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1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从职校的收费标准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势必导致职校收费标准提高。在我国,一般来说,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职校所实行的高收费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二)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办学形式。

    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要多方扶持

第2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郑州市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2006年底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所,在校生5.5万人;市属(含民办)中等职业学校76所,在校生14万人;非学历培训机构600余个,年培训规模达60万人次。初步建立起学校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中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平均就业率达到98%。郑州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以下特点。

1.政府发挥了办学的主导作用,建设了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市和县政府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办好了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挥了办学的主导作用。现全市已有部级重点职业学校1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进入省“双百工程”的学校4所,规模超过千人的学校达到32所。各县(市)都建起了县级骨干职教中心。

2.行业发挥了办学的骨干作用,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时期,行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区位和条件优势,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行业办学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9.2%,2006年行业办学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市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2.1%和27.9 %,支撑了郑州中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

3.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鼓励和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郑州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中民办高校占总数的70%、试行“公办民助” 模式的占总数的20%;中等职业学校中民办学校占总数的13.1%。2006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中民办占招生总数的37.5%;在校生人数中民办占总数的29.4%。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该市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4.就业拉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先导,建立健全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了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05年、2006年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五年来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有效地拉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郑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指导下,郑州市职业教育近几年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发展的步伐。

1.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从郑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师学院及职业培训机构等,有行业部门办学、劳动部门办学、教育部门办学,是“多头管理、政出多头”,标准和要求不统一。这种管理体制形成资源不能共享,许多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加大了管理成本,办学效益低,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2.办学经费不足。《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定的各项经费政策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规定的投入比例没有足额到位。与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比,各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偏低,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二是社会资金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社会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投资的取向上中等职业教育是末位选择。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定额偏低。四是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偏低,缺乏弹性。经费方面的问题挫伤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3.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对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劳动监察及处罚力度不够,形成职业教育的贬值。另外,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没有经济收入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职业资格考证收费过高,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推行困难,结果形成严重的政策“棚架”现象。

4.办学资源短缺。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硬件设施都没有大的投入和发展,资源短缺、容量不足,基本停留在几年前规模状况;校内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实训设施严重缺乏;“双师型”师资匮乏。这种状况难以承载

职业教育扩招的重负,要完成扩招任务的压力巨大,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5.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一是缺乏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缺乏用人自,致使“想进的人不能进、想出的人不能出”;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进展迟缓,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这一问题加剧了“双师型”师资匮乏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发展郑州市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郑州市的职业教育尽管发展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趋势是可喜的,只要逐步加以解决,前景会更加广阔和美好。如何解决,本人认为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政府牵头,调整有关部门的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变多头管理为统筹管理,建立起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将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师学院等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整合和重组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有利于大职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避免和解决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低、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形成各级政府领导,行业部门组织培训对象,教育部门负责实施培训,劳动部门负责培训后就业安置的完整体系。

2.创新办学体制,促进公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实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在不改变学校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投资人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吸纳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合作办学,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可进行公办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办学单位以学校的土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和资金入股,吸纳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入股参与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土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计入股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制后财政供给的经费标准和数额不变,对教职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对原有在编教师的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新增人员由学校自主聘用,并按有关规定兑现工资及待遇。以此盘活现有资源,增加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框架下,地方人大结合地方实际,通过立法制定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地方法规,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协调指导民办职业教育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民办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在征用土地和学校建设规划等方面,享有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优惠政策。对民办职业院校可不受地域限制招生,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报考志愿、限制家长选择学校。政府对民办职业院校的利益要加强保护,避免一些单位和个人给民办学校发展设置障碍。

4.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国家和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政策,各级政府要调整教育投资方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投入,扩充职业教育资源,从政策和资金上向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倾斜,人大和政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履行法定的投资责任,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建立和落实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在加大对办学投入的同时,建议各级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资助范围,设立专项助学经费;制订出台“金融机构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捐资助学。

5.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工商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与处罚力度,为就业准入制度的真正落实创造条件。加快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等部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考核、认定办法,促进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组织开展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部分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的认定工作,使学生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3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 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76-02

随着漳县“工业富县”和 “科教兴县”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质量、强技能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漳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助推器和中坚力量,成为漳县教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交汇点。如何将漳县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职业技术教育已凸现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方向,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密切关注的焦点。

