘学子专心读书的场景是华农学生勤奋学习的缩影;临近凌晨,国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下知名教授专注科研的情景是华农教师刻苦实干的写照。

(二)面向三农:学科背景的必然。

特色型大学强调的是学校学科分布特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是高等教育服务专门行业发展的产物。历经百余年的历程,华中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体系。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农科,人文社科专业以研究“三农”问题为主要方向,全校所有专业发展形成一盘棋,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围绕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广受社会关注,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枝苗、一棵树、一粒豆——“六个一”,是媒体对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形象概括,代表了学校在优势学科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三)勇于担当:时代精神的体现。

“达人”精神是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内涵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一种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正是华农人责任意识的集中表现。华农人响应时代号召,服务国家需求,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深入推进“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111”行动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双百”行动计划,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18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由“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创办的红杜鹃爱心社,积极开展支教助学活动,服务西部基层教育,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绿色协会广泛开展各项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环保宣传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

二、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营建与功效

(一)以实体物质建设为基础,打造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等学校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能蕴含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物质性载体。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工程”,工程规划高度重视体现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建设。在该规划指导下,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纪念碑、学校创始人张之洞铜像、学校百年纪念碑等一批代表学校文化底蕴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人文景观相继建成。以喜迎建校110周年为契机,学校掀起新一轮人文景观建设高潮,陈华癸、刘后利、杨新美、沈达尊四位教授雕像先后建成揭幕。在“未来之门”南边的小广场落成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二十四节气柱,精心设计建造了一批富有农业大学特色的标本馆、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和实验楼,完成了狮子山中心广场改造工程,使其成为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林文化广场。学校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给予师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学术科研发展为中介,提升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研究型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及在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形成的制度与规范。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一般都是研究型大学,担负着培养高水平行业精英和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科技目标的重任,较好的学术文化有利于统筹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目标协调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校风学风建设,形成了“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和“勤读力耕”的大学精神。我国高校中唯一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启发教授测绘出了世界第一张水稻基因图谱,目前其科研团队正在朝着绿色超级稻的战略目标迈进。今年夏天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场由7位微生物领域的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超级豪华答辩委员会为两位硕士举行答辩会,生科院何正国教授培养的两名硕士生均发表了影响因子超过10的文章。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数学建模、“金铅笔”广告等大学生科技赛场,我校学生频频摘金夺银,展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2009年4月,学校成立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并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专门用来规范学术行为。这充分说明,在学术文化指引下的学校科技研究不但重视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更注重学术规范。

(三)以大学精神培育为核心,凝练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能反映相对稳定群体内在心理定势和外在精神气质的最高层次文化体系,是一所高校整体风貌、文化气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日益趋同的今天,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文化显得尤为可贵。华中农业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和校徽中,并不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校重大仪式活动牢牢镌刻在一代代华农人身上。新生入校必须学唱校歌,在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发放会场,与会全体师生都会齐唱校歌。为继承和发扬张之洞“重农”精神,学校探索成立了张之洞实验班,专门培养了农业领域精英领袖人才。学生文艺骨干把张之洞办学历程和研究生支教团感人事迹,排成话剧搬上了学校晚会舞台。以“狮子山讲坛”、“齐民讲坛”为载体,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李昌平先后前来讲学,提升了华农师生的“三农”情结和人文素养。

三、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进一步凝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统揽着大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大学精神的物化结晶,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石。农业高校要想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就必须从办学传统和办学实践中提炼特色的办学理念。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类特色高校,首先要明确培养农业领域精英人才和相应文化的目标理念,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行业专门人才;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传统农科类优势学科更优,现代生科类特色学科更特,并加强涉农文法经管类人文社科学科发展,促使学科群体优势更加明显;最后要密切配合农业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彰显农业特色。

华中农业大学是以服务面向“三农”为特色,以农科优势明显为特点的农业特色型大学。加强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广大学子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史,激发同学关注“三农”情结,树立献身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校史馆、档案馆和标本馆的藏品和功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成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农业科普参观基地和宣传我校整体科研实力的窗口;进一步丰富人文景观中“农”的元素,把“六个一”标志性科研成果做成雕塑,激励师生投身农业科研;进一步拓展“面向三农、服务基层”的教育途径,培养师生热爱农民、向往农村和对关注农业的情怀。