一、漳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漳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职业教育培训到职成普(教)结合。职教与培训并举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漳县职业教育中心始建于1988年9月,经过20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等功能室4个等等。安装了教育卫星接受站和宽带网,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先后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农业中学合并到了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了定西电视广播大学漳县工作站、漳县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目前,漳县职业中学现已成为一所集职业高中(中专)、电大、农中、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为一休的综合性办学单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83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1086人,增加了12倍多,再到现如今的1954人,又将近2007年的两倍。

3.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县职业中学现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医疗、数控技术应用等等自办专业和外省学校联办专业8个。办学形式不断趋于多样化,积极探索发展“1+1+1”、“1.5+1.5”等联合办学方式,在长江三角洲、上海等地发展联合办学学校20多所,就读学生1000多人。同时,不断加强城乡劳动力培训与输出。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全县上下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统筹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将发展职业教育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普轻职的思想。职业学校招生存在一定困难。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县职中在职54名教职工中,师范类专业有36人,不到67%;各类专业课老师只有6人,仅占11%。教师学历合格率(不含补修学历)低,本科合格率不到50%,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本科合格率为零,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统筹力度不够

职教整合没有形成联合主体,在人力资源、办学资金等方面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办学封闭、建设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全县上下大抓职业教育的合力,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

4.办学规模较小

联合办学力度小、学校数量少、在校学生少。虽然近几年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横向上与定西市各县区相比还存着较大差距。

5.专业配置不合理

县职业学校所设专业单一,没有在全省、甚至全市叫得响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实训基地空白,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6.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漳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大。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全市上下也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办学资金保障空缺。这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全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对今后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扩大就业对于漳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素质和强技能的劳动力,进一步扩大就业,成为漳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漳县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全县上下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抓统筹,来不断盘活职教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走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办学路子。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做到“三个加强”。

1.“三个转变”,即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1.1转变办学思想

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掌握适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今后漳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找准“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真正做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进而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1.2转变办学模式

就是要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要建立、完善并积极推行就业承诺制和劳务合同派遣制,让毕业生和用工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再次,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尽可能地集成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根据就业市场确定专业,根据专业设置课程。

1.3转变办学机制

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一是采取灵活学制和灵活学习形式。要针对目前漳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空白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通过“1+2”、“2+1”、“1+1+1”等联合办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二是坚持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在重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等,要开设适应性强、期限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中短期培训班,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实用性强的技能知识。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让职业学校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通行证。

2.“三个加强”,即要加强政府主导地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1加强政府主导地位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务院明确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为此,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抢抓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举全县之力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导向,更新观念,引导社会、家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能力,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和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

2.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技能水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瓶颈”。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办学效益。一是认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区域、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重点在建筑建材、数控机床等等产业开发等领域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三是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的作用,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四是要认真实施成人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强对城市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优先发展,教师责任重大。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操作型一线劳动者,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毕业生的学业质量及就业质量。因此,要制定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解决好师资职数,提高职业学校具有讲师、技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才和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才但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文化课教师掌握一技之长,鼓励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教师竞争上岗、任期目标责任制及教师全员聘用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促进全县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晓妍. 青海省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第4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府;职能

作者简介:吴一鸣(1978-),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孙晓雷(1975-),男,安徽芜湖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创新视角下高职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基于皖、鄂、苏三省的实证调查”(编号:12YJC880120),主持人:吴一鸣;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系统动力学视角下推动安徽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3zdjy184),主持人:吴一鸣;201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编号:299),主持人:孙晓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1-0009-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而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则进一步从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角度,就如何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来有效实现这种办学机制的国家设计,做出更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但在实践中,如何厘清政府职能的边界?如何有效实现政府职能?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一、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核心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界定其实是非常清晰的,即政府应主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政府这种主导职能,业内有很多种认识。如王玲、柳连忠认为,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教育立法、统筹规划、管理监督、信息服务、财政投入等五个方面[1]。郎群秀、冯跃霞则认为,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立法与规划、经济支持、监督检查三个方面[2]。而由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在职业教育中还起着监督和调节职业教育各部分矛盾的作用,在过程和结果都是公开透明的前提下,限制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介入,督促职业教育机构独立思考和行动[3]。其实,不管如何细分,政府职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定位还是集中体现在优化发展环境与优化资源配置两个方面。

(一)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在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行政职能来予以全面优化。这也是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职责。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努力: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二是加快推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各行各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标杆;三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性和保障性;四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引导推动力度,全面强化职业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五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等等。

(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政府则应该充分借助市场杠杆来予以全面优化。当然,这必须以政府责任全部得到履行为基础。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政府主要承担三个方面责任:一是要求、督促职业院校举办方切实承担举办之责;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区域均衡,以有效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三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结构优化,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而市场杠杆,则必须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此来有效激发各不同利益相关者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从目前情况看,市场杠杆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力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对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在税费减免、奖补扶持、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是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用人自,彻底打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人才流通通道;四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激发民办职业教育活力;五是通过试点股份所有制、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调整优化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等等。

二、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状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简单勾勒。

(一)职能层级结构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架构中,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中央、省级、市(县)这三级政府。虽然三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利益关切都可以归结到促进公平、保障就业、改善民生这三点上,但因职权层次不同也让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分布。这种职能的层级分布,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政府行政权力的分化。而如果没有详细界定权力分化的对象,没有说明权力下放给哪一级政府部门、准政府部门,还是下放给有公信力的缓冲机构,那么这种权利分化就没有任何意义[4]。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在多级政府情况下政府间职能的划分,也就是说哪些职能最适合中央政府履行,哪些职能更适合地方政府履行。

在实践中,这种层级分布至少从表面上呈现出一个非常有序的状态。就中央政府而言,其主要通过顶层架构设计、政策法规保障、项目引导推动等措施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如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等一大批政策文件,以及近年大力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升高职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计划等等措施,都是站在宏观层面和全局高度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一种制度性、战略性安排。就省级政府而言,它们是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下,着力推进区域创新,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比如,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布局,推动区域内中职高职协调发展以加快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有效对接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等等。而市县政府则实际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落地的责任,它们可能会认真落实上级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并通过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共享来提升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通过促进区域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但如果对实践进行认真考察和细究,就会发现,在这种有序状态的背后,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结构的内在失调现象其实还是非常突出的。就普遍意义而言,这种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的空泛。与产业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职业教育实际是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而存在的,其更需要政府职能系统地发挥作用。但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因教育系统的相对单一,政府应有的职能作用更愿意且事实上也更多地指向职业院校,对产业、行业、企业的作用则显然不够有力、有效。这种局面若长期存在,将无法有效实现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优化发展环境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职能定位,实际上导致政府职能的空泛化。同时,还会将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转移并累积到职业院校层面,导致其可能既承担生存发展上的压力,又承受存在价值上的质疑。

二是政府职能的失衡。所谓职能的失衡,就是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本应为稳定的“金字塔”形式的政府职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挂,乃至有形成极不稳定的“倒金字塔”的趋势。首先,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中央政府的职能发挥较为充分,再加上有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其相关政策形成了较强的“指挥棒”效应,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但近年来其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日益强化的项目化趋势,不仅使得职业教育难以在根本上从“运动式发展”向“常态化发展”转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其次,实际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的地方政府[5],则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力、财税制度、部门职能交叉等多重因素,其职能发挥程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其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程度越好,反之则越差。而这种失衡也实际上印证了前面所提到的政府职能无法落地生根所形成的职能空泛化。

(二)职能实施主体

依据现行《职业教育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毫无疑问,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是作为单一主体,来代表政府落实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能。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举办体制多元,管评办分离尚未有效实现。以某省为例,现有73所高职院校中,公办57所,民办16所。而公办高职院校中,市级政府举办25所,教育厅举办4所,行业厅局举办21所,国有企业举办7所。中职学校的举办体制则更加多元,有省教育厅举办学校,有行业厅局举办学校,有省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学校,有省辖市人社部门举办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有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学校,有民办学校,有企业举办学校,等等。对不同类型职业院校,教育部门目前只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或学校设置时的办学条件评估等简单手段予以管理和指导,而对职业院校举办方如何落实举办责任则无力推动。多年以前即提出的管评办分离,至今实际上因为各种壁垒存在而尚未破题,除了“谁办”是明确的外,“谁管”“谁评”都还是非常模糊。

二是管理体制多元,省市两级统筹缺有效手段。教育系统内部,虽然国家层面对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管理职能已经在2011年初合并,但在省级层面很多地方对二者的管理职能至今还是分开的,且并未从机制上予以优化。另外,由于行政级别的缘故,市级层面教育行政部门既不愿意也不太可能对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管理和指导。再加上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也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类型存在。这些因素,直接形成了职业教育现行管理体制上的“九龙治水”格局。要解决这种管理体制上的多元化,在当前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省市两级统筹,但在实践中这种省市两级统筹也还只是在点上取得经验,并未在面上有实质性推动。