(三)进一步丰富文化载体。

理、工、农、医等行业特色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均面临着文化建设先天不利的窘境。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积极主动挖掘提炼,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为适应时展,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学校应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为此,要大力发展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在科技传播、交流沟通和思想教育方面的特有作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狮子山讲坛等品牌活动,重点扶持几个有影响力和专业艺术水准的学生文艺社团;树立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服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农业科技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9 ― 02

随着全球只是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已经逐渐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格局。在繁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下,文化的情节越来越重。文化的重建与反思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前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的重点所在。大学校园也经受着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使得形式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横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封闭性问题等的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的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人对于加强地方性综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健康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并存,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引的话,将直接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化境界。但是如果是错误的文化指引的话,将使得我们之间文化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高校要建设其本身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得其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意识,促进其通过自我的调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引导广大的学生将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广大学生,引导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的民族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同志就指出了校园文化中继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和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广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要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树立新意识,培养新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分为,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最后,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高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讲,其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是先进的道德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的师生梳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2.必须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其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拨打,校园的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要以此为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就应该适当的从传统文化中取得一定的精华,并且要赋予这些传统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时代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比如,在儒家文化中,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内核,其倡导的是积极的人生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定的加工,以这样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情节为基础,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本身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要以现实和未来相互结合,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精神支柱,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倡导学生本身积极的入世为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倡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纳入到高效发展的总体规划

1.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不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当前形势下校园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本身面临着教务工作的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直接的牵扯了领导的主要精力。同时,在人们的本身观念中,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作为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所以,到现在位置,校园文化受不到一定的重视。

在当前,校园文化逐渐的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话和发展及其本身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反应。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了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2.建立完善高校文化建设的自我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内容加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去。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相关的团委部门要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同时,要完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以评价作为宣传和促进的方式。学校要从其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出党团的组织,学生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建立校园文化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科学制度的研讨,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抵制相关的错误言论。坚决的地址各种的庸俗文化和相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组织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推进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的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充分的纳入到大学的预算当中,在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投入,确保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顺利的解决。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措施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3.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工作

首先,积极的拓展校园之间的直接交流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要从积极的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思想当做不好的方面一直规避。要鼓起勇气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不能够将国外的文化一直抵触和存有偏见,科学的认识,并且将那些有优越性的先进文化积极的引进。不要以保护我们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为理由,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文化抵触。同时,我们在积极的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流于形式,要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的本身内容,努力的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真真正正以交流的目的,深入的感受国外先进文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作为主体,组织那些对于校园文化理论中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负担着发展校园文化众人以及直接指导学生教师参加。

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的国内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其中,比价常见的是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这样的活动仅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本身是校园文化交流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文化活动的实际,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服务。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到国外了解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具备了很重要意义的。

其次,要适当的扩大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本身要包含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也包含国外的学生到国内接受教育,这两种形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对国内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留学教育的扩展方面,要扩大出国留学的建设。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非常的有优势,教育的输出十分的多,影响能力也十分的强。所以,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的有吸引力的。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讲具有十分大的优势。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扩大出国留学队伍应该坚持理智留学,不断的提高留学生的回国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中,留学生的比例是十分高的。这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之间不断的交流,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多元化的师生组成结果,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校园文化非常的丰富。所以,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能不能繁荣的关键。

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的丰富,但是针对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仍旧不多,在本文中笔者是针对地方性的综合大学进行准备和研究的,但是有限于个人的水平,同时也有限与资料和时间,疏漏的地方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同仁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2〕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7).

〔3〕唐立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4〕黄静潇.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0,(02).

〔5〕吴睿.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对策〔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第5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它是社会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1、创新孵化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孵化功能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安全运行精神动力,为校园的安全运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致力于安全方面的各项研究、探索与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孵化功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显著。

2、社会辐射功能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孵化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

由于目前对安全文化、校园文化等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也同样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一一量化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它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3、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它的体系必须架构在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质和量。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配置)高校安全保障(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

对照上面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现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不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的探索

(一)安全素质的培养

所谓安全素质,简单讲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较为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

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

1、顶层理念倡导

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高校特色。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具体说来,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

2、日常教育渗透

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

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

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二)安全环境的营造

物质。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条件是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