三是投入模式多元,区域、院校之间失衡的格局正在加剧。举办体制的多元直接形成职业教育投入模式的多元。从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来源看,大多以学费收入和财政性经费投入为主体。而财政性经费投入对不同类型职业院校而言,则有省级财政供给、市级财政供给和县级财政供给之分。虽然早在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明确提出要“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截至2013年6月,只有10个省份制订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国其他21个省份尚未完成此项工作[6]。据笔者相关课题调研,2010年各地高职高专院校生均财政性经费投入,最高为27874.8元,最低为2673.49元,全国平均数为6280.05元;2011年,某省两所同为市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获得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差距超过4000万元。因为缺少生均经费标准,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乃至同一区域内不同举办方的职业院校,其在经费来源上的差距非常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正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扶持的力度加大而不断扩大。

(三)职能实现形式

随着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很多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从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言,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细末式的管理与指导,固然有其重要作用和价值,但也非常容易造成政府应有的保基础、促公平、激活力等职能的缺位和错位,本质上仍然难脱粗放式管理的烙印。从近年实践情况看,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能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

一是职业院校办学自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一线职业院校尤其是公办职业院校而言,在办学自上受制最大的是用人自。其一,因成立时间不长,多数职业院校需要通过时间来消化前期因合并、升格所带来的人员转型压力,同时又因人事编制指标限制,导致在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难以适应专业建设需求。其二,因人事管理制度上“逢进必考”的硬杆子再加上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导向,导致职业院校很难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充实专业教学团队,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人才流通存在较大障碍。其三,因分配制度上的传统与僵化,职业院校很难拿出有效措施来调动和激发教职工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院校教职工队伍的疲态显现与缺少活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在笔者对数十所高职院校的调研访谈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二是职业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方式一刀切。站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立场,对所有职业院校办学绩效的考核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是最方便的也貌似是最公平的。这一点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其直接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化。但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正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很难再用一个杆子量天下了。比如,对职业院校普遍使用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其实际上的水分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所诟病的对象,甚至每年都已成为高校舆情热点之一。比如,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过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情况下,对办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调整与优化也已迫在眉睫。又比如,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绩效上,过分强调论文专著等理论成果而对技术开发与推广成果重视不够,不分专业地过分强调教师个体的“双师型”,等等。

三是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上的“单边”推动。正如前文所探讨的,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空泛化,直接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单边推动的跛腿现象。从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看,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虽然也有很多针对性措施,比如对企业用工中资格准入的奖励,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实习就业的奖励,等等。但从笔者对企业调研访谈情况看,这些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要么不被周知,要么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要么在执行时相关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企业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措施时或者实际存在“玻璃门”,或者因投入精力成本过大而主动放弃。就这种普遍现象而言,非职业院校所能解决,也非教育行政部门所能解决,必须有赖于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系统性密切协作。

三、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改进策略

为了推动和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破除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着眼政府职能转变,从分级落实政府责任入手,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的治理架构,着力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这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改进政府职能的基本方向。

(一)分级落实责任,优化政府职能结构

对照前文所阐述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核心定位,无论是优化发展环境,还是优化资源配置,都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保基本、促公平”要求来分级落实好政府责任。

一是保基本。作为中央政府而言,应着力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健全和完善,全面架构起支撑、推动乃至引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夯实制度基础。作为省级政府而言,应全面执行和落实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着力于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区域创新,立足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需求,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夯实环境基础。作为市县政府而言,则应着力于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统筹,着力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着力于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夯实实践基础。

二是促公平。中央政府应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着力从项目化建设向常态化保障转变,从扶优扶强为主向扶强助弱并重转变,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职业院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省级政府则应加大职业教育政策资源的统筹力度,既要着力引导职业院校提升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又要着力引导部分职业院校增强服务“三农”发展和“四化”同步的意识,以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产业平衡发展和院校公平发展。市县政府则应立足实际,全面落实上级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统筹利用与集约共享,着力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推进差异化错位发展,同时加强对职业院校办学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公平性。

(二)完善治理架构,明确职能实施主体

职业教育现行治理架构,力图通过多元举办体制来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管理运行和资源集约上的行政壁垒。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就当前而言,这种治理架构可以通过管办评分离和省市两级统筹来进行优化,既继续保持其内在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又为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深化管办评分离。从“管”的角度,应从法律和制度上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区域内所有职业院校主管部门的主管责任,应通过制定实施生均经费标准来落实职业院校举办方的举办责任。从“办”的角度,应充分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在其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分配制度等重要事项上尊重并保障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评”的角度,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借助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引入岗位评价和社会评价,既要保障好政府的监管职责,也要发挥好市场的评价机制,二者不可偏废。

二是强化省市两级统筹。省市两级统筹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有效实现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职能定位:优化发展环境与优化资源配置。要实现省市两级统筹,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来予以保证。结合当前实际,从相对高效的角度出发,应在省级层面成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指导委员会,变联席会议制度为委员会制度,建议由常务副省长任委员会主任,教育、财政、人社及其他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委员会成员单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统筹指导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常设机构设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副职任办公室主任,并整合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资源,负责对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与管理。在省辖市层面,也应相应成立相关委员会并落实人员组成,同时可大力发展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以借助联盟架构下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协作来实现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与指导。在组织架构相对完善的基础上,省市两级统筹即可以通过管理资源与办学资源两个方面的集约作为切入点[7],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以有效实现政府职能。

(三)激发办学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改进政府职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目前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着力引导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就区域职业教育而言,应以培育区域性行业组织作为突破口来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其一,可立足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作为地方政府,应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借助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引导其承担本区域本行业技术技能人才规格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预警等职能,鼓励引导其深入参与到产业链与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群的对接协作中去,鼓励引导其积极参与本行业校企合作的指导与协调。其二,可立足企业群,引导小微企业抱团,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更有价值。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立足中小企业群,鼓励和引导本地同行企业整合力量、抱团发展。这种区域性行业组织并不一定需要什么统一的外在形式,只要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行业资源的集聚整合功能,就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8]。总之,就是要在本地产业集群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架起一道合作之桥,其根本目的是从普遍意义上降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本。

二是着力引导推动职业院校高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依托区校合作、企校合作、校校合作,大力推动区域内专业技术人才、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等方面资源的高效整合,真正形成若干个能够服务乃至可以支撑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平台,并以这种平台为基础,突破制约职业院校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职业院校与其他合作主体间的体制性壁垒,充分释放出各方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要素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上的活力[9]。同时,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应该视为政府面向职业院校购买服务,并成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常态化机制,且逐步建立起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也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应充分体现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目标期待,并通过相应政策引导对职业院校办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着力引导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与对口就业。如何为区域产业提供及时、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如何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本地就业创业,如何留住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也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在这一点上,江苏无锡市关于“技能绿卡”的做法非常值得各地学习借鉴[10]。但无论是何种促进措施,地方政府必须要通过强化制度执行来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玲,柳连忠.职业教育的政府主导职能分析[J].职教论坛,2011(1):45-46.

[2]郎群秀,冯跃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职教论坛,2010(28):10.

[3]琳达・克拉克,克里斯托弗・温奇.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2-33.

[4]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5.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6]李剑平.过半省份职校生均经费标准仍“纸上谈兵”[N].中国青年报,2013-06-17(06).

[7]吴一鸣.以资源集约为切入点创新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5(06).

[8]吴一鸣.论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指导的功能实现与改进策略[J].职教论坛,2014(10):7.

第5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自1999年扩招以来,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由6所地方成人职业大学迅速发展到59所普通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出现了由数量规模扩张导致的高校自身、院校分布、政府职责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实施有效的对策,事关河南高职教育的振兴。

[论文关键词]河南 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源于1980年,成立了中州大学、开封大学、洛阳大学、平原大学、焦作大学、安阳大学6所地方职业大学,同时在6所普通高校和4所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了5年制高职实验班,步入了探索发展之路。

二、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高职院校由6所规模不大的地方成人职业大学快速发展为拥有59所有一定规模的普通高职院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自身、院校分布、政府职责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其一,就院校自身而言,在招生就业上,院校过多考虑的是招生,因为招生能创收,只要能招就招,根本不考虑院校的承受能力,更不考虑本市及河南经济发展的实际,造成招生与就业严重脱节,就业不好必然导致招生不好;在专业设置上,多数沿袭了传统的本科、专科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根据院校的师资设置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上,仍是设置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教材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新兴产业更是没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在师资建设上,重学历轻能力,尤其轻实际操作能力,很多教师拿到的“双师型”资格证书多数流于形式,根本不具备“双师”能力;在校企结合上,只是签订协议,挂个牌子,没有找到校企合作的根本途径。 其三,就政府职责而言,在部门协调上,高职教育涉及教育、劳动、人事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和商业、服务业、工农业等多个行业系统,超出了教育自身所辖的范围。由于在协调方面政府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必然造成在就业等方面困难重重,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在资金投放上,政府往往把资金重点投放在普通高校,因为普通高校规模大影响大,是政府对外的一个窗口。而高职院校大都是专科层次的,就是办得好,其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和学费维持日常运转,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6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一、基本情况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属聊城市,位于聊城市南部,冀、鲁、豫3省交界处,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全县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办事处、875个行政村。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31.86万人,剩余劳动力总数19.53万人,耕地面积89.89万亩。