第6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体现出“职业性”,意在为打造职教办学特色抛砖引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打造办学特色的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利用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融人企业优秀文化,营造学习氛围。即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体现出“职业性”。基于此,笔者谈谈个人观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性场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是目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它是更直接、更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建设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由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就确定了中职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教育的建设模式,而必须在物质层面上突出“职业性”。www.133229.CoM也就是说,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蕴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又要把学生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理念融为一体。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就是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文化。因此,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有完善的教学场所以及与专业相适应的较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在不同专业场所,要有介绍合作企业、企业家以及本校优秀的创业者或成功人士的橱窗。还要通过橱窗介绍企业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己选择专业的自豪和今后从业的信心。实训室也可以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项目操作流程,把学生当成企业的“工大,,穿上实训服,凭胸卡“土岗”。让学生感受到平常专业技能培训是真正的为他今后就业而作出的职业培训,缩短学校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操作的差距。

二、制度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性规范”

学校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学校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所以,要非常重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遵照执行。学校制订了规章制度,学校形成的良好校风以及氛围都能得到有力的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与普通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职业性”的规范上。

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在教学与行政管理上,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引迸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到安全、规范,也就是要符合行业操作规程。把相关的制度贴在实训场地,做到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职业操作的规范性。在制度建设时,尽可能把企业生产的管理制度融人到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中。如“8s管理制度”,它能强化企业员工的品质的意识,让员工养成认真规范的习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学校的在制定实习实训制度时,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规范实习实训。

就教师方面来说,学校制度的各项制度中,要有企业实践制度。这样,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就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技术前沿,强化本身职业操作的规范性。只有师高才有弟子强。

三、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性追求”

“精神文化是学校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认识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校本精神文化建设意识,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校本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从进人校园那天起,就选定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了初步规划,这就体现了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职业追求,对自己对未来制定了发展蓝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对学生职业追求提供动力,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因此,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追求。一是以校训为航标,引导学生对职业的追求;二是“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以引导学生作好职业规划,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传授学生职业规划理念,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以典型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并指导帮助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

四、活动文化建设要形显“职业性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感情、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兴旺发达、生死存亡密切相关。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协调职工之间、职工与领导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彰显出“职业性道德”。

第7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属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学校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是学校思想、实践最直观的外在文化方式,是崇尚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精神、环境等方面一种文化的形式。它源于校园,面向师生,重在育人,服务社会。其建设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使学校成为学校,它的形成应是由所有的校园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能落地生根,经久不衰,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地启迪着学校人的智慧,供给健康成长的养分,开启美好的心灵,引领人们把持人生目标的正确航向,从而展示出自然、活泼、向善的校风。校园文化绝不是靠某个人的主观臆造,实施嫁接式的生搬硬套、推陈出新,那样看似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确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收获的只会是“人在文举,人息文亡”。

确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品质

营造催人奋进、励志向善的良好文化品质对学校品位、内涵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攸关校园文化是否具有生命活力、渗透张力及别开生面的关键所在。那么,何为良好的文化品质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品质尤为重要:一是文质兼备,就是文而不史,质而不野。能让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感受到沁入心扉的文化芳香,觉得处处有人在与你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你明白真理、茅塞顿开。二是廉洁雅致,所谓廉洁就是在物态层面切忌为了夺人眼球去用华丽、昂贵的材质来打造奢华的场景,因为豪华、奢侈、气派折射出的是一种高贵和富有,背离了平民化、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其本身就是不廉洁、不均衡、不公平的,甚至会走向庸俗化、格式化。至于雅致则是遵循自然,平常而贴近生活,通俗而富有魅力,直白而展现气节的不俗之雅,犹如听天籁之声,读生活通鉴,悟人生百味,赏七彩阳光。绝不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缺乏生活缘由的高雅。

注重校园文化的“五适性”

在多年的服饰文化育人实践中,李渔的“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服饰观使教育者明白,只有和谐的服装,只有与人相称,与貌相宜的服装才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样如此,只有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才具有潜移默化的自然感化的作用,才算得上是洁、雅、相称、相宜的得体文化。而这样的文化集中体现在“五适性”上:

适合性。这是校园文化是否与之相称、相宜的基本要求。教育者知道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服务于人类的育人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由此,无论什么阶层、行业、区域所形成的文化都离不开适合性,校园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不同的年龄对象所处的不同学段来说对文化的认知各有迥异,幼儿园和小学的校园文化应侧重于亮丽、直观、形象、生动的风格,重在良好兴趣的培养、正确行为习惯的引导,如果盲目拔高文化认知,催生文化早熟只会适得其反,揠苗助长。