二、产业发展与经济状况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73亿元,产业比重为17.11:58.65:24.24。财政收入为2.27亿元,人均收入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在农业就业入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6%,工业就业人口中16~35岁年龄段的居多,占60.7%,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2.2%。阳谷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其中紧密型的41个,占到大多数,有各种农技服务组织335个,其中国有45个、民营290个,民营组织已经占到大多数,说明农民已经开始有组织、有意识地合作进行生产。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总产值43.4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31.4万亩,年产量60.06万吨;蔬菜面积达32.36万亩,年产量135.52万吨;大牲畜、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7.8万头、48.75万头、46.35万头和5123万只。工业以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工业总产值达314.28亿元:商贸旅游业为社会服务业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亿元。旅游收入1.2亿元。

三、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一)本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阳谷县现有各种职业教育机构7家,其中公办5家,分别是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阳谷县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二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三职业高中、阳谷县劳动技校,民办有2家,分别是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全县职业培训机构共有教师524人,年培训规模5000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1500人以上。分别开设了种植、畜牧、机电、电气焊、缝纫等16个专业。

1.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为农业部门主办,是全国育才兴农百强示范校,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为主。现有培训教师20人,年办学经费18万元,教学设备价值23万元,校舍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0万平方米。

2. 三所职业中专、高中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工业类职业教育,升入对口高职的占20%左右,同时开展各类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89人。年办学经费46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890万元,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5.7万平方米:第二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23人。年办学经费31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630万元,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6万平方米;第三职业高中现有教师86人,年办学经费22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20万元,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万平方米。

3. 县劳动技校为劳动部门主办,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为主。侧重于工业及服务业类技能的培训。现有培训教师50人,年办学经费19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470万元,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4.3万平方米。

4. 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主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短、中、长相结合,转移就业率比较高。其中,兴华技校现有教师26人,年办学经费18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10万元,校舍面积1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万平方米:魁星技校现有教师30人,年办学经费21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60万元,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3万平方米。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情况可以看出:

1. 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县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主要培训年龄在16~65岁之间的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专业示范户、一般农户等,其他6所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对象以22岁以下未就业和准备进城务工的青年为主。

2. 在培训专业确定上县农广校主要侧重于农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在开设的8个教育培训专业中有5个农业类专业、1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农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62.5%,工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12.5%,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25%。其他6所培训机构主要侧重于工业类和服务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开设的10个专业中有2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县第二职业中专9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1.3%、66.3%、22.4%;第三职业高中8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4个工业类专业、3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2.5%、50%、37.5%:县劳动技校7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5个工业类专业占71.5%、2个服务业类专业占28.5%:兴华技校开设的5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4个工业类专业占80%、1个服务业类专业20%:魁星技校3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2个工业类专业占66.6%、1个服务业类专业占33.4%。

3. 在培训规模上(表1)

4. 在培训机构的教学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等力量上(表2)

5. 培训就业情况(表3)

以上五部分数据显示:一是县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主要从事着全县农业类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较大,掌握着充分的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教育培训人员的年龄段跨度大,培训对象主要针对真正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门的职业中专、劳动部门的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主要从事着工业类以及服务业类的教育培训,针对当地22岁以下的青年进城务工和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培训规模上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占到培训规模的60%以上,与其他5所政府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相比,民办 学校更能形成竞争机制。竞争的结果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和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扩大招生的数额。相反,缺乏竞争力的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人数相对较少。三是在教育培训条件方面,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的软硬件都相对充足和稳定,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设备总值、校舍面积、办学经费等教学硬件条件上看,还是从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上看。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各项培训保障能力都相对薄弱,制约了培训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工作的延伸和下沉。四是在培训的就业率上,真正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培训人员针对性比较强,多为从事农业生产或从事农村服务业的人员,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相对到位,保证了就业率的稳定。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机构由于培训对象多为进城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在校培训结束后很难做到跟踪服务和后续指导。造成了就业率不够稳定。