适用性。校园文化展示的是一座学校的精神、风格,内容上具有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针对性且符合各阶段培养目标服务需求的才是适用的。方法上注重以文化人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人在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分块租赁、师生联办等做法来强化班队活动、文化布置等文化阵地的自主性。那种将校园文化完全交给广告公司或校外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所谓的文化包装,其结果呈现出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精致、典雅,失去的却是把文化还给师生职工的权利以及对文化形成的认同,这种不速之客的文化带给人的是那种为文化而文化和被文化的感觉。

适时性。如果说校园文化与服饰文化存在相通的话,那么,不同的时机就应该有其不同的校园文化,就如孟子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C基,不如待时”。这种不同不是功能上的,而是每年乘时事文化之势,待各种节日文化之时。因为这些适时的文化既能活络校园文化的经络,又能给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文化印象。

适地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校园文化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借鉴、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以地方性、民族性、传统性文化为根脉,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在彰显区域文化元素进程中确立自己的文化图腾;利用功能性文化装点处、室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境界。

适度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以适度为好,校园文化的布置讲究“画龙点睛”,将图腾性文化贯穿其中,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功能明晰。内容上把握一个主线,切忌包罗万象;密度上舍得留出给墙壁透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色彩上有机和谐,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视觉美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里折射出的原始而又本真的文化,追求文化的回归与天人合一。

第8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技校语文教学 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又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帮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技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有的技工学校一心抓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文化(心理)的需求,有的技工学校把语文课作为的调味品,只是把它作为补充专业课的一种手段;有的技工学校根本忽视其客观存在;有的技工学校虽然也在抓语文教改,但仅仅是刻意为了服务于专业课而使语文课堂面目全非。

基于以上现实,本文试图结合技校语文教学实际,在技工学校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努力探索一条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快捷方式,以此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从而达到既可提高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又可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之目的。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据企业文化的理论内涵,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提出的新观点。它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教师、学生面对相同的校园环境,通过共同的教学活动、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步形成某些相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表现出独特的信念、作风和习俗。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和广义的文化概念一样,由三个层次组成:核心层是指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准则,通常称为校园精神,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体制等方面;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教学方式、学习气氛、工作态度等,通常称为学校校风,充分体现在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层是物质形态的学生形象、校容校貌、教师仪容等,通常称为学校形象,它是校园精神、学校校风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是和“学校”这个载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学校教研及其它管理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风貌。不仅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帮助教工学生认识工作意义和学习目的;而且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通过自觉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的目的。

技工学校与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它主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中级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众多、务实的好政策,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规模、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出台了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大快人心的国家助学金政策,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惠民政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较多的学校都能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围绕技工学校这个特色去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2.技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技校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文化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对于技校学生来说,语文课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更能显示出其优雅、舒展的魅力。她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她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她以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

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优质的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标语格言、名人画像,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激励、一种熏陶。如在我校校园里,校园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学生的定义”(即凡是入学的新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好学生,凡是有进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管理决定素质,素质决定前途”等宣传标语,就醒目地张贴在教学楼宣传橱窗上方;“令行禁止、文明礼貌、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校训主题词也赫然彰显于校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不断进步就能成材”的勉励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实现无重大违纪日纪念牌、校风质量指数牌以及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的公示牌屹然设立在升旗台的上方和两侧,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我校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在校园广播站,开辟的校内新闻、走进直播间、校园论坛、生活之友、点歌台等专栏,都为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了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此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在他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勤勉、进取、励志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3.在技校语文课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尝试性实践

语文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有重要影响。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会熟练地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操作方法等枯燥的技能,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技校生也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因此,技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从而使我们将来的技术工人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语文课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至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我首先在我所教授的文秘专业班里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对课程的设置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把课文教学分为听力训练、说话训练、读诵训练和影视欣赏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告诉学生学习的要点和目的以及测试的范围,以便让她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掌握知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并试图把课堂氛围调动得更生活化、更通俗些。例如:

在《项链》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引导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找到了文章主旨之后,我进一步把主题引申开来,提出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像玛蒂尔德这样一位爱美的女性,她忘我地追求美、靠近美,而等待着她的只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位女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我们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后,争相回答:

“十年的时间,使她由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妇女。这十年,是不是也能洗净她心中的那份虚荣呢?”