四、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任务艰巨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大,阳谷县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1.86万人,这部分人都需要参加教育和培训。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参加过系统培训的人数只占24%。二是整体素质低,调查显示:约1/3的农民仍处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3l%),初中文化程度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三是教育培训过程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搞好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知,大都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好的政策措施多向其他教育领域倾斜,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致使职业教育难以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三)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存在偏差

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有近40%的农户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相应证书并不重要,缺乏主动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的动机。一些单位用人标准重学历、轻技能,以及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调查情况看,有89%的调查对象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并认为参加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在企业中的身份、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了近几年来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招生规模缺乏基本的稳定性。

(四)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训条件相对较差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又是弱势教育,两个阴影的叠加使得农民教育历史欠账太大。条件手段落后。尤其是县以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无钱养兵、难以为继。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全年办学经费只有18万元,而农广校真正发挥着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教育培训作用,经费的困乏、设备的陈旧、教学条件的简陋致使农广校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五)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田耕种。以阳谷县被调查的3个乡镇为例,蔬菜大棚、专业化的养殖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当地居民收入的很大比重。在阿城镇这一比例超过50%。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地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情况与实际需要之间差距很大。真正可以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劳动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受招生规模影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着设班不全、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的现象。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优秀的教师脱离岗位。二是教师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教师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

五、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引起领导重视。加强社会关注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目标任务上,首次明确要保证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重大原则上,首次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措施上,首次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拥有最主要、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加大投入,增强办学能力

政府应对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切实重视起来,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加大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切实承担起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

(三)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加上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流动性大,增加了组织难度。另外,农民兼业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农村16~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或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46~65岁的劳动力约占85%,然而这部分劳动力多数不能长时间脱产参加教育培训。数据显示,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中,最需要的教育培训方式是进村入户和现场指导,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市场营销手段和如何开展创业的技能,在教育培训中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指导和跟踪服务。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教育培训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熟知本地的产业布局、发展状况、农民素质、种养习惯,掌握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建立一支真正能够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队伍

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是突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其次,要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第三,要深入探索研究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第四,要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和从事农村公益型岗位人员队伍,能够把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务信息等更方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业从业者。第五。要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带动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效益。

第7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美术教育 教学观念 教学技法

作为社会文明的表征,美术“图象”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用。其水平高低,从方方面面直接反映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镇的文明水平和发展状态,特别是今天的信息化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庞杂。过去传统上用文字和声音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图象”却因为直观,生动,明晰而快捷等特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仅被广泛应用,还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美景。从而使“观看”成为最为简捷吸纳信息的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空前的视象文化,而广泛受益于社会各行各业,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起点。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一行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职业中学美术教育作为这一发展的基础,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有较高办学水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其产业化的模式为社会这个大市场提供所需广泛的人才产品,它反映出工业化的人才结构的特殊性。城镇化的大工业社会,工业化生产占据着社会劳动的主要部分,一个有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主体阶层直接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和文明程度。因此各国都在向培养这种技能型基础人才方面努力。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始于8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各大,中城市,而美术职业教育,则晚一些。总的来说,它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对这一领域人才的需要。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人格素养。未来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必须是一个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美术教育恰好提供了这种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经过视觉上的良性引导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品德,培养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和鉴赏美丑的能力,从而对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社会输送普通美术人才。工业化社会决定了社会的需要集中在那些掌握一定技能的阶层,他们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其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而职业美术教育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成为这阶层中的一员。因此,职业美术教育对此的作用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再次,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高学历的美术人才,职业教育成了其成才的摇篮,职业美术教育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将经过高考继续深造,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学历人才。甚至艺术中出类拔萃者。

从以上来看,我们应该看到职业美术教育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教育形态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积重难返,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反映到了美术职业教育这一领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良弊端。

(1)人们不能正确对待美术教育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十分薄弱,和体育,音乐一道被认为“小三门”,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教师都视其为可学可不学的无关紧要科目,特别是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重理轻文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成为一种追求的时髦。

(2)学生文化基础不好,各方面能力的缺乏给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以上客观因素,造成美术学生文化普遍不好,综合能力不高,却是给教学带来一些难度。这样美术教育的对象由一个素质低下的群体所组成,形成“教”与“学”的尴尬境地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定数量的德能兼备的优秀学生能充实到美术学习中来,以他们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感知能力,可能会在专业和基础课上都能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3)职业美术教育中教学观念和方法教条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职业美术教育承袭着长期以来高等美术教育的模式。教学中对基本功的认识和要求比较片面,训练十分教条和模式化、缺乏真实意义中的美术基础的内涵。空洞的模拟和严酷步骤化的操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也不提倡个性化的作用,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个性化的创造是其价值的核心。