“她诚实守信,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打击,这股强烈的自尊心值得我学习。她应该懂得珍惜所拥有的。”

“我们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认真去对待生活,这样才能快乐过一生,而不像玛蒂尔德一样,总是梦想不存在的东西。”

“作为技校生,我应该找准人生目标。每个人都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不能图一时的利益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乌云过后还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我相信玛蒂尔德经过这件事,会变得更坚强、快乐!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对他人对自己负责。”……进而有学生谈到了美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有的同学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同学还提出了技校生谈恋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成长环境不利的事情。也有很多同学举出了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正面事例,这些无形中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是非观念、审美观念。课后,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排练《项链》剧本,选出最佳演员,参加了校园大舞台的演出。

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一次以"学生上网利弊论"为主题的辩论课,之前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准备辩论材料,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由学生自行分组(正反方),经过课堂激烈的辩论后,由教师作最后小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并共同探讨抵制办法。

《荷塘月色》一文讲授结束后,本人在课堂小结中对学生讲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同学们能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心里总保留着一片荷塘,当你感觉颇不宁静的时候,看看那亭亭的叶子,宛如明珠般的花朵和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让自己疲惫茫然的心灵得以释放,并暂且享受片刻的宁静。”

此外,我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每2周去一次阅览室上一次阅读课,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同时明确要求。课外经常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技能人才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这一切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逐步共同营造了一个人人关注社会、留心生活、爱校乐学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的靓丽的校园文化,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并从而促进了各科学习,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校园文化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并可以传承下去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实践证明,在技工学校里,语文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融入到校园大家庭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我。语文课之于技工学校校园文化,犹如广不可及荷塘中的那株红莲,又似漫天纷然细雨外的那抹青绿,她既有入世的执着,又有出世的清逸,即便无法逃遁尘世,也如莲花般不蔓不枝,她以其高洁至美在俗世的洪流中独善其身,并给予我们些许清凉与慰籍。

参考文献

[1] 维果茨基:《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第9篇: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动选择。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说明了学校党委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探索了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立足于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从而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高职校园文化则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院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大多只有10年左右,如何在这些院校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高职工科院校如何探索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摆在高职院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说明了学校党委的引导作用,探索了高职院校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立足于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从而大大改进了校风,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人”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背景思考与选择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建设主旨明确、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合适载体的设计与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渗透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去,指导和引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1.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社会多样化,高职学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院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在人类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着导向和推动的重任。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特色校园文化是形成和维系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优秀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学院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学院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学院的办学理念、促进机制体制的完善、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教育能更好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世俗化的特征,市场化的进程凸显出价值和利益的剧烈冲突,开放的社会文化网络更是严厉拷问作为社会人的道德判断。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其思想品德无疑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从总体上来讲,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但是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良的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分流态势。由于生活阅历的关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相对较弱,学生往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个人价值实现、轻集体利益完成”,缺乏团队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荣知辱的强烈信仰。民族国家情感淡化,具有永恒主流精神的爱国主义观念没有得到大力弘扬。大学生诚信危机频发,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时有发生。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构建一个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有组织地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一个可以主动参与的途径——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一分子,有意识地突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力求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这既是学生在校生活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动选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普遍不长,多数是在原来的中职院校和成人高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寻求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选择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上。单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轻素质的现象,而素质的培养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体系。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个强劲的声音,更多的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研究者发现仅仅教会学生“做事”是不足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无论在择业还是谋求未来发展、岗位迁移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毫无疑问,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从精神、活动等各个角度,为学生素质教育搭建的最佳平台。富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将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鲜明的精神食粮。

二、当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较弱,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具有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特色校园文化尚在建设和形成之中,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功能的发挥。

1.缺少校园文化底蕴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只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大多缺少高职教育的文化积淀,又处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期,普遍重视办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空前,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校园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薄弱。

2.忽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考核过程中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份内事,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忽略文化的提炼、升华。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注重热热闹闹的文化表象,忽视其本质意义。

3.高职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建设远离高职的培养目标,未能突出重点,体现高职特色,具有趋同现象,导向功能缺失,往往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偏离高职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和本质,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