(4)应试教育为“教”与“学”分别划定了框框。

应试教育即学生因应试而学,教师因应试而教。应试什么就学什么,也就教什么。这种框框使双方都无法越雷池半步。由于职业美教大部分学生直接面对升学,因此对于应试的模式将无法回避,迫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制于单一化的教和学之中,在本开就十分教条和僵化的教学体系中还要承受“应试”的压力,“教”、“学”无异于雪上加霜,基本失去自主的空间,步入恶性循环。

近年来,在国内有识之士及教育界权威人士呼吁和倡导下,国家已着手在所有大中城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各个学科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在改革和探索之中,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为顺应这一要求,提高我们连云港职业美术的教学水平,职业美术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理顺关系,创造未来。

1.正本清源,突出“职教”二字

目前职业教育的任务应仍然是为社会输送初级技术型人才。美术职业教育已成为美术学院的附中,“教”与“学”均为一个目的“升学”,因此各个职业学校都将“升学”作为工作重点,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标准,至于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是否能从其教学中真正受益,掌握一技之长却置若罔闻,使其最终无法为社会所用,更严重的是这部分学生往往不在少数,它不仅给家长也给社会带来压力。

2.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办学

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呼唤着高新领域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图像”的高效呈现其独特的优势,许多有关领域地亟待开发,这些不仅为今天的职业美术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办学思路和机会,为明天的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的策划者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魄力,大胆和应变能力,能有依据的及时调整办学内容,灵活机动,充分发挥职教的作用,这样会使整个职教事业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真正实现教学“企业化”,从而带出一个新的竞争机制和环境。

3.狠抓“基础”训练,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人才

为两个不同的方向输送同一种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职业美术教育仍属基础教育,无论其职业方向如何,即专业是什么,开始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这部分学习内容几乎就是高考应试所需要掌握的,也就是说职业学习和基础学习至少有一半的内容是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假如这种理解没错,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很显然抓好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将成为这类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4.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对“基础”再认识

前面提到的现在我国无论是高等美术教育还是职业美术教育在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上都严重脱离时代,对美术“基础”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习惯认识上。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美术这一传统领域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各种全新的视觉图式和审美理念已使这一概念不断的扩大和延伸,新的门类也在不断诞生。因此“基础”一词势必将具备新的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

5.提高教学技巧,增强应试能力

第8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

一、培养模式

1.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企业的过分依赖,培训职业的过分专业化,使其极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

2.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产生于二次大战后。现在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cbet。cbet的特点是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通过与这些标准相比较,可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所谓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可以使有关方面据此制定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使每一个普通公众从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由此可见,cbet在学习成果的认可上,体现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

二、课程设计

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计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课程设计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同时,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加强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广泛适应性,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与德国有所不同,其具体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制定dacum表,第二步编制课程大纲。dacum表的制定是由校方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教学大纲则是由学校组织有关的教学人员对dacum表进行分析。首先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归类在一起,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朗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课程大纲。同时,课程大纲中再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约占25%。这种课程设计,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较为实用和易于操作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70年代以来,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cbe教学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教学手段上,cbe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体现了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四、校企合作

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并公开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减少或停止对其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

五、启示

1.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认为应让高考落榜生接受高职教育等等,这都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2.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教材改革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不能只管编,不管试验,不能只靠下发几个指导文件来推进教材改革。必须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监督部门等层面进行系列配套改革。

3.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第9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们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体制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据200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 年,全国1867 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 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有明显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升

尽管因现行高职教育招生办法不尽合理及中国儒家文化“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但是十年来,高职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 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也说明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在提升,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学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但是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在政策还是经费投入上,高职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办学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办学条件雷同,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方面仍是唯学历、学科是从,忽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教学无法呈现高职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较多设置“短平快”的专业,缺乏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超前预测。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但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1) 沿袭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

(2) 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

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教学质量不高

(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2) 教学与市场贴近成都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

(3) 专业设置不当,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需求分析不够,致使“产销不对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毕业生缺乏适应性和转岗能力。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职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通过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纠正轻视高职院校的偏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宣传先进,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应提高实践性环节所占的比重,摒弃传统的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所处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岗位的操作中不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能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岗位的具体特性和课堂理论知识之外的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三)结合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把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衡量学生执业能力的标准之一,将执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紧密结合。学校要研究劳动准则制度、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