三、建设特色及品牌校园文化的整体思路与实践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整体上规划,全局上构建,要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高职校园文化以品牌的形式出现,不仅能够体现特色,更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机制。同时,因为具有显著的辨识度,更容易在师生中传导。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率先在全国公办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周恩来班、邓颖超班”主体创建活动,以学习周恩来、邓颖超的光辉思想与崇高精神为切入点,着力破解学生“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素质教育问题,以高尚的精神引领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帮助师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项创建活动经过历时三年多的培育,已经逐渐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扬伟人精神 树厚德之人”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学校的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1.机制先行,是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条件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容易被忽视性的特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一个长期培育和发扬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付出大量工作。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有效有序,必须有人、财、物的多重保障。首先是组织保障,党委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筹划和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院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院)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在贯彻落实全员参与的原则下,由组织宣传部领衔,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基建处、保卫处、后服中心、工会及系部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组织宣传部,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组织建设、协调检查、督促考核等工作。其次是经费保障,充足的经费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每年按照工作目标编制费用预算,并列入学院财务年度计划,确保经费到位,实行项目化管理。同时,建立考核评价指标,根据可量化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工作考核,实现奖励先进的激励机制。再次是人员保障,学院内部必须有一批长期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付出思考和实践的教师学生。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中,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组织宣传部人员为主要策划人员,学院团委及其下属社团为具体组织活动的操作人员,吸引了一大批积极创建的班集体,形成了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的做好“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学院还成立了“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工作研究会”,明确人员和职责,形成了创建特色文化的研究机制,为特色文化持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贯穿全程,调动全员积极性,构建校园文化品牌育人模式

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全过程都获得感召,体现文化的力量,实现文明教化、以文化人。也就是说,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要做到令人过目难忘、铭刻终生,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始终能令学生警醒奋发、积极向上,设计的特色活动能够充满活力地带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紧紧追随。特色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并最终成为受到企业欢迎的合格的职业人,就必须贯穿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下述措施推荐校园文化建设:

(1)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校园中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必须参与的工作。因此,要调动每个工作人员、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在学院的制度上、政策上有全面的考虑。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要让每个人的每一项活动都要考虑如何育人,在学院的考核等工作中也要提出对教师的相应要求。 转贴于  (2)考虑院校或专业的行业特点,将行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联。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内涵,也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的校园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都有所反映。

(3)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就业和创业,顺利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用企业化方式进行学生管理以及在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工作中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4)三步方法。在实际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可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实行三步方法。

第一步,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学生,重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主要开展“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及行为养成”。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行业代表人物、国内外名人事迹的宣传或参观考察,让学生感受一种文化精神,感化学生心灵。

第二步,主要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到职业素养教育的提升。通过开展具体的创建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养成效,并在学习成效、健康活动开展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责任心、诚信精神和大爱之心。同时,也在学习中初步引入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第三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集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做厚德的职业人”。结合毕业阶段的各项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这三个步骤是围绕主题、循序渐进的,同时将全部活动融合到针对学生的各个培养环节中,目的就是将特色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契合。

3.宣传带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氛围

校园文化深入人心,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带动。成功的文化建设往往是和成功的宣传策划相结合的。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特色校园文化的宣传旨在形成浓厚的氛围,在有限的环境里形成无限的生命力,最终深深的将先进的文化、崇高的精神传导给需要它的人。宣传需要策划,需要载体。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建设“扬伟人精神 树厚德之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在校园广场上竖立了周总理铜像,供全院师生瞻仰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自我教育的直接阵地。学院将开展“纪念周恩来、邓颖超”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作为每年学生活动中的常规重要赛事,使学生在回顾伟人精神的过程中完成对伟人精神的认知。“周恩来、邓颖超班”的创建活动更是成为了学院学生积极争创的年度大事。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在不断地探索和丰富中,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价值追求、精神信念、做人品格等多个文化层面上的引领作用已逐步显现。

四、结语

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院校存在的标志,也是院校凝聚人心的内核,更是院校持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创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加强党委的引导作用,要在院校的制度上、管理机制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全面考虑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此外,还要调动校内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带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氛围。

参考文献:

[1]何玲霞.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1).

[2]付海龙.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向阳.培育大学文化再铸大学精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4]戚步云,姚钟华.